睡眠健康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睡眠健康管理

睡眠障碍与每一个人关系密切,而我们总是在出现睡眠障碍后才予以关注,本章把睡眠障碍的预防与管理列入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睡眠健康教育,纠正对我们对睡眠障碍的误解,让我们更多地关注睡眠障碍的预防,正确把握日常睡眠,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提升每个人每天的睡眠质量。本章还对睡眠障碍病人的持续治疗和管理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

对身心健康不会导致明显不良影响。而失眠持续超过6个月则视为慢性失眠。导致失眠的原因错综复杂,包括环境、心理生理、躯体疾病、精神因素、活性物质等,目前多数失眠患者由于心理生理性原因所致,而继发于各类病的失眠者居第二位。临床讲的“失眠症”是指较长时间内(每周3次,持续3个月或以上)存在睡眠的质和量不满意的主观体验,不是继发于某种疾病,由于失眠导致疲劳、缺乏精力、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异常、记忆减退及社会功能降低等。若以精神、神经或躯体等疾病导致的失眠或作为疾病的伴发症状,则称之为失眠综合征,而不诊断为失眠症。对于失眠症的限定,其目的是与短时失眠(1个月以下)区别开来,在干预策略上有所不同,避免对一般性早期失眠过度依赖药物治疗,而对于继发性失眠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以合理干预。根据 2005年睡眠障碍疾患国际分类(ICSDⅡ),除上述失眠问题外,睡眠障碍还包括八大类共90余种疾患。

世界各国失眠症的发病率不尽相同,认为自己的睡眠情况差人群在美国为35%~58%(2002)、加拿大 24%(2001)、日本21.4%(2000)。但总体估计全球失眠发病率每年在30%~35%之间,但就诊率仅为1/3。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会2002年9月13日公布的一项在北京、上海、广东、南京、杭州、青岛6 个城市进行了为时半年的调查结果,我国有四成半的人存在睡眠障碍。被调查平均年龄为36.9 (±15)岁,其中男性占51.6%,女性占48.4%。该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内容涉及一般的睡眠问题及国际公认的阿森斯(Athens)失眠量表AIS和爱泼沃斯(Epworth)嗜睡量表。调查显示,在存在睡眠障碍的人群中,大多数只是听之任之,只有少部分人发展为较为严重的睡眠障碍才引起重视而前去就医。中国睡眠研究会 2003年公布的中国成年人失眠问题的患病率为38.2%,高于发达国家。

医学研究表明,失眠会导致日间疲倦和动作不协调,长期失眠则会带来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出现障碍和工作能力下降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我国睡眠疾患中患病率居于第二位,为5%~8%。睡眠疾患与慢性疲劳、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内分泌紊乱、焦虑抑郁障碍及躯体形式障碍等均存在密切的关系。

根据欧美等国对睡眠疾患相关的交通事故、职场作业能力损害导致的经济及生命财产损失的评估结果,每年美国相关经济损失高达400亿美金,英国则达300亿美金。可见睡眠疾患对身心健康及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

二、睡眠障碍的风险管理

(一)风险因素

1.环境性睡眠障碍风险因素

(1)如突然改变睡眠环境、倒时差、昼夜倒班、周围环境嘈杂、卧室温度不适等,多为一过性失眠和短时性失眠。

(2)生活或工作中出现一些伤感或精神紧张的事件,如失恋、离异、丧偶、失业、考试等。

(3)倒时差:长途、跨时区旅行对睡眠的影响包括两方面因素:一是旅途中身体活动受到限制、眼睛疲劳、头痛、倦怠、胃肠功能紊乱等而影响睡眠;再者是由于时域变化,即身体固有的生物节律及睡眠周期与新的环境不合拍,到达新时区后身体要有自然调整过程,以适应新时域的环境变化。通常顺地球自转方向(向东)旅行的时差反应较重,适应新环境(时区)的进程稍慢一些,生物钟每天仅调整1个小时;而逆地球自转方向(向西)旅行,时差反应稍轻些,每天则可调整1个半小时。老年人由于生物调节机能较差,其时差反应较年轻人更为严重。

(4)日间光照不足和夜间光线过强:生物钟周期变化是受光照调节的,人为的强光照射可使受试者保持醒觉状态。夜间光线过强甚至在暗光环境下也可干扰睡眠。如果机体在白天得到充足的日照,其夜间褪黑素的分泌水平明显增高,褪黑素有助于睡眠。老年患者,由于白天户外活动减少、日照不够,褪黑素分泌水平降低可能与睡眠紊乱有一定关系。

2.年龄睡眠障碍风险因素

(1)年龄≥65。老年人是睡眠障碍易患和高发群体。65岁以上人群中,有35%~50%的人经常受睡眠障碍困扰。这与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心理疾患、各种躯体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家庭及社会环境变化等因素有关。

(2)女性生理改变。女性激素水平生理性周期变化与睡眠紊乱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包括经前期综合征、月经期、孕期、产后和绝经期出现的睡眠紊乱。体内孕酮水平在月经周期呈波动性变化并影响睡眠,在经期孕酮水平较低而导致失眠;排卵期该激素升高,睡眠较平时增多。

(3)更年期变化。在更年期妇女,雌激素分泌水平波动较大,此时失眠是更年期的主要症状之一。

3.活性物质睡眠障碍风险因素

(1)使用某种干扰睡眠的药物或长期用药后的撤药反应等。

(2)吸烟、饮茶、咖啡。

(3)常用药:如β受体阻制剂、支气管扩张药物、茶碱、皮质激素、5-HT再摄取抑制剂、苯妥英钠、尼古丁、酒精、精神致幻剂(LSD)、可卡因、利尿剂、丁氨苯丙酮、甲状腺激素、左旋多巴、咖啡因。

(4)皮质激素可导致睡眠紊乱。

(5)抗抑郁药:此类药物包括三环抗抑郁药(TCAs)、单氨氧化酶抑制剂(MAOl1s)和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这些药物对睡眠质量和睡眠结构均有影响。

(6)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对睡眠质量和睡眠结构有肯定影响,如利他林和苯丙胺等可延长入睡潜伏期、增加睡眠期间的醒觉次数。

(7)非处方药含有麻黄碱或假麻黄碱有可能干扰睡眠。

(8)安定类制剂是治疗失眠症最常用的药物,一方面诱导睡眠,另一方面对睡眠质量和睡眠结构亦有影响。

4.心理精神睡眠障碍风险因素心理生理性失眠指由于对精神压力或躯体疾病产生不适度心理的反应,由此提高了生理性觉醒水平而导致的失眠,这与个人心理素质、个性特征及对事物的认识水平等有着直接关系。常见的精神心理反应原因如下。

(1)家人或其本人患某种慢性疾病。

(2)事业无成或工作繁重、个人成就未得到赏识等导致矛盾的心理、精神压力和焦虑。

(3)患者的心理状态可能是健康的,,但因日常事务繁杂或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较多,大脑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或过度思虑而难以入睡。

(4)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大,由此导致的失眠最为常见。患者往往担心能否入睡,由于注入了主观意志活动,反而提高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进而加重失眠。不能入睡而焦躁不安,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很难放松进入自然睡眠状态,这些反而提高了觉醒水平。

(5)由于睡眠不佳、无精打采、困倦、易疲劳等,白天大量吸烟、饮浓茶或咖啡这些活性物质的积累作用又导致失眠加重,形成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