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融入新集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入新集体》2012年10月6日《融入新集体》说课稿
一、自我介绍: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融入新集体”第一课时是个人在集体中成长和团结就是力量。
二、说课内容:
1、说教材:
本框题是初一《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内容是《融入新集体》。初一《思想品德》现行的教材是粤教版。本框题侧重从学生的交际能力入手,培养学生适应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的能力,是在明确了自己已是初中生,并认识了新伙伴的基础上,去尝试了解集体、融入集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对以后的学生学习、生活做好铺垫,打下基础。本框的学习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因为如果让学生通过本课真正学会融入集体,让他们在融入集体的过程中,学会从集体中汲取营养,认识到集体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平时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不断地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而这过程是他们在对本框知识有较深认知的基础上,自发实现的。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新集体。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新集体
2、说学生:
由于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危机”的年龄阶段,他们的情绪呈现出丰富而强烈、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的特点,而我校又地处山区,学生平时接触的信息量少,知识面窄,接触的人少,在与人交往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节课把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的方法讨论作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刚升入中学,各方面的能力,如参与小组讨论的能力、协作能力尚未较好培养。
结合初一学生这种心理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组织发动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如何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联系实际由小组内部探究扩大为组外交流合作,师生共同总结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的方法。强调自主学习,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与集体的处境去思考与领悟,主动地去质疑、探究。让学生多思、多领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集体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培养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为达到以上的教育教学目标,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年龄特点,适当设计教学所需的歌曲、教学图片及适合的教学片等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
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还将采用集体讨论法中的小组讨论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3、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有法、教学又无定法、贵在得法。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为每组4—5人的十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并组织进行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评价,设立一个记录员,整理小组成员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集体讨论,老师负责整理、分析、综合。心理学家多依奇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构成学生三种不同的目标结构:合作、竞争和个体化目标结构。其中合作目标结构所激发的是以道德为中心的动机系统。学生有着共同的目标,学生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平等、协作关系。合作使学生具有使同伴接受、支持和喜爱的强烈愿望。合作使学生更专心一致地投入学习,对教学过程、学习任务和学科本身产生更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对他人认知和情绪的理解能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基于这样的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
采用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如何增强班集体的凝
聚力,通过让学生为班集体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张扬学生的个性。
4、说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新课。新课的导入应注重与旧知识的衔接,并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在上课前,我准备看一短文《一颗水珠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个人与班集体的关系也像小水珠与大海妈妈的关系一样。
其次,播放视频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并提问学生:这首歌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告诉我们要团结;团结才有力量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班集体的凝聚力来自于全班同学的团结,只有全班同学紧密团结起来,班集体才有力量,才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再次是“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这一重点的突破。课前我会准备几双筷子,然后请同学上台表演,先是用手折断一根筷子,而后是一捆筷子,可请班级的所有大力士参与,最后得出结论:团结就是力量。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明白班集体的凝聚力也一样,全班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班集体的力量就强大;反之,如果是单兵作战,将会像一盘散沙一样,缺乏凝聚力,集体的力量就弱小。然后引导学生分组交流探究:联系“小团体”现象,讨论在学习生活中如何正确把握从众心理,怎样才能更好地凝聚全班同学的力量。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下到小组中巡视,备询,针对同
学的疑问做相应的解释,并为小结做好准备。在讨论中可能出现:“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学会与老师同学平等沟通,正确认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然后,各组主持人选代表依次向全班交流,老师尽可能板书记录学生的不同方法,根据各组归纳的方法多少展开竞争,并给予鼓励。最后,老师点拨,把学生找到的方法加以正确归纳,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延伸,即找到了方法,不等于班集体的力量就强大了,关键在于实际行动的落实上。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升了认知水平,养成团结协作竞争创新的良好风气,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小结及作业的布置。主要是教师归纳: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的形成,靠的是全体成员的团结与奉献,每个人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应以实际行动自觉维护班级的荣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建设集体应从现在开始,课后为班级设计一个合理的适合本班实际的班规,并把你的设计方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设计是根据美国数学家维纳的控制论中的定量控制理论,本课后作业允许学生几个人共同合作完成,减少作业量,减轻学生课后负担。
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的活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并进行才艺展示,力图初步培养学生交往与沟通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集体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中的作用,自觉维护集体的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