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定向钻穿越方案设计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曲线型式亦结构简单适用, 便于穿越工程的施
来自百度文库
工。 斜平面法将穿越曲线置于倾斜平面内, 这给工
程施工带来极大困难: 一方面, 钻机的控向系统只
能较为准确地测量钻头的垂直深度, 无法直接测量
水平方向的距离, 而根据方位角计算水平方向的距
离存在较大误差, 导致施工中的实际钻进轨迹不准
确, 控向精度不高; 另一方面, 倾斜的设计曲线要
石层则是应尽量避开的高风险地层。
1.2 曲线结构
穿越曲线结构的优化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工程投
资, 提高施工效率, 而且能减小工程施工风险, 增
加安全可靠性。 蒋国盛等人给出的垂直平面法经过
几何运算, 获得整条曲线的尺寸参数, 设计过程没
有考虑优化问题, 宗全兵等人对此进行了修正, 在
穿越曲线 OB 与 CO1 两段 (如图 1 所示) 的设计中 引入优化思想, 将其优化设计视为非线性规划问
l1— ——入土直线段长度, 应不小于 10 m[8]; x1— ——入 土 点 坐 标 , 从 施 工 场 地 限 制 考 虑 ,
x1min≤x1≤x1max。 通过上述对选取入土点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的研究目标为长度最短或钻进台时数最小。 然
而, 基于此目标得出的结论并非 HDD 工程承包商
题。 以 OB 段的设计为例, 优化目标为 OB 段长度
最短, 优化参量为入土角 γ1 与曲率半径 R1, 建 立 数学优化模型为:
minS1 = (H + R1 cosγ1- R1)/sinγ1 +(πγ1R1)/180
x≥
≥ ≥
1min
≤R1sinγ1
+
(H
+
R1
cosγ1-
R1)cotγ1
≤x1max
从图 2 可知 , LMR 公 司 在 水 平 定 向 钻 施 工 中 采用 OR 的范围为 1.2 ~ 2.6, 并且工程实例对应的 散点约以 800 m 为界呈阶梯形分布。 从图 2 还可看 出, 随着穿越长度的增大, OR 的取值范围逐渐减 小, 当穿越长度小于 800 m 时, OR 的取值范围较 宽, 在 1.2 ~ 2.6 之间; 当穿越长度大于 800 m 时, OR 的取值范围变小, 在 1.3 ~ 2.0 之间。 此现象可 以从 OR 对回拖载荷影响的角度进行解释。 现有回 拖载荷的计算方法中, 导向孔中管道承受的阻力与 等效摩擦系数、 接触面积有直接关系。 当穿越长度 较小时, 等效摩擦系数对计算的贡献较大; 当穿越 长度增大, 接触面积对计算的贡献随之增大。 在工 程中, OR 对等效摩擦系数的取值影响较大, 穿越 长度则直接影响接触面积的大小。 因此, 在穿越长 度较小时, 减小回拖载荷的有效方式是减小等效摩 擦系数。 由于不同地层中孔壁的稳定性有很大差 异, 即等效摩擦系数变化大, 要减小其影响, 则需 要大幅度增大 OR, 故其取值范围很大; 在穿越长
γ1缀 [γ1min,γ1max]
s.t R1 缀 [1 500 D,+∞]
(1)
l1 =(H + R1 cosγ1- R1)/sinγ1 缀 [10,+∞]
x1 = R1 sinγ1 +(H + R1 cosγ1- R1)cotγ1 缀 [x1min,x1max]
式中 T— ——入土段的钻进台时数;
219 ~ 610 > 610
最 小 扩 孔 孔 径 /mm Dp + 100 1.5 × Dp Dp + 300
笔者分析研究了德国 LMR Drilling GmbH 公司 的水平定向钻工程施工实例。 该公司成立近 20 年
第 36 卷第 2 期
蔡亮学等: 水平定向钻穿越方案设计方法研究
3
来 , 在 欧 洲 各 国 先 后 实 施 水 平 定 向 钻 工 程 270 余 例, 我们对其中 151 例单根管道敷设工程的扩径比 (Overcut Ratio, OR) 即 扩 孔 孔 径 与 管 道 外 径 之 比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 研 究 OR 与 穿 越 长 度 的 对 应 关 系 (如图 2 所示) 及年均扩径比随年份的波动曲线 (如图 3 所示)。
现失稳作为穿越曲线设计的首要目标。
1.3 扩径比
扩孔孔径是穿越方案设计的一项重要参数, 但
三种方法均未给出。 《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施工
规范》 中认为: 扩孔孔径与所安装管道的直径有直
接关系, 并给出对应关系如表 1 所示[9]。
表 1 扩孔孔径与管径的对应关系
穿越管道直径 Dp /mm < 219
(R. Bellman) 等人提出的动态规划最优化原理对曲
线整体进行寻优设计, 所得方案为全局最优解。
在 HDD 工程中, 由于钻机配套的控向系统定
位精度有限, 结构复杂的穿越曲线不利于工程施
工。 垂直平面法所得曲线结构固定, 其典型模型为
“斜直线—曲线—水平直线—曲线—斜直线”, 由三
条直线段和两条曲线段组成, 由此衍生的其他 13
0 引言 随着水平定向钻 (HDD) 技术的推广, 越来越
多的学者与研究机构进入该领域开展研究, 如穿越 方案的优化设计[1]、 回拖载荷的预测 、 [2-3] 钻井液的 配制等[4]。 然而应用过程中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 题, 穿越方案设计是工程实施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国内研究成果中已有三种设计方法: 垂直平面法[5]、 斜 平 面 法[6}、 动 态 规 划 法[7], 这 些 方 法 在 实 际 应 用 中难度较大, 例如, 初始参量的合理选取、 保证所 得穿越曲线光滑、 方案设计的优化问题等。 为了便 于设计人员选取合理的设计方法, 提升 HDD 穿越 工程的设计水平, 本文从入土点选取与曲线结构优 化两方面对三种设计方法进行对比研究, 讨论扩径 比的取值范围, 并对现行垂直平面法所得曲线不光 滑的问题进行了修正。 1 设计关键参数 1.1 入土点
方法获得的穿越曲线含有较多曲线段, 不利于精确
施工, 尤其对于长距离的穿越工程。
综合上述分析, 垂直平面法具有较好的实际应
用价值。 然而, 基于当前优化方法进行设计可节省
的穿越长度在 1 m 量级, 对整个 HDD 穿越工程而
言应用价值较小。 优化设计的重点应针对回拖载
荷, 应将减小回拖载荷、 预防管道在回拖过程中出
为优化目标, 实现入土点的动态选择。 长度最短并
非唯 一 优 化 目 标 , 鲁 琴[6] 以 点 O 至 点 B 的 钻 进 台
时数 T 最小为优化目标, 入土角 γ1 与曲率半 径 R1 为优化参量, 建立入土点的优化模型:
minT = c1(H + R1 cosγ1- R1)/sinγ1 + c2(πγ1R1)/180
的最佳选择, 现场入土点的选择应从两个方面进行
考虑: 一是钻机场地的要求, 小型 HDD 钻机的安
2
石油工程建设
2010 年 4 月
装场地为 40 m × 40 m, 大型 HDD 钻机的安装场地
一 般 为 60 m × 60 m[9]; 二 是 地 质 条 件 , 适 合 HDD
施工的地质包括岩石、 砂土、 粉土与黏性土, 卵砾
去除数据 2.5 后 2006 年的扩径比平均值为 1.5。 这
表明, 随着 HDD 施工队伍施工水平的提升, 施工
中采用的扩径比逐渐减小, 维持于 1.4 左右。
2 垂直平面法修正
用现行垂直平面法设计穿越曲线, 所得曲线可
能存在拐点, 即曲线不光滑, 穿越方案无法应用于
施工现场。 研究发现, 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设计过程
H— ——管道敷设深度;
c1、 c2— ——分 别 为 直 线 段 与 曲 线 段 钻 进 单 位 长度所耗台时数;
R1— ——入土曲线段曲率半径, 宜大于 1 500 D[8]; D— ——回拖管道的直径;
γ1— ——入 土 角 , 大 小 取 决 于 钻 机 的 开 孔 能 力, 取值范围 (γ1min, γ1max);
求安装钻机架底座时在钻进方向的垂直平面上有一
定倾斜角度, 这不利于钻机的锚固, 增大施工风
险。 动态规划法获得的穿越曲线结构复杂, 不利于
工程施工。 例如, 根据 《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施
工及验收规范》 第 6.4.1 条规定: 导向孔实际曲线
与设计曲线的偏差不大于 1% [9]。 而曲线段的施工
控向难度大, 钻孔轨迹的精度难以保证, 而此设计
≥
s.t
H≥
≥≥ min
≥
≤H
+
R1
cosγ1-
R1≤Hmax
(2)
≥≥≥R1≥1 200 D
≥
γ ≤γ ≤γ ≥≥
≥ 1min
1
1max
式中 S1— ——入土段长度;
Hmin、 Hmax— ——分 别 为 造 斜 点 A 深 度 的 上 下
限, 大小取决于穿越地层的
地质条件。
斜平面法在穿越水平段、 入 (出) 土段的设计
≤≤≤≤≤≤
≤≤≤≤≤≤
第 36 卷第 2 期
石油工程建设
1
≤≤≤≤≤≤≤≤≤≤≤≤≤≤≤≤≤≤≤≤≤≤≤≤≤≤≤≤≤≤≤≤≤≤≤≤≤≤≤≤≤
水平定向钻穿越方案设计方法研究
≤≤≤≤≤≤≤≤≤≤≤≤≤≤≤≤≤≤≤≤≤≤≤≤≤≤≤≤≤≤≤≤≤≤≤≤≤≤≤≤≤
蔡亮学,何利民,吕宇玲,薛振兴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摘 要: 水平定向钻穿越方案的设计, 目前多依靠施工队伍的经验来完成, 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 文章从入土点选取与曲线结构优化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垂直平面法、 斜平面法和动态规划法三种水 平定向钻穿越方案的设计方法, 修正了现行的垂直平面法。 分析表明, 入土点应根据钻机场地要求 与地质条件进行选取; 垂直平面法最具实际应用价值, 并解决了现行方法所得曲线不光滑问题; 扩 孔比是方案设计的一项重要参数, 与穿越管道的管径、 长度以及施工队伍的水平有定性关系。 关键词: 水平定向钻; 穿越方案; 垂直平面法; 斜平面法; 动态规划法 中图分类号: TE9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206 (2010) 02-0001-04
中均引入了优化思想: 前者设计继承宗全兵等人的
方法, 以几何长度最短为优化目标建立优化数学模
型; 后者则采用模型 (1) 进行相关设计。 斜平面
法能够确保结果各自为局部最优解, 但无法确定所
得穿越曲线方案为全局最优解。 动态规划法将穿越
曲线分为多个阶段, 每个阶段分别按照模型 (1)
的思路进行优化设计, 然后采用美国数学家贝尔曼
入土点的位置对穿越曲线的后续关键点设计有 较大影响, 该点的选取对曲线设计至关重要。 垂直 平面法与动态规划法在设计中选用笛卡尔坐标系 O-XYZ (与地理 坐 标 系 O-NEH 相 对 应 ), 坐 标 系 原点 O 默认为穿越曲线的入土点, 如图 1 所示。 这一假设导致设计过程无法优选入土点位置, 与现 场环境中入土点可有较宽的选择范围有很大差别。 宗全兵等人[1] 解决了这一问题, 以 OB 段长度最短
YA = XA tanα1
(5)
式中 α1— ——水平方位角, 即垂直平面与 X 轴间的
夹角。
YO1 = XO1 tan α1
(6)
(3) O 点顶角 θ1:
姨 θ1 =
π 2
- arctan(
ZA
)
2
2
XA + YA
(7)
(4) B 点坐标 (XB, YB, ZB):
X姨
线 。 下 面 以 设 计 模 式 “ 出 土 点 O1 和 A 点 位 置 受 限” 为例给出修正后的设计步骤:
(1) 入 (出) 土曲线段的曲率半径 R1 (R2 ):
R1 =
57.3 iγ1
;
R2 =
57.3 iγ2
(4)
式中 iγ1 、 iγ2— ——分别为圆弧 AB、 CD 的弯曲强度。
(2) A、 O1 点坐标:
度较大时, 由于等效摩擦系数对回拖载荷的贡献比
重减小, 针对不同地层工程时无须重点考虑其影
响, OR 选取普通值即可, 故其取值范围较小。
从图 3 可看出, 随着施工年份的推移, 工程中
采用的扩径比平均值呈减小趋势。 2006 年仅有三项
穿越工程, 其中一项工程为喀斯特地形穿越, 采用
的扩径比为 2.5, 故 2006 年的扩径比平均值较大,
中混淆了坐标系统, 导出了错误的计算公式。 在图
1 给定的坐标系 O-XYZ 中, O、 O1 点的地面高差 h
的正负取值定义为 O1 比 O 低时取负值, 即:
h = -ZO1
(3)
式中 ZO1 — ——O1 点的 Z 轴坐标值。
然而, 在现行垂直平面法的设计公式中, h 的
取值均使用 ZO1 , 因此可能得出带有拐点的穿越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