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皋“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专题”大纲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必修1,2,3总复习_知识点_提纲

高考历史必修1,2,3总复习_知识点_提纲

⾼考历史必修1,2,3总复习_知识点_提纲第⼀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禹死后,其⼦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时期的⾏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等,地⽅设侯、伯。

⼆、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的:巩固奴⾪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地和⼈民授于王族、功⾂、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武装、征派赋役。

3.作⽤:①加强了周天⼦对地⽅的管辖。

②扩⼤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产⽅式的产⽣,这⼀⽣产⽅式使诸侯势⼒⽇益壮⼤)。

战国末年,分封制⽡解。

三、⾎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定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和巩固⽗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继承制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柱,互为表⾥;分封制是建⽴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总结:中国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个统⼀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1.采⽤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2.从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夫和太尉)到地⽅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建⽴了⼀整套官僚体系。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材料一:“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尤未可得也……弟恐生出自相残杀之战争,是以退让。”
——孙中山《致邓泽如函》
材料二:袁世凯具备孙中山缺少的财力、武力,在立宪派心中他是“统一”和“秩序”的象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公方以旋乾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引嫌自避,故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
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教师同时出示2020年国庆节庆典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树立的巨幅孙中山像,以及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在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上,两大伟人像相距460米,浓缩着37年的探索,70年的建设。一条中轴,两大伟人,见证一段曲折的共和之路。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教师出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及《大总统誓词》内容: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大总统誓词》
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和大总统誓词,感受理想中的“共和”初步显现。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通过材料总结《临时约法》的局限性: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清帝退位、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教师这里一连提出三个问题:(1)孙中山为什么辞职?(2)孙中山辞职前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3)你怎样看待孙中山辞职让位袁世凯?对于第三个问题的回答,需要教师出示以下三则材料进行解读。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说课稿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了近代史的基本知识,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但在政治制度方面,可能缺乏深入的了解。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政治制度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不深,容易混淆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
2.对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和影响分析不够透彻,难以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3.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线掌握不牢,容易导致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断裂。
(2)政治制度变革背后的历史规律;
(3)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6至18岁之间,他们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分析、综合和评价。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近现代史的政治变革普遍较为关注,对于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定的兴趣。然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差异,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
1.部分学生对政治制度的概念理解不深,可能导致知识点的混淆;
2.课堂互动可能不够充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讲解过程中可能存在时间分配不均,导致部分知识点讲解不透彻。
应对措施:
1.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点,采用生动的案例和形象比喻,帮助学生理解;
2.加强课堂互动,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结合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讲解方式和时间分配,提高教学质量。
3.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知识点都有充分的讲解和讨论。
课后评估教学效果时,我将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政治制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参与情况;
3.学生对课堂讲解的反馈和建议。

高一历史必修1学习提纲(1-12课)

高一历史必修1学习提纲(1-12课)

高一历史必修1学习提纲(1-12课)温馨提示:由于新课标教材打破了原来的通史编写体例,采取古今中外合编的形式,同学们学习时往往线索不清,知识系统混乱。

为了帮助同学们系统梳理历史线索和整体把握教材基本史实,特组合本学习提纲。

要注意,本提纲不能取代教材,望同学们对照本提纲,认真研读教材并加强训练,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祝福每位同学学业有成!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PS :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什么异同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原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同时也鉴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时间: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评价: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当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过程成祖: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宣宗:阁臣又获得票拟权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

首辅权压众臣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阁权不同于相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雍正帝:设军机处: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性质: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影响:弊: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总之,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689年《权利法案》)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年宪法)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 鸦片战争、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必然性、必要性)原因: 2、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夺取更多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①背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 ②领导:林则徐 (借口、导火线、偶然性) ③经过:1839年,虎门销烟 ④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直接导致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1、1840年广东——厦门——天津白河口 2、1841—1842扩大侵华:鸦片战争爆发后,爱国官兵陈连升、关天培、裕谦、陈化成、海龄等英勇抵抗;各地人民也自发抗敌,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及危害) 败因:1、具体原因:对比中英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战略战术2 性质: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PS:鸦片战争中签订的条约19世纪50年代迅速发展,要求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1860年年英国袭击广州,挑起战争年组成联军攻陷广州,扶植柏贵傀儡政权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英法美俄四国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俄国也趁火打劫迫使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大沽(史荣椿壮烈牺牲)、天津,后又占领, 、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使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2、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加深,人民灾难深重3、自然灾害严重(直接)4、西方宗教的影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号召人民群众领导:洪秀全等(农民阶级)时间:1851年——1864年1、初期发展(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改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时间、内容、目的、评价:革命性与空想性、结果及其原因)A、目的:推翻清朝的统治B、时间:1853——1855①北伐:C、领导人;林凤祥、李开芳D、结果及其原因:孤军深入而败E、意义:牵制了清军,为西征和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经过:2、全盛时期A、目的: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B、时间:1853——1855②西征:C、领导人:赖汉英——石达开D、结果:控制了长江中下游E、意义:巩固了天京革命根据地③东征:①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表现:)3、转折点:天京变乱:②时间:1856年③影响:天国元气大伤4、后期失败:重建领导核心——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防御战(攻势:二破江南、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李秀成东征。

新教材2023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2023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3.【名师指津】 教材P15思考点 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提示:组织政党内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当时社会的普遍共识。但中国政权掌 握在旧势力手中,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4.【概念阐释】 “军政”“训政”“宪政” (1)军政由军队暂时管理国家,作为训政预备期,进行民主启蒙、机 构建设之类的工作。 (2)训政指孙中山提出的建立“民国”程序的第二阶段。施行约法, 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 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 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 (3)宪政:就是宪法政治,是指依据宪法的民主设计而形成的社会政 治治理状态,是“民治”和“宪治”的结合与统一。
④挫折:“文化大革命”十年。
⑤恢复、完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 复。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
(3)意义 ①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
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②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__治__文__明__的重要载体。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历程 ①正式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
②内容: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 一切_劳__苦__民_众__。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 人民委员会主席。
③意义: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抗日战争时期 (1)抗日根据地的建立: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日民__主_根__据__地_逐步 扩大。初期的根据地有_陕__甘_宁__、_晋_察__冀__、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 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 (2)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①措施:设立_边__区__政_府__,作为民国地方政府,以适应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需要。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_抗__日__民_主__制__度__,边区政府委员由 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根据“_三__三__制_”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②评价: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_抗__日__民_族__统__一__战_线___,加强了抗日民主

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851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851人教PPT课件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政党制度)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1949·9 地点:北平
成果:《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
性质:人民民主主义
领导:工人阶级 基础:工农联盟 制度:人民民主专政
产生:中央人民委员会 首都,国旗,国歌,纪年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政党制度) 11..第第一一届届中中国国人人民民政政治治协协商商会会议议的的召召开开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政党制度)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2.第、一政届治中协国商人制民度政的治发协展商会议的召开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含义: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原则: 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提出: 《共同纲领》 确立: 1954年宪法 地位: 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实施: 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发展: 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
2、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2、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主要方针: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82年:“……肝胆相照,荣辱与共”(P99) 主要影响: ——成为最广发的爱国统一战线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政党制度)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1、.第政一治届协中商国制人度民的政发治展协商会议的召开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人民选举
民主集中制 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中央统一领导地方
一届人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制定《宪法》:最高权力机关、两大原则

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史提纲

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史提纲

中国古代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从内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一、商朝的政治制度1.商朝的重要政治制度是:内服和外服制。

2.特点:对附属国(地方)控制力有限。

二、周朝的政治制度1.周朝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

2.分封制①内容: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宗族姻亲和功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②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此外受封的还有姻亲、功臣和旧贵族。

③作用:积极作用:扩大了疆域;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对商而言)消极作用:到周朝后期,随着王室的衰落,地方权力过大导致分裂割据(春秋战国)3.宗法制①目的:为解决继承矛盾,巩固已形成的统治秩序②主要内容(也是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度。

③大宗与小宗的含义和关系:嫡长子为大宗,其它为小宗,两者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大宗、小宗是相对的。

④作用:防止内部纷争,有利于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凝聚宗族。

4.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宗法制解决了分封制下的继承问题。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早期:指夏商周时期)1. 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2.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第二、三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一、中央集权的含义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防止地方分裂割据,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巩固国家的统一。

二、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措施(内容)①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权力至高无上,实行皇位世袭制。

②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军务)。

三者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以加强皇权。

③地方上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④制定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及细密的法律。

2.作用和影响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②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③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的基础。

三、汉朝到宋朝中央集权与分权的斗争1.汉朝①地方权力的扩大:汉初刘邦同时推行郡县制和分封制。

2023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3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1讲 描述运动第的基一本单概元念 政治制度
3.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 (1)措施: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2)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1讲 描述运动第的基一本单概元念 政治制度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主要政治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度的最大优势。
第1讲 描述运动第的基一本单概元念 政治制度
典例2 1913年孙中山领导的武力“讨袁”的“二次革命”一败涂地;1915—1 916年反袁称帝的“护国战争”草率收场;1917—1918年反对段祺瑞废除《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解散国会的“护法运动”又为西南军阀作了嫁衣。上述失败
共同说明了 ( A )
A.民主革命过程曲折 B.制度建设提上日程 C.暴力革命收效甚微 D.共和体制需要坚持
第1讲 描述运动第的基一本单概元念 政治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1)诞生标志:1912 年 1 月 1 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2)成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 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②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提纲(精品)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提纲(精品)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提纲(精品)现代中国的政治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一)一个理念和目标: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二)两个重要机构和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宪法)(三)三大政治制度和三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1954年宪法确立A.合作基础:中国与各个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的历史B.指导思想: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C.合作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确立:《共同纲领》规定少数民族地区施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 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明确的规定B.设立:内蒙古(1947),新疆(1955),广西(1958.3),宁夏(1958.10)西藏(1965)C.意义: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2.文革期间:各项制度遭到破坏,民主法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3.新时期的发展:(1)首要环节:平反文革时期的冤假错案。

(2)法制建设:颁布了 1982 年宪法,相继出台了刑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1997 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 年“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3)民主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二、祖国统一大业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一)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1.理论形成:最早提出:20 世纪50 年代初,毛泽东,周恩来等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酝酿:1981 年“九条方针”形成:80 年代以来,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阐述一国两制的含义宪法:1982 年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使这一制度有了法律保证成为方针:1984 年,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2.成功实施:条件:(1)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熟和完善1997 年香港回归、1999 年澳门回归意义:(1)港澳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港澳历史的新一页,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的大业上迈出了坚实一步(2)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3.台湾问题:由来: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了分裂的局面,实质是中国内政发展:敌对—三通—九二共识—大三通、直航阻碍因素:台独势力,外国势力的干涉我们的态度:以和平为主,但是坚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二)新中国的外交1.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宗旨)2.主要历程:50年代:(1)建国初: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成果: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与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矛盾的基本准则(3)1954 年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4)1955年万隆会议(亚非会议):周恩来—求同存异70年代:(1)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间:1971年26届联大原因:a.根本原因:中国在内政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b.70 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c.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中作用加强(2)中美关系缓和:背景:中美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标志: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上海公报》公报内容:a.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两国关系,双方都不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 b.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建交:1978 年 12 月,《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 年 1 月 1 日,正式建交(3)中日建交: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80 年代: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国际经济组织,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条件;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与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建立不同的“伙伴关系” 地区性国际组织:2001 年上合组织成立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一)准备阶段(1949-1956):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四项举措:(1)过渡时期总路线:时间:1953 年;内容:一化三改(2)“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必备!)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必备!)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王位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商朝:内外服制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3.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1)内容①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

①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①按照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3)评价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4.商周政体的特点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5.演变(1)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2)封建政治制度产生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进行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知识点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秦朝政治制度建立的背景秦朝的统一: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皇帝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3.三公九卿制(1)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高中历史选考提纲完整版

高中历史选考提纲完整版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一)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并给予一定的土地和人口,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2.分封对象:同姓子弟、异姓功臣、先代旧贵族3.主要的封国:鲁(周公的封地)、燕(东北最远的姬姓封地)、宋(商朝贵族微子的封地)4.诸侯享有的权利:世袭统治权5.诸侯承担的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6.影响:(1)积极:有利于巩固周朝的统治(2)消极:随着实力的变化和宗法关系的疏远,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二)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2.目的:解决贵族内部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以保证王权的稳定3.继承原则:嫡长子继承制(内涵:“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4.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5.四个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6.影响:(1)对当时的意义:确立了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了贵族特权,促进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意义:对后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修族谱、祭拜祖先、寻根问祖等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秦的统一:1.秦灭六国: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2.扩大版图:(1)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2)统一岭南地区,在岭南置郡;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水系的灵渠;(3)统一‘西南夷’地区;开辟了‘五尺道’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一)郡县制: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为解决分封制的弊端;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2.机构: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道(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与县同级)、乡、里(地方基层行政机构)、亭(负责地方治安兼管公文传递)3.特征:(1)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2)郡县制与分封制最主要的差别是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4.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二)皇帝制:1.创立者: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2.含义: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三)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左右二员,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2.九卿:三公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3.三公、九卿,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中央官制的演进:(一)汉代:中朝制1.创立者:汉武帝2.概况:(1)汉武帝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2)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3)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得以形成3.作用:剥夺了丞相的决策权,削弱相权,加强君权(二)唐代:三省六部制1.机构:(1)中央下设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2)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3)门下省下设政事堂: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都等同于宰相2.职责:(1)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核、尚书省掌执行;(2)吏部掌官吏任免与调动、户部掌户籍与财政、礼部掌外交礼仪与科举、兵部掌军事、刑部掌法律案件、工部掌营造工程3.作用:(1)相权有所分散,避免丞相专权,有利于加强君权;(2)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二)宋代:二府三司制1.机构:(1)“二府”:中书门下(东府)、枢密院(西府);(2)“三司”:盐铁、度支、户部2.职责:(1)中书门下是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割宰相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2)枢密院是军事机构,长官称枢密使;(3)三司是财政机构,长官称三司使3.作用:(1)相权进一步被分割,加强君权;(2)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三)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二、地方官制的演进:(一)汉代:刺史制(1)创立者:汉武帝(2)概况: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13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3)目的: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二)元代:行省制1.背景:元代的疆域辽阔;借鉴了外国省制经验2.机构:(1)全国十个行中书省(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2)两个单列的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的宣政院;(3)行省以下依次是路、府、州、县3.作用:(1)对后世的意义:元代行省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为后世沿用;(2)对当时的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三)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1.汉代:汉高祖时期的郡国并行,演变为汉武帝时期的州、郡、县2.唐代:道、州、县3.宋代:路、州、县4.元代:行省、路、府、州、县(四)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三、监察体制的演进1.秦代: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百官;郡一级的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县官员2.汉代: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汉武帝时代以刺史监察地方政治3.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4.宋代: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5.元代: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6.评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非常有限;监察官员只是帝王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 抗日民主制度 ,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
政权 会选举产生 特色 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
三三制 ”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
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
评价
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 权的建设
结果
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
先后下令解散了 国民党 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4.国民党的“训政” 时间 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
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国民大会 领导国民行 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内容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 执行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实质 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知识概览
知识梳理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民国成立
时间 1912年1月1日

标志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 着资产阶级 共和制度 在中国的诞生
国旗与 新建立的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 阳历 ,以中华民国
纪年 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目的 防止袁世凯独裁
(2)局限性 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 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学以致用]
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约法规 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 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 民公举。”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 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则一致 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 答案:C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一新中国恢...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一新中国恢...

必修一政治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3诸侯的权利和义务1服从周天子的命令2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3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4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二西周的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2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1郡县制的建立1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2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3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1皇帝制度的创立1皇帝独尊2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3皇位世袭2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注意秦始皇时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样御史大夫是副丞相3郡县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4影响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第3课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1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汉初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2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处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称为中朝而丞相沦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4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5宋朝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分宰相军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为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二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中央日益集权于皇帝史实①汉武帝从地位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形成了与属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③宋朝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割相权2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特点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史实①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②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民政军政税收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牵等形式加以控制三选官制度的演变1汉朝察举制汉武帝时建立起举孝廉的人才选拔制度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重门第不重才能3隋朝科举制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④唐宋元继承完善科举制4科举制的作用1积极作用抑制士族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和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于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被历朝沿用2消极作用士人为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学问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不利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3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2清朝设置军机处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最初目的处理西北军务特点简速密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第5课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一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基础主要内容①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个等级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⑤废除债奴制意义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二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确立主要内容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单位进行选举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④公民大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⑤实行陶片放逐法意义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三伯里克利改革公元前5世纪鼎盛①所有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并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②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③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④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⑤为观赏戏剧的公民发放观剧津贴四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1得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是雅典古典时代辉煌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2失1就民主的范围而言广大奴隶妇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2就其性质而言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较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3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被滥用和误用雅典古典时代的辉煌诞生于民主政治的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中雅典后来的衰落也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盛也民主衰也民主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罗马法的主要内容1《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作为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2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公民法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3万民法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4公元6世纪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二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1对罗马而言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2对世界而言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第三单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光荣革命时间1688年国家英国1原因复辟后的斯图亚特王朝反攻倒算直接威胁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3结果建立了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议会控制下的新政权4性质资产阶级革命二《权利法案》时间1689年1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2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3结果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三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内阁权利对议会负责控制立法程序首相下院多数党领袖首相--行政权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2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3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1主要内容1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2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2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3作用1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2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3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二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1不同点国家元首称谓与产生方法职能英国君主立宪制国王世袭终身统而不治国家的象征美国民主共和制总统选举产生并有任期是政府首脑总揽军政大权政府与议会的关系英国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掌握行政大权议会和议员产生方式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下院议员民主选举产生美国政府首脑即总统行使行政权行政与立法相互独立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两院议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2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专政都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议会都行使立法权实行两院制都是司法独立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法兰西共和国之路为何如此艰难1内因第一法国的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在这80多年间资产阶级与封建复辟势力共和派和帝制派之间斗争不断第二共和国时期政局动荡缺乏威信引起人民不满第三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君主制传统还很浓厚第四由于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致使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而法国同一时期的大资产阶级与金融贵族的力量比较强大所以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相当不易2外因周边国家都是君主制法国率先废除君主制必然遭到反对甚至外来武装干涉3一票共和1875年1月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时间18751内容①行政权总统7年连任两院联席议会选出②立法权两院制议众议院4年普选参议院 9年间选③内阁议会中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2意义确立共和政体促进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二德意志的统一1三次王朝战争1864-1871普丹普奥普法战争2《德意志帝国宪法》时间1871年1联邦制的君主国家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内阁首脑宰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2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上议院首相为议长帝国议会下议院立法权3特点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4作用完成统一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选举和议会立法三欧洲大陆代议制确立的意义其一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其二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其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其四对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1840184218561860一鸦片战争的背景1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减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发生巨变的前夜二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18401842 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18561860 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 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1901 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1《南京条约》时间1842年缔约国中国英国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④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影响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天津条约》时间1858年缔约国中国英国法国内容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使出通商口岸②赔偿英法巨额白银③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④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3《北京条约》时间1860年缔约国中国英国法国美国俄国内容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一区给英国④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影响①增开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②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使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③大片领土的丧失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被侵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4《马关条约》时间1895年缔约国中国日本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影响①台湾等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②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③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④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5《辛丑条约》时间1901年缔约国中国美国等十一国内容①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派兵保护③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影响①巨额的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②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④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⑤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四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列强侵华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1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2列强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民族遗产3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完整4经济上向中国疯狂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2在列强的枪炮下中国国门洞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1清政府的腐败统治阶级矛盾激化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3自然灾害严重4西方基督教思想影响二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1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2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标志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3转折1856年天京变乱4失败1864夏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三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特点失败原因及意义1性质反封反侵略的农民战争2失败原因1主观上战略的失误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2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3功绩深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4教训农民阶级无法承担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四治国方案1《天朝田亩制度》1时间1853年颁布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2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内容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3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4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5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空想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2《资政新篇》1时间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2目的振兴太平天国3内容①政治中央集权广开言路②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③文教奖励技术发明兴办学馆④外交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4评价①进步意义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②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迫于形势并未实行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1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1爆发时间1894年9月2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从而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背景1895年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台湾人民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2力量邱逢甲徐骧领导组成的义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3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以劣势装备与日军血战5个月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此后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二八国联军侵华1时间1900年2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第13课辛亥革命一背景1清政府的改革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讲演录刘一皋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讲演录刘一皋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讲演录刘一皋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讲演录(中华民国部分)刘一皋目录一、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研究的一些概念1.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一般含义2.民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特征3.民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与问题二、政府机构与法律体系1.对于国家与法统的认识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政府结构3.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府结构4.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政府结构5.宪法的起草及通过6.北洋政府时期的法律体系及其内容7.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法律体系及其内容三、议会与选举1.代议制度的引进和认识2.民国初年的国会3.南北国会之争与国会的终结4.袁世凯、段祺瑞时期的国会替代物5.训政时期的民意机构6.制宪国大与行宪国大四、政治党派及团体1.政党与政党政治2.国会中的政党与政治派别3.政党改造与新型政党的产生4.训政时期的党治与党的建设5.国共之外的政党或政治团体五、地方自治与基层社会控制1.地方自治的构想2.民国初年的各级地方议会与选举3.省宪运动与联省自治4.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各级地方议会与选举六、学习思考要点一、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研究的一些概念第一讲需要把握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一般概念,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发展特征和研究状况。

政治制度史是历史学的重要或主要内容,在中国现代史中尤为突出,对于历史学习和研究很有意义,最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掌握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

1.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一般含义政治的一般含义为权力的分配与行使,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习惯强调政治的冲突性,但也应注意政治的妥协性和一致性。

制度的一般特征为成文化、程序化、规范化,最突出的是组织化过程。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1)以往的认识多强调制度,特别是成文的制度,特别是对政治制度的性质判断,即判断其经济基础与统治阶级。

(2)近十多年来的研究,除大量的传统课题研究外,强调成文制度之外的内容,更准确地说是成文制度与现实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运作的方式和过程,以及处在各种关系之中的社会联系与变迁。

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13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13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人评价
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拓展提升,突破重难点
出示比较材料,提出问题“中国民主集中制原则”与“西方议会制”的不同”
学生讨论解决疑难
t
总结反刍,建构体系
展示知识基本构架
学生自主建构,完成后展示成果

当堂检测
教师针对重点和难点,精选课堂练习,并点评
学生自主完成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教学主题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四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同步》的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为我国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建国初期确立了三大政治制度,这是一种崭新的民主政治,既不同于前苏联,也不同于西方国家,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创立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并影响至今,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二)过程与方法
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采用情境创设、设题引思、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领学生感悟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 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选取优秀影片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增强感性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专题”大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09 | 更新时间:2003-10-28 | 文章录入:webwalker | 【字体:小大】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专题提纲
(中华民国部分)
2003年9月
任课教师:刘一皋电话:62718296 电邮信箱:liuyigao@
一、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研究的一些概念
1.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一般含义;2.民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特征;3.民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与问题;4.课程安排与方法。

二、政府机构与法律体系
1.对于国家与法统的认识;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政府结构;3.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府结构;4.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政府结构;5.宪法的起草及通过;6.北洋政府时期的法律体系及其内容;7.国民革命时期的法律特征;8.训政时期的法律体系及其内容。

三、议会与选举
1.代议制度的引进和认识;2.民国初年的国会;3.南北国会之争与替代;4.国会之终结及其善后;5.训政时期的民意机构;6.制宪国大与行宪国大。

四、政治党派及团体
1.对于政党与政党政治的认识;2.国会中政党与政治派别的分合;3.政党改造与新型政党的产生;4.训政时期的党治与党的建设;5.游离于政府之外的政党或政治团体;6.政党协商政治的产生与特征。

五、地方自治与基层社会控制
1.地方自治的构想;2.民国初年的各级地方议会与选举;3.省宪运动与联省自治;4.训政时期的地方制度;5.各级地方议会与选举的推行;6.地方政治制度的差异、变通与活动空间。

六、政治运作及内部斗争
1.政治运作的条件与冲突;2.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内阁;3.行政与立法机构的关系冲突;4.行政与司法机构的关系冲突;5.行政机构内部的关系冲突;6.中央与各级地方行政机构的关系冲突。

七、社会运动与政治革命
1.社会舆论表达的政治压力;2.社会运动形成并扩展的政治因素;3.激烈反对现实政治的社会运动;4.社会动乱或政治革命的爆发。

八、中共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制度建设
1.中共对于政治制度的认识及理论;2.根据地政府制度及其演变;3.根据地法律制度及其演变;4.议行合一制度与选举;5.根据地的群众动员与参与;6.政治制度与战时变通。

九、其他政治制度
1.租界与租借地;2.香港与澳门;3.日据时期的台湾;4.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沦陷区伪政权;5.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参考书目:
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67—1978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等。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补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钱实甫编著:《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制度》(全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郭卿友主编:《中华民国时期军政职官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立法院编译处编:《中华民国法规汇编》,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

上海法学编译社编:《地方自治法规汇编》,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1936年版。

朱鸿达等编:《大理院判决例全集》,上海:世界书局,1938年版。

平衡编:《(最新)六法全书》,上海:中央书店,1947年版。

吴经熊编:《中华民国六法理由判解汇编》,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1947年版。

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1921—1997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党派》,北京:档案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无政府主义和中国社会党》,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青年党》,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民主社会党》,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共10卷先秦至清),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钱端升等:《民国政制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1946年第2版。

李剑农著:《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李进修:《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袁继成、李进修、吴德华主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刘伟、饶东辉:《中国近代政体发展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谢俊美著:《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增补本),上海:生活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钱实甫:《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制度》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孔庆泰等:《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台北:正中书局,1983年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郎裕宪、陈文俊编著:《中华民国选举史》,台北:中央选举委员会印行,1987年版。

刘景泉:《北京民国政府的议会政治》,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杨幼炯:《近代中国立法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吴经熊、黄公觉:《中国制宪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展恒举:《中国近代法制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谢振民编著,张知本校订:《中华民国立法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韩延龙主编:《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觉源:《中国党派史》,台北:正中书局,1983年版。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49),1985年版。

深町英夫:《近代广东的政党·社会·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期中讨论及作业参考题:
(1)国家元首设置与中华民国政治特征变化。

(2)战时中国政治的特征及其影响。

(3)中华民国的国会及其替代。

期末复习注意事项:
一、第一讲的各个要点。

二、第二、三、四、五讲的复习、思考要点:
(1)民国初期政府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仿效样本和思想源流,特别是政府更迭过程中的变化。

(2)南北对立时期,南方政府在制度设计上由合议制向领袖制的变化,注意分析其产生环境、作用和实际可行性。

(3)从国民党内的政治斗争与混战,观察分析训政时期政党与政府的关系。

(4)五院制政府的权力范围和制衡,并与三权制政府相比较。

(5)北京政府时期,修宪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位置和作用,从各种宪法草案的修宪过程、具体内容分析,对于国体、国权的表述变化,并考察宪法精神的发展变化特征。

(6)注意政治制度的剧烈变动与法律体系的关系,特别是立法形式和内容的变化,所反映的法律适用性和对社会的改造作用问题。

(7)第一届国会的选举与被选举资格,当选议员结构特点及影响,议员的操守和归宿,并赏识分析议会政治在中国试验的结果。

(8)从非常国会的组织、职权和议员递补方式问题,观察护法与违法的概念和实际表现,并通过非常国会的结局观察护法阵营。

(9)注意选举制度从行政区划到人口标准、再到职业团体、最后回归人口标准的过程,分析每一变化的政治意义。

(10)国民参政会的地位与作用,参政员数额与产生方式变化的意义。

(11)民初政党的分化与组合特征,从主要政党的纲领、组织、领袖和活动方式等要素,分析中国政党政治试验是否过早?
(12)从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与立宪党的界限消失,到新型革命政党的建立,思考政党纲领、主张、组织形式和政治活动手段的变化。

(13)注意对中间党派的评价标准,在党治和两极对立各执一端时,中间政党的生存空间,中间路线或第三条道路的作用和实际可能性。

(14)联省自治时期的地方自治的具体表现,以及与护法、反军阀的复杂关系。

(15)比较北京政府时期地方各级自治机关议员资格和职权的差异,并分析其设计的政治构想。

附:“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专题”讲义下载(全)
/news/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