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第一章课程概论一、古代学校课程的特点:1、纵向上没有严格的年级差异与衔接,横向上少有学科间的协调和组织2、课程内容以人文熏陶和道德教化为主3、等级性和阶级性十分鲜明4、课程的学习方式以传授和问答为主二、现代学校课程的特点:1、内容:自然科学取得合法地位2、进程安排:纵向上增强了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协调性3、课程实施:形式多样4、课程性质: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学科课程优点是符合认识的规律,能够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认识世界,更有效地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为身心发展奠定十分扎实的知识基础;缺点是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太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活动课程优点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技能学习和儿童个性发展有积极作用;缺点是学生不能系统地掌握知识,易导致学生在向科学领域更高层次发展时的力不从心。
四、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外部因素:1、社会2、儿童3、知识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3、课程理论4、课程自身发展的规律第五章教学概论一、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内容,学生,教师要素间的关系:1、学生和教学内容人类总体文明的全面性、丰富性与人类个体发展的有限性、滞后性之间的矛盾。
学生是认识教学内容的主体,教学内容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客体2、学生和教师业务关系,伦理关系,情感关系,主客体关系,实践改造关系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1、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2、有教师教是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3、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4、教学认识具有发展性三、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第六章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的功能(一)导向功能1、对教学过程起指引作用2、有助于有意义的结果的达成3、能够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二)激励功能1、要为学生认同2、要与学生的兴趣一致3、难度要适中(三)标准功能1、是调控教学过程的重要标准2、是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参照二、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布卢姆认为,各种意识水平都可用行为形式表现出来。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名词解释阅读阅读,是通过书面语言获取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凭借的对话。
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可以区分为认读能力,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三个层级。
其中认读能力是指对文本的感知能力,正确通读文本的能力;解读能力是在认读基础上理解文本的能力,理解词句段落篇章表达方式等的能力;鉴赏能力是指鉴定和欣赏文本的能力。
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指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胜于言和相应的姿态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
写作写作,也称作文,指用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书面形式写作教学写作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选取材料、整理思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训练活动。
教学能力教学能力就是老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教学能力是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并使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教学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
离开了具体教学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
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智慧教学智慧就是语文教师以语文教育活动为基础,将自己的生命理想和生命智慧具体化、实践化,并且消解融注到教学过程中,是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心理结构,发展自身的认知、生存、合作、创造的一种智慧。
语文教师的教育智慧包括治理智慧、道德智慧、情感智慧三个范畴。
语文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
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所以,确定课程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
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重点分析
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1. 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旨趣与方法2. 了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3. 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旨趣与方法一、研究对象1.课程的概念课程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内容、材料与进度的总和。
课程是人们事先精心设计的旨在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性经验以促进其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育人计划。
2.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即教育性认识和教育性实践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其身心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旨趣与方法3.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课程教学现象和课程教学问题。
课程与教学现象是指课程研制与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课程与教学外在的、易变的方面。
它们可以分为课程现象与教学现象。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教育事业、教育思想。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普通学校中课程与教学现象课程与教学活动、课程与教学事业、课程与教学思想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旨趣与方法4、课程与教学问题:指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课程教学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它产生于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实践同理论的对立,一种课程教学理论的内部对立和两种课程教学理论之间的对立。
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类型课程与教学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从主体与客观之间的关系维度来看,存在三种关系及相应的问题:认识问题、价值问题和操作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旨趣与方法(2)从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的维度来看,包括两种问题:理论问题、实践问题。
(3)根据探索和理论研究的体验,课程与教学问题的类型可以从研究价值、挖掘深度和涵盖广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①常识问题和未决问题(研究价值的有无)②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的深度不同)③“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涉及的范围宽窄)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旨趣与方法(4)根据研究价值的有无,课程与教学问题有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绪论1、课程、教学涵义。
课程作为学科、作为目标和计划、作为经验和体验。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宋朝朱熹提到功课及其进程,与今天课程相当接近(选择)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答案是自然科学)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的统一过程。
2、(1)斯宾塞课程思想:功利主义课程论贡献:《教育论》对英国教育有重要影响历史地位:19世纪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科学家的倡导者,被西方学着称为“现代的亚里士多德”、“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
(2)博比特课程思想:教育的本质: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成人生活从事的活动及取得的经验; 课程开发方法:活动分析法课程开发过程:人类经验分析-具体分析-目标获得-目标选择-计划制定历史地位:美国著名的教育学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贡献:《课程》,1918年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3)查特斯课程思想:课程开发理论贡献:开启了“课程开发的科学化运动”历史地位: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其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提出课程开发的一系列问题。
(4)泰勒课程思想: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如何评价结果?贡献:整合了博比特、查特斯等关于科学化课程开发研究的早期成果;建立起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把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推向了顶峰;历史地位:现代课程理论重要奠基者;3(1)夸美纽斯教学思想:以自然为鉴;兴趣与自发原理;活动原理;直观原理贡献:《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独立历史地位;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的创立者(2)赫尔巴特教学思想:观念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教学的任务:培养多方面兴趣;教学内容:两类六组教学的形式阶段:“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教育性教学贡献:《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成熟发展的基本标志;历史地位;认为教育是一种科学;确立了西方近代史上最严整的教育学教学论体系;重视文化知识作用,超越“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重点
具体表现: 课程为教学提供了教学内容,教 学是课程系统的实施过程,教学是课程的 一种表现形式,教学是课程在课堂层面的 实施。
可编辑ppt
24
(四)循环关系
观点: 认为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一种互为反馈 的延续关系。课程与教学虽然是分开的, 但是它们是相互循环的,存有延续的循环 关系,即课程对教学产生影响,教学也对 课程产生影响,彼此相互调试与改良。
功能: 有助于教学研究者了解教学现实,从中积累经验,提 出问题,总结规律,形成新的理论认识。
分类: 典型调查、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专家调 查。
程序步骤: 提出问题—搜集相关文献—确定研究题目与研究目的— 选取标的母群体—选取搜集资料的方式与工具—抽样— 进行正式调查—资料分析可并编辑讨ppt 论研究结果—提出研究结 32
优缺点: 强调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需要和个性, 重视学习者与环境的作用,重视教育环境的设计 与组织,能够兼顾课程过程与课程结果、预期与 未预期的经验。但是,该课程观在实际中也带来 了教育过程的随意性、内容的不系统性和评价标 准的不确定性这样的弊病。
可编辑ppt
10
4.课程即“计划”
观点: 该观点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观点, 认为课程即“教育计划”或“学习计划”。 计划包含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活 动和评价等。
特点:
a.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学习者作为课程 主体的重要性;
b.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 施课程;
c.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教学;
d.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水
教学论复习重点
每套题包含的题型及数量如下:•多项选择题(10道)二、名词解释(5道)三、简答题(3道)四、论述题(2道)五、案例分析题(1道)一、教学过程复习重点: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一)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二)教学过程的心理学、生理学基础•(三)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基础•(四)教学过程的系统科学基础教学过程的特点;•一、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于社会需要(P28)•二、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P29)•三、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P30)•四、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P32)教学过程的功能;•一、知识传递功能(P34)•二、技能形成功能(P37)•三、智能培养功能(P39)•智能培养的途径(P39)•四、个性发展功能(P41)二、教学目标复习重点:1、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的总目的是国家为整个学校系统制定的,对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有指导和制约作用。
教育目的只有具体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够逐步实现。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的。
我们也可以说教学目标就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p482、教学目标分类理论:重点把握各种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基本观点。
•(一)布卢姆等人的分类•布卢姆等人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三个主要方面。
• 1.认知领域的目标•包括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这是布卢姆本人提出的分类。
• 2.情感领域的目标•包括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体系、形成价值情绪(个性化)。
•这是克拉斯沃尔的分类。
• 3.技能领域的目标•包括观察、模仿、练习、适应。
•这是哈罗的分类。
••(二)加涅的分类•加涅认为,对教学目标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他提出了五类学习结果: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小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重点
1、课程论研究对象:课程问题,课程领域存在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种种矛盾和疑难;问题来源:课程实践中不同因素之间的对立;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课程理论在不同观念、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等。
问题类型:事实、价值、技术问题2、课程论研究的目的与任务:概括课程理论,揭示课程规律;指导课程实践综上所述:课程论是研究课程问题、阐明课程理论、揭示课程规律、指导课程实践的学问3、教学论研究对象:学校教学:过于笼统、简单,不利于教学论发展;教学论研究客观规律;学习理论的应用;研究教养的一般规律;最优化教学法的科学;教与学的关系4、教学论研究对象是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学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学论对教学问题选择的宗旨:教学实践中旨在有效教学的问题有效性:为预期效果的实现程度,并融合有效率、效果、效益三者之义。
以学生发展为主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标准,也是最终追求。
有效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也是一种实践5、教学论的研究任务:1、识教学现象:教学现象,专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教学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或层面:环境的,活动性的,关系性2、揭示教学规律3、指导教学实践6、古代课程与教学思想(萌芽阶段)1、只是对课程问题的一些规定或描述,无理论说明2、人们已懂得要把学生学习内容分门别类(例:西周六艺、西方七艺)3、学习内容分配到不同年龄和水平学生4、不同学校设不同课程5、几乎没有关于课程的专门著作和论述7、古代主要教学思想中国古代教学思想1、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观:重道轻艺,重视文化历史与道德伦理方面的知识,忽视产生劳动与科技实践2、以人性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重人文、人伦。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孟子性本善:教学的价值在于复性;荀子性本恶:教育要对人性陶冶和改造;王夫之:教学是“继善成性”的过程3、学思行结合的知行观西方教学思想“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他的母亲是助产师,教师即产婆)8、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7-18世纪)教学论在欧洲诞生,诞生的标志被公认为夸美纽斯,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提问、讲解、练习)、系统直观、循序渐进…原则、创分科教学法、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了较完整的教学论体系卢梭:《爱弥尔》(个人主义教育价值取向、自然主义教育观、尊重儿童自然禀性)发现教学思想(研究儿童本生特点,让自己去发现)赫尔巴特:《普通教育法》,“四段教学法”。
教学论重点
教学论重点整理知识点:1、教学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知识点2、现代教学萌芽的两个端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知识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运动,美国出现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知识点3、教学论的研究任务:解释教学规律、确立教学价值观、优化教学技术;知识点4、对教学思想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有三种思潮:人文主义思潮、自然主义思潮、主要科学实验方法与数学思维的思潮;知识点5、赫尔巴特的学生戚勒在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论”的基础上,把“明了”分为“分析”和“综合”两段,而他的学生莱茵则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着名的“五段教学法”;知识点6、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知识点7、学习的特征:计划性、间接性、高效性知识点8、自主创新学习的特征: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知识点9、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知识点10、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社会需要;知识点11、教学功能的一般特点:人为性、先导性、历史性;知识点12、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传承知识、培育能力、涵养品性、助长生命;知识点13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社会生活、学生、学科;知识点14、教学内容的载体: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知识点15、教学行为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序列性、个体性;16、有效教学行为的共性特征:有效教学行为具有时代性,文化性,情境性,整体性,功能具有多样性,结果具有相对性;17、教育评价之父是泰勒;知识点18、教育评价的功能:1导向功能;2诊断功能;3激励功能;4教学功能;5管理功能;知识点19、测验的三要素:行为样本、标准化、客观测量的评价指标;知识点20、行动研究过程的环节:1.计划;2.行动;3.观察;4.反思;知识点名词解释:1、教学: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教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文化化知识和技能,进而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名2、现代教学:现代教学是与古代教学相对应的教学形态;它最初萌芽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在19世纪形成基本体系,而后,从西欧和北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逐步分化和多样化,直至今日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3、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其特特点是揭示学习中各种变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名4、研究性学习: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名5、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名6、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实现地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和目的的合规律地,现实地构建,生成和展开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名7、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主要对象,表现为各门科学中的事实,观点,概念,原理和问题;教学内容的载体主要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学内容的主要形态是书本知识,是根据教育目的,学生的年龄点而从人类千百年认识成果中精选的特殊的知识系统;名8、教学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人类行为,它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在工作中,尤其是在课堂这一特殊场景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实践行为;名9、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名10、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制度和程序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11、教学媒体:被用于教学场景,承载,传递和控制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并介入教与学过程之中的媒体称之为教育媒体;名12、学习资源:各种各样的教学媒体与一切可以用于学习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综合到一起,统称为“学习资源”;如教学教材、支持系统、环境资源、人际资源等;名13、最佳表现评价:就是师生在动机得到充分调动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好教学表现,相应的最佳表现评价则是判断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以及教师潜在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教学评价;名14、典型性表现评价:典型表现是指师生在日常状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教学和学习反应,相应的典型表现评价则是判断师生的学习或教学兴趣、态度等个性素养;名15、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搜集有关信息,以判明学习或教学的成败,并显示教学过程需要改进的具体的教学或学习的错误的教学评价;名16、总结性评价: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程度进行价值判断的教学评价,同时它还能提供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和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有效性的信息或资料;名17、校本研究:所谓校本研究,就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方法;简述:1、简述教学的三要素:1学生<1>学生是一种专门的社会角色,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者;<2>学生既是教育对象,有时教学活动的主体;<3>学生具有独特个性,深信不断发展完善;2教师<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2>教师是特殊的专业技术人员;3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是师生活动的客体;<2>教学内容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核心成果;<3>教学内容经过了教育化的加工处理;<4>教学内容具有教育价值;2、简述教育本质观有哪些学说特殊认识说:教学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有其特殊性;具体来说,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获得发展的特殊认识形式,教育性、间接性和有领导是它区别于其他人是活动的主要特点;交往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具体来说,有的把交往视为教学背景,有的把交往视为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有的把交往视为教学内容乃至目标;3、古代中国丰富的教学思想观及其研究方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认识关二、以人性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三、学思行结合的知行观四、整体、辩证、直觉体悟的研究方法4、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1导向功能,即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引、定向功能;2激励功能,即教学目标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3评价功能,即教学目标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不标准;4聚合功能,即教学目标能够对教学系统内的其他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协调;5、简述教学内容的特征:(1)预成型;教学内容是从人类已有的精神成果中选择出来的精华;它不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愿望决定的,而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先行确定的; (2)与学生的相关性;正因为教学内容是预成的,所以必须尽可能地考虑教学内容对儿童的适宜性;(3)基础性;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并充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4先进性;所谓先进性,是指教学内容是以当代科学最高、最新成果为起点的,也可以叫作高起点性;6、简述教学行为与一般社会行为的区别:1教学行为价值的外在决定性;2教学行为目标的外部决定性;3教学行为主客体之间是不对等的关系;4教学行为具有意识性,但其水平因人而异;5教学行为负载的信息十分特殊;7、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特点:1废除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讲授,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教师辅导学生按“公约”个别自学;2将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自学使用;3设置成绩记录表,由教师和学生分别记录学习进度,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每个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更多地负责,也可以使学生管理简单化;8、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1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活动单位;2在教学活动程序的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3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它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2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3它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4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班级授课制的局限:1它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2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9、简述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1)按照学习者容易接纳的方式呈现材料;(2)不受教师的同一控制来传送材料,这样学生可以对学多少以及何时学进行自我调控;(3)使学习者调动不同感官体验材料,以全面体验信息;(4)为学习者提供关于学科内容的重复的或不同的经验,促进学习者构建自己的理解或意义;(5)以生动的形式引起并保持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注意;(6)提供激发学习者朝向学习目标努力的动机;(7)超越时空限制,为学习者提供无法体验到的信息和知识,适应不同规模班级的需要;10、为什么教育界人士称他为现代“教育评价之父”在八年研究的基础上,泰勒提出了着名的“泰勒评价原理”,即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并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评价”这一概念,开创了教育评价模式;而教育评价则是在“泰勒评价原理”的基础上发生与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教育学科;11、简述测验的设计:(1)测验目标的确定;2测验内容的选取;3测验形式与题目形式的确定;4测验题目具体类型的确定与编制;5测验的题量与时限的确定;6测验题目的编制与组织;7测验的评分与解释;12、简述一个好教师必备的素质:1.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并有使这一关系与教学任务联系起来的能力;2.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3.明确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4.最好程度地利用有关资源的能力;5.适应新情况的自我判断能力; 论述评析题:1、论述杜威的教育教学思想:一、教育哲学观杜威哲学的特征是“经验自然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他认为实际经验的过程和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和必要的练习;新教学哲学信奉某种经验的和实验的哲学、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二、儿童观杜威对传统的教育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杜威明确提出:儿童是起点,儿童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三、知识观和经验课程观以“教育即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形成新的课程观、知识观;经验在杜威的思想中,既是课程理论的基础,也是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基础;杜威将知识看成是一个通过学习活动连续构成、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知识是生成、发展的过程,这是一种生成性的、构成性的知识观;四、做中学的学习观基于“经验来自行动”和“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过程”这两天基本原则,杜威认为儿童主要是通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与发展;杜威所说的活动具有以下特点:能动的活动,社会性的活动,身心统一的活动,探究性的活动;评价:总的来看,杜威在思想体系中所突出的是,在成人指导下,儿童能动的、有理智参与的、对事物的实际活动是儿童生长、发展的基本力量和机制;但他片面强调了儿童的能动作用,忽视了老师对课堂的指导、控制作用;此外,他在“做”中学的教育教学观,片面强调了直接经验,否定了间接经验,片面强调了感性知识,降低了理论作用,破坏了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2、论述学习策略的训练步骤:(1)激活与保持良好的注意、情绪与动机状态;这一步不仅要使心理活动处于觉醒与兴奋状态,更要激活同当前学习活动有关的所有因素与学习方法关系的意识; (2)分析学习情境;这一步要求学生把握有关学什么、何时学、在何处学、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问题,估计自己的学习风格等,以提供选择学习方法的依据;(3)选择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这一步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学习情境的有关因素与学习方法的关系,确定学习的时间安排表,把学习任务分为具体的几个部分,列出可能需要的学习方法;(4)执行学习计划,实际的使用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这一步骤要求学习监控性地检查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地把有关学习变量与所实施的学习计划、学习方法联系起来对照检查,一股极学习计划与学习方法所能达到的效果;(5)维持或更改已选用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这一步骤要求学生对监控结果做出反应,如果监控结果令人满意,可维持原有方法;反之,则重新评价或修改原有计划与方法;(6)总结性地评价选用的学习计划与方法所达到的效果,作为这次学习分反馈与下次学习的准备;这一步骤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终结性评价,如果学习效果佳,说明原有学习方法与各种学习因素相互适合的水平高;3、论述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内容:1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该领域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类目标;2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该领域共分为接受、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分为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评价:优:1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兼顾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的完整性,承认人不但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同时也是有血有肉的感情生命体,以此教学目标导引下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2布鲁姆吧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细化的比较具体,他把教学目标分割成认知、情感、动作技能领域,而且认知领域又分为六个不同等级的目标,情感领域五个不同的层次,动作技能领域又分为七个层次;此外,布鲁姆及其合作者还就每个层次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释,相对于以往比较模糊的教学目标分类而言,这样清晰的划分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缺:1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割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每个领域又分割成不同分部分,每一部分又有具体的规定性,这样,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就被分割成彼此毫无联系的各个孤立的部分,从而破坏了目标系统完整性的和谐;2布鲁姆关于各个领域内不同层次的分类有些不科学;3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以“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和能力可以通过可见的行为表现出来”为前提假设,这种假设存在一定的问题,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能力并非都是以行为表现出来的,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内在体验等一些隐性方面的收获不一定都能通过行为表现出来;4、评析特殊认识说:教学过程的特殊认识说认为,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我国教学论专家王策三认为:“教学过程确实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任务、内容和整个活动,或是认识世界或是对世界的反映;它的特点就在于是学生个体的认识,主要是间接性的,有领导的,有教育性的;”而强调“学生个体的认识”之于人类历史的认识、科学家和艺术家及一切从事各种工作的人们的认识的特殊性,是“教育性的认识”;由于其重视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特殊性的分析而产生巨大影响,同样也由于仅仅从认识角度看待教学过程而表现出相当大的局限性;5、评析交往说:教学过程的交往说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是在有知识和经验的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的特殊场合,师生间的交往就是教学存在本身;近年来,这一观点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以获得比较普遍的认可,随着教学基本理论特别是教学哲学理论研究的不断开拓和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教学与交往的关系问题;6、评析戴尔的“经验之塔”教学理论:内容:(1)“做”的经验;有目的的直接经验;设计的实验;演戏的经验;(2)“观察”的经验;观摩示范;见习旅行;参观展览;教育电视;电影;录音、无线电、静止画面;(3)“抽象”的经验;视觉符号;言语符号;评价:这一过程中,教学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视听媒体为学习者提供了替代性经验;但是,强调实际经验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说一切学习都要从直接经验开始,这里更关注的是要引导学生向抽象思维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以使学习者较好地理解概念;因此,“经验之塔”提供了一套在特定情境中学习抽象概念的适当方法;大题目:1、结合实例阐述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大题目人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将这单元放在前面主要是以儿童的生活圈为序逐步展开教育,先由家庭之中的人际关系入手,到学校中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再到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本单元以爱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境,去感受、体验理解家人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深切而厚重的爱;学校老师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无私的爱;社会对少年儿童成长所给予的关爱;本单元努力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获得对父母内心世界的理解,让他们从小懂得自己不应当只会接受父母、他人的爱,还应当学会爱父母、爱他人;本单元分为三个主题:一、家人的爱,二、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三、来自社会的爱;强调三个重点:一是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爱,并懂得自己应该怎样尊敬他们;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让学生知道社会各界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三是使学生了解国家所制定的一些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条款,从中体会到这也是国家队少年儿童成长的关爱;(一)细化、具体化目标(二)分析、确定任务(三)寻找教学起点1对学习者社会特征的分析2对学习者预备技能的分析3对学习者目标技能的分析2、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教学行为的转变:1教学角色行为的转变;2教学准备行为的转变;3教学实施行为的转变;4教学评价行为的转变;活题,材料分析。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教育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统一4、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空无课程并重5、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和校外课程的整合6、从强调教材的单一性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显性课程: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
即正式课程。
隐性课程: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物质和社会环境、文化体系)学习到的非预期和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和规范态度等。
空无课程:被学校和社会在课程变革过程中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
课程新定义: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它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整合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一个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
课程理论的发展1夸美纽斯:A、泛智教育:人人均应受教育,人人均需学习一切B、教育适应自然:教育遵循自然秩序,教育依据儿童天性C、课程思想:百科全书式的教育D、课程研究的理论依据科学化2赫尔巴特A、教育思想理论基础:实践哲学-教育最高目的培养人的德性,观念心理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多方面的兴趣B、课程论:在多方面兴趣基础上设置课程,同时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合作教学的含义: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按照一定的目的及要求,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交往、交流,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完善的个性品质和思想品德,以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个体身心发展要求的统一。
教学理论的发展1、古代的教学思想:局限于经验的积累和现象描述;理论探索是片段的、零星的,缺乏系统阐述和论证;教学专著没有形成严密体系。
2、近现代教学论的发展传统教学论的形成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夸美纽斯:(1)教学以自然为鉴原理(2)兴趣与自发原理(3)活动原理(4)直观原理赫尔巴特:(1)观念心理学(2)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3)教学形式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4)教育性教学杜威:实用主义教学论(1)教育本质--经验的不断改造(2)做中学(3)以儿童为中心(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科学教学论的创立3、当代教学理论的发展: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姆掌握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课程目标的涵义: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
地理教学论重点
地理教学论绪论1、地理教学论研究对象:地理教学活动中一切现象和问题。
【书:地理教学过程各构成要素相互关联的本质和规律。
】2、地理教学现象包含因素:①学生、②地理教学目的、③地理课程、④地理教师、⑤地理教学方法、⑥地理教学评价、⑦地理教学环境。
3、地理教学过程:地理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地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统一的活动过程。
【书:是以师生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为前提的,教学过程是一种运动发展的过程,教学主体和客体(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为主客体)以及教学得以进行的条件,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教学系统诸要素。
】4、地理教学论理论基础:①地理学理论②教育学理论③教育心理学理论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书P8-11】第一章1、地理教学目的的制约因素:(一)社会需要地理学科的产生是一定社会需要的产物,这种社会需要又往往集中表现在地理教学的目的上。
基于不同的社会需要,也就存在不同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价值观教学价值观则是人们对教学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行为取向标准。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学价值的取向是不一样的;即使处于同一历史阶段,不同的阶级和民族对教学的价值取向也不一样。
由于人们所持有的教学价值观念不同,因此对地理教学目的的看法也不同。
(三)地理学科特点在制定中学地理教学目的时,必须紧密结合地理学科的实际情况,以发挥地理教学所具有的教育职能和作用。
(四)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确定地理教学目的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即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确定地理教学可能取得的结果。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阶段性,二是个别差异性。
2、地理教学目的的功能:(一)动机功能是指地理教学目的作为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力量,引起或推动各类地理教学活动的进行,以达到预期结果的作用。
地理教学目的的制定,既包含对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认识,也包含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这种认识与期望之间的矛盾正是推动地理教学活动开展的动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绪论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1.创造出一种精神共同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就是要创造出一种精神共同体,将参与者的创造性、社会的发展性、课程的艺术性能动和谐地渗透为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体。
每一个参与者走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同时,他将不断的发现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最终以全新的自我走向更高的探索境界。
2.引领母语教育的专业发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该站在国际国内教育理论发展的至高点,引领母语教育专业学术发展的新思想。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新思想应该充满灵动的智慧,灵动的智慧自然会引领自主的实践行动,实践行动会涵养生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必将积淀为生机勃发的学校文化。
思想-智慧-行动-习惯-文化,这便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起点,也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归宿。
3.创造性艺术语文课程是一种创造性艺术,它可以从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语文教师、每一个课程设计者那里展现出来。
语文课程应该是激励生命、诗化品格、飞扬心灵的课程,语文教学应该是自主探究、合作参与、生动高效的活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该是对生命理想的描绘渲染,对语文课程理论的发展创新,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学术引领,对充满创造性教学情境与学习经验的总结提升,以及对媚俗潮流和浮躁理念的严厉批判。
4.交叉应用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中文专业同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相嫁接而生成的新兴专业,是具有鲜明学术特征的独立的专业。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以语文教育的事实和过程为依据,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和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与专业发展的变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发现和推广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升语文教学的理论价值,建构和完善适合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程标准,建构和完善适合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机制,建构和完善能够促进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课程领导制度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特征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特征⑴以学生和谐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⑵以语言与文学为主要的学习内容⑶从言语过程、思维方法、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建构语文课程的目标系统⑷以积极参与、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⑸建构多元化评价机制。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整理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与任务1、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就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得目得与任务得。
2、课程与教学论得基本任务(理解)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得一门分支学科,它得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与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得著作(了解)《礼记·学记》就是我国与世界上最早得教育学专著。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得《大教学论》,就是教学论学科诞生得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与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得基本标志。
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得关系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得认识(理解)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得关系得瞧法,有四种不同得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得模式: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 布鲁纳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得历史演进▲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得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得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就是上层社会得贵族教育与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中国《学记》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得思考,但还就是没成为独立得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得描述与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得形成期(建立期)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得人。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三、学科得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得发展进入了分化与多样化得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5、课程论得独立与大发展:博比特(美国),《课程》写于1918年,做为课程论独立学科得开始。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论复习重点
小学数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课程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规格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
2数学交流:包括三个方面:①数学思想的表达,把自己的信息以某种形式(直观的或非直观的、口头的或书面的、普通语言或数学语言)表达出来②数学思想的接受,以某种方式(听、读、看等)接受来自他人的思想③数学思想载体的转换,把数学思想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表达方式.3课程内容:是指根据一定目标制定的某一学科中特定事实、观点、原理、方法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
4数学学习: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5同化:把新的学习内容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去,从而扩大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6顺应:在数学学习中,已有的认知结构不能接纳新的学习内容,必须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的过程。
7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8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手段而制定的师生相互作用的一整套活动方式和手段。
它表现为“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教书的方法和育人的方法,以及师生交流信息、相互作用的方式。
“9发现法: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的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
10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中,不是先由教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11自主学习:指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这是以学生学习的具体方式为区分标准而划分的教学方式之一。
12探究学习:从相关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13课堂教学:学校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有一定的任务、内容、结构和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复习资料 期末必考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总复习第一章 绪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 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理论。
课程、教学的涵义。
课程就是对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研究内容、任务与宗旨研究对象: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研究任务:探清事实、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三、发展历史 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2)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发表,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1)诞生:1918年,博比特《课程》发表。
(2)1949年,泰勒《课程与教学原理》发表。
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内容 课程论: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实施与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
教学论: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与功能;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设计。
五、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意义和方法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
意义:(1)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方法:(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2)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积极地运用实际经验来阐释和理解理论;另一方面,要学以致用,即关注教育现实,努力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不断反思学思结合;学必有思;以学促思;思而知学。
(4)扩展学习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一、课程的涵义课程,即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二、课程的发展历史;各种课程形态 三、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1、社会;2、儿童;3、知识 (二)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3、课程理论;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一、课程目标 (一)涵义课程目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博比特)。
教学论重点复习内容
第1章绪论1.什么是教学教学有哪些任务教学: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即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教学的任务:教学所应完成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中心任务: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实施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2、为什么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1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照一定的方针与规定,进行有组织的教育工作,其影响是巨大的,能对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发生主导作用;2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场所,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有着特别突出的重要地位的一部分;3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产生的教育作用最全面、最深刻、最系统、占用时间最多;除教学外还有生产劳动、文体运动和各种竞赛,以及党、团、队等其他课外的组织、活动和措施等;因此,教学工作被视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3.简述教学活动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智能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学习前的准备情况;2教学目的: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不同层次、不同性质或方面的教学目的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结构,落实到学生身上;3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是一定的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组成的结构或体系;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上;4教学方法:指在课内外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或各种教学组织形式;5教学环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的教学环境;6教学反馈:教学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信息交流的情况要依靠反馈来表现;7教师:教学活动中要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包括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要素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而组织安排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也是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占着主体地位;2教学目的一方面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受人本身发展的制约;在两重制约的结合点上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形成之后,又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其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来实现;3教学内容课程:社会的发展和人本身决定着教学的方向,也决定着课程的具体内容,即直接制约教学内容的是社会的需要、文化科技发展的水平和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程度;形成后的课程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4教学方法主要受制于课程,他把课程的内容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和情感,从而为达成教学目的而服务;在方法的进程中,同时受到教学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方法是由教师来掌握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对于方法的效果来说,起着关键的作用;5教学环境主要受制于外部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可控的和不可控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过程,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制约教学环境;6教学活动的反馈主要是师生双方围绕着课程和方法而表现出来的;教师要有意识的去扑捉学生的反馈,从而获取大量信息以提高和改进教学工作;7教师:以上六个要素都对教师发生影响,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活动;他们大都是通过教师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主动性去调整和理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最优化的程度,以收取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第2章过程论1、教学过程的定义;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2、教学过程的本质实质1从认识方面看,教学活动是学生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第一,学生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第二,学生的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第三,学生的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2从交往实践看,交往过程中的交往实践具有特殊性,表现在:第一,交往实践目的的特殊性;第二,交往实践环境的特殊性;第三,交往实践方法的特殊性;2、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的需要;一定学校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对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的决定作用也很明显;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3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4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1知识传递功能;2技能形成功能;3智能培养功能;4个性发展功能;4、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1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2教学过程的心理学、生理学基础;3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基础;4教学过程的系统科学基础;1、简析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2006年;1教育目的对教学目标具有指导作用;2教学目标的划分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过程;3教学目标就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4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是否达到的检验标准之一;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来检验教学效果和教育目的是否达到;2、简述教学目标的作用1指向作用:目标的指向作用是通过影响人的注意而实现的;有了明确的目标,人在活动中就会把注意集中在与目标有关的事情上,尽量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激励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要想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就必须与学生的内部需要相一致,同时教师还应该当依据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及他们的个性差异,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3标准作用:一方面教学目标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标准,另一方面教学效果也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提出反馈信息,以便使下阶段的教学目标做出及时的调整;3、如何确定教学目标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3难度适中;4便于检测;2000年:论述教学目标的主要作用2002年:简述教学目标的作用;2002年:简答如何确定教学目标;2005年:论述教学目标有哪些作用怎样确定体育课教学目标,举例说明;1、教学原则的概念、性质;◎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规律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教学原则性质:教学原则是一种规范性知识,或策略性知识;它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从整体和局布、过程和阶段结合上规范和指导教学活动,给教学活动的方向、内容、任务、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提供有效性策略;2、教学原则的基本特点1主观性和客观性2继承性和发展性3全面性和系统性4实用性和有效性3、教学原则的依据1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3教学原则受教育目的的制约;4、教学原则的作用1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2教学原则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总调节器;3学习和掌握教学原则能使我们按照教学的客观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4遵循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工作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5、简述教学整体性原则的意义和实施要求;2000、2001年教学整体性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所决定的,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教学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总方向,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有整体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教学是由一系列教学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协调好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种教学要素有机配合起来,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整体作用;实施要求:1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2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3实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及培养非认知因素相统一;4实现身心发展的统一;5实现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6、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创造原则2002年启发创造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贯彻或实施要求: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创新意识;2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7、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及实施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与用的矛盾关系;实施要求:1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2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特点,正确恰当的联系实际;3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4教学内容要重视乡土教材的补充;8、简述有序性原则及实施要求;有序性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效的掌握系统知识,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实施要求:1把握好教学的内容的序;2抓好教学过程的序;3抓好学生学习的序;9、教学中如何贯彻师生协同原则2002年师生协同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实施要求: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3生动活泼的进行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4进行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间的交往;10、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贯彻要求:1深入细致的了解和研究学生;2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3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4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11、试述反馈调节原则的意义及实施要求;2000年反馈调节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实施要求:1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及时的获得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2教师对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做出恰当调节;12、教学最优化原则及实施要求;教学最优化原则是指教育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实行综合控制,进行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实施要求:1综合规划教学任务;2全面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3教和学的活动要紧密配合;13、教学原则的评述;1教学原则是相互联系的;教学原则一方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和统一性2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性作用;要实现教学最优化,要综合运用各个教学原则,发挥整体功能,才能顺利地解决教学任务、内容和方法等问题;3结合实际运用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实践中要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造;1999年: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阐述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2005年:联系实际论述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举例说明;第5章主体论1、“学生中心论”的主要观点;1“学生中心论”以卢梭、杜威为代表,他们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教师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只是“自然仆人”;2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自变量,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干预学生的学习;3认为学生只能从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所学的知识,因此,教育过程不应由教师直接进行,而应放手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验;4强调学生的内因作用,倾向于人本主义,主张教学中应尽力排除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外部条件,创造并最大限度的允许学生作为环境的主体,没有主体的能动性,任何环境因素和教育影响都很难起作用,也就不会有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体现;1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组织作用;2教师的素养使之有可能在教学中发挥导向和组织作用;3教师导向组织作用的具体表现:教师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原理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反映社会要求的种种教学目标,并使之接受这些要求而把学生的学习有效地纳入一定的方向和轨道之中,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发展;教师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一步步向教学目标迈进;3、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关系;教与学这两种活动体系各有特点但又相互依存,统一存在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本质上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 1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与学首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关系是以知识的授受为中介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的教通过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特点和需要、兴趣、态度等也影响教师的教;2教学关系的本质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教为主导、学要主动反映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教为主导”的着眼点是“学要主动”;教为主导、学要主动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认识;4、几种学生观;1学生是人;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完整的人;4学生是以学习、接受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人;5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5、教师的职责及其职业的角色特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变量;1知识的传授者;2学生的榜样;3集体的领导者;4人际关系的艺术家;5心理治疗工作者;6学者和学习者;5、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1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2教学能力: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2002年:试分析教师和学生在现代教学论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005年、2009年:评述“学生中心论”;2006年:结合体育案例,说明体育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007年:如何正确处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第6章课程论1、课程的定义;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 课程服务于学校教育的各项目的,其内容的选择受教育目的的制约;2 课程内容对教学过程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3 课程是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4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学的重要依据;3、显课程与潜课程;显课程就是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并要在考试和测验中考核的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潜课程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嫉妒等;4、课程结构:是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主要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相互渗透,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顺序等等;5、课程的综合化:把整个学校的课程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之通过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和互相联系趋向统一,共同产生最优教育效果;6、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始终没有被其他课程设计所取代的课程”;优点是:其所具有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使其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缺点是:造成和加深学科分隔,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不利于吸收新知识和新学科,妨碍课程内容更新;2 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主要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联系:1 两者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2 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学科课程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而活动课程则强调“经验”的作用;3 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而言,二者是相关作用,互为补益的关系;第7章方法论一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2、简述常用教学方法的分类;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建立教学方法的次序和系统;1按照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分类:讲授法和学习法;2按照知识的来源分类:直观的方法、语言的方法和实践的方法;3依据学生认知积极性和独立性的程度分类:图例讲解法、复现法、问题性讲述法、局部探索法和研究法;4按照教学活动的过程分类:组织认识活动的方法知觉方法、逻辑方法、认识方法、控制学习的方法、刺激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刺激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感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口述法、书面法和实际操作法;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谈论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试验法、实习作业法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发现法学习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1依据教学的目的与任务;2依据教材内容特点;3依据学生实际情况;4依据教师的本身素养条件;5依据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6依据教学实践和效率的要求;5、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1要树立完整的观点;2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3要善于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6、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趋势1现代化; 2心理学化;3民主化; 4个性化;7、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2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试验紧密结合;3以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教学方法理论;4注重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非认知因素中职能作用的发挥;5把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第8章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义和功能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功能:1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种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组织形式中运用;2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使教学活动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 2、班级授课制及其特点;班级授课制:是由一定数量、年龄、文化程度的学生组成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特点是:1 学生固定 2教师固定 3内容固定4时间固定 5场所固定;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优势;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5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局限性:1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2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3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4、如何改革班级授课制1改革班级授课制的时间和空间结构;2改班级授课制的过程;3改革班级授课之中的个别化工作;5、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目标1进一步完善班级授课制,实现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形式和学习环境;2探索能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技术手段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效率;3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6、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1教学组织形式趋向灵活多样化;2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3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制约性越来越小;。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教育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统一4、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空无课程并重5、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和校外课程的整合6、从强调教材的单一性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显性课程: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
即正式课程。
隐性课程: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物质和社会环境、文化体系)学习到的非预期和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和规范态度等。
空无课程:被学校和社会在课程变革过程中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
课程新定义:为实现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它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整合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一个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
课程理论的发展1夸美纽斯:A、泛智教育:人人均应受教育,人人均需学习一切B、教育适应自然:教育遵循自然秩序,教育依据儿童天性C、课程思想:百科全书式的教育D、课程研究的理论依据科学化2赫尔巴特A、教育思想理论基础:实践哲学-教育最高目的培养人的德性,观念心理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多方面的兴趣B、课程论:在多方面兴趣基础上设置课程,同时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合作教学的含义: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按照一定的目的及要求,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交往、交流,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完善的个性品质和思想品德,以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个体身心发展要求的统一。
教学理论的发展1、古代的教学思想:局限于经验的积累和现象描述;理论探索是片段的、零星的,缺乏系统阐述和论证;教学专著没有形成严密体系。
2、近现代教学论的发展传统教学论的形成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夸美纽斯:(1)教学以自然为鉴原理(2)兴趣与自发原理(3)活动原理(4)直观原理赫尔巴特:(1)观念心理学(2)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3)教学形式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4)教育性教学杜威 :实用主义教学论(1)教育本质--经验的不断改造(2)做中学(3)以儿童为中心(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科学教学论的创立3、当代教学理论的发展: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姆掌握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含义课程目标的涵义: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
语文教学论重点
语文教学论重点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语文教学论重点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和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创造出一种精神财富,属于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人们是人们后天可得的,语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文化的不同特质影响语言的特质2、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条件: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思维的方式,范围与程度间接影响文化。
语文课是什么课:文学(语言)课和语言(文章)课行为主义的语文课程观:第一、在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定位设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
第二、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提倡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第三、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
第四、在语文课程的评价方便,主张测验外显和进行客观测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第一、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第二、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第三、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第四、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第一、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加工信息和构建意义的过程第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学习是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同化过程。
第三、认知策略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第四、元认知对认知我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使学生能自觉进行自我调控第五、认知动机指导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第一、复杂的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情境第二、学习依赖与共有的理解,这种共有的理解来自社会协商第三、第三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第四、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监控第五、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第六、强调“少就是多”和“学会如何学习”语文课程性质:1、工具性2、工具性和思想性或文道同一3、兼具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综合性等4、人文性5、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理念:一般是指人们对课程的价值追求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全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论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学数学教学论重点复习资料第⼀章关于⼩学数学课程⼀、⼩学数学学科的性质(⼀)数学的产⽣及其研究对象1、数学的产⽣2、数学的研究对象(⼆)⼩学数学的学科性质1、⽣活数学观2、⼉童数学观3、现实数学观⼆、⼩学数学学科的任务(⼀)发展公民数学素养精英数学⼤众数学数学素养:⼀是指个⼈在⽇常⽣活中具有运⽤数学技能的能⼒,能够满⾜个⼈每天⽣活中的实际数学需求;⼆是能正确理解数学术语的信息。
(⼆)培养数学思维(三)将数学运⽤于现实情景的能⼒⼆⼩学数学课程⽬标课程⽬标:是对某⼀阶段学⽣所达到的规格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这阶段的教育⽬的。
⼩学数学课程⽬标:回答⼩学数学“为什么教”的问题。
⼆、影响⼩学数学课程⽬标的因素(⼀)社会发展因素1、⽣活的变化2、社会发展对公民数学素养的要求(⼆)⼉童发展因素:(三)数学科学的发展经典数学现代数学三、我国⼩学数学课程⽬标的演变与分析(⼀)问题辨析1、“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与“培养初步的思维能⼒”,两个⽬标是否⼀样?有何区别?现在:培养学⽣基本的数学思想⽅法和必要的应⽤技能;初步学会运⽤数学的思维⽅式,增强运⽤数学的意识。
2、“运⽤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与“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两个⽬标有何区别?(1)强调学⽣解决问题是⼀个探索的过程(2)探索的过程是⼀个数学化的过程。
(⼆)我国数学课程⽬标的演变1、清末算学的⽬标1903年《奏定初等⼩学堂章程》:算学,其要义在使⽇⽤之计算,与以⾃谋⽣计必需之知识,兼使精细其⼼思。
1912年《⼩学校教则及课程表》2、1920—1948年五次修改《⼩学算术课程标准》3、1949——现在:九次修定⼩学教学⼤纲(课程标准)(三)⼩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过程与⽅法(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章⼩学数学课程内容⼀、⼩学数学课程内容⼆、⼩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数学课程⽬标(⼆)满⾜学⽣需要,促进学⽣发展(三)反映社会进步和数学学科⾃⾝的发展三、我国⼩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2001年颁布并开始实验的《全⽇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数学课程内容总体上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论重点整理知识点:1、教学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
(知识点)2、现代教学萌芽的两个端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知识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运动,美国出现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知识点)3、教学论的研究任务:解释教学规律、确立教学价值观、优化教学技术。
(知识点)4、对教学思想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有三种思潮:人文主义思潮、自然主义思潮、主要科学实验方法与数学思维的思潮。
(知识点)5、赫尔巴特的学生戚勒在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论”的基础上,把“明了”分为“分析”和“综合”两段,而他的学生莱茵则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着名的“五段教学法”。
(知识点)6、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
(知识点)7、学习的特征:计划性、间接性、高效性(知识点)8、自主创新学习的特征: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知识点)9、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
(知识点)10、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社会需要。
(知识点)11、教学功能的一般特点:人为性、先导性、历史性。
(知识点)12、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传承知识、培育能力、涵养品性、助长生命。
(知识点)13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社会生活、学生、学科。
(知识点)14、教学内容的载体: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知识点)15、教学行为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序列性、个体性。
16、有效教学行为的共性特征:有效教学行为具有时代性,文化性,情境性,整体性,功能具有多样性,结果具有相对性。
17、教育评价之父是泰勒。
(知识点)18、教育评价的功能:(1)导向功能。
(2)诊断功能。
(3)激励功能。
(4)教学功能。
(5)管理功能。
(知识点)19、测验的三要素:行为样本、标准化、客观测量的评价指标。
(知识点)20、行动研究过程的环节:1.计划。
2.行动。
3.观察。
4.反思。
(知识点)名词解释:1、教学: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教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文化化知识和技能,进而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名)2、现代教学:现代教学是与古代教学相对应的教学形态。
它最初萌芽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在19世纪形成基本体系,而后,从西欧和北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逐步分化和多样化,直至今日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3、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其特特点是揭示学习中各种变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
(名)4、研究性学习: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
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名)5、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
(名)6、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实现地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和目的的合规律地,现实地构建,生成和展开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
(名)7、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主要对象,表现为各门科学中的事实,观点,概念,原理和问题。
教学内容的载体主要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学内容的主要形态是书本知识,是根据教育目的,学生的年龄点而从人类千百年认识成果中精选的特殊的知识系统。
(名)8、教学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人类行为,它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在工作中,尤其是在课堂这一特殊场景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实践行为。
(名)9、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
(名)10、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制度和程序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11、教学媒体:被用于教学场景,承载,传递和控制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并介入教与学过程之中的媒体称之为教育媒体。
(名)12、学习资源:各种各样的教学媒体与一切可以用于学习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综合到一起,统称为“学习资源”。
如教学教材、支持系统、环境资源、人际资源等。
(名)13、最佳表现评价:就是师生在动机得到充分调动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好教学表现,相应的最佳表现评价则是判断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以及教师潜在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教学评价。
(名)14、典型性表现评价:典型表现是指师生在日常状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教学和学习反应,相应的典型表现评价则是判断师生的学习或教学兴趣、态度等个性素养。
(名)15、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搜集有关信息,以判明学习或教学的成败,并显示教学过程需要改进的具体的教学或学习的错误的教学评价。
(名)16、总结性评价: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程度进行价值判断的教学评价,同时它还能提供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和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有效性的信息或资料。
(名)17、校本研究:所谓校本研究,就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方法。
简述:1、简述教学的三要素:(1)学生<1>学生是一种专门的社会角色,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者。
<2>学生既是教育对象,有时教学活动的主体。
<3>学生具有独特个性,深信不断发展完善。
(2)教师<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
<2>教师是特殊的专业技术人员。
(3)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是师生活动的客体。
<2>教学内容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核心成果。
<3>教学内容经过了教育化的加工处理。
<4>教学内容具有教育价值。
2、简述教育本质观有哪些学说?特殊认识说:教学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有其特殊性。
具体来说,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获得发展的特殊认识形式,教育性、间接性和有领导是它区别于其他人是活动的主要特点。
交往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具体来说,有的把交往视为教学背景,有的把交往视为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有的把交往视为教学内容乃至目标。
3、古代中国丰富的教学思想观及其研究方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认识关二、以人性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三、学思行结合的知行观四、整体、辩证、直觉体悟的研究方法4、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1)导向功能,即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引、定向功能。
(2)激励功能,即教学目标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3)评价功能,即教学目标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不标准。
(4)聚合功能,即教学目标能够对教学系统内的其他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协调。
5、简述教学内容的特征:(1)预成型。
教学内容是从人类已有的精神成果中选择出来的精华。
它不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愿望决定的,而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先行确定的。
(2)与学生的相关性。
正因为教学内容是预成的,所以必须尽可能地考虑教学内容对儿童的适宜性。
(3)基础性。
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并充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4)先进性。
所谓先进性,是指教学内容是以当代科学最高、最新成果为起点的,也可以叫作高起点性。
6、简述教学行为与一般社会行为的区别:(1)教学行为价值的外在决定性。
(2)教学行为目标的外部决定性。
(3)教学行为主客体之间是不对等的关系。
(4)教学行为具有意识性,但其水平因人而异。
(5)教学行为负载的信息十分特殊。
7、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特点:(1)废除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讲授,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教师辅导学生按“公约”个别自学。
(2)将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自学使用。
(3)设置成绩记录表,由教师和学生分别记录学习进度,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每个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更多地负责,也可以使学生管理简单化。
8、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1)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活动单位。
(2)在教学活动程序的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
(3)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它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2)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它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4)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1)它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
(2)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9、简述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1)按照学习者容易接纳的方式呈现材料。
(2)不受教师的同一控制来传送材料,这样学生可以对学多少以及何时学进行自我调控。
(3)使学习者调动不同感官体验材料,以全面体验信息。
(4)为学习者提供关于学科内容的重复的或不同的经验,促进学习者构建自己的理解或意义。
(5)以生动的形式引起并保持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注意。
(6)提供激发学习者朝向学习目标努力的动机。
(7)超越时空限制,为学习者提供无法体验到的信息和知识,适应不同规模班级的需要。
10、为什么教育界人士称他为现代“教育评价之父”?在八年研究的基础上,泰勒提出了着名的“泰勒评价原理”,即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并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评价”这一概念,开创了教育评价模式。
而教育评价则是在“泰勒评价原理”的基础上发生与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教育学科。
11、简述测验的设计:(1)测验目标的确定。
(2)测验内容的选取。
(3)测验形式与题目形式的确定。
(4)测验题目具体类型的确定与编制。
(5)测验的题量与时限的确定。
(6)测验题目的编制与组织。
(7)测验的评分与解释。
12、简述一个好教师必备的素质:1.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并有使这一关系与教学任务联系起来的能力。
2.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
3.明确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4.最好程度地利用有关资源的能力。
5.适应新情况的自我判断能力。
论述评析题:1、论述杜威的教育教学思想:一、教育哲学观杜威哲学的特征是“经验自然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