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必背70简答题(陈世超)

合集下载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必背70简答题(陈世超)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必背70简答题(陈世超)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必背70简答题(陈世超)(1)使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2)传统文化简单、粗糙的舞台化、商品化,导致其文化内涵消失和艺术形式的退化。

(3)直接或间接导致旅游接待地社会道德水平下降。

【第七章: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45.主权的制约因素(2023)(1)民族与国家的不重合(2)政府能力和责任感的强弱(3)资源多寡和外交质量(4)国际干预的加强和国际法的硬化(5)国际组织的多种作用(6)非政府力量的壮大(7)经济的“无国界行为”和各国的相互依赖(8)全球性危机的加深(9)人类空间探索的增加和各国海洋国土意识的增强给国际法造成的难题。

46.资源利用的调控措施(1)加强资源管理,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机制(2)保护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3)开发利用新资源(4)进行资源立法(5)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47.科学技术对政治的影响(2004)(1)改变国际冲突或地区冲突的形式和强度(2)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综合国力(3)推动各种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4)扩大发达与不发达地带的裂痕(5)制约各国、尤其是技术落后国家的主权(6)改变决策者的议事日程(7)改变国际关系格局48.当代国际冲突的主要特征(1)国际冲突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

(2)民族自治、民族独立等要求导致的冲突占了相当多的数量。

(3)资源、边界、领土、水道等问题而造成的冲突越来越多。

(4)内战的多边化、国际化。

(5)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引起的冲突相对在缩减。

(6)大国的介入使冲突更加复杂化。

(7)冲突主要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和低强度的。

(8)高科技在国际干预性的局部战争中的地位越来越起着主导的、突出的作用。

(9)联合国在处理国际冲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49.国际冲突的地理环境(2023)(1)历史上长期遗留的、从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民族、种族与宗教矛盾,是当代国际冲突的重要历史根源。

(2)边界争端往往是引起当代国际冲突的直接原因。

人文地理学简答题

人文地理学简答题

1.从人类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差异分析文化的特点①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可遗传,而文化只能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是后天的。

②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世代传递,而文化的继承则是横向联系,文化特点不仅为该群体所继承,还通过多种方式向该群体以外的文化群体传播,速度比生物传递要快。

③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

④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

2.试论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主要从如下方面论述:①旅游与文化的变更与交流,包括旅游活动导致文化移植,即当两种文化相碰撞时,两者会通过“借用”的方式向对方靠拢,使不同文化之间互相交往、交流等。

②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可能使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复兴,另一方面亦可能使传统文化形式退化。

3.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条件有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等,并且这些因素往往以复杂的方式彼此结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

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但他们只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可能性,对人口分布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因素,包括: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通条件等。

4.利用人口地理理论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孔雀东南飞”现象的原因及对中西部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因素:虽然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很多,经济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金钱。

政治因素:政府决策、人口政策,其影响之大,有时会超过经济因素。

社会秩序变革和文化教育因素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二)人口迁移的后果:对人口发展的影响:(1)影响人口的增长和分布(2)影响人口的年龄、性别等自然结构(青壮年男性)(3)影响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智力外流:地区间)(4)影响人口民族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总的来说人口迁移在社会经济领域内的影响是多方的①有利于民族在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与融合,为提高各民族人类素质创造条件②但不同人群的混杂,往往会引起和加深地域内部在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矛盾,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010年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附解析)(转载)

2010年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附解析)(转载)

2010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一、简答题。

(每题10分)1、简要叙述人文地(我是乱码)理学的特征。

(P3绪论)(1)地域性——地理学(我是乱码)科的灵魂(2)社会性——由学科研究(我是乱码)对象所决定(3)综合性——由学科属性所决定(4)复杂性——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特征2、简述知识经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P259第九章)(仿2011真题论述1、仿2012真题论述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知(我是乱码)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已悄然兴起。

知识(特别是知识的核心——科技)从以往经济时代处于(我是乱码)从属地位跃升至主导地位,成为核心的生产要素、最重要的资源。

经济增长已不再是建立在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基础上,而取决于知识含量的(我是乱码)增加、科技水平的(我是乱码)提高。

所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即将摆脱对自然资源与环境(我是乱码)的依赖。

这恰恰是对资源与环境(我是乱码)的最有效的保护,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知识经济还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及其对环境的危害。

因此,加快知识经济的脚步将更有利(我是乱码)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3、全球文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区域性。

(P28第一章)(1)传统区域文化的区域性(我是乱码)被改变。

现代文化是在现代技术和(我是乱码)价值系统条件下形成的,在地理空间上有更好的扩散性,对传统区域性文化有更强的影响力,传统文化是在(我是乱码)上已经明显弱化。

人文地理应当关注文化的区域合理性,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保护传统文化的自然历史源地,使人类在不同的地表区域里形成不同的生存方式。

(2)矛盾和互补性的关系。

全球化经济可以用新技术(我是乱码)和理念,提升区域文化的影响力。

区域文化成为全球化文明得以存在的历史和自然基础。

这种关系在地域上是比较复杂的,对人类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区域是所有生存在地表上的人类最终的家。

人文地理必背简答题答题模板

人文地理必背简答题答题模板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①人类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②因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迁移③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而出现的人口迁移(2)经济因素(最主要的因素):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人口迁移(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4)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婚姻、教育、宗教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①有利影响:弥补劳动力不足,促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发展;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②不利影响:加剧生态环境问题;给城市造成巨大压力:就业困难、交通拥挤、居住困难、治安问题等。

(2)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①有利影响:加强与外界的联系;缓解当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收入②不利影响:造成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3.城市区位因素(1)自然地理区位因素①气候:气温适中,降水适度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方便,且利于节省建筑投资而成为城市分布的理想地区③河流:提供水源(2)经济地理区位因素①交通:交通便利处、交通线沿线、交通枢纽位置以及交通运输的改善和发展,对城市的形态、空间格局变化及兴衰具有深远的影响②自然资源:靠近矿产资源产地,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③其他:商品农业基地、边境通商口岸处(3)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因素政策、宗教、旅游、科技等4.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与解决措施(1)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①城市环境趋于恶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固废污染、噪声污染②人口密集,交通拥堵③地价、房租昂贵④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2)解决措施①合理布局工业企业,建立绿化隔离带,治理城市环境②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③控制城市人口增长④合理布局城市道路,改善城市交通条件⑤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城市居住条件⑥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5.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地形:平地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园艺业、林业与畜牧业②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温差③水源:水质、水量④土地: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土壤肥力、酸碱性、透气性、保水性等)⑤病虫害:炎热湿润地区病虫害较多⑥自然灾害(2)技术经济因素①劳动力:劳动力素质与经验②种植方式:单作、套作、混作、连作等③耕作制度:又称熟制④技术装备: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⑤生产技术: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3)社会经济因素①劳动力:数量、价格②市场:农产品消费状况、市场的远近、市场的规模等③政策④交通6.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分布地与特点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地区主要特征主要农产品热带种植园农业东南亚、南美洲、非洲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门生产热带经济作物,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橡胶、咖啡、可可、油棕、剑麻、香蕉、菠萝等热带经济作物商品谷物农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新开发地区。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试题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试题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试题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试题2000年人文地理学一、名解:(20分)1.人口合理容量、2.美国苏尔所提出的文化景观、3.世界岛、4.历史地理学(侯仁之观点)、5.国界及其三种职能二、简答(40分)1.试述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2.影响城市内部地域分化的主要因素及关于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学说3.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及对其的评价4.试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三、综合(40分)1.试述人文地理学的三种基本理论,并对它们进行评价2.试述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一、名解:(15分)人本主义、区位论、地缘政治学、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二、简答:(60分)1.试分析人口迁移产生的原因、类型和影响2.如何分析城市的地域结构3.试述文化地理研究的领域4.试述你对行为地理学的认识5.旅游地和客源地之间相互作用的三个条件是什么三、综合题:(25分)如何理解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提示:从人地关系的内涵,人文地理学的对象内容等方面分析)文化景观、行为空间、政治地理单元、人口移动、城市体系二、简答:(40分)1.简述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2.简述旅游开发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3.简述影响人们购物活动行为空间的主要因素。

4.试述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异同点。

三、论述:(40分)1.论述并评价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2.运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名解:(30分)文化扩散与文化整合、城市景观与城市形象、政治空间结构与政治实力结构、地理物象与意境地图、旅游动机与旅游决策二、简答:(60分)1.简述知识经济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12)2.简述人口移动的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2)3.正确的资源观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评价区域旅游资源?(14)4.简述当代政治地图的基本特征(10分)5.简述工业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2分)三、论述:1.试论人地共生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在关系,进一步回答如何实现人地系统的协调共生?2.试述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并以此分析新中国人口增长的过程及其调控对策。

2015年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附解析)(转载)

2015年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附解析)(转载)

2015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共30分)1、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内容。

(P2 绪论)2、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类型,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P89 第四章)3、人口结构与人口素质:(1)人口结构是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特征(或标志)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各特征的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也称人口构成。

(P73 第三章)(2)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是人口总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P67 第三章)4、农业经济活动与工业经济活动:(1)农业经济活动:农业经济活动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初始阶段,最早出现农业经济活动的地域,特别是农耕文明最早出现的地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P30 第二章)(2)工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是工业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物质生产方式,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物质保证。

(P37 第二章)二、简答题:(共60分)1、简述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特征。

(15分)(P39 第二章)(1)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多;(2)技术装备程度较高;(3)用人较少;(4)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5)物资消耗较少。

2、简述人口移动对迁出和迁入地的利弊。

(15分)(P85——P86 第三章)(1)对迁出地的利弊:利:①第一,大量人口迁出可以减轻迁出地人口压力并解决部分失业问题,同时也相对增加了国内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暂时缓和国内矛盾。

②第二,外出人口的劳动收入汇回迁出地,成为本地收入的一个来源,对平衡货币支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弊:①第一,迁出的人口多为青壮年,这必然给迁出地带来人才的流失及抚养费用和教育费用的损失。

②第二,大规模劳动力迁出造成迁出地经济上的依赖性和脆弱性,已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③第三,离开家乡而漂泊的到异地工作的人,由于没有永久居住权而没有政治发言权,其社会地位之低下可想而知,因此移民“寄人篱下”的心理损伤是无法估量的。

《人文地理学》必背的知识点

《人文地理学》必背的知识点

《人文地理学》必背的49个知识点1、自给农业与商品农业是相对而言的,判断时要注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之间联系密切,资金密集型农业和技术密集型农业一般属于商品农业,但劳动密集型农业大部分属于自给农业。

2、人类对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

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地区和冬季;热带地区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因为热量非常丰/.、•,S。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的,一般适合在坡度比较小的地区,所以并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4、季风水田农业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属于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亚洲国家商品率都低,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商品率就较高,日本的小型机械化程度也非常高。

因此,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具体信息进行,防止脱离材料盲目归类。

5、水稻种植业分布地区需要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但并不是绝对的。

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资源丰富,能够发展灌溉农业,则它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如我国河西走廊。

6、混合农业是按生产对象划分的。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虽然与澳大利亚和西欧混合农业相差甚远,但仍然属于混合农业。

7、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如采矿工业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大。

8、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市场指向型_E 业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

所以分析工业区位时要用发展的观点。

9、劳动力素质并不专指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劳动者的经验和熟练程度。

10、注意区分电子工业和电子装配工业,前者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后者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11、新兴工业可分为劳动力密集型(意大利的东北部及中部地区)和技术密集型(美国“硅谷”),并非特指技术密集型工业。

12、传统工业和高技术工业对交通条件要求都较高,但前者侧重于运量大的水运、铁路运输等方式,后者侧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运输等方式。

2014年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附解析)(转载)

2014年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附解析)(转载)

2014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40分)1、文化区与文化景观:(P133、P135 第五章)(1)文化区: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属于某一文化系统的人在空间上的分布。

(2)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综合作用于地表的地域文化的综合体现。

2、人口分布与人口移动:(P60、P77 第三章)(1)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于一定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或称之为人口的空间形式。

(2)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改变。

3、城市化与逆城市化:(P90、P93 第四章)(1)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2)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城乡逐步一体化。

4、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P31 第二章)(1)传统农业: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

(2)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二、简答题:(共60分,每题15分)1、简述人口素质的主要因素。

(P70 第三章)(1)社会因素:影响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因素就是社会因素,关键是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对人口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是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制约因素。

教育事业既是开发人们智力,提高人口文化程度和培养人才的事业,又是科学技术的奠基工程。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人均国民收入大有增加,用于教育的经费也会相应增加,则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即有利于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2、简述农村聚落的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特征。

(P110 第四章)村落职能类型:(1)农业村落:以从事耕作业为主,兼营动植物饲养和其他农副业。

人文地理学简答题 -

人文地理学简答题 -

人文地理学简答题一.简述西方近代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外在动力和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外在动力:1.通过地理大发现和一系列探险活动,人类寻求复杂地理现象的答案引发地理学的发展.2.科学革命带来的冲击.3.其他学科的进步对地理学的推动.主要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和应有化趋向二.简述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和应有化趋向三.简述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及其不足之处.影响:1.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2.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的采用了演绎逻辑.3.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不足:1.经济决定论的倾向.2.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3.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多变量系统,难于模拟实验,演绎模型具有相对性.四.简述人本主义方法论的引入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及其不足之处.影响:不足:它的唯心主义倾向,把客观存在看做人的心理构造.五.简述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引入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1.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2.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机构来解释地理现象.六.简要分析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是延缓作用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了文化景观。

七.简要分析文化生态系统的类型。

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和谐文化生态关系八.简述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异同。

九.简述运用现象学方法时的五个步骤。

1.悬置一切理论及已有的经验。

2.通过介入观察、访问等手段去获取行动者真实的意向性意识。

3.依靠研究者的自由想象,变更第二步所得的内容,并按某种要求进行分类。

4.不停的对分类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现时研究的同类或相关课题进行比较,以便得到证实。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必背名词解释(陈世超)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必背名词解释(陈世超)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46个名词解释=30分!1.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

(2015)2.协调: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

3.人地关系矛盾: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人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与地理环境在空间以及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关系上的对立统一。

4.农业经济活动: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初始阶段,最早出现农业经济活动的地域,特别是农耕文明最早出现的地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2015)5.工业经济活动:是工业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物质生产方式,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物质保证。

(2015)6.劳动密集型工业:是指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单位产品成本中或劳动消耗比重大的工业部门。

7.资源密集型工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原料的工业部门。

8.知识密集型工业:是指需要投入大量知识和智力,需要众多科学家和专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开发和生产高精尖产品的工业部门。

9.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生产方式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10.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于一定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或称之为人口的空间形式。

(2014)11.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拥有的人口数量。

12.人口经济密度:是指某地区达到一定经济水平时所拥有的人口数,它是把某地常住人口与该地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加以对比,以反映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2013)13.人口素质(人口质量):是人口总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2015)14.人口结构(人口构成):是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特征(或标志)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各特征的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

(2015)15.人口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地区男女人口数的比例关系。

16.人口产业结构:指按产业部门划分的在业人口所形成的比例关系。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题简答题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题简答题

1.人地关系的客观属性?人地关系的思想的演变?1》客观属性:是人类起源就存在着的客观属性;在一定阶段内具有可调节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多链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动态关系。

2》演变:1)采集狩猎社会时期,人类利用原始社会工具获取天然食物,利用以火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但由于天然食物有限,分布不均衡,工具落后,所以只能通过小群体的合作以维持个体延续的低水平物质消费。

2)农业社会时期,人类主要利用耕地,淡水等可再生资源,靠不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和社会组织的广泛联系,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人地系统随之发生异化。

3)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主要利用不可再生资源,通过不断发达的科技成果,高效率的组织管理手段,社会化的大生产及市场体系的建立,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并维持高水平的发展要求。

4)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将是人类社会制度、组织、管理结构、生产方式、消费及思维方式产生一系列变革。

2.简述人地关系的条件和实践特征?(1)条件(现代经济条件):经济关系国际化;市场经济中的区域竞争;经济素的集中度在提高。

(2)实践特征:人地关系的网络化;资源条件发生区域性变化;区域性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全球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提高;区位因素由静态转变为动态。

3.协调的含义、依据及原则?(1)含义: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变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这种关系和属性反应了整体系统功能最优和稳定平衡。

(2)依据:物质世界统一性原则;对立统一规律。

(3)原则:动态协调原则;综合协调;长远协调;全球协调;地域协调;科学协调;主导协调原则。

4.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各有什么特点?1)劳动密集型: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比重大;就业机会多;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低;能源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泛,常就地取材。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必背70简答题(陈世超)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必背70简答题(陈世超)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必背70简答题(陈世超)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70道题=100分!)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编辑出版学陈世超2021.11.07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2021)(1)地域性――地理学科的灵魂(2)社会性――由学科研究对象所决定(3)综合性――由学科属性所决定(4)复杂性――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特征【第一章:人地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2021)(1)地理环境决定论(2)可能论(3)适应论(4)生态论(5)文化景观论(6)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7)环境感知论(8)文化决定论(9)“天人合一”观3.“地”的属性(2021)(1)数量上的有限性(2)地域上的差异性(3)制约性和可变性(4)有限的稳定性(5)层次性和复杂性(6)整体性4.人地关系的新实践特征(1)人地关系的网络化(2)资源条件发生区域性变化(3)区域性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4)全球的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提高(5)区域因素由静态转变为动态5.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2021)(1)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2)矛盾和互补的关系【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6.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①土地②地形③土壤④气候⑤水(2)人文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2021、2021)①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②农业科学技术进步③生产力水平高低④市场需求⑤交通运输⑥农业政策第 1 页共 2 页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7.工业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1)无明显的季节性(2)专业化与协作化(3)技术性强,精密程度高(4)分布集中8.工业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离不开能源和原材料(2)工业集中分布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人文地理学必背历年考点

人文地理学必背历年考点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历年考点知识总结【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2013 2018)【第一章:人地关系】1.人地关系理论(2009)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个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试评价人文文化景观论:(2013)2.“地”的属性(2012)3.人地关系矛盾的地域表现形式(2006/2014)4.人地关系的新实践特征5.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2010)【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1.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2008/2013)2.工业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3.工业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2016)4.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特点5.资本密集型工业的特点(2015)6.工业布局原则(2013)7.工业布局类型8.地理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9.工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0.第三产业的特点【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1.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2.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作用(2012)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2005)4.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因素(2014)5.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6.制约人口年龄构成的因素7.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2006)8.人口移动的规律(2010)9.人口移动的原因(2007/2011)10.人口移动的社会经济后果人口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008/2015)11.简述人口结构对人口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2006)【第四章: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1.城市化的机制(2004/2006)2.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及其影响(2006/2010)3.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2005)4.郊区城市化的结果5.城市化的类型6.我国城市化出现的新问题(2014)7.城市地域结构的构成8.村落的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特征(2007/2014)9.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原理(2011)10.城市与区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相互作用(2008/2013)11.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2014)12.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建设的主要途径【第五章: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1.文化景观的特征【第六章: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1.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规律(2012)旅游流地域分布特点(2016)2.地理环境对旅游的影响3.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10)4.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基本内涵及其实现途径(2007)5.简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及其应用价值(2015)6.简述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子(2006/2014)7.传统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比较(2004)8.生态旅游发展的障碍9.发展生态旅游的措施10.世界遗产的特点11.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经济作用12.旅游活动与旅游业对社会文化的影响(2005/2011)【第七章: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1.主权的制约因素(2013)2.资源利用的调控措施3.科学技术对政治的影响(2004/2016)4.当代国际冲突的主要特征5.国际冲突的地理环境(2010)6.地缘政治学的主要派(1)海权理论:(2)陆权理论:①麦金德的“心脏地带”说(“大陆腹地”理论):②斯皮克曼的“陆缘”说:(3)“多极世界”模式理论:(4)世界体系论:7.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2005)8.当今世界地缘经济格局(2006/2014)9.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中的不安定因素(2008/2015)10.21世纪中国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安全战略构想(2008)【第八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自然资源的特征2.环境资源的属性和特征3.资源无价论的危害(2010)4.正确的资源观5.资源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2011/2015)6.论述世界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指出解决资源问题的途径与措施(2015)7.自然资源保护的对策、措施(2008)8.试述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原理(2012)【第九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1.试用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论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及解决的根本途径(2010)2.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类型3.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表现4.人类与环境协调的途径(2011/2012/2016)5.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的特征(2008)6.简述知识经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08/2010)7.试述循环经济在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2010)【第十章:区域发展与协调】1.人文地理学的区域属性2.区域发展与演变的影响因素(2012/2013)3.区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简述区域演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2005/2011)4.区域规划的内容(2005/2014)5.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6.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区域观(2008/2011/2012)补充:1.论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背景及其战略意义(2015)2.试阐述人地关系矛盾的地域表现形式,进而论述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有效途径(2014)3.试运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及政策取向(2007)4.试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子,你认为我国现阶段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有效的对策是什么?(2004/2005)5.“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试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的关系。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教程》课后题答案(陈世超)

云南师范大学《中国地理教程》课后题答案(陈世超)

中国地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王静爱主编)课后思考题答案(个人总结版)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参考书目中国地理(专业课1)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编辑出版学陈世超2015.08.07第一章: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1、对比中国与美国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特征的异同点。

思考下列问题。

(本题课本上无答案答案来源:网络+自己总结)(1)为什么美国东部的亚热带较中国的亚热带位置偏北?(2)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荒漠区位置都在西部,而且中国的荒漠位置区偏北,美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南?中美地理位置的异同点:①相同点:a:两国都位于北半球,中国的纬度范围为4°N~53°N,美国的本土纬度为20°N~47°N,两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

b:两国都是太平洋沿岸国家,海岸线漫长,沿海都有许多优良港湾。

c:两国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②不同点:a: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经度范围大致为73°E~135°E,美国经度范围为70°W~180°W。

b:从所属大洲来看,中国属于亚洲东部,美国属于北美洲,位于北美洲南部。

c:两国虽都属于太平洋沿岸国家,但分别从属于太平洋两岸,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美国则位于太平洋东岸,同时位于大西洋西岸。

d:中国纬度范围更广,接近50度,美国本土纬度不到30度。

e: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一面沿海,大陆海岸线是一条完整的相连的,美国三面临海,大陆海岸线分成三段不相邻的部分。

f:从邻国角度看,中国邻国众多,美国北部只有加拿大,南部只有墨西哥,邻国较少。

g:两国内陆山脉走向不同,中国山脉走向多种多样,而美国主要为南北走向的落基山脉。

h:山地格局及面积不同,中国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山地面积较大,距海较远,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呈阶梯状分布,美国山地主要在大西洋沿岸,高度不及中国,山地占有面积也比较少。

(1)美国东部受墨西哥暖流影响,水热条件好,且一路向北,故亚热带位置更偏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科目人文地理学必背70道题(70道题=100分!)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编辑出版学陈世超2015.11.07【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2013)(1)地域性——地理学科的灵魂(2)社会性——由学科研究对象所决定(3)综合性——由学科属性所决定(4)复杂性——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特征【第一章:人地关系】2.人地关系理论(2009)(1)地理环境决定论(2)可能论(3)适应论(4)生态论(5)文化景观论(6)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7)环境感知论(8)文化决定论(9)“天人合一”观3.“地”的属性(2012)(1)数量上的有限性(2)地域上的差异性(3)制约性和可变性(4)有限的稳定性(5)层次性和复杂性(6)整体性4.人地关系的新实践特征(1)人地关系的网络化(2)资源条件发生区域性变化(3)区域性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4)全球的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提高(5)区域因素由静态转变为动态5.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2010)(1)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2)矛盾和互补的关系【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6.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①土地②地形③土壤④气候⑤水(2)人文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2008、2013)①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②农业科学技术进步③生产力水平高低④市场需求⑤交通运输⑥农业政策7.工业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1)无明显的季节性(2)专业化与协作化(3)技术性强,精密程度高(4)分布集中8.工业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离不开能源和原材料(2)工业集中分布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3)工业生产过程易于分解,易于形成众多小部门乃至生产零部件部门。

(4)工业各部门之间有着紧密的生产和技术联系。

(5)工业集中分布,可以产生集聚效益。

9.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特点(1)就业机会多(2)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3)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不高(4)能源、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泛,可以就地取材,产品成本低10.资本密集型工业的特点(2015)(1)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多(2)技术装备程度较高(3)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4)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5)物资消耗较少11.工业布局原则(2013)(1)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动力产地和产品市场。

(2)确定工业基地的合理规模,防止工业过度集中或分散。

(3)正确处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矛盾,推动落后地区的开发。

(4)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确定各自合理的工业部门结构,实现优势互补。

(5)充分考虑国家安全,合理布局工业。

12.工业布局类型(1)资源型布局(2)河湖水域型布局(3)临海型布局(4)临空型布局(5)智力型布局13.地理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①工业资源的地域组合②水③土地④动力⑤原料(2)人文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交通运输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关联产业。

③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是工业布局的前提。

④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市场需求影响工业布局。

14.第三产业的特点(1)产品的无形性(2)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3)部门结构的与时俱进性(4)与第一和第二产业关系密切【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15.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2)政治状况(3)医疗卫生状况(4)文化教育(5)婚姻、宗教、风俗等因素(6)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16.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作用(2012)积极作用:适度的经济增长将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包括各种优秀人才。

(3)适度人口增长对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消极作用:(1)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

(2)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3)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压力,抵消经济发展成就。

(4)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17.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2005)(1)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客观基础①气候②地形③水④土壤⑤矿产资源(2)社会经济环境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①生产力的发展与分布②科学技术进步③开发历史的影响④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各国的人口经济政策以及疆域变动和战争等政治因素(3)科学技术进步与人口分布(2013)①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增长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继续改变经济开发地区人口分布的格局。

③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促进新地区的开发。

18.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因素(2014)(1)社会因素(2)经济因素19.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1)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提高生产力。

(2)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3)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4)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

(5)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可持续社会体系的形成。

20.制约人口年龄构成的因素(1)人口出生率的变动(2)死亡率的变动(3)人口迁移21.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2006)(1)一是对出生率的影响(2)二是对教育事业的影响(3)三是对人力资源的影响(4)四是对就业的影响(5)五是对社会的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影响22.人口移动的规律(2010)(1)移动机制——改善生活是移动的主要动力(2)城乡移动律——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3)人口结构律——性别结构男性多,年龄结构青年多(4)迁移距离律——迁移量与距离成反比(5)圈层递补律——人口移动的递补现象(6)双向移动律——正向移动和反向移动并存(7)居住集聚律——移民居住集聚性与文化差异成正比23.人口移动的原因(2007/2011)(1)地理环境因素(2)社会生产方式的决定性影响(3)国民经济部门(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4)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5)新地区开发的影响(6)社会和政治因素(人口政策、宗教活动、战争、文化、教育、科技因素)的影响(7)自然灾害24.人口移动的社会经济后果(1)人口移动对人口发展的影响①人口移动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使地区人口在短期内发生数量上的明显增加或者减少。

②人口移动的直接后果之二是造成移入地和移出地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的变化。

(2)人口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008/2015)对迁出地的影响利处:①第一,大量人口迁出可以减轻迁出地人口压力并解决部分失业问题,增加迁出地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②第二,外出人口的劳动收入汇回迁出地,成为本地收入的一个来源,对平衡货币支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弊端:①第一,迁出的人口多为青壮年,这必然给迁出地带来人才的流及抚养费用和教育费用的损失。

②第二,大规模的劳动力迁出造成迁出地经济上的依赖性和脆弱性。

③第三,离开家乡而漂泊到异地工作的人,由于没有永久居留权而没有政治发言权,移民“寄人篱下”的心理创伤是无法估量的。

对迁入地的影响:①使迁入地的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

②有些地方开发因为生态环境效益上的考虑不周,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或加剧了迁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章: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25.城市化的机制(2004/2006)(1)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3)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未来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26.城市化发展阶段(2006/2010)(1)中心城市化阶段(2)郊区城市化阶段(3)逆城市化阶段(4)再城市化阶段27.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1)城市核心区过于稠密的生产要素、人口、建筑带来了“城市病”。

(2)产业部门的土地竞争机制不断完善。

(3)城市对外交通网络的形成。

28.郊区城市化的结果(1)城市核心区人口向郊区迁移。

(2)郊区成为城市核心区工业扩散的理想区位。

(3)城市核心区的商业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使部分竞争能力差的商业企业被迫迁往郊区。

(4)郊区城市化促使城市核心区与外围地区共同构成都市化地域。

29.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自力型城市化与他力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土法型城市化与渐进型城市化30.我国城市化出现的新问题(2014)(1)城镇化速度虚高,特别是“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太快(2)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水平及就业岗位增加不能适应如此急速的城镇化(3)给资源、环境基础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乃至破坏(4)冒进式城镇化危害严重31.村落的类型(2007/2014)(1)村落职能类型①农业村落②牧业村落③渔业村落④林果业村落(2)村落形态与规模类型①聚集型村落②分散型村落③特殊类型村落(3)村落布局类型①主轴型村落②子母型村落③串珠型村落④均衡型村落⑤星点型村落32.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原理(2011)(1)城市与区域在空间上的“点”、“面”作用关系(2)城市与区域在地域要素和条件方面的相互作用关系(3)城市与区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相互作用(4)城市与区域在景观上的相互作用33.城市与区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相互作用(2008/2013)(1)结构关联、功能一体是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方面(2)区域为城市的形成与布局提供控制空间(3)区域为城市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分布提供空间载体(4)城市密集区是区域与城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另一种高层次城市地域类型34.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建设的主要途径(1)严禁将城市强污染型工业向乡村地域转移。

(2)加快技术进步,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行全过程控制,建立清洁型闭合城市工业生产体系。

(3)加强乡镇工业的环境治理。

(4)制定区域生态环境总体规划。

(5)开展区域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第五章: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35.文化景观的特征(1)文化景观是人文化景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地域单元,反映了人文现象的总特征。

(2)文化景观反映了人文现象与环境的特定关系。

(3)文化景观是能够观察和感觉到的事物现象,它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

(4)文化景观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变化,人类按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改变成文化景观,每个历史时代都对文化景观发展有所贡献。

(5)文化景观完全不同于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产生的基础、背景和依托。

(6)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话语体系,能直观地反映一定的景观内涵,具有易读性的特点。

36.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规律(2012)(1)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2)旅游流地域分布特点①一是区内旅游流大于区外旅游流,区外旅游流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②二是主要的国际旅游流始于、也终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③三是大尺度范围上呈闭环状流动,中小尺度范围出现节点状特征。

④四是旅游流向和流量集中在级别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和文化特色显著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