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是《左传》中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政治转折。
1. 齐桓公:齐国的君主,又称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对内进行了内政改革,推行节俭政策,减轻百姓负担,打击豪强割据,巩固了国内的统一和稳定。
对外则采取联姻和联军等手段,与晋国形成了强大的联盟。
2. 晋文公:晋国君主,又称晋文公,也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杰出政治家。
晋文公以德治国,循循善诱,重用贤臣,推行宽政,广泛征集各地的人才,注重教育和重视仁义道德,使得晋国社会风气得到良好改善。
3. 齐晋联盟:齐桓公和晋文公建立了强大的联盟关系,两国通婚,并且通过联军来共同对抗其他强国,如鲁、宋等。
齐晋联盟的建立不仅加强了齐国和晋国的力量,也对整个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以齐晋为核心的联盟体系。
4. 盟津之会:齐晋联盟的重要节点。
齐桓公和晋文公于盟津(在今山东济南市与晋城市交界处)会盟,决定了联盟的大政方针和具体合作事宜。
盟津之会的成功促成了齐晋联盟,也对之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后来之事:齐桓公和晋文公在盟津之会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努力,联军击败了强大的楚国和秦国,使得齐晋联盟继续扩大势力,成为当时的霸主。
然而,由于齐桓公去世后,齐国政权发生动荡,齐晋联盟逐渐解体。
这段历史事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史和外交史的重要篇章,展示了春秋时期列国纷争,各国间建立联盟的重要性,以及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杰出才能和政治智慧。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通假字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3.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二、古今异义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戚: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
2.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生命。
3.委而去之委:古义:放弃;今义:委托。
4.域民不以封疆为界域:古义:限制;今义:疆域。
5.是亦走也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6.臣虽知言不必用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一定。
7.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古义:难道;今义:照顾。
8.既克,公问其故克:古义:战胜;今义:克服。
9.居庙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担忧,处在偏远的江湖间,就替他担心。
高、远:高,高处。
指庙堂,朝廷。
远,远地。
指江湖,远离朝廷的地方。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下视其辙乱,攻其不备也下视其辙乱,攻其不备也:走到下车去察看他们的车印,攻打他们没有防备的地方。
下:方位词作动词,下车。
三军既惑且疑,则皆反矣三军既惑且疑,则皆反矣:三军就会疑惑,就会犹豫不前,就会倒退逃跑。
惑、疑:形容词作动词,疑惑、怀疑。
则:于是、就。
三军:泛指军队。
三、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得志与民由之由:实现2.使动用法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使动用法,使稳固。
3.意动用法先苦后甜先苦后甜:以……为先,以……为后。
以先苦后甜为后。
4.使动用法使无病者不得无病无病者不得无病:使动用法,使没有病的人患病。
无病者不得有病。
5.使动用法以一服八以一服八:使动用法,使一国臣服于八国之下。
以一国臣服于八国之下。
6.使动用法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乐死:使动用法,使……安乐死。
安乐死。
7.使动用法以残年余力以残年余力:使动用法,使……尽余年之力。
以尽余年之力。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知识要点一、通假字1、无以,那么王乎:以,通“已”,停顿2、然那么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快乐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典范6、然那么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检测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
通“矣”,表确定语气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无以,那么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获得天下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保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保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典范9、为肥甘缺乏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缺乏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3、然那么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5、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6、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分17、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8、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慎重从事,重视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4、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5、然那么一羽之不举: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7、舆薪之不见: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8、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9、未之有也: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议论〕〔2〕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气〕〔4〕道芷阳间行〔取道〕〔5〕彼与彼年相假设也,道相似也〔道理〕2、之〔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2〕牛何之〔去、往〕〔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3、舍〔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顿〕〔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4、诚〔1〕诚有百姓者〔确实〕〔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假如〕。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中的名篇,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点。
接下来,让我们逐一梳理。
一、通假字1、“王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2、“为长者折枝”中的“枝”通“肢”,肢体。
3、“刑于寡妻”中的“刑”通“型”,作榜样。
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古义:吝惜;今义:喜欢,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把……当作;今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3、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三、词类活用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和“幼”,形容词用作动词,尊敬、爱护。
4、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用作动词,用秤称。
5、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四、一词多义1、爱(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动词,吝惜。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动词,喜爱。
2、度(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动词,揣测。
(2)度,然后知长短名词,计量长短的标准。
3、若(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动词,像。
(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代词,如此。
4、之(1)牛何之动词,往,去。
(2)臣闻之胡龁曰代词,这件事。
五、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正常语序为“臣未闻之也”。
(2)莫之能御也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也”。
(3)何由知吾可也正常语序为“由何知吾可也”。
2、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正常语序为“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正常语序为“于诸侯构怨”。
3、主谓倒装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六、重要虚词1、以(1)以羊易之介词,用。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动词,认为。
2、于(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介词,对于。
(2)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doc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 ,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活用1、桓、晋文之事可得乎:,使,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使⋯⋯来朝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作名,力5、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作名,肥美的食物6、暖不足于体与:暖,形容作名,暖的衣服7、然小固不可以大:小,形容作名,小的国家;大,形容作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众:寡,形容作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作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弱,形容作名,弱小的国家;,形容作名,大的国家10 、是以君子庖厨也:,形容作,离11 、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作,尊敬,;老②,形容作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作,;幼②,形容作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作,作榜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作,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作,开网捕捉,引申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 ,之,起提宾作用4 、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 ,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能,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1)桓、晋文之事,可得乎(使⋯⋯听到)(2)能于市朝,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舟中夜琵琶者(听到)(4)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道有先后,有攻(听到)(6)起舞而喜(听到)(7)(廉)以勇气于侯(名)(8)(葛亮)不求达于侯(名)( 9)网天下放失旧(文献)(10)(屈原)博()4、是(1)是何心哉!()(2)是乃仁也!()3(4)道有先后,有攻,如是而已()(5)是不也,非不能也()(6)是心足以王矣()5、盖(1)盖亦反其本矣!( 同“盍”,何不,什么不) (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盖子 )(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超)(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渊、子路侍。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4、是(1)是诚何心哉!(这)(2)是乃仁术也!(这)(3)是以后世无传焉(这)(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5)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6)是心足以王矣(这)5、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车盖,盖子) (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梳理+文章解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梳理+文章解读——必修下知识梳理巩固一、诵读全文,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第1段)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第2段)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①( ),则王②( )乎?”(第3段)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第4段) 曰:“保民①( )而王,莫之能御②( )也。
”(第5段)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第6段)曰:“可。
”(第7段) 曰:“何由知吾可也?”(第8段)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①( )?’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②( )之!吾不忍其觳觫③( ),若无罪而就④( )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⑤( )之。
’不识有诸⑥( )?”(第9段)曰:“有之。
”(第10段)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答案(第2段) ①无以:不得已②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第4段) ①保民:安民,养民②御:阻挡(第8段) ①之:往②舍:释放③觳觫: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④就:走向⑤易:替换⑥诸:“之乎”的合音(第10段) 爱:吝惜,舍不得(第11段) 王曰:“然,诚①( )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②(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第12段)曰:“王无异①( )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②( )恶③( )知之?王若隐④( )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⑤( )焉?”(第13段)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 )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第14段)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 )也。
”(第15段) 王说①( ),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②( )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③( )行之,反④( )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1.无以,则王乎王:如果没有什么可以超越王的话,那么王就是最高的。
2.保民而王保:保护人民,才能稳定地掌握王位。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因为王与百姓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所以王对百姓的爱不会有所差异。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因为君子要远离低俗的事物,所以要远离厨房。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明亮的视力可以看到极小的东西。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1)尊敬、爱护老人;(2)指老年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1)爱护、关心幼儿;(2)指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用寡妇作为示范来处罚。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美食。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轻薄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臣子受到危险。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指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朝:使秦楚来朝拜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小国家无法与大国家相抗衡。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人口稀少的国家无法与人口众多的国家相抗衡。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弱小的国家无法与强大的国家相抗衡。
17.以一服八服:使对方服从自己。
18.然后从而刑之刑:用刑罚来处罚。
19.是罔民也罔: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五十岁以上的人可以穿上华丽的衣服。
21.树之以桑:种植桑树。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可以听到关于齐桓、晋文的事迹。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这就是仁德的表现。
2.夫子之谓也:这就是孔子所说的。
3.是诚不能也:这就是无法实现的。
4.是折枝之类也:这就是折断树枝的事情。
5.是罔民也:这就是捕捉、陷害百姓的事情。
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百姓没有看到保护的效果。
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有人带着牛经过堂下。
2.将以(之)衅钟:打算用衅钟来刺激。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打算用某种手段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4.明以(之)教我:通过明亮的灯光来教育我。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齐桓晋文之事》是一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古文,主要讲述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王道与霸道的对话。
以下是这篇文章中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通假字: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语气词。
2. 古今异义:寡人之于国也:古义,对于;今义,表属于。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活着的人;今义,生活,或维持生活的费用。
七十者衣帛食肉:古义,丝织品;今义,一种布料。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义,这样却;今义,转折连词。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古义,检查;今义,审查处理(错误)。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路上;今义,油漆或涂料。
一起而之:古义,同一个;今义,表示数量或程度。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古义,使……受到危害;今义,危险,不安全。
3. 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敲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词作动词,吃。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形容词作名词,须发花白的老人。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4. 一词多义:保:保民而王,安;养生丧死无憾,保障。
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是王道也,道路;道之以政,方法。
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称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王无罪岁,大王。
以:请以战喻,用;可以无饥矣,凭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因为;王以括为能乎,认为。
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物;食之以时,吃。
之:寡人之于国也,取独;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的;是何异乎,宾语前置标志;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标志。
检:谨庠序之教,约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制止。
【统编版】《齐桓晋文之事》高考文言文学习重要知识点详解详析
重要知识点详解详析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爱”“若”“徒”“宜”四 字及次常用字“御”。 2.翻译重点句子。 3.梳理文化常识。
(第1段)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
可得闻乎?” (第2段)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
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 以,则王乎?”
(第27段)曰:“①然则王之所大欲 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 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 木而求鱼也。”
(第28段)王曰:“若是其甚与?” (第29段)曰:“殆有甚焉。缘木求 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 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第30段)曰:“可得闻与?” (第31段)曰:“邹人与楚人战,则 王以为孰胜?”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
之涂,②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
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12.翻译画线的句子 ①译文:_既__然__这__样__,__那__么__,___大__王__最__想__得__到__的__东__西__便__可__知__道__了__:__是__想___开__ _辟__疆__土__,__使__秦__楚__来__朝__见__,__统__治__中__原__地__区__,__安__抚__四__方__的__少__数__民__族__。__(_但__是__)_ _以__这__样__的__做__法__,__去__谋__求__这__样__的__欲__望__,___就__像__爬__上__树__去__找__鱼__。__(得___分__点__:__朝__、 _莅__、__中__国__、__若__)__ ②译文:_天__下__那__些__想__要__(_表__示__)憎__恨__他__们__的__君__主__的__人__都__想___跑__来__向__大__王__诉__说__。 _(_得__分__点__:__疾__、__赴__)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4、是(1)是诚何心哉!(这)(2)是乃仁术也!(这)(3)是以后世无传焉(这)(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5)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6)是心足以王矣(这)5、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车盖,盖子)(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4)况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齐桓晋文之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涉及到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齐桓晋文之事的知识点总结:1. 齐桓公:齐桓公是齐国的君主,名字叫齐桓公姬欣。
他在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期间,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改革,推动了齐国的强盛。
他以仁政、勤政而著称,被后人尊称为“齐桓公”。
2. 晋文公:晋文公是晋国的君主,名字叫姬夷皋。
他在公元前697年至公元前628年期间,通过一系列的内政和外交手段,使晋国在诸侯中成为一霸。
晋文公施行耕战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晋国的繁荣和强盛。
3. 齐桓晋文之变: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和晋文公在黄河流域发生了一次军事冲突,被称作“齐桓晋文之变”。
在这次冲突中,齐桓公取得了胜利,晋文公的侄子重耳被俘并被流放到楚国。
这次事件标志着齐国和晋国两大强国的博弈开始。
4. 齐桓晋文的联盟:公元前659年,晋文公击败了晋国的叛乱势力,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成功地发展了与齐桓公的联盟关系。
齐桓公和晋文公建立了一种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盟,这个联盟对抗著名的强国楚国,维护了中原地区的稳定。
5. 齐桓公的改革:齐桓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推动了齐国的强盛。
他通过实行耕战政策,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他实行了节俭政策,降低了农民的税赋负担。
他推行仁政,加强了统治的合法性。
6. 晋文公的改革:晋文公强化了统一的中央权力,推行了耕战政策,提高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他加强了对贵族的控制,限制了贵族的势力。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发展了与周边诸侯国的联盟关系。
7. 齐桓晋文之后:齐桓公去世后,由于齐国内部的权力争斗,使得齐国逐渐衰落。
晋文公去世后,晋国由于内部纷争和诸侯间的对抗,使得晋国逐渐失去了强盛,最终被周朝吞并。
齐桓晋文之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所创新和改革,也积极地推动了周边国家的发展与联盟合作。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归纳一、词类活用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2、以小易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牲畜,大牲畜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12、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作动词,称一称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二、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7、何以异以何异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主谓倒装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树之以桑三、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行军用兵之道(方法)得道者多助(道义、道德)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动词,往)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之间,取独)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标志词)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建房)⑷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②吴广素爱人(爱护)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5)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词做名词,视力)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贤明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形,明亮)四、古今异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地区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五、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
置
句
王坐于堂上
即“王于堂上坐”
构怨于诸侯
即“于诸侯构怨”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即“而以羊易之”
树之以桑
即“以桑树之”
有复于王者曰
“于王复”
天下可运于掌
“于掌运”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以孝悌之义申之”
“于道路负戴”
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于王之野耕”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
1.通假字
词语
句子
解析
说
王说
同“悦”,高兴
枝
为长者折枝
同“肢”,肢体
刑
刑于寡妻
同“型”,作榜样
采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同“彩”,色彩
盖、反
盖亦反其本矣
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归
涂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同“途”,道路
罔
是罔民也
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告诫他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年人穿丝织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K12学习】《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四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明以(之)教我5、及(之)陷于罪6、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7、何以异以何8、未之有也之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独何与6、树之以桑五文言文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往)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⑷诚然,诚有百姓者(的确)是诚何心也(真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古今异义:、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内容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内容齐桓晋文之事先秦:孟子及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
2、以小易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牲畜,大牲畜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作动词,称一称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二、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
4、牛何之(牛之何)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
6、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
7、何以异以何异
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主谓倒装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状语后置
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5、树之以桑
三、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行军用兵之道(方法)
得道者多助(道义、道德)
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
牛何之(动词,往)
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之间,取独)
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标志词)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建房)
⑷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
②吴广素爱人(爱护)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
(5)明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词做名词,视力)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贤明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形,明亮)
四、古今异义: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地区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五、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
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通"型",作榜样)4.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反通返,回到)
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
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确定语气)
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通"诉",申诉)
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花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