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p、GST—π的表达对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普外科晋升论文 (82)
乳腺癌组织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表达及其与化疗敏感性关系的研究作者:孙勇袁凯付荣湛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普通外科【摘要】目的:探讨3种耐药相关蛋白P-gp、GST-π和TopoⅡ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敏感性的相关性。
方法:乳腺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应用新辅助化疗(CEF)组(A组)和未化疗组(B组),A组应用新辅助化疗2周期,化疗前后分别行B 超检查测量肿瘤大小。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0例乳腺癌组织中P-gp、GST-π和Topo Ⅱ的表达情况。
结果: P-gp的表达在A组较B组有显著升高(P<0.05); GST-π和TopoⅡ的表达在A组及B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A组P-gp的表达情况与乳腺癌肿瘤的缩小呈直线相关(P<0.05); GST-π、TopoⅡ的表达情况与乳腺癌瘤体的缩小无明显相关(P>0.05)。
P-gp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阳性有显著相关;GST-π的表达与肿瘤的分级有显著相关,与雌激素受体呈负相关;TopoⅡ的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呈正相关。
结论:P-gp的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获得性耐药有关,GST-π和TopoⅡ的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天然耐药有关。
【关键词】多药耐药相关蛋白类·免疫组织化学·乳腺肿瘤Correlation between sensitiviy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multidrug-resistance in breast carcinomaSUN Yong, YUAN Kai, FU Rong-zhan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Qianfoshan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14,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pressions of P-gp、GST- π、TopoⅡin breast carcinom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s and the sensitivity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of breast carcinoma. Methods:Eighty specimens of breast carcinoma were collected and th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randomly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CEF) was used in group A, and we respectively measured maximum diameters of the tumors by B-ultrasound examin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chemotherapy. we measured the expression of P-gp、GST- π、TopoⅡin 80 specimens by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S-P). Results:The expression of P-g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group A compared with group B (P<0.05). In group A , a significant linear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P-gp and the percentage of decrease of tumor(P <0.05). The expression of P-gp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axillary node. The expression of GST- π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pathologic class of tumor, an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GST- πand ER.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opoⅡand the pathologic class of tumor. Conclusions: P-gp perhap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cquired resistance of breast carcinoma, GST-πand TopoⅡperhap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natural resistance of breast carcinoma.【KEY WORDS】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s·Immunohistochemistry·Breast carcinoma乳腺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是近年兴起的一种全身治疗模式。
uPA、PAI-1组织表达与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uPA、PAI-1组织表达与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王丽;杨帆;孔祥顺;刘运江;刘登湘【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orrelation between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an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expressions and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82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dmitted during March 2012 and May 2014 was collected. All patients underwent breast cancer resection and preoperativ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uPA and PAI-1 expression levels were detected using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mammary glands,an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positive expression group and negative expression group according to results. Differences of curative effect and prog-nosis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and correlation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and incidence rate of poor prognos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uPA and PAI-1 positive expression group than those in uPA and PAI-1 negative group(P ﹤ 0. 05).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positively expressed uPA and curative effect by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r = - 0. 813 and - 0. 703;P ﹤ 0. 05),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positively expressed uPA and poor prognosis(r = 0. 625 and 0. 632;P ﹤ 0. 05). Conclusion Detection of uPA and PAI-1 expressions can predict curative effect and evaluate prognosis of neoadjuvantchemotherapy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表达水平与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RP、P-gp、GST-π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RP、P-gp、GST-π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白璐;李莉红【摘要】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xpression of lung resistance protein (LRP),P-glycoprotein (P-gp),glutathione transferase π(GST-π),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Methods 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LRP ,P-gp and GST-πprotein in 60 cases of lung cancer and 30 cases of normal lung tissues .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various clinical cases and NSCLC features .Results NSCLC cancer tissues LRP , P-gp and GST-πprotein expression ( 76.67%;51.67%;78.33%)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adjacent tissues ( 36.67%;20.00%;30.00%),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LRP,P-gp and GST-πprotein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in poorly differentiated degree (65.00%;75.00%;48.33%) and stageⅠ~Ⅱcarcinoma (56.67%;40.00%;71.67%)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high degree (1.67%;0;5.00%) and stageⅢ~Ⅳcarcinoma(10.00%;6.67%;8.33%),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LRP,P-gp and GST-πprotein in lymph node metas-tasis (43.33%;26.67%;40.00%) and without lymph node metastasis (40.00%;20.00%;40.00%),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0.05 ) .Conclusion The expression of LRP , P-gp and GST-πprotein in NSCLC tissues are higher than adjacent tissues ,and are correalted with NSCLC pathological grade and TNM stage ,and are notrelated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目的探讨肺癌耐药蛋白(LRP)、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转移酶π(GST-π)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肺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LRP、P-gp和GST-π蛋白的表达结果 .并分析3者与NSCLC各临床病例特征的关系.结果NSCLC癌组织中LRP、P-gp和GST-π蛋白阳性表达率(76.67%,51.67%,78.33%)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6.67%,20.00%,3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RP、P-gp和GST-π蛋白在中低分化程度(65.00%,48.33%,75.00%)和Ⅰ~Ⅱ期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56.67%,40.00%,71.67%)均分别显著高于高分化(1.67%,0,5.00%)和Ⅲ~Ⅳ期癌组织(10.00%,6.67%,8.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RP、P-gp和GST-π蛋白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43.33%,26.67%,40.00%)与无淋巴结转移(40.00%,20.00%,4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RP、P-gp和GST-π蛋白表达水平NSCLC组织高于癌旁组织,并且与NSCLC的病理分级和TNM分期有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7(032)002【总页数】3页(P204-206)【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蛋白表达;临床【作者】白璐;李莉红【作者单位】710002 西安市第一医院;710002 西安市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肺癌以高发病率、死亡率而成为人类危害最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发现时多数已处于中晚期[1]。
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预测
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预测大部分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前需要进行新辅助化疗,有助于缩小肿瘤、提高手术的可行性和成功率。
其中,大约三分之一患者可以获得病理完全缓解、生存结局较好。
不过,其余三分之二患者仍然残留病变、复发风险较高。
手术后对外周血液进行循环肿瘤DNA 测序和循环肿瘤细胞计数(又被称为液体活检)可以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检测微量残留病变,早期预测哪些患者可能复发,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强化治疗。
2020年7月9日,《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分册在线发表印第安纳大学、威斯康星医学院、芝加哥大学、阿拉巴马大学、乔治城大学、佛罗里达好莱坞纪念医院、埃默里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地区肿瘤医院、佛罗里达大学、佛罗里达西尔维斯特综合癌症中心、威斯康星奥罗拉医院、田纳西厄兰格医院、马萨诸塞剑桥基础医学、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渡大学的BRE12-158研究预设二次分析报告,探讨了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后循环肿瘤DNA和循环肿瘤细胞与复发和生存结局是否独立相关。
NCT02101385: A Phase II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Genomically Directed Therapy After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Hoosier OncologyGroup BRE12-158该多中心随机对照二期临床研究于2014年3月26日~2018年12月18日入组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后残留病变患者196例(平均年龄49.6±11.1岁)按1∶1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针对新辅助化疗后基因组进行治疗,一组根据医师选择进行治疗。
入组时,收集患者血液标本,对142例患者进行循环肿瘤DNA与生存结局分析,对123例患者进行循环肿瘤细胞与生存结局分析。
三阴性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疗效分析
三阴性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疗效分析目的探讨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表达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
方法对入住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90例乳腺癌患者在化疗前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HER2的表达情况,新辅助化疗3周期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ER(-)/PR(-)/HER-2(-)19例,pCR(病理完全缓解)7例(36.84%);ER(+)/PR(+)/HER-2(+)8例,pCR 1例(12.50%);ER(+)/PR(+)/HER-2(-)28例,pCR 3例(10.71%);ER(-)/PR(-)/HER-2(+)25例,pCR 3例(16%);其他组合中均无pCR。
ER(-)/PR(-)/HER-2(-)组合的pCR率与其他组合(非TN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非TNBC患者相比,新辅助化疗可获得更高的pCR率。
标签: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乳腺癌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人们根据细胞形态和细胞表面受体情况分出的一个乳腺癌亚型,其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缺失,约占乳腺癌的15%~19%[1]。
由于缺乏相应受体不能进行内分泌及生物治疗,目前,这类特殊类型乳腺癌的治疗仅限于化疗,患者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较高,预后较差,化疗的疗效对这类乳腺癌显得尤为重要。
2006年11月~2010年6月笔者对入住本院的9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了乳腺癌ER、PR、HER-2阴性表达对新辅助化疗疗效影响的研究。
免疫组化临床意义
临床免疫组化意义1、恶性肿瘤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志全套4项:P-gP,GSTπ,TOPOⅡ,Ki-67。
2、乳腺癌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志全套7项:P—gp,GSTπ,TOPOⅡ,Ki—67,ER,PR,C-erbB-2。
3、意义:标志物作用阳性部位临床意义(1)、多药耐药基因蛋白(P—Gp)药泵作用胞膜/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长春花碱、长春新碱、紫彬醇、泰素帝。
(2)、谷光甘肽S转移酶(GSTπ)解毒作用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顺铂、氮芥、环磷酰胺、瘤可宁。
(3)、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靶点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越无效:蒽环类抗生素与鬼臼毒素类,如VP16、替尼泊苷、玫瑰树碱、新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阿霉素、VM26。
阳性率高者对VP16尤其无效。
(4)、雌激素受体(ER)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内分泌医治越无效,预后越好。
(5)、孕激素受体(PR) 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内分泌医治越无效,预后越好。
(6)、C—erbB—2癌基因产物,胞浆阳性率越高,肿瘤恶性水平越高。
ER、PR阳性而C-erbB—2也阳性者,用三苯氧胺医治效果不好。
(7)、Ki-67细胞增殖标志,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增殖越快,恶性水平越高。
Ki—67为细胞增值得一种标志,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与许多肿瘤分化水平、浸润、转移、预后亲密相关。
PCNA(增埴细胞核抗原)、(8)、CEA 少数腺癌表达CEA(9)、Rb(retinoblastoma视网膜母细胞瘤) 基因就是肿瘤抑制基因,调理细胞周期、(10)、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渐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
野生型半衰期很短(11)、Nm23就是转移抑制基因,其阳性表达与肿瘤转移呈负相关。
目前已被普遍使用于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喉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得检测。
三阴性乳腺癌研究进展
三阴性乳腺癌研究进展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
这类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病理类型的10.0%~20.8%,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较其他类型差,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之一。
流行病学三阴性乳腺癌是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临床,并根据细胞形态和细胞表面受体情况分出的一个乳腺癌亚型。
多项研究表明,其多发生于绝经前年轻女性,尤其是非洲裔美国妇女。
Carey等的研究表明,50岁以下非洲裔美国妇女的发病率甚至可达39%,白色人种则仅为16%,绝经后非洲裔美国妇女为14%。
临床及分子病理特征三阴性乳腺癌临床表现为一种侵袭性病程。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该类型乳腺癌的远处转移风险较高,内脏转移几率较骨转移高,脑转移几率也较高。
虽然Dent等的研究表明,三阴性乳腺癌的远处转移风险在3年时达到高峰,之后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其预后仍较差,死亡风险较高。
Kandel等的研究表明,三阴性乳腺癌的中位肿瘤大小为2 cm,50%有淋巴结转移。
对病理特征分析发现,此类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多为3级,细胞增殖比例较高,c-kit、p53、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多为阳性,基底细胞标志物细胞角蛋白(CK)5/6、17也多为阳性。
三阴性乳腺癌的一些临床特征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基底样乳腺癌。
但三阴性乳腺癌是基底样乳腺癌的一个亚型,二者不完全同义,不能完全互换。
BRCA1相关性乳腺癌也有上述一些表型和分子病理特征,多数学者认为其与三阴性乳腺癌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有研究表明,80%~90%的BRCA1相关性乳腺癌为三阴性乳腺癌,但BRCA1基因突变为何会导致基底样表型肿瘤还不清楚,可能与基因功能缺失有关。
BRCA1基因已经成为研究的靶点之一,目前已经开始了针对此靶点的相关研究。
治疗目前还没有特有的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指南,因此其治疗一般按乳腺癌常规标准治疗进行。
P-gp\TS\GST-π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P-gp\TS\GST-π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synthase,TS)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lutathione S-transferase-π,GST-π)在未化疗肺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原发性且未化疗肺腺癌患者的资料,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癌组织中P-gp、TS、GST-π表达情况,将检测结果分类统计并分析。
结果:随着肺腺癌组织学分型的降低,P-gp、TS的阳性率相应增高,GST-π的阳性率相应降低;P-gp、TS阳性率越高,GST-π阳性率越低,均提示预后不良。
结论:P-gp、TS和GST-π的表达在原发性肺腺癌的多药耐药中起重要作用,P-gp、TS和GST-π检查有助于对预后的判断。
标签:肺腺癌;P-糖蛋白;胸苷酸合成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π随着化疗药物的不断开发及给药方法的改进,辅助化疗对肺癌患者手术后的治疗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临床工作中仍有部分肺癌患者化疗效果不佳。
肿瘤细胞对化疗药产生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 MDR),是肺癌化疗疗效差的主要原因,肿瘤细胞的耐药机制较为复杂,为多途径多基因参与的过程[1]。
有学者认为了解肿瘤患者的耐药情况,不仅对选择治疗方案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而且耐药蛋白亦可作为一种新的预后判断指标[2-3]。
相关研究表明肿瘤组织中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lutathione S-transferase-π,GST-π)的高表达与肿瘤耐药有关[4]。
笔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癌组织中P-gp、TS、GST-π表达情况,同时将检验结果分类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科及泰兴市人民医院病理科2007年1月~2010年1月,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肺腺癌且未经化疗的患者112例,以上患者均有完整TNM分期资料。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C-erbB-2、P53、P-gp、GST-π表达的影响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C-erbB-2、P53、P-gp、GST-π表达的影响黄建军;杨海松【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21)2【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C-erbB-2、P53、P-gp、GST-π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0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C-erbB-2、P53、P-gp、GST-π的表达.结果新辅助化疗前后C-erbB-2、P53表达各有12、17例发生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p在化疗前后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75%和64.83%,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GST-π在化疗前后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9.45%和54.94%,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能使部分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53的表达发生变化,但新辅助化疗对C-erbB-2、P53表达状态无显著影响;新辅助化疗后P-gp表达显著升高,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有一定预测价值.【总页数】4页(P208-211)【作者】黄建军;杨海松【作者单位】贵阳医学院附属一医院乳腺外科,贵州,贵阳,550004;贵阳医学院附属一医院乳腺外科,贵州,贵阳,5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3;R737.9【相关文献】1.Ad-p53逆转乳腺癌细胞株多药耐药性及其对P-gp、TOPOⅡ和GST-π表达的影响 [J], 常志坤;戚晓东;赵广章;杨之斌2.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ER、 PR、 P-gp、 GST-π表达的影响 [J], 王志;黄建军3.P-gp、GST-π、TOPO-Ⅱ、C-erbB-2及p5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J], 李晓杰;胡玉林;谢志斌;蒋莎莉;谢白玉4.P-gp、GST-π的表达对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J], 杨海松;毛大华;张世泳;周福林;杨良权5.P-gp、GST-π和C-erb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孙浩;于晓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阴性乳腺癌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_马侠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4年6月第3期(总第161期)【综述】三阴性乳腺癌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马侠天津市公安医院普外科,天津300042作者简介:马侠,本科,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肿瘤学专业通讯作者:马侠,E-mail:maxia8505@163.com辅助治疗可延长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率(D F S )和总生存期(O S ),但并非所有乳腺癌患者均从中受益。
例如三阴性乳腺癌(T N B C )患者因为雌激素受体(E R )阴性、孕激素受体(P R )阴性和人体表皮的生长因子受体2(H E R 2)阴性不适合内分泌和靶向治疗。
T N B C 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占乳腺癌的15%,与基底样乳腺癌,c l a u d i n -l o w 乳腺癌和B R C A 1相关乳腺疾病有许多共同特征[1-3],目前化疗仍是T N B C 的主要治疗手段。
本文简要介绍近期T N B C 的相关化疗进展。
1经典的C M F 与蒽环类方案有报道显示,经典的C M F 方案(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和5-氟尿嘧啶)对T N B C 有效。
国际乳腺癌研究组(I B C S G )试验V I I I 和I X 比较了3或6次C M F (联合或不联合内分泌治疗)与单纯内分泌治疗的疗效。
这些试验集中评价了患者的E R 、P R 和H E R 2状态,结果显示,只有在T N B C 患者亚组中C M F 方案比内分泌治疗有效[4],在新辅助化疗中,含蒽环类方案对T N B C 有效[5],但在T N B C 的辅助治疗中蒽环类药物的作用尚不明确。
2紫杉类方案有试验分析表明,紫杉醇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治疗T N B C 有效,且好于不含紫杉醇类药物的方案。
G E I C A M 9805研究表明,在高危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中,多西他赛、阿霉素和环磷酰胺(T A C )方案比氟尿嘧啶、阿霉素和环磷酰胺(F A C )方案更有效[6];B C I R G 001研究还表明,在淋巴结阳性T N B C 的辅助治疗中,T A C 比F A C 更有效[7];H a y e s 等[8]在C A L G B G 9344试验中,研究了乳腺癌患者接受A C 序贯紫杉醇化疗后所有亚组疗效是否相同,紫杉醇提高H E R 2阴性、E R 阴性组乳腺癌患者的D F S ,H E R 2阳性、E R -/+组患者也能获益,但H E R 2阴性、E R 阳性组患者不获益。
免疫组化临床意义
临床免疫组化意义1、恶性肿瘤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志全套4项:P—gP,GSTπ,TOPOⅡ,Ki-67。
2、乳腺癌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志全套7项:P-gp,GSTπ,TOPOⅡ,Ki-67,ER,PR,C-erbB—2。
3、意义:标志物作用阳性部位临床意义(1)、多药耐药基因蛋白(P-Gp)药泵作用胞膜/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长春花碱、长春新碱、紫彬醇、泰素帝。
(2)、谷光甘肽S转移酶(GSTπ)解毒作用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顺铂、氮芥、环磷酰胺、瘤可宁。
(3)、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靶点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越无效:蒽环类抗生素和鬼臼毒素类,如VP16、替尼泊苷、玫瑰树碱、新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阿霉素、VM26.阳性率高者对VP16尤其无效.(4)、雌激素受体(ER)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内分泌医治越无效,预后越好。
(5)、孕激素受体(PR) 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内分泌医治越无效,预后越好。
(6)、C—erbB-2癌基因产物,胞浆阳性率越高,肿瘤恶性水平越高。
ER、PR阳性而C-erbB-2也阳性者,用三苯氧胺医治效果不好。
(7)、Ki—67细胞增殖标志,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增殖越快,恶性水平越高。
Ki-67为细胞增值的一种标志,在细胞周期G1、S、G2、M期均有表达,G0期缺如,其和许多肿瘤分化水平、浸润、转移、预后亲密相关。
PCNA(增埴细胞核抗原)。
(8)、CEA 少数腺癌表达CEA(9)、Rb (retinoblastoma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调理细胞周期。
(10)、P53在免疫组化中均为渐变型,阳性率越高,预后约差.野生型半衰期很短(11)、Nm23是转移抑制基因,其阳性表达和肿瘤转移呈负相关。
目前已被普遍使用于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喉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检测。
《NLR、PLR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中预测价值研究》
《NLR、PLR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中预测价值研究》一、引言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新辅助化疗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然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预测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近年来,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作为炎症反应的指标,在肿瘤患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NLR、PLR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预测价值。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2020年至2023年间在我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共200例。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乳腺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实验方法(1)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数据,计算NLR和PLR。
(2)根据患者的NLR和PLR水平,将患者分为高、中、低三组。
(3)比较各组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后的临床疗效、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
(4)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NLR、PLR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
三、结果1. 患者基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200例乳腺癌患者,其中高NLR组67例,中NLR组73例,低NLR组60例;高PLR组74例,中PLR组79例,低PLR组47例。
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基本情况详见表格1。
表1:患者基本情况表(略)2. NLR、PLR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1)高NLR组患者在化疗后的临床疗效较中、低NLR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PLR组患者的化疗疗效与中、低PLR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2)高NLR组患者的DFS和OS均较短于中、低NLR组(P<0.05)。
高PLR组与中、低PLR组在DFS和OS方面无显著差异。
3. NLR、PLR与其他临床指标的关系NLR和PLR水平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有一定关系,具体详见表格2。
表2:NLR、PLR与其他临床指标的关系表(略)四、讨论本研究表明,高NLR组乳腺癌患者在接受新辅助化疗后的疗效较差,DFS和OS均较短于中、低NLR组。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ER、PR、P-gp、GST-π表达的影响
n h s c e sr t o a d p e o me s r h x r s in fER,P o i o h mi y meh d w sa o td t a u e t e e p e so so t t R,P g n T 1 n 1 0 —P a d GS 一Ti 0
[ 键词 ]乳腺肿瘤; 关 化学疗法, 辅助; 多药耐药相关蛋 白 ; 类 谷胱甘肽转移酶
[ 中图分类号]R3. 7 9 [ 7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7 ( 1) - 4- 0 - 0 2 10 0 4 3 02 7 0 43 0
E et o o du a tC e tea yo x rsino R, f cs fNe a j v n h moh r p nE p es f o E
f r t ugr te f i e H s t u agMei lg ,G i n 5 0 4 G i u C i ) o Bes Sre , h f l t o i lfG i n dcl oee u a g5 0 0 , uzo , h a a y A a d pao i y aC l y h n
三阴性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疗效分析
三阴性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疗效分析作者:王忆丽熊秋云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1年第27期【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表达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
方法对入住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90例乳腺癌患者在化疗前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HER2的表达情况,新辅助化疗3周期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ER(-)/PR(-)/HER-2(-)19例,pCR(病理完全缓解)7例(36.84%);ER(+)/PR(+)/HER-2(+)8例,pCR 1例(12.50%);ER(+)/PR(+)/HER-2(-)28例,pCR 3例(10.71%);ER(-)/PR(-)/HER-2(+)25例,pCR 3例(16%);其他组合中均无pCR。
ER(-)/PR(-)/HER-2(-)组合的pCR率与其他组合(非TNB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乳腺癌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人们根据细胞形态和细胞表面受体情况分出的一个乳腺癌亚型,其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缺失,约占乳腺癌的15%~19%[1]。
由于缺乏相应受体不能进行内分泌及生物治疗,目前,这类特殊类型乳腺癌的治疗仅限于化疗,患者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较高,预后较差,化疗的疗效对这类乳腺癌显得尤为重要。
2006年11月~2010年6月笔者对入住本院的9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了乳腺癌ER、PR、HER-2阴性表达对新辅助化疗疗效影响的研究。
P-GP、GST-π在癌旁正常组织表达对胃癌预后影响的研究
P-GP、GST-π在癌旁正常组织表达对胃癌预后影响的研究陈晓耕;王清水;陈新;施作霖【期刊名称】《肿瘤防治研究》【年(卷),期】2001(28)3【摘要】目的探讨 P糖蛋白 (P- glycoprotein,P- gp)谷胱肽转移酶π(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π GST- π)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应用抗鼠抗人 P- gp、GST-π单克隆抗体对 80例胃癌进行免疫组化研究。
结果 P- gp、GST-π在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与生存期呈正相关 (P<0 .0 5 ) ,表达阳性者生存期长。
结论P- gp、GST- π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有关 ,可做为预后指标。
【总页数】2页(P182-183)【关键词】胃肿瘤;多药耐药;P-GP;胃癌;预后;免疫组织化学;GST-π【作者】陈晓耕;王清水;陈新;施作霖【作者单位】福建省立医院肿瘤科;福建省立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相关文献】1.P-gp、GST-π、TOPO-Ⅱ及LR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J], 乔唐;陈平;王道荣;徐永建;肖芹2.四物合剂对新辅助化疗胃癌组织中P-gp、GST-π表达影响的临床研究 [J], 张延新;宋文刚;杜华贞;郭帅;任亮;靳全恒;刘俊良;李维山3.卵巢癌组织中MDR1(P-gp)、GST-π基因的表达与化疗耐药及预后的研究 [J], 徐丹;王绍娟;梁劲荃;吴国新4.P-gp,ToPoⅡ和GST-π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J], 关云艳;欧希龙;郭庆明;颜芳5.GST-π在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表达及预后关系探讨 [J], 陈晓耕;王清水;施作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GP方案对比GT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研究
GP方案对比GT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研究李红姬;金载勇【摘要】目的探讨GP方案对比GT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方法90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GT方案一线治疗,观察组给予GP方案一线治疗.比较两组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控制率,治疗前后患者体力状态评分、卡氏健康评分、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评分,生存时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控制率66.67%高于对照组的4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患者FACT-B评分、卡氏健康评分、体力状态评分分别为(90.25±6.24)、(65.25±2.18)、(3.54±1.18)分,对照组患者FACT-B评分、卡氏健康评分、体力状态评分分别为(90.21±6.25)、(65.21±2.13)、(3.52±1.15)分,两组患者的FACT-B评分、卡氏健康评分、体力状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ACT-B评分、卡氏健康评分、体力状态评分分别为(45.13±3.56)、(80.12±4.02)、(1.12±0.25)分,对照组患者FACT-B评分、卡氏健康评分、体力状态评分分别为(65.71±4.13)、(70.12±3.46)、(2.11±0.45)分,两组患者的FACT-B评分、卡氏健康评分、体力状态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血小板降低发生率分别为66.67%、44.44%,高于对照组的44.44%、22.22%;脱发发生率为22.22%,低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5.000、5.954,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时间为(35.11±2.41)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的(30.14±2.25)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112,P<0.05).结论 GP方案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更好控制病情,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命质量,值得推广应用.【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8(013)029【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GP方案;GT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作者】李红姬;金载勇【作者单位】132011 吉林市中心医院;132011 吉林市中心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 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ER、 PR、 P-gp、 GST-π表达的影响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ER、 PR、 P-gp、 GST-π表达的影响王志;黄建军【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ER、PR、P-gp、GST-π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1例乳腺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灶组织ER、PR、P-gp、GST-π的表达。
结果:新辅助化疗前后ER有9例由阳性转为阴性,6例由阴性转阳性,P >0. 05;PR有9例由阳性转为阴性,有11例由阴性转为阳性,P>0.05;P-gp在化疗前后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75%和64. 83%,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GST-π在化疗前后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9.45%和54. 94%,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结论: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组织ER、PR表达状态无显著影响;新辅助化疗后P-gp表达显著升高,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有一定预测价值。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on expression of ER, PR, P-glycoprotein (P-gp) and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i (GST-π) in breast cancer. Methods: Immu-nohistochemistry method was adopted to measure the expressions of ER, PR, P-gp and GST-π in 100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before and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Results; The status of ER and PR changed in15 and 20 cases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and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The positive rate of P-gp before and after chemotherapy were 41.75% and 64. 83%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positive rates of GST-it before and after chemotherapy were 49. 45% and 54. 94% respectively,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m (P>0.05). Conclusions: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ha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on status of ER and PR. The expression of P-g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neoadi-uvant chemotherapy. It suggests that P-gp could be used for prediction of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neoad-iuvant chemotherapy.【期刊名称】《贵阳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4页(P344-346,350)【关键词】乳腺肿瘤;化学疗法,辅助;多药耐药相关蛋白类;谷胱甘肽转移酶【作者】王志;黄建军【作者单位】安顺市人民医院普外科,贵州安顺561000;贵阳医学院附院乳腺外科,贵州贵阳5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乳腺癌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MDR的产生与多药耐药类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i,GST-π)的表达密切相关。
GP方案对比GT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GP方案对比GT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摘要】目的:讨论GP方案对比GT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现随机选取2011年2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92例,分成实验组46例,对照组46例,实验组采用GP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GT方案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行对比和分析。
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GP和GT治疗方案对于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效果明确,治疗中毒副作用患者可耐受,但是GP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高于GT治疗方案,是治疗一线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优选方案。
【关键词】乳腺癌;转移性;吉西他滨;紫杉醇;副作用【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5-0015-03Study on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GP regimen in the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with GT regimenZhouMeiying1, WangYoushuo2, HuangWei11 Yibin First People's Hospital,2 Yibin City Third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Yibin 644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safety of GP regimen in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92 patients with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1 to October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n = 46) and control group (n = 46).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GP regimen.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GT regimen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safet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The safet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GP and GT treatment regimen i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nd the treatment of poisoning side effects can be tolerated, but GP treatment regimen and safety is higher than GT treatment, is the treatment of first-line metastatic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Preferred scheme.【Key words】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Gemcitabine; Taxol; Side effects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很多患者在发现时就已经开始转移,并且在治疗后复发率较高[1]。
Ki67、P170、GST-π在乳腺髓样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Ki67、P170、GST-π在乳腺髓样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廉斌;宋东;曾涛;李宏;李金平【摘要】目的探讨58例乳腺髓样癌(medullary breast carcinoma,MBC)组织中的Ki67、P170、GST-α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MBC 58例,取同期的23例乳腺良性病变作为对照,回顾性分析Ki67、P170、GST-α在患者MBC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M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MBC组织中Ki67阳性率为63.8% (37/58),P170阳性率为67.2%(39/58),GST-π阳性率为58.6% (34/58),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织的阳性表达率[(Ki67为0% (0/23)、P170为8.7% (2/23)、GST-π为4.3%(1/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P170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Ki67相关(P<0.05),GST-π与年龄、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MBC组织中Ki67的表达与P170呈正相关性(r=0.315,P<0.05).结论 Ki67、P170、GST-π的联合检测对MBC生物学行为的判断有一定的价值.【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6)007【总页数】3页(P779-781)【关键词】乳腺髓样癌;Ki67;P170;GST-π【作者】廉斌;宋东;曾涛;李宏;李金平【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银川750004;宁夏医大总院肿瘤医院肿瘤外科,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银川750004;宁夏医大总院肿瘤医院肿瘤外科,银川750004;宁夏医大总院肿瘤医院肿瘤外科,银川7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gp、GST—π的表达对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目的:探讨P-gp、GST-π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新辅助化疗(NACT)疗效预测中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完成新辅助化疗的三阴性乳腺癌84例及非三阴性乳腺癌181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三阴性乳腺癌中P-gp、GST-π表达与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三阴性乳腺癌组新辅助化疗有效率为73.81%,pCR率为28.57%;非三阴性乳腺癌组化疗有效率为53.04%,pCR率为12.1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阴性乳腺癌组P-gp阳性者pCR率为15.79%,P-gp阴性者pCR率为3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阴性乳腺癌组GST-π阳性者pCR率为30.77%,GST-π阴性者pCR率为2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gp表达能够作为预测TNBC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指标。
标签:P-gp;GST-π;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均为阴性的乳腺癌。
它是乳腺癌的一个独立类型,具有侵袭性强、复发转移率高、进展快、生存时间短等特点是近年研究的热点[1-2]。
由于无法从内分泌治疗和针对HER2的分子靶向治疗中获益,化疗成为TNBC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新辅助化疗取得病理完全缓解的TNBC患者有较好的生存获益[3]。
因此在TNBC的治疗中提高新辅助化疗疗效,对改善TNBC的预后非常重要。
而P-糖蛋白和谷胱甘肽转移酶的过度表达介导的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是导致乳腺癌化疗失败主要原因[4-5]。
本研究通过对TNBC行NACT后的pCR与P-gp、GST-π表达关系的分析,探讨两者在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价值,为提高新辅助化疗疗效,寻求三阴性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完成新辅助化疗的265例乳腺癌患者,均经由麦默通穿刺活检及免疫组化证实。
其中三阴性乳腺癌84例及非三阴性乳腺癌181例,均为女性,年龄23~77岁,中位年龄46岁。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1)女性,可手术乳腺癌,化疗前经超声、CT/MRI/骨扫描等检查无转移者;(2)入院前未接受任何相关治疗;(3)有可测量或可评价的肿瘤病灶,钼钯、B超或MRI可测病变直径≥2 cm;(4)化疗前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麦默通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5)考虑腋下淋巴结转移均行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证实;(6)化疗前麦默通穿刺活检标本行ER、PR、HER-2、ki67、P-gp、GST-π免疫组化检查;(7)无化疗禁忌证;(8)术后大体标本行常规病理学检查。
排除标准:(1)有远处转移的Ⅳ期患者;(2)有化疗禁忌证,不能耐受化疗的患者。
1.3 方法EC方案:表柔比星100 mg/m2+环磷酰胺600 mg/m2静脉注射,d1,14 d 为一周期,4~6个周期;或EC序贯P方案:紫杉醇80 mg/m2,静脉注射,d1,7 d为一周期,12个周期。
完成NACT后12~21 d接受手术治疗。
1.4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判断标准化疗前的粗针穿刺活检标本由本院病理科采用Envision两步法完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试剂盒均购自丹麦DAKO公司。
判断标准按试剂盒推荐标准,ER、PR以细胞核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染色,根据2012年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阳性判断标准:ER、PR细胞染色阳性细胞数 2.2为阳性;3+(阳性):>30%中等到强的完整的膜染色。
P-gp为膜阳性或胞质和胞膜同时阳性,着色细胞数10%为阳性;将P-gp分4级,阴性:阳性细胞百分数≤24%为阳性+;25%~49%为阳性++;≥50%为阳性+++。
GST-π以细胞质呈清晰的棕色着色为阳性,分级同P-gp。
1.5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实体瘤反应评价标准(the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CR和PR为有效,SD和PD为无效。
CR:肿瘤完全消失,至少维持4周;RP:肿瘤缩小50%以上,至少维持4周,单个肿瘤面积以最长直径乘以最长垂径计算,多个肿瘤面积以多个肿瘤面积的综合计算;SD:肿瘤缩小不到50%或增大不超过25%,至少维持4周;PD:肿瘤增大超过25%,或有新病灶出现。
对手术标本应用病理组织学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病理性完全缓解(pCR)以手术标本连续切片原发肿瘤区域无浸润癌组织、区域淋巴结无癌残留为标准。
1.6 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临床疗效TNBC组中新辅助化疗有效62例,疾病稳定22例,无进展患者,其中24例达到pCR,其有效率为73.81%,pCR率为28.57%。
非TNBC组中有效96例,疾病稳定85例,无进展患者,其中22例达到pCR,其有效率为53.04%,pCR 率为12.15%,两组有效率、pCR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乳腺癌是一种异质性较高的肿瘤,无论在生物学行为、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特征还是在治疗反应上都存在很大差异。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基因及免疫组化检测技术,乳腺癌逐渐被分成以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和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等为特征的不同亚型。
TNBC就是一类基于分子分型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它是指ER、PR和HER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与其他亚型乳腺癌存在较大差异,占所有乳腺癌病理类型的10.0%~20.8%[6-7]。
TNBC由于无法从针对激素受体的内分泌治疗和针对HER2的分子靶向治疗中获益,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新辅助化疗和靶向治疗。
通过新辅助化疗后达到pCR 的TNBC患者的远期生存明显好于非pCR者,pCR常作为TNBC新辅助化疗的主要研究终点[3]。
因此在TNBC的新辅助化疗中提高pCR率,对改善TNBC的预后非常重要。
而影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重要原因是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多药耐药是指肿瘤细胞接触某一抗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同时,对其他结构,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肿瘤药物亦产生交叉耐药性[8]。
蒽环—紫杉的联合或序贯方案是目前治疗TNBC最常用的新辅助化疗方案。
本研究采用剂量密集EC或EC序贯每周紫杉醇的新辅助化疗方案,结果显示,TNBC组中新辅助化疗有效率为73.81%,pCR率为28.57%,明显高于非TNBC 组中新辅助化疗有效率53.04%及PCR率12.15%,与文献[9]报道的剂量密集的蒽环—紫杉序贯方案在TNBC新辅助化疗中有较高pCR率,可以显著改善TNBC 患者预后一致。
剂量密集的新辅助化疗在剂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治疗间期,提高剂量强度进一步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患者耐受性好、安全、pCR率高,值得在TNBC的临床实践中尝试[10]。
P-gp蛋白为MDR1基因所编码,定位于细胞膜上,是细胞耐药的分子基础[11]。
它作为能量依赖性“药泵”,其高表达主要造成肿瘤对几种亲脂性药物耐受,其中对生物碱类高度耐受,对蒽环类中度耐受,对VP216等低度耐受,对烷化剂或抗代谢类药物不耐受[12]。
P-gp蛋白过度表达是肿瘤细胞多产生药耐药性,导致乳腺癌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也是肿瘤预后不佳的指标[13]。
本研究显示,TNBC患者新辅助化疗中P-gp表达阴性者pCR率为39.13%,明显高于P-gp表达阳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可能与TNBC存在原发性耐药,P-gp 表达阴性者对含蒽环类和/或紫杉醇类药物的化疗方案较阳性者敏感,新辅助化疗疗效好有关。
GST是一个多基因家族,其中GST-π通过促进化疗药物与谷胱甘肽结合而产生耐药性,其过度表达将导致体内氧自由基或过氧化物被清除,保护肿瘤细胞,与顺铂、氮芥、环磷酰胺、阿霉素耐药有关[14]。
本研究结果显示TNBC患者新辅助化疗中GST-π阳性者pCR率为30.77%,GST-π阴性者pCR率为2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在TNBC中GST-π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的pCR 率无关。
本研究提示TNBC中P-gp表达阴性者新辅助化疗pCR率高,其表达能够作为预测TNBC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指标。
本研究仅是对预测TNBC新辅助化疗疗效分子标记物的初步探讨,由于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一步拟纳入更多的分子标记物并扩大样本例数进行研究,以更好的预测TNBC新辅助化疗疗效,为选择个体化预见性化疗方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1] Metzger-Filho O,Tutt A,De Azambuja E,et al.Dissecting the heterogeneity of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J].J Clin Oncol,2012,30(15):1879-1887.[2] Kennecke H,Yerushalmi R,Woods R,et al.Metastatic behavior of breast cancer subtypes[J].J Clin Oncol,2010,28(20):3271-3277.[3] Cortazar P,Zhang L,Untch M,et al.Meta-analysis Results from theCollaborative Trials in Neoadjuvant Breast Cancer (CTNeoBC)[J].Cancer Res,2012,72(24Suppl):1-11.[4] Gangemi R,Paleari L,Orengo A M,et al.Cancer stemcell:a new paradigm for understanging tumor growth and progression and drug resistance [J].Curr Med Chem,2009,16(14):1688-1703.[5] Kuo M T.Roles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s in breast cancer che- moresistance[J].Adv Exp Med Biol,2007,608(17):23-30.[6] Foulkes W D,Smith I E,Reis-Filho J S.Triple-negative tu-mors[J].N Engl J Med,2010,363(20):1938-1948.[7] Thike A A,Cheok P Y,Jara-Lazaro A R,et al.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 with basal-like breast cancer[J].Mod Pathol,2010,23(1):123-133.[8] Guo Z,Zhu J,Zhao L,et al.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of 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s in brain tumors[J].J Exp Clin Cancer Res,2010,29(11):122.[9] Carey LA,Dees E C,Sawyer L,et al.The Triple Negative Paradox:Primary Tumor Chemosensitivity of Breast Cancer Subtypes[J].Clini Cancer Res,2007,13(8):2329-2334.[10] Liedtke C,Mazouni C,Hess K R,et al.Response to Neoadjuvant Therapy and Long-Term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Triple-NegativeBreast Cancer[J].J Clin Oncol,2008,26(8):1275-1281.[11] Masuda H,Masuda N,Kodama Y,et al.Predictive factors forthe effectiveness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prognosis in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J].Cancer Chemoth Pharm,2011,67(4):911-917.[12] Iwata H,Sato N,Masuda N,et al.DocetaxelFollowedbyFluorouracil/Epirubicin/Cyclophosphamide as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Patients with Primary Breast Cancer[J].Jpn J Clini Oncol,2011,41(7):867-875.[13]曾娟紫,吴国武.卡培他滨在蒽环和紫杉类失败的晚期乳腺癌中疗效与安全性的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41-42.[14]廖洪叶,郭巨江.乳腺癌预防性治疗的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