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编码工作
中医临床基础编码
在中医临床基础编码中,通常使用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
ICD 编码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一套国际标准,用于对疾病、症状、手术和医疗操作进行分类和编码。
在中医临床基础编码中,主要使用ICD-10(第十次修订版)编码。
ICD-10编码包括了对疾病、症状、手术和医疗操作的详细描述和分类,以及相关的编码信息。
这些编码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和医疗机构准确记录和管理患者的病历信息,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在中医临床基础编码中,还可以使用中医药分类与代码(TCMC)编码。
TCMC编码是对中医药进行分类和编码的一种标准,包括了对中药、中医诊疗方法和中医疾病等方面的编码信息。
这些编码信息可以帮助中医药机构和医生准确记录和管理中医药治疗的信息,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
中医临床基础编码在中医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和医疗机构准确记录和管理患者的病历信息,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中医诊疗规范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 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 G51.802)。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 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二、诊断:(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 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 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 G51.802)。
中医观点: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主要是指面部肌肉瘫痪,多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 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
关于转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和中医临...
关于转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中医病
症分类与代码和中医临...
一、认真做好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的学习
中医疾病及证候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病案首页等是推进中医医疗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
为了做好中医病症分类代码与ICD-11的衔接,国家中医药局修订了《中医病症分类代码》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在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全面使用。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抓紧组织医务人员学习新修订的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使相关医务人员了解代码、熟悉代码,能够在日常工作中熟练运用代码。
二、规范开展中医病案首页填报和中医病历书写
新修订的《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从2021年1月1日开始使用。
自2021年1月1日起,各级中医医疗机构、非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临床科室及基层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医师,应当按照新修订的《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等规范中医病案首页填报及中医病历书写。
三、做好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的应用管理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机构,要督促各相关医疗机构尽快掌握,按时使用新修订的病症分类和代码,在医疗机构病历书写、质量控制、绩效考核等工作中均应当采用《中医病症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进行数据填报和统计分析。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12 月15日。
中医症候分类与代码
中医症候分类与代码Revised at 16:25 am on June 10, 2019
中医病证分类编码简介
中医病证分类编码是一套符合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中医疾病分类和代码系统,以满足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病案管理、卫生统计、出版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需要;并有利于提高中医
医疗质量,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加强与国际医学的交流、接轨,使中医学以全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中医证候分类与代码表
证候标识符、证候类目名称和代码表
表4 证候标识符、证候类目名称和代码表
证候类目名称、证候属性名称和代码表
表5 证候类目名称、证候属性名称和代码表
表 5完
中医证候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表6 中医证候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中医证编码TCD
中医证编码TCD摘要:从全国分层随机抽样确定的88所中医医院1994年12万余份出院病例中,遴选出78605份符合项⽬研究要求的病例,从中分析发现中医病、证诊断名5908个。
通过对每⼀个病、证诊断所占有的病例量顺位列表分析获得了有代表性的全国中医医院住院患者中医病、证诊断分布资料;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标准为规范描述了中医病、证诊断内涵联系的层次结构,揭⽰了中医病、证的属性组合规律与因果关系,为中医学提供了⼀个新的研究思路与⽅法。
关键词:国家标准;疾病分布;中医病证;诊断Applied Research on the National Standards on“Classification & Code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Zhang Ruhong(章如虹),Mao Shusong(⽑树松),Shao Qihong(邵企红),et al.(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Information Center, Hubei430061)(Dept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 nal Chinese Me dicine, Beijing 100026)ABSTRACT: From the 8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os pitals by random sampling from different grades, 78 605 out of mo re than 120 thousands of cases of discharged patients which confor med to the proje ct research requirements. By the analysis on the c ases we found 5 908 diagnosis names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In sequence we listed the numbers o f the cases occupied by each diagnosis, and then got a representative distributi on data of the diagnoses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on the discharged TCM pati ent s. Taking the National Standards as rule, our research indicated the features, c ausality and combination regulations of TCM sympto ms and signs. It suggested a new path of the TCM research.KEY WORDS: Disease Distribution; TCM Symptoms and Signs; D iagnosis1 资料来源本资料来源于1994年“全国中医医院病种质量管理现状调查”,该调查是依据卫⽣部“1993年国家卫⽣服务总调查”所采⽤的多变量分析⽅法,综合社会经济、⽂化、教育、卫⽣保健、⼈⼝结构等项指标,以县(市或市区)为单元,进⾏分层随机抽样确定的有效样本地区的88所中医医院,其中省级医院7所,地(市)级医院21所,县级医院60所。
中医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填写质量规范(暂行)
中医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填写质量规范(暂行)中医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填写质量规范(暂行)第一章基本要求为加强中医住院病案首页管理,提高中医病案信息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定本规范。
中医住院病案首页是医务人员使用文字、符号、代码、数字等方式,将患者住院期间相关信息精炼汇总在特定的表格中,形成的病例数据摘要。
中医住院病案首页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住院过程信息、诊疗信息、费用信息。
中医住院病案首页填写应当客观、真实、及时、规范,项目填写完整,准确反映住院期间中医诊疗信息。
常用的标量、称量应当使用国家计量标准和卫生行业通用标准。
中医住院病案首页应当使用规范的疾病、证候诊断和手术操作名称。
诊断依据应在病历中可追溯。
门(急)诊诊断指患者住院的理由,分别有门(急)诊中医诊断及疾病编码、门(急)诊西医诊断及疾病编码。
中医诊断名称由中医病名和证候名构成,西医诊断名称一般由病因、部位、临床表现、病理诊断等要素构成。
中医病证诊断编码应当统一使用《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995,简称TCD),西医疾病诊断编码应当统一使用ICD-10,手术和操作编码应当统一使用ICD-9-CM-3.使用西医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开展医院绩效评价的地区,应当使用统计版ICD-10和统计版ICD-9-CM-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中医病案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制度,确保中医住院病案首页数据质量。
第二章填写规范入院时间是指患者实际入病房的接诊时间;出院时间是指患者治疗结束或终止治疗离开病房的时间,其中死亡患者是指其死亡时间;记录时间应当精确到分钟。
治疗类别是指患者住院期间接受治疗的类别。
中医治疗是指针对中医主病主证采用以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为主进行的治疗;中西医治疗是指针对中医主病主证和西医第一诊断采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和现代医学技术方法进行的治疗;西医治疗是指针对西医诊断实施的现代医学治疗。
实施中医临床路径是指住院病人在院期间实施了中医临床路径。
浅析《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性进行归类, 、 如风 寒的证类 , 、 心 血的证类等。①证候分类 中 的“ 阴阳气 血津液 痰” 目: 类 由于 八纲辨证 是 中医辨证 的总 纲 , , 代码》 因此 在《 中不列为具体的辨证类 目。而在《 代码 > 中的证候类 目中“ 和“ 。其 内涵是 阴 ( ) 阳( , 阴” 阳” 精 和 气) 他们和气血津液一样 。 是指具 体的生命 活动的物质 基础 , 故 《 代码》 中将他们 归为一个类 目中; 因痰饮是 病理概念 , 又 但 源 自津液, 以也归为此类 , 代码》 所 在《 中将 其定名 为“ 阴阳气 血 津液痰 ” 证候分类 目。 ②其它证候分类 目在所收录的证候
《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以下简称《 ( 代码 》 )是 由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制定 , 国家技术监督 局批准 , 于 19 并 9 6年 1月 1 日 起在全国实施 的一项 中医药行业的 国家标准。《 代码》 是 中医诊断名称和证候名称编码的依据 , 它是 中医诊 断规范化 和标准化的基础工作 , 助于中医医疗、 有 科研 、 教学及 国内外 学术交流的需要 , 更有利于中医病种质量管理 、 中医疾病分类 和中医医院的统计 。早在 19 93年我 院已在 临床病 案书写及 病案管理 中推广使用 19 9 2年 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医政司编的 《 病 分类编码》 1 6 转用 新的国家标准《 中医 ,9 年 9 代码》 经过 ,
( 上页) 接
行后付费的制度 , 而美 国等发达 国家采用以 D G ( i ns R s Da oi g s Rle r p sm诊断相关分类系统 ) et Go s y e ad u S t 为基础的预付 费补 偿制度 ( P ,r pcv am n yt 。政 府按照 医 院收 P sPo eteP y et s m) s i S e 治的不同病例制定相应 的补偿标准。既可以避免医务人员诱 导需求 的情况发生 , 又有利于节约和控制医疗费用开支, 解决 医院的经费补偿难题 , 降低医疗成本。但按 D G 付 费必须 Rs 依托高水平的医疗成本核算 , 因此搞好 医疗成本核 算工作的 研究与实践 , 是为我国医院支付制度 的改革积累经验 , 进而实
2021版《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编码规则
附件1:《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2021)编码规则一、编码原则以“A”代表疾病名术语的标识符,以“B”代表证候名术语的标识符,以“C”代表治法名术语的标识符,用“.”表示疾病或证候的分类层级,每层用2位数字作为分类的标识符,代码末尾的“.”表示该疾病具有类目属性,一般不适合用于临床诊断;如果分类的最后一层也带点(阴证和阳证除外),则该术语可以用于诊断。
二、编码结构类目按学术体系分类排列,其下位术语按概念等级关系排列;同级术语按数字顺序排列。
示例1:暑脱中暑暑病外感时令类病外感病类术语疾病标识符图1编码结构分层示例暑脱“暑脱”的编码是“A01.01.02.03.01”,其中“A”表示它是中医疾病概念属性,4个“.”表示它是该疾病术语范畴内疾病分类四个层级下的疾病名术语,4个分类层级从大到小(即从左至右)依次是:外感病类术语(A01.)、外感时令类病(A01.01.)、暑病(A01.01.02.)、中暑(A01.01.02.03),它是在“中暑”疾病分类中序号为01的疾病名术语。
示例2:余湿未尽证余邪未尽证正虚邪衰证正邪相搏证邪证类病因证候类术语证候标识符图2编码结构分层示例余湿未尽证“余湿未尽证”的编码是“B02.01.01.03.01.02”,其中“B”表示它是中医证候概念属性,5个“.”表示它是该证候术语范畴内证候分类五个层级下的证候名术语,5个分类层级从大到小(即从左至右)依次是:病因证候类术语(B02.)、邪证类(B02.01.)、正邪相搏证(B02.01.01.)、正虚邪衰证(B02.01.01.03.)、余邪未尽证(B02.01.01.03.01.),它是在“余邪未尽证”证候分类中序号为02的证候名术语。
三、编码长度在《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2021)中,编码的长度与其所代表术语所在的分类层级相关,疾病、证候、治法的最长编码分别如下:疾病最长18个字符:如“慢性附骨疽”的代码为A08.02.05.02.01.02,由13个字母和数字组成,再加上5个点,共占位18个字符。
TCD主病+主证编码
TCD主病+主证编码主证ZB病因证候类ZBF风证类ZBF000风邪证ZBF001风邪偏盛证ZBF010风邪袭表证ZBF011风邪外袭证ZBF012风邪外袭,经气痞塞证ZBF013风邪侵袭证ZBF020风邪袭络证ZBF030风邪阻络证ZBF031卫外失固,风邪中络证ZBF040风邪犯肺证ZBF050风邪犯耳证ZBF060风邪热毒证ZBFD风、毒证类ZBFD00风毒证ZBFD10风毒入里证ZBFD20风毒在表证ZBFH风、寒证类ZBFH00风寒证ZBFH10风寒袭表证ZBFH11风寒外袭证ZBFH20风寒束表证ZBFH30风寒化热证ZBFH40风寒闭肺证ZBFH41风寒束肺证ZBFH50风寒犯肺证ZBFH51风寒袭肺证ZBFH60风寒犯目证ZBFH70风寒阻络证ZBFH80风寒痹阻证ZBFH90风寒湿阻证ZBFH 91风寒湿痹证ZBFH92风寒湿邪证ZBFM风、湿证类ZBFM00风湿证ZBFM10风湿滞表证ZBFM20风湿化火证ZBFM21风湿化热证ZBFM40风湿蕴结证ZBFM50风湿蕴肤证ZBFM60风湿毒聚证ZBFM70风湿凌目证ZBFM80风湿热证ZBFM81风湿热盛证ZBFM90风湿热郁证ZBFMA0风湿热邪攻目证ZBFP风、脾证类ZBFP10风盛脾虚证ZBFR风、热证类ZBFROO风热证ZBFR01风热偏盛证ZBFR02风重于热证ZBFR03热重于风证ZBFR04风热俱盛证ZBFR10风热壅盛证ZBFR20风热袭表证ZBFR21风热外袭证ZBFR22风热外袭,肺经有热证ZBFR23风热外侵证ZBFR24风热外犯证ZBFR30风热在表证ZBFR40风热化火证ZBFR50风热犯肺证ZBFR60风热闭肺证ZBFR61风热闭肺,心气虚衰证ZBFR70风热客睑证ZBFR80风热上犯证ZBFR81风热上扰证ZBFR82风热上攻证ZBFRA0风热阻络证ZBFRB0风热壅目证ZBFRC0风热蕴肤证ZBFRD0风热蕴肌证ZBFRE0风热血热证ZBFRF0风热血燥证ZBFRG0风热痰毒证ZBFRH0风热痰凝证ZBFRM0风热毒蕴证ZBFRJ0风热疫毒证ZBFRK0风热邪毒证ZBFRK1风热邪毒外侵证ZBFRL0风热湿毒壅盛证ZBFRN0风热湿邪浸渍证ZBFRO0风热停留证ZBFT风、痰证类ZBFT00风痰证ZBFT10风痰闭阻证ZBFT11风痰闭窍证ZBFT20风痰入络证ZBFT30风痰阻络证ZBFT40风痰上扰证ZBFT41风痰上攻证ZBFT50风痰瘀血证ZBFT5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ZBFT60风动痰阻证ZBFT61风动痰阻,浊邪上犯证ZBFT70风水泛滥证ZBFT80风水相搏证ZBFU风、火证类ZBFU00风火证ZBFU10风火蔽窍证ZBFU20风火上炎证ZBFU21风火上炎,痰热闭窍证ZBFU22风火上扰证ZBFU23风火上扰清窍证ZBFU24风火上攻证ZBFU25风火攻目证ZBFU30风火内动证ZBFU40风火毒证ZBFU50风火热毒证ZBFU51风火热毒炽盛证ZBFX风、血证类ZBFX10风盛血燥证ZBFX20风瘀证ZBFZ风、燥证类ZBFZ00风燥证ZBFZ10风燥伤肺证ZBH寒证类ZBH000寒证ZBH001寒邪偏盛证ZBH010虚寒证ZBH020腹部中寒证ZBH030寒实证ZBH031寒实阻遏证ZBH040寒凝证ZBH050寒凝胞中证ZBH051寒凝胞中,寒湿凝滞证ZBH052寒凝胞中,阳虚内寒证ZBH060寒痛证ZBH070寒邪凝固证ZBH080寒邪外感证ZBH090寒邪内阻证ZBH100寒邪内积证ZBH110寒邪直中证ZBHA10寒凝阳衰证ZBHF寒、肺证类ZBHF10大寒犯肺证ZBHF20外寒肺热证ZBHF30寒滞肠胃证ZBHM寒、湿证类ZBHM00寒湿证ZBHM10寒湿凝滞证ZBHM 11寒湿凝聚证ZBHM20寒湿阻滞证ZBHM30寒湿瘀滞证ZBHM40寒湿瘀郁证ZBHM50寒湿蕴肤证ZBHM60寒湿困脾证ZBHM70寒湿入络证ZBHM80寒湿阻络证ZBHJ寒、经络证类ZBHJ10寒滞经络证ZBHP寒、脾证类ZBHP10寒邪犯胃证ZBHP11寒邪客胃证ZBHV寒、气证类ZBHV10寒凝气滞证ZBHV20寒凝气聚证ZBHR寒、热证类ZBHR10寒热错杂证ZBHR20表寒里热证ZBHR21外寒内热证ZBHT寒、痰证类ZBHT20寒饮伏肺证ZBHT30寒饮射肺证ZBHT40寒水上泛证ZBHT50表寒里饮证ZBHX寒、血证类ZBHX10寒凝血瘀证ZBHX20寒凝血涩证ZBHX30寒凝瘀结证ZBHX寒、心证类ZBHXA0寒凝心脉证ZBS暑证类ZBS000暑证ZBS010暑厥证ZBSF暑、肺证类ZBSF10暑伤肺胃证ZBSF20暑伤肺络证ZBSF30暑犯肺卫证ZBXM暑、湿证类ZBXM00暑湿证ZBXM10暑湿袭表证ZBXM20暑湿在表证ZBXM30暑湿内蕴证ZBXM31暑湿内蕴,寒邪束表证ZBXM40暑湿热蕴证ZBXM50暑湿蕴结证ZBXM60暑湿交阻证ZBXM70暑湿困脾证ZBXM71暑湿伤脾证ZBXM80暑湿困阻中焦证ZBXM90暑湿困伤心脾证ZBXMA0暑湿弥漫三焦证ZBSJ暑、津液证类ZBSJ10暑伤津气证ZBSR暑、热证类ZBSR00暑热证ZBSR10暑热炽盛证ZBSR20暑热动风证ZBSR21暑动肝风证ZBSR22暑风证ZBSR30暑热内郁证ZBSR40暑热蒙心证ZBSR50暑热扰心证ZBSR60暑热浸淫证ZBSX暑、心证类ZBSX10暑入心营证ZBSX20暑入心肾证ZBSX21暑伤心肾证ZBSX暑、血证类ZBSXA0暑伤血络证ZBSXB0暑入血分证ZBSY暑、营分证类ZBSY10暑入营血证ZBSY暑、阳明证类ZBSYA0暑入阳明证ZBM湿证类ZBM000湿证ZBM001湿邪偏盛证ZBM010湿困中焦证ZBM020湿郁三焦证ZBM030湿邪外感证ZBM040湿邪蕴积证ZBM050湿邪浸渍证ZBMD湿、毒证类ZBMD00湿毒证ZBMD10湿毒侵淫证ZBMD20湿毒蕴结证ZBMD30湿毒蕴肤证ZBMD40湿毒中阻证ZBMF湿、肺证类ZBMF10湿阻肠道证ZBMF11湿阻肠道,传导失司证ZBMJ湿、经络证类ZBMJ10湿阻盘络证ZBMJ20湿邪阻络证ZBMP湿、脾证类ZBMP10湿脾胃证ZBMP11湿邪困脾证ZBMP12湿阻脾胃证ZBMR湿、热证类ZBMR00湿热证ZBMR01湿热并重证ZBMR02湿重于热证ZBMR03热重于湿证ZBMR10湿热内侵证ZBMR20湿热内蕴证ZBMR30湿热化燥证ZBMR40湿热化火证ZBMR50湿热冲心证ZBMR60湿热蒙心证ZBMR70湿热动血证ZBMR80湿热酿痰证ZBMR81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ZBMR90湿热浸淫证ZBMR91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证ZBMRA0湿热伤胃证ZBMRB0湿热伤阴证ZBMRC0湿热上蒸证ZBMRD0湿热下注证ZBMRD1湿热下注,膀胱滞涩证ZBMRD2湿热下注,扰动精室证ZBMRD3湿热下注,肝胆湿热证ZBMRE0湿热蕴结证ZBMRE1湿热蕴阻证ZBMRF0湿热蕴蒸证ZBMRF1湿热薰蒸证ZBMRG0湿热蕴毒证ZBMRG0湿热蕴伏证ZBMRM0湿热蕴肠证ZBMRJ0湿热壅盛证ZBMRK0湿热壅结证ZBMRK1湿热壅滞证ZBMRK2湿热壅阻证ZBMRL0湿热瘀阻证ZBMRL1湿热瘀滞证ZBMRL2湿热血瘀证ZBMRN0湿热中阻证ZBMRO0湿热阻络证ZBMRP0湿热火毒蕴结证ZBMRP1湿热火毒蕴盛证ZBMRV0湿热毒盛证ZBMRV1湿热毒聚证ZBMRV2湿热毒蕴证ZBMRV3湿热毒结证ZBMRR0湿热疫毒证ZBMRS0中焦湿热证ZBMRT0下焦湿热证ZBMRU0湿郁化热证ZBMRW0湿邪热毒证ZBMT湿、痰证类ZBMT10湿浊内蕴证ZBMT20湿浊壅滞证ZBMT30湿浊阻滞证ZBMT40湿浊冲心证ZBMT50湿浊蒙上证ZBMT51湿浊蒙上,泌别失职证ZBMT60湿浊上泛证ZBMT61湿浊上泛,脾蒌湿困证ZBMT62湿浊上泛,湿热蕴蒸证ZBMT70湿浊下注证ZBMT80湿浊中阻证ZBMT90湿浊内闭证ZBMT91湿浊壅闭证ZBMU湿、火证类ZBMU10湿火炽盛证ZBMU20湿郁化火证ZBMW湿、卫分证类ZBMW10湿郁卫气证ZBZ燥证类ZBZ010燥结证ZBZ020燥干清窍证ZBZF燥、肺证类ZBZF10凉燥袭肺证ZBZF20燥邪伤肺证ZBZV燥、气证类ZBZV10燥气化火证。
最新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手术编码(ICD-9-CM-3)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
2 1 1 1 3 2 1 1 1 1 1 1 1 2 1 1 1 1 1 2 1 2 1 2 1 1 1 1 2 1 1 1 1 1 1 3 1 2 1 1 1 2 1 1 1 1 1
乳头状鳞状细胞癌 内翻性乳头状瘤 乳头状瘤病 NOS 鳞状细胞原位癌 表皮样癌 棘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转移性鳞状细胞癌 角化的鳞状细胞癌 非角化的大细胞鳞状细胞癌 非角化的小细胞鳞状细胞癌 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 假腺性鳞状细胞癌 腺样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原位癌伴有可疑间质侵袭 (D06.-) 显微镜下侵袭性鳞状细胞癌 (C53.-) 宫颈、外阴和阴道的上皮内肿瘤(重度发育不良Ⅲ级) 凯拉氏增殖性红斑(龟头原位癌) (D07.4) 鲍恩病(癌前皮炎、搏温氏病) (D04.9) 表皮内鳞状细胞原位癌 淋巴上皮癌 施明克氏癌(鼻咽癌) 基底细胞瘤 (D48.5) 基底细胞癌 NOS (C44.-) 色素性基底细胞癌 多中心基底细胞癌 (C44.-) 硬斑性基底细胞癌 (C44.-) 纤维上皮性基底细胞癌 (C44.-) 混合型基底鳞状细胞癌 基底鳞状细胞癌 (C44.-) 异型癌 (C44.-) 雅达逊表皮内上皮瘤 (D23.-) 毛发上皮瘤 (D23.-) 毛发毛囊瘤 (D23.-) 毛发神经膜瘤 (D23.-) 钙化[马勒布]上皮瘤 毛发基质瘤 NOS (D23.-) 毛基(母)质瘤 毛基质癌 (C44.-) 移行细胞乳头状瘤 NOS 膀胱上皮乳头状瘤(软性乳头状瘤) 膀胱息肉 (D41.4) 移行细胞原位癌 移行细胞癌 NOS 施奈德乳头状瘤 内翻性移行细胞乳头状瘤 施奈德氏癌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
序号 28001 28002 28003 28004 28005 28006 28007 28008 28009 28010 28011 28012 28013 28014 28015 28016 28017 28018 28019 28020 28021 28022 28023 28024 28025 28026 28027 28028 28029 28030 28031 28032 28033 28034 28035 28036 28037 28038 28039 28040 28041 28042 28043 28044 28045 国际ICD编码 XH M80000/0 M80000/1 M80000/1 M80000/3 M80000/3 M80000/3 M80000/6 M80010/0 M80010/1 M80010/3 M80020/3 M80030/3 M80040/3 M80100/0 M80100/2 M80100/3 M80100/3 M80100/3 M80100/6 M80100/6 M80110/0 M80110/3 M80120/3 M80200/3 M80210/3 M80220/3 M80300/3 M80310/3 M80320/3 M80330/3 M80340/3 M80400/1 M80410/3 M80420/3 M80430/3 M80440/3 M80450/3 M80500/0 M80500/2 M80500/3 M80500/6 M80510/0 M80510/3 M80520/0 M80520/3 FM 1 2 1 2 1 3 1 1 1 1 1 1 1 1 1 2 1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疾病名称 良性肿瘤 多房囊肿 (D39.1) 良性或恶性未肯定肿瘤 恶性肿瘤 溃疡癌变 息肉恶性变 转移性肿瘤 良性瘤细胞 良性或恶性未肯定瘤细胞 恶性瘤细胞 恶性小细胞型肿瘤 恶性巨细胞型肿瘤 (D48.0) 恶性梭形细胞型肿瘤 良性上皮肿瘤 原位癌 NOS 癌 NOS 恶性上皮细胞瘤 球形细胞癌 癌病 (C80) 转移性癌 NOS 良性上皮瘤 恶性上皮瘤 大细胞癌 NOS 未分化型癌 NOS 间变的癌(间变型癌) NOS 多形性癌 巨细胞和梭形细胞癌 巨细胞癌 棱形细胞癌 假肉瘤性癌 多角细胞癌 微小瘤 小细胞癌 NOS 燕麦细胞癌 (C34.-) 梭形细胞型小细胞癌 (C34.-) 中间细胞型小细胞癌 (C34.-) 大细胞癌-小细胞 (C34.-) 乳头状瘤 (除外膀胱乳头状瘤 M8120/1) NOS 乳头状原位癌 乳头状癌 NOS 转移性乳头状癌 疣状乳头状瘤 疣状癌 NOS 鳞状细胞乳头状瘤 表皮样乳头状癌
如何做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编码工作
如何做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编码工作摘要:《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是我国中医疾病分类国家标准,它的应用促进了中医临床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能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学术发展,加强内外交流。
要搞好中医编码工作,必须了解开展这项工作的意义,配备必要的专业书籍,工作人员要加强中医基础知识学习,要熟练掌握TCD的编码规则和方法。
关键词:中医病证;编制原则;分类代码我院是一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在日常的编码工作中需要对西医诊断、中医病名和证候进行编码。
我国在卫生信息管理的教学中没有相关的中医编码内容,后期的继续教育也少有对中医编码的培训,为此许多中医医院的同仁对于中医编码的工作都比较茫然。
本文就如何做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进行了总结。
1 配备必要的工具书及中医专业书籍,加强中医基础知识学习目前在中医医院从事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中医,中医基础薄弱。
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首先科室必须配备相应的中医专业书籍和工具书。
我们医院病案科购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证病名大辞典》和《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等多种专业书籍,方便工作人员随时查阅学习。
同时聘请医院高年资的老中医为我科工作人员讲解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了中医病、证的基础知识。
2 了解开展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的意义那么为什么要进行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呢?我们只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更积极主动的去完成好这项工作。
中医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辩证论治规律,它完全不同于西医不能沿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分类方法。
1996年1月起在全国采用《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下文中简称TCD)对中医病证进行分类。
实行中医病证分类有利于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学术发展,加强内外交流。
3 熟练掌握TCD的编码规则和方法要做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最重要的是了解TCD是一个怎样的分类系统并熟悉掌握它的操作方法。
ICD编码规则使用方法
ICD-10编码总规则编码总规则是对整个分类系统而言,如果是对某一章或某一种情况的特殊编码则在各章中进行描述。
单一编码与多编码☐除了住院病人疾病分类统计报表或是单病种管理报表采用单一编码外,其他使用情况都采用多编码方法。
☐负有医、教任务的医院或者三级医院至少要编码5个疾病诊断和三个手术操作名称,除非病人不存在复杂的疾病情况。
☐二级及以下的医院可编码3个疾病诊断和一个手术操作名称。
急慢性疾病编码☐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原则上按急性编码。
⏹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按急性阑尾炎编码。
☐但对于一些在治疗中没有其它特异性治疗的,仍将按慢性病编码。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按慢性肾炎编码。
☐在第三卷索引中,少数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有特别说明,应按说明的指示编码。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第三卷索引中明确指出编码于J44.1,这是一个专为其设定的编码主要诊断的选择☐首先选择住院原因作为主要疾病;☐然后选择对健康危害最大,花费医疗精力最多,住院时间最长的疾病为主要诊断;☐还要考虑病人接受治疗是在哪个专科。
案例1☐某病人因“肺部感染”收入呼吸科;☐同时患有“肺原性心脏病”、“Ⅱ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本次是因病情较急的“肺部感染”入院,即使病人原本的这些慢性病在入院期间也做了治疗,但相对于“肺部感染”的治疗花费要少,病情也不如“肺部感染”急;☐应将“肺部感染”作为主要诊断。
案例2☐临床诊断中常会遇到这样的诊断:⏹***癌术后☐这就需要编码人员查阅病历,此次住院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维持性化疗则编码为Z51.1;如为随诊检查则编码为Z08.0。
案例3☐脑外科病人入院诊断为:⏹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根据病历上记录,该病人是1年前因车祸脑外伤而造成的颅骨缺损,本次来住院手术治疗,所以编码应该是创伤性颅骨缺损T90.2,而不能编成M95.2。
转科的主要诊断选择☐某患者男、65岁、因反复头晕、头痛6个月,伴视物模糊1个月,体查血压190/110mmHg,入院心血管内科,经眼科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提示“右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闭塞”,病情稳定后,转入眼科球后注射抗炎药物治疗,由于患者经济困难要求出院继续门诊治疗。
中医诊断编码规则
中医诊断编码规则是指中医药行业根据临床实践和理论,制定的一套用于中医诊断的编码体系。
它通过对中医诊断进行分类和编码,为中医药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首先,中医诊断编码规则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
它基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结合现代医学和信息技术的成果,对中医诊断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编码。
同时,该规则明确了各编码的含义和用途,规范了中医诊断信息的表达方式,有利于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和管理。
其次,中医诊断编码规则具有灵活性和扩展性。
由于中医药临床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医诊断编码规则不仅涵盖了常见疾病和症状的诊断,还考虑到了特殊病例和罕见病例的诊断。
此外,该规则可以根据中医药的发展和实践需要进行更新和扩展,以满足不同领域和场景的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诊断编码规则为中医药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通过将中医诊断信息进行编码处理,可以实现对中医临床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提高了数据共享和交换的便利性。
同时,中医诊断编码规则为中医药临床科研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有利于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和研究,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诊断编码规则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一些传统的中医诊疗方法与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中医诊断信息的标准化难度较大。
此外,由于中医诊断编码规则的应用范围和场景相对有限,还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以适应不同领域和场景的需求。
综上所述,中医诊断编码规则在中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为中医药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同时也为中医药临床科研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
未来,随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诊断编码规则将不断得到完善和优化,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TCD主病+主证编码
主证ZB病因证候类ZBF风证类ZBF000风邪证ZBF001风邪偏盛证ZBF010风邪袭表证ZBF011风邪外袭证ZBF012风邪外袭,经气痞塞证ZBF013风邪侵袭证ZBF020风邪袭络证ZBF030风邪阻络证ZBF031卫外失固,风邪中络证ZBF040风邪犯肺证ZBF050风邪犯耳证ZBF060风邪热毒证ZBFD风、毒证类ZBFD00风毒证ZBFD10风毒入里证ZBFD20风毒在表证ZBFH风、寒证类ZBFH00风寒证ZBFH10风寒袭表证ZBFH11风寒外袭证ZBFH20风寒束表证ZBFH30风寒化热证ZBFH40风寒闭肺证ZBFH41风寒束肺证ZBFH50风寒犯肺证ZBFH51风寒袭肺证ZBFH60风寒犯目证ZBFH70风寒阻络证ZBFH80风寒痹阻证ZBFH90风寒湿阻证ZBFH 91风寒湿痹证ZBFH92风寒湿邪证ZBFM风、湿证类ZBFM00风湿证ZBFM10风湿滞表证ZBFM20风湿化火证ZBFM21风湿化热证ZBFM30风湿郁热证ZBFM40风湿蕴结证ZBFM50风湿蕴肤证ZBFM60风湿毒聚证ZBFM70风湿凌目证ZBFM80风湿热证ZBFM81风湿热盛证ZBFM90风湿热郁证ZBFMA0风湿热邪攻目证ZBFP风、脾证类ZBFP10风盛脾虚证ZBFR风、热证类ZBFROO风热证ZBFR01风热偏盛证ZBFR02风重于热证ZBFR03热重于风证ZBFR04风热俱盛证ZBFR10风热壅盛证ZBFR20风热袭表证ZBFR21风热外袭证ZBFR22风热外袭,肺经有热证ZBFR23风热外侵证ZBFR24风热外犯证ZBFR30风热在表证ZBFR40风热化火证ZBFR50风热犯肺证ZBFR60风热闭肺证ZBFR61风热闭肺,心气虚衰证ZBFR70风热客睑证ZBFR80风热上犯证ZBFR81风热上扰证ZBFR82风热上攻证ZBFR90风热伤络证ZBFRA0风热阻络证ZBFRB0风热壅目证ZBFRC0风热蕴肤证ZBFRD0风热蕴肌证ZBFRE0风热血热证ZBFRF0风热血燥证ZBFRG0风热痰毒证ZBFRH0风热痰凝证ZBFRM0风热毒蕴证ZBFRJ0风热疫毒证ZBFRK0风热邪毒证ZBFRK1风热邪毒外侵证ZBFRL0风热湿毒壅盛证ZBFRN0风热湿邪浸渍证ZBFRO0风热停留证ZBFT风、痰证类ZBFT00风痰证ZBFT10风痰闭阻证ZBFT11风痰闭窍证ZBFT20风痰入络证ZBFT30风痰阻络证ZBFT40风痰上扰证ZBFT41风痰上攻证ZBFT50风痰瘀血证ZBFT5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ZBFT60风动痰阻证ZBFT61风动痰阻,浊邪上犯证ZBFT70风水泛滥证ZBFT80风水相搏证ZBFU风、火证类ZBFU00风火证ZBFU10风火蔽窍证ZBFU20风火上炎证ZBFU21风火上炎,痰热闭窍证ZBFU22风火上扰证ZBFU23风火上扰清窍证ZBFU24风火上攻证ZBFU25风火攻目证ZBFU30风火内动证ZBFU40风火毒证ZBFU50风火热毒证ZBFU51风火热毒炽盛证ZBFX风、血证类ZBFX10风盛血燥证ZBFX20风瘀证ZBFZ风、燥证类ZBFZ00风燥证ZBFZ10风燥伤肺证ZBH寒证类ZBH000寒证ZBH001寒邪偏盛证ZBH010虚寒证ZBH020腹部中寒证ZBH030寒实证ZBH031寒实阻遏证ZBH040寒凝证ZBH050寒凝胞中证ZBH051寒凝胞中,寒湿凝滞证ZBH052寒凝胞中,阳虚内寒证ZBH060寒痛证ZBH070寒邪凝固证ZBH080寒邪外感证ZBH090寒邪内阻证ZBH100寒邪内积证ZBH110寒邪直中证ZBHA寒、阳证类ZBHA10寒凝阳衰证ZBHF寒、肺证类ZBHF10大寒犯肺证ZBHF20外寒肺热证ZBHF30寒滞肠胃证ZBHM寒、湿证类ZBHM00寒湿证ZBHM10寒湿凝滞证ZBHM 11寒湿凝聚证ZBHM20寒湿阻滞证ZBHM30寒湿瘀滞证ZBHM40寒湿瘀郁证ZBHM50寒湿蕴肤证ZBHM60寒湿困脾证ZBHM70寒湿入络证ZBHM80寒湿阻络证ZBHJ寒、经络证类ZBHJ10寒滞经络证ZBHP寒、脾证类ZBHP10寒邪犯胃证ZBHP11寒邪客胃证ZBHV寒、气证类ZBHV10寒凝气滞证ZBHV20寒凝气聚证ZBHR寒、热证类ZBHR10寒热错杂证ZBHR20表寒里热证ZBHR21外寒内热证ZBHT寒、痰证类ZBHT10寒饮停肺证ZBHT20寒饮伏肺证ZBHT30寒饮射肺证ZBHT40寒水上泛证ZBHT50表寒里饮证ZBHX寒、血证类ZBHX10寒凝血瘀证ZBHX20寒凝血涩证ZBHX30寒凝瘀结证ZBHX寒、心证类ZBHXA0寒凝心脉证ZBS暑证类ZBS000暑证ZBS010暑厥证ZBSF暑、肺证类ZBSF10暑伤肺胃证ZBSF20暑伤肺络证ZBSF30暑犯肺卫证ZBXM暑、湿证类ZBXM00暑湿证ZBXM10暑湿袭表证ZBXM20暑湿在表证ZBXM30暑湿内蕴证ZBXM31暑湿内蕴,寒邪束表证ZBXM40暑湿热蕴证ZBXM50暑湿蕴结证ZBXM60暑湿交阻证ZBXM70暑湿困脾证ZBXM71暑湿伤脾证ZBXM80暑湿困阻中焦证ZBXM90暑湿困伤心脾证ZBXMA0暑湿弥漫三焦证ZBSJ暑、津液证类ZBSJ10暑伤津气证ZBSR暑、热证类ZBSR00暑热证ZBSR10暑热炽盛证ZBSR20暑热动风证ZBSR21暑动肝风证ZBSR22暑风证ZBSR30暑热内郁证ZBSR40暑热蒙心证ZBSR50暑热扰心证ZBSR60暑热浸淫证ZBSX暑、心证类ZBSX10暑入心营证ZBSX20暑入心肾证ZBSX21暑伤心肾证ZBSX暑、血证类ZBSXA0暑伤血络证ZBSXB0暑入血分证ZBSY暑、营分证类ZBSY10暑入营血证ZBSY暑、阳明证类ZBSYA0暑入阳明证ZBM湿证类ZBM000湿证ZBM001湿邪偏盛证ZBM010湿困中焦证ZBM020湿郁三焦证ZBM030湿邪外感证ZBM040湿邪蕴积证ZBM050湿邪浸渍证ZBMD湿、毒证类ZBMD00湿毒证ZBMD10湿毒侵淫证ZBMD20湿毒蕴结证ZBMD30湿毒蕴肤证ZBMD40湿毒中阻证ZBMF湿、肺证类ZBMF10湿阻肠道证ZBMF11湿阻肠道,传导失司证ZBMJ湿、经络证类ZBMJ10湿阻盘络证ZBMJ20湿邪阻络证ZBMP湿、脾证类ZBMP10湿脾胃证ZBMP11湿邪困脾证ZBMP12湿阻脾胃证ZBMR湿、热证类ZBMR00湿热证ZBMR01湿热并重证ZBMR02湿重于热证ZBMR03热重于湿证ZBMR10湿热内侵证ZBMR20湿热内蕴证ZBMR30湿热化燥证ZBMR40湿热化火证ZBMR50湿热冲心证ZBMR60湿热蒙心证ZBMR70湿热动血证ZBMR80湿热酿痰证ZBMR81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ZBMR90湿热浸淫证ZBMR91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证ZBMRA0湿热伤胃证ZBMRB0湿热伤阴证ZBMRC0湿热上蒸证ZBMRD0湿热下注证ZBMRD1湿热下注,膀胱滞涩证ZBMRD2湿热下注,扰动精室证ZBMRD3湿热下注,肝胆湿热证ZBMRE0湿热蕴结证ZBMRE1湿热蕴阻证ZBMRF0湿热蕴 蒸证ZBMRF1湿热薰蒸证ZBMRG0湿热蕴毒证ZBMRG0湿热蕴伏证ZBMRM0湿热蕴肠证ZBMRJ0湿热壅盛证ZBMRK0湿热壅结证ZBMRK1湿热壅滞证ZBMRK2湿热壅阻证ZBMRL0湿热瘀阻证ZBMRL1湿热瘀滞证ZBMRL2湿热血瘀证ZBMRN0湿热中阻证ZBMRO0湿热阻络证ZBMRP0湿热火毒蕴结证ZBMRP1湿热火毒蕴盛证ZBMRV0湿热毒盛证ZBMRV1湿热毒聚证ZBMRV2湿热毒蕴证ZBMRV3湿热毒结证ZBMRR0湿热疫毒证ZBMRS0中焦湿热证ZBMRT0下焦湿热证ZBMRU0湿郁化热证ZBMRW0湿邪热毒证ZBMT湿、痰证类ZBMT10湿浊内蕴证ZBMT20湿浊壅滞证ZBMT30湿浊阻滞证ZBMT40湿浊冲心证ZBMT50湿浊蒙上证ZBMT51湿浊蒙上,泌别失职证ZBMT60湿浊上泛证ZBMT61湿浊上泛,脾蒌湿困证ZBMT62湿浊上泛,湿热蕴蒸证ZBMT70湿浊下注证ZBMT80湿浊中阻证ZBMT90湿浊内闭证ZBMT91湿浊壅闭证ZBMU湿、火证类ZBMU10湿火炽盛证ZBMU20湿郁化火证ZBMW湿、卫分证类ZBMW10湿郁卫气证ZBZ燥证类ZBZ010燥结证ZBZ020燥干清窍证ZBZF燥、肺证类ZBZF10凉燥袭肺证ZBZF20燥邪伤肺证ZBZV燥、气证类ZBZV10燥气化火证ZBZR燥、热证类ZBZR10燥热外犯证ZBZR20燥热伤津证ZBZR30燥热伤肺证ZBZY燥、阴证类ZBZY10燥伤真阴证ZBZY20燥邪伤阴证ZBU火证类ZBU010火邪郁结证ZBUD火、毒证类ZBUD00火毒证ZBUD10火毒炽盛证ZBUD11火毒炽盛,热入营血证ZBUD12火毒炽盛,气血凝结证ZBUD20火毒壅盛证ZBUD30火毒蕴结证ZBUD31火毒困结证ZBUD32火毒郁结证ZBUD33火毒凝结证ZBUD40火毒内陷证ZBUD50火毒内攻证ZBUD51火毒传心证ZBUD52火毒传肝证ZBUD53火毒传脾证ZBUD54火毒传肺证ZBUD55火毒传肾证ZBUD60火毒入络证ZBUD61火毒窜络证ZBUD70火毒入营证ZBUD80火毒迫血证ZBUD90火毒上攻证ZBUD91火毒攻目证ZBUDA0火毒伤阴证ZBUDA1火毒伤津证ZBUDB0火毒外泄证ZBUDC0胎火蕴毒证ZBUJ火、经络证类ZBUJ10虚火灼络证ZBUR火、热证类ZBUR10火热炽盛证ZBUR20火热伤阴证ZBUR21火热伤津证ZBUR30火热扰心证ZBUR40火热邪毒壅盛证ZBUY火、阴证类ZBUY10火盛伤阴证ZBUY20郁火伤阴证ZBR热证类ZBR000热证ZBR001热邪偏盛证ZBR010热盛酿脓证ZBR020热盛肉腐证ZBR030热炽腑实证ZBR040腑实热结证ZBR050热入胞宫证ZBR051热入胞宫,气血两燔证ZBR060疹出热退证ZBR070热郁胸膈证ZBR080热郁成痈证ZBR090热灼胸膈证ZBR100里热炽盛证ZBR110余热未清证ZBR120热未尽证ZBR121余热未尽,肺胃阴伤证ZBR130下焦热盛证ZBR140热泪证ZBR150实热证ZBR160虚热证ZBR170热闭证ZBR171阳热内闭证ZBR180热盛动风证ZBR181热极生风证ZBR190热邪内郁证ZBR200热结血室证ZBR210邪热炽盛证ZBR220邪热留恋证ZBR230邪热郁蒸证ZBR240邪热壅结证ZBR250邪热内扰证ZBR251邪热内陷证ZBR252邪热内闭证ZBR260邪热传里证ZBR261邪热传里,肺胃热盛证ZBR270邪热未清证ZBR271邪热未清,阴液亏损证ZBR280邪郁化热证ZBRD热、毒证类ZBRD00热毒证ZBRD01邪毒热证ZBRD10热毒炽盛证ZBRD11热毒炽盛,邪入营血证ZBRD12热毒炽盛,热传心包证ZBRD20热毒壅盛证ZBRD30热毒壅结证ZBRD31热毒壅滞证ZBRD40热毒蕴 结证ZBRD50热毒蕴 肤证ZBRD60热毒凝结证ZBRD70热毒内蕴证ZBRD80热毒内陷证ZBRD81热毒陷营证ZBRD90热毒内攻证ZBRD91热毒传心证ZBRD92热毒传肝证ZBRD93热毒传脾证ZBRD94热毒传肺证ZBRD95热毒传肾证ZBRDA0热毒入络证ZBRDB0热毒入营证ZBRDC0热毒上攻证ZBRDC1热毒攻喉证ZBRDD0热毒闭肺证ZBRDE0热毒冲心证ZBRDF0热毒酿脓证ZBRDG0热毒伤阴证ZBRDG1热毒伤津证ZBRDH0热毒火盛证ZBRDM0胎毒蕴热证ZBRF热、肺证类ZBRF10热伤肺津证ZBRF20热伤肺络证ZBRF30热客肺经证ZBRF40热犯肺胃证ZBRF50热壅肺窍证ZBRF60热入肺卫证ZBRF61热在肺卫证ZBRF70热蕴大肠证ZBRF80热结肠燥证ZBRF90热邪犯肺证ZBRFA0热邪壅肺证ZBRG热、肝证类ZBRG10热郁胆腑证ZBRJ热、经络证类ZBRJ10热盛伤络证ZBRJ20热蕴络瘀证ZBRJ30疫热伤络证ZBRJ热、津液证类ZBRJA0热盛津枯证ZBRJB0热盛伤津证ZBRJ热、厥阴证类ZBRJL0热陷厥阴证ZBRV热、气分证类ZBRV10热入气分证ZBRV11热在气分证ZBRS热、肾证类ZBRS10热伤肾阴证ZBRS20热迫膀胱证ZBRS热、少阳证类ZBRSA0热伏少阳证ZBRSB0热郁少阳证ZBRX热、心证类ZBRX10热陷心包证ZBRX20热闭心包证ZBRX21热闭心包,血络瘀滞证ZBRX30热入心包证ZBRX31热入心包,阳明腑实证ZBRX40热在心营证ZBRX41热在心营,下移小肠证ZBRX热、血证类ZBRXA0热盛血瘀证ZBRXB0热盛动血证ZBRXC0热迫血证ZBRXD0热结血瘀证ZBRXE0热与血结证ZBRXF0热入血结证ZBRX热、血分证类ZBRXL0热入血分证ZBRXL1热在血分证ZBRY热、阴证类ZBRY10热盛伤阴证ZBRY11高热伤阴证ZBRY20热退阴伤证ZBRY30热留阴分证ZBRY40热灼真阴证ZBRY热、营分证类ZBRYA0热入营血证ZBRYA1热在营务ABRYB0热灼营阴证ZBRY热、阳明证类ZBRYL0热入阳明证ZBRYN0热滞阳明证ZBD毒证类ZBD010毒腐肌骨证ZBD020毒滞肌肤证ZBD030毒盛酿脓证ZBD040毒盛肉腐证ZBD050毒蕴溃烂证ZBD051蕴毒腐溃证ZBD060脓毒侵袭证ZBD070脓毒蚀骨证ZBD080脓毒犯脏证ZBD090瘟毒下注证ZBD100温毒袭表证ZBD110温毒在表证ZBD120蛇毒内攻证ZBD130蛇毒上攻证ZBD140痧毒上攻证ZBD150疫毒攻窜证ZBD160疫毒攻喉证ZBD170疫毒内闭证ZBD180疫毒侵袭证ZBD190疫毒薰蒸证ZBD200余毒攻窜证ZBD210余毒凝滞证ZBD220余毒未清证ZBD221余毒未清,卫气虚弱证ZBD230正虚毒炽证ZBD240正虚毒结证ZBD250正虚毒恋证ZBD251体虚毒恋证ZBD260先天遗毒证ZBD270毒邪蕴结证ZBD280毒邪流窜证ZBD290毒邪内闭证ZBD300毒邪内攻证ZBD310邪毒在表证ZBD320邪毒内拢证ZBD330邪毒内陷证ZBD331邪毒内陷心脏证ZBD340邪毒久留证ZBD341邪毒久留,气滞血瘀证ZBD350邪毒滞留,气血瘀阻证ZBD360邪毒入营证ZBD370邪毒壅塞证ZBD380邪毒引睾窜腹证ZBD390邪毒传里,肺胃热盛证ZBDF毒、肺证类ZBDF10毒侵肺卫证ZBDV毒、气分证类ZBDV10毒入气营证ZBDV11毒在气营证ZBDV20毒燔气营证ZBDV30毒壅气分证ZBDV40毒燔气血证ZBDX毒、心证类ZBDX10毒陷心肝证ZBDX毒、血分证类ZBDXA0毒入血分证ZBDY毒、阴证类ZBDY10余毒伤阴证ZBDY毒、营分证类ZBDYA0毒入营血证ZBX邪证类ZBX010邪犯脏腑证ZBX020邪陷正脱证ZBX030邪阻膜原证ZBX031邪伏膜原证ZBX040外邪侵入证ZBX041外邪侵入,热毒炽盛证ZBX050温邪内陷证ZBX060余邪未尽证ZBX061余邪未尽,痰瘀滞络证ZBX070余邪留恋证ZBX071余邪留恋,气阴两伤证ZBX080余邪扰目证ZBX090正盛邪实证ZBX100正虚邪恋证ZBX101正虚邪恋,肺脾气虚证ZBX102正虚邪恋,风内扰动证ZBX103正虚邪恋,痰蒙清窍证ZBX104正虚邪恋,阴虚肺热证ZBX105正虚邪恋,余热未清证ZBX110正虚邪留证ZBX120正虚邪实证ZBX130正虚邪衰证ZBX140邪气阻闭证ZBXF邪、肺证类ZBXF10邪入肺卫证ZBXF11邪在肺卫证ZBXF20邪郁肺卫证ZBXF30邪侵肺卫证ZBXF31邪袭肺卫证ZBXF40邪犯肺胃证ZBXF50邪郁肺胃证ZBXF60邪犯胸肺证ZBXF70邪结肠腑证ZBXG邪、肝证类ZBXG10邪犯肝脾证ZBXG20邪窜肝经证ZBXJ邪、经络证类ZBXJ10邪注经络证ZBXJ20邪壅经络证ZBXJ30邪窜经络证ZBXJ邪、厥阴证类ZBXJA0邪犯厥阴证ZBXP邪、脾证类ZBXP10外邪犯胃证ZBXV邪、气分证类ZBXV10邪入气营证ZBXV11邪在气营证ZBXV12邪入气营,热毒内陷证ZBXV13邪入气营,热毒内蕴证ZBXV20邪入气分证ZBXV21邪在气分证ZBXS邪、少阳证类ZBXS10邪郁少阳证ZBXS10邪入少阳证ZBXS21邪在少阳证ZBXU邪、火证类ZBXU10邪郁化火证ZBXW邪、卫分证类ZBXW10邪入卫气证ZBXW11邪在卫气证ZBXW20邪遏卫气证ZBXW30邪郁卫气证ZBXX邪、心证类ZBXX10邪犯心肝证ZBXX20邪陷心肝证ZBXX21邪陷心肝,血热动风证ZBXX30邪陷心包证ZBXX邪、血分证类ZBXXA0邪入血分证ZBXXA1邪在血分证ZBXY邪、阴证类ZBXY10邪恋阴伤证ZBXY20邪留阴分证ZBXY邪、营分证类ZBXYA0邪入营血证ZBXYA1邪在营血证ZBXYB0邪入营分证ZBXYB1邪在营分证ZBV情志证类ZBV010情志郁结证ZBV011情志抑郁证ZBV020情志内伤证ZBV030情志失调证ZBV040忧郁伤神证ZBV050惊恐证ZBV060惊恐伤神证ZBV070惊恐惊厥证ZBV080惊恐痉厥证ZBV090暴受惊恐证ZBV100惊恐惊风证ZBVP情志、脾证类ZBVP10思虚伤脾证ZBVV情志、气证类ZBVV10惊恐气逆证ZBVS情志、肾证类ZBVS10惊恐伤肾证ZBVS11恐惧伤肾证ZBY饮食证类ZBY010食滞证ZBY011饮食积滞证ZBY020饮食停滞证ZBY030伤食证ZBY040伤食痛证ZBY050伤乳证ZBY060乳食积滞证ZBY061乳食内积证ZBY062乳食壅积证ZBYP饮食、脾证类ZBYP10宿食伤脾证ZBYP20食滞胃肠证ZBYP30乳食伤胃证ZBYP40积滞伤胃证ZBYT饮食、痰证类ZBYT10食滞痰阻证ZBYT20食浊阻滞证ZBW外伤证类ZBW000外伤证ZBW010跌仆伤胎证ZBW020皮肉破损证ZBW030眼珠破损证ZBW031眼珠破损,风邪乘袭证ZBWJ外伤、经络证类ZBWJ10外伤损络证ZBWJ20外伤目络证ZBWX外伤、血证类ZBWX10外伤血瘀证ZBWX11外伤瘀滞证ZBWX20鼻伤衄血证ZBC虫证类ZBC010虫积证ZBC011虫结证ZBC020虫积化疳证ZBC030虫寄皮下证ZBC040虫侵于脑证ZBC041囊虫侵脑证ZBC050虫扰魄门证ZBC060蛔虫上扰证ZBC070蛔厥证ZBCD虫、毒证类ZBCD10虫毒结聚证ZBCD20虫毒结肤证ZBCD30蛊毒侵肺证ZBCF虫、肺证类ZBCF10虫邪犯肺证ZBCF20虫扰于肠证ZBCF30虫积肠道证ZBCP虫、脾证类ZBCP10虫积伤脾证ZBCM虫、湿证类ZBCM10虫湿壅络证ZBCT虫、痰证类ZBCT10虫痰互结证ZY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ZYY阴证类ZYY010亡阴证ZYY020阴闭证ZYY030伤阴证ZYY040腑实阴伤证ZYY050久病伤阴证ZYY051久病伤阴,虚火上炎证ZYY060疹后阴伤证ZYY070真阴衰竭证ZYYA阴、阳证类ZYYA10阴阳两虚证ZYYA20阴阳失调证ZYYA30阴阳离决证ZYYA40阴盛阳衰证ZYYA41阴盛阳虚证ZYYA50阴损及阳证ZYYA60阴损阳亏证ZYYA70阴竭阳脱证ZYYA80阴虚阳浮证ZYYA90阴虚阳亢证ZYYA91阴虚阳亢,风阳上扰证ZYYD阴、毒证类ZYYD10阴毒外发证ZYYD20阴虚毒恋证ZYYF阴、肺证类ZYYF10阴虚肺热证ZYYF20阴虚肺燥证ZYYF30阴虚肠燥证ZYYG阴、肝证类ZYYG10阴虚肝旺证ZYYG20阴虚风动证ZYYH阴、寒证类ZYYH00阴寒证ZYYH10阴寒凝聚证ZYYH11阴寒凝滞证ZYYH20阴寒内闭证ZYYH21阴寒内结证ZYYM阴、湿证类ZYYM10阴虚湿热证ZYYP阴、脾证类ZYYP10阴伤胃败证ZYYV阴、气证类ZYYV10阴伤气耗证ZYYR阴、热证类ZYYR10阴虚内热证ZYYR20阴虚热郁证ZYYR30阴虚热毒证ZBC060蛔虫上扰证ZBC070蛔厥证ZBCD虫、毒证类ZBCD10虫毒结聚证ZBCD20虫毒结肤证ZBCD30蛊毒侵肺证ZBCF虫、肺证类ZBCF10虫邪犯肺证ZBCF20虫扰于肠证ZBCF30虫积肠道证ZBCP虫、脾证类ZBCP10虫积伤脾证ZBCM虫、湿证类ZBCM10虫湿壅络证ZBCT虫、痰证类ZBCT10虫痰互结证ZY阴阳气血津液痰证候类ZYY阴证类ZYY010亡阴证ZYY020阴闭证ZYY030伤阴证ZYY040腑实阴伤证ZYY050久病伤阴证ZYY051久病伤阴,虚火上炎证ZYY060疹后阴伤证ZYY070真阴衰竭证ZYYA阴、阳证类ZYYA10阴阳两虚证ZYYA20阴阳失调证ZYYA30阴阳离决证ZYYA40阴盛阳衰证ZYYA41阴盛阳虚证ZYYA50阴损及阳证ZYYA60阴损阳亏证ZYYA70阴竭阳脱证ZYYA80阴虚阳浮证ZYYA90阴虚阳亢证ZYYA91阴虚阳亢,风阳上扰证ZYYD阴、毒证类ZYYD10阴毒外发证ZYYD20阴虚毒恋证ZYYF阴、肺证类ZYYF10阴虚肺热证ZYYF20阴虚肺燥证ZYYF30阴虚肠燥证ZYYG阴、肝证类ZYYG10阴虚肝旺证ZYYG20阴虚风动证ZYYH阴、寒证类ZYYH00阴寒证ZYYH10阴寒凝聚证ZYYH11阴寒凝滞证ZYYH20阴寒内闭证ZYYH21阴寒内结证ZYYM阴、湿证类ZYYM10阴虚湿热证ZYYP阴、脾证类ZYYP10阴伤胃败证ZYYV阴、气证类ZYYV10阴伤气耗证ZYYR阴、热证类ZYYR10阴虚内热证ZYYR20阴虚热郁证ZYYR30阴虚热毒证ZYYS阴、暑证类ZYYS00阴暑证ZYYS阴、肾证类ZYYSA0阴虚肾亏证ZYYT阴、痰证类ZYYT10阴闭痰湿证ZYYT20阴虚痰热证ZYYT30阴虚痰火证ZYYU阴、火证类ZYYU10阴虚火动证ZYYU20阴虚火浮证ZYYU30阴虚火旺证ZYYU31阴虚火炽证ZYYU40虚火上炎证ZYYU41虚火上浮证ZYYU50虚火灼络证ZYYX阴、邪证类ZYYX10阴虚邪恋证ZYYX11阴虚邪留证ZYYX阴、血证类ZYYXA0阴虚血瘀证ZYYXB0阴虚血热证ZYYXC0阴虚血燥证ZYYZ阴、燥证类ZYYZ10阴虚燥热证ZYA阳证类ZYA010元阳外脱证ZYA020阳虚失养证ZYA030阳虚欲脱证ZYA040清阳不升证ZYA050虚阳上浮证ZYA060阳闭证ZYA070伤阳证ZYA080亡阳证ZYA090阳气亏虚证ZYA100阳气虚衰证ZYA110阳气欲脱证ZYA120阳气暴脱证ZYAD阳、毒证类ZYAD10阳毒外发证ZYAH阳、寒证类ZYAH10阳虚内寒证ZYAH20阳虚寒凝证ZYAH30阳虚寒盛证ZYAH40阳虚寒湿阻络证ZYAH50阳虚寒痰证ZYAS阳、暑证类ZYAS00阳暑证ZYAT阳、痰证类ZYAT10阳虚痰凝证ZYAT20阳虚水泛证ZYAX阳、血证类ZYAX10阳虚血瘀证ZYV气证类ZYV010气闭证ZYV020气结证ZYV030气机不利证ZYV040气机阻滞证ZYV041气机郁滞证ZYV042气机壅闭证ZYV050气机失调证ZYV060气机逆乱证ZYV061气机逆乱,阻塞清窍证ZYV070气化不及证ZYV071气化不及,膀胱空虚证ZYV080气滞胸膈证ZYV090气虚证ZYV100气虚不摄证ZYV101气不摄精证ZYV110气虚不运证ZYV120气虚下陷证ZYV130气虚欲脱证ZYV140气郁证ZYV150气滞证ZYV160气脱证ZYV170清气不升证ZYV180上气不足证ZYV190元气衰败证ZYV200元气败脱证ZYV201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证ZYV210元气不足证ZYV211元气不足,阴血亏损证ZYV220元气亏虚证ZYV230中气不中证ZYV231中气不足,膀胱失约证ZYV240中气亏虚证ZYV250中气下陷证ZYV251中气下陷,清阳不升证ZYV252中气下陷,膀胱失约证ZYV260腑气不通证ZYV270痹气郁结证ZYVA气、阳证类ZYVA10气虚阳微证ZYVD气、毒证类ZYVD10气虚毒滞证ZYVH气、寒证类ZYVH10中气虚寒证ZYVM气、湿证类ZYVM10气滞湿阻证ZYVM20气虚湿阻证ZYVJ气、经络证类ZYVJ10气虚络损证ZYVR气、热证类ZYVR10气郁化热证ZYVR20气滞热壅证ZYVT气、痰证类ZYVT10气滞痰凝证ZYVT11气滞痰郁证ZYVT12气痰阻证ZYVT20气滞痰瘀证ZYVT30气滞水停证ZYVT40气虚水停证ZYVT50气虚痰结证ZYVT51气虚痰滞证ZYVT60气郁痰凝证ZYVT61气郁痰结证ZYVT70气郁痰阻证ZYVU气、火证类ZYVU10气火郁结证ZYVU20气郁化火证ZYVX气、血证类ZYVX10气血不足证ZYVX11气血不足,收摄失司证ZYVX20气血亏虚证ZYVX21气血亏虚,毒滞难化证ZYVX22气血亏虚,邪毒久证ZYVX30气血两虚证ZYVX31气血两亏证ZYVX40气血两脱证ZYVX50气血两伤证ZYVX60气血凝结证ZYVX61气血凝滞证ZYVX70气血失调证ZYVX80气血痹阻证ZYVX90气血衰竭证ZYVXA0气血瘀滞证ZYVXA1气血瘀积证ZYVXA2气血瘀阻证ZYVXB0气随血脱证ZYVXC0气不摄血证ZYVXD0气虚血亏证ZYVXE0气虚血凝证ZYVXF0气虚血脱证ZYVXG0气虚血溢证ZYVXH0气虚血滞证ZYVXH1气虚血滞,络脉瘀阻证ZYVXH2气虚血滞,络脉痰阻证ZYVXM0气虚血瘀证ZYVXM1气虚瘀滞证ZYVXJ0气衰血脱证ZYVXK0气滞血瘀证ZYVXK1气滞血郁证ZYVXK2气滞血阻证ZYVXK3气滞瘀血证ZYVXK4气结血瘀证ZYVY气、阴证类ZYVY10气阴不足证ZYVY20气阴亏虚证ZYVY21气阴亏虚,湿热内蕴证ZYVY30气阴两虚证ZYVY40气阴两伤证ZYVY41气阴两伤,余热不尽证ZYVY50气阴耗伤证ZYVY51气阴耗竭证ZYVY52气液耗伤证ZYX血证类ZYX010血滞证ZYX020血枯证ZYX030血虚证ZYX031阴血不足证ZYX032阴血亏虚证ZYX040血虚失养证ZYX050败血入胞证ZYX0060血败肉腐证ZYX0070干血内结证ZYX080血行郁滞证ZYX090血结胸证ZYX100精血亏虚证ZYX110下焦蓄血证ZYX111下焦蓄血,瘀阻膀胱证ZYX120血瘀证ZYX130血瘀积结证ZYX131血瘀成积证ZYX140血瘀成痈证ZYX150血瘀肉腐证ZYX160血瘀失养证ZYX170瘀血证ZYX180瘀血痹闭证ZYX181瘀血痹阻证ZYX190瘀血内滞证ZYX191瘀血内结证ZYX192瘀血内停证ZYX193瘀血内停,清窍受阻证ZYX194瘀血内阻证ZYX195瘀结证ZYX200瘀血阻滞证ZYX201瘀血凝滞证ZYX202瘀血停滞证ZYX203瘀血停着证ZYX204瘀血留滞证ZYX210瘀血阻膈证ZYX220瘀肿疼痛证ZYX230瘀滞证ZYX240瘀滞胞宫证ZYX250瘀滞肌肤证ZYX260下焦瘀滞证ZYX270瘀积发黄证ZYX280瘀扰神明证ZYX290瘀阻清窍证ZYX291瘀停清窍证ZYX300瘀阻胸胁证ZYX301瘀停胸胁证ZYX310瘀阻于上证ZYX320瘀阻中焦证ZYX330正虚瘀结证ZYX340亡血证ZYX350瘀闭血脉证ZYX360血脉瘀阻证ZYX370血虚血瘀证ZYX380血不濡筋证ZYXA血、阳证类ZYXA10血虚阳浮证ZYXF血、肺证类ZYXF10瘀血乘肺证ZYXF20血虚肠燥证ZYXF30瘀阻肠络证ZYXG血、肝证类ZYXG10血虚肝旺证ZYXG20血虚生风证ZYXG21血虚风动证ZYXG22血虚风扰证ZYXG30血虚风燥证ZYXG40血瘀风燥证ZYXH血、寒证类ZYXH00血寒证ZYXH10血寒凝滞证ZYXH20血虚寒凝证ZYXJ血、经络证类ZYXJ10瘀阻胃络证ZYXJ20血虚络损证ZYXJ30血瘀络滞证ZYXJ31血瘀阻络证ZYXJ40瘀血阻络证ZYXJ50瘀血伤络证ZYXJ60瘀阻经络证ZYXJ61瘀阻脉络证ZYXJ62瘀阻胞脉证ZYXJ63瘀阻脑络证ZYXJ64瘀阻冲任证ZYXJ65瘀阻心脉证ZYXJ66瘀阻宗脉证ZYXJ血、津液证类ZYXJA0血虚津亏证ZYXV血、气证类ZYXV10瘀阻气道证ZYXV20瘀阻气闭证ZYXV30血虚气脱证ZYXV40血瘀气滞证ZYXV50血瘀气逆证ZYXV51血瘀气逆,阻塞清窍证ZYXR血、热证类ZYXR00血热证ZYXR10血热动风证ZYXR20血热内扰证ZYXR21血热内盛证ZYXR22血热内陷证ZYXR30血热壅滞证ZYXR40血热妄行证ZYXR50血热肠燥证ZYXR60血热伤络证ZYXR70血热瘀滞证ZYXR71血热瘀结证ZYXR80瘀热证ZYXR90瘀热互结证ZYXR91瘀热交阻证ZYXRA0瘀热内郁证ZYXRB0瘀热入络证ZYXRC0瘀热阻络证ZYXRD0瘀热阻滞证ZYXRD1瘀热壅阻证ZYXRE0血瘀化热证ZYXRE1瘀血化热证ZYXRE2积瘀化热证ZYXRF0瘀滞化热证ZYXT血、炎证类ZYXT10瘀浊阻塞证ZYXT20血瘀痰凝证ZYXT21血瘀痰滞证ZYXT30瘀痰化火证ZYXU血、火证类ZYXU10血瘀化火证ZYXU20瘀滞化火证ZYXX血、心证类ZYXX10败血冲心证ZYXX20瘀血凌心证ZYXX30血不养心证ZYXY血、阴证类ZYXY10血虚阴亏证ZYXZ血、燥证类ZYXZ10血燥生风证ZYXZ20血燥失养证ZYJ津液证类ZYJ010津液干枯证ZYJ020津液亏耗证ZYJ021津液亏损证ZYJ030阴液不足证ZYJ031阴液不足,火毒炽盛证ZYJ032阴津不足证ZYJ040阴液亏虚证ZYJ050阴液乏竭证ZYJ060阴虚津亏证ZYJF津液、肺证类ZYJF10津伤肠燥证ZYJF20津枯肠结证ZYJR津液、热证类ZYJR10津亏热结证ZYJV津液、气证类ZYJV10津气欲脱证ZYJZ津液、燥证类ZYJZ10津伤化燥证ZYT痰证类ZYT010痰饮内停证ZYT011痰饮内阻证ZYT020痰饮内盛证ZYT030痰饮上逆证ZYT040痰饮留腹证ZYT050痰饮留膈证ZYT060饮停胸胁证ZYT070饮溢 四肢证ZYT080饮阻胸膈证ZYT090水饮内停证ZYT091水饮内扰证ZYT100浊痰上逆证ZYT110痰闭证ZYT120浊闭证ZYT130痰核留结证ZYT140痰蒙清窍证ZYT141痰浊上蒙证ZYT142痰浊蒙窍证ZYT143痰蒙神窍证ZYT144痰壅神窍证ZYT150痰浊证ZYT160痰浊闭塞证ZYT161痰浊壅塞证ZYT162痰浊阻滞证ZYT163痰浊闭阻证ZYT170痰浊结聚证ZYT171痰浊积聚证ZYT172痰浊凝聚证ZYT180痰浊内阻证ZYT181痰浊内蕴证ZYT190痰浊上扰证ZYT200痰浊中阻证ZYT210痰涎壅盛证ZYT220浊邪上犯证ZYT230饮邪上犯证ZYTD痰、毒证类ZYTD10痰结毒滞证ZYTD20水毒内闭证ZYTD30水毒内郁证ZYTD40水毒上扰证ZYTD50水毒凌心犯肺证ZYTF痰、肺证类ZYTF10痰浊阻肺证ZYTF20痰浊壅肺证ZYTF30痰浊蕴肺证ZYTF40水饮留肠证ZYTM痰、湿证类ZYTM00痰湿证ZYTM10痰湿痹阻证ZYTM20痰湿蒙蔽证ZYTM21痰湿蒙窍证ZYTM22痰湿蒙蔽心神证ZYTM23痰湿蒙塞清窍证ZYTM30痰湿内阻证ZYTM40痰湿上阻证ZYTM50痰湿中阻证ZYTM60痰湿阻滞证ZYTM61痰湿结滞证ZYTM70痰湿阻结证ZYTM71痰湿结聚ZYTM72痰湿凝结证ZYTM80痰湿蕴结证ZYTM90痰湿蕴肺证ZYTM91痰湿侵肺证ZYTM92痰湿壅肺证ZYTMA0痰湿阻胞证ZYTMB0痰湿阻络证ZYTMC0痰湿瘀滞证ZYTMD0水湿浸渍证ZYTME0水湿内停证ZYTME1水湿内蕴证ZYTMF0痰湿蕴脾证ZYTP痰、脾证类ZYTP10痰浊阻胃证ZYTP20痰饮停胃证ZYTP30饮留胃肠证ZYTV痰、气证类ZYTV10痰气互结证ZYTV20痰气交阻证ZYTV30痰气阻膈证ZYTV40痰郁结证ZYTV41痰气凝结证ZYTV50痰气壅实证ZYTV60水气上凌证ZYTV61水气凌心证ZYTV62水气凌心犯肺证ZYTR痰、热证类ZYTR00痰热证ZYTR10痰热动风证ZYTR20痰热腑实证ZYTR21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ZYTR30痰热结胸证ZYTR40痰热内闭证ZYTR41痰热内闭心窍证ZYTR42痰热闭肺证ZYTR43痰热闭窍证ZYTR44痰热内闭清窍证ZYTR45痰热蔽窍证ZYTR50痰热内扰证ZYTR60痰热上蒙证ZYTR61痰热上壅证ZYTR70痰热蕴 结证ZYTR71痰热搏结证ZYTR72痰热阻结证ZYTR80痰热阻肺证ZYTR81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ZYTR90痰热壅肺证ZYTRA0痰热郁肺证ZYTRB0痰热瘀肺证ZYTRC0痰浊化热证ZYTU痰、火证类ZYTU00痰火证ZYTU10痰火动风证ZYTU11痰火动风,上阻清窍证ZYTU12痰火动风,上扰清窍证ZYTU20痰火犯肺证ZYTU30炎火积滞证ZYTU40痰火内闭证ZYTU41痰火闭窍证ZYTU50痰火内蕴证ZYTU60痰火内盛证ZYTU70痰火内扰证ZYTU71痰火扰神证ZYTU72痰火扰心证ZYTU80痰火上扰证ZYTU81痰火升扰证ZYTU90痰火郁结证ZYTU91痰火壅结证ZYTUA0痰浊化火证ZYTX痰、血证类ZYTX10痰血瘀滞证ZYTX20痰瘀互结证ZYTX21痰瘀搏结证ZYTX22痰瘀痹阻证ZYTX30痰瘀化火证ZYTX40痰瘀滞络证ZYTX50痰结血瘀证ZYTX60痰浊瘀阻证ZYTY痰、饮食证类ZYTY10痰食互结证ZYTY20痰食壅结证ZZ脏腑经络证候类ZZX心证类ZZX010心神不宁证ZZX020心神惑乱证ZZX030素体不足,劳心过度证ZZXA心、阳证类ZZXA10心阳不足证ZZXA20心阳亏虚证ZZXA30心阳虚衰证ZZXA40心阳不振证ZZXA50心阳欲脱证ZZXA60心阳暴脱证ZZXF心、肺证类ZZXF10心肺风热证ZZXF20心肺热毒证ZZXF30心肺郁热证ZZXF40心肺气虚证ZZXF50心肺阴虚证ZZXG心、肝证类ZZXG10心肝风火证ZZXG20心肝热炽证ZZXG21心肝热炽,热壅血瘀证ZZXG30心肝阴虚证ZZXG40心胆气虚证ZZXG50心虚胆怯证ZZYJ心、经络证类ZZXJ10心经积热证ZZYJ20心经火盛证ZZXJ30心经实火证ZZYJ40心经虚火证ZZXJ50心脉痹阻证ZZXP心、脾证类ZZXP10心脾风热证ZZXP20心脾火炽证ZZXP30心脾火郁证ZZXP40心脾积热证ZZXP41心脾积热,循经上炎证ZZXP50心脾亏虚证ZZXP60心脾两虚证ZZXP61心脾两虚,虚风动越证ZZXP70心脾气虚证ZZXP80心脾血虚证ZZXP90心脾湿热证ZZXPA0心脾受损证ZZXPB0心脾郁热证ZZXPC0劳伤心脾证ZZXPC1劳伤心脾,气不摄精证ZZXV主、气证类ZZXV10心气不足证ZZXV20心气亏虚证ZZXS心、肾证类ZZXS10心肾不交证ZZXS20心肾亏虚证ZZXS30心肾气虚证ZZXS40心肾阳虚证ZZXS50心肾阴虚证ZZXU心、火证类ZZXU10心火炽盛证ZZXU11心火偏亢证ZZXU20心火上炎证ZZXX心、血证类ZZXX10心血不足证ZZXX20心血亏虚证ZZXX30心血瘀阻证ZZXX40心脉瘀阻证ZZXX50心虚血少证ZZXY心、阴证类ZZXY10心阴不足证ZZXY20心阴亏虚证ZZXY21心阴亏损证ZZXY22心营亏虚证ZZXY30心营耗损证ZZXY31心营耗损,肝肾不足证ZZF肺证类ZZF010肺脏亏虚证ZZF020肺失治节,水道不利证ZZF030肺虚不固证ZZF040肺卫不固证ZZF041肺卫气虚证ZZFG肺、肝证类ZZFG10肺肝风热证ZZFG11肺肝风热,血热壅滞证ZZFG20肝肺热盛证ZZFH肺、寒证类ZZFH10肺虚寒证ZZFH20肺虚感寒证ZZFM肺、湿证类ZZFM10肠道湿热证ZZFM11大肠湿热证ZZFJ肺、经络证类ZZFJ10肺经风热证ZZFJ20肺经热盛证ZZFJ30肺经受热证ZZFJ31肺经受热,痰湿凝滞证ZZFJ40肺经湿热证ZZFJ41肺经湿热,编造结鼻窍证ZZFJ50肺经虚热证ZZFJ60肺经郁火证ZZFJ70肺经蕴热证ZZFJ71肺经蕴热,邪毒外袭证ZZFJ80肺经燥热证ZZFJ90肺经瘀阻证。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2021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2021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
中医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病证类别,并为每个病证赋予了特定的代码。
本文将介绍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2021年的最新内容。
一、中医病证分类的基本原则中医病证分类是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进行的系统分类。
其基本原则包括病机证候与病因证候相结合、分类的层次性、相互之间的关联性等。
病机证候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包括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方面的证候。
病因证候是指疾病发生的原因,可以是外感邪气、情志不遂、饮食失调等。
病机证候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包括气血运行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等。
病因证候和病机证候相结合,可以准确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病证分类的层次性是指将疾病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形成多级分类体系。
一般按照疾病的系统分类、症状分类和病因分类等多个层次进行分类。
每个层次的分类都有明确的特点和标准,便于临床应用和研究。
病证分类之间存在着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即不同的病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影响。
这种关联性是中医病证分类体系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
二、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2021年的更新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是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总结而成的一套分类体系,旨在准确描述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2021年的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了新的病证分类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发展,新的病证不断出现。
2021年的更新中,新增加了一些病证分类,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亚健康等。
这些新增的病证分类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和诊断一些新出现的疾病。
2. 修改了原有病证分类的代码和名称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对一些原有病证分类的代码和名称进行了修改。
这些修改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疾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3. 调整了病证分类之间的关系病证分类之间存在着相互之间的关系,2021年的更新对一些病证分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整。
中医医院科室字典编码研究及建议方案
中医医院科室字典编码研究及建议方案中医医院科室字典编码研究及建议方案引言中医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不同的中医医院所使用的科室名称和编码都有较大的差别。
这一差别不仅对医学界的交流造成了阻碍,而且对患者的就诊和医保报销都有很大的不便。
因此,制定中医医院科室字典编码是非常必要的。
1.中医医院科室字典编码的意义和必要性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科学的命名和编码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中医来说,编制中医医院科室字典编码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效果。
(1)促进中医界的交流和发展。
由于地域文化和历史等的差异,中医界在科室名称和编码上有很多的差异。
如果制定中医医院科室字典编码,不仅可以促进中医界的交流,而且可以使得中医在国际上更加受欢迎和认可。
(2)便于医患之间的沟通。
患者在就诊的时候,常常不知道自己应该前往哪个科室进行治疗。
如果不同的中医医院使用的科室名称和编码不同,对于患者来说就更加的困难。
而如果有中医医院科室字典编码,患者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医生进行诊治。
(3)方便医保报销。
由于中医医院科室名称和编码的不同,医保报销对于医院管理和患者来说都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如果制定中医医院科室字典编码,就可以方便医疗机构进行管理和医保的报销。
2.中医医院科室字典编码的制定及意见建议在制定中医医院科室字典编码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中医这一特殊领域的一些特点和问题。
(1)考虑到中医各地的行业特色。
由于不同城市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不同,各地的中医行业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中医医院科室字典编码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行业特色。
(2)考虑到中医的诊疗体系的特点。
由于中医的诊疗体系与西医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中医医院科室字典编码的制定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中医的特点和不同的诊疗体系。
(3)考虑到中医行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病案编码学习计划(2篇)
第1篇一、前言病案编码是医疗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将医疗信息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识别和处理的数据,对于医疗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我国医疗机构的病案编码水平,满足国家医疗信息化的需求,特制定本学习计划。
二、学习目标1. 熟悉病案编码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标准。
2. 掌握国际疾病分类(ICD)和中国疾病分类(CCM)的基本知识。
3. 学会使用病案编码软件,提高编码效率和质量。
4. 了解病案编码在医疗信息管理中的作用,为医疗机构提供有力支持。
三、学习内容1. 病案编码概述(1)病案编码的定义、目的和意义(2)病案编码的发展历程(3)病案编码的原则和标准2. 国际疾病分类(ICD)(1)ICD的基本结构和内容(2)ICD-10的编码方法(3)ICD-10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3. 中国疾病分类(CCM)(1)CCM的基本结构和内容(2)CCM的编码方法(3)CCM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4. 病案编码软件操作(1)常见病案编码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2)病案编码软件的优化配置(3)病案编码软件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5. 病案编码质量控制(1)病案编码质量的评价指标(2)病案编码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措施(3)病案编码质量控制的实际案例6. 病案编码在医疗信息管理中的应用(1)病案编码在医疗数据统计和分析中的应用(2)病案编码在医疗决策支持中的应用(3)病案编码在医疗保险管理中的应用四、学习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1-2个月):学习病案编码概述、国际疾病分类(ICD)和中国疾病分类(CCM)的基本知识。
2. 第二阶段(3-4个月):学习病案编码软件操作,掌握常见病案编码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3. 第三阶段(5-6个月):学习病案编码质量控制,了解病案编码质量的评价指标和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措施。
4. 第四阶段(7-8个月):学习病案编码在医疗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提高病案编码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能力。
五、学习方法与考核1. 学习方法(1)自学: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掌握病案编码的基本知识。
疾病编码员的数据收集与编码技巧
疾病编码员的数据收集与编码技巧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信息化的推广,疾病编码在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疾病编码员作为医疗信息管理的重要角色,需要具备良好的数据收集和编码技巧。
本文将介绍疾病编码员在数据收集和编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并分享一些实用的技巧。
一、数据收集技巧1.了解疾病编码规范疾病编码员首先需要熟悉国家或地区的疾病编码规范,如ICD-10。
了解编码规范可以帮助编码员准确收集和记录医疗数据。
2.掌握医学知识疾病编码员需要具备基本的医学知识,熟悉人体解剖学、病理学、药物学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对疾病本身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准确地进行数据收集和编码工作。
3.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疾病编码员与医生、护士等医疗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及时收集医疗数据。
了解病人的病情、病史、治疗过程等信息,有助于准确编码。
4.善于沟通和倾听疾病编码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倾听能力,与医疗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协助他们提供准确的医疗记录。
在沟通中,要仔细倾听医生的描述和解释,以便准确地理解和收集数据。
二、编码技巧1.细致入微地记录病情疾病编码员需要将医疗数据记录得尽可能细致入微。
比如,对于疾病的类型、部位、严重程度等进行详细描述。
这些信息有助于编码员准确选择相应的编码。
2.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疾病编码员在收集数据时,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检查医疗记录,核实治疗过程和结果,确保记录的信息与实际情况一致。
3.灵活运用编码规范疾病编码员需要根据编码规范,合理运用编码工具。
了解疾病编码规范中的细节和特殊编码要求,如编码的优先级、码的组合等。
这样能够更加准确地完成编码工作。
4.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疾病编码是一个不断更新的领域,编码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参加相关的培训、研讨会,阅读最新的编码指南和疾病分类手册等,不断提升自己的编码水平。
结语疾病编码员在医疗信息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准确的数据收集和编码工作是医疗质量管理和研究的基础。
疾病编码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
疾病编码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疾病编码在医院管理和医疗保险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疾病编码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医院管理的效率和医疗保险的权益。
因此,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疾病编码人才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疾病编码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
一、疾病分类与编码的基础知识培养疾病编码的第一步是了解疾病分类体系和编码规则。
疾病分类体系通常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简称ICD)标准,其中目前广泛采用的版本是ICD-10。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掌握ICD-10的结构和编码规则,包括章节、分类、编码等。
其次,培养学生准确理解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疾病分类是按照特定的标准对各种疾病进行分类。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传授疾病的分类原则和常见的疾病分类,让学生对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按器官、按病因、按病理等不同的分类方式。
二、医学知识的学习熟悉医学知识对于进行疾病编码非常关键。
疾病编码人员需要了解医学术语、病理生理等相关知识。
因此,疾病编码教育应该包括对医学知识的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教育机构可以设置医学基础课程,如基础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
这些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还可以增加对疾病的理解和诊断能力,有助于提高疾病编码的准确性。
三、编码技能的实践培养专业知识只是疾病编码教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样重要。
编码技能的实践培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 病历文献阅读: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真实的病历文献来提高对疾病编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阅读病例可以加深对不同疾病特征和相关编码规则的理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关键信息提取和分析的能力。
2. 模拟编码实验:教育机构可以提供模拟编码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提高编码准确性。
模拟编码实验可以模拟真实的编码环境和情境,让学生进行疾病编码的选择和应用。
实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标准的体会
实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标准的体会
刘金洲
【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统计》
【年(卷),期】1998(005)004
【摘要】在中医医院管理体系中,病案管理是医疗信息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
家从1995年发布和实施了有关病案管理的《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标准,中医界从此建立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学术理论体系,为中医医院信息管理提供了统一、实用、唯一可循的标准。
我院病案和信息管理是在1996年5月执行《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标准的,病案和信息管理的专业人员从而步人了规范和标准化的管理轨道。
经过近两年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我们紧紧围绕《中医病证分。
【总页数】2页(P244-245)
【作者】刘金洲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杭市中医院3111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
【相关文献】
1.《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临床使用体会 [J], 郑西林
2.中文新闻信息技术国家标准诞生中文新闻信息置标语言、分类与代码于2006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推荐实施 [J],
3.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举办促进社会保险药品分类与代码行业标准实施培训班 [J],
4.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应用研究─—全国10所中医医院1994年与
1996年出院病人中医临床诊断对照分析 [J], 章如虹;毛树松;邵企红;田辉;杨勤建;金棣生
5.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即将实施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做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编码工作
发表时间:2017-06-27T17:41:56.50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5期作者:欧国秦[导读] 总之要做好中医编码工作,工作人员就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中医理论知识,养成仔细阅读病历的习惯,同时虚心向临床人员请教。
湖南省武冈市中医医院病案科湖南武冈 422400 摘要:《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是我国中医疾病分类国家标准,它的应用促进了中医临床诊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能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学术发展,加强内外交流。
要搞好中医编码工作,必须了解开展这项工作的意义,配备必要的专业书籍,工作人员要加强中医基础知识学习,要熟练掌握TCD的编码规则和方法。
关键词:中医病证;编制原则;分类代码
我院是一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在日常的编码工作中需要对西医诊断、中医病名和证候进行编码。
我国在卫生信息管理的教学中没有相关的中医编码内容,后期的继续教育也少有对中医编码的培训,为此许多中医医院的同仁对于中医编码的工作都比较茫然。
本文就如何做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进行了总结。
1 配备必要的工具书及中医专业书籍,加强中医基础知识学习
目前在中医医院从事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中医,中医基础薄弱。
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首先科室必须配备相应的中医专业书籍和工具书。
我们医院病案科购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证病名大辞典》和《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等多种专业书籍,方便工作人员随时查阅学习。
同时聘请医院高年资的老中医为我科工作人员讲解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了中医病、证的基础知识。
2 了解开展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的意义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呢?我们只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更积极主动的去完成好这项工作。
中医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辩证论治规律,它完全不同于西医不能沿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分类方法。
1996年1月起在全国采用《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下文中简称TCD)对中医病证进行分类。
实行中医病证分类有利于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学术发展,加强内外交流。
3 熟练掌握TCD的编码规则和方法
要做好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工作最重要的是了解TCD是一个怎样的分类系统并熟悉掌握它的操作方法。
TCD中包含了中医病名475个,中医证候名1027个,是将中医的各种病、证按照既定的原则归入类目及系统的方法。
3.1 TCD的编制规则中医的临床诊断包括病名准断和证候,TCD规定以病、证并列的方式,分别予以分类、编码,其结构为:病证分类代码=病名代码+证候分类。
3.1.1病名分类规则病名的分类以该病所属的临床科别和专科系统进行分类。
其中临床科别有七个类目: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和骨伤科。
[1]分类目以二级专科分类,例如眼科中的二级专科分为胞睑、眦、白睛、黑睛、瞳神、外伤、瘤、癌和其他病。
3.1.2 证候分类规则证候分类以中医学辩证系统规划类目,证候类目有病因、阴阳气血津液痰、脏腑筋络、六经、卫气营血和其他证候六大类。
[1]证候的分类目和细类目分别以该证候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内涵属性分类,分类目如湿证类、热证类等,细类目如湿困中焦证,热郁成庸证等。
3.2 TCD编码方法 TCD编码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的混合编码方式。
[1]
3.2.1 病名编码方法病名的6位码分别为病名标识位、科别类目位、专科系统分类目位、序号2位和尾码。
[1]病名标识位统一用 “B”表示。
类目位和分类目位分别是所属科别和专科系统名称的首个汉字的拼音首字母。
序号位是在同专科类目中的序号。
尾码位是进一步细分时的数字标识。
例如:耵耳病 BRE110中B为病名标识;R表示科别为耳鼻喉科;E表示专科为耳病类;11为序号;0为尾码。
奶麻病BES020中B为病名标识;E表示科别为儿科;S表示专科为儿科时行病类;02为序号;0为尾码。
3.2.2证候分类编码方法证候的6位码分别为证候标识位、类目、分类目、细类目、序号和尾码。
证候标识位统一为 “Z”。
类目位、分类目位和细类目位分别是所属证候类目、第一个内涵属性和第二个内涵属性名称的首个汉字的拼音首字母。
序号位在相同证候属性中的顺序号。
尾码位是证候意义相似时的区分标识。
例如:气营两燔证ZWVX10中Z为证候标识,W表示类目为卫气营血证候类,V表示分类目为气分证类,X表示细类目为气分、血分证类,1为序号,0为尾码;厥阴下利证ZLJ040中Z为证候标识,L表示类目为六经证候类,J表示分类目为厥阴证类,04为序号,0为尾码。
3.2.3 TCD中的特殊代码 TCD规定在同一类代码中出现重复时,第一个代码按原规则,第2个用首个汉字拼音的第2个字母作为代码,以此类推。
病证代码按规则应为“I”时要用“M” 代替,为“Q”时用“V”代替。
例如:同为骨伤科疾病的伤筋病的代码为BGS,而损伤内证病的代码为BGU。
期类用ZVM表示,其他证用ZVV000表示。
这样的编码方法让我们看见病证分类代码就能了解该病、证的归类及属性。
例如:代码BRK010表示该病是口齿病类的牙痛病;代码BRB010表示该病是鼻病类的鼻疔病;代码ZZP030表示该证候是脏腑经络证候类目,脾证类的脾虚不固证。
3.2.4 代码的查找方法中医病证编码可以分别通过TCD的表3、表6和附录A三种途径查找。
其中表3是按照科别类目和专科类目顺序排列,表6是按照证候类目和证候属性顺序进行排列的。
通过这两个表格查找时,编码人员必须了解疾病所属的科别和专科及证候的类目和属性。
例如:查找胬肉攀睛病代码,首先我们要确定该病的科别类目属于眼科,专科分类目属于眦病,然后到表3中查找得到编码为BYZ050;查找暑入阳明证的代码,首先我们要确定该证候是病因证候,其证候属性为暑、阳明证,然后到表6中查到编码为ZBSYA0。
这就要求编码人员有非常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对中医的病名和证候有相当的了解才能确保正确查找到编码。
所以这样的查找方法难度较大,在大多数中医医院病案室的编码工作中使用较少。
在我们平时的编码工作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TCD中的附录A“中医病证名汉语拼音索引”来查找编码。
这个索引是按照病名和证候首字的汉语拼音排列的,根据病名和证候首字的汉语拼音就能很方便的找到相应的病名和证候。
例如:查找瓜藤缠病的代码,该病名的首字拼音为gua,我们在附录A查找到拼音gua就可以直接找到编码为BWP240;查找寒凝证的代码,该证候的首字拼音为han,我们在附录A查找到拼音han就可以直接找到编码为ZBH040。
但在实际的分类中有很多的病名和证候都不能够直接查到,这时就要求根据编码规则编制扩展码。
总之要做好中医编码工作,工作人员就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中医理论知识,养成仔细阅读病历的习惯,同时虚心向临床人员请教。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S].1995.01.01
[2]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 沈绍武,田辉,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简介[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
[4] 刘耀,周扬,中医药古文献语料库词语标识标准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
[5] 卜军飞.影响中医病证正确编码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上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09.191-192
[6] 杨玲,杨淑贞,姚怀国等.浅析TCD [J].现代医院,2008,8(7):142-143.
[7] 王春容,曾宇平,疾病编码对中医临床路径实施的影响 [J].中国病案,2012,13(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