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检测管理体系运行保持

合集下载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T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T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19022—2003前言本标准等同采用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本标准是GB/T19000族标准之一..标准中的“应”shall表示要求;“应当”shall仅起指导作用..本标准代替GB/T19022.1—1994和GB/T19022.2—2000..本标谁与GB/T19022.1—1994和GB/T19022.2—2000的主要差异如下:——明确测量管理体系在组织中的作用;与GB/T19001标准协调一致;——明确满足计量要求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体现GB/T19000标准所述的质量管理原则..本标准未使用术语“检定”引言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在本标准中;术语“测量过程”适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立法和执法机构;●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的审核..GB/T19000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图1显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理管理体系模式..本标准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指南两部分;可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要求”以正体字出现..“指南”在相应的“要求”段落后面的框内;以斜体字出现..“指南”仅作为信息而不是对“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组织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除非经过认同;本标准不拟增加、节略或代替其他标准的任何要求..遵从本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他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例如;GB/T19001—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它规定了测量管量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以确保满足计量要求..本标准不拟作为用于证明符合GB/T19001、GB/T24001和任何其他标准的必要条件..相关方可以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本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输入..本标准不拟替代或增加GB/T15481idtISO/IEC17025标准的要求..注:影响测量结果的具体要素由其他标准的指南规定;如测量方法的细节、人员能力和实验室间比对..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椐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VIM:1993国际通用计量基本术语BIPM、IEC、IFCC、ISO、IUPAC、IUPAP、OIML..3术语和定义本标准应用GB/T19000—2000和VIM:1993中给出的以及下述的术语和定义..3.1测量管量体系measurementmanagementsystem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3.2测量过程measurementprocess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3.3测量设备measuringequipment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3.4计量特性metrologicalcharacteristic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注1:则量设备通常有若于个计量特性..注2: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3.5计量确认metrologicalconfirmation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注1: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对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注2: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要求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注3:预期使用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误差等..注4: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注5:图2给出了计量确认过程框图..3.6计量职能metrogicalfunction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4总要求于不符合计量要求而带来的风险和后果..测量管理体系由设计的测量过程控制、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见图2和必要的支持过程构成..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应受控见7.2..测量管理体系内所有的测量设备应经确认见7.1..测量管理体系应按照组织制定的程序更改..5管理职责5.1计量职能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计量职能的管理都应该确保:a 确定顾客的测量要求并转化为计量要求;b 测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c 能证明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5.3质量目标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应规定测量过程和性能判定客观准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测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进测量过程见第8章和评审质量目标..应记录所有的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6资源管理6.1人力资源6.1.1人员的职责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具有可证明的能力;以执行分配的任务..应规定所要求的专门技能..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提供培训以满足已识别的需要;保存培训活动的记录;评价格训的有效性并予以记录..员工应认识到他们所承担的职责;清楚他们的活动对测量管理体系有效性和产品质6.2信息资源6.2.1程序测量管理体系的程序应形成必要详细程度的文件;并经确认;以确保正确执行以及实施的一致性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测量过程和结果计算中所用的软件应形成文件;并经识别和受控;以确保持续使用的适宜性..软件及其任何修改在启用前应进行测试和或确认;并经批准和存档..测试应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以确保测量结应保存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信息的记录..应有形成文件的程序以确保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应清楚地标识测量体系中所用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程序;可以单独地或集中地标识..应有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已确认用于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的设备应清楚地标识或受控;以防止未授权使用..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设备应与其他设备清楚地区分..6.3物资资源6.3.1测量设备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应提供并标识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所需的所有测量设备..测量设备在确认有效前应处于有效的校准状态..测量设备应在受控的或已知满足需要的环境中使用;以确保有效的测量结果..用以防误用、错用、损坏和改变其计量特性..纳入或撤出测量设备应有处理程序..6.3.2环境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件..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外部供方为测量管理体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应根据外部供方满足文件规定要求的能力对其进行评价和选择..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的准则并形成文件;并记7.1计量确认7.1.1总则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见图2和附录A;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计量用于确定或改变计量确认间隔的方法应用程序文件表述..计量确认间隔应经评审;必在时进行调整以7.1.3设备调整控制在经确认的测量设备上;对影响其性能的调整装置进行封印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以防止未经授权的改变..封印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施应保证一旦改变将会被发现..适用时;计量确认过程的记录应注日期并由授权人审查批准以证明结果的正确性..需要时;记录应包括:a设备制造者的表述和唯一性标识、型号、系列号等;b完成计量确认的日期;c计量确认结果;d规定的计量确认间隔;f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g相关的环境条件和必要的修正说明;h设备校准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i维护的详细情况;如调整、维修和修改等;j使用限制;k执行计量确认的人员标识;l对信息记录确认性负责的人员标总识;m校准证书和报告以及其他相关文件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n校准结果的溯源性的证据;o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7.2测量过程7.2.1总则应对作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影响量..每一个测量过程的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应根据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计量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规定要求而设计的测量过程应形成文件;并确认有效;必要时;征得顾客同意..对每一测量过程;应识别有关的过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选择要与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引起测量过程应在设计的受控条件下实现;以满足计量要求..受控条件应包括:a使用经确认的设备;b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c可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源;d保待所要求的环境条件;e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f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g按规定实施监视..7.2.4测量过程的记录计量职能应保存记录以证明测量过程符合要求;记录内包括:a实施的测量过程的完整表述;包括所用的全部要素例如操作者、测量设备或核查标准和相关的操作条件;b从测量过程控制获得的有关数据;包括有关测量不确定度信息;c根据测量过程控制数据的结果而采取的措施;d进行每个测量过程控制活动的日期;e有关验证文件的标识;f负责提供记录信息的人员标识;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7.3.1测量不确定度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每个测量过程都应评价测量不确定度见5.1..应记录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应在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确认有效前完成..对所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SI单位标准..对SI单位的溯源应通过相应基础或自然常数实现;自然常数的值与SI单位的关系是已知的;并被国际计量大会和国际计量委员会推存..在合同情况下;使用公认的标准只有在双方同意且不存在SI单位式不存在已被承认的自然常数时才8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8.1总则计量职能应策划和实施所需的对测量管理体系的监视、分析和改进;以:a确保测量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b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8.2审核和监视8.2.1总则计理职能应利用审核、监视和其他适用技术以确定测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8.2.2顾客满意计量职能应就顾客的计量要求是否已满足来监视有关顾客满意的信息..应规定获得和使用信息的方法..8.2.3测量管理体系审核计量职能应策划并进行测理管理体系审核;以确保其持续有效地实施和符合规定要求..审核的结果应报告给组织的管理层中受影响的部分..应记录测量管理体系的审核结果和体系的所有更改..组织应确定保立即采取行动以消除检查到的不在构成测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中;应监视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监视应按照形成论据的程序和确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监视包括确定所用的方法;方法中包括统计技术和它们的使用范围..通过确保迅速发现存在问题和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测量管理体系监视应能提供防止偏离要求的机制..这种监视应与不符合规定要求所产生的风险相匹配..测量和确认过程的监视结果和采取的纠正措施应形成文件以证明测量和确认过程持续地满足文件的要求..8.3不合格控制8.3.1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已知任何测量过程已产生或怀疑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进行适当的标识;并停止使用直到已采取了适合的措施..如果已识别一个不合格的测量过程;其使用者应确定潜在的后果;进行必要的纠正;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对已确认的测量设备怀疑或已知:a损坏;b过载;c可能使其预期用途无效的故障;d产生不正确的测量结果;e超过规定的计量确认间隔;f误操作;g封印或保护装置损坏或破裂;h暴露在已有可能影响其预期用途的影响量中如电磁场、灰尘..应将该设备从取务区中隔离或加以永久性标签或标志..应验证其不合格;并准备不合格取报告..这类设备在消除其不合格的原因并重新确认合格之前;不能返回使用..不能恢复其预期的计量特性的不合格测量设备;应有清楚的标志或用其他方式标识..这类设备用于其如果在调整或维修前计量验证的结果已表明测量设备不满足计量要求;危及测量结果的正确性;设备的使用应确定潜在的后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这可能包括对用该不合格测量设备测量过和产品进行重新检查..8.4改进8.4.1总则计量职能应根据审核、管理评审和其他有关因素如顾客反馈策划和管理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计量职能应评审并识别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潜在机会;必要时进行修改..8.4.2纠正措施当有关的测量管理体系素不满足规定要求;或相应的数据资料显示不可接受的模式时;应识别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这种差异..采取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在测量过程使用前应经过验证..采取纠正措施的准则应形成文件..8.4.3预防措施计量职能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在的测量或确认不合格的原因以防止出现这种不合格..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应建立一个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对下述各项的要求:a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b评价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和需求;c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d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e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图2测量设备计量确认过程附录A资料性附录计量确认程概述A.1引言确认过程有两个输入顾客的计量要求和测量设备计量特性及一个输出;既测量设备确认状态..A.2顾客的计量要求CMR顾客的计量要求是顾客根据相应的生产过程规定的测量要求..因而取决于被测变量的规范..CMR包括在验证产品符合顾客规范的要求加上由生产过程控制及它的输入而产生的要求..确定并规范这些要求是顾客的职责;虽然这个过程可以由具有适宜资格的人员代表顾客完成..从事这项工作往往需要丰富的生产过程知识和计量知识..CMR也应当考虑错误测量的风险及其对组织和业务的影响..CMR可用最大允许误差或操作限制等方式表述..应当有足够详细的表述以便确认过程的执行者能明确决定特定的测量设备是否能根据预期用途控制、测量或监视规定的变量或量值..例:对于一个关键操作;要求反应堆中的压力控制在200kPa至250kPa之间..这个要求必须转换并表述成压力测量设备的CMR..这可能得出需要一台压力测量范围为150kPa至300kPa;最大允许误差为2kPa;测量不确定度为0.3kPa不包括与时间有关的影响和在每个规定的时间周期的漂移不大于0.1kPa的测量设备..顾客将CMR与设备制造者规定的特性明显的或隐含的比较并选择与CMR匹配最好的测量设备和程序..顾客可规定一个准确度为0.5%级、量程为0~400kPa的特定供方的压力计..A.3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MEMC由于MEMC常常是由校准或几次校准和或测试决定的;计量确认体系中的计量功能应规范并控制所有这类必要的活动..校准结果必须包括测量不确定度表述..这是一个重要的特性;因为当评价使用这种设备的测理过程的不确定度时;它是一个输入要素..校准结果在计量确认体系中可以任何合适的方式文件化;例如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当校准是由外部完成时或校准结果记录当校准全部是由组织的计量功能完成时..测量的重要特性;例如测量不确定度;不仅取决于设备;也取决于环境、规定的测量程序;有时还有操作者的技能和经验..为此;在选择测是量设备以满足要求时;考虑整个测是量过程是百非常重要的..虽然具体的活动可以由组织或由有合适资格的人员执行;如计量学家执行..但这方面的考虑是组织的计量功能的职责..A.4验证和计量确认校准后;在确认设备是否能满足预期用途前;将MEMC与CMR比较..例如;测量设备读数产生的误差与CMR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说明设备符合要求;能够确认使用..如果误差大于最大允许误差就应采取措施消除种不合格;或通知顾客不能确认该设备..这种MEMC与CMR直接比较;常常被称之为验证见GB/T19000—2000..虽然计量确认体系坚定睦依靠种验证;但也必须包括对整个测量过程的详细考虑和评审;以确保用这种设备进行测量并决定产品是否符合顾客要求这一活动的质量..例:按A.2中例子;假设备经过校准;发现在200kPa时;误差为3kPa;而校准不确定度为0.3kPa;因此仪器不满足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在调整后;经校准发现误差为0.6kPa..仪器现在满足最大允许误差要求;可以被确认能够使用假设证明符合漂移要求的证据已经获得..然而;仪器在提交重新确认;应告知仪器使用者第一次校准的结果;因为有仪器被撤出使用以进行重新校准前;在产品生产中经过一定时期的使用;可能需要采取纠措施..无论是由使用者还是由计量职能进行验证;验证过程的结果可以编入验证文件;加上校准或测试证书报告;作为计量确认体系中的审核线索的一部分..确认体系的最后阶段是准备测量设备确认状态的标识;例如标签、标志等..这以后;测量设备就能够用于被确认的目的..参考文献1ISO3534-1:1993词汇与符号——第1部分:概率和基本术语2ISO3534-2:1993词汇与符号——第2部分:统计质量控制3ISO5725-1测量方法和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和精密度——第1部分:一般原理和定义4ISO5725-2测量方法和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和精密度——第2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基本方法5ISO5725-3测量方法和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和精密度——第3部分:标准测量方法精密度的中间测量6ISO5725-4测量方法和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和精密度——第4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正确度的基本方法7ISO5725-5测量方法和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和精密度——第5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精密度的可替代的方法8ISO5725-6测量方法和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和精密度——第6部分:精确度值的应用实践9GB/T1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10GB/T1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11GB/T19011—2003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12GB/T2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13GB/T19027—2001GB/T19001—1994的统计技术指南14ISO/TR13425:1995在标准化和规范中选择统计方法的导则15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16GUM:1995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BIPM、IEC、IFCC、ISO、IUPAC、IUPAP和OIML联合发布17OILMD10:1984用于检测实验室的测量设备和校准间隔的确定指南。

测量管理体系如何运行

测量管理体系如何运行

测量管理体系如何运行测量管理体系如何运行1.测量管理体系如何运行,按体系文件要求贯彻实施在试运行期间,要加强信息沟通。

必要时大中型企业可以建立以计量部门为中心的计量信息网络,及时沟通情况,发现问题采取边运行、边改进的办法,注重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及时改进体系中出现的问题。

必要时可以修改文件,加强协调采取措施,要克服原有的习惯做法,要严格按文件办理,实施中要注重记录的控制,认真填写复核,确保证实材料的充分性和可信性。

2.开展内部审核为了评价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为了及时发现问题,以便改进完善体系,企业应在试运行一定时期后,开展审核活动,内部审核要严格按规定的程序文件进行。

ISO10012:2021标准由于其思路、结构及内容变化,使内部审核过程也有了本质性的变化。

主要变化在两个方面:第一,审核的思路要调整,2021版注重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不是以文件来证实符合性而是以过程体系有效性客观证据来证实符合性,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第二,审核的方法是调整,过去的体系是按不连续的“要素”来建立,而2021版是以过程为基础,采用过程模式通过过程方法来建立体系,不强调要素而需突出过程、过程方法,从而使审核的方法要进行调整,即要求采用过程方法来进行审核,这又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如何采用过程方法来进行内部审核。

例如,审核某一部门或某一车间,不是单纯按文件以孤立的要素去审核,而是以过程为基础以过程的要求为主线去进行审核。

例如,审核最高管理者,结合ISO10012:2021标准各过程要点来进行审核。

要认真作好内审记录。

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必要时可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内审活动,只有基本上查不出什么问题,体系已基本达到2021版ISO10012要求,才可以提出确认、认证或注册的申请。

在开展内审工作中,通常要注意以下比较薄弱的环节:如有的企业不安排审核最高管理者,内部审核必须要审核最高管理者,因为他在测量管理中具有最重要的职能。

是独立的对测量管理体系的一种评价活动,是代表审核组对最高管理者进行内审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检查表》编制过于简单、直接影响内审的深度;当前内审中纠正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审核员或责任部门通常在制定和采取纠正措施时把纠正等同于纠正措施,也不进行举一反三,虽实施了纠正措施,但并不能解决今后不再发生的问题,达不到纠正措施的目的。

管理评审会议发言稿

管理评审会议发言稿

管理评审会议发言稿篇一:管理评审会议讲话管理评审会议讲话董事长、总经理:管理评审工作是对公司年度质量工作的总结,或者是当公司的产品质量遇到重大异常,急需解决时,公司必须召集管理评审。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的会议主题是去年一年来的质量工作总结。

经过前两天的质量工作内审,结合去年的质量工作汇报,我们总结出我们去年的质量问题主要出在以下两个重要环节上:一就是供应商和外协加工。

全年供应商问题共处理40次,其中外加工喷塑问题为5次。

供应商问题对我司造成损失,共计20615元;二就是运输。

全年发生运输问题84次,合计损失约14710元。

今年,我们狠抓了供应商的管理,尤其是外协加工厂商的管理。

从外协加工厂商的评估抓起,注重了进料检验,逐步减弱了以供应商承担质量事故事后责任追究的检验方法,变为事前控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产品整体质量得到了提升。

到目前为止,今年外协厂商只出现了一次批量质量问题,并且是在进料检验阶段就发现了,杜绝了我公司批量质量事故的发生。

当然,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林董的正确指示和贺经理、杨经理等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

在此,我代表公司由衷地表示感谢。

下一阶段,我们将狠抓如下四件工作:一、首要重点是运输质量。

这个工作也要从源头抓起,要评估运输公司。

要抓运输过程管理(当然,这里面有些隐形运输问题。

这个问题要解决好)。

二、关注过程质量。

过程质量要抓三不放过。

三不放过要是放过了,质量肯定是抓不好的;过程质量管理第二个关键就是细节。

只有抓好了细节,质量肯定会起来的。

三、对于影响质量问题的关键零部件进行技术改进,使之更趋完美。

四、完善工作流程。

我们的程序文件有很多与我们的实际操作不相符。

我们准备修改完善程序文件,使程序文件尽量吻合我们的实际工作。

总之,我们的质量工作与去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是在林董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

相信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只要做好以上四点工作,用心开展工作,我们的产品质量定会有质的飞跃,定会赢得顾客的青睐。

2024年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总结样本(2篇)

2024年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总结样本(2篇)

2024年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总结样本____年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总结一、引言在现代社会,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质量管理体系也在不断演进,逐渐从传统的纸质文件管理转变为数字化管理。

____年,我公司积极推进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对____年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以期为未来的改进提供参考。

二、质量管理体系数字化转型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我公司在____年主动推进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数字化转型。

首先,我们引入了一套先进的质量管理软件,实现了对所有质量管理相关数据的集中化管理。

通过软件的应用,质量管理人员可以更方便地查看、分析和管理数据,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次,我们建立了云端质量管理平台,实现了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

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沟通效率,还能够更好地把握质量管理的全局情况。

最后,我们推广了电子化文档管理系统,实现了原始记录的电子化和归档管理。

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纸质文件的使用,也方便了信息的检索和存档,提高了数据的可追溯性。

三、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总览____年,质量管理体系在我公司的运行情况良好。

通过数字化转型,质量管理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品质问题的处理速度加快,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以下是质量管理体系在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总览:(一)质量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____年,我公司高度重视质量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执行。

质量计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和客户反馈,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能够具体指导各部门工作的计划。

在执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并及时跟踪和调整。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二)质量控制的实施情况在____年,我公司推行了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质量检测、过程控制和产品审核等。

100521 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标准考核题(附答案)

100521 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标准考核题(附答案)

ISO10012:2003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考核题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 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

(√)2. 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

(√)3. ISO10012:2003标准可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

(√)4. 测量过程是支持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

(√)5. ISO10012:2003标准的指南是对“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

(×)6. 组织没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7. 遵从ISO10012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其他标准中规定的测量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要求。

(√)8. ISO10012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并提供了指南,用于支持和证明符合计量要求。

(√)9. ISO10012标准规定了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

(√)10. ISO10012标准可由执行测量的组织作为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以确保满足计量要求。

(√)11. ISO10012标准作为用于证明符合ISO9001、ISO14001和任何其他标准的必要条件。

(×)12. 相关方不允许在认证活动中使用ISO10012标准作为满足测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输入。

(×)13. ISO10012标准可替代或增加ISO/IEC17025标准的要求。

(×)14. 测量设备的预期使用要求可包括测量范围、测量人员能力、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

(×)15. 测量设备通常只有一个计量特性。

(×)16. 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

(√)17. 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法制要求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18. 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但在产品要求中规定。

计量检测管理制度

计量检测管理制度

广西贺州市贵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计量检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集团公司的计量检测管理,明确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保证计量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更好地满足生产经营和技术进步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计量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集团公司实行三级计量两级管理的计量检测管理体制。

第三条设备物资管理处是集团公司计量检测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测量设备及其相关的管理和绩效评价考核:1.1研究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工业计量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制定集团公司归口规划。

1.2公司测量设备运行监督管理。

1.3参与公司新建工程中涉及计量检测部分的建设方案论证、设计审查、装备选型和竣工验收管理。

1.4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能源计量体系的建设完善和运行管理。

1.5公司量值溯源体系管理和计量技术、计量设备以及计量人员的管理。

第四条能源环保处、规划发展处、技改工程处等部门分别负责新建工程项目中计量设备的配备要求、资金落实、安装施工等各项管理。

第五条各单位负责落实公司各项计量管理要求.做好本单位计量需求的提出、申报、计量检测设备运维、备件消耗和计量人员的管理等.第六条股份公司委托自动化公司进行测量设备检定校准工作、一二级计量设备的运行维护,进出厂及厂际间计量业务的组织、计量结算数据的采集、传递及发布,并接受物资管理处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测量设备第七条测量设备是指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在线仪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

各级计量管理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计量器具选型、购置、入库、发放、安装、调试、验收、使用、维护、封缄、降级、报废等环节的管理,为实施计量检测提供基础保证。

第八条测量设备的配备应符合国家有关计量检测规定,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必须满足国家对能源管理的要求。

第九条测量设备投入使用前应进行计量确认,并按不同类别设置状态标识,对影响计量性能的可调部位,应设置防止未授权人员改动的封缄或其他措施.第十条各单位应制定测量设备的技术、安全操作规程,实行标准化作业。

QA工程师职责

QA工程师职责

QA工程师职责QA工程师的岗位职责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质量管理体系、计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QC小组管理工作。

1、质量管理体系:(1)QA工程师编制项目部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书,经领导审批后下发执行;(2)QA工程师根据施工计划提出年度、月度监督检查计划。

计划内容要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每年监督检查要覆盖项目部所有部门和体系涉及的所有要素;(3)现场监督检查是随机的、不定时的,QA工程师对监督发现的不符合或缺陷做出记录,并将不符合或缺陷按重要性的不同以书面或口头形式通知责任方。

目的在于向责任方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提醒责任方引起重视,纠正不符合和缺陷;(4)巡检主要针对单位工程开工、施工过程中、三级验收及监理公司参与的四级验收之前,QA工程师提前按照程序文件要求对文件包资料进行检查,避免在监理公司验收时提出不符合,同时保证施工与资料同步,避免后补资料;(5)QA工程师汇总各类管理体系月度、年度监督检查情况,出具报告,报公司企业策划部,并对有关问题提出纠正预防措施,监督实施;6QA工程师汇总各部门年度体系培训计划,经人力资源管理批准后,各部门组织实施;(7)QA 工程师配合质监专工参与质监中心站活动,并依据有关要求整理迎检资料,对各部门的资料提前组织检查;(8)QA工程师与各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解决体系运行中接口不协调的问题,如无法解决可提交管理评审输入;(9)QA工程师配合好与业主及监理公司进行的各种质保监督检查活动,及时组织对检查出的质量问题进行整改,并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10)QA工程师与各专业工程师、单项工程师密切配合,抓好不合格品的控制。

出现不合格品,要及时进行原因分析并做好统计记录工作,采取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杜绝类似质量问题再发生;(11)QA工程师根据每年公司质量体系审核、日常监督检查、质量评定情况、管理评审以及顾客反映的有关问题,进行全面的汇总统计分析,找出质量体系运行的薄弱环节。

计量实验室管理体系

计量实验室管理体系

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计量从业人员的 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推进科技创新
加强计量科技创新,推 动新技术在实验室管理 体系中的应用和推广。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3
计量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与 实施
体系策划与设计
明确体系目标
根据实验室的业务需求和客户要求,明确计量实验室管理体系的 目标,确保实验室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计量检测服务。
确定体系范围
确定计量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人员、设备、设施、环境、 方法等方面,确保管理体系的全面覆盖。
制定体系策略
根据实验室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计量实验室管理体系策 略,包括资源配置、工作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规定。
方法选择
根据测量任务和要求,选 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标准 ,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方法更新
及时跟踪国内外相关标准 和方法的更新情况,对实 验室的标准和方法进行更 新和完善。
测量过程控制
测量流程
建立科学、合理的测量流程,确保测量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测量质控
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对测量过程进行监控和记录,确保测量 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体系运行与监控
人员培训与资质管理
设备管理
建立人员培训和资质管理制度,确保检测 人员具备相应的技能和资格,保证检测结 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建立设备管理制度,对设备进行全面管理 ,包括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维护、 报废等全过程的管理。
环境监控
质量控制
建立环境监控管理制度,对实验室内的环 境条件进行监测和控制,确保检测结果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体系文件编制
1 2
制定管理手册

计量认证后实验室怎样运行好管理体系

计量认证后实验室怎样运行好管理体系

( )人 员 管理 不 规范 。技术 负 录 。 1
( ) 合 同评 审 基 本 未 开 展 。 4 ( )纠正 预 防不 到 位 。 以纠正 5
要组 成部分 ,是贯 彻执 行环 境保护 法 责 人 、授 权签 字人不 具备 工程师 以上
规 的 依 据 。 通 过 计 量 认 证 , 依 法 开 展 技术 职称 要求 ;各类 关键 岗位人 员无
不全。
段 ,因此 ,只有 每年切 实按程 序 、按
( )仪 器 设备 和 标 准物 质 期 间 计 划 做 好 管 理 体 系 的 内 审和 管理 评 5
如 实 验 室 用 电 、 通 风 达 不 到 规 范 要 核 查 。未 开展 标准 物质核查 ;不明确 审 ,对 体系 进行 持续不 断的 改进 ,才
备 的工作性 能 、工作环 境和 人员操 作 准变 更未 及时备 案 。 由于不 清楚相 关 认 定 ;分 包未 征得客 户 书面 同意 。 技能 和保证 量值统 一 、准确 的措施 及 要求 ,最 高管理 者 、技术 负责人变 பைடு நூலகம் 检测 数据 公正可靠 的质 量体 系能力 的 未 向 质 监 局 及 时 备 案 ;标 准 变 更 、 地 执 行 不 到 位 。 体 系 中 未 明确 采 购 控 制 考核 。计量 认证 已经在 我 国开展2 余 点变 更及 授权签 字人 变更未 及 时提 交 范 围 ;未全面 评价合 格供 应商 ;采购 0
求 ;钢 瓶 放 置 存 在 安 全 隐 患 ;剧 毒 试 核 查 范 围 ;缺 核 查 作 业 指 导 书 、 核 查 能保 证体系 的有 效运行 。 剂管理 未做 到五 双要求 ,使 用登记 不 计 划及相 应 的核查 记录 。 规范 ;实验 产生 的废有 机试 剂和 固体 ( )仪器 设备 档 案 。未 做 到一 求 6

质量管理部工作总结(3篇)

质量管理部工作总结(3篇)

质量管理部工作总结管理体系正式运行以来,为确保管理体系正常运行,主要在加强内部审核、日常监督、质量控制、标准跟踪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做工作。

一、内部审核管理体系正式运行以来,中心根据ISO/IEC17025:____《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试行)和中心质量手册,有关程序启动内部审核程序一次,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领导和专家对我中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审核,查找存在的问题,帮助分析原因。

对发生的不符合项工作进行了改进、纠正及预防,由内审人员对整改的纠正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验证,确保了管理体系的有效和实用性。

二、日常监督我们在实验室管理体系中各相关岗位设置了质量监督员____人,规定了质量监督员权力、职责,做到了有职有权。

所有质量监督员在日常工作中随时随地进行监督,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自管理体系正式运行以来,质量监督员共完成现场监督____项次,其中监测科质量监督员完成现场监督____项次,检验科质量监督员完成现场监督____项次,确保我中心检测工作质量。

三、质量控制我中心质量控制工作主要是积极参加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质量控制考核和内部比对试验。

1、参加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质量控制考核。

____年度我中心四位同志参加了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四川省疾控系统卫生检验质量控制考核,考核项目为水中铜、铁,酒中异丁醇、异戊醇,单位和个人均获成绩优秀证书。

2、参加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广安市疾控系统卫生检验质量控制考核,____年度我中心参加了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广安市疾控系统卫生检验质量控制考核,考核项目为水中锌和硝酸盐氮,我中心成绩评定为优秀,获通报表。

四、标准跟踪为确保所使用的标准现行有效,今年____月,我们在省质量检定研究所购买了一批国家卫生标准。

我们还购置了两台微机,安装了网络线,随时查对国家卫生标准,并在国家卫生部官方网站下载了网络线,随时查对国家卫生标准,并在国家卫生部官方网站下载了现行有效的国家卫生标准,同时,在确定检验标准时,都要在国家卫生部官方网站核对使用标准是否有效,在审核检验报告时,也要在国家卫生部官方网站核对使用标准是否正确,始终保持使用的卫生标准现行有效。

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析报告

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析报告

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分析报告一、体系的运行方面自XXXX年X月XX日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及程序文件实施开始,体系运行6个多月以来,公司按GB/T19022-2003/ISO10012-2003标准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已能按标准要求得到实施和保持,各单位能根据标准要求,结合生产前技术基础准备,从规范制度和流程入手,通过强化基础管理,开展现场管理,细化管理流程,树立精益生产的理念,提高管理制度和作业文件的可操作性,全公司的计量基础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加强。

按技术文件的要求,设计测量过程,配备相应的经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

确保测量结果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

二、组织结构方面体系文件中明确规定了各相关部门在建立和实施测量管理体系中的分工、职责和权限。

形成了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使体系的正常运行有了组织保证,规定了检测实验中心为测量管理体系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

三、计量职能方面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测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的要求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内、外部顾客的要求,形成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

明确过程要点的责任部门,明确主管部门、协办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职能。

明确公司各相关单位、相关领导及员工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

进一步加强内部沟通,实施全员参与,为测量管理体系运行,实现有效的持续改进提供组织保证。

四、资源配置方面1.人力资源是建立、实施、保持、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保证。

公司人事部负责了体系所需资源的配备和管理,识别与体系有关的各工作岗位人员所需能力,并配备相应人员。

根据相关单位提出人力资源培训需求,编制年度培训计划和资金需求计划并组织和监督有关部门实施。

2.实验室组织相关部门编制了公司体系的手册和程序文件,并经批准发布。

各相关单位负责有关程序文件和技术文件的编制及产生的检测记录的管理。

3.实验室负责计量人员培训、文件、记录管理,测量管理体系的内审、管理评审等工作;同时负责了测量设备准确性、有效性的归口管理。

ISO10012测量量管理体系

ISO10012测量量管理体系

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 For measurement processes and measuring equipment目次ISO前言引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总要求5.管理职责5.1计量职能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5.3质量目标5.4管理评审6.资源管理6.1人力资源6.2信息资源6.3物质资源6.4外部供方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7.1计量确认7.2测量过程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8.测量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8.1总则8.2审核和监视8.3不合格控制8.4改进附录A (资料性附录)计量确认过程概述ISO 前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

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

各成员国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定的项目感兴趣,均由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

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

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国际标准遵照ISO/IEC导则第2部分的规则起草。

由技术委员会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成员国团体投票表决,需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本标准中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一些专利权问题,对此应引起注意。

ISO不负责识别任何这样的专利权问题。

ISO10012由ISO/TC176/SC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支持技术分委员会制定。

ISO10012取消和代替ISO10012 — 1: 1994和ISO10012 — 2: 1997,包括对这些文件的技术性修订。

引言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 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

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 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

第二章 计量综合知识 第六节 计量技术机构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_conv

第二章 计量综合知识  第六节 计量技术机构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_conv
* 随后各省、市也按照40条考核细则的要求,对所属市、县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组织了考核。对计量检定机构的考核侧重于行政管理,对加强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 1999年根据国家局的要求,按照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关于法制计量实验室的管理和特殊要求,并结合我国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特点,依据《计量法》及其有关配套规章对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提出的各项法制性要求,在全面参考了ISO/IECI7025和IS09000: 2000等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JJFI069-2000《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以此作为我国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考核准则。
(不参与任何影响公正性或职业道德的活动的要求 )
5) 规定机构的组织和管理结构,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
(规定组织和管理结构以及质量、技术和支持服务之间关系的要求 )
6) 规定对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验证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及相互关系;
1. 机构管理层对良好职业行为和为顾客提供检定、校准和检测服务质量的承诺;
2. 管理层关于机构服务标准的声明;
3. 与质量有关的管理体系的目的;
4. 要求机构所有与检定、校准和检测活动有关的人员熟悉与之相关的质量文件,并在工作中执行这些政策和程序;
(三)程序文件
机构应编制程序文件。程序文件与质量手册一起共同构成对整个管理体系的描述。程序文件的范围应覆盖《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或有关标准的要求,其详略程度应取决于相关工作的复杂程度、使用的方法、以及开展相应工作所涉及的人员技能和培训。
(管理类、技术类)
(工作质量不受任何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和影响 )
3) 有形成文件的政策和程序,以保护顾客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包括具有保护电子文档和电子传输结果的程序;

计量检测设备的正确使用、维护、保养制度(4篇)

计量检测设备的正确使用、维护、保养制度(4篇)

计量检测设备的正确使用、维护、保养制度计量检测设备是在各个行业中广泛应用的工具,它们的正确使用、维护和保养对于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和设备寿命长久至关重要。

为此,制定一套完善的制度以规范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计量检测设备的正确使用、维护、保养制度。

一、设备的正确使用1.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操作技能和知识,并严格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2. 在使用设备前,应首先对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3. 在使用设备过程中,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步骤,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4. 对于不同类型的设备,应根据其特点和工作原理进行相应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的学习;5. 使用设备时应注意安全,确保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6. 在使用设备后,应及时对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并将设备放回指定位置,以便下次使用。

二、设备的维护保养1.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2. 对设备进行定期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3. 定期检查设备的电源线、接线等部分,确保其完好无损;4. 对设备的外观进行清洁,防止灰尘和污渍附着,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5. 对设备的附件和配件进行检查,如有损坏或失效,应及时更换;6. 对于需要定期更换的部件,如电池、滤芯等,应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更换。

三、设备的保养制度1. 设备保养的责任主体应明确,确保各项保养工作有人负责;2. 制定设备保养计划,明确每个设备的保养周期和内容;3. 执行设备保养计划,按时对设备进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4. 建立设备保养记录,记录每次保养的时间、保养内容和保养人员等信息;5. 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记录在设备维护记录中;6. 定期对设备的保养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以提高设备的保养效果。

通过制定和执行一套完善的计量检测设备的正确使用、维护、保养制度,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准确性,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浅谈计量管理体系外来文件的管理与控制

浅谈计量管理体系外来文件的管理与控制

浅谈计量管理体系外来文件的管理与控制哈密电业局计量中心郭薇[摘要]管理体系中的外来文件是实验室开展检定、校准工作的技术依据,是实验室管理体系运行中的重要控制元素。

通过对实验室所涉及的外来文件,对外来文件从查新与购置、评审与确认,使用与管理、更新与销毁等全寿命的管理过程与要求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外来文件;实验室;受控文件前言在机构管理体系运行中,外来文件的管理与控制是文件控制是文件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的重要元素。

管理体系的外来文件主要用来指导实验室开展工作的各类计量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它们是实验室开展计量检定工作的依据。

为了确保外来外来文件的合法有效性,避免技术文件混用和滥用,防止过期、作废、无效的技术文件的执行,防止技术质量事故的发生,必须加强外来文件的管理与控制。

1概述哈密计量中心于2007年建立计量检定机构,2008年取得当地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计量授权。

计量检定机构成立前,存在对外来文件的管理失控并且存在技术文件混用和滥用,过期、作废、无效的技术文件的执行情况,机构于2007年编制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对《程序文件》中的文件控制程序关于外来文件的购置、发放、更换和废止做了规范和要求。

外来文件主要分为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两大类,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以及各种条例等,技术标准主要是开展计量检定、测试工作的规程、规范等,目前技术标准类在我国的标准体系分为四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计量检定机构实验室主要使用的外来文件是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和国家校准规范(JJF),以及行业部门、地方检定规程、校准规范,还包括通用基础标准如JJF1027-1991《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等。

2外来文件的受控管理外来文件从购置、评审、使用及失效销毁的全寿命过程全部受控。

CMA计量认证检验检测机构(环境、卫生、食品实验室)内审检查表(质量负责人)

CMA计量认证检验检测机构(环境、卫生、食品实验室)内审检查表(质量负责人)
1、记录的格式是否按《文件控制程序》的要求来制定;
2、记录的信息内容是否完整,填写是否规范,是否通过了校核;
3、质量记录是否按体系要素进行分类归档;
4、技术记录是否按检测任务单进行分单归档;
5、各类记录间的关联(溯源性)是否有明确的指向引导;
6、各类归档记录是否建立了目录索引,便于调阅;
7、归档记录的调阅是否通过批准;
b)规定每次审核的审核要求和范围;
c)选择审核员并实施审核;
d)确保将审核结果报告给相关管理者;
e)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
f)保留形成文件的信息,作为实施审核方案以及审核结果的证据。
了纠正措施
7、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验证其有效性
8、是否形成了完整的内审报告
15
4.5.13
管理评审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管理评审的程序。管理评审通常12个月一次,由管理层负责。管理层应确保管理评审后,得出的相应变更或改进措施予以实施,确保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应保留管理评审的记录。管理评审输入应包括以下信息:a)检验检测机构相关的内外部因素的变化;
5、是否有提出新改进要求和决议;
6、是否有对上次管理评审决议实施效果评价;
7、是否有对本次改进决议措施的验证。
16
4.5.19
质量控制
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质量控制程序,监控检验检测活动的有效性和结果质量。检验检 测机构可采用定期使用标准物质、定期使用经过检定或校准的具有溯源性的替代仪器、对设备的 功能进行检查、运用工作标准与控制图、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验检测、保存样品的再 次检验检测、分析样品不同结果的相关性、对报告数据进行审核、参加能力验证或机构之间比对、 盲样检验检测等进行监控。检验检测机构所有数据的记录方式应便于发现其发展趋势,若发现偏 离预先判据,应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出现的问题,防止出现错误的结果。质量控制应有适当的方法和计划并加以评价。

县级计量所如何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县级计量所如何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

按照规程的要求 ,配备开展检定所需要的计量标准设备 ; 制定计量 标准设备周期检定计划 ,按时将计量标准设备送检 ,保证所使用的计 量 标准设备具有有效期内的计量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制定计量标准设备期 间核查计划 ,组织开展计量标准期间核查 ,保证计量标准各项性能、指标 处于满足规范要求的状态 ;建立计量标准技术档案 ,保存计量标准相关资 料; 制定计量标准使用、维护程序,避免因操作不当影响检定结果质量。
3 加 强资源 管理 ,满足 检 定工作 的需要
根据1作的需要配备足够的管理 、监督 、 二 检定人员 ,所有与检定有 关的人员都经过培训 、考核 ,具备相应 的技术知识 、法律知识和实际操 作经验 ,并持有计量 检定员证 ;制定人员的教育 、培训计划 ,组织人员 学习计量法律 、法规 、 检定规程等专业知识 ,开展技能竞赛 ,不断提高 人员素质 ;制定人员比对计划 ,组织开展人员 比对 ,提高检验人员实际 操作水平 。 配备空调 、温湿度计等没备 ,为检定工作提供满足规范要求 的环境 条件 ;对不相容活动 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 ,防止交叉污染 ;对影响 检定质量 的区域 的进入和使用进行严格的控制 ,并保持 良 的内务。 好
参考文 献 …周云丹 . 县级供 电企 业线损管理 分析 中国科 技信息 . 0 2 5 0
(] 2 陈丽君 . 于提高线 损管理水平 的探讨. 关 农村 电工, 0 2 5 0 【 宋成 . 析县级供 电企业的线损 管理. 3 】 浅 电力学报 , 0 2 6 0

2 建立 并持续 运行 质量体 系
依据考核规范要求对质量体系进行策划 ,识别并建立质量体系所需 要 的过程、方法和资源 ,建立监督检查制度 ,实施质量改进措施 ,并将 政策、制度 、计划 、程序制定成质量手册 、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 ; 组 织职工对计量法律 、法规 、体系文件进行学习 ,确保职1 [明白满 足法 律 、法规 、规范和顾客要求 的重要性 ,并理解 、执行计量法律 、法规、 体系文件 ;公布质量方针 、 质量 目 ,明确机构对顾客提供检定服务的 标 质量和标准 ,并 向丰 会公开 承诺 ;对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 、审批 、修 十 改 、作废等进行严格管理 ,确保使用的文件是有效版本 ;建立记录保护 和保密程序,保护顾客的切身利益 。 认真组织管理评审。根据实际工作情况 ,每年年初要制定管理评审 计划 ,定期对机构的质量体系进行评审 ,及时输入相关信息 ,根据评审 结果确定改进措施 ,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得到实施。

计量检测管理制度(标准版)

计量检测管理制度(标准版)

计量检测管理制度(标准版)1.引言计量检测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为加强计量检测管理,提高计量检测水平,确保计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从事计量检测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

3.管理体系3.1计量检测组织机构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计量检测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计量检测工作。

计量检测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经授权承担计量检测任务;(2)具备相应的计量检测设备、设施和技术人员;(3)建立健全计量检测管理制度,确保计量检测活动规范、有序进行。

3.2计量检测人员计量检测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计量检测专业知识,熟悉计量法律法规;(2)具备相应的工作经验和技能;(3)持有国家或行业认可的计量检测资格证书。

3.3计量检测设备计量检测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1)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2)具有检定合格证书或校准证书;(3)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检定。

4.计量检测活动4.1计量检定计量检定是指对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进行检验、评定和确认的活动。

计量检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依法进行,确保计量检定结果具有法律效力;(2)科学、公正、准确、可靠;(3)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

4.2计量校准计量校准是指对计量器具的示值或实际测量能力进行检验、调整和确认的活动。

计量校准应遵循以下原则:(1)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依据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3)记录完整、可追溯。

4.3计量检测数据处理计量检测数据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真实、客观、准确;(2)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3)记录完整、可追溯。

5.计量检测质量控制5.1计量检测设备管理(1)建立计量检测设备台帐,详细记录设备的基本信息、检定或校准情况;(2)制定计量检测设备维护、保养和检定计划,确保设备正常运行;(3)对计量检测设备进行分类管理,明确设备的使用范围和责任人员。

计量管理程序文件

计量管理程序文件

计量管理程序文件(依据《江苏省企业计量保证确认规范》(试行)编制)编号:WSP/JLP-2008编制:王玲雪审核: 张海涛批准 :朱福林文件版本: A/0受控状态: 受控分发号:2008-10-09发布 2008-10-10实施无锡西姆莱斯石油专用管制造有公司目录1.计量文件管理程序 32. 计量检测体系内部审核和评审管理程序 43. 法定计量单位管理程序 64. 计量设备配备管理程序75. 计量检测管理程序96. 计量设备的贮存和管理程序127. 计量设备量值溯源管理程序178. 计量设备量值溯源图189. 计量标准器的管理程序2510. 计量设备检定(校准)管理程序2711. 计量设备分类管理程序2912. 计量设备标志管理程序3113. 不合格计量设备管理程序3314. 计量记录的管理程序3415. 计量档案的管理程序3516. 检定(校准)测试室与环境的管理程序3617. 计量人员培训实施管理程序371.计量文件管理程序1.目的使计量文件编制、发放、保管统一有序,保证工作现场持有效文件。

2.范围对公司内计量手册、计量管理程序文件、计量技术文件的编制、更改、审批、使用、发布、归档等实施控制。

3.职责3.1 计量室主管负责计量管理性程序文件的编制,部门领导负责处审。

3.2 计量检验员及计量检定员负责所管辖范围内的技术文件的收集,制定及贯彻实施。

4.过程展开及控制4.1 程序文件的管理办法4.1.1 编制和起草a)起草文件:按程序文件编写要求起草文件。

b)复审:对于程序文件,起草部门将初审后的程序文件送上级领导复审,并进行编号。

4.1.2 审批和发布a)《计量手册》由经理审批后发布执行。

b)管理性程序文件经主管领导审批后发布。

c)程序文件必须严格受控,由公司档案室负责管理与控制。

4.13 修订更改a)程序文件在执行中遇到问题时由该文件起草部门协调或修改文件。

b)程序文件修订,更改及审批程序与制定程序文件的程序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计量检测管理体系的运行与保持摘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推行,企业计量检测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结合计量工作实际,谈一谈企业计量检测管理体系的运行与保持。

关键词:计量管理体系运行保持
1992年1月1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iso1002-1国际标准的第一版,1994年,我国以gb/t19022.1—1994《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第一部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计量工作走上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道路。

从这时起,我国企业计量工作及计量管理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对推动我国计量工作,提高计量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企业计量检测管理体系的建立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了各国在计量管理工作上的交流和统一发展,200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了当代世界计量管理领域的新标准—iso10012:2013,我国于当年等同采用了这一标准并颁布实施,新标准的颁布标志着企业计量工作的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按照新保准宣传培训并建立新的计量管理体系实施管理就成为时之所需。

二、企业计量检测管理体系的运行与保持
企业计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保持主要是靠体系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信息交流、质量控制及监督、文件管理、检查结果评估以及审核等运行机制实现的。

因此,在计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应
该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宣传和培训
在企业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组织内部员工计量意识不强,知识和技能匮乏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宣传和培训是体系运行乃至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

首先,由企业计量管理部门组织对与体系相关的职能部门、分管领导及各科室的计量员进行宣传,加强认识,提高相应的知识技能,使其达到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及自觉执行相关文件的目的。

其次,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

培训的内容和范围主要有以下几点:国家确定的计量方针的培训,计量意识的培训,计量检测管理体系知识的培训(包括一些世界这一领域的发展形势及新标准的认知等等),从而增强计量工作对组织和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的意识。

在培训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其一,要有完整的培训记录,如相关的培训试卷、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及时间表等。

其二,与检测工作相关的所有人员都必须组织培训,保证做到使体系内所有人员都能得到系统规范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其知识技能水平。

(二)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在计量检测管理体系建立时及运行的初级阶段,信息交流甚至比正式运行时还要频繁。

在体系建立之前曾涉及到的信息收集和交流等工作在体系运行之后同样应受到重视。

在交流过程中要重点注意几个问题:其一,要重视相关方的要求,即外部交流。

这能反应出一个企业主体对计量的总体态度。

其二,内部信息的交流要保持
畅通和有序,这关系到管理体系运行是否切实有效。

其三,内外交流也要做到无阻碍,有相应的程序及记录以便实时了解对问题的处理结果。

保证双向信息的交流。

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计量方针、计量目标及管理方案等需要及时传达。

2.职责及权限、文件、运行状态、评审、专业技术知识更新、不符与纠正、监测和测量结果等信息的传达。

3.法律法规的获取及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等等。

(二)做好文件管理工作
企业计量管理体系运行往往注重的是时效性,但是现阶段主要的管理模式还是文件管理,因此,组织应该按照文件控制的具体要求,将文件及时下发至相关部门和岗位并督促其按照要求去实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在文件管理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注重重点突出的原则,组织体系应在是否能有效实施和实现良好效果上多加关注,而不应执着于那些过于繁琐复杂的文件控制系统。

2.计量管理手册并不是计量检测管理体系必备之物,也并不热衷于采用过于复杂的文件系统。

3.iso10012管理体系的文件要做到可以纳入和引用其他系统的文件,各层次文件应指出查询途径。

各类文件要按照规定进行管理,保证各个岗位都能各取所需,从而提高效率。

(三)深入推进重点程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关乎整个体系运行质量和效果的重点程
序要做到深入推进,这样才能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管理体系运行的程序文件以及其它作业文件,一旦下发到相应岗位,应确保员工能严格执行文件规定的程序,做到责无旁贷。

其一是对要求特殊且难度较大的计量管理体系进行推进。

如企业的产品研发计量检测控制,该程序对科学规划生产管理,提高企业效益有重要作用,单纯的培训已不足以凸显其重要性,也不易于掌握,因此应采用重点宣传,问题研讨等方式使之达到较好的运行效果。

其二是对涉及面宽的计量管理体系进行推进。

如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计量检测控制,该程序涉及面很广,几乎贯穿企业所有经济活动的始终,可以采用重点研讨等方式推进,使之得到有效运行。

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事项:第一,管理层和员工应通过培训了解执行程序的重要性,明确各自的职责及工作方法。

第二,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应准确、规范的记录并在规定时间内传达给相关负责人。

第三,如果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应了解汇报途径。

第四,应急程序需按规定安排评审并改进。

(四)强化日常监督
进行比较规范的日常监督有利于保证计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使之能一以贯之的发挥作用。

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日常监督。

首先,建立完善的多级计量监督机制,做到层层监督,不留死角。

所谓多级监督,就是在相应岗位设置如上下级或岗位间的监督体制,做到环环相扣,保证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

其次,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通报并整改,进而解决问题。

及时通
报才能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同时保证监督的透明度与可信度。

这种日常监督的方式,极大的推进了计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五)检查结果评估及审核
内部审核是计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有效的保证整个体系得到持续有效的运行,而且往往检测结果并不能全面反应出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检查结果评估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过科学验证及总结,应在审核过程中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审核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

显然,打铁还需自身硬,评审人员如果素质不高、业务能力差是不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也绝难发现问题。

所以,应该注重内审员的培养,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及新标准宣传。

2.做好内部审核前的策划及准备工作。

做好内部审核,重点是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吸取以往工作中的经验,针对前几次审核出现的问题再结合当前管理体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精心策划、妥善编制内部审核计划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3.对是否遵循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认真评审。

对于一个体系的有效运行来说,遵守法律法规是最底线的要求,而保证测量过程的有效性则是其基本要求。

企业的现有计量管理体系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亟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新建立的管理体系也会有诸多不符合的地方,所以在运行阶段要做好纠正及预防措施,保证体系健康有效运行,及时有效的
整改体系的不足和缺陷。

做好管理评审工作对于保持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及时做好相关工作,制定相对应的改进措施,促进现有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总之,为了实现计量方针的承诺,达到既定的计量目标,实现最初建立管理体系的意图,需要在以上诸多方面做好工作,这样才能使企业计量检测管理体系得到有效运行,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总结: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其与世界经济的密合度更高。

因此应在多方面实现国际接轨,协调发展。

企业计量检测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已获得广泛共识,也必将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居琪萍.孙文锦.浅谈计量检测管理体系的运行与保持[j].工业计量.2005(08).
[2]李进驹.杨建国.未来企业计量管理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1997(08).
[3]刘捷.张静宇.浅谈企业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j]工业计量.2005(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