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舜井街

合集下载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马市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马市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马市街马市街,位于原济南府学(即孔子庙)大门侧,辛亥革命前,为宗崇孔子,经过府学门前,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所以游人或来祭孔的官员,将马拴于此街故名马市街。

马市街西侧是泮池,池水中间是一座五孔白色石桥。

如今的泮池池水清澈,镜子一般的水面把周围的墙、树、桥、柱都真实地“画”在水中。

据记载泮池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水池呈半圆形,上有拱桥连通。

古有在学府前建泮池能振兴学业之说,所以其多用于孔庙,文庙,学宫等建筑中。

泮池的产生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周代天子宫前设池为圆形,而诸侯只能用其一半,以示区别,故称为“泮池”。

另一种是:天子之学为“辟雍”,诸侯之学称“泮宫”;辟雍有水环绕,泮宫之水只能半之,故称为“泮池”。

另外,古代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从棂星门入孔庙,登桥跨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

现在的泮池已不是在孔子庙里的风雅之物了,随着时间的冲刷,一切也归于平淡了。

悠闲的老人们在池边散步,赶时间的上班族在经过泮池边时也只是匆匆一瞥。

没有文人们的诗词歌赋,没有学童们的朗朗书声,泮池也因融入了市井而褪下五彩的光环了,但是在平淡中仍显大气,自然中仍含风雅,别具一格,傲然于世。

济南府学文庙创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

元末倾塌,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建。

自明初至民国,历代对其增修或重修达三十余次。

沿中轴线自南而北,原来的府学文庙依次有影壁、大成门、泮池、棂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物,中轴线两侧则有乡贤祠、节孝祠、名宦祠、崇圣祠等等,整个府学文庙的建筑群规模宏大,颇为壮观。

现存有照壁、大成门、泮池及大成殿等建筑物,均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南北总长247米,最宽处66米。

2005年9月10日,文庙开始进行千年大修,修复了现存的大成殿、影壁、大成殿、泮池等景观,重建了已毁的棂星门、明伦堂、尊经阁、乡贤祠、节孝祠、名宦祠、崇圣祠等建筑。

呼风唤雨,济南当地的“锁龙井”太诡异!

呼风唤雨,济南当地的“锁龙井”太诡异!

呼风唤雨,济南当地的“锁龙井”太诡异!济南有一个井里锁着一条龙。

锁龙的这个井叫做“舜井”,这个井所在的街叫舜井街。

在济南的市中心最繁华的地带,现在井还在,有几根粗粗的铁链延伸到井底。

听家里老人说,有人把作乱的蛟龙锁在这口井说“油灯倒挂,铁树开花”蛟龙才能出来。

曾经舜井的铁链被锯过,然后发生了济南连续三十多天下雨的不正常天气。

也曾经有人去拉铁索,半天没有拉到头。

济南某年7.18,舜井像趵突泉一样喷了半小时,然而下大雨的时候已经没有动静了。

2006年10月29日凌晨3时左右位于济南市西门路附近的著名的五龙潭公园内的有上千年之久的名泉五龙潭突然塌陷,并且塌陷处裂开了一个长达5六米左右,宽半米的大口子,在现场记者看到塌陷处在潭中央,水中的大裂口周围聚集了大量的游鱼,望着深幽幽的裂口,的确给人一种可怖的感觉。

由于五龙潭深不可测,从来没有人知道水有多么深,也没有人敢下水去,更不敢派遣专业潜水队员进入水中裂口去探察,而重要的一点就是流传于五龙潭上千年之久的骇人传闻,更加令这次的塌陷扑朔迷离。

在现场许多闻讯赶来的老济南市民都不约而同的说起了这个另人可怖的千年传闻,并且与历史非常的巧合,而自古关于此潭的“天尤怒,潭自危”这六个字似乎正被逐渐验证着。

记者在现场见到了凌晨塌陷时唯一的在场人,在五龙潭东南侧开茶社的茶社经理陈某,陈某向记者讲述了当时那令他恐惧的一幕。

陈某说:“28日晚并没有什么异常的景象发生,天空很晴朗,夜空中繁星流动,没有乌云,他与公园值班人员聊天到挺晚,然后回到他的茶社洗漱上床睡觉,睡到下半夜,不知道被什么惊醒了,当时并不知道时间,醒了后他感到外面的天色异常红润,突然听到潭水中央处传来奇怪的声音,向是什么东西往外涌动,又向是水泡在上涌,声音很诡异,突然潭中一声巨响,接着他感觉向地震一样,连房屋都震动了一下,然后便再没有动静,由于过度害怕,他不敢出去查看,在床上一直呆到天亮,清晨后,他来到潭边,发现偌大的潭子潭中央凹陷了20多平方,而更怪异的事是,8点左右,他再来看,凹陷处竟然裂开一个大口子,更不可思义的是,大量游鱼聚集在裂口处,向是在等待什么,并且随后鱼越来越多,好象整个潭中的鱼都来大这里,在裂口处游动,不肯散去,他大惊之吓急忙报告了公园办公室。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曲水亭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曲水亭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曲水亭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这种在苏州一带才能见到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色,在老济南也有一处。

古时当你自大明湖牌坊向南,穿过百花洲畔柳丛,迎面一道清水流来,绿柳夹岸并列,树后红门小巷,那便是曲水亭街。

曲水亭街北通大明湖路,直接对着大明湖标志性建筑——大明湖东南门牌坊,南邻珍珠泉。

一条泉水汇集而成的清清小溪穿街而过,两岸传统民居错落有致,垂柳浓荫,婆娑依依。

曲水亭街的记载可远朔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便记载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在小兴隆街西口附近的河东岸,原有三间草房,名曲水亭,坐东朝西,房前屋后,小溪弯弯,流水潺潺,垂扬依依,亭门悬挂着郑板桥撰写的对联:“三椽茅屋,两道小桥,几株垂柳,一湾流水”。

街以亭而得名,亭以水而命名,水以曲而著称。

可惜,横笛孤陋寡闻,只知其来历了,至今不知此亭所在。

好在有这曲水亭街可供一饱眼福。

文人墨客曲水流觞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文人墨客都要相邀聚会于此举行盛大的宴会。

这天人们到水边洗濯,以消除不祥,文人称之为“修禊”。

“修禊”完毕后,宴会开席,文人们开始了“曲水流觞”的诗酒盛会。

只见亲朋好友,三五知己,列坐在环曲的流水溪边,把酒酌到觞杯中后,又置于木制托盘上,放入溪流上游的水面上,托盘漂至曲折或拐弯处,往往停住不动,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必须将酒饮下,然后再赋吟诵,这种饮酒方式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曲水流觞”。

据说乾隆早就听说济南曲水亭及曲水棋社,很想来看看。

一日,他和刘墉私访来到济南曲水亭街。

只见小河中清水潺潺地流着,水中浓绿的水草随波逐流,两位浣女正在河边洗着衣物。

“真是我大清的一处风水宝地啊。

”见此情景,乾隆不由自主地赞美道。

“皇上,前面建有曲水流杯池,‘曲水流觞’诗酒盛会再加上野餐宴乐,那才叫人间一绝呢。

”刘墉说。

“刘爱卿,咱们不妨在此小酌一杯,以尽其乐。

”二人于是在河边一露天酒摊上坐下,小二上了酒菜,君臣对饮,好不惬意。

刘墉顺口吟道:“愿为水草舞翩跹,浣女倩影吻我脸。

济南老街巷简介历史

济南老街巷简介历史

济南老街巷简介历史济南的老街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每一条街道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背景。

以下是一些济南著名老街巷的简介和历史:1.馆驿街:位于天桥区辖区内,东西走向。

据记载,其形成源于明代,原为历城西郊中的一条大道。

明代时,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至济南并在馆驿街设谭城驿,用于传送公文和迎送官员,百姓称之为“接官亭”。

谭城驿的名称源自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设置的谭州,后于贞观六年(公元627年)更名为齐州,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设山东行中书省,同时在齐州旧治置“谭城驿”,即今山东省济南市馆驿街。

2.剪子巷:南北向的巷子,位于西门外路南。

北起自估衣市街,南止于花墙子街,街巷东西两侧分别与盛唐巷、五路狮子口以及大、小板桥街相连。

剪子巷因巷子北段大多为经营剪刀、车马配件的铁器店而得名,其中尤以制作剪子闻名。

剪子巷的形成和兴起与古代济南修建水利工程促进城市发展的历史有关。

3.舜井街: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街,相传四千年前大舜淘浚此井,街因舜井而得名。

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始载为“南门里大街”、“舜井街”。

1980年,将舜庙街并入,三街合并命名为舜井街。

4.芙蓉街:在明清时期,芙蓉街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和府学衙门。

众多商家来此开店营业,使芙蓉街一度成为经营文房四宝、乐器文教用品、古玩字画以及印刷业为主的商业街。

还聚集了刻字、铜锡器、乐器、服装鞋帽小吃店等店铺作坊,街道两边店铺林立,芙蓉街开始从单一的文化街向文化、商贸并行发展过渡,逐步走上了异常兴盛的阶段。

5.翔凤巷:东起平泉胡同,西止芙蓉街,长约100米。

翔凤巷最窄的地方宽度仅为80厘米,是济南最窄的一条小巷。

6.贡院墙根街:北起大明湖路,南止省府东街,东通西奎文街和茶巷。

长420米,宽5~8米。

此街因在明、清时代科举考场的东墙外而得名。

明代称贡院巷,清代称云路街,后来改称贡院墙根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阁子西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阁子西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阁子西街院里的老济南总是讲起,以前我们家住的地方啊,那才是真正的济南呐,小街小巷,不定在哪里有时候就会“噗”的冒出一汪泉水;青石板铺的路,走在上边,耳边传来拐杖路面发出的“笃笃”声,听着就亲切;那院子啊,房子啊,能看得见的大面上、边边角角上都是些个雕刻、花纹之类的,那才是有人情味的房子啊……沿秋柳园街和汇泉寺街交界口东行,便会看到颇有名气的阁子西街。

因其旧时位于汇波寺阁子(1946年拆除)以西,故而得名阁子西街。

在这条长不足百米,宽只有三米许的老街上,保留着济南市现存为数不多的,厚实平整的青石板路。

老街上的青石板年代久远,历经岁月的磨蚀与雨水的冲刷,石板的棱角尽已被磨去,显得有些光润,但路面还是很牢固,并透出浓浓的古意。

据说以前这里的地下水很旺,甚至“掀开石板就有泉”,到了夏天,人们就能体会到“人在路上走,水在脚间流”的奇妙,这才是真正的清泉石上流呢。

缓步走在这些几百年前铺就的青石板路上,欣赏着小街两侧一座又一座的百年民居,心头油然产生一种身在清风古韵中的感觉。

当年阁子西街上的住户不少是济南经商的生意人家。

时至今日,已无法亲见的真实情景,只有置身这些充满历史积淀的古巷老宅中时,依稀能让人感受到当时商贾居住此地那份惬意、舒适的生活气息。

阁子西街周围还有几条街,它们的命名同样是根据所处汇波寺阁子周边的位置而来。

阁子以北为阁子后街,阁子以南为阁子前街。

阁子前、后街街区还是济南古城区内平房四合院最集中的地区,过去多有富商官宦之豪宅,不少特色民居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在这两条老街上,可以更多地看到古建筑的富贵雄浑之大气,精雕细刻之秀气。

宽敞的门,大气的挑檐,粗壮坚实的门柱,以及雕刻在门楣、墙冒上下、红漆大门上的各种福瑞图案,都在一一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繁荣盛世。

老街如同一本好书,有你永远看不厌的角角落落,永远读不懂厚重历史,召唤着你的心灵,去解读它的衰颓与荣耀。

而这只是它凝重的外表。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王府池子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王府池子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王府池子“东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庙”,是济南老城区中心老街道的俗称。

东、西更道,是过去济南府衙的更夫们打更时走的路。

王府池子街东起西更道街,西连芙蓉街,北抵起凤桥街,南接平泉胡同。

王府池子街原名魏家胡同,以姓氏得名。

20世纪三十年代初,将街南段改名王府池子街。

1965年,两街合并,统名王府池子街。

王府池子街北头有“腾蚊泉”,南有王府池子也叫“灈缨泉”皆为七十二名泉之一,一街得两名泉,街以泉出名。

从芙蓉街走到东花墙子街,东行到起凤桥街,再走就是王府池子街了。

脚下踩着光滑的石板路,一路上穿街走巷,窄窄的街道是老城区的特征,走到王府池子街中段,向西一转,一大片碧绿池水呈现眼前,令人顿时豁然开朗。

布满了老城的风情。

王府池子本来叫濯缨泉,但这个名字的来源时间却无法考证。

从金代开始,濯缨泉就开始出现于民间记载中,属于珍珠泉泉群,金、明、清三代都被列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据记载,金元时期这里水势旺盛,与珍珠泉相连,汇水成湖,可以在上面荡舟。

明代德王是明英宗二儿子的封号,原在德州,后迁至济南,德王因喜爱济南泉湖胜景,建府第时把濯缨泉等都圈到了自家院内,王府池子的称呼得以传开。

再后来,王府池子被划出来,但王府池子的称谓却没有改变。

后来清军攻占济南后,废德王府为巡抚衙门,将王府池子划了出来,流落到民间,但名字依然气派。

王府池子属于珍珠泉泉群,珍珠泉现为山东省人大办公地点,王府池子南侧是人们赏泉的地方,树有石碑一座,上写“濯缨泉”,另有凉亭一座。

东西两侧是民房的背面,西侧高些,是个二层建筑,东侧低些,两间房都是青石到顶,下半截浸在水中,想来屋里应该特别潮湿。

王府池子北面是一户人家,据说姓张,院内有柳树几株,石桌石凳,常有人在那里饮茶下棋。

泉水从西北侧流出,基本上在户家穿行,流到曲水亭街,然后汇入大明湖。

济南老城区的众多泉水中,王府池子是一个颇有贵族气质的名字,在这一区域,“王府”两个字显得有些突兀。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按察司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按察司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按察司街泉城旧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约在明崇祯年间,因有按察司署所在而得名按察司街,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这条街在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标价值。

按察司街位于泉城路东段,南起泉城路,北至明湖路,长近800米。

因明代街东设提刑按察司署而得名。

因过去此街西边紧靠历城县衙,所以巷子里住的多为官宦人家和殷实富户,很多房舍别致精美。

近年来随着老城区的改造,此街的古韵难寻了。

明洪武九年,“三司”(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案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从青州迁来济南,《济南府志》载:“提刑按察司署在府治东,近东城垣。

明洪武中亦自青州移治于此,成化中重修”。

按察司署占了原济南府署地方,而济南府署改在原开元寺址(相当于今山东省政协所在地)修建,约在明崇祯年间才有了因按察司署所在而命名的“按察司街”。

按察司是提刑按察使司的简称,是明、清时一省的司法和检察机关。

元朝时称为肃政廉访司,明朝改称提刑按察使司,清朝时又改称按察使司,是设立在省一级的司法机构,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同时也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

1636年,皇太极即位后,清政府将监察文武百官的职责归于都察院。

而按察司为该机关纠察中国十五道廿省而所派驻的分支机构。

出土:济南按察司街的明清牌坊石基座古时按察司署正门大约就是现济南一中的校门处,按察司是个较大的机构,大学士商辂记载:“经历司在正堂外之左,司狱司在仪门外之东”。

因一省所辖地区很大,管的事也多,所以当时除设布政司、按察司外,还设有督粮道、驿传道、海道等,这都划归按察司,有其副职任之。

至清康熙后,原由皇帝派到省里的学政不再加按察副使衔,称为“提督学政”,而使按察使司就只管司法了。

据明山东按察使周东正德四年《按察司署洗心亭记》,我们得知,当时署衙有“洗心亭”。

据介绍,洗心亭之建是告诫官吏“以天地日月万物四海,以为盘乎,身之洗水也,心之洗”而达“澄然其静”“莹然其不杂”、“湛然其不动欲”、“不轩冕其轩冕,不珠玉其珠玉,不生死其生死、不逸乐其逸乐”的境界。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馆驿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馆驿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馆驿街馆驿街位于济南市天桥区辖区内,在旧时济南西圩子墙西侧的永镇门外,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

据记载“馆驿街”的形成源于明代,原为历城西郊中的一条大道。

明代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来济南并在馆驿街设谭城驿,是传送公文,迎送官员的馆驿,百姓称“接官亭”。

据《历城县志》载,清乾隆年间这一带称“十王殿街”,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间逐渐形成街巷,馆驿街因馆驿而得名。

早先的馆驿街是条土路,后曾铺成碎石路。

1929年加以翻修,1931年修成黑沙石路,1933年改作青花岗石板路,长760米,宽7米,东起英贤桥,西止纬一路,现为沥青路面。

20世纪初,这条街上有三多:人多、庙多、会馆多。

到上世纪40年代,这里已演变成一条商业街,商品种类繁多,有农具、日用百货、筐子、篓子、建筑材料、粮食、布匹等。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成了经营炊具、竹遍、丝网、炉具等土杂品特色一条街。

《续修历城县志》里记载,馆驿街“北走燕冀,东通齐鲁,为济南咽喉重地。

”从明朝开始,官府在这里设立驿站,而驿站是当时传递公文或接送往来官员小住、换马的地方。

之所以现在叫做“馆驿街”,是因为明清时这条街上有了济南最大的驿站后,逐渐又有了马车店,和客栈以及旅馆,这街名也便逐渐被称作了“馆驿街”,一直延续到现在,而其本名已被许多人忘记。

生意兴隆曾经辉煌看着两旁破旧的老宅,似乎想象出当时这条街上飞马奔驰,急送公文的情景。

据了解,济南开商埠以前,从旧城西门出入西圩城都要走永镇门,过迎仙桥(后改称英贤桥),穿行馆驿街。

人们西赴中原地带,北过黄河进京赶考,迎送高官等等,也都要途经馆驿街。

那时济南城西关外一片荒芜,只有馆驿街及南邻的丁家崖和魏家庄有些人烟和几条小路。

后来到了清朝末期,铁路畅通,航运兴盛,驿夫、驿马用得越来越少。

尤其到了1906年,济南设立山东邮政管理局,原馆驿站便彻底废除,此街的驿站功能也就逐渐消失,而商业功能却日益显现。

后来商埠开埠后,这里南通经二路和魏家庄等地,西至纬一路和火车站,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布政司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布政司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布政司街山东在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

明代明洪武九年,“三司”(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案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迁来济南,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长官为布政使,官品为从二品,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

山东布政司(又称行省)管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今山东省行政区域范围。

清代山东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的版图,清末,山东省有济南、东昌、泰安、兖州、沂州、曹州、登州、莱州、青州、武定10府,济宁、临清、胶州3个直隶州。

布政司街位于济南中心城区泉城路上,是见证济南城千年演变的一条老街,它地处济南老城核心地段,位于省政府大门两侧。

元朝时,此街称“宪衙街”、“同知巷”、“澄清里”;到了明朝,称之为“布政司街”,御赠“海岱雄藩”;清朝时改称为“布政司大街”,新中国成立后,才改称为“省府前街”。

布政司街过去分为大布政司街和小布政司街,省府前街,老济南人俗称大布政司街,省府西街、省府东街,称为小布政司街。

昔日小布政司街(今省府西街、省府东街)布政司街早年因与布政使司、贡院近在咫尺,官宦人家及书香门第聚居,故经营书籍、碑帖、文具、古玩的店铺较多,是士子文人的徜徉驻足之地。

清同治年间,这里已有多家眼镜店、乐器店,与邻近的书、碑贴、文具、古玩店主的大小布政司街构成了济南文化商业中心,民国后,又开有武学官书局,文雅斋等多家书店、瑞蚨祥祖店、济南最早的镶牙馆、照相馆以及燕喜堂等著名饭店都诞生或集中在这里。

省府前街中段路东是皇亲巷。

皇亲巷对过有一半截胡同,胡同内路北有一山陕会馆,当时一对石狮雄踞的高大门楼非常壮观。

会馆内有十分讲究的罩棚,罩棚内有戏台、戏楼、神殿,神殿里还供奉着乡土神关公。

现在省府前街上还竖立着刻有“重修山陕会馆碑记”的三块石碑。

省府前街至今还竖立着刻有“重修山陕会馆碑记”的三块石碑。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辘轳把子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辘轳把子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辘轳把子街辘轳把子街是济南的一条古老的小巷子,也就二十米多米,两米多宽,东起曲水亭街,西止东花墙子街,北邻泮壁街,南邻涌泉胡同。

从巷子口进去一段,右拐一段,再左拐一段,此街弯曲形状很像早些年代汲水井口的辘轳把子,故名。

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城厢图》绘有此街位置,未注街名。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载为“辘轳把子街”。

街名源于此街形状像井台打水用的辘轳把手,可谓济南象形街巷和地名的代表。

辘轳把子街其实名气远远低于它两端连着的两条街巷,南端连着的是久负盛名的芙蓉老街,济南传统美食在此处可见,近些年来更是荟萃了南北小吃,热闹不凡。

从泉城一路逛下来,总有一些人到芙蓉街上打个尖儿,解解馋虫。

辘轳把子街的北端则通向曲水亭,曲水亭边青石板砌就的水渠和街面,垂柳依依,古槐参天,泉声汩汩,那是老济南的岁月沉淀下来的气息。

从珍珠泉群喷涌而出的泉水,汇集以后从曲水亭街边的这条水渠从大明湖正南门下流入大明湖。

在入湖之前,还有一片水面,与曲水亭相对着,即是百花洲。

如今只是一片空荡荡的水面,水下长满水草,有小鱼穿梭来往。

岸边垂柳下,时常有人用很精致的钓杆来钓鱼,如能钓到一指宽的鱼,便是大有收成了。

其实钓来钓去,也就是消磨些时间,发散些闲情。

从芙蓉街到辘轳把子街,再到曲水亭街,或者从曲水亭到辘轳把子,再到芙蓉街,在芙蓉街和曲水亭街都有停下的时候,但在辘轳把子街却是去往匆匆。

有时遇到一个雨天,当惬意就像雨天漫步一样没有止境的时候,辘轳把子街的小院屋檐就是一个适宜避雨的所在。

此时不仅让人记起了戴望舒的名作“雨巷”,在他的雨巷里,有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是诗化的人生邂逅。

在小院门的檐下,那一刻的温馨和感动。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广智院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广智院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广智院街在趵突泉南街中段路西有一条东西向小街,它就是广智院街。

这条街最初名叫“东新街”。

东新街因处在济南旧城西南部城关地区,所以原来居住这里的大都是以务农为主和从事小手工业的济南周围四乡来济的逃荒者。

清朝光绪年间济南开埠后,西方的传教士们为了达到用他们的理念影响中国人的目的,在这条街上相继建起了广智院、基督教南关教堂和齐鲁医院后,古老的东新街才逐渐繁华起来,此街也遂改称为“广智院街”。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赵晋英夫妇由北京来济出资,在广智院街开办了私立福幼高级助产职业学校,亦称“福佑高级助产职业学校”,这是济南市第一家培养助产士的职业学校。

解放后,政府在广智院街17号建立了山东省公安医院;1955年7月5日,又在原“山东省公安医院”旧址上成立了山东省立中医院,该医院后于1958年2月迁到文化西路中段现址。

集中西合璧建筑之大成的广智院街广智院坐落在广智院街东段路南,东临趵突泉南路,西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南至文化西路。

广智院是济南最早的博物馆,也是外国教会在中国兴办的最早的博物馆之一。

广智院最初是由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怀恩光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青州创办的。

先在青州创办博古堂,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后,将“博古堂”扩大并迁到济南,在南关教堂东面修建既有中国传统庙宇特色,又有西方建筑特长的大型博物馆,并定名为“广智院”,借以表达“广其智识”的意旨。

广智院建设之初,设计了“回”字形的陈列室、阅览室、研究所、布道堂,陈列有动、植物等13个自然门类,采用展橱、镜框、挂图等方式,展品万余件,常年开放,观众趋之若鹜,几年内即达数百万人次,盛况空前,一代文豪老舍于20世纪30年代初叶执教于济南私立齐鲁大学,居住在离广智院不远的南新街,也经常光顾广智院。

解放济南时,陈毅曾专门下令不要轰炸“广智院”,可见其在中国的重要影响。

1952年广智院由山东省文化局接管,与省自然科学研究所合并组建山东省博物馆。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大板桥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大板桥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大板桥街旧时济南有不少带有行业色彩的老街古巷,诸如剪子巷、篦子巷、花店街、筐市街、馆驿街、铜元局街、估衣市街、菜市场街、碧梧街、霞侣市、制锦市,等等,而其中最能代表老济南行业特色的街巷之一当数剪子巷了。

剪子巷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它位于西门外路南,北起自估衣市街,南止于花墙子街,街巷东西两侧分别与盛唐巷、五路狮子口以及大、小板桥街相连。

清康乾年间,“剪子巷”一带已经是济南最繁华的手工业、商贸区了,清光绪年间,随着济南府经济地位的提高,山西交河、北京东郊以及本省章丘的铁匠们纷纷涌人济南,狭长的剪子巷内铁匠铺多时达几十家,其产品主要是剪、刀、锅、铲、勺及锄、镰、锨、镢等小农具,生意十分红火,满巷子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

街巷中终日顾客盈门,剪子巷的名称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叫响了。

此时的剪子巷同其周边的柴家巷、郝家巷、冉家巷、西券门巷等被誉称为西关“八大巷”。

在老济南人的记忆中,剪子巷最值得回味的不只是这些老店铺,还有那极具江南水乡韵趣的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这两条水巷构成了老济南的独特风貌。

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的西头各有一座石桥,又因桥的结构均为用大石板块铺成,故而被称为“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

大板桥是青石板铺成的单孔小拱桥,半人高的桥栏杆的抱鼓石上有精细的雕刻。

为了便于附近居民下河洗衣、洗菜,昔时在桥边还铺有通往水面的台阶。

据古桥附近至今仍存的那块已残缺的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广会桥碑记》碑碑文记载:桥的初创年代不详,明弘治年间曾予以重修。

此后“桥为水所冲激,倾圮者大半。

且地当街途,车辙马迹,面已多损。

”经同治年间的再一次重修,才又“焕然一新”。

大板桥又称广会桥,广会桥名称的由来和从前济南城市西南部的发展状况有着很大的关系。

过去人们从城内要想去趵突泉,必须出西门,沿途经广会桥;由城西南经趵突泉至西门进城,广会桥也是交通要冲。

由于它广会四方往来的游人客商,从而也就有了“广会”之名。

济南老街4

济南老街4

济南老街4五三街:原址在泺源门(西门)城墙外护城河东岸,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

北自泺源桥(西门桥),南到趵突泉东门以北的坤顺门外,西邻护城河,原叫“顺城街”老百姓也称“西城根街”。

原街南段两侧都有民房,街北段只有靠城墙一边有民房,此街依城傍水,南宽北窄。

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充其在济南的势力,借口保护侨民,寻衅滋事开枪乱杀无辜、抢劫商店、污辱妇女。

5月3日,日军将国民党交涉公署包围,收缴武器,山东特派员蔡公时等17人惨遭杀害。

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也称“济南惨案”。

5月8日,日军向济南城发动进攻,顺城街一带被日军用煤油放火焚烧,街上房屋全部烧毁,居民也惨遭杀害。

1929年5月,为纪念济南“五三”惨案,在西门桥南立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

该街改名为“五三街”。

1978年,济南扩展趵突泉北路南段时,“五三街”被拆除,1985年,修建环城公园时,“五三街”遗址成为环城公园一部分。

“五三街”不存在了,但是“五三街”这个名字及济南“五三”惨案有关的史实一直铭记在人们的记忆中。

剪子巷:位于趵突泉公园北部西侧,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

北起共青团西路,南止花墙子街,西通盛堂巷和五路狮子街,东连大、小板桥街。

过去的剪子巷街面用石板铺成,泉水从石缝中汩汩冒出,水流成河,清澈的泉水终年奔流不息,步行经过这里的人,或脚踏摆在水中的砖石上跳跃而过,或脱掉鞋、袜趟水而行,正所谓,“清泉石上流,人在水中走”。

那时随意掀开一块石板就是汩汩的清泉,泉水清澈,妇女在浣衣洗纱,老人在树阴下纳凉,小伙伴们则趟水玩耍,体现出古老泉城的特点,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清光绪年间,巷内店铺密集,光铁匠铺多达十几家,其产品主要是剪、刀、锅、铲、勺及锄、镰、锨、镢等小农具。

店铺多为二层楼房,前店后坊,生意十分火爆。

现在的剪子巷已不再那么繁华,泉水也已没有,成为一条普通的街巷,但那往日的风韵,仍然留在人民的记忆中。

人们现在谈起来仍然津津有味,仿佛旧时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整理)【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大板桥街.

(整理)【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大板桥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大板桥街旧时济南有不少带有行业色彩的老街古巷,诸如剪子巷、篦子巷、花店街、筐市街、馆驿街、铜元局街、估衣市街、菜市场街、碧梧街、霞侣市、制锦市,等等,而其中最能代表老济南行业特色的街巷之一当数剪子巷了。

剪子巷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它位于西门外路南,北起自估衣市街,南止于花墙子街,街巷东西两侧分别与盛唐巷、五路狮子口以及大、小板桥街相连。

清康乾年间,“剪子巷”一带已经是济南最繁华的手工业、商贸区了,清光绪年间,随着济南府经济地位的提高,山西交河、北京东郊以及本省章丘的铁匠们纷纷涌人济南,狭长的剪子巷内铁匠铺多时达几十家,其产品主要是剪、刀、锅、铲、勺及锄、镰、锨、镢等小农具,生意十分红火,满巷子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

街巷中终日顾客盈门,剪子巷的名称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叫响了。

此时的剪子巷同其周边的柴家巷、郝家巷、冉家巷、西券门巷等被誉称为西关“八大巷”。

在老济南人的记忆中,剪子巷最值得回味的不只是这些老店铺,还有那极具江南水乡韵趣的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这两条水巷构成了老济南的独特风貌。

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的西头各有一座石桥,又因桥的结构均为用大石板块铺成,故而被称为“大板桥街”和“小板桥街”。

大板桥是青石板铺成的单孔小拱桥,半人高的桥栏杆的抱鼓石上有精细的雕刻。

为了便于附近居民下河洗衣、洗菜,昔时在桥边还铺有通往水面的台阶。

据古桥附近至今仍存的那块已残缺的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广会桥碑记》碑碑文记载:桥的初创年代不详,明弘治年间曾予以重修。

此后“桥为水所冲激,倾圮者大半。

且地当街途,车辙马迹,面已多损。

”经同治年间的再一次重修,才又“焕然一新”。

大板桥又称广会桥,广会桥名称的由来和从前济南城市西南部的发展状况有着很大的关系。

过去人们从城内要想去趵突泉,必须出西门,沿途经广会桥;由城西南经趵突泉至西门进城,广会桥也是交通要冲。

由于它广会四方往来的游人客商,从而也就有了“广会”之名。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城顶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城顶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城顶街城顶街,位在西门外不远处,北自现共青团路东段(原名西关大街、又估衣市街),南至麟趾巷口与永长街顺接,是一条长近200米,宽3.5米的青石板路面街道。

此街的北段,原为丁字街,后一并统称城顶街了。

提起城顶,老济南人大都十分清楚,这是一条极具特色的街道。

一是,地势犹如一城之顶的最高;二是,随着济南的发展,这里又成了山果行栈的商业闹市;三是,此地原系清代行刑杀人的刑场。

清光绪壬寅年(1902)《省城街巷全图》及民国十五年(1926)《续修历城县志》均载有城顶街、丁字街。

据说这里的地势与旧城西门(泺源门)的城楼水平线等平,故名。

也有说,此处的地势和黄河大堤一样高。

诸多说法虽不尽相同,但说其地势为高却是一致的。

还有人说,济南开埠以前,西门至筐市街的一段街道叫西关大街,这时普利门与普利街还未打通,而林祥门也是后来为了与经四路衔接才开通的,在这两处城门与街道没打通之前,人们出城走到筐市街(对面是丁字街)路口,就到了西关大街的顶头,故街以此名为“城顶”的。

今出西门沿共青团路缓步西行至电信大楼路口(即原城顶街口),这是一段上坡道,一看就十分清楚;拐弯南行近百多米的到盛唐巷口段,道路又慢上坡,但不十分明显;再向南,则有20~30米不长的一段稍洼路面,也就是低个10~20厘米,早年这里因雨水、污水汇聚形成水洼,且不时有几只鸭子于中回游,故人们把这小水洼的路段叫为“鸭子湾”。

车辆于水中而过,人们则从路边绕过。

过水洼路段继续南行40~50米直到麟趾巷巷口,这时路面坡陡,有如走山前上坡道般的,腿也有了沉重感觉,这街道的南端,才是城顶的最高处。

1980年前,此街的北段,即盛唐巷口以北的街段,原有一条长约130米的“丁字街”,后将其并入统称为“城顶街”,故原来的城顶只是南边约70米不长的一段。

旧志书中,除皆有两街名的载记外,对于丁字街,还有早为粮市的记述。

如金代《名泉碑》载:“曰双桃,城西丁字街北。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西更道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西更道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故事:西更道【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西更道济南过去有句俗话叫:“东更(念JING)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庙”,这是说的济南老城区的四条街道。

其中“东更道,西更道”是指今珍珠泉东西两侧的两条街道。

西更道街是济南名泉王府池子旁边的一条小巷,北起曲水亭街,南止芙蓉巷,石板路。

总长400多米,为古时打更时所走之街,故得名。

西更道街紧挨着珍珠泉大院,珍珠泉畔历代都是官衙府邸。

北宋时的曾巩其府邸,即在此附近,靠近百花洲一带。

金末元初为山东行省兼兵马都元帅张荣府邸,后来明德王朱见漭在此建德王府,清代的巡抚公署也在此处。

一走进西更道,人就觉得自己变成了牵线木偶,被它牵着走。

这条巷子,它牵着你。

西更道街街面干干净净,路面的条石很整齐,有的被磨得很光亮,看上去年岁都不小了。

据说旧时打更的更夫常走过这里,因此得的名。

所以,在你被牵着走啊走啊,觉得怎么也走不到头儿,好像那边根本没有个头儿时,你想想一位矮小的好老人,他提着红红暖暖的灯笼,口里一迭连声儿地宣布着:“平安无事喽”或“小心火烛”……拉着长音,悠悠荡荡的。

巷子外观看着很是清爽舒服,白粉墙,青石路面,两边的民居一水儿的黑大门,小碎黑瓦屋顶,上面常常铺洒着葱绿的瓦楞草。

每户人家都贴着鲜亮亮的对联,再小的门,也是门心、门簪、对联一样儿也不少,有的还意犹未尽地在对联两边的白粉墙上再各贴一个“福”字,十分喜人。

大门里有瞥见一面漂亮无比的影壁墙的,上面画着莲花莲叶,粉白粉绿;也有瞥见真的盆花盆草的,或高高低低吊在屋檐下,和鸟笼子衣架子和睦相处;花朵则不懂道理、没心没肺地傻开,跟街边溜达的、有点缺心眼儿、发育得却十分丰满的女孩似的,很多人家小院里,还真的有泉,有名的有,无名的更多。

水流清澈见底,颇有江南水乡的韵味。

刘氏泉也属于济南72名泉之一,有这样一段记载“泉名刘氏果何人,千载风流数伯伦;天产酿泉清可掬,松花满泛瓮头春。

”朝里走,就见到了历史上的济南名人———那是一段墙,上面可着墙面画着出生在济南的名士,就是那些李清照、辛弃疾们,都一律是教科书上画像的模样,该温柔典雅的温柔典雅,该愤世嫉俗的愤世嫉俗,一点不带走样的。

千年历史的老街——舜井街

千年历史的老街——舜井街

千年历史的老街——舜井街街名由来舜井街因位于街上的泉水舜泉(又名舜井)而得名。

舜井位于过去的南门大街的舜庙中,南门大街北段俗称舜庙街,现今统称为舜井街。

相传四千年前,大舜后母与弟骗大舜挖井,落井下石,舜因井下有岩洞而得救,也因此挖出一处甘泉——舜泉。

舜耕于历山即今日千佛山,并在此井取水。

街巷历史在古代,南门里大街、舜井街、县西巷、钟楼寺街一线是贯穿济南古城区南北的惟一主干道。

而原存于舜井附近的舜祠(舜皇庙)和迎祥宫被称为'府城胜处'。

舜园门外北处有舜井,舜井旁建有舜池。

《迎祥宫碑》在园内假山的北侧,是唯一可以见证舜井街历史的遗存。

立于元代至治三年的迎祥宫碑,由张养浩篆额,张起岩书写,碑文记载了金代兴定庚辰年至元代至治三年300多年的历史变迁。

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考》记载“南门内大街”。

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记载为“南门里大街”。

1934年的《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标注为“南门里大街”、“舜井街”。

1980年,舜庙街、南门里大街、舜井街三街合并命名为舜井街。

1985年,舜井街改建,拓宽街道,铺上了沥青路面,在街中舜庙的旧址处建了舜园。

街巷人物舜井街因舜挖出“舜泉”而得名,因此,提到舜井,也不得不提到舜。

舜,即舜帝也称虞舜,中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生于姚地(今天河南濮阳),是中华五帝之一。

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

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帝颛顼的六世孙,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

他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

瞽叟的妻子握登在姚墟生下了舜。

舜早年丧母,后母与弟加害大舜骗他挖井,落井下石,井下有岩洞大舜得以逃生,也因此发掘出一处泉眼,称为舜泉或舜井。

而舜泉所在的街巷由此得名即舜井街。

由于舜井街历史悠久,名声响亮,吸引了众多文人到此游历、赋诗。

从北魏的《水经注》到清朝的《老残游记》,几乎历代文献都有记载,并吸引众多文人墨客作诗赞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舜井街
大舜的故事济南人耳熟能详。

舜井街以街中有舜井而得名,而舜井又以舜耕历山的典故而名。

早年间济南老城的南门名舜田门,是因为古史称大舜在历山耕田的缘故,历山又曾名舜耕山和舜山,只是到了唐朝以后才俗称千佛山的。

舜耕历山
舜即上古五帝之一有虞氏。

《史记》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

相传舜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

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后来舜继尧之位成为上古五帝之一。

据古籍记载,大舜幼年丧母,后母与弟骗大舜淘井,然后落井下石,大舜幸得井下溶洞逃出,也因此发掘出一处甘泉,人称舜泉也即舜井。

舜泉在正史中最早统称于历山之下,唐代明确说它在此处,宋代习称“舜泉”,并有欧阳修作《舜泉诗》,苏轼书写立碑。

舜泉的形状多次变更,唐代曾在泉上砌成两个井口,后来仅留一井。

舜井原在旧城厢南门大街的舜庙中。

舜庙院落宽宏、殿宇巍峨,松柏苍翠,被誉为“松韵南薰”,纳入济南十六景之一。

舜井所在原名南门大街,其北段俗称舜庙街,现名为舜井街。

庙内有元代济南状元、史学家张起岩撰文书写,由著名文学家张养浩额的迎祥宫石碑,因是济南两大乡贤合作的珍品,被誉为济南镇府之宝。

舜庙在辛亥革命后改为学校,遗址无存。

此碑现移至舜井西侧。

历史沿革
舜井街位于济南市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北起泉城路,南止黑虎泉西路,东通宽厚所街,西通刷律巷,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街。

相传四千年前大舜淘浚此井,街因舜井而得名。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建置考》(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载有“南门内大街”。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为“南门里大街”。

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始载为“南门里大街”、“舜井街”。

1980年,将舜庙街并入,三街合并命名为舜井街。

舜井也叫舜泉,舜井历史上名气很大,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到清末刘鹗的《老残游记》,数不清的文献资料中,都曾提及位于舜井街的舜井(舜泉)。

欧阳修、苏辙、元好问、曾巩等文学大名家都曾诗赞。

曾巩赞曰:“山麓归耕谜故垄,井干余汲见飞泉。

清涵广陌能成雨,冷侵平湖别有天。

南狩一时成往事,重华千古似当年。

更应此水无休歇,余泽人间世世传。


元代古碑
过去,南门里大街、舜井街、县西巷、钟楼寺街一线是济南古城区贯通南北的惟一一条主干道。

而原存于舜井附近的舜祠(后称舜皇庙)和迎祥宫曾被称为"府城胜处"。

如今的舜井,传说中"舜井锁蛟"所用的粗大锁链尚垂于井沿,但长期无水的泉池内已是垃圾覆底。

在舜井的西侧舜园内,1985年所建的亭、台、游廊已被改造,惟一的能"诉说"舜井街历史是矗立于园中央的《迎祥宫碑》碑楼。

该碑高达5米多,螭首龟背,立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篆额和撰书者分别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和元代状元、历史学家张起岩。

"二张"师徒声名显赫,他们合书的碑刻存世者仅此一块。

更为可贵的,碑文记载了道教全真派在济南地区的初期发展史,以及舜祠和迎祥宫的建造重修情况。

据碑文可知,在公元1220年的金代,道教全真派大宗师邱处机之徒陈志渊来济南小华山传教,1228年建华阳宫。

随后,陈志渊让他的徒弟道威、赵志信等人到舜井街舜祠旁建迎祥宫,宫成后匾额为邱处机题写。

当时舜祠尚存有北宋欧阳修咏舜泉的诗刻。

传说故事
舜泉在原南门里偏西舜庙里;舜井在原南门里向北“舜井街”路西墙下边。

据古老传说,济南发大水后,不知是哪位仙人(大禹或吕洞宾),把发水的蛟拿住,锁到舜井里,并在井上竖了一根粗粗的铁柱子,把粗如人手腕的锁蛟的铁链子从井中引上来锁在铁柱子上,让蛟在井里好好“修身养性”。

蛟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出去?”仙人回答:“到铁树开花的时候,你就可以出去了。

”那就是说,井中被锁的蛟将永远不能重见天日。

井上的铁柱子和铁链子一直到民国时代还有。

多少年来,大家去舜井里提水,井上的铁柱子、铁链子都已生锈,铁链子照样垂在井里,可是从来没有人敢动。

舜井落寞
往日的舜井旁还立有“龙虎护法”石碑,供有“圣井龙泉通海渊之神”木牌。

街上的舜园过去是舜祠(亦称舜庙)。

舜庙规模宏大,殿堂宏伟,有娥英祠,供有娥皇、女英神像。

元代至治三年(1323年)所立迎祥宫碑,系张养浩篆额,张起岩撰文并书,碑文记载了自金代兴定庚辰年(1220年)至元代至治三年300余年内,舜祠和迎祥宫的兴废过程。

现舜井街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商业街,主要经营电子产品,以手机为主,是中国三大手机集散地之一。

曾有这么一堆人,他们不擅长建设一个新世界,但擅长毁掉一个旧世界!!
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中,舜井街被拆掉了,只有古井、碑孤独地暂时保留了下来。

迎祥宫碑孤单地、无语地立在那里,像是向人们讲述那岁月的沧桑、那古老的传说……
……
怀念的,总是回忆,美妙而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