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事迹简介大全【文字汇总篇】

合集下载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
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著名水利工程师,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治水专家。

大禹治水的故事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被后人传颂为一段关于治水技术和智慧的传奇故事。

相传,在远古时代,中国大地频繁发生洪水,洪水成灾,百姓生活备受摧残。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大禹被封为“禹”,开始了他的治水事业。

大禹治水的第一步是勘察水情。

大禹深入江河湖泊,详细勘察各地水情,掌握了各地水文地理情况,为治水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大禹进行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

他开凿河渠,疏浚河道,修筑堤坝,修建水库,修筑闸门,修建水利设施,改善了水资源利用的条件,有效地防止了洪水的发生。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不仅注重技术手段,更加重视民生。

他深入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民生需求,将治水工程与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治水成果更加深入人心。

大禹的治水工程成果斐然,不仅解决了当时的洪涝灾害问题,更为后世的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大禹治水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古代神话传说,更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真实写照。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民对水利工程的重视和智慧,也可以从中汲取治水的经验和智慧,为现代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总之,大禹治水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古代传奇,更是一部关于治水技术和智慧的历史篇章,它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水利工程的发展道路,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兴修水利的历史人物

兴修水利的历史人物

兴修水利的历史人物兴修水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工程项目之一,旨在改善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下面是几位历史人物,他们为兴修水利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大禹大禹是中国古代黄帝时期的一名著名的治水官员,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开创者。

在治理洪水方面,他提出了“会通九州之水,浚其大江大河,引之若汤洛之流”的方案,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水利工程,如疏浚淮河、引江济淮等。

二、李冰李冰是中国隋朝时期的一名农民出身的水利工程专家,他历任官至水利部尚书。

在治理黄河方面,他制定了“拦河泄洪,分流分灌”的治理方案,并开始了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如修建“万仞堤”、“涉县堤”等。

三、郑成功郑成功是明清时期的著名将领和水利工程师,他在浙江和福建地区率领军队进行战争的同时,也或直接或间接地推进了水利工程建设。

他修筑了许多水利设施,如改善了闽江后的闽江河工程,“开渠灌溉”,“大治河道”等。

四、恽代英恽代英是中国现代近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师,他生于山东泰安,知名于北洋政府通过银行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修建郑洲河,恽代英便开始筹款修筑中游南运河。

他还主导了天津市大运河等众多水利工程建设。

并成为了中国现代水利工程史上的杰出人物。

五、黄旭华黄旭华是中国现代的一位水利专家,自1955年起一直从事水利工作,先后完成了长江下游专项规划、构筑物抗震理论和工程设计、堤防工程设计和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等大型水利项目。

他发表了“堤防抗震理论”、“水鲸梁计算方法”、“平衡拦沙量计算方法”等著名论文,成为中国现代水利工程历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以上就是几位为中国的兴修水利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先进思想、创新理念以及勇于担当的精神,促进了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民得以受益。

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黄河和长江等江河变得更加规范和顺畅。

大禹治水100字简介

大禹治水100字简介

大禹治水100字简介篇1从前,有一个人叫禹,他和阿娇结为夫妻后生活在山洞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

此时,正值洪水暴发,人们在洪灾面前毫无办法,于是,大禹就想召集众人,一同前往制伏洪水。

和妻子商量此事后,大禹就带着治水大军上路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大禹已经大半年没有回家了。

一天,他从乡亲口中得知阿娇怀孕了,大禹知道后很高兴,可忙于治水没有回家。

人们日夜不停地工作着,有一天,在去下一条洪灾河道时,大禹路过了家乡,一个村民告诉他阿娇生病了,大禹很难过,但是为治水,他还是没有回家。

又过了一段时间,大禹再次路过家乡,乡亲告诉大禹阿娇快生了,可是,大禹心想不能因为儿女情长耽误了治水的进程,只能继续往前走。

人们被大禹“三过家门二不入”的事情感动了,也更加努力干活,希望早日完成治水任务。

阿娇非常思念自己的丈夫,每天到山顶等啊等,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渐渐地她变成了一块石头。

大禹带着人们治水13年,终于制伏了洪水,当他回到家乡才知道阿娇已经成了一块石头,他抱着石头痛哭流泪,突然,从石头缝里走出一个男孩,为了纪念妻子,大禹为他取名"启”。

人们被大禹的'事迹深深感动,并感激他治水为人类造福,就称他为“大禹王”。

篇2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

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历史治水名人那些事

历史治水名人那些事

历史治水名人那些事大禹雕像。

由古至今,水利都是农耕经济的命脉,大到黄河改道淹没千年古城,小至水旱灾害粮食歉收,无不关乎国计民生。

日前,水利部官网公布首批12位“历史治水名人”,这当中大禹、李冰、王景、潘季驯、郭守敬、西门豹是历史课本中耳熟能详的治水人物;孙叔敖、林则徐政名显赫,苏轼是文坛翘楚,也都是知名人士;但作为专业治水达人,马臻、姜师度、李仪祉三位则声名不显,超出了大部分人的认知范畴。

治水安邦的大贤:孙叔敖荀子说:“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说孙叔敖是楚国期思地的乡野之人。

孙叔敖年幼时丧父,他的母亲见载于刘向的《烈女传·孙叔敖母》,里面讲到孙叔敖年少时曾在野外游玩,看到双头蛇出没,他将蛇杀死并埋掉。

当时的双头蛇被认为是灾祸之物,遇到便会遭遇不幸。

回家后孙叔敖将此事告知母亲,说自己快要死了,母亲问他双头蛇现在何处,他说为避免双头蛇被别人遇到已经杀死埋掉。

孙叔敖的母亲倒是见识非凡,告诉他“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说上天公正无私只会庇佑品德高尚的人,你一心求善,他日在楚国必有一番作为。

孙叔敖年轻时便成为治水颇有政绩的地方官员。

楚国地处东南,为水乡泽国,水灾极为频繁。

孙叔敖在期思陂(今河南省固始县)为官时,发动当地百姓,利用山区下来的水流,在泉河、石槽河修建水陂塘,用类似长藤结瓜的样子分流河水,既疏导激流防止水涝,又有陂塘积水灌溉农田,使“山溆之湍波”成为“沃壤之美泽”。

《淮南子·人间训》说:“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

”应母亲所言,孙叔敖后来果真官拜令尹(楚国执政官,相当于宰相),有了前面的治水经验,孙叔敖又主持兴办了中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que)陂(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

芍陂因芍亭得名,靠近楚国北部,这里是东抗吴越,北拒中原强国的战略要地。

芍陂修建后“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为后来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冰治水名臣传世

李冰治水名臣传世

李冰治水名臣传世李冰,中国古代著名的治水名臣,被誉为水利之神。

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深刻的智慧,成功地解决了多个治水难题,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对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被后世所称颂。

李冰治水的事迹至今仍被广为传颂,成为后代治水者学习的楷模。

李冰出生在古代中国的一个贫穷家庭,自小聪明机智,善于观察,对水利问题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在他年轻时,中国北方经常遭受洪水侵袭,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

这个问题逐渐引发了李冰的关注,他决定投身于治水事业中。

李冰首先展开了对长江流域的治理工作。

他对河道进行深入研究,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包括修筑堤坝、开挖排渠等。

通过调节河道水流,他成功地降低了洪水的威胁,并改善了河流的自然环境。

除了长江流域,李冰还投身到了黄河的治理中。

黄河是中国古代最为凶险的河流之一,经常发生洪水,并且容易改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冰设计了大型工程项目,建造了夏津渠等。

这些工程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洪水的发生,还缓解了黄河的决口问题,为黄河流域带来了安定和繁荣。

李冰的治水成就不仅体现在实际工程建设上,还展现在他的治水思想和方法上。

他提出了“疏而不堵,堵而不洩”的思想,强调了对水利工程的合理设计和科学管理。

李冰注重观察和研究自然环境,在解决水利问题时不仅考虑到了当下的情况,还着眼于长远发展。

他推崇“存水为决,洩水为疏”的原则,强调了保护和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李冰治水的成就不仅得到了古代社会的认可,而且在现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治水理念和方法被广泛传承,并应用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水利工程中。

他的事迹被载入了古代的史书和文化典籍中,成为了中国治水史上的传世瑰宝。

总结起来,李冰是中国古代治水事业的杰出代表。

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深厚的智慧,成功地解决了多个治水难题,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

他的治水成就不仅得到了古代社会的认可,而且在现代仍然受到广泛的尊崇。

李冰的治水事迹至今仍被广为传颂,成为后代的治水者学习的楷模。

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事迹简介大全【文字汇总篇】

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事迹简介大全【文字汇总篇】

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事迹简介大全【文字汇总篇】日前,国家水利部在其官网上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

首批历史治水名人推选工作是根据《新时代水利精神宣传贯彻工作方案》安排,由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开展,经过资料整理、研究分析、征求意见、网络投票、专家审核等程序,并报水利部党组审定,于2019年12月6日公布。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的事迹,方便大家学习。

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共12位,分别是大禹、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王景、马臻、姜师度、苏轼、郭守敬、潘季驯、林则徐、李仪祉。

大禹禹,约出生在公元前2000多年左右,姓姒,名文命。

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为夏王朝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禹所在的年代,连续发生了全国规模的特大洪水。

《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

”滔天的洪水使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帝尧先令鲧(禹之父)治理洪水,鲧采用“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低)”的方法,历时九年未能成功。

禹在父亲治水失败之后,受帝舜的委派,继续担当治水重任,他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堵为疏、因势利导的治水策略,前后历时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

禹在治水的同时,还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整理山川名录,并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物产制定了贡赋制度。

《尚书·禹贡》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大禹治水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公而忘私的精神,是创新求实的精神。

几千年来,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给予了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必胜信念。

孙叔敖孙叔敖(约公元前630—593年),姓蔿,名敖,字孙叔,河南淮滨县期思镇人。

官至楚国令尹,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

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孙叔敖主持修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

灌区的修建使当地的灌溉得到了保证,被后世称为“百里不求天灌区”。

孙叔敖官至令尹后,继续下膏泽、兴水利,于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主持修建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

初中的历史知名事件回顾大全

初中的历史知名事件回顾大全

初中的历史知名事件回顾大全1. 大禹治水:拯救黄河水患的英雄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事件,其中一项重要的事件是大禹治水。

大禹被誉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他在上古时期成功治理了黄河的水患,保护了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将回顾大禹治水的经过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大禹是夏朝时期的传说中的帝王,他以智慧和勇气闻名于世。

据传记载,黄河的水患严重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每年春季,黄河都会发生洪水,造成大面积的灾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禹决心治理黄河,保护人民的利益。

大禹治水的过程艰苦且危险。

他首先组织人手开凿渠道,引导黄河水流。

这项工程需要数年的时间和大量的劳力,但大禹坚持不懈。

他还利用沉沙法,即放置石块以减缓水流速度,保护河岸。

而后,大禹又建设了堤坝,用来控制洪水。

这些措施不仅成功降低了黄河的洪水威胁,还带来了农田灌溉和水运交通的便利。

大禹治水的成就不仅在于技术手段的运用,更在于他的智慧和领导能力。

他深入了解黄河的特点和水患的原因,制定了科学的治理方案。

同时,他与人民密切合作,组织群众共同参与治理工作,形成了一种集体的智慧。

大禹治水的成功不仅解决了黄河的水患问题,还为中国历史上治理河流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大禹治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带来了丰收的农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它也加强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团结精神。

大禹治水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古代治理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后来的历代统治者。

最重要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被传承下来,成为了中华民族勇于面对困难和追求幸福的象征。

在今天,黄河已经不再是人们生活和经济的威胁,大禹治水的成就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我们应该珍视这段历史,铭记大禹治水的伟大业绩,同时也要继续努力,面对新的挑战,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水利史上名人

中国水利史上名人

中国水利史上名人第一篇:中国水利史上名人中国水利史上名人摘要:我们从小就听过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其实在中国有很多像大禹一样对中国的水利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键字:水利名人大禹禹为鲧(gǔn)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

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

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

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

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

使水涝的到有效的治理。

郑国前246 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并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 余里。

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郑国渠原。

平原东西数百里,南北数十里。

平原地形特点是西北略高,东南略低。

郑国渠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可灌田四万余顷。

郑国渠开凿以来,由于泥沙淤积,干渠首部逐渐填高,水流不能入渠,历代以来在谷口地方不断改变河水入渠处,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始终不变。

西门豹西门豹,中国战国时期魏国人(故里在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生卒年不详。

魏文侯(公元前446~前396年在位)时任邺(今河南省安阳市区北18公里处)令,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战功。

他初到初到邺城时,看到这里,百业人烟稀少,田地荒芜萧条,一片冷清。

后来才为河伯娶妻为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遂颁律令,禁止巫风走的。

教育了广大的百姓。

原先出走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园。

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开围围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

听说大禹治水还有这些趣闻故事

听说大禹治水还有这些趣闻故事

听说大禹治水还有这些趣闻故事大禹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治水功绩被誉为“治水第一人”、“三皇五帝之一”,他所遵循的治水原则和方法也被历代继承发展并应用到今天,成为治水的经典之一。

除了治水方面的传说,大禹还有许多趣闻故事,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寻吧!一、大禹治水大禹是商朝时期的人物,他在位时主要致力于治水,拯救了人民的生命与财产。

根据《山海经》、《史记》等史书记载,公元前2294年,夏朝的帝舜命大禹负责治理黄河洪水,历时13年,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最终终于成功治理了黄河的洪水,使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

大禹治水的关键在于控制洪水,他利用当时的水利工程知识,修建了大量的堤防、运河等,这些工程纷纷开辟新渠道,改善水文气象条件,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福利。

二、大禹铭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大禹虽然是治水的专家,但在他离世后,大部分治理成果都逐渐消失了。

然而,他留下了一条铭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句话已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言。

这条铭言的意思是,任何事情的完成都需要从小处做起,一步一步的去积累,才能达到更远的目标。

无论是治水、学习、事业还是人生,都需要有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

三、大禹的权谋之道除了治水,在政治方面,大禹也是个非常出色的人物。

他在处理政治问题时,总是采取权谋之道,擅长运用智慧和策略。

据《史记》记载,大禹曾经收到一位来自齐国的使者和一些礼品。

当时,齐国曾经是夏朝的附属国,大禹深知齐国想要脱离夏朝管辖的有心之事,为了稳住齐国,他特意拒绝了来自齐国使者的礼物,并且预想到齐国将会有叛离的迹象,将他摆在了离叛离最近的山东附近,实行了高度警戒的态势。

结果,齐国果然发生了叛变,夏朝方面也能够及时应对,防止了更恶劣的后果。

这是大禹治理历史中的一个代表性案例,也反映了他智慧的一面。

四、大禹的家庭生活在家庭生活方面,大禹也是个有趣的人物。

他有两个妻子,一个名叫涂山氏,另一个名叫江水氏,据传两个妻子在家庭中相互关心,和睦相处,很少有纠纷。

大禹治水的简介100字

大禹治水的简介100字

大禹治水的简介100字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君主,他以治水功绩而闻名于世。

根据传说,古代中国经历了大洪水的灾难,水灾泛滥、山洪暴发,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在这个时候,大禹被封为治水之神,被派去解决水患问题。

大禹治水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勘测水情和制定治理方案;第二阶段是组织工程建设和开展治理;第三阶段是进行监督和持续巩固。

在第一阶段,大禹派遣各地的官员,听取民众的反映和河流的情况,勘测水情,了解泛滥的范围和原因。

他制定了具体的治理方案,通过清淤、疏浚、开凿河道等方式来控制洪水。

同时,他还提倡植树造林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水灾的发生。

在第二阶段,大禹组织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他动员了大量的劳工和官员,修建堤坝、开凿河道、清理河床等,以防止洪水的扩散和泛滥。

他还制定了治理水患的政策和法规,规范了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在第三阶段,大禹在治水工程完工后,还继续进行了监督和持续巩固工作。

他派遣官员前往各地检查河道的维护情况,确保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他还加强了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建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治水工作,为后代留下了治水的宝贵经验。

大禹治水的成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治水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他的治水方案和工程建设为后代治水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时,大禹的治水精神,即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的精神,也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不仅存在于中国的民间传说中,也在中国古代的史书和文化中得到了记载。

一些学者认为,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能是一个集体智慧的产物,汇集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治理水患的经验和智慧。

总之,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治理水患的壮举,他的治水功绩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他的治水精神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对于后代治水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民除害兴修水利的历史人物

为民除害兴修水利的历史人物

为民除害兴修水利的历史人物1、大禹禹(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是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

他改"堵"为"疏",取得了成功。

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至今为人所传颂。

他的治水思想至今仍值得借鉴。

2、孙叔敖孙叔敖(公元前770-前476年)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期期思)人,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

公元前605年,主持兴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

公元前598-前591他领导修建了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称安丰塘,其周长120许里,灌田万顷,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着灌溉效益。

3、西门豹西门豹,河北人,战国时期魏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

魏文侯时曾任邺令,主持修筑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在漳河上建无坝取水枢纽和12座低溢流堰,引出12条灌渠,既减少了河水泛滥之祸,又肥沃了土壤。

引漳十二渠经人们的不断整治,灌溉效益一直延续到唐代至德年间(756-758年)。

西门豹死后,邺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兴建了西门豹大夫庙,宋、明、清三朝还为他树立了碑碣。

直到现在,河北临漳地区还有一条渠道叫西门子渠。

4、李冰李冰,秦昭王灭周后(公元前256-前251),任蜀守,领导兴修了一批水利工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都江堰工程。

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

为纪念李冰,早在唐代就兴建了李冰祠。

5、潘季驯潘季驯(1521-1595),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明工治河专家。

30岁中进士,嘉靖末至万历中,4次任总理河道大臣,主持治理黄河、运河等,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重要贡献。

提出著名的"束水攻沙"理论,对后世治河有着很大影响。

其代表作《河防一览》,共14卷。

6、王景王景(约公元20-90年)琅琊不其(今山东即墨县西南)人,东汉水利家。

自幼"广窥众书",学识渊博,掌握多种技艺,尤其热心于水利工程建设。

水利部公布12位历史治水名人,你认识几位?

水利部公布12位历史治水名人,你认识几位?

水利部公布12位历史治水名人,你认识几位?千古治水大贤万代世人传送今天,我们来花点时间,把中国历史上的12大治水名人跟大家串一下。

在上两期的时候,我们讲了正史记载中的中国治水历史第一名人——孙叔敖的故事,也提到了水利部曾经发布过一个中国历史治水名人榜,在这个榜单上,首批人物就是12位,于是就有网友留言,问我们这12个名人到底都是谁?分别有些什么样的代表性事迹?那么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也算一期科普的小知识,供大家了解。

我们先来说第一位,毫无疑问,第一位的自然就是我们传说中治理过黄河、治理过淮河,还治理过长江,并且开凿山川,导汉水入长江的大禹了。

我们都听说过他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因此,备受百姓的推崇,也是我们历史记载的第一位治水名人,大禹的生活时间很早,因此算是上古大神了。

第二位呢?自然就是前两期中,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春秋楚国第一名相孙叔敖了,他开创了三个中国历史第一:第一个引水灌溉工程、第一个蓄水灌溉工程,还有第一条人工运河,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我们再说第三位历史治水名人,就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名臣西门豹,他曾经治理过漳水,开凿了引漳十二渠,让黄河以北的漳河流域变成了“鱼米之乡”,成为了魏国崛起的基础良田。

那么第四位呢?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修建了都江堰,让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的秦国名臣李冰父子了。

第五位呢?就是东汉初年治理过黄河,使其800年不再泛滥,千年未曾决堤的治理黄河千古第一名人王景。

第六位呢?也是东汉时期的人物,他是一个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东汉中后期的会稽太守马臻。

在他当会稽太守时,曾主持修建了300里长的镜湖堤,使会稽变成了真正的鱼米之乡。

从此以后,我们的浙江一带,开始成为富庶的江南水乡。

第七位治水名人呢?就是在我们大唐盛世中,曾被封为过将作大匠的姜师度,他曾经在多地挖渠引水,设置盐屯,开发了良田多达数十万顷,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第8个人呢?那可谓赫赫有名,妇孺皆知。

水文化历史上的十一位治水名家,你都认识吗?(I-137)

水文化历史上的十一位治水名家,你都认识吗?(I-137)

水文化历史上的十一位治水名家,你都认识吗?(I-137)千百年来,我国在除水害兴水利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了大批著名的治水人物,请问您知道都有谁吗?下面小水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下从春秋时期到清代的这十一位著名治水人物吧!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孙叔敖为官清廉治水功高,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把淠河水和诸山水都引入人工湖中,水多时可以开闸放水,水少时可以关闸蓄水。

不仅对防治这一带水灾起了积极作用,还灌溉了一百多万亩的农田,对于推动楚国的经济发展,乃对楚庄王当上中原霸主都起了较大的作用。

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人西门豹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开挖了十二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

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郑国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后来被韩王派去秦国修建水利工事,郑国渠建成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

李冰父子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人李冰父子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

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史禄秦朝的史禄凿灵渠运粮,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把中原和岭南连接起来,在水利建筑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贾让西汉的贾让针对黄河河患频发,他提出了以“宽河行洪”思想为主的全面治理黄河的上、中、下三种不同对策,上策主张滞洪改河,中策提出筑渠分流,下策则为缮完故堤,“治河三策”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王景东汉的王景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受命主持大修水运交通命脉汴渠和黄河堤防,筑堤后的黄河经历800多年没有发生大改道,决溢也为数不多,功效卓著。

范仲淹北宋的范仲淹“厚农桑”,强调兴修水利,提出“浚河、修圩、置闸”三者并重治水方针,并制定了一套奖励百姓、考核官员的制度长期实行。

郭守敬元朝的郭守敬到各处勘测地形,筹划水利方案,主持西夏治水,后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支撑了大都的兴盛。

水利工匠人物事迹材料

水利工匠人物事迹材料

水利工匠人物事迹材料一、古代水利工匠——李冰李冰,字子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匠。

他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时期,被封为平原君。

李冰以他的卓越水利工程和治水才能而闻名于世。

李冰最为人所称道的成就是他领导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座以水利为主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时,采用了人工开凿山体、修建堤坝、引水渠等方法,将岷江水引入平原地区,解决了当地长期存在的水灾问题,使周边地区的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除了修建都江堰,李冰还在其他地方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

他在汉阳修建了宽渠,使得长江水能够顺利引入城内。

他还在洛阳修建了灵渠,将洛河引入城内,解决了当地的水源问题。

李冰的水利工程成就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水利工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水利工匠——黄大发黄大发,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水利工匠,被誉为“中国水利奇才”。

黄大发出生在福建省宁化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但他凭借着对水利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执着追求,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水利工匠。

黄大发在水利工程设计和施工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

他主持设计和施工了福建的福清渠、湖南的湘江泵站等一系列重要水利工程,解决了当地的排涝和灌溉问题,为农田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大发的工作还涉及到水库建设、水资源调配等领域,他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理论和方法,为水利工程的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大发在水利工程教育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长期从事水利工程教育和培训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水利工程人才。

他还撰写了多本水利工程教材和论文,为水利工程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黄大发的事迹和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他被授予多项荣誉称号,包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

他的事迹也被多次报道和宣传,成为广大水利工作者的榜样和学习对象。

三、未来水利工匠的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潘季驯治水故事

潘季驯治水故事

潘季驯治水故事潘季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师,生活在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代。

他以治水工程的卓越才能和伟大贡献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关于潘季驯治水的故事。

潘季驯出生于今中国湖南省岳阳市的浏阳,他自幼聪颖,热爱学习。

年轻时,他曾在家乡任职地方官员,但他的志向远大,一直渴望为百姓谋福祉。

因此,他放弃了官职,远离尘世,前往岳阳附近的洞庭湖,独居修行。

潘季驯在洞庭湖边过着清静的生活,然而,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怀揣着改善百姓生计和治水的梦想。

当时,洞庭湖地区屡次遭受洪水侵袭,百姓疾苦不堪。

潘季驯决定发挥自己的才能,帮助人民解决治水难题。

他开始研究水文地理,深入了解了洞庭湖及其流域的地理特点。

他历时多年,对湖泊、江河的水流和泥沙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潘季驯的治水工程开始于疏通河道,修建堤坝,引水入渠,以改善水流。

他还创造性地设计了一套水流控制和泄洪系统,以便在洪水来临时有效地排放水流,保护农田和村庄。

他还提出了关于农田灌溉和水资源管理的新方法,使当地农业得以发展。

潘季驯的治水成就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他受到了各方的赞誉。

他在洞庭湖地区的治水工程成为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经典之一,被誉为"潘家驯水法",传颂千古。

他的工程成就改善了当地的生活条件,减少了灾害,增加了农田产量,也为百姓提供了更好的生计。

潘季驯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治水工程成就为后人传颂不衰,他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代的水利工程师,为保卫家园,造福百姓,不断努力。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勇于追求梦想,坚持不懈,可以创造出伟大的成就,为社会和人民作出重要贡献。

大禹治水相关内容

大禹治水相关内容

大禹治水相关内容
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神话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闻名于世的治水英雄。

相传大禹在数年的时间里,率领着众人外出巡查治理河流,并使黄河九次入海,治理了淮河、汉水等河流,极大地维护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使中国史上的洪水灾害得到极大的缓解。

大禹治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中国古代,水灾常常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而大禹治水的成功,不仅保护了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也证明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气可以战胜自然灾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禹治水的故事也充满了启示和教导。

大禹治水的成果来自于他的毅力、智慧和努力,这启示我们要不惧困难、勇往直前,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同时,大禹治水也告诉我们,只有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地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大禹治水的故事50字

大禹治水的故事50字

大禹治水的故事50字《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师和治水英雄,他凭借聪明才智和勇敢坚定的意志,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古代最大的水患之一,史称“大禹治水”。

大禹生活在约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时期,那个时候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遭受着频繁的水灾。

洪水泛滥,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

为了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大禹辞去了官职,立志治理水患,救助百姓。

大禹首先深入了解水患的原因和特点。

他发现,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降雨充沛,土地水文条件复杂。

加之部分地区地势平坦,河道曲折,水流不畅,积水难以排除,因此经常发生洪灾。

大禹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和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

大禹制定了全面治理洪水的方案。

他首先与当地政府官员合作,组建了水利工程队伍,挖掘疏浚河道,开辟排水渠道,提高河床等级,以改善水流情况。

同时,他也重视水库的建设,修筑堤坝,蓄水抵御洪水。

大禹还鼓励农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他亲自带头与农民一起挖掘河渠,修筑堤坝,让每个人都深入参与到治水的行动中来。

大禹治水期间,他不仅仅注重技术手段,更注重科学管理和完善制度。

他建立了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及时发现洪水的迹象,并组织民众应对。

他还制定了水资源的管理规定和平衡措施,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大禹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通过采用各种水利工程手段,成功地解决了水患问题。

大禹治水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古代治水史,更是一个精神典范。

他不畏艰险,执着追求,恢复了百姓的安定生活,为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禹治水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治理水患需要科学的观察,深入了解水文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

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民众的参与,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制度和管理也是水利工程的重要保障,需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灾害预警机制。

总之,大禹治水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和勇气,充分发挥智慧和创新精神,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为人民谋福祉。

大禹: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大禹: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大禹: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帝尧时,中原洪水为灾,百姓愁苦不堪。

鲧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时间,洪水未平。

舜巡视天下,发现鲧用堵截的办法治水,一点成绩也没有,最后在羽山将其处死。

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

禹接受任务以后,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

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失败的原因,决定改革治水方法,变堵截为疏导,亲自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

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

他与涂山氏女名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

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咬著牙没有进家门。

第三次经过的时候,他的儿子启正抱在母亲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了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禹三过家门不入,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

禹亦关心百姓的疾苦。

有一次,看见一个人穷得把孩子卖了,禹就把孩子赎了回来。

见有的百姓没有吃的,他就让后稷把仅有的粮食分给百姓。

禹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简陋的席篷,每天亲自手持耒锸,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

几年下来,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脱光了,手掌和脚掌结了厚厚的老茧,躯体干枯,脸庞黧黑。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们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终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

刚退去洪水的土地过于潮湿,禹让益发给民众种籽,教他们种水稻。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

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

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

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

大禹治水的事迹范文

大禹治水的事迹范文

大禹治水的事迹范文
传说,西周初年,有一位伟大的人物,大禹,此人凭借自身的智慧和
勇气,来治理洪水,为人们减轻灾害。

大禹治水神话中的人物,在中国历
史上有许多传说,受到了大家的赞誉。

大禹九大治水事迹在我国历史上以
及人们的生活中都有深远的影响。

大禹曾任西周初年武王的大臣,他的决心和勇气赢得了众多百姓的尊敬。

当时,洪水泛滥,黄河源头汹涌澎湃,惊涛排山,没有一点方法可以
治理它,人们都陷入了无助的困境中。

大禹看到情况,就拿起铁锤,在大
河边敲击,直到能够令水跑到外边去。

他敲击地面的声音传遍了整个洪水
泛滥的地方。

前来的人们惊呼,大禹利用人们的帮助渐渐把洪水分成若干
支流,分别流入黄河和淮河和黄海等地,大大减少了洪水的灾害,被历史
上称为“九渠九河”。

此外,大禹还以建“孔坑”的方法治理洪水。

他在太湖建造了一个巨
大的排洪孔,把洪水从孔中引入,把洪水引入海湾,使洪水不在汹涌澎湃。

大禹还发明了抽水机,把洪水从黄河抽出来,放入小河,以减少洪水的损失。

大禹改建了堤坝,把洪水引入到河床的两边,以减少洪水对周围地区
的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事迹简介大全【文字汇总篇】日前,国家水利部在其官网上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

首批历史治水名人推选工作是根据《新时代水利精神宣传贯彻工作方案》安排,由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开展,经过资料整理、研究分析、征求意见、网络投票、专家审核等程序,并报水利部党组审定,于2019年12月6日公布。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的事迹,方便大家学习。

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共12位,分别是大禹、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王景、马臻、姜师度、苏轼、郭守敬、潘季驯、林则徐、李仪祉。

大禹禹,约出生在公元前2000多年左右,姓姒,名文命。

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为夏王朝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禹所在的年代,连续发生了全国规模的特大洪水。

《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

滔天的洪水使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帝尧先令鲧(禹之父)治理洪水,鲧采用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低)的方法,历时九年未能成功。

禹在父亲治水失败之后,受帝舜的委派,继续担当治水重任,他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堵为疏、因势利导的治水策略,前后历时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

禹在治水的同时,还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整理山川名录,并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物产制定了贡赋制度。

《尚书禹贡》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大禹治水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公而忘私的精神,是创新求实的精神。

几千年来,大禹治水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给予了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必胜信念。

孙叔敖孙叔敖(约公元前630593年),姓蔿,名敖,字孙叔,河南淮滨县期思镇人。

官至楚国令尹,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

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孙叔敖主持修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期思雩娄灌区。

灌区的修建使当地的灌溉得到了保证,被后世称为百里不求天灌区。

孙叔敖官至令尹后,继续下膏泽、兴水利,于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主持修建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

芍陂的修建,使安丰一带成为楚国的粮仓,经济重地。

清代学者顾祖禹称芍陂为淮南田赋之本。

《孙叔敖庙碑记》中对他的描述:宣导川谷,陂障源泉,溉灌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

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

是对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孙叔敖的一生精于治水、科学治水、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毛泽东曾称其为一位了不起的水利专家。

西门豹西门豹,姓西门,名豹,生卒年代不详。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魏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

西门豹任邺令(今河北临漳县)期间,见此地田园荒芜、人烟稀少,决定引漳水溉田。

当时当地百姓认为漳水泛滥是由于河伯娶亲造成的,因此,工程修建前西门豹决心首先废除陋习、动员群众,随后查勘地形、科学规划,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

这就是著名的引漳水十二渠,中国最早的多首制大型引水工程。

引漳十二渠的修建肥沃了两岸的土地,增加了粮食产量。

《史记河渠书》载: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西门豹为官期间废除当地陋习,科学地认识到漳水多泥沙的特性,遵循河流规律,加以引导利用,在施工中表现出克己奉公、身先士卒、忘我为民的优秀品质。

李冰李冰,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生卒年代不详。

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0年)任蜀郡太守。

李冰任太守期间,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他在岷江中心筑分水鱼嘴,将江水分成内外二江;又凿玉垒山形成宝瓶口,将内江水引入成都平原。

《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都江堰的成功修建使得成都平原变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除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内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文井江、白木江、洛水、绵水等灌溉和航运工程。

李冰利用自然、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成功解决了分水、引水、泄洪、排沙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李冰的治水之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王景王景(约公元3085年),字仲通,山东即墨县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历任河堤谒者、徐州刺史、又迁庐江太守。

王景知识渊博、广窥众书,尤其喜欢水利工程建设。

自公元11年黄河第二次大改道,至王景所在时代黄河已经泛流数十年,航道淤塞,漕运中止,田园荒芜,百姓受灾严重。

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明帝决心治河,于是召见王景,并同意了他提出的治水规划,发兵卒数十万,开始了规模巨大的治水工程。

王景首先筑堤,系统性修建了荥阳至千乘入海口长达千余里的黄河两岸大堤;其次理渠,将汴渠和黄河分离。

此次治河使黄河安澜近八百年。

后任庐江太守期间,教民牛耕、植桑养田、修复芍陂,不多时,境内富饶、五谷丰足。

王景忠于热爱的水利事业,科学规划,详细调查,制定出了一套完备的治河计划,在治水期间体现出求实、负责、求精、创新的精神。

马臻马臻(公元88141年),字叔荐,陕西兴平人。

东汉时期著名水利专家,官至会稽太守。

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马臻任会稽太守期间,详考农田水利,勘察规划山水,兴建鉴湖水利灌溉工程。

鉴湖由西起浦阳江,东至曹娥江长达127里的湖堤和南边会稽山麓围成,总纳山阴、会稽两县36水,周长约310里,宽约5里。

又辅以斗门、闸、涵、堰等水利设施,使鉴湖水利工程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和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益。

鉴湖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得绍兴一带成为村落遥相连接,境内无荒废之田,田无旱涝之忧的富庶之区。

《越中杂识》一书作者曾如此评价道:向为潮汐往来之区,马太守筑坝筑塘之后,始成乐土。

马臻是大禹精神的实践者,是绍兴历史上真正实施了带有全局性意义工程的治水英雄。

鉴湖建成,全面改造了山会平原,效益巨大,流泽后世。

姜师度姜师度(约公元653723年),河北魏县人。

历任丹陵尉、龙岗令,后升迁易州、沧州、同州等地刺史,官至将作大匠。

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在蓟州沿海,循曹操旧迹,开平虏渠运粮。

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在贝州经城县开张甲河排水。

随后又在沧州清池县引浮水开渠分别注入毛氏河和漳河。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在华州华阴县开敷水渠排水。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在郑县修建利俗、罗文两灌渠并筑堤防洪。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在朝邑、河西二县修渠引洛水和黄河水灌通灵陂,灌田二千顷。

姜师度每到一地都注重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为当地百姓做出了实质贡献。

《旧唐书》载:师度勤于为政,又有巧思,颇知沟洫之利。

姜师度热衷水利事业,为官一地,治水一方,每到一地,皆求真务实、踏实肯干,切切实实为当地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苏轼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市人。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官至礼部尚书。

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澶州曹村,洪水包围徐州城,他领导军民抵御洪水,同时为防洪水再次肆虐,他又主持了增筑故城、修建木岸工程。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轼任杭州太守期间,主持修缮六井,解决杭州居民用水问题;同时率领军民大力疏浚西湖,并将挖出来的葑根、淤泥,筑成一条贯穿西湖的长堤,后人称之为苏堤。

为官期间,苏轼主持或参与的水利工程不胜枚举。

苏轼除积极参与治水实践之外,还撰写水利著述《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

苏轼把水利事业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每到一地,治水一方。

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他重视实地调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治水;在施工中又体现出身先士卒、不辞劳苦的奉献精神。

郭守敬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字若思,河北邢台人。

元朝时期杰出的科学家,尤擅长水利和天文历算。

郭守敬一生治理河渠沟堰几百所,尤其以修复宁夏引黄灌区和规划沟通京杭大运河最为著名。

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郭守敬赴宁夏,修复了黄河灌区唐徕、汉延及其他十条干渠,68条支渠,溉田9万余顷,使河套平原成为塞外江南。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郭守敬升任都水监,掌管全国水利建设。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负责进行会通河的测量规划,会通河北自临清接御河,南抵安山连济州河,全250里。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负责开凿通惠河,历时一年,会通河引白浮泉水至大都城内再至通州,全长164里。

自此南来漕船可直抵大都城内。

郭守敬一生在水利事业上成绩斐然,注重实际,深入调查;因旧谋新,既有保留又发展;提倡考察,用科学事实进行水利设计;因法而治,遵循自然规律;既有理念创新,又有科技创新,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水利思想。

潘季驯潘季驯(公元15211595年),字时良,号印川,浙江湖州市人。

明朝时期著名水利学家,历任工部尚书、总理河道等职。

潘季驯从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开始,到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止,曾四次出任总理河道,负责治理黄河、运河长达十年。

任总理河道期间,他一改明代前期治黄采用的下游分流杀势,多开支河的主张,而针对黄河一石水六斗泥的多泥沙特点,提出和实践了束水攻沙的理论认识,并相应设计了一套缕堤、遥堤、格堤的系列黄河防洪工程体系,以及四防二守的防汛抢险的修守制度,以期达到以水治水,使得黄河主槽逐渐加深,从而彻底解除黄河下游防洪困境。

潘季驯还著有《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等水利著作。

潘季驯心系水利,以治水为己任,本着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理念,科学认识水沙规律,并探索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治水方法。

林则徐林则徐(公元17851850年),字元抚,晚号俟村老人、福建福州人,清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历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等职。

在林则徐近40年宦海生涯里,历官13省,从北方的海河到南方的珠江,从东南的太湖流域到西北的伊犁河,都留下了他治水的足迹。

清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出任杭嘉湖兵备道,上任之初便因海塘工程乃保障滨海良田之关键,着手加固海塘,还特别要求新塘采石,必择坚厚。

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湖广总督任上,着重为维修长江中游荆江段和汉水下游堤防。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林则徐被谪戍伊犁,领导水利屯田。

在惠远城水利建设中,负责最艰巨的渠首工程建设,在托克逊大力推广坎儿井。

林则徐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的兴废直接攸关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计,每到一地,治水一方,穷心水利,浚治江河,身体力行,功勋卓著。

李仪祉李仪祉(公元1882-1938年),名协,字仪祉,陕西省蒲城县人,我国近代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

历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授、陕西水利局长、华北委员会委员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李仪祉在德国留学期间,目睹欧洲各国水利发达之景象,对我国水利的颓废十分感慨,从此立下振兴之志。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学成回国之初先任河海工专教授,贯注培养水利人才。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李仪祉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先后提出建设关中八惠的引水灌溉工程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