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_产业新城规划研究
产城融合产业新城规划研究
$number {01}
目 录
• 引言 • 产城融合理论概述 • 产业新城规划原则与方法 • 产城融合在产业新城规划中实践 • 产业新城规划实施策略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1 2
3
城市化进程加速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与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日 益紧密,产城融合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智能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产业新城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发展,包括智能 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建筑等方面。
绿色低碳发展
环保意识的提高将推动产业新城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包括清洁能 源利用、绿色建筑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多元化产业布局
未来产业新城将更加注重多元化产业布局,通过引入不同产业类型的 企业,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发展。
当前,我国各地纷纷开展产城融合实践,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公共服务等方式,推动产业与 城市融合发展。然而,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产业同质化竞争、城市功能不完善、生态环境压力等。
产城融合对城市规划影响
空间布局优化
被动收入是指个人投资一 次或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十次或被动收入投资一次 次或少数几次后,被动收 入是指个人投人投人投人 投资一次或被动收入投资 收入投收入投
内涵解析
产城融合的核心在于实现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有机结合,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产城融合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产城融合经历了从产业集聚到产城互动,再到产城融合的演变过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 级,产城融合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
现状概述
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分析报告1. 概述产城融合是指将产业和城市发展紧密结合,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实现产业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本报告将对产城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 产城融合的定义和特点产城融合是以城市为平台,将产业与城市有机结合,形成产业基地、商务中心和创新聚集区等一体化空间。
它通过有效整合资源、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提高产业竞争力等方式,实现了产业与城市的共同发展。
产城融合具有以下特点:- 产业与城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有机结合;- 强调资源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 注重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和城市韧性。
3. 产城融合发展的现状3.1 产城融合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产城融合已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城市通过产城融合的方式,实现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功能的提升。
中国也在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许多城市通过打造产业新城和科技园区等,取得了显著成效。
3.2 产城融合的挑战和问题产城融合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不平衡,一些城市在产城融合方面存在差距,需要加大改革力度。
其次,产城融合需要各方面的协作和配合,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难题。
此外,一些地方在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过于注重速度和规模,忽视了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考虑。
3.3 产城融合的成功案例产城融合发展已在许多地方取得了成功。
例如,深圳通过产城融合,由一个渔村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城市。
浙江杭州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和互联网产业,实现了经济转型和城市功能提升。
北京通过打造中关村科技园和大兴机场经济区,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4. 产城融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产城融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首先,它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向高端产业链延伸。
其次,产城融合能够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吸引人才和资本的流入,促进城市的创新和发展。
片区产城融合调研报告
片区产城融合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城融合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片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产城融合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整体的发展质量和未来潜力。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某片区的实地调研,分析其产城融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片区概况本次调研的片区位于某市主城区,占地面积约XX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XX万人。
该片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城市基础设施。
三、产城融合现状分析1. 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相协调调研发现,该片区的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拥有一批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现代服务业繁荣,商业、金融、文化创意等领域企业众多;都市型工业稳定发展,主要涉及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
2.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随着产业的发展,该片区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健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同时,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绿化覆盖率较高,空气质量良好。
3. 产城空间布局一体化该片区注重产城空间布局的一体化,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园区和居住区,实现产业与城市的有机融合。
产业园区内配套建设了员工公寓、商业设施等,方便企业员工生活;居住区内则引入了大型商业综合体、公共绿地等城市功能设施,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虽然该片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但传统产业仍占据一定比重。
面对国内外竞争压力和资源环境约束,如何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城市更新改造任务重该片区部分区域存在老旧工业区和棚户区,这些区域基础设施陈旧,环境质量较差,给城市更新改造带来较大压力。
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难题。
全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全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全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一、调研目的与背景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的工业园区数量不断增加,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但在产业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工业结构单一、人才流失等。
为了促进工业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全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不同类型的工业园区进行调研,包括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
三、调研结果与问题分析1. 产业结构单一:大部分工业园区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支撑。
2. 环境污染问题:部分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产城融合发展。
3. 人才流失问题:由于工业园区产业单一,吸引和留住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有限,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4.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工业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欠缺,限制了产业发展和产城融合的进程。
四、调研结论与政策建议1. 多元化产业发展:全市工业园区应在继续发展传统制造业的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
2. 加强环境保护:政府应加大力度推动工业园区环境治理,引入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工业园区的生态环境,提升产城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3. 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鼓励工业园区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提升工业园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供更好的交通、通信、供电等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和产城融合提供保障。
五、调研成果的应用本次调研的结果将为全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可以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全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以产业为先导的新城规划探讨
以产业为先导的新城规划探讨作者:姚秀德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0期摘要:以建设产城互动的复合型产业新城为目标,探讨以产业为先导的新城规划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产城互动;产城融合;产业新城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目前阶段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成为世界工厂,因此城市建设中各类开发区层出不穷。
大多数开发区往往功能比较单一,是单纯的工业集中区。
作者在参与东台经济开发区整合规划的过程中,力图从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律分析入手,将产城互动的理念融入到规划设计当中,探讨产业为先导的新城区开发的规划途径。
规划背景目前从东台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总体趋势较好,经济总量逐年提升,但由于产业区和生活区的相互脱离,目前产业区发展仍旧强烈依赖主城区支持,通勤交通复杂。
随着经济开发区逐渐从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向低污染的高端产业转变,为产城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空间分布上看,本次规划整合的运河以东地区,目前有两个发展主体,经济开发区和城东新区。
目前两个区行政上单独管理,功能上经济开发区以产业功能为主,城东新区以生活功能为主,形成了南生活北产业的空间格局。
理论探讨以产业为主导的新城建设,大致有以下规律可循。
首先,起步阶段往往是产业先行,一开始是纯粹的工业集中,继而发展出与产业相关的各种生产性服务业,这个阶段人口一般不会在区内集中,新区强烈依附于老城,依靠老城提供各种生活配套服务,这个阶段发展总体较慢,长时间内都会保持这个状态。
而后,随着产业聚集规模的扩大,开发区本身进入良性发展,集聚的资源越来越多,人口也在区内逐渐出现集聚,为工业区配套的居住区开始逐渐出现,这个阶段开发区已经不是单纯的工业集中区,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产业和居住出现齐头并进的局面。
最终,随着居住规模的扩大,居住区不再是依附产业区发展的产业配套,逐渐形成新城生活区,越来越多的不在开发区就业的城市人口逐渐迁入,到此为止,产业新城逐渐形成。
产城融合产业新城规划研究
02
CHAPTER
产城融合产业新城规划原则与策略
生态优先
以产业为引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产业导向
人本关怀
创新驱动
01
02
04
03
鼓励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促进城市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注人的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产城融合。
产业升级与转型
创新模式
探索公共服务设施运营新模式,如公私合营、委托经营等,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生态保护
加强城市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绿色出行
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自行车等,减少机动车对环境的影响。
污染治理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监管,减少工业、交通等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
05
CHAPTER
政策支持与保障措施研究
创新驱动
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引进
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培养与使用
建立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机制,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04
CHAPTER
城市功能提升规划研究
交通基础设施
加强城市内外交通联系,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公共交通覆盖范围。
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有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意义
国内外发展现状
国内外许多地区已经开展了产城融合产业新城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国内的长沙、苏州等地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实现了产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
存在问题
以产促城 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产城关系初探
有业无城 :产业发展缺少城市功能的配套
目前 , 我 国 相 当 一 部 分 工 业 园 区 发 展 为 城 市 新
产 业 发展 过程 的干预 。 另一 方面 ,依 托集 群地 区城 镇 化
的发 展及 其伴 随城镇 职 能 的完善 和发 挥所 带来 的市 场 引
商 、 各职 能部 门 ,乃 至部 分地 方政 府 ,都 想 当然 地 认 快 的地 方。第 二 ,产业 发展 的一 系列 乘数 效 应引 发 的外 为这 是房 地产 市场 的又 一场 盛宴 ,大 量楼市 供 应随 之来 部 规模 经 济 效 应 自然 而 然促 进 劳 动 力转 移 和 人 口的 集 临 ,尤其 是三 四线 城市 ,在缺 乏产业 导入 与支 撑 的前提 中 ,促进 了人 口的非农 化和 第三 产业 的 发展 ,推 动城镇
下 ,不 少城市 出台新 的产业 发展 规划 ,以此 为基础 开发 化发 展进 程。
产业 新城 。但 是 ,实 际操作 上 ,中 小城市 尤其 是三 四线
产 业 集 群 化 与城 镇 化 耦 合 联 动 是推 动 地 区进 一 步
城市 更 多的 只是 以产业 新城 为名 直接 进行 房地 产市 场开 发 展 的 引 擎 。在 产 城 城 镇 化 发 展 水平 普 遍 较 高 的江 浙
● 市 期 话 题
No wo d o v s T o p i c
近 日,随着 《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 划 ( 2 0 1 4 - 2 0 2 0 年)》的 出台,走 中国特 色新型; -  ̄4 L、信 息 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J - _ , I k 化和城镇化 良性互动、城镇化和 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提高城镇化质量,发展集约、智能、绿 色、低破 的新型城镇化 ,成 为我 国城市 规划工作的重要指导方向。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策略
互动关系松散 区域极化效应
日益密切,反哺母城, 辐射扩散效应
互融互促,一体化发展, 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空间形态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特质一览
1 产城发展路径
产城分离
各自为政
边缘融合
产城融合
产业聚合 结构耦合
功能复合 设施调和
定位契合
规划协和 空间缝合
用地混合 人文融合
图例:
居住用地
商业用地
行政用地
文体用地
绿地用地
工业用地 产城融合发展路径解析示意图
1 产城发展路径
Part
产业园区以往一直是金融与产业发展和集聚的载体,是项目与人才碰撞和汇聚的聚集地,随着中国城市、地产、社会、管理制度、网络环 境和产业能级的不断升级,尤其是随着全球市场条件变化的不可预见增加,产业园区的更新速度已经越来越快。
第一代:1978-1989 零散自发形成的厂房模 式,简单粗放,定位不 明,职能微弱。
‘80S
第二代:1990-2000 统一规划,园区化,智能 化,信息化,产业聚集, 招商为主,初步规划,初 具社会职能
‘90S
第三代:2000-2010 工作,生活,休闲一体街 区化,专业化招商,一定 社会职能,产业链及配套 服务。
镇,产业综合体,城市综合体。 • 产城关系:园区与城市边界逐渐模糊,生产生活空间高度融合。
上海青浦工业园区是1995年11月25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九大市级工业开发区之一,目前规划面积56.2平方公里。园区不
仅位于长三角“之”字型经济圈的交接处,是上海通往江苏、浙江两省的交汇点,而且也是长三角制造业产业带的中心,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 进产业带的枢纽作用和对长三角、华东地区的辐射作用。
产城融合规划
产城融合规划产城融合规划是指将工业生产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的规划。
产城融合规划强调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相互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下面就产城融合规划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做一个简要探讨。
产城融合规划的重要性在于推动城市发展的新路径,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一方面,产城融合规划可以将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进行整合和优化,推动产业向高端、绿色、智能化转型,提高产业品质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产城融合规划可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通过将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实施产城融合规划的策略有几个方面。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产城融合规划体系。
这包括制定产城融合规划的纲要和指导原则,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任务,推动产城融合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融合,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改善交通运输、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物流和信息流畅性,为产城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要优化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通过划定产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的界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平衡。
此外,要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
通过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绿色、智能化发展,实现产城融合的双赢。
最后,要加强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
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如减税、补贴、优惠政策等,吸引和扶持优质产业项目,引进高端人才和科技成果,提供金融支持和风险投资,为产城融合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产城融合规划是推动城市发展新路径的重要举措,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管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加强政策和金融支持,可以实现产城融合的良性循环,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发展策略研究——以杭州富春湾新城灵桥产业区块为例
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发展策略研究——以杭州富春湾新城灵桥产业区块为例摘要: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加强,产业园区发展从1.0蜕变至3.0,逐步走向产城融合的园区形态。
本文以杭州富春湾新城灵桥产业区块为例,介绍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发展的规划策略。
关键词:产城融合;园区规划;功能配套;用地供给产业园区不断发展,其形态、功能、业态不断演变。
从最开始的简单集聚,到形成产业集群,再到产业生态,带动产业载体从园区1.0蜕变至园区3.0(即科技园区),产业形态、发展动力和物业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传统产业以简单集聚为主,围绕大企业产品配套或由于产品的相似而在某一区域形成了产业集聚区,其开发模式粗放、园区功能单一,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通过政府招商引资而使企业建厂,产业和产业链没有太多核心要素,依赖技术进口,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不足。
20世纪以来,产业园区向2.0方向演进,园区逐渐形成在某一领域内,地理上邻近、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联结,形成产业集群,注重产业链的打造,积极向上游研发和下游销售等环节延伸,制造和服务并存,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强,高端产业也开始出现,其发展动力由单纯的投资办厂与创业孵化并举,形成了研发楼宇与工业厂房两种物业形态。
而随着如今我国的科技创新不断深化,园区更加注重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更加强调产城融合,形成了园区3.0的产业生态,此阶段产业形态不再是单纯的制造业,而是以新兴产业和原创产业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和创业孵化为源动力,更加强调服务经济的配套。
在空间上去中心化,实现网络化生产的平台型企业,主要由楼宇-公共空间和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的形态出现。
从园区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出,随着园区功能的不断升级,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也不断深度融合。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就没有载体支撑,缺乏发展动力;而没有城市完善配套的园区也只是厂房的集合,园区发展难以实现转型升级。
产城融合-百度文库
产城融合发展的社会背景
1)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以蛇口工业区变身高科技产业区为例 1995年 产业结构调整,从产业链低端向中高端转移
2002年
形成以地产、物流为核心产业,高科技、园区服务为主营业务的新产业格局
2008年
打造成高端服务业基地,主导发展网络信息、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三大产业
功能定位 产业导向
高端 科技 研发
高新 技术 产业
循环 经济
汽车电子
产业
先进装备
制造
新能源
新材料
生物医药
产业地产的发展方向
Direction of Industry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产城融合发展的社会背景
2)单一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生产要素聚集阶段 单个产业 产业主导特征阶段 产业链 横向共生 创新突破阶段 产业集群 现代科技都市阶段 产业网
性越来越强,逐步形成产业新城。
核心产业
研发楼 标准厂房
深圳天安数码城
Tianan Digital Mall, Shenzhen 各功能建筑量配比:
7% 2%
上海浦江智谷
PIV, Shanghai
功能组成与规模研究
• 浦江智谷位于上海闵行区浦星公路东侧。总 体规划面积1100亩,总建筑面积约88万㎡。
十八届三中全会
人的城镇化
2014-3-16
正式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城
人
城镇化
城镇化
产城融合的开发主体
Development Subject of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and City
产城融合的开发主体
产城融合解读上
关于“产城融合”的解读上产城融合是在开发区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的双向发展导致的共同需求,是产业园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本文将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内涵以及构成要素进行解读,以达到对产城融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一、背景解读一在国外,“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20 世纪40 年代,英国开始建设卫星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在特大城市周围培育生活和工作平衡的独立新兴城市,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雏形,如日本筑波科学城和法国索非亚·安蒂波里斯科学城等从产业园区开始培育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人口、交通压力,形成了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极;日本筑波科学城是世界范围内产业新城的典型案例之一,坐落在离日本东京东北约60公里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公里,总面积284.0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20万,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二在国内,产业园“孤岛经济“催生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规划2005年后,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带动了新城、新区和大学城等多种新型城市空间的出现,逐步在地区发展中承担起经济推动器的作用;然而,产业园区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形成“孤岛经济”,制约了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及其与周边城市的融合;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传统以制造业为主、强调对外出口、以外资为导向的产业园区发展策略逐渐被以产业集群为单位、规模化发展、高新科技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的发展理念所取代;与产业园区密切相关的城区面临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城乡地域空间结构开始向一体化协调发展,“大都市区”概念逐步形成,对产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2014 年3 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在集聚产业的同时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位于江苏省昆山市,是上海的卫星商务城,围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打造服务外包基地和国家级金融服务外包示范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在提供大量工作机会的同时,促进商业、居住、教育等生活配套的改善,产业环境与生活环境协同发展,共筑产城一体化;二、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内涵发展阶段空间动态园区发展动力园区特征产业发展需求因素要素集聚阶段园城空间关系:基本脱离;纯产业区,空间上沿交通轴线布局,单个企业或同类企业集聚低成本导向:低成本吸引生产要素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但要素配置效率低功能:加工型,单一产品制造、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廉价土地、劳动力、优惠的税收政策产业主导阶段园城空间关系:园城相对脱离串珠式;纯产业区,空间上围绕核心企业产业链延伸布局产业链导向: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关联产业集聚功能:关联性产品制造;产业:资本密集型、外向型产业,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为主一定的配套服务和研发能力,研发主要靠外部科研机构和大学,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较弱创新突破阶段园城空间关系:园城互动;产业社区,产业间开始产生协同效应,空间上围绕产业集群圈层布局创新文化:研发和创新吸引企业集聚, 侧向关联产业集聚功能:研发复合;产业:技术密集型、创新型产业,高速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新型能源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新兴领域高素质人才、良好的信息、技术及其他高端产业配套服务、园区自身科研能力不断增强产城一体阶段园城空间关系:产城融合;综合新城,空间上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完全融合园城优势互补、互促发展,高势能优势功能:城市复合产业、人气、文化、资本;产业: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高价值的品牌、高素质的人才资源、高增值能力和高回报率的巨额金融本金三、产城融合三大构成要素产城融合三大构成要素分别是: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三大结构的融合;其中:产业结构是动力,良好的产业基础是产业园区发展的初始驱动力,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社会结构中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影响空间结构分异;空间结构是载体,随着产业结构沿“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路径的升级,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生活空间,而城市空间功能与产业功能的融合有助于创新型产业的发展;社会结构是保障,居住人群的教育结构决定就业需求的匹配度,不同产业工人对产业、交通空间的需求不一,消费能力的分层也导致了居住、游憩空间需求的多样化;一产业结构的融合产业结构的融合是指园区在产业组织过程中,要结合主导产业的不同需求及特点,既要配备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又要配套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形成网络化产业关联结构;二空间结构的融合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促进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这些功能区相互交织,形成网状系统;产城融合将产业的不同空间需求与城市的不同功能区作为彼此联系的网络空间单元,构建起产业复合、职住平衡、服务配套和生态宜居的空间组织方式,从而达到让居民在不同的城市空间单元中就近就业、购物和休闲的目的;三社会结构的融合社会结构的融合是指产业园区内居民的教育结构、从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相互匹配,并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相协调;产城融合的核心是促进居住和就业的融合,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就业结构直接影响居民收入水平,不同的收入水平使得消费结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并导致社会服务需求的差异化,进而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因此城市的居民是否与当地就业需求相匹配成为促进产城融合的基础;随着园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就业人群的构成趋于多样化,消费结构趋于高级化,因此应逐步建立与城市化发展相契合的,由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和公共管理构成的产业园区社会管理架构,形成园区与母城一体的、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配套、公共安全系统与行政管理体系;总体概况科学城的原计划人口为22万,其中研究与教育区10万人,周边都市区12万人;现今人口,到1988年底,科学城人口为18.8万,其中研究与教育区6.5万,都市周边12.3万,其中有科学研究人员13000人;而拟定未来2030年人口达到35万,其中研究学园地区10万,周边开发区25万;发展历程项目规划区域包括两个部分:研究学院地区和周边开发地区,研究学院地区包括国家研究与教育机构区、都市商务区、住宅区、公园等功能区;周边开发区主要用于设立私人研究机构;研究学院区根据用途分为城市中心区、居住区、研究和教育设施区三个区域;主要有中心大厦、购物中心、汽车终点站、泊车大厦等建筑及其他用于文化活动、公共管理、商业和研究交流目的的设施;筑波中心大楼中心标志性建筑有筑波中心大楼、筑波会展中心、筑波公共图书馆、筑波文化中心、筑波艺术博物馆等;项目成功因素1、筑波大学成为联系各个科研机构的纽带筑波大学的前身是东京教育大学,东京教育大学即是1872 年成立的东京师范学校;1973 年日本众院文教委通过“筑波大学法案”;同年10 月1 日筑波大学开学,新校区占地3700亩,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在实际城市发展中,筑波大学很好的发挥了作为各个科学研究机构纽带的作用;科学城以筑波大学为中心,加强科学园内各研究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机联系,从而使筑波地区成为一个综合的研究都市;同时,筑波大学也为各个研究机构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后备人才;2、采用健全的立法保障和大量优惠政策筑波科学城建设的法规相当健全,可以说是世界上新城建设立法最多的城市;这些法律法规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地区制定的法律;二是与高新技术产业区相关的国家科技经济乃至社会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中第一类法律更集中有力,这是筑波科学城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筑波研究学园都市建设法分章对“研究学园地区建设计划”、“周围开发地区正被计划”、“基于研究学园地区建设计划及周围开发地区整备计划的事业实施”等作以明确说明;通过立法等手段,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对房地产租赁、设备折旧、税收、信贷、外资引进等多方优惠,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科学城区的发展;3、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划理念筑波科学城北倚日本关东名峰筑波山;东邻日本第二大淡水湖霞个浦;南接关东有名的池沼牛久沼;小贝河、樱河和谷田河穿境而过;山地森林平地人工林、农田旱田和水田以及公园绿地等占其总面积的65%以上,特别水绿一体的绿色回廊;更是名闻遐迩;被誉为人和绿色共存的田园都市;筑波科学城建设之初的规划理念就是“科学城的建设应该尽可能的是各种活动达到有机的联系,与此同时,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遗产使科学城的建设能让居民保持健康和文明的生活”,并且一直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型城市为目标,经过40 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筑波科学城现有绿地面积1031 8.47hm ,人均绿地水平达到59 58 hm ,成为世人所公认的生态型科学城;4、1985年筑波世界博览会促进了筑波的城市发展日本政府在筑波举办世博会的首要目标是提高该市作为“筑波科学城”的声誉,使筑波成为国际级高科技研究中心;通过举办世博会使全世界目光聚焦到这座新兴城市,为世博会而建造的设备与基础设施,将有助于该市发挥潜能,逐步成为日本乃至亚洲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中心;。
景区依托型新城产城融合的发展策略研究
景区依托型新城产城融合的发展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工业城市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宜居城市的需求,而景区依托型新城则成为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景区依托型新城将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作为城市发展的依托点,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的城市空间。
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景区依托型新城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备受关注。
如何将景区资源与城市产业有机结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景区依托型新城产城融合的发展策略,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通过深入探讨景区依托型新城产城融合的概念、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对景区依托型新城产城融合的发展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景区依托型新城产城融合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城区面临多种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而景区依托型新城产城融合模式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将特色景区与新城发展相结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研究景区依托型新城产城融合的意义在于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分析景区依托型新城产城融合的特点和作用,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
研究景区依托型新城产城融合还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促进旅游业和经济发展。
深入探讨景区依托型新城产城融合的意义,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景区依托型新城产城融合的发展策略,为加快新城建设和景区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具体目标包括:分析景区依托型新城产城融合的内涵和特点,探讨景区与新城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机制;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国际发展趋势和经验借鉴,为我国景区依托型新城的发展提供借鉴;深入探究影响景区依托型新城产城融合的因素,包括政策法规、资金支持、人才保障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机制;提出促进景区依托型新城产城融合的发展策略,包括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产业引进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建议。
产城融合_产业新城规划研究
目录
一、产业融合的发展背景 1. 产业地产的概念 2. 产城融合发展的社会背景 3. 产城融合发展的政策背景 4. 产城融合的开发主体
二、打造产业新城 1. 根据产业类型的不同 2. 根据产业新城建立模式的不同
三、产业新城的规划研究
1. 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 2. 产业定位 3. 功能组成与规模研究 4. 规划布局的基本原则
四、案例分析
1. 保定北部低碳新城—新能源城、汽车城 2. 即墨汽车城 3. 新密银基轩辕圣境黄帝宫文化产业新城 4. 无锡东方田园综合体
产城融合的发展背景
产业地产的崛起
国家宏观调控从严从紧,未来几 年活跃程度将持续降温
市场开发较为成熟;同时,尤其 一线城市用地供应有限
受宏观调控影响较小,是目前比 较活跃的地产板块之一
云海谷
大侠谷
盐坝高速
• 城市对外交通 • 盐坝高速在华侨城南侧通过 • 盐山公路由南到北贯穿基地 • 道路组织 • 以盐山公路为道路主体,各个组团片区主要 道路与其相连,形成完整的内部道路系统; • 盐山公路与盐坝高速相连以满足对外联系需 求。
旅游地产:东部华侨城 • 东部华侨城拥有二个主题公园、三座旅游小镇、四家度假酒店、两座18洞山地球场、住宅等精品项目。
新建产业新城:固安工业园
• 固安工业园区位于天安门正南50公里,地处大北京核心位置。
农业县
12年
产业 新城
以城带产 以产兴城
产业园升级:以无锡新区为例
主题酒店
东部华侨城瀑布酒店、东部华侨城房车酒店、 茵特拉根酒店
其他景点
茶翁古镇、大华兴寺、大华兴寺菩提宾舍、 云海谷高尔夫会员球场和公众球场等
农业地产:成都三圣花乡乡村旅游区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
产城融合调研报告第1篇:产城融合近几十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城市都进入了以消耗能源、资源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
那时的工厂会产生很大污染,为了保证环境空气质量,只有把工厂区和生活区进行独立分区,这样做的好处是居住区的环境得到一定保证,不足之处是上下班潮汐式交通,出行耗费了大量时间。
那时的另一个特征是城市规模、面积都不是很大,包括成都在内,中心城区也只在一环路以内,通过自行车、公共汽车,基本可以解决日常出行问题。
从这两个特征来看,传统城市功能分区是把“产”与“城”脱离开来,这是符合当时的城市发展需要的。
不过到了现在,随着工业文明的提高,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各个城市都在发展新兴产业。
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把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大家的出行距离更短,效率更高,这样,“产城融合”的概念就提出来了。
“产城融合”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看今天成都的产业发展,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已经逐步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低污染的高端产业,特别是天府新区,一开始就瞄准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
“产城融合”可概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到底什么是“产城融合”,它又能解决什么问题,给城市建设带来哪些变化?一个城市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就是产业,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另一个基本要素是人口,有人才能把产业支撑起来。
换句话说,产业是城市发展基础,城市是产业载体,两者不可分割、互相影响。
“产城融合”首先是要把产业和人口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让城市里不仅有生产,还有生活。
“融合”是把产业和城市看作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简单来讲,可以把一个组团式区域看作一个复合型社区,除了产业功能外,再加入相关的城市服务功能,使其基础配套设施齐全,有文化设施、娱乐设施、生活设施等。
融合后,人们的各种需求可以就近解决。
城市效率提高了,生活品质也能大大提升。
简单说起来就是八个字: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怎么样才能做到“产城融合”?沈中伟:“产城融合”不仅是简单地解决产业和人口,还有一个各种设施全面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