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鉴赏详解PPT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杜甫-ppt

诗歌鉴赏--杜甫-ppt

创作背景
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 潼关以北的白水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 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获悉即 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 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月夜》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huán) 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 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 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
诗歌鉴赏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 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 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 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 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 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 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诗专题鉴赏ppt课件

杜甫诗专题鉴赏ppt课件
题材不同
李白多写山水、游仙、饮酒等题材,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 追求自由的精神;杜甫则多关心国家大事、人民疾苦,写 实性强。
表现手法
李白善于运用夸张、想象等手法,语言华丽;杜甫则注重 细节描写和刻画,语言朴实。
21
与杜牧诗歌比较
时代背景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杜甫则 生活在盛唐时期,社会 相对稳定。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杜甫诗歌,可以培养学 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 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
杜甫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杜甫诗 歌,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
促进语文教育改革
将杜甫诗歌引入语文教育,可以 促进语文教育改革,推动语文教 育的发展和创新。
杜甫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疾苦,对现代文学创作具有深刻
的启示意义。
02
创新诗歌艺术形式
杜甫在诗歌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和
启示。
2024/1/25
03
追求诗歌审美价值
杜甫诗歌追求审美价值,注重意象的营造和语言的锤炼,对现代诗歌创
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5
在教育领域应用推广
2024/1/25
长安十年
曾应试不第,困居长安 ,后得官为右卫率府兵
曹参军。
安史之乱
西南漂泊
因上疏救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遭贬,后弃官。
寓居四川近十年,创作 了大量现实主义诗歌。
4
时代背景分析
政治背景
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 不安。
经济背景
文化背景
唐朝文化繁荣,诗歌创作达到高峰。
战乱导致经济崩溃,人民生活困苦。

杜甫诗歌鉴赏PPT课件作品

杜甫诗歌鉴赏PPT课件作品
一、漫游时期
杜甫(712~770),字子美,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 生于河南巩县,是晋朝名将杜预之 后,祖父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 母亲为当时著名学者崔融女。
二十岁时开始为时十年的漫游,3 3岁在洛阳遇李白,两人同游梁、 宋。遇高适,三人酣饮纵游,慷慨 怀古。
二、困守长安
参加科举考试 献赋上书,干谒赠诗,
二、困守长安
参加科举考试 献赋上书,干谒赠诗,
希求汲引 三篇《大礼赋》 集贤院考试 《封西岳赋》《雕赋》 父亲去世 投书权贵 任右卫率府曹参军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下一联具体描写雨景。非常工稳。 两句中集中了六个形象,有声有色 地传达了雨势的急骤。从音节上看, 这两句平仄完全合律,与上联一拙 一工,有跌宕错落之美。
这两联先以云雨寄兴,暗写时代 的动乱,实际是为展现后面那个腥 风血雨中的社会面貌造势、作铺垫。
后半首境界陡变,由紧张化为阴 惨凄凉。运用了当句对,形成了一 种纡徐回复、一唱三叹的语调,传 达出诗人无穷的感叹,和上面急骤 的调子形成鲜明的对照。
希求汲引 三篇《大礼赋》 集贤院考试 《封西岳赋》《雕赋》 父亲去世 投书权贵 任右卫率府曹参军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
四、西南漂泊时期
营 建 草 堂

杜甫诗歌ppt课件

杜甫诗歌ppt课件

03
《兵车行》
以乐府体裁写作,通过行人答问的方式,从人民的角度揭示了战争的残
酷和人民的疾苦,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杜甫诗歌传承途径和方式
文学研究和传播
通过学术研究、文学评论、诗歌朗诵等方式,深入挖掘杜甫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推 动杜甫诗歌在文学领域的传承和发展。
教育普及和推广
将杜甫诗歌纳入中小学教材,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欣赏和传承杜 甫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诗歌特点
杜甫的诗歌以雄浑豪放、真挚感人而著称。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其擅长律 诗和绝句。他的诗歌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他的诗歌 还体现了深刻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02
杜甫诗歌内容与风格
Chapter
战争题材诗歌内容及特点
内容: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战争
残酷、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01
如《三吏》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
的深重灾难。
02
《兵车行》揭示战争对农业生产
的破坏。
03
特点:情感深沉、笔触细腻、以 叙事为主、结合抒情与议论。
04
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增强表现 力。
05
语言质朴自然,具有感染力。
06
描写人民疾苦诗歌内容及特点
内容:关注社会底层人民,反映人民疾苦生活。
01
04
特点:情感真挚、笔触沉痛、以白描手法为主、 注重细节刻画。
如《丽人行》描写贫苦妇女的悲惨命运。
02
05
语言简练明快,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揭示社会动 荡、民不聊生的景象。
03
06

杜甫诗歌鉴赏课件

杜甫诗歌鉴赏课件

忧国忧民的主题
杜甫的诗歌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苦难,表达了他对国 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对战争、贫困、不公等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控诉,以及对民族 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忧虑。这些主题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
人格独立的追求
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人格独立和自由的追求,他反 对权贵和世俗的压迫,崇尚自由、真实和独立的人格。
详细描述:杜甫的诗歌在艺术手法和技巧上具有很高的 造诣,分析这些手法和技巧是鉴赏的重要环节。他的诗 歌中常常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以及独特的结 构布局和精炼的语言表达。
结合时代背景与诗人经历进行解读
总结词:全面解读
详细描述:鉴赏杜甫的诗歌需要充分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经历。只有 了解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同时, 也要关注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不同风格和特点。
杜甫的晚期作品深刻反映 了唐朝的衰落和社会的动 荡,同时也表现出他对艺 术的精湛追求。
杜甫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思想特点
杜甫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他关注社会现实,强调人道主义
精神。
艺术成就
杜甫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 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与深沉。
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被后人尊为“诗圣”,其作品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 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详细描述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韵脚、平仄和句式,使他的诗歌在诵读时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优美的旋律。他精于 对仗,善于将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进行对比和呼应,使得诗歌在形式上更加优美,内涵更加丰富。
生动鲜明的形象塑造
总结词
杜甫的诗歌中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明的形象,这些形象来源于生活,反映了社会的真实面貌。

杜甫诗歌专题ppt课件

杜甫诗歌专题ppt课件
杜甫的诗歌作为东方诗学的杰出代表, 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 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
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潮
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 推广,杜甫的诗歌也引起了越来越多 国际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形成了全球 范围内的杜甫研究热潮。
杜甫的诗歌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的瑰宝,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 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主要文学形式。
社会背景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士人崇尚风 雅,注重文化修养。同时,唐代 也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时期,各 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唐代文化
注入了新的活力。
杜甫创作历程及风格演变
创作历程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即读书和漫游时期、困居长安时期、陷贼和为官时期、西南 飘泊时期。每个时期的创作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杜甫个人的思想情感。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 中,杜甫以自身遭遇为切入点, 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
忧虑。
杜甫的诗歌中还表达了对仁政、 德治的向往和对清明政治的期盼, 体现了其高尚的政治理想和远大
的抱负。
03
杜甫诗歌艺术特Βιβλιοθήκη 分析雄浑豪放、气势磅礴风格
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如《登高》中的“风急天高 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内容赏析
通过行人答问的方式,从 人民的角度揭露了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苦难。
诗歌艺术特色
采用乐府民歌的形式,语 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动 人。
同类题材作品推荐
《三吏》、《丽人行》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生活题材作品感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背景介绍
诗歌内容赏析
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期间,遭遇秋风破屋, 生活困顿。

《杜甫诗歌鉴赏》PPT课件(2024)

《杜甫诗歌鉴赏》PPT课件(2024)
歌主题和思想内涵。
2024/1/29
16
深入分析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1
意象分析
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解读,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 感和意境,如自然景象、人物描绘等。
2 3
内涵探讨
挖掘诗歌的深层含义,如诗人的政治立场、人生 态度、道德观念等,以及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和历史背景。
艺术手法
分析杜甫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如 比喻、拟人、夸张等,欣赏他的诗歌艺术魅力。
主题思想
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 统治者的控诉。
艺术手法
运用现实主义手法,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展现了战争 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22
《丽人行》鉴赏
2024/1/29
写作背景
唐代宗时期,杨贵妃得宠,其家族权势熏天。杜甫在长安看到杨 家兄妹游春的情景,写下此诗。
,内容深刻,形式多样。
杜甫的诗歌以深刻的思想、真 挚的情感、生动的形象和精湛
的艺术表现力而著称。
2024/1/29
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 “诗圣”。
杜甫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流 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 文学的经典之一。
6
02
杜甫诗歌的主题思
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事件。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征。
2024/1/29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杜 甫作为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其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5
杜甫的成就与影响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

诗歌鉴赏之杜甫名篇赏析 课件(共34张PPT)

诗歌鉴赏之杜甫名篇赏析 课件(共34张PPT)
安史之乱
PART 03
安史之乱到底给中国带来了多大的影响?
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课外拓展
野望①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③清江万里桥④。海内风尘⑤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⑥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①这首诗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流寓成都时。其时诗人已经五十岁,孤身流落天涯,与家中亲人难通音信,而中原的战乱尚未平息,更有吐蕃侵扰边地。②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③南浦:泛指送别之地。④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⑤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⑥消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课后练习
PART 04
日 暮唐·杜甫 牛羊下来久, 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 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 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 何须花烬繁。
日 暮①唐·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注释】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居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事”之意。
杜甫与妻子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
杜甫os: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伉俪情深 共经风雨
安史之乱爆发 安顿妻小,心怀朝廷无奈身陷敌军,奋力逃脱,任“左拾遗”。直言进谏被贬,被放“长假”,回长安再被贬。加上饥荒发生,最终辞官。
今天你学会了吗?
从田野归来
风清月朗
暗泉流石壁
秋露滴草根

杜甫诗专题鉴赏ppt课件

杜甫诗专题鉴赏ppt课件

作者简介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 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 颂千古的名篇,比如 等,,其中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 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 和《垂老别》。
(一)读书壮游期 35岁之前
(二)困守长安期 35-44岁
(三)战乱流离期 45-48岁 (四)漂泊西南期 48-58岁
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 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
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



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 个字; 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 但内心很孤单渺小; 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 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 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首联 颔联 律诗 颈联 尾联
要求工对
(一)
《登高》被誉为“杜集七言 律诗第一”、“古今律诗之 冠”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 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 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 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 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 “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

杜甫诗专题鉴赏ppt课件(52页)

杜甫诗专题鉴赏ppt课件(52页)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颈联字字含悲,尾联点明缘由: 悲的根源何在?
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
白发日渐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 情操的诗人形象。
尾联中“艰难” “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 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
不同点 :
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 《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 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 “风急”、“天高”、“鸟飞回”。 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 云接地阴”,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情怀。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开:指帮助刘备开国 济:辅佐刘禅继位
三件大事
天下计:雄才大略 老臣心:忠心报国
尾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 抒发了自 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正如《唐诗钞》中语“ 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比较《秋兴》与《登高》
共同点:
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
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 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 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 章。 遣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 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杜甫诗歌鉴赏PPT课件

杜甫诗歌鉴赏PPT课件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创作背景:
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
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
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
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
.
3
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 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 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故曰“空”。就象 眼前这巫山巫峡,使人想起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它的故事题 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 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 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辞赋家。这一切, 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 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 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 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 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 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 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或说,此“言古人不可 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则恰身世家国之感。
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
辞赋作家.宋玉的。
1
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崇尚老庄,战国时期 鄢(今湖北钟祥市)人, 楚国文人。生于屈原之后,一说为屈原弟子。曾事 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 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 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 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 东墙”的典故皆他而来。《钟祥县志》记载“宋玉,邑人也,隽才辩给, 善属文而识音。”他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风流倜傥,潇洒干练,反应 敏捷,谈吐不凡,所以楚王经常要他陪伴伺候,或游于兰台宫,或游于云 梦泽。关于宋玉的生平[1]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 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 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记述极为简略。《韩诗外传》有"宋玉因其友而见 楚相"之言。刘向《新序》则作"宋玉因其友以见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 见察",同时又有"楚威王(襄王的祖父)问于宋玉"的话。王逸在《楚辞章 句》中则说他是屈原的弟子。晋代习凿齿《襄阳耆旧传》又说:"宋玉者, 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总 之,关于宋玉的生平,众说纷纭,至难分晓。大体上说,宋玉当生在屈原 之后,且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颇不得志。

杜甫ppt课件

杜甫ppt课件

05
杜甫的创作环境与历史背景
杜甫所处的时代环境
01
02
03
安史之乱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时期,安史之乱给社会 带来深重的灾难,对杜甫 的创作产生深刻影响。
政治腐败
当时政治腐败,权贵奢侈 ,民生困苦,这些社会问 题激发了杜甫的创作热情 。
文化繁荣
唐朝文化艺术繁荣,为杜 甫提供了良好的创作土壤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 诗句分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描写了狂风怒号、卷走茅 屋顶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恶劣。“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 黑。”描写了天气阴沉、秋色凄迷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愁苦。“布衾多 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描写了布衾破旧、孩子睡相不好的情况,表现 了诗人生活的困顿和身体的不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描 写了房屋漏雨、雨脚不断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处境的艰难困苦。“自经丧乱少 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描写了诗人因战乱而失眠、忧虑的境况。
融汇众家
总结词
杜甫的诗歌融合了众家的风格和特点,既有儒家思想的深刻 烙印,又吸收了道家、墨家等其他思想流派的影响,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详细描述
杜甫的诗歌中融合了多种思想流派的影响,如儒家的人本主 义、道家的自然主义、墨家的实践主义等。这些影响在他的 诗歌中相互交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详细描述
杜甫善于运用宏大的意象和壮丽的笔 触,表现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段的铺陈和夸 张,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关注民生
总结词
杜甫的诗歌非常关注民生,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苦难和悲惨,表达 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关注。
详细描述

杜甫诗歌鉴赏ppt课件

杜甫诗歌鉴赏ppt课件
11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 登岳阳楼 杜甫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登楼 杜甫 •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①。 •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②。 [注] ①第三联:北极,北极星,喻指北方的朝廷;西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 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 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 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 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 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 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 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 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奭 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 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王 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 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 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 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 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 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18 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山寇盗,吐蕃。
• ②第四联:后主,指蜀汉的刘禅;《梁甫吟》,诸葛亮 躬耕南阳时常吟之歌。
12
• (1)《登楼》的最后一句“日暮聊为梁甫吟”, 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1
9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 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 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 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 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 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 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7
咏怀古迹(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源自2021/3/18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 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 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 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 未遂叹惋不已!
2021/3/1
6
这是一首七律,要求谐声律,工对仗。但 也由于诗人重在议论,深于思,精于义, 伤心为宋玉写照,悲慨抒壮志不酬,因而 通体用赋,铸词熔典,精警切实,不为律 拘。它谐律从乎气,对仗顺乎势,写近体 而有古体风味,却不失清丽。前人或讥其 “首二句失粘”,只从形式批评,未为中 肯。
2021/3/1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
则为其身后不平。
2021/3/1
5
显然,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 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实 到其地,亲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显露。杜甫 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 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 只为宋玉遗迹触发了满怀悲慨,才洒泪赋诗。诗中 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以 及舟人指点的情景,都从感慨议论中出来,蒙着历 史的迷雾,充满诗人的哀伤,仿佛确是泪眼看风景, 隐约可见,实而却虚。从诗歌艺术上看,这样的表 现手法富有独创性。它紧密围绕主题,显出古迹特 征,却不独立予以描写,而使之溶于议论,化为情 境,渲染着这诗的抒情气氛,增强了咏古的特色。
2021/3/1
4
赏析:
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 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 草木摇落而变衰。”其辞旨又在抒 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 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 本诗。
“风流儒雅”是庚信《枯树赋》 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 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 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
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
辞赋作家宋玉的。
1
宋玉(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崇尚老庄,战国时 期鄢(今湖北钟祥市)人, 楚国文人。生于屈原之后,一说为屈原弟子。 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 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 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 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2021/3/1
10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 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 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 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 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 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 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 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 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 之处。
2021/3/1
3
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 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 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故曰“空”。就象 眼前这巫山巫峡,使人想起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它的故事题 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 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 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辞赋家。这一切, 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 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 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 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 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 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 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或说,此“言古人不可 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则恰与杜甫本意相违,似为非是。
2021/3/1
2
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 玉的。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 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 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 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 慨。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辞赋家,更是志士。而 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辞赋家,其政治上失志不 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 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这诗 便是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 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 天色,艺术独到。
“宋玉东墙”的典故皆他而来。《钟祥县志》记载“宋玉,邑人也,隽
才辩给,善属文而识音。”他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男子,风流倜傥,潇洒
干练,反应敏捷,谈吐不凡,所以楚王经常要他陪伴伺候,或游于兰台 宫,或游于云梦泽。关于宋玉的生平[1]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记述极为简略。《韩诗外传》有" 宋玉因其友而见楚相"之言。刘向《新序》则作"宋玉因其友以见楚襄王", "事楚襄王而不见察",同时又有"楚威王(襄王的祖父)问于宋玉"的话。王 逸在《楚辞章句》中则说他是屈原的弟子。晋代习凿齿《襄阳耆旧传》 又说:"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 事楚友景差。"总之,关于宋玉的生平,众说纷纭,至难分晓。大体上说, 宋玉当生在屈原之后,且出身寒微,在仕途上颇不得志。
2021/3/1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创作背景:
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
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
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
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