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专用性理论

合集下载

资产专用性理论局限性评述——兼论通用收购费舍公司案例

资产专用性理论局限性评述——兼论通用收购费舍公司案例

资产专用性理论局限性评述
— —
兼论通用 收购费舍 公 司案例
吴 义 爽 ,吴 义 刚 2
( . 江 大 学 公 共 管理 学 院 , 州 3 0 2 ; . 徽 农 业 大 学 经 济 与 贸 易 学 院 , 肥 2 0 3 ) 1 浙 杭 10 7 2 安 合 30 6
摘 要 : 为 解 释 企 业边 界 问题 的 主 流 分 析 工具 , 产 专 用性 理 论 不 能 对 当前 企 业 实 践 以 厦 经 验 研 究 的 结 论 提 供 作 资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1 期 5 2
2006年
技 术 经 济
Te h oo y Ec n mis c n lg o o c
v0 2 1 5.No 1 .2
De ..20 c 06
1 月 2
文 章 编 号 :0 2 8 X{0 6 1 10 —9 0 2 0 )2—0 6 —0 02 6
关键词 : 资产专用 性; 交易成本 ; 生产能力 ; 战略
中图分类号 :20 F7 文献标志码 : A
企业边 界 问题 一直 是 企业 理论 和 战略 管理 的核

心 问题 之一 , 斯 l 以后 , 廉 姆 森 和 克 莱 茵 等 建 科 l J 威 立 的 资产 专 用 性 理 论 一 分 析 该 问题 最 具 影 响 4是 J 力 的工 具 , 目前 国 内讨 论 企业 边 界 的学 术 性 文 章 从 来看 , 该理 论也 依 然 占据 了绝对 的 主流 位置 , 近年 然
的一 体化结 论 并没 有 出现 ; 另一 方 面 , 面对 同样 或类 似 性 质 的 交 易 , 同 企 业 会 选 择 不 同 的 交 易 方 不 式 【 更 为 重 要 的 是 : 为 检 验 一 种 学 说 是 否 科 5 7 6; 作

物流资产的专用性

物流资产的专用性

物流资产的专用性摘要:资产专用性是交易成本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资产用于特定用途后很难再移作他用的性质,若改作他用则价值会降低,甚至可能变成毫无价值的资产。

物流资产专用性,是一般性资产专用性问题在物流资产方面的具体化。

资产专用性是交易成本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资产用于特定用途后很难再移作他用的性质,若改作他用则价值会降低,甚至可能变成毫无价值的资产。

物流资产专用性,是一般性资产专用性问题在物流资产方面的具体化。

笔者近几年来围绕物流资产专用性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发现物流资产专用性已成为企业多方面决策时所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理清物流资产专用性相关问题,科学合理地判定物流资产的专用性程度,是企业决策成功的重要保障。

企业物流方式选择物流资产的专用性决定着物流需求企业的边界问题,即物流需求企业自营物流还是外包物流?专业的物流企业应该承包哪些类型的物流服务?物流资产专用性如何,影响着物流需求企业在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之间进行选择。

学者王淑云和王旭明以物流资产专用性为横轴,以物流成本为纵轴,进行了自营物流成本和外包物流成本的定性比较。

笔者研究认为:对于物流资产专用性程度较低的企业,应当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方式将物流服务外包出去,只有物流业务量很大、物流资产专用性较高的企业应该采取自营物流的方式,并且寻找到了理论上的物流外包与物流自营的边界点K。

即当物流资产专用性程度小于K 时,物流需求企业应该选择外包形式;反之则选择自营物流方式。

综上,物流资产的专用性对企业物流方式的选择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同时也说明了物流资产专用性程度有高低之分,企业在进行决策时要科学评估,合理的物流方式能够为企业带来物流成本的节约和效益的提高。

企业融资方式选择无论物流需求企业自营物流,还是专业的物流公司承包物流服务,这都涉及到物流资产购置的融资问题。

其中,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是较为常见的融资方式。

如前所述,物流资产的专用性确实有高低之分,一般来讲,专用性程度高的资产价值也较高,在企业持续经营阶段,这些资产也往往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

陈晓东 资产专用性解释纵向一体化

陈晓东 资产专用性解释纵向一体化

资产专用性与与纵向一体化:
尽管企业纵向一体化有多种原因构成,但是交易费用是企 业实行纵向一体化的主要原因。所以,资产专用性程度的高低 是对于企业是否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有重要影响。 当资产专用性程度为非专用性和中等专用性的时候,资产 专用性就无法成为企业纵向一体化的主要成因; 但是当资产高度专用性的时候,所有相关的交易成本就会 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使资产专用性成为企业纵向一体化的主 要动因成为可能。
用资产专用性理论的相关知识解释企 业纵向一体化并购
姓名:陈晓东 学号:2013603002 专业:2013级企管1
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 )的含义:
资产专用性是指用于特定用途后被锁定很难再移作他用性 质的资产,若改作他用则价值会降低,甚至可能变成毫无价值的 资产。
专用性资产:
资产专用性对交易费用的影响:
不同的交易活动,都必须按照与这种交易的特点相应的交 易方式来进行,用复杂的治理机构去解决简单的交易活动,交 易成本就太高了,反之亦然,最优的交易方式应该是交易成本 最小化的方式。资产专用性通过影响人的行为属性影响交易成 本的高低。因为,经济活动中人具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 由于人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信息总是不完备的; 同时投机主义使得人在利益驱动下的损人利己成为可能这两个 行为特征因资产专用性的强弱程度而有不同表现,从而影响到 交易成本的高低和交易方式的选择。因此,在资产高度专用性 条件下,企业一体化的主要因素是资产专用性在理论逻辑上是 成立的,在实际中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 当今越来越多的制造厂商正在通过建立网站向用户直 销而实现前向一体化。 • 例如,美国的家庭用品公司曾经告诫其供应商不要通 过网上直销而与其进行竞争。 • 沃尔玛等传统零售商正在通过商店及网络的多渠道促 销而回击纯粹网上商店的进攻。 •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拥有一个牧羊场,出产的羊毛用于 生产该公司的汽车坐垫;美国某报业大王拥有一片森 林,专为生产新闻纸提供木材汽车公司拥有一个牧羊 场,出产的羊毛用于生产该公司的汽车坐垫;美国某 报业大王拥有一片森林,专为生产新闻纸提供木材。

资产专用性理论

资产专用性理论

资产专用性理论摘要:我们以两个问题进入到对资产专用性理论的研究。

发展中国家在当代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中,对专用性资产的需求应当呈现怎么样的特征?对中国经济长期动态产生了什么影响?关键词:资产专用性投资分析一、资产专用性理论简介对于专用性资产的价值,我们可以引用美国经济学家劳伦斯·克莱因(lawrence klein)的”可占用性准租”的概念,即一项专用性资产在最优使用和次优使用上的价值之差。

他认为,在资产具有专用性的条件下,交易的一方具有利用契约不完全性而去占用另一方准租金的动机。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对于专用性资产进行投资对交易方会产生事后的机会主义动机,通俗地说是敲竹杠行为。

这实际上反映了专用性资产可以为产权主体带来超额利润这样一个事实。

对一个企业而言,一旦专用性资产投资到位,就不能再假定其竞争对手仍然与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在这种情况下,该企业实现的经济利润中包含着这种专用性资产带来的超额利润(可占用性准租)。

但是如果这种专用性资产被重新配置于其他用途或者其他地域,那么不仅这种可占用性准租无法实现,就连其投资成本可能都无法收回。

二、资产专用性在实际中的情况2.1专用性资产的利弊专用性资产可占用准租带来的超额利润是每个国家都获得的,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他们也想获得这一超额利润来发展自己,加速自己的工业化进程。

根据资产专用性的多种形式可知①对专用性的人力资本的需求是呈现上升的趋势的,特别是高科技人才,这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必要条件。

②对专用性物质资本包括场地、物质资源、品牌资产的需要也是呈现上升趋势的。

但是对于专项资产的需求虽然也是上升的,但是由于害怕交易另一方(另一国)的事后机会主义导致自己一方损失而必须小心谨慎。

资产专用性是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它不仅引发了交易活动的事前反应,而且还涉及交易活动的事后规则。

当一国国内的资产投入具有资产专用性时,该国与另一国之间的贸易协议就会使其在讨价还价中失去力量,有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可能,从而产生敲竹杠问题。

资产专用性理论的回顾与反思

资产专用性理论的回顾与反思
■2 1 第 5期 0 0年
■现 代 管理 科学
■发展 战略
资产 专 用 性 理 论 的 回顾 与 反 思
●熊 德 章 刘 乔 乔
摘要 : 文章通过对资产专用性理论的回顾, 认为资产专用性理论对治理模 式选择 、 企业 内部治理、 治理边界以及资产 处 置都 不 能提 供很好 的解释 ,原 因是 资产 专用性 理论 所 采用 的比较 静 态分析 方 法 简化 了机会 主 义动 机 向机会 主 义行 为 转化 的过程 , 忽视 了交 易成 本表 现 形 式 的多样 性 , 并且 对 不确 定性 的认识 和处 理 上存 在 不足 。 比较 静 态的分 析方 法 简化
了 会主 义动机 向机 会 主 义行 为 的转 化 过程 , 机 忽视 了交 易成 本表现 形 式 的多样 性 。 关键 词 : 资产 专 用性; 不确 定 性; 担保 ; 易成本 交


引 言
重 要 的 特 点
早在 13 9 7年 . 斯 就提 出交 易成本 这 一 概念 . 试 图 科 并 ( os ,9 7 。 是交 易 成本 的 分 析 方 法在 相 当长 的 时 间 C ae 13 ) 但
种治 理方 式 . 决 于不 同特性 的资 产在 不 同治理 结构 下 的 取
个 理论 体 系 . 易成 本 经 济 学 模 型 太 片 面 . 不 上 一般 模 交 易成 本 。对 于 通用 性 较 强 的资 产 , 过市 场来 治理 交易 交 称 通
成 本更 低 ; 于专用 性 程 度较 高 的 资产 , 靠统 一 治理 , 对 依 通 的行 为的成 本 会更 高 . 因此需 要 企业 或 者 其他 组织 形 式来 过 科层 来 完成 交 易成 本 更低 : 于二 者 之间 的则 属于新 古 处 治理 。但是 . 资产专 用 性是 否 是影 响 交 易成 本 的最 重要 的 典 合约 和关 系 型合 约 . 过 除 市场 和 科层 之 外 的混合形 式 通 变量? 资产 专用性 如 何影 响公 司 治理 ? 这些 问题 , 威 氏 的 来 完成将 最 小化 交 易成 本 在 著作 r 要么答 复得 很 禽混 , 么 根本 就没 有 回答 冈此 . f 1 要 我

专用性资产的基本理论

专用性资产的基本理论

在经济学中,专⽤性资产是指由特定的经济主体拥有或控制的,通过特定的使⽤⽅法,能够给经济主体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这种资产有两个显著特征:(1)由特定的经济主体拥有或控制;(2)只能⽤于特定的⽤途,如果转到其他⽤途或由他⼈使⽤,则其创造的价值可能降低。

对于专⽤性资产,其专⽤性是指该项资产能够被重新配置于其他替代⽤途或是被他⼈使⽤时损失其⽣产价值的程度。

因此,⼀项资产的专⽤性与其转移使⽤后的⽣产价值损失程度成正⽐,当这种损失程度为零时,这种资产就成为了通⽤性资产。

资产的专⽤性概念最早是⼀些经济学家在研究⼈⼒资本时认识到的。

马歇尔在研究就业过程中认识到⼈⼒资本的增长。

贝克尔在对劳动⼒市场激励框架的考察中明确地阐述了⼈⼒资本。

马尔夏克则在驳斥经济学家轻易接受和使⽤可替代性假设的同时,指出研究⼯作者、教师及管理⼈员与⼯⼚和港⼝⼀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波尼则证明了专⽤知识和⼯作关系的重要性。

⽽威廉姆森在进⾏交易成本理论的研究时,进⼀步指出:资产专⽤性有多种形式,包括⼈⼒资本专⽤性和物质资本的专⽤性。

他把资产专⽤性分成五种类型:(1)场地专⽤性,它指为节约库存和运输成本⽽被排列的相互密切联系的⼀系列站点;(2)物质资源专⽤性,⽐如⽣产某零件所必须的专⽤模具;(3)以于中学⽅式获得的⼈⼒资本专⽤性;(4)专项资产,主要指根据客户的紧急要求特意进⾏的投资;(5)品牌资产专⽤性,包括组织或产品的品牌和企业的商誉等。

随着对专⽤性资产的研究不断深⼈,其内涵也在不断扩展,并从⼈⼒资本领域延伸⾄物质资本领域。

专⽤性资产的特定⽤途导致了这类资产的价值随着其⽤途不同⽽不同,因此,在资产评估中不仅要遵循评估的⼀般原则,还应该根据资产业务对评估对象的具体⽤途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价值类型。

专用性资产及其交易特性

专用性资产及其交易特性

用于其他企业的 范围越窄 , 量的专用性资产 .越是难以被 该资产对这一具体企业的 监督和计量的资产,越不容 易被压榨,越需要依靠激励。 其被监督和计量的难易程度 取决于资产的专用性程度、
依赖性越强,一旦离开该
企业,资产价值的贬值幅 度越大,从而,越容易被 “套牢”或“锁定”.
监督和计量的技术水平、劳
Specific Asset
10 of 13
Specific Assets
Thanks For Listening
Guo feng,Zhang fan,Gao peng, 24 March 2015
11 of 13
Specific Assets
专用性资产及其交易特性
1 of 13
目 录
资产专用性理论渊源 专用性资产的定义 专用性资产的两个特征 专用性资产的交易特性 参考文献
Specific Asset
2 of 13
资产专用性理论渊源
李斯特
人的经验、习惯和技术,在失去了本业以后,一般 就会大部分不复存在。 这可能是资产专用性含义的最 早表达。
值的条件下改变这
种资产的用途。
大。
用性投资不能达到
最优。
Specific Asset
7 of 13
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治理结构选择的关系
资 产 专 用 性
非专用
偶然的 交易频率 经常的 市场治理 双方治理 市场治理
混合型
三方治理
高度专用
三方治理或统一 治理(一体化) 统一治理(一体化)
具体交易的治理结构,取决于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程度这 三个因素。不确定性是因为交易者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所致;交易频 率指一定时期内的交易次数,分为偶然和经常两种情况;资产的专用性程度 则分为非专用的、中等专用的和高度专用的三种,若排除不确定性,治理结 构的选择就取决于资产专用性程度和交易频率。

资产专用性名词解释

资产专用性名词解释

资产专用性名词解释资产专用性(1)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企业专用于存在潜在损失风险的资产的特性。

在资产运用方面,只要资产的未来收益或其预期效用可以合理地估计出来,就应将其运用于特定的用途;如果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或其预期效用无法合理估计,则应将其运用于次优的用途。

(2)资产专用性与资产专用性假设之间的关系:资产专用性与资产专用性假设共同构成了资产确认计量原则的基础。

资产专用性假设表明了资产能否被视为有意义的投资,并对资产使用进行了限制,而资产专用性则是对有意义的投资使用进行限制的前提条件。

(3)由于资产专用性的存在,导致了计量的复杂性。

由于这种假设关系的存在,当某项资产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专用性时,为了取得相关信息,会增加许多复杂性。

(4)在确定资产专用性时需要考虑一些因素,包括使用资产的人对该资产的未来预期,使用者的环境条件,相关的支持性证据,例如一个公司预计采用多年后才有利润流入的生产线来生产某种产品,那么这个企业就拥有相关的支持性证据来支持它的资产专用性假设。

(5)资产专用性水平的度量主要是针对资产,而不是针对负债。

资产专用性是一种有限的、对内的和不完全转移的财务状况。

当对一项资产进行某种特定的经济活动(经营、管理、研究、开发等),而资产能为企业带来的未来收益或者产生的未来效用能够被可靠地估计出来时,就应该将其运用于这项经济活动,而不再将其运用于其他类似的经济活动,以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

在会计实务中,常常通过运用专门的估价技术来判断资产的专用性,即将那些非正常经营条件下使用,或者根本不可能在正常情况下使用的资产排除在外。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判断企业的资产专用性:第一,由于资产专用性水平较高,在正常情况下很少甚至没有机会使用的资产,比如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等,都属于专用性强的资产;第二,资产专用性水平低,但仍然符合配比原则的各种资产,比如长期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等,也属于专用性弱的资产;第三,虽然满足配比原则,但却缺乏专用性的资产,比如自创商誉、或有事项形成的商誉等,也属于专用性差的资产。

资产专用性

资产专用性

奥利弗·威廉姆森(1932-),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200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关于资产专用性的经济学分析。

资产专用性概念1995年诺贝尔奖得主科斯,是新制度主义学派的开创者,他提出了“交易费用”(ransaction Costs,又称“交易成本”)这一革命性的概念。

科斯解释了企业的“存在性命题”,同时,他还试图解答企业的边界问题,即企业应当扩张到何种程度才会停下来,构成一种均衡?他给出了一个模糊的答案,其大意是,企业的确可以节约市场上的交易费用,但这是外部交易费用,而企业扩张之时,它会形成层级,会有科层组织上的信息传递和缺失,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本身也会产生内部交易费用。

所以,这种费用积累到一定程度,企业会停下来,权衡一下外部边际交易费用和内部边际交易费用的大小问题,由此,企业的边界就出现了。

威廉姆森详细分析了企业科层,他的贡献可以用塔脱夫肉商的故事来作注脚。

塔脱夫肉商是一个卖新鲜肉的专业商家,鲜肉离不开冻箱保存,冻箱几乎是鲜肉买卖的“生存线”。

由于鲜肉对冻箱形成了“依赖关系”,因而威廉姆森将其定义为“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

一旦形成了这种“依附关系”,冻箱服务提供商就会时不时欺负肉商,例如提高租金,威廉姆森将这种类似“敲竹杠”的行为称之为“机会主义”。

而鲜肉商在焦虑中惶惶度日,他唯一的出路就是,积蓄资金开办冻箱业务,或去市场兼并类似的冻箱企业,摆脱原来的“资产专用性”威胁,而威廉姆森则将这种做法称为“纵向一体化”。

“资产专用性”、“纵向一体化”、“机会主义”成为威廉姆森贡献给新制度经济学的词汇,而这些行为的机制跟科斯所揭示的企业边界是相同的,都是将“外部风险内部化”,将组织以外的不可测因素“内部消化”。

威廉姆森将问题的核心放到了“资产专用性”上,强化了生产中的资本相互依赖关系。

塔脱夫肉商可以有两种方法来解决“资产专用性”以及衍生的“机会主义”:一种是前述的“纵向一体化”,让“看得见的手”取代“看不见的手”,让组织内部行政化取代市场交易的风险性。

西部产业结构升级阻滞与升级路径——基于分工与资产专用性理论的解释

西部产业结构升级阻滞与升级路径——基于分工与资产专用性理论的解释

西部产 业 结构 升级 阻滞 与升 级路 径 — — 基 于分 工与 资产 专 用性理 论 的解释 8 0 % 以上 。表 1数据展 示 了西部 工业 体 系 的结构 特征 。
表1
“ 十一五”期 间西部 9省份 的 1 0个优势产业的产值 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单位 : %
I 重庆 I 四川 l 贵州 l 云南 l 陕西 I 甘肃 I 青海 l 宁夏 I 新疆 2 0 0 6 l 7 0 . 6 7 l 5 6 . 4 8 f 7 0 . 7 2 I 6 3 . 0 o I 7 o . 0 o I 8 4 . 0 0 f 8 1 . 9 o l 7 5 . 2 0 I 8 4 . 7 6 2 O 1 0 6 5 . 8 5 1 . 7 7 1 . 5 6 6 5 . 5 6 6 0 . o 8 I 8 0 . 0 9 }8 1 . 7 l 7 6 . 0 0 J 8 O . 0 0


2 0 0 0 、2 0 1 0年 东、 中、 西三 大地 带高技 术产 业产 值及 变化
2 0 1 0年 ( 亿元)
级。工业结构升级有三种方式,都是以产业的技术创新为前提的 ( 陈清泰 ,2 0 0 5 ) :一是产品更 新换代 。只要地域分工是产品内分工,国内市场一体化 ,产品的升级换代就是整个经济体系技术 进步的一个部分 。只要参与 国内和国际分工 ,西部产业结构升级就会随着经济体系的技术创新而 实现 ,但是不会改变产业在地域垂直分工中的地位和价值链中的利益分配 。二是生产过程 的高加 工度化 , 表现为 由加工组装阶段 ,向上游的研发、技术专利、技术集成等阶段延伸,同时也向下
势 ,有选择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分工 资产专用性 新 兴产业

资产专用性的博弈分析

资产专用性的博弈分析

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中,奥利弗·威廉姆森更倾向于把“资产专用性”看作是引发企业组织演变的一个不同寻常的结构性和功能性概念。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企业组织的发展和变化———在经济结构上存在合伙而非控制关系的组织,这类实体正在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主要增长模式———预示着传统企业理论将迎来一个突破。

在这种情况下,资产专用性概念及其理论能否承载得起对企业组织结构的深度开发?在企业组织理论中它能否取代交易成本概念?在研究资产专用性的结构功能时,我们很有必要从这些角度来进行思考。

在威廉姆森的理论中,“资产专用性”是指一种专用化投资,不能被派给其他用途,或由其他替代用户配置使用,除非付出生产价值的损失。

或者说,就是在不牺牲其生产价值的前提下,某项资产能够被重新配置于其他替代用途或是被替代使用者重新调配使用的程度。

具体地说,交易的一方或双方,随着交易的发展和与对方联系的日益紧密,他(们)所拥有的资产生产范围日益狭窄,渐渐地只能适应于另一方的要求的现象。

“资产专用性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

……如果资产没有专用性,交易成本经济学就没有了说服力。

”[1]威廉姆森如此重视“资产专用性”,以至于我们有必要对“资产专用性”在企业组织中的功能和意义进行精要归纳。

1、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是企业组织的三个维度。

企业组织的具体情况根据交易费用的三个维度———交易频率(x)、不确定性(y)和资产专用性(z)———的不同组合而加以界定。

在数学意义上,企业组织(或治理)结构A与之间不是函数关系,而是一种组合关系。

依据威廉姆森的设计,它们之间存在着组合关系。

由于交易频率(x)、不确定性(y)和资产专用性(z)等三个因素均是变化的,所以在非严格数学意义上,可以分别被看作是决定和影响企业治理结构的变量。

然而,是不是一个变量不是事关本质的问题,因为资产专用性的意义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威廉姆森发现了这一特性并充分开发出这一特性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功效。

资产专用性名词解释

资产专用性名词解释

资产专用性名词解释资产专用性是指企业的资产只能用于其专用基础设施的再生产,或者只能用于生产特定产品。

一般来说,具有资产专用性的物品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不同的生产过程对它的使用程度不同;( 2)它只能与某一企业或某一类型的生产单位相联系,不能转移到其他企业或其他类型的生产单位;( 3)生产该物品的专用性工厂或车间被限制在某个地理区域内。

一、什么是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是指企业的资产只能用于其专用基础设施的再生产,或者只能用于生产特定产品。

二、物品具有资产专用性的三个主要特征:( 1)不同的生产过程对它的使用程度不同;( 2)它只能与某一企业或某一类型的生产单位相联系,不能转移到其他企业或其他类型的生产单位;( 3)生产该物品的专用性工厂或车间被限制在某个地理区域内。

三、什么是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是指企业的资产只能用于其专用基础设施的再生产,或者只能用于生产特定产品。

具有资产专用性的物品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不同的生产过程对它的使用程度不同;( 2)它只能与某一企业或某一类型的生产单位相联系,不能转移到其他企业或其他类型的生产单位;( 3)生产该物品的专用性工厂或车间被限制在某个地理区域内。

我们也可以看出资产专用性是由于物品专用特性所引起的。

资产的专用性又称为资产的专门用途性,是指资产只能用于企业规定的用途,不能用于其他用途。

物品在进行再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消耗原材料和劳动力,这些都要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去支付,这些都属于投入的成本。

而资产的专用性决定了它必须用于资产的再生产上,否则会造成资源浪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样一台设备如果将它改装成更多用途的设备时,就不能重复利用,不符合资产专用性的要求。

( 2)一张图纸,如果你拿它绘制成许多不同的设计,那么你每做一件事情,就要花费一份钱。

而将这些图纸打印成清晰的页面,就可以用在各种物品上,符合资产专用性的要求。

2、资产专用性有两种分类方法。

资产专用性理论

资产专用性理论

一、资产专用性概念的提出“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是指“资产在没有价值损失的前提下能够被不同的使用者用于不同投资场合的能力”(Wiliamson,1989),“没有资产专用性概念,交易成本理论就没有说服力”(Williamson,1985)。

在交易成本理论中资产专用性概念经常被用来分析各类问题,但是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被系统地加以解释和说明过,以至造成了许多混淆。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试图通过归纳、分析和整理,从理论上对资产专用性概念进行梳理和解析,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由此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理论和学说。

最早的资产专用性概念见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1948年),书中提到:一些企业领导人对自己企业的人和事具备特殊的了解,这种了解是他们所专门拥有、与企业共依存、不可分离的资产,这类企业领导人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种专用性人才资本。

后来,迈克尔?波兰尼等人的进一步研究指出,那些身怀绝技、经验丰富的工人实际上也是企业不可多得的专门财富,拥有这类专门资产的人将会与企业建立起更加固定的关系。

这也是对资产专用性与合同方式选择关系问题最早的研究。

但是,正式的“资产专用性”概念是(1971年)威廉姆森在分析纵向一体问题时提出的。

1972年科斯提出,现实当中除了那些早已为人们熟悉的标准市场交易外,还存在大量人们不熟悉的交易方式,例如:企业内部交易,特许经营或纵向一体化,合同或契约等非市场化交易。

对于这些大量存在的准市场化交易活动,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它们不是市场经济中的典型交易方式,而是“市场失灵”或“垄断”带来的弊端。

对此科斯虽持否定态度(Coase,1972),但进一步的分析是由威廉姆森提出的。

威氏首先将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交易方式还原为“合同”或“治理结构”,认为企业的“治理结构”与“资产专用性”密切相关。

为此,他在企业纵向一体化研究中说明了资产专用性与交易成本节约之间的关系,相应建立了他的整个交易成本学说。

技术创新中资产专用性造成的转换成本问题研究

技术创新中资产专用性造成的转换成本问题研究

技术创新中资产专用性造成的转换成本问题研究刘京1 杜跃平2(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71;2.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摘要:本文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着手,分析了专用性资产在技术创新中形成的转换成本,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在单一技术范式发展进程中为保证专用性资产投资的制度安排对这种转换成本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如何有效地降低这种转换成本的方法。

关键词:资产专用性;技术创新转换成本;技术范式“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1]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破立结合、优胜劣汰的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一轮技术创新必然伴随着原有技术支持系统的废弃和新的技术支持系统的建立。

企业技术支持系统具体表现为各种资产,其中包括有形资产(如机器、厂房、设备和工具等)和无形资产(如知识、商誉、人力资本等)。

资产的更新成本是每项技术创新决策中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这种成本的大小取决于资产的专用程度。

因此,资产的专用性对技术创新的方向、规模和程度具有重大影响。

深入研究技术创新中资产专用性所带来的转换成本问题对技术创新管理和国家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具有实践意义。

1 资产专用性的内涵和特征资产专用性理论(Asset Specificity Theory)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姆森(William- son)首先提出的,后经克莱因、格罗斯曼、哈特、莫尔等人的努力获得了进一步发展。

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资产只能服务于特定产品和劳务生产的性质,一旦改作它途,其经济价值大为降低(Williamson,1985)。

与资产专用性对应的概念是资产通用性,当一项资产可以在不发生明显贬值的情况下实现重新配置,我们称之为通用性资产。

专用性资产与会计中的固定资产有显著的差异。

如图一:图中FN表示固定成本中的非专用部分,FS表示固定成本中的图一专用部分,VN表示变动成本中的非专用部分,VS表示变动成本的专用部分。

资产专用性与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资产专用性与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存货周转率
17.58 9.93 3.90 8.00 6.51 6.09 8.67 6.27
总资产周转率
1.71 1.04 0.63 1.48 1.28 1.08 1.43 1.05
ROIC
36.91 23.19 13.68 8.55 28.99 22.84 23.20 34.74 18.66
注:潍柴动力于 2007 年正式合并湘火炬,但本文所获得 2006 年数据
和非经营性资产与损益,因此本文选用了潍柴动力 2003—2011 年
九年的年报,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按照是否参与公司的经营活
动区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
经营净利润(NOPAT)=(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营业税金及
附加 - 销售和管理费用)×(1- 所得税率);
投入资本(IC)=(经营性流动资产 - 经营性流动负债)+ 固定
案例分析 Cases Study
资产专用性与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 —基于潍柴动力的案例分析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 戴书松 黄文越
一、引言 资产专用性是指企业投入的资产一定程度地被锁定,不能或 很难转作其他用途,一旦投入他用,专用性资产的价值会下降甚至 降为零。企业专用性投资是为了获得专用性资产投资所带来的“准 租”,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投资专用性资产的企业在未来的 交易合同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有被买方“敲竹杠”的可能。因 此,投资专用性资产的企业有可能被迫采用纵向合并来规避这种 交易风险。实际经济活动中,投资专用性资产的企业有的可能采用 这一策略,有的则可能继续进行原有的专用性投资策略。投资专用 性资产的企业在合并前后是否具有不同的价值创造能力,是观察 企业为何会采用不同策略的视角。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从财务角 度看是企业使现有资产增值的能力。为此,本文选择了潍柴动力作 为案例,研究并购前后企业的资产专用性与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之 间的关系。 二、资产专用性与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概述 企业价值创造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利润如何产生并长期维持。 企业价值创造的来源主要通过获得经济利润和提高投资效率实 现。古典利润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新古典利润理论等理论的 出现是企业价值创造理论逐步发展的重要部分,企业能力理论是 企业价值创造理论的最新发展。 企业价值创造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通过创造 经济利润获得价值的提升。马歇尔 (1890) 给出了经济利润的定 义— ——从利润中减去其资本按照当时利率计算的利息之后所剩余 的部分可称为企业所有者的营业或管理盈余。Penrose(1959)指出 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可见,企业投入 资本,包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等以获得经济利润,从而创造企业 价值。另一方面,企业的价值创造和投资效率相关。Penrose(1959) 同时指出企业可能不是由于拥有更好的资源而是由于更好的利用 资源的能力而实现租金。Lippman 和 Remel(t 1982)进一步研究得 出,如果企业无法有效仿制或复制出优势企业产生特殊能力的源 泉,各企业之间具有的效率差异状态将永远持续下去。 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的初始概念是由马歇尔(1948) 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奥利弗·威廉姆森(1971)在交易成本理 论的研究中正式提出“资产专用性”这一名词,他将资产专用性分 为 5 种类型:(1)地理区位的专用性;(2)人力资本的专用性;(3)物 理资产的专用性;(4)完全为特定协约服务的资产的专用性;(5)名 牌商标资产的专用性。他将资产专用性归纳为在不牺牲生产价值 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由于 专用资产是与特定的生产目的相联系的,这使得它们转向其他生

资产专用性.doc

资产专用性.doc

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其生产价值的前提下,某项资产能够被重新配置于其他替代用途或是被替代使用者重新调配使用的程度。

这与沉淀成本的概念相关,但是,只有在非完全缔约的背景中,资产专用性的全部衍生后果才逐渐变得明显,而在提出交易成本之前的时期,这些后果却没有被认识到(Williamson.1975,1979a;Klein,Crawford and Alchian,1978)资产的专用性可分为以下六类:(1)场地专用性;它是指一系列站点被相互联系密切地排列着,以节约库存和运输成本;(2)物质资产专用性;如为生产某个零件所必须的专用模具;(3)在边干边学过程中人力资产专用性;(4)专项资产;指为了满足某个特定客户的大量需求而对通用性工厂进行的分立性投资;(5)品牌资本;(6)临时专用性(威廉姆森,1995)。

资产专用性概念最早可见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1948 ), 马歇尔认为, 一些企业领导人对自己企业的人和事具备特殊的了解,这种了解是他们所专门拥有、与企业共依存、不可分离的资产, 这类企业领导人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种专用性人才资本。

迈克尔·波兰尼在其研究“个人知识”的名著中就讲到经验丰富的工人身怀绝技,但外人要透彻地了解或猜测出他有这种技术却很苦难(波兰尼,1962年,第52-53页)。

雅各布·马尔沙克也同意认识到:”有些工人、教师和管理人员具有那种超群绝伦的、无可替代的能力:有些工人和港口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一样。

这类独特的或不拘一格的产品,的确被经济学教科书忽略掉了”(马尔沙克,1968年,第14页)阿尔奇安也曾承认:“老板和雇员的关系问题,甚至企业为什么存在的问题,都只有靠资产专用性才能说明,否则就没有公认的道理来说明企业何以存在”威廉姆森的贡献在于推进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1)资产用途形式的多样性,人力资产的用途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2)资产的专用性不仅引发复杂的事前动态反应,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触发复杂的事后治理结构的反应;(3)对所有的经济组织进行了研究,因此,各种形式的经济组织都可成为交易费用理论研究的素材。

资产专用性理论

资产专用性理论

一、资产专用性概念的提出“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是指“资产在没有价值损失的前提下能够被不同的使用者用于不同投资场合的能力”(Wiliamson,1989),“没有资产专用性概念,交易成本理论就没有说服力”(Williamson,1985)。

在交易成本理论中资产专用性概念经常被用来分析各类问题,但是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被系统地加以解释和说明过,以至造成了许多混淆。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试图通过归纳、分析和整理,从理论上对资产专用性概念进行梳理和解析,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由此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理论和学说。

最早的资产专用性概念见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1948年),书中提到:一些企业领导人对自己企业的人和事具备特殊的了解,这种了解是他们所专门拥有、与企业共依存、不可分离的资产,这类企业领导人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种专用性人才资本。

后来,迈克尔?波兰尼等人的进一步研究指出,那些身怀绝技、经验丰富的工人实际上也是企业不可多得的专门财富,拥有这类专门资产的人将会与企业建立起更加固定的关系。

这也是对资产专用性与合同方式选择关系问题最早的研究。

但是,正式的“资产专用性”概念是(1971年)威廉姆森在分析纵向一体问题时提出的。

1972年科斯提出,现实当中除了那些早已为人们熟悉的标准市场交易外,还存在大量人们不熟悉的交易方式,例如:企业内部交易,特许经营或纵向一体化,合同或契约等非市场化交易。

对于这些大量存在的准市场化交易活动,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它们不是市场经济中的典型交易方式,而是“市场失灵”或“垄断”带来的弊端。

对此科斯虽持否定态度(Coase,1972),但进一步的分析是由威廉姆森提出的。

威氏首先将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交易方式还原为“合同”或“治理结构”,认为企业的“治理结构”与“资产专用性”密切相关。

为此,他在企业纵向一体化研究中说明了资产专用性与交易成本节约之间的关系,相应建立了他的整个交易成本学说。

大学治理模式考察的视角转换:从资产的“同质性”到资产的“专用性”

大学治理模式考察的视角转换:从资产的“同质性”到资产的“专用性”

前提 :一是各种教育资源在不同的产权 主体之间是
零交 易费用 的 自由转 让 ;二 是没 有考 虑优质 教育 资 源的 获取成 本 和闲置教 育资 源 的退 出成 本 。亦 即假 设资源 ( 资产 )是 “ 同质 的” 。这 一认 识偏 差 的后 果 则是 这些 研究所 得 出的实 现教 育资源 优化 配置 的
的不 完全性 而去 占用 另 一方 准 租 金 的动 机 。 资产
员 、顾 客 、股 东等 。 狭 义定 义 为 : “ 何 可 以确 ” 任 认 的组织 持续 生存 所 依 赖 的群 体 或个 人 ,如雇 员 、 顾 客 、供 应商 、关键 政府机 构 、股东 、一定 的金融 机 构 。 _ 从 大 学 的 使 命 看 ,大 学 是 创 造 、传 播 、 ”9
20 0 9年第 4期
现代 大学 教育
大 学 治 理 模 式 考 察 的视 角 转 换 : 从 资产 的 “ 同质 性 ’ 资产 的 “ 用 性 ” ’到 专
肖 静

要 :传统 的对 于大 学治理模 式 的考察 由于 对资产 的 “同质性 ” 假 设 前提 使得 研 究缺 乏 深度 和针 对性 。
关键 词 :资产 专用性 ;治理模 式 ;大 学
中 图分类号 :G 4 69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7 6 1—1 1 ( 0 9 4— 0 9— 6 0 2 0 )0 0 9 0 4
可 以说 ,当前影 响我 国大学 的竞 争力 的 因素最 主要来 自于制度 因素 ,而 越来越 多 的研究表 明 ,大 学 作为一 种非 营利性 组织 ,其治 理结 构 的优 化与 变
基金项 目i中 国高教学会 “ 十一 五”重点课题 “ 转型期大学治理结构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项 目编号 :2 0 6 I0 20 4 0 80 AG 3 0 1 。 收稿 日期 :2 0 0 09— 4—1 2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激励问题初探——基于资产专用性理论的分析

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激励问题初探——基于资产专用性理论的分析

摘 要: 高校 后勘企业是 近年来 出现 的较特殊 的经济组织, 在其人 力资源管理 上 , 高校都根据 自身 的特点和 实际情 况形成 了各 自的管理 各 经验和管理模 式。 其中, 员工激励 问题 已经成 为人 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核心 问题 。 本文从资 产专用性 理论 出发 , 对高校后勤 的人 力资源进行 了分类 , 并根据不 同的特 点, 出了不 同的激励方式 。 提 关键词 : 资产专用性 高校后勤 人 力资 源 激励 中图分 类号 : 4 G6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6 3 9 9 (0 00 () 0 2 — 2 1 7 - 7 52 1 )la一 2 4 0
降低 。 投资 专 门 化 的对 象 可 以是 一 个 国家 、

和 需 求 者 之 间 的 相 互 依 赖 , 业 人 力 资 产 专

旦 形成 , 会 形成 一 种 双边 的垄 断 关 系 , 就 而 总体 协 调 , 属 于 管理 工作 性 质 。 线 员工 从 而 形 成 一 种 比 较 稳 定 的 合 作 和 契 约 。 也 一 水 人 力资 源 , 属 于 企业 的一 种 资 产 , 专 用 从事 学 校 内 的卫 生 保 洁 、 电暖 维 修保 障 、 这 种 契 约 的 稳 固 程 度 取 决 于 企 业 和 员工 、 也 其 性 指 , 动者 通过 接受 特殊 的 教育 和培 训 而 饭 菜 加 工 等 具 体 操 作 工 作 , 们 和 生 产 直 即 供 需 双 方 的 相 互 需 求 , 决 于 这 种 人 力 劳 他 取
但其 工 作 涉 及 到对 某 项 工 作 的具 体 规 划 和
种职 业 、 一项 产 业 , 可 以针 对一 家企 业 。 也
掌握 了某 些特 殊 的知 识和 技能 , 且这 些 技 接挂 钩 , 一线 岗位 上 创造 服 务 产 品 , 不 资 产 的 专用 性 程 度 , 用 性 程 度越 高 , 替 并 在 而 专 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专用性理论fox1.资产专用性理论的渊源1.1 德国历史学派的创始人李斯特:人的经验、习惯和技术,在失去了本业以后,一般就会大部分不复存在。

这可能是资产专用性含义的最早表达。

1.2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948年):一些企业领导人对自己企业的人和事具备特殊的了解,这种了解是他们所专门拥有、与企业共依存、不可分离的资产,这类企业领导人对企业来说就是一种专用性人才资本。

1.3 迈克尔•波兰尼等人进一步研究指出:那些身怀绝技、经验丰富的工人实际上也是企业不可多得的专门财富,拥有这类专门资产的人将会与企业建立起更加固定的关系。

这也是对资产专用性与合同方式选择关系问题最早的研究。

1.4 1971年威廉姆森(Williamson):在分析纵向一体化问题时,使用了“资产专用性”概念,被认为是资产专用性理论的正式提出。

2.资产专用性理论的基本涵义:2.1 概念的提出——威廉姆森威廉姆森提出资产专用性概念主要是为了分析一体化的动因。

在威廉姆森看来,人们的经济活动就是人们的交易活动,不同的经济活动体现不同的交易关系。

在交易活动中,由于交易当事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行为特征,因而就需要设计一个相应的治理结构,来规范这些交易关系以达到降低交易成本。

威廉姆森把治理结构主要划分为四类:市场治理:此结构进行标准的市场交易;多方治理:通过签订合同和引入中介,如建筑合同中的技术机构、会计审核、法律顾问等,保证交易的完成;双方治理:没有第三方介入,交易双方通过签订长期交易合同来维持交易;统一治理:即交易活动在一个统一的组织中按照事先的计划安排来完成,也就是一体化。

威廉姆森认为,上述四种交易都有存在的必要性,并不能说哪种结构更合理。

但具体交易究竟选择哪种治理结构来完成,取决于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程度这三个因素。

不确定性是因为交易者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所致;交易频率指一定时期内的交易次数,分为偶然和经常两种情况;资产的专用性程度则分为非专用的、中等专用的和高度专用的三种;若排除不确定性,治理结构的选择就取决于资产专用性程度和交易频率。

当交易涉及中等程度的资产专用性时,偶然的交易可能会以三方治理的方式出现,因为此时资产一旦投入后就很难再改变用途。

所以以某种相对固定的合同来对双方的行为进行约束,甚至某些中介力量的介入可以确保合同的执行;此时,经常的交易使双方彼此了解,不需要第三方介入,而以双方治理的合同方式进行。

当投资的资产具有高度专用性,无论是偶然的还是经常的交易,双方都更愿意采取统一治理结构的方式也就是一体化的方式,因为资产的专用性越强,其用途就越是单一,资产的沉淀成本也就越高,交易过程中任何的波动和不确定性都将给交易双方带来重大损失,故只能采取一体化的治理方式了。

2.2 威廉姆森对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的定义:“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亦即耐用人力资产或实物资产在多大程度上被锁定而投入特定贸易关系。

具体来说,专用性资产是为支撑某种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它一旦形成,投资于某一领域,就会锁定在一种特定形态上,若再作它用,其价值就会贬值。

它作为生产性资产的一种存在形态,如一件资本设备或一套专门知识,在这种状态不允许将资产转用于其他用途,或者转于他用成本过高而实际上不可行,“就像窑土烧制成器皿后固定在不变的形态上一样”。

2.3 资产专用性的范围威廉姆森认为,资产的专用性的范围包括:(1)场地专用性;(2)物质资产专用性;(3)在边干边学过程中人力资产专用性;(4)专项资产;(5)品牌资本;(6)临时专用性。

一种资产是不是专用性资产,主要看该资产究竟是属于用途可变的资产,还是用途不可变的资产,或者说用途在多大程度上可变不可变。

它与会计上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及其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概念基本是无关的。

2.4 对资产专用性概念的进一步说明在其后的研究中,威廉姆森针对资产专用性概念做出了进一步的说明,他认为:(1)资产专用性是资产交易的专用性。

不同的交易具有不同的属性、特质交易不仅要求专一性,而月还要求交易专用方面的专一性。

从这一点来说,专用性资产是交易专用性的资产、也就是关系专用性资产(Relationship-Specific Asset)。

(2)资产专用性与沉没成本有关。

一般情况下,专用性资产一旦投入,若不能发挥作用,其价值就不可能全部收回,原因是资产专用性问题是起源于合约执行期间的问题,如果合约不能如约履行或者提前终止,其所有者就不可能在毫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改变这种资产的用途。

而对于一般性资产来说不会遇到这个难题。

(3)资产专用性的实质是一种套牢 (Lock-in)效应。

一旦关系专用性投资做出,在一定程度上就锁定了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合约关系就会发生“根本性转变”,事前的竞争就会被事后的垄断所替代,从而异致敲竹杠(hold-up)的机会主义行为发生。

也就是说,关系专用性投资提高了对市场交易伙伴的依赖性,资产专用性程度越强,对交易伙伴的依赖性就越大,在没有制度阻拦的条件下,专用性投资较强的一方被交易另一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损害的可能性就越大。

(4)资产专用性只有在不完全合约的背景下表现出来。

专用性资产交易的合约是一个不完全合约。

在合约不完全的情况下,交易双方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不可能在事前得到解决,而是被拖到事后,这样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会使双方的谈判和履约变得困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双方相关的专用性投资不能达到最优。

因此,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替代市场的纵向一体化选择就是必然的。

由此可见,资产专用性在交易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它不仅引发了交易活动的事前动力反应,而且还会触发交易活动的事后规制。

包括专用性资产的交易,不仅意味着为保持稳定交易关系的当事人身份的重要性,而且也意味着为支持此类交易的合约以及组织保障措施是何等的重要。

3.对资产专用性理论的发展3.1 克莱因等:资产专用性与可占用性准租克莱因、克劳福德、阿尔钦等人(1978)从资产专用性出发,推导出可占用性准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使用市场体制的一项特殊成本——后合约机会主义行为。

虽然机会主义行为假定是由威廉姆森首先提出来的,但导致其动因却不清楚。

克莱因等人认为是由于专用性投资产生了可占用性准租,可占用性准租使得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变为现实。

为减少或避免这种风险,克莱因等认为纵向一体化可能是一种比市场合约更有效的办法。

因为当事人是有有限理性的,所以虽然合约可能会对某种机会主义行为作出惩罚性的规定,但他不可能把所有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都罗列出来,即使一方确实违反了合约,但法院调查损失和实施合约的诉讼也可能是成本高昂的。

如果当事人坚持在市场中进行交易的话,那么保障市场合约能实施的方式之一就是给潜在的机会主义者提供一种未来的贴水,也就是使他占有足够的准租流,以保证在他实施机会主义行为时获得的短期收益小于未来准租流的贴现值。

一般说来,资产专用性越高,它产生的可占用性准租也越大,从机会主义行为中获得的短期收益也越大。

那么这种市场合约得以实施的成本也越高。

在“任何内部协调或其他所有权成本与拥有实物资产的可占用性专用准租之间没有系统联系”的假定前提下,他们认为企业之间的纵向一体化可以节约合约成本,因为在企业内部一项交易不是用合约而是用权威来保证实施的。

其结论是:如果一项可以产生大量准租的资产高度依赖于另一些专用性资产,那么这两项资产应归一方所有。

当然,在市场和完全一体化的企业之间,仍有多种不同的长期合约形式,以适应具体的交易安排。

3.2 格罗斯曼和哈特:资产专用性与企业所有权如果说威廉姆森和克莱因等的讨论着重于指出由于合约不完全和缔约成本的高昂导致专用性投资双方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因而使纵向一体化比市场合约更有效率的话,格罗斯曼和哈特则是从同一前提出发,用剩余控制权推导出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或非一体化的原因。

在威廉姆森和克莱茵观点的基础上,格罗斯曼和哈特(1986)从不完全合约出发,明确了纵向一体化的含义,指出了一体化水平取决于当事人一方或另一方控制专用性资产的程度,把剩余控制权看成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核心内容,发展了一个合并企业一体化的所有权结构模型。

他们认为,当不可能在事先明确界定有关合约当事人的某种权利或界定成本过高时,当事人一方购入除了在合约中明确界定的权利(特定控制权)之外的剩余权利可能是最佳的选择,所有权就是购入的这个剩余控制的权利。

由于剩余控制权对收购方来说是一种收益,而对被收购方则意味着一种损失,这就要求一种最有效率的剩余权利的配置必须是购入方所获得的收益能够充分补偿被购入方的损失,否则就会造成激励机制的扭曲,从而影响专用性投资者事前投资的积极性。

因此,专用性投资最重要的一方似乎更应该获得剩余控制权,或者说这样的一体化是最优的。

3.3 哈特和莫尔:承袭格罗斯曼和哈特的上述观点,哈特和莫尔(1990)讨论了企业内部的交易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有何区别的问题,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了在一体化发生时的所有权变化,如何影响雇员以及业主——经理的激励,即对专用性投资的效率问题。

他们认为,既然企业是由其拥有的资产组成的,所有权就是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控制权。

在这个意义上物质资产所有权是剩余权利的权力基础,对物质资产的控制就会间接导致对人力资产的控制。

上述资产专用性理论的基本框架形成以后,研究企业问题的经济学家们对此展开了讨论,有人把它看成是企业合并或纵向一体化的理论,有人把它看作不完全合约理论,也有人将其视为财产控制权理论。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提出了批评意见,比如说,在格罗斯曼、哈特、莫尔之前,费茨罗和穆勒(1984)就曾经用交易成本的方法分析了企业的内部权利结构。

他们认为,企业中不同要素的进入和退出具有不同的流动性,因而有不同的交易成本,其中非流动性要素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企业内部的权利安排。

二者的不同在于,费茨罗和穆勒用资本的非流动性替代了资产的专用性,用它解释的企业内部权利结构也不是纵向一体化,而是横向的不对称。

3.4 阿尔奇安和伍德沃德阿尔奇安和伍德沃德(1987)从资产对企业的专用性出发,探讨了在团队生产背景下的资产专用性与企业所有权配置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理论上人和实物间的区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其他专用性资源和企业产品价值的依赖程度,无论是谁(人力的或是非人力的),只要他的资源是企业专用的,或称相互专用(Inter-specific)的,他就会要求和寻找某种形式的控制,那些拥有企业专用性最强的资源所有者将取得团队的控制权。

同时,为保护对企业专用的这些依赖性资源及其“复合准租金”(指在准租金中决定于专用性资源持续合作的部分)的长期存在,那些对企业具有专用性价值的资源所有者被称为企业的所有者也应该拥有剩余索取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