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比较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两部小说,它们均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两部作品都以忠义为基本主题,但是它们对于忠义观的表现却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处理方式。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忠义观进行比较,并且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

我们来谈谈《三国演义》中的忠义观。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观是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三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塑造了大量忠义之士的形象。

其中著名的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以及诸葛亮、黄忠等谋士都是被塑造成忠义的典范。

而忠义观在《三国演义》中不仅体现在人物的行为表现上,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人物的对话、思想和行为,展现了作者对忠义观的认知和理解。

关羽对刘备的忠诚、诸葛亮对国家利益的忠心、黄忠对主公的忠贞等等,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观的典型体现。

相对而言,《水浒传》中的忠义观更加丰富和立体。

《水浒传》以宋江为代表的108位好汉为主角,通过这些好汉的故事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忠义观。

这些好汉中,有的是因忠义而义无反顾地拯救民众,比如宋江率领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有的是因忠义而舍生取义,比如吴用智取方腊的故事;还有的是因忠义而忍辱负重,比如林冲在梁山泊被迫投降的故事。

这些故事无一不在诠释着忠义观的内涵和价值。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也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更加接近历史,对于忠义之士的描写更加客观和立体。

比如关羽的忠义大义、赵云的忠诚无私等等,这些形象都是对历史上真实人物的忠实再现,对于忠义观的塑造也更具有历史的真实性。

而《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对于忠义之士的塑造更加夸张和浪漫。

宋江、吴用、林冲等108位好汉,每个人物都各具特色,通过他们的形象展现了不同层面的忠义观,使得整部作品的忠义观更加生动立体。

两部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结局也都体现了不同的忠义观。

《三国演义》中,历史事件在作者的运筹帷幄下被重新演绎,虽然许多人物结局悲剧,但是大部分忠义之士的忠诚和信仰最终得到了认可和尊重。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背景:《水浒传》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

而《三国演义》则是一部描绘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的英雄史诗。

主题和故事:《水浒传》中的梁山泊一百单八将是被描绘成一百零八个魔君转世,他们来到世上是为了为害人间,但最终却打出了“替天行道”的口号。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恶人世界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而《三国演义》则以宏大著称,描写一个时代的变迁,如同史诗般波澜壮阔,其中又镶嵌着点点明珠,描绘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

写作手法:《水浒传》的整体大局架构写的比较少,是通过对每个主要人物的个人描写整合拼凑起一个整体。

而《三国演义》则是以大中藏小的手法,既描写了整个时代的变迁,又有对个人英雄主义的细腻刻画。

总的来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主题、故事和写作手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瑰宝和深刻的人生启示。

三国与水浒比较

三国与水浒比较
单一性 ?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特征类型化的表现之二:
稳定性 ?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特征类型化的表现之三:
和谐性 ? 《三国》塑造特征类型化人物的手法: ? 1、出场定型; 2、反复渲染; 3、多用传奇故事; 4、
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 二、《水浒》个性化、典型化的人物塑造: ? 关于《水浒》个性化、典型化人物的塑造,金圣叹早
? 《水浒传》的链式结构:
? 前七十回以人物为单位,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 完整的各个好汉故事连接在一个链条上,环环 相扣。
? 一般是每三、四回写一个人物,将其上梁山的 事写完,然后引出另一个或另一组人物,而上 一个或上一组人物则退居其次;以聚义梁山为 目标,百川归海,将一个个好汉故事串连起来。 七十一回以后的结构,以事件为单位,以时间 为顺序,将故事贯串始终。
? 前半部犹长江上游百川汇聚,形成主干;后半 部则如长江主流奔腾而下,直泻东海。
? 链式结构的艺术效果:
? 每一个人物的故事是“环”,众好汉聚义梁山 的线索是“链”,这种链式结构,便于集中笔 墨,酣畅淋漓的描写一些主要的英雄好汉,给 人以极深刻的印象。
? 比较之五:粗线条的勾勒与精致的细节描写
? 《三国》写人写事,多粗线条的勾勒,很少精 致的细节描写。如写关羽“温酒斩华雄”。
? “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所惑乱。” (章学诚《丙辰札记》)“七实三虚”的说法尽管不 完全准确,但也道出了《三国》是成功的处理了历史 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
? 1、正史无,纯属虚构,如“桃园结义”、“舌战群 儒”、“诸葛祭风”、“卧龙吊孝”、“蒋干中计” 等;
? 2、正史略,小说夸张渲染,如“三顾茅庐”、“七擒 孟获”、“街亭之战”等;
? 3、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刘备 事)、“温酒斩华雄”(本孙坚事)等。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

古代文学史习题人文科学系09级对外汉语余静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多角度比较一、从成书上1.从成书时间上看,《三国演义》为元末清初,而《水浒传》创作时间待考证,一般认为作于元末明初,而至晚于明朝中晚期成书。

2.从成书过程上,《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有着相同点,都是来自积累而成,都有来自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的材料。

而《三国演义》更多地依据历史记载,主要来自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罗贯中据史而演义,基本依据史书记述的历史事实加以文学性的演义。

二、从主题上1.他们都是英雄传奇小说,但《三国演义》是贵族式英雄,而《水浒传》是平民式英雄。

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写了忠与奸的斗争相同点。

表现形式不同,《三国演义》是两个政治的斗争的,焦点在于百姓的态度,而《水浒传》则是朝廷和江湖之间的斗争,焦点是对君王的态度。

三、从结构上1.《三国演义》有一个网状的结构,严密、紧凑、宏大、和谐的。

经线是三国的鼎立,纬线就是由兴到盛、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网状结构。

或为霸之政,仁者之政,庸者之证的过程。

2.《水浒传》的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环环相扣,互相贯连,形成珠串式线形结构。

但是《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单一化的直线式结构,不同人物的传奇故事之间的连接除了勾联式之外,还有纵横交叉、包孕式等。

而在人物传记的结构安排和布局上,实现了纵横曲直的情节结构。

如,如王进受高俅的迫害,被迫逃出东京,远走华阴,引出了史进;而史进被逼,不得不出逃渭州寻师, 引出了鲁达;鲁达被逼,流落东京,又引出了林冲;林冲受高俅的陷害,被逼上梁山,为纳投名状,又引出了杨志。

四、从忠义上1.在封建社会里,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统治着人们的,而“忠义”则作为了评判人的是非的道德规范。

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观得到了大力的宣扬,发挥的淋淋尽致。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颂扬忠义,且贯穿着全书,构成了小说的支柱力量。

在这纷扰的斗争中,忠是他们的导航,义是他们的斗力。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两部经典之作,它们分别描绘了三国时期和北宋末年的历史风云,塑造了一批忠义之士的形象。

在这两部小说中,忠义观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两部作品通过对忠义观的刻画和塑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义气等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展开,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的忠义观进行比较分析。

从人物形象上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分别塑造了一批忠义之士的形象,但两者的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是忠义之士的代表,他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刚正不阿的态度展现了忠义观。

关羽作为刘备手下最为忠诚的大将,他一生都忠于汉室,战死沙场也不背弃主公。

而在《水浒传》中,宋江、吴用、林冲等人也是以忠义之心为中心的形象,他们以暴力反抗暴力,以正义之心制衡世道的黑暗一面。

两部小说中的忠义之士形象都塑造了大无畏、仗义疾恶的形象,体现了他们对忠义的坚守和对邪恶的抵抗。

从情节展开上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观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三国英雄的生死离别、君臣忠义等一系列故事,展现了忠义之士的英勇形象。

例如关羽的水淹七军、赵云的搏命救主等一系列情节都展现了他们忠义之心的表现。

而《水浒传》则以北宋末年群雄逐鹿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一系列山寨英雄的抗争故事,展现了忠义之士的悲壮形象。

例如宋江为了同袍兄弟义无反顾,吴用为了报国雪耻等情节都展现了他们的忠义之心。

两部小说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刻画,将忠义观刻画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强调忠义观,但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三国演义》更加注重于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君臣忠义,强调个人忠义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观往往与君臣关系、战争背景联系在一起,通过塑造关羽、张飞这些忠臣义士的形象,传递了一种忠于国家、忠于王朝的忠义观。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比较

古代文学史习题人文科学系09级对外汉语余静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多角度比较一、从成书上1.从成书时间上看,《三国演义》为元末清初,而《水浒传》创作时间待考证,一般认为作于元末明初,而至晚于明朝中晚期成书。

2.从成书过程上,《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有着相同点,都是来自积累而成,都有来自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的材料。

而《三国演义》更多地依据历史记载,主要来自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罗贯中据史而演义,基本依据史书记述的历史事实加以文学性的演义。

二、从主题上1.他们都是英雄传奇小说,但《三国演义》是贵族式英雄,而《水浒传》是平民式英雄。

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写了忠与奸的斗争相同点。

表现形式不同,《三国演义》是两个政治的斗争的,焦点在于百姓的态度,而《水浒传》则是朝廷和江湖之间的斗争,焦点是对君王的态度。

三、从结构上1.《三国演义》有一个网状的结构,严密、紧凑、宏大、和谐的。

经线是三国的鼎立,纬线就是由兴到盛、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网状结构。

或为霸之政,仁者之政,庸者之证的过程。

2.《水浒传》的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 ,环环相扣 ,互相贯连 ,形成珠串式线形结构。

但是《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单一化的直线式结构 ,不同人物的传奇故事之间的连接除了勾联式之外,还有纵横交叉、包孕式等。

而在人物传记的结构安排和布局上,实现了纵横曲直的情节结构。

如,如王进受高俅的迫害,被迫逃出东京,远走华阴,引出了史进;而史进被逼,不得不出逃渭州寻师, 引出了鲁达;鲁达被逼,流落东京,又引出了林冲;林冲受高俅的陷害,被逼上梁山,为纳投名状,又引出了杨志。

四、从忠义上1.在封建社会里,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统治着人们的,而“忠义”则作为了评判人的是非的道德规范。

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观得到了大力的宣扬,发挥的淋淋尽致。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颂扬忠义,且贯穿着全书,构成了小说的支柱力量。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中两部代表性的古典小说,其中展现了丰富的忠义观。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忠诚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两部小说中的忠义观进行比较。

就人物形象而言,《三国演义》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为代表,他们忠于国家、正义、友情,舍生忘死,表现出了崇高的忠诚和正义感。

而《水浒传》以宋江、林冲等人物形象为代表,他们原本是为国效力的忠臣,但被朝廷的不公平对待逼得走上了反抗之路,他们忠于自己的正义和朋友,表现出了对正义的追求。

在忠诚度方面,《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展现出了非常高的忠诚度。

他们对朝廷忠诚,力图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也对自己的兄弟义气忠诚,合作共事。

《水浒传》中的人物也展现出了忠诚度,虽然他们反对朝廷的不公,但对自己的兄弟团结一心,相互支持,不离不弃。

在价值观方面,《三国演义》强调国家利益和正义,人物以国家为重,奋不顾身,将自己的忠诚付诸于行动。

他们努力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

而《水浒传》强调个人价值观的追求,人物以个人正义为重,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和朋友的利益而奋斗,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人物对朋友的义气和对正义的追求,都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崇尚忠诚、正直的价值观。

但两部小说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忠诚的对象和忠诚的方式上,《三国演义》更加强调对国家和朝廷的忠诚,而《水浒传》更加强调对个人利益和正义的追求。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两部重要的作品,它们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了丰富的忠义观。

无论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还是《水浒传》中的宋江、林冲,他们都是忠于自己信仰的英雄形象,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著名的两部小说,它们都以忠义为主题,塑造了一批忠义的英雄形象。

两部小说虽然在表现手法和情节安排上有所差异,但在忠义观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下面将从人物形象、忠义表现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比较。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塑造了一批忠义的英雄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物都是忠义之士的代表,他们忠于义道,心系国家民族。

而在《水浒传》中,宋江、林冲、卢俊义等人物也都是因忠义而出名的英雄。

在忠义表现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各有其特点。

《三国演义》中,忠义表现主要集中在主要人物的身上,如刘备、关羽、张飞等人都具有忠义之风,他们不顾个人得失,为国家民族的兴亡而努力奋斗。

而《水浒传》中,则更加注重团体的忠义精神,宋江等人都是因为不堪恶政而义愤填膺,共同起义强盗,以保卫国家民族利益。

虽然两部小说在忠义表现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忠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价值观方面,《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更加强调天命思想,主张孝义忠信,提倡忠臣义士,重视王道之正。

而《水浒传》则更加强调义蕴思想,主张仁义道德,崇尚义贼为民,讲究民间正义。

两部小说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也决定了其中忠义的表现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忠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大主题,它对塑造时代人物形象和反映古代社会伦理观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忠义观上各有其特点,但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忠义题材的代表作品,通过对忠义英雄形象的塑造和忠义精神的体现,反映了古代社会文化价值观念。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这些忠义英雄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

古代文学史习题人文科学系09级对外汉语余静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多角度比较一、从成书上1.从成书时间上看,《三国演义》为元末清初,而《水浒传》创作时间待考证,一般认为作于元末明初,而至晚于明朝中晚期成书。

2.从成书过程上,《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有着相同点,都是来自积累而成,都有来自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的材料。

而《三国演义》更多地依据历史记载,主要来自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罗贯中据史而演义,基本依据史书记述的历史事实加以文学性的演义。

二、从主题上1.他们都是英雄传奇小说,但《三国演义》是贵族式英雄,而《水浒传》是平民式英雄。

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写了忠与奸的斗争相同点。

表现形式不同,《三国演义》是两个政治的斗争的,焦点在于百姓的态度,而《水浒传》则是朝廷和江湖之间的斗争,焦点是对君王的态度。

三、从结构上1.《三国演义》有一个网状的结构,严密、紧凑、宏大、和谐的。

经线是三国的鼎立,纬线就是由兴到盛、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网状结构。

或为霸之政,仁者之政,庸者之证的过程。

2.《水浒传》的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环环相扣,互相贯连,形成珠串式线形结构。

但是《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单一化的直线式结构,不同人物的传奇故事之间的连接除了勾联式之外,还有纵横交叉、包孕式等。

而在人物传记的结构安排和布局上,实现了纵横曲直的情节结构。

如,如王进受高俅的迫害,被迫逃出东京,远走华阴,引出了史进;而史进被逼,不得不出逃渭州寻师, 引出了鲁达;鲁达被逼,流落东京,又引出了林冲;林冲受高俅的陷害,被逼上梁山,为纳投名状,又引出了杨志。

四、从忠义上1.在封建社会里,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统治着人们的,而“忠义”则作为了评判人的是非的道德规范。

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观得到了大力的宣扬,发挥的淋淋尽致。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颂扬忠义,且贯穿着全书,构成了小说的支柱力量。

在这纷扰的斗争中,忠是他们的导航,义是他们的斗力。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

古代文学史习题人文科学系09 级对外汉语余静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多角度比较一、从成书上1.从成书时间上看,《三国演义》为元末清初,而《水浒传》创作时间待考证,一般认为作于元末明初,而至晚于明朝中晚期成书。

2.从成书过程上,《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有着相同点,都是来自积累而成,都有来自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的材料。

而《三国演义》更多地依据历史记载,主要来自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罗贯中据史而演义,基本依据史书记述的历史事实加以文学性的演义。

二、从主题上1.他们都是英雄传奇小说,但《三国演义》是贵族式英雄,而《水浒传》是平民式英雄。

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写了忠与奸的斗争相同点。

表现形式不同,《三国演义》是两个政治的斗争的,焦点在于百姓的态度,而《水浒传》则是朝廷和江湖之间的斗争,焦点是对君王的态度。

三、从结构上1.《三国演义》有一个网状的结构,严密、紧凑、宏大、和谐的。

经线是三国的鼎立,纬线就是由兴到盛、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网状结构。

或为霸之政,仁者之政,庸者之证的过程。

2.《水浒传》的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环环相扣,互相贯连,形成珠串式线形结构。

但是《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单一化的直线式结构,不同人物的传奇故事之间的连接除了勾联式之外,还有纵横交叉、包孕式等。

而在人物传记的结构安排和布局上,实现了纵横曲直的情节结构。

如,如王进受高俅的迫害,被迫逃出东京,远走华阴,引出了史进而史进被逼,不得不出逃渭州寻师,弓I出了鲁达;鲁达被逼,流落东京,又引出了林冲;林冲受高俅的陷害,被逼上梁山,为纳投名状,又引出了杨志。

四、从忠义上1.在封建社会里,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统治着人们的,而“忠义”则作为了评判人的是非的道德规范。

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观得到了大力的宣扬,发挥的淋淋尽致。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颂扬忠义,且贯穿着全书,构成了小说的支柱力量。

在这纷扰的斗争中,忠是他们的导航,义是他们的斗力。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中的两部经典作品,它们分别描述了三国时期和宋朝末年的历史故事。

在这两部作品中,忠义是一种核心价值观,被赋予了极高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这两部作品中的忠义观进行比较。

首先,可以发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存在差异。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是为了帮助主公完成霸业而存在的。

刘备、关羽、张飞等人都是以帮助主公为荣,他们发扬忠义的目的就是要去帮助主公实现他的理想。

而在《水浒传》中,忠义则是为了保护民间百姓而存在的。

宋江、林冲、鲁智深等人不断发扬忠义,是因为他们希望能够打败官僚压迫百姓的制度,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其次,在这两部作品中,忠义的形态和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表现为对主公的无条件支持和忠诚。

无论主公是在战争中还是在面临危险的时候,他们都义无反顾地表现出了自己的忠诚。

除此之外,《三国演义》中还有一种忠义的表现方式就是朋友之间的相互支持。

如关羽为救好友的儿子阿斗而被曹操斩首,张飞为报好友之仇将他的敌人生擒获。

这些忠义的表现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而在《水浒传》中,则侧重于对忠义的道德解释和阐述。

《水浒传》在叙述忠义故事的时候,往往会深入分析忠义的本质和内涵,探讨忠义的真谛和意义。

例如,在宋江和方腊的论战中,方腊用忠义来批评宋江,说他是为了自己求荣而不是为了民众的利益。

宋江则坚决反驳,认为忠义本身就是为了保护民间百姓的利益而存在的。

由此可见,《水浒传》中的忠义更加理性和深化。

再者,在这两部作品中,忠义的社会背景也有所区别。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充满权力斗争和阶级矛盾的社会。

因此,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的表现往往和这些社会背景有着紧密关系。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往往表现为对主公的忠诚和对敌人的仇恨。

这也是当时封建社会中政治制度的一个反映。

而在《水浒传》中,忠义则表现为对民间百姓的保护和反抗官僚压迫。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两部代表作品,它们分别描绘了中国古代的两个历史时期,展现了各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它们也都以忠义为主题,塑造了一大批忠义的英雄形象,对比两者的忠义观可以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价值观。

我们来看《三国演义》中的忠义观。

《三国演义》是描写三国时期的一部历史小说,通过描绘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对抗和英雄豪杰的拼杀,展现了当时社会上的忠义精神。

在小说中,刘备、关羽、张飞等人都是被塑造成忠义之士的形象。

刘备是一个仁德之君,他对待部下忠心耿耿,对待敌人宽容仁慈,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

而关羽则是一位忠义之士,对刘备忠心耿耿,对待朋友义气相投。

张飞虽然脾气火爆,但对于刘备更是忠心耿耿,三人之间的忠义友情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大亮点。

相比之下,《水浒传》则是一部描述宋朝末年豪杰侠客的小说,这些豪杰都是围绕忠义而展开的。

在《水浒传》中,有108位水泊梁山好汉,他们个个都是忠义之士。

特别是宋江、李逵、林冲等人,他们无不是忠于国家、忠于朋友的英雄人物。

宋江虽然因冤屈而落草,但他心系国家民生,多次帮助百姓,是一个忠君爱民的忠臣。

李逵虽然性格粗犷,但对朋友执着忠诚,因而也是梁山一霸。

林冲虽然被迫落草,但对善良美貌的妻子一生忠诚不渝。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忠义观都是非常高尚的,它们既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忠义精神的尊崇,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义的强烈追求。

但是在具体表现方式上也有一些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忠义的对象和表现形式上。

从忠义的对象来看,《三国演义》中的忠义更多是表现在为君主效力、保卫国家的方面,他们所展现的忠义更多地是对国家、对君主的效忠和忠诚。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他们所忠于的对象也有所不同,刘备是忠于汉室,曹操忠于自己的野心,关羽忠于刘备。

而《水浒传》中的忠义更多地表现在为朋友忠诚、帮助弱小的方面。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异同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异同

o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异同
摘要《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两本书籍,我个人认为《三国演义》是一部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有度的手法来演义历史的书籍;《水浒传》则是以农民起义的过程来写生龙活虎的英雄人物和生机勃勃的斗争故事。

虽然写法各有千秋,但夹杂历史的形式及阶级观念的特点,难免有苟同之处。

历史性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社会形式;人物奸雄的塑造;不可避免的妇女观等,写作中都拙见苟同。

在人物的塑造上,《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善于组织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通过矛盾冲突,以人物自己的言行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能够抓住并突出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注意写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三国演义》主要表现在对曹操这一人物的塑造上,写反面人物而敢于写他的优点,写优点却不妨碍写出令人憎恶的一面。

《水浒传》主要表现在写正面人物却敢于写他们的缺点和弱点,但仍然不妨碍写出让人尊敬和崇拜的一面。

);在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渲染、烘托、对比等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更突现了不同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封建伦理道德观念随着封建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观念紧密结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说教成为桎梏妇女的精神枷锁,妇女完全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一切正当的权利。

我在论文中就也绪论了两书作者的“妇女观”。

我在论文中着重的研究了两书的题材、所表现出的“忠”与“义”、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的异同,并作以对比。

关键词:
1.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2. 英雄传奇
3. 历史演义
4. 忠与义
5. 妇女观。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1. 引言1.1 介绍《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备受推崇的两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两部小说都描绘了乱世英雄的形象,展现了忠义观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三国演义》是以东汉末年为背景,讲述了三国时期群雄割据的历史故事。

小说中不仅塑造了众多忠诚义气的英雄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等,更展示了在乱世中忠诚与背叛、义气与权谋之间的冲突。

通过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读者可以看到忠义观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的影响。

相比之下,《水浒传》是描写宋朝农民起义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宋江等108位好汉的抗争历程。

在这部小说中,忠义观更是被提升到了极致,每个好汉都以忠义为核心,展现了他们不畏强权、冲破束缚的精神。

作为民间英雄的代表,《水浒传》通过对忠义观的诠释,成功塑造出了一批虽然身在逆境却仍然保持初心的英雄形象。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忠义观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读者的情感。

这两部小说对忠义观的表现方式略有差异,但都充分展现了忠义的美德和其在乱世中的价值。

1.2 阐述忠义观在两部小说中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这两部中国古典名著都是以历史为背景,以人性与忠义为主题的长篇小说。

其中忠义观在这两部小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既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托,也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观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之一。

无论是刘备、关羽、张飞这些忠于汉室的义士,还是曹操、孙权等权谋之士,都在以忠义为准则行事。

他们的忠义之心,不仅展现出了古代人物的高尚品质,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在故事情节中,忠义观更是推动着各个角色的行动,给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悬念和动感。

而在《水浒传》中,忠义观同样是贯穿全书的主题之一。

108将以及其他众多人物,虽然出身卑微,但对忠义的坚守与信守让他们在捍卫正义、抗争腐败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崇高的精神。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中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这两部小说都揭示了“忠义”这一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主题、角色、情节等方面比较《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忠义观。

首先,两部小说的主题都与忠义紧密相关。

《三国演义》的主题是“忠诚与背叛”,反映了三国时期人们对君主忠诚、亲情忠诚、义务忠诚以及千百年来“臣子忠心耿耿”的传统观念;《水浒传》的主题则是“忠义与反抗”,反映了宋朝时期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残酷、腐败的现实,表现了江湖义气、同仇敌忾的人性美德。

其次,两部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塑造也体现了不同的忠义观。

《三国演义》中有关忠义的形象主要是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

他们忠于汉室,忠于刘备,历尽千辛万苦跟随刘备征战沙场,体现了他们的忠诚和义气。

而《水浒传》中的大多数主要人物多是社会底层边缘的英雄豪杰,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公、受累于官府,是因为他们具有道义、仁爱之心,乐于助人,忠于正义。

例如,梁山伯、宋江、吴用等人,他们的忠义之情并不只局限于羁绊与江湖之间,而是超越了这些界限,成为了一种社会意识。

最后,在情节安排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有不同的表现。

《三国演义》通过讲述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国家的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折射着古代忠义观对于政治和军事运作的影响。

《水浒传》是以豪杰为主、描绘各种人物五花八门的故事为主,更多地揭示出忠义在生活中的体现,强调出人性中的道德价值。

总之,虽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忠义观存在着不同的表现,但都展现了中国文化中忠、义、信的崇高道德伦理观念。

这给后代提供了观念上的启示,使得忠、义、信三重信条在中国文化中发扬光大。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两部经典小说,它们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符号和代表。

这两部小说都涉及到了忠义观,对于一个具有传统忠诚精神的文化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将通过对于两部小说忠义观的比较,来探索其异同点。

顾名思义,《三国演义》是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而《水浒传》则是描绘宋朝时期的群雄起义。

时代不同,自然而然地受众和主题也不同,因此两者对忠义观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这个主题代表了人性的高尚品格,通过许多重要人物的演绎,强调了忠诚、正义、勇敢和无畏的精神。

首先是曹操,他是一个谋略高超的人才,有着巨大的野心和力量,这也让他成为了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人物。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他通过对于他的忠臣,如荀彧、程昱等的信任和支持来表现他的忠诚和正义。

另外,还有刘备,他的“仁义之心,忠义之志”,也是《三国演义》所强调的忠义观的代表,他怀着忠诚和正义的信念,治理下属国土,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伟大使命。

这两位历史人物分别代表了忠诚和正义两个方面,体现了忠义观的不同角度。

反观《水浒传》则更加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不同于《三国演义》那种几乎纯粹的忠义观。

在《水浒传》中,一些所谓“好人”,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做出不忠诚,不公正的事情,比如说,林冲明明是个不能忍受不义的人,但是他不愿退缩,毅然加入梁山伙伴,这其实是背叛了朝廷,这种行为也被证明是正确的。

反观着青飞带头的“反水”的黄巢部队,则在表面上做出的忠诚举动并不足以说明他们是真的忠诚。

所以,相比之下,《水浒传》中的忠义更加鲜活和容易扭转,借此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总之,《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体现出的忠义观具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前者更加稳定和明确地强调了忠诚和正义,而后者则更多地关注了人性的复杂性,十分地实际。

不过,无论哪部小说都印证了历史上中国人所崇尚的忠诚和诚实的美德,这样的价值观在今天也仍然有启迪作用。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

古代文学史习题人文科学系09级对外汉语余静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多角度比较一、从成书上1.从成书时间上看,《三国演义》为元末清初,而《水浒传》创作时间待考证,一般认为作于元末明初,而至晚于明朝中晚期成书。

2.从成书过程上,《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有着相同点,都是来自积累而成,都有来自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的材料。

而《三国演义》更多地依据历史记载,主要来自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罗贯中据史而演义,基本依据史书记述的历史事实加以文学性的演义。

二、从主题上1.他们都是英雄传奇小说,但《三国演义》是贵族式英雄,而《水浒传》是平民式英雄。

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写了忠与奸的斗争相同点。

表现形式不同,《三国演义》是两个政治的斗争的,焦点在于百姓的态度,而《水浒传》则是朝廷和江湖之间的斗争,焦点是对君王的态度。

三、从结构上1.《三国演义》有一个网状的结构,严密、紧凑、宏大、和谐的。

经线是三国的鼎立,纬线就是由兴到盛、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网状结构。

或为霸之政,仁者之政,庸者之证的过程。

2.《水浒传》的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环环相扣,互相贯连,形成珠串式线形结构。

但是《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单一化的直线式结构,不同人物的传奇故事之间的连接除了勾联式之外,还有纵横交叉、包孕式等。

而在人物传记的结构安排和布局上,实现了纵横曲直的情节结构。

如,如王进受高俅的迫害,被迫逃出东京,远走华阴,引出了史进;而史进被逼,不得不出逃渭州寻师, 引出了鲁达;鲁达被逼,流落东京,又引出了林冲;林冲受高俅的陷害,被逼上梁山,为纳投名状,又引出了杨志。

四、从忠义上1.在封建社会里,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统治着人们的,而“忠义”则作为了评判人的是非的道德规范。

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观得到了大力的宣扬,发挥的淋淋尽致。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颂扬忠义,且贯穿着全书,构成了小说的支柱力量。

在这纷扰的斗争中,忠是他们的导航,义是他们的斗力。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两部非常著名的作品,它们都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忠义观。

在这两部小说中,忠义的主题都被深入阐述,并且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密切相关。

本文将分析比较《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的忠义观,探讨这两部作品中对于忠义观的不同表现,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三国鼎立的故事。

在小说中,忠义的主题贯穿始终,塑造了许多忠义的英雄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等。

这些人物以忠字为主导,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忠于朋友是他们行为的准则,他们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忠于自己的信仰,忠于自己的使命,不背叛不变节,坚守信念。

曹操在濡须口被打败后被关羽救出生天,关羽曾三顾茅庐请刘备出山,为刘备效力一生,最终临死时还义不容辞的冲出曹营。

而在《水浒传》中,主要围绕着宋江、李逵、卢俊义等梁山好汉展开。

这些人物虽然身处社会底层,却同样忠义仁勇,对不公不义发起抵抗,保护百姓,反抗统治者的暴政。

通过水浒英雄们的努力与牺牲,最终实现了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展现忠义观的方式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三国演义》中的忠义观更多的表现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这种忠义观是与国家、民族、政治利益等紧密相关的,人物的行为与国家和政治的发展息息相关。

而《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则更多地表现在对社会不公不义的抗争中,是一种对权势的挑战和对封建伦理的颠覆,表现了社会阶层间的矛盾和斗争。

从忠义观的实践方式上看,《三国演义》更多侧重于忠臣孝子的忠义,强调言传身教对子孙后代的影响。

而《水浒传》则更注重于义士豪杰的忠义,强调以身作则对社会的示范作用。

刘备三顾茅庐后联合关张称兄道弟,正所谓一生一世,义结金兰,而在《水浒传》中,宋江等梁山好汉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被人们称颂为“大宋江山,大忠义也”。

两者强调了忠义观的不同侧面,各有不同的特点。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它们都是描写了中国古代一段历史时期的故事,尤其是其中的忠义观。

在忠义观方面,这两部作品有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都展示了许多忠义的人物形象,并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的塑造。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等人被视为忠义的代表。

他们忠诚于自己的国家和君主,尽心竭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在《水浒传》中,像宋江、卢俊义、吴用等人也是忠义的代表。

他们志向高远,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甚至为此放弃了自己的个人利益。

这些形象使读者感受到了忠诚和义气的力量,体现了作者对忠义的崇尚和赞美。

这两部作品对于忠义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中,忠义往往与背叛和权谋相伴随,这使得忠义的价值在战乱的背景下显得更为复杂和暧昧。

忠义在这里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战略。

而在《水浒传》中,忠义则更加单纯和直接,成为了主要人物的信仰和价值观。

这体现了作者对忠义的不同关注和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两个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不同。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呈现了不同的忠义观表现形式。

《三国演义》中,忠义多以战争和政治斗争的形式展现,英雄们的忠诚往往体现在为国家争夺权力、统一天下的战争中。

而在《水浒传》中,忠义则更多地体现在为民除害、为善事而奋斗的行动中。

水浒英雄们的忠诚更加注重正义和公理,以保护百姓的利益为己任。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忠义观方面都有共同之处,都塑造了众多忠诚勇敢的人物形象,对忠义进行了肯定和赞美。

这两部作品在忠义的态度和表现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个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也反映了作者对忠义的不同思考和观察。

无论如何,这些作品都探讨了忠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人们树立了一种崇高的道德标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史习题人文科学系09级对外汉语余静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多角度比较一、从成书上1.从成书时间上看,《三国演义》为元末清初,而《水浒传》创作时间待考证,一般认为作于元末明初,而至晚于明朝中晚期成书。

2.从成书过程上,《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有着相同点,都是来自积累而成,都有来自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的材料。

而《三国演义》更多地依据历史记载,主要来自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罗贯中据史而演义,基本依据史书记述的历史事实加以文学性的演义。

二、从主题上1.他们都是英雄传奇小说,但《三国演义》是贵族式英雄,而《水浒传》是平民式英雄。

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写了忠与奸的斗争相同点。

表现形式不同,《三国演义》是两个政治的斗争的,焦点在于百姓的态度,而《水浒传》则是朝廷和江湖之间的斗争,焦点是对君王的态度。

三、从结构上1.《三国演义》有一个网状的结构,严密、紧凑、宏大、和谐的。

经线是三国的鼎立,纬线就是由兴到盛、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网状结构。

或为霸之政,仁者之政,庸者之证的过程。

2.《水浒传》的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 ,环环相扣 ,互相贯连 ,形成珠串式线形结构。

但是《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单一化的直线式结构 ,不同人物的传奇故事之间的连接除了勾联式之外,还有纵横交叉、包孕式等。

而在人物传记的结构安排和布局上,实现了纵横曲直的情节结构。

如,如王进受高俅的迫害,被迫逃出东京,远走华阴,引出了史进;而史进被逼,不得不出逃渭州寻师, 引出了鲁达;鲁达被逼,流落东京,又引出了林冲;林冲受高俅的陷害,被逼上梁山,为纳投名状,又引出了杨志。

四、从忠义上1.在封建社会里,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统治着人们的,而“忠义”则作为了评判人的是非的道德规范。

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观得到了大力的宣扬,发挥的淋淋尽致。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颂扬忠义,且贯穿着全书,构成了小说的支柱力量。

在这纷扰的斗争中,忠是他们的导航,义是他们的斗力。

也是这一个个重情重义的英雄,为我们演义了两个不朽的长篇巨著。

2.而在忠义的作法上二者皆有不同的表现。

2.1 《三国演义》宣扬“忠”,更突出表现的“义”。

“义”在《三国演义》中的内涵非常丰富,有君主之义,如刘备的仁政爱民,为民而哭;有臣下之义在于忠君,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朋友之义、兄弟之义,如,小说开篇的“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人不是兄弟胜是兄弟的情谊贯穿着整篇小说。

2.2 《水浒传》的全部情节突出表现的是忠义观念,主要是变现在对朝廷的忠心不二,和他们朋友之间讲求信义,很有正义感。

在“忠"上,他们“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在宋江所说:“宁可朝廷负我,我绝不负朝廷”,且最后的招安也是忠于朝廷的表现。

在“义”方面,鲁智深的“拳打郑关西”、武松的“血溅鸳鸯楼”、李逵打死殷天赐等等,都是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义士之举。

2.3 《三国演义》的义在塑造个体,如关羽千里走单骑、义释曹操,赵云的单骑救主,个人的义占主导。

关于三国中的关羽是“义绝”,毛宗岗说:“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

”而《水浒传》的义重在整体,义是发展的过程,从七星小聚义到梁山泊大聚义,从江湖、个人英雄的小义到“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杀富济贫”的大义。

其中义高于江山,高于一切。

五、从对后世的影响上1.《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明清两代产生了大量的历史的小说,从《开辟演义》一直到《清宫演义》约有一二百部之多,但是总水平不是太高。

《三国演义》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它长时间被人们视为一部通俗的历史教科书和军事著作。

2.在《水浒传》的影响下,明清两代产生了许多的英雄传奇的小说,其中杨家将和岳飞系列的小说开始渊源流传。

但是大多是描写帝王系列的小说更有代表性。

3.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创作成功并广泛传播的影响,在元代平话的基础之上,列国故事系统的小说和隋唐系统的小说最有代表性。

六、从语言特色上1.《水浒传》的语言具有个性化,不仅能够用语言交代情节,而且能更好表现人物的性格鲁迅:“《水浒传》和《红楼梦》是能够有说话人来看出人物的性格来。

”。

如阎婆惜语言的刁钻泼辣,王婆语言的老练圆滑,予人深刻的印象。

其次《水浒传》的语言,以北方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故其语言特色,明快、洗练。

如写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郑屠,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既通俗,又生动。

2.《三国演义》体现了比较独特的语言风格,所谓“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一方面吸收了说话伎艺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又适当地运用了浅近的文言。

人物对话则个性鲜明,有声有色。

如,张飞的粗犷豪壮,关羽的心高气盛,刘备的仁政之心等等,无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但是相对《水浒传》却缺少表演的艺术风格。

谈谈对主题和主旨的认识一、词典上主题:1.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

它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文艺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

2.指文艺创作的主要题材。

3.泛指主要内容。

主旨:1.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

2.犹主张,主意。

二、从作品中看(一)《西厢记》主题:1.王实甫主题:“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比董西厢的“从古自今,自是才子和配佳人”的主题更进一步。

2.公认的主题:是鲜明的爱情的主题,体现了爱情理想这一愿望。

主旨:王实甫通过《西厢记》这一戏剧,来反对封建礼教的重点是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 歌颂婚姻自主的进步理想。

(二)《水浒传》主题:关于《水浒传》的主题,有多种说法,但其对农民起义者正面、客观而不失理性的描绘,是其突破封建社会文学传统的一大要素,也确立了这部作品以及后世白话叙事文学深厚的民间色彩。

主旨:小说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官逼民反”、“乱由上作”的历史真实,揭示出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在于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肯定和歌颂了农民革命斗争的正义性。

浅谈《西厢记》与《牡丹亭》的比较一、概述《西厢记》是王实甫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

贾仲明:“新杂剧,就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指出来其在元代戏曲史上的地位是我国戏曲艺术上的丰碑。

它问世以后,风靡一代,它的进步思想倾向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对《牡丹亭》、《红楼梦》等戏曲小说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传奇的最高城成就。

明朝人沈德符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他传承了《西厢记》,但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突破,《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朝《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二、比较(一)从主题上《西厢记》与《牡丹亭》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且都是以封建时代上层社会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 争取婚姻自主为题材。

虽然都是对封建礼教, 争取婚姻自主的戏曲,但是其实两部作品的主题并不完全相同。

《西厢记》反对封建礼教的重点是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 歌颂婚姻自主的进步理想。

而《牡丹亭》则重点在于反对“存天理, 去人欲”的程朱理学, 要求个性解放。

(二)从体裁上《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中国戏曲史上的杰出之作。

但是在体裁上存在着差别,《西厢记》属于元杂剧,以折为分幕单位,写成了五本二十一折。

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为科。

《牡丹亭》属于明传奇,传奇的分幕的单位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其总共写成五十五出。

而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为科介或介。

(三)从写作手法上《西厢记》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它遵循现实生活发展的逻辑, 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表现生活和剧中的人物、事件力求表现出现实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而文章中最终有情得眷属,作品也说出“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希望后人的才子佳人都能如愿。

《牡丹亭》则不同, 它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用幻想的情节来表现理想与现实, 个人与时代的矛盾冲突。

杜丽娘的《惊梦》、《寻梦》等都通过幻想的情节,来表现他们对青春的珍惜,对爱情幸福的向往, 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以及这种理想的追求与时代思潮, 与反动的程朱理学,与社会黑暗现实的矛盾。

《牡丹亭》不但通过“梦境”与“真境”来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更可贵的是汤显祖很自觉地在作品里表现人们为实现理想而作的顽强的斗争, 表现理想一定战胜黑暗现实。

(四)从人物形象上1.从封建家长上同:崔母与杜宝都是封建统治下的家长,他们受惯有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影响,不许自己的女儿作出有违常理的爱情追求。

但是二人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

异:崔母是一个封建的卫道士,她恪守封建中“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

她的“赖婚”与“逼试”, 都是为了要“门当户对”不招“白衣女婿”。

她不仅在思想上维护封建礼教,而且在行动上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加以干扰和阻难, 一心只惦记着“相国家谱”,表现了统治阶级欺诈权变的性格特征。

《牡丹亭》里的杜宝是一个有爱国心的正直清廉的官僚, 是封建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用封建礼教来教育女儿,不许午睡, 不准游园, 也不相信男女之间还会产生爱情。

他维护封建礼教的重点, 不在“门第观念” , 他要“存天理灭人欲” , 提倡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所以, 虽然柳梦梅已经中了状元, 他还是不肯认女婿。

他的性格特征是道学先生的固执和迂腐。

2.从女主角上同:杜丽娘与崔莺莺都是大家闺秀且是才女,都敢于反对封建礼教, 争取婚姻自主的女性。

在婚姻爱情的路上,都勇敢地去追寻,敢于与封建礼教相抗争,最终都有情人终成眷属。

二者都是文学史上可歌可泣的女性代表。

不过,她们的性格上都是处于矛盾的状态,都不够彻底地反抗。

异:崔莺莺属违背“父母之命”二突破“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

不愿嫁给宰相之子郑恒, 而爱上了白衣秀士张生。

但是他作者通过崔、张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 歌颂了进步的爱情婚姻观。

《牡丹亭》里的杜丽娘, 爱自然、爱人生, 要求个性解放。

她虽然被禁锢在深闺之中。

但在梦里却与柳梦梅结合。

作者这样写,正说明“人欲”是无法“去”的, 珍惜青春, 要求爱情, 是人的本性,有力地批判了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