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盆地沉降与充填史
常见的四种找油理论-胡见义
常见的四种找油理论:1.沉积盆地找油论2.有效生油区控制油气田分布论3.含油气系统理论4.圈闭带控制油气聚集论一、沉积盆地找油论(一)盆地、沉积盆地、含油气盆地盆地:地球上周围被高地包围的低地,或者说岩石圈表面三维空间的凹地,充满水和空气。
地质意义上的盆地:指岩石圈表面三度空间上的凹地,其内部充填有沉积物,而且要具有时间的概念,即四维。
也就是指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某一阶段形成的被水域占据的一个断陷或坳陷地带,它以负向运动占绝对优势,同时接受了足够厚的沉积物充填,形成了中间沉积厚度大,向边缘逐渐减薄的沉积体。
含油气盆地指已经发现油气田(藏)或已有油气显示的沉积盆地,以及具备油气生运聚条件的沉积盆地。
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首先必须是沉积盆地;2.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曾经不断地沉降、接受沉积,具备油气生成与聚集的有利条件;3.在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发生过油气生运聚,或者已经发现过油气显示或工业油气田。
(二)沉积盆地是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基本构造单元在人类长期的找油实践过程中,人们认识到油气不仅可以在背斜中聚集,也可以在非背斜中存在,它们必然受更高一级的沉积和构造单元控制。
油气有机生成说,以及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理论的建立,揭示了形成油气田(藏)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受一个基本地质单元——沉积盆地的控制。
世界上目前已经发现的油气田几乎都分布在各种类型的沉积盆地中。
并不是所有的沉积盆地都是含油气盆地,有没有油气,取决于沉积盆地具不具备油气生、运、聚的基本条件。
(三)沉积盆地控制油气赋存的因素油气的成藏→温度、压力及有效受热时间控制的化学动力学过程→压力、浮力和流体势所控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油气是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生成的流体矿产, 要弄清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必须开展盆地分析。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包含生、储、盖、圈、运、保存和配套。
这些条件的合理的、最优化的组合将形成油气储量丰富的含油气盆地,较差的组合则形成低储量丰度甚至非含油气盆地。
沉积盆地的层序和沉积充填结构及过程响应_林畅松
理资料的获取 、高精密测试分析技术的广泛应用 , 使 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 层序地层学理论在 20世纪 80年代末引入我国 后 , 在多种构造背景盆地的沉积地质分析中得到了广 泛的应用 。 我国诸多重要的沉积盆地都显示出构造 、 古地理背景的复杂性 。近年来大量的系统性研究 , 重 视了盆地各种构造作用对层序结构和发育演化控制
1.2 低级别层序地层单元与高精度的层序地层格架 低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是指三级以下的各级层 序地层单元 , 由高频的沉积旋回组成 , 主要是依据水 进面或水进 -水退转换面等划分和追踪对比的 。 以 三级层序内四 、五级等低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和体系 域为地层单元 可建立高 精度的层 序地层格 架[ 3, 12] 。 在盆地重要的区域或区带建立这种精细的地层对比 格架 , 可为沉积体系和沉积相以及储集体等的分布和 构成特征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基础 。 比如 , 以四 、五 级层序地层单元进行沉积相分布编图 , 揭示精细的沉 积环境和沉积相的构成特征 , 对重点区块储集砂体的 沉积构成和储层不均一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高 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需要依赖于测井 、露头 、岩 芯等资料的综合分析 , 特别是高分辨三维地震资料和 密集的钻井控制 。
第
27卷 第 5期 2009年 10月
沉积学报 ACTASEDIMENTOLOGICASINICA
文章编号 :1000-0550(2009)05-0849-14
Vol.27 No.5 Oct.200 9
沉积盆地的层序和沉积充填结构及过程响应①
林畅松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100083)
摘 要 现代层序地层学的理论 发展 , 把沉积过程纳入到地质 演化的时 空框架中并 与地球的多 旋回或节 律演化结合 研究 , 形成了一套带有革命性的 、在等时地层格架中研究沉积作用 的新方法 , 成为了 油气资源等 沉积矿产预 测勘探的 重要工具 。 沉积盆地的沉积充填 可划分出与各级沉积旋回相对应的层序地层单元 。 追踪对比由不整合面或不整合面 及其对应的整合面为界 的高级别层序地层单元建立的区域性等时 地层格架 , 对盆地 构造古地理 再造和油 气勘探战略 性研究至关重要 ;追踪四 、五级等 低级别层序地层单元和体系域建 立的高精度 层序地层格 架 , 可 为重点区域 或区带的 沉积体系和储集体的沉 积构成和分布等的解剖提供精细的地层 对比基础 。 依 据沉积基准 面的变化 , 从层序 内水进到 水退的沉积旋回中可划 分出正常水退沉积 、强制性水退沉积 、水进沉积及垂向加积等成因沉积类型 。 海相或湖相盆地 中三级层序地层单元内 均可较好地划分出低位 、水进 、高位及下降体系域 。 盆地构造作用 、气候变化 、海 、湖平面升降过程对层序发育的控制作用及沉积响应 研究 , 一直是层序地层学或沉积 地质分析领域的研究热 点 。沉积 盆地的层序地层序列演化是盆地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总体响应 。 层序地层学把盆地古 构造 、古地理的变迁纳入到统一的地球演化系统中研究 , 形成了与区域地球演化史或盆地动力学演化相结合的重要研 究领域 。 多旋回盆地或叠合盆地 中多期次的构造变革导致了多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所分隔的多个构造层序的叠加 。 注 重构造 — 层序地层的结合分析 , 揭示盆地的层序地层序列与多期盆地构造作用的成因 联系 , 是构造活动盆地或大型叠 合盆地沉积地质演化和 油气聚集规律研究的关键 。 盆地构造作用 , 如前陆 盆地多期 次的逆冲挠 曲沉降和回 弹隆起的 构造作用 、多幕裂陷过程 、多期构 造反转等与重要不整合及区域性 沉积旋回或 层序的形成 密切相关 ;而由气 候变化引 起的海或湖平面变化是 控制高频沉积旋回或低级别层序发育的 主要因素 。 在 构造活动盆 地中 , 构造坡折带 对沉积体 系域和沉积相的发育分 布具重要控制作用 。 关键词 层序结构 成 因沉积类型 控制因素 沉积盆地
盆地沉降分析中的两类沉降_李超(PDF)
沉积盆地作为大地构造当中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对于地球的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由于盆地内部含有丰富的油气、煤炭、矿产等资源,受到地质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由于盆山系统耦合的研究,使单一的造山带和单一的盆地研究成为一个系统。
通过盆地的研究分析,包括盆地所在区域及内部的构造、沉积层序、地层格架及演化史的分析,为造山带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沉积盆地的研究成为一个焦点问题。
盆地的沉降是指由于地壳垂直运动,使顺重力方向、高程降低的方向运动。
地壳的沉降作用是形成盆地的直接原因,没有沉降就没有盆地[1]。
而盆地沉降史研究,就是将盆地在各个时期沉降的量进行求解,编绘反映盆地沉降特征的地层埋藏史曲线、盆地基底沉降曲线以及盆地构造沉降曲线等途径来表述。
因此,分析盆地的沉降史是研究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内容,是整个盆地系统研究中最为基础的环节,对于整个盆地的构造、热历史及演化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析盆地的沉降,一般可用沉降量和沉降速率两个参数。
沉降量(或沉降幅度)是最直观、最简便的表示方法,表示某地质时期一个地区的累计的沉降幅度的大小。
沉降速率是盆地某一构造面在单位地质时期内相对于某一基准参照面(海平面或湖平面)下降的幅度,它能反映盆地构造动力学的某些信息。
通常可以用图示方法直观地反映观测点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图1)。
在盆地沉降史分析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均衡代偿理论。
它是盆地分析的基础,用来描述地壳的状态和运动。
自十八世纪提出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
经过大地测量学与力学等学科的发展,逐渐形成今天的均衡代偿理论[2]。
它阐明的是地壳的各个地块趋向于静力平衡的原理,即在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常有相等的压力,大地水准面之上山脉(或海洋)的质量过剩(或不足)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或过剩)来补偿。
运用地壳均衡学说可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如上地幔的起伏;还可用于大地测量学中研究大地水准面形状,推估重力异常和计算垂线偏差等。
沉积盆地的层序和沉积充填结构及过程响应.
沉积盆地的层序和沉积充填结构及过程响应2010-07-14现代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发展,把沉积过程纳入到地质演化的时空框架中并与地球的多旋回或节律演化结合研究,形成了一套带有革命性的、在等时地层格架中研究沉积作用的新方法,成为了油气资源等沉积矿产预测勘探的重要工具.沉积盆地的沉积充填可划分出与各级沉积旋回相对应的层序地层单元.追踪对比由不整合面或不整合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高级别层序地层单元建立的区域性等时地层格架,对盆地构造古地理再造和油气勘探战略性研究至关重要;追踪四、五级等低级别层序地层单元和体系域建立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可为重点区域或区带的沉积体系和储集体的沉积构成和分布等的解剖提供精细的地层对比基础.依据沉积基准面的变化,从层序内水进到水退的沉积旋回中可划分出正常水退沉积、强制性水退沉积、水进沉积及垂向加积等成因沉积类型.海相或湖相盆地中三级层序地层单元内均可较好地划分出低位、水进、高位及下降体系域.盆地构造作用、气候变化、海、湖平面升降过程对层序发育的控制作用及沉积响应研究,一直是层序地层学或沉积地质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沉积盆地的层序地层序列演化是盆地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总体响应.层序地层学把盆地古构造、古地理的变迁纳入到统一的地球演化系统中研究,形成了与区域地球演化史或盆地动力学演化相结合的重要研究领域.多旋回盆地或叠合盆地中多期次的构造变革导致了多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所分隔的多个构造层序的叠加.注重构造-层序地层的结合分析,揭示盆地的.层序地层序列与多期盆地构造作用的成因联系,是构造活动盆地或大型叠合盆地沉积地质演化和油气聚集规律研究的关键.盆地构造作用,如前陆盆地多期次的逆冲挠曲沉降和回弹隆起的构造作用、多幕裂陷过程、多期构造反转等与重要不整合及区域性沉积旋回或层序的形成密切相关;而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或湖平面变化是控制高频沉积旋回或低级别层序发育的主要因素.在构造活动盆地中,构造坡折带对沉积体系域和沉积相的发育分布具重要控制作用.作者:林畅松 LIN Chang-song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刊名:沉积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9 27(5) 分类号:P512.2 P539.2 关键词:层序结构成因沉积类型控制因素沉积盆地。
盆地分析(3)沉降史分析
总结 :盆地沉降史分析,就是从分析盆地地层层序特征和埋
藏状态人手,通过编绘反映盆地沉降特征的地层埋藏史曲线、盆 地基底沉降曲线以及盆地构造沉降曲线等途径来表述(图9-l)。
二、 盆地沉降量的求解
从现今地层柱回推求盆地沉降量和沉降-埋藏史 曲线--回剥法、回剥技术。 需要对现今地层厚度进行三种校正: (1)去压实作用; (2)古水深校正;
沉降作用与沉积作用
沉积盆地中的沉降速率与沉积速率可以随盆地的演化而发 生变化。 当沉降速率大于沉积速率时,盆地的水体深度加大,表现为 海侵或湖侵,形成上超的沉积层序,这时的沉积盆地也称为“ 欠补偿盆地”。 当沉降速率与沉积速率处于均衡状态时,盆地水体的深度基 本保持不变,盆地中的沉降-沉积中心相对稳定,成为“补偿 盆地”。 如果沉积盆地的沉降和沉积较长期处于补偿状态,地层剖 面上看到的同一相带的沉积岩层的厚度相对较厚。 当沉降速率小于沉积速率时,盆地水体逐渐变浅以致完全 被沉积物充填,表现为海退或湖退,成为“过补偿盆地”。
“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压实模型
一般情况下,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压实模型适用于所有岩层, 但是对于某些易流动的岩层,由于差异压实可能导致地层在压实 过程中出现流动变形,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压实模型显然不合适。 使用地层骨架厚度不变压实模型复原地层的埋藏史,实质上 是恢复地层中的孔隙度的演化过程。因此,可以借助于孔隙度- 深度的关系来恢复同一地层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古厚度。
二、 盆地沉降量的求解
2.岩层孔隙度的变化
孔隙度是单位体积岩层中的孔隙所占的体积大小,常用百分
数或小数表示。 假设深埋地下的砂岩就是地表附近松散的沙层经过压实和成
岩作用形成的。
一般认为岩层在压实过程中孔隙度主要是随着上覆岩层的厚 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而受上覆地层的负荷时间的影响较小。 因此,可以根据不同深度上的同种岩石的孔隙度编制一条孔
大地构造学整理版
构造学:研究地壳的组成、地壳构造、地壳运动和地壳的开展的学科。
历史―构造分析法:从历史开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构造的根本方法,称为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概括起来就是以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根底,按地史开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构造开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拟地壳、地幔各局部构造的发生、开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说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历史比拟法:历史比拟法又称将今论古法,区域构造是岩石圈为研究对象,现代所见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结构都经历了长期演变过程,在推导过去的构造时,经常用现代地壳上所见的各种地质构造类型和各种地质作用与地史上保存下来的各物质记录相比拟,找出与这些物质记录相对应的构造类型,并确定地质历史上这些地壳构造类型演变规律性。
这种方法就是历史比拟法或将今论古法。
构造类比法:共性寓于个性,通过性质一样的构造单位之间和性质不同的构造单位之间两个方面的比照,找出其本质的差异和非本质的差异,以找到划分构造单位的合理方案。
岩石圈:岩石圈从地面向下延伸到低速带,它包括了整个地壳及上地幔的上部,它是软流圈之上的一个刚性的圈层,厚度约20-150km,是地球坚硬的外层,在力学性质上表现为脆性体,岩石圈也称为构造圈。
软流圈:岩石圈之下50-250km深处,这里地震波速度不随深度增高,相反是下降了,出现了一个低速层。
低速层是一个柔软的塑性体,它温度较高,接近于地幔在那个深度压力下的熔点,并可能发生局部熔融。
低速层就是一个柔软塑性体,在构造上把它叫软流圈,也叫Gutenburger低速层。
克拉通:地台的前寒武系基底和地盾一起称为克拉通,是大陆壳最稳定的构造单元,约占陆壳板块面积的70%。
地盾:是克拉通中,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大面积出露地区,体积约占地壳的12%,最大的地盾出现在非洲、加拿大和南极。
地台:又称陆台,是自形成以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稳定地区,约占地壳体积的35%。
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盆地地层格架的建立一、地层的沉积作用沉积作用分为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按形成方式,可分为垂向加积作用和侧向加积作用两种。
1、古隆起区和古凹陷区分析沉积物在介质中自上而下的堆积过程,它是以沉积物“雨”降落方式堆积沉积物的,沉积层是垂向上加积的。
大洋环境、大型湖盆、封闭海盆、泻湖和爆发型火山沉积、浊积岩、风暴岩、洪泛岩、宇宙尘堆积、风成黄土等是垂向加积的。
垂向加积作用形成的地层具有以下特征:(1) 未发生倒转的地层,总是上新下老。
(2) 连续延伸的相同属性的岩层界面必然是等时面。
(3) 地层的相变不服从瓦尔特相律。
2. 侧向加积作用沉积物沿搬运方向的堆积,它所形成的原始沉积层是斜的,即等时面是倾斜的,如曲流河道迁移过程中边滩向凸岸方向加积、三角洲前缘向海方向的加积、沙坝向海推进。
滨岸沉积在海平面上升时形成的向岸方向的侧向加积;生物建隆在它的筑积速度和海平面上升幅度均衡时为垂向加积;而当海平面上升幅度小于筑积速度时就会出现侧向加积。
侧向加积作用形成的地层具有如下特征:(1)未经构造变动和未发生例转的地层序列,其沉积层是原始倾斜的,即其等时面是原始倾斜的,因此这种斜列的沉积层不符合地层叠覆律。
(2)在大范围内连续延伸的相同属性岩层或岩性界面,其穿时性是绝对的,等时性是相对的。
(3)地层的相变符合瓦尔特相律。
3.海进、海退与地层的形成海进、海退是地层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
不同地史时期,不同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层记录,其重要特征是:若地层层序连续,相序必然连续,相的时空结构服从瓦尔特相律,如果相同属性的岩相界面在斜交和垂直海岸线方向上必定是穿时的,如美国西南部寒武系和华北南部河南、河北一带早古生代的三山子组白云岩均是著名的穿时岩石地层单位。
二、地层对比与地层格架的建立地层对比是确定不同地点的不同剖面的地层特征和地层位置相当。
按地层的不同的属性建立了不同的地层单位,故有不同地层单位的对比,如生物、岩性、年代、磁性、地震反射特征等。
盆地沉降史分析
第一节 沉积物的压实作用
一、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Compacting):在上覆沉积物和静水压力或构造变形压力 的作用下,使沉积物(岩)减少其孔隙空间和总体积而变致密的作用。
埋藏压实过 程中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骨架守恒原理:压实作用 对地层的影响只是导致地 层中孔隙度减小,没有使 地层柱的截面积增大。
2017/1/12
16
第二节 古水深变化
二、地球化学指标
3.Piper(1977)
2017/1/12
17
第二节 古水深变化
二、地球化学指标
4.许东禹(1993)
2017/1/12
18
第二节 古水深变化
二、地球化学指标
5.闫葆瑞(1998)源自2017/1/1219
第二节 古水深变化
二、地球化学指标
48
第四节 盆地沉降过程回剥
二、盆地的构造沉降
构造沉降 = 总沉降
沉积物和水负载沉降 沉积物压实沉降 海(湖)平面变化
1.海平面变化校正
沉积物的厚度不能代表沉积物的沉降深度 沉降深度 = 古水深 + 沉积物未压实的厚度
若海平面发生变化,则要消除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2017/1/12
49
第四节 盆地沉降过程回剥
1 ( z )dz
z1
( z) 0eCz
hs ( z2 z1 ) (0 / c)(ecz1 ecz2 )
z2 hs z1 (0 / c)(e
2017/1/12
cz1
e
cz2
)
7
第一节 沉积物的压实作用
四、去压实作用
z2( k ) f ( z2( k 1) )
盆地分析
本人没总结完。
会的没总结,一下只做简单参考,考试全是大题,何登发、何金有老师出题,好像是3选2,,4选3这种题型。
五史是重点,几大重大构造形成的盆地是重点。
盆地是在一个不平整的构造面上沉降接受由一个或多个物源区的沉积地域。
它含有了成盆阶段性的概念;盆地分析的基本内容:广泛建立盆地描述的综合信息系统,掌握全球盆地勘探论证发现油气藏的案例;通过实例了解盆地形成背景、盆地格架、层序地层、沉降性质、沉积体系域和构造样式;以及根据生、储、盖组成和圈闭形成油气藏分布的规律;从地壳发展史多旋回理论和活动论构造历史观出发,建立盆地演化阶段和不同阶段盆地形成机制模式;把握盆地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思想,建立未知领域勘探预测比较的知识基础;结合地质学的新进展,检验盆地与大地构造成因模式,不断提高盆地成藏系统推理和科学类比能力。
剥蚀厚度恢复方法:不连续镜质体反射率图解法、泥岩压实曲线法、构造横剖面法、数值模拟法;地震反射剖面上解释断层是通过:①断点—反射终止或反射属性(如振幅、极性)在断面部位突然变化;②褶皱翼或膝折带的终止;③直接的断面反射波,这是由断层或断层两侧的速率和密度变化所应引起的。
断层在地震剖面表现为:(1)断层截断反射波组,反射波特征(振幅、极性)在断层面发生突变;(2)褶皱翼部和膝折带终止于断层;(3)断层可能造成断层上、下盘岩石密度和地震波速度的差异,形成清晰的断面波。
识别滑脱面:滑脱面是断层,沿层理或其他地层层面发育,其产状总体是水平的或低角度斜面。
①在褶皱冲断构造带,滑脱面可视为拆离面;②在地震剖面中滑脱面无明显标志,滑移面与断坡相连,构成断层的上、下断坪;③在地震剖面上,可根据膝折带向下的终止部位来确定滑脱面的位置。
断裂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各种不同性质的断裂(断层)组合,它们的空间展布、相互交切关系,以及断层的力学机制和位移特征等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反映统一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规律,构成统一的应变图像。
【学习课件】第五章盆地充填埋藏史分析
地层的原始厚度
地层的沉降速率 被压实后的缩减厚度
与现在实际厚度比较
完整版ppt
重新调 整参数
不正确
17
2.反演模型--------回剥技术
❖ 基本原理: 地层随埋藏深度增大,厚度变小,但其骨架厚度基 本不变,唯一变化的是其孔隙度,除非发生剥蚀或断层等。可 以按照现今的地层厚度,一层层地剥去,并恢复在地史中的厚 度。
Mckenzie纯剪切模型
初始沉降(Si):
岩石圈减薄引起的沉降
冷却沉降(Sh):
岩石圈冷却引起的沉降
构造沉降 = 初始沉降 + 冷却沉降
负荷沉降是建立在艾利(Atry)地壳均衡原理之
上的c该学说认为,当盆地基底因某种动力作
用产生沉降时,地壳表面形成的空间将由水来
Airy均衡模充式填。由于沉积作用,这些水域全部(a)或部
完整版ppt
8
完整版ppt
9
二、盆地的下沉机制
盆地的下沉就是地壳的下沉,它由地球动力学环境所决定
虽然目前已经提出了重力作用、热力作用、应力作用等若干机制, 但是,对详细的机理还存在许多争论。
⑴构造因素,岩石圈伸展减薄; ⑵热力作用因素,岩石圈冷却收缩; ⑶沉积物负荷引起的均衡补偿作用; ⑷地壳深部的变质作用; ⑸板内应力作用。
第五章 盆地沉降埋藏史分析(地史)
一、盆地的沉降与充填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二、盆地下沉的机制 三、沉积盆地沉降埋藏史的恢复
(一)压实过程中孔隙度的变化 (二)埋藏过程中的沉积厚度和沉降幅度 (三)埋藏沉降史的恢复原理 (四)基础资料的准备和处理
四、不同类型盆地沉降史特征
完整版ppt
1
一、盆地的沉降与充填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5盆地沉降史
盆地沉降史恢复是盆地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
回剥技术是通过现今地层恢复沉降过程的方法,已发展 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定量分析手段。沉积盆地的总沉降量主 要与构造作用、沉积物压实、重力均衡、海(湖)平面变化 或古水深变化等因素有关。
盆地沉降史恢复的主要内容包括:
• 沉积层随盆地沉降的压实过程 • 盆地古水深变化过程 • 海(湖)平面升降过程 • 构造沉降过程
设构造沉降为 Y(水载盆地)盆地被 沉积物充填时,按浮力原理可得:
• 总沉降(S)与构造沉降的关系
Y S m s m w
YS
Es
Es
沉积物重力均衡沉降机制
当水平应力为零时,假定负载为周期负载时,挠曲均衡造
成的沉降可表达为:
D
d 4w dx4
(m
c )gw
c gh0
sin
2
x
若沉积物负载服从Sin函数分布,局部均衡(W∞)与挠曲 均衡(W)的比值为:
m w
m w
莺歌海盆地沉降史
构造演化 沉积物埋藏史 生排烃史 沉积充填演化
沉降史分析
恢复随时间变化的沉降过程 用现今沉积层厚度恢复的沉降曲线
时间
深度
时间
厚 度
古水深较
沉降史分析 时间
深度
作
古
水
时间
深
较
正
恢
复
的
沉
深
降
度
曲
线
压实
沉降史分析 时间
深度
作压实较正恢复 的沉降曲线
厚 度
•正确恢复沉降曲线必须进行古水深、去压实等校正
1、古水深估算
沉积相 遗迹化石组合 盆地几何形态和古水深关系
盆地分析
第二节盆地分析来源 /oldweb04/show.php?artid=439盆地分析是沉积盆地研究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早期的盆地分析研究内容较为局限,主要侧重于盆地的地层、沉积特征和岩相古地理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学者把沉积盆地作为实体进行地球动力学的综合研究,它包括了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其力学机制、盆地的沉积充填史、盆地热演化史以及盆地流体等方面的研究。
沉积盆地作为地球表面最基本的构造单元之一(大约占地球表面大陆2/3的面积由沉积地层组成),其不仅记录了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和板块相互作用的历史,而且蕴藏着人类不可缺少的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
近年来,与盆地分析相关学科的研究和矿产资源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沉积盆地的研究。
沉积盆地的动力学正在成为盆地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并将成为跨世纪的固体地球科学研究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认识盆地的成因,进而揭示其全部演化历史中的动力学过程,并探求其内在驱动力。
一、盆地分析的概念与发展历史Conybeare(1979)认为盆地分析是指将盆地的发展序列划分成岩性的、时间地层的、生物地层的和生态的单元,进一步了解气候和沉积环境以及各单元之间的古地理关系,了解构造作用对盆地成因的影响等。
Miall(1984)指出,盆地分析是地层学、构造学和沉积学等的综合分析,其最重要的研究结果是揭示沉积盆地的古地理演化。
近年来,盆地分析的概念有了更广泛的含义,许多学者认为盆地分析是将沉积盆地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单元,以盆地演化为线索,系统地研究盆地的构造发展史、沉积充填史、埋藏史、热演化史,建立盆地演化模式,并研究油气和其他沉积矿产的学科。
总的来说,盆地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最初只限于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的研究,后来,Krumbeihe和Sloss等认识到了大地构造对盆地及其岩相起到了最根本的控制作用,并将构造与沉积作用的相互关系研究贯穿于盆地分析的各个阶段。
四川盆地沉积建造历史
四川盆地沉积建造历史成都理工大学环境水文地质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沉积演化过程的初步探究,可确定四川盆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多期沉积旋回,其上沉积震旦系到第四系盖层,厚度达6000~12000m。
由此将四川盆地的沉积建造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发展阶段(Z-T2)、陆相碎屑岩沉积盆地发展阶段(T32-E2)和晚新生代盆地演化形成(E3-Q)三个大的阶段。
继而又可将其细分成早期台地沉积(Z-S)、中期台地沉积(D-P1)、晚期台地沉积(P1-T32)、晚三叠纪晚期前陆盆地期(T33)、侏罗-白垩纪陆内坳陷盆地期(J-K1)、陆内盆地萎缩期(K2-E2)、盆地形成演化(E3-Q)七个次一级阶段。
关键词:四川盆地沉积建造盆地演化海相陆相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地块西北缘,是一个发育于中新生代和具备多方位逆冲推覆构造背景条件下的挤压性构造盆地【1】。
地貌上成一菱形盆地(图1)。
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
四周由强烈上升的褶皱带山地环绕,按地理差异可将其分为盆西平原(成都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盆内资源丰富,尤其是油气、煤、盐类等矿产资源储量巨大,早已引起中国地质工作者的重视,在研究和应用中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研究四川盆地无论在地质学或工程应用等多个领域中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在大批地质学家工作的基础上,加上笔者的一些分析认识、归纳总结,本文就四川盆地的沉积建造和演化形成做简单的阐述。
图(1)四川盆地1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发展阶段(Z—T2)1.1早期台地沉积阶段(Z—S)。
1.1.1早震旦世:晋宁运动使前震旦纪地层形成了线性褶皱,同时伴生了强烈的同造山期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地槽转化为地台起了关键性的作用【2】。
早震旦世时,围绕上扬子古陆边缘普遍发育大陆板块张裂、断陷活动,形成各种类型次稳定型建造,包括大陆火山沉积建造、复陆屑建造和火山复陆屑建造。
位于上扬子古陆西缘川滇一带,沿板溪期断陷带进一步发展成南北向地堑式张裂。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
油气田勘探一、油气田勘探的基本特点1.油气田勘探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理论知识的综合、技术方法的综合2.油气田勘探是一门探索性很强的学科3.油气田勘探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经济活动:地质风险、技术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
油气勘探项目要遵从“成本、储量、产量、效益”四统一原则。
二、油气勘探简史1、油气勘探的初级阶段从人类有意识地开采石油天然气到十九世纪中期。
找油主要依靠地表油气苗或随机发现,几乎没有理论指导。
甚至有时采用占卜、巫术等进行找油、找气。
2、油气勘探的中期阶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二战结束前) 理论上:①提出了“背斜聚油论”;由加拿大人T.S亨特(Hunt,1861)、美国人D怀特(White,1885)和奥地利人赫菲尔(Hofer,1888)先后提出的。
②石油生成仍然处于“有机成因说”和“无机成因说”的争论中,但后期有机成因说逐渐占据上风;③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著作。
美国人D.海格(Hanger,1916)第一部石油地质专著《实用石油地质》俄国H.M古勃金(1937)发表了《石油论》H.0布罗德《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原理》,它们成为指导近代油气勘探的重要理论基础。
技术装备方面:①1895年,第一台旋转钻机投入使用。
②1914年,地震折射法开始用于地质找矿。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先后出现了磁法、地震反射波法和电测井技术,使油气勘探在理论和技术上日趋完善,石油成为新的动力能源得到普遍应用。
1890年世界石油产量达1030X104t,到1940年已超过3X108t。
3、油气勘探的现代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理论上:①石油地质理论体系的建立;②全球油气分布规律和盆地找油理论的形成;③背斜聚油论的突破和非背斜找油论的蓬勃兴起;④油气勘探决策与资源评价理论体系的建立。
技术上:①地面地质调查降至次要位置;②地震勘探迅猛发展;③钻井技术和与之配套技术的迅猛发展;④测井技术的迅速发展;⑤井下综合录井和测试技术的完善;⑥非常规勘探方法的不断涌现;⑦综合勘探技术和方法的广泛应用。
伸展断陷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沉积充填样式
伸展断陷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沉积充填样式绪论一、盆地的概念沉积盆地是油气形成的基本构造单元,油气广泛赋存于沉积盆地之中。
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与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改造紧密相关。
因此,盆地作为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对象,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能源和资源形势的日趋紧张,许多学者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深入到盆地的研究中。
对此,不同的学者,对于盆地下过各式各样的定义:朱夏(1965)曾将盆地定义为“地壳的一定地段在大地构造发展一定阶段的一种洼陷构造”或理解为“在地质发展历史一定阶段的一定运动体制下形成发展的统一的沉降大地构造单元”。
A.G.Fisher(1975)曾指出对于地貌学家或地理学家来说,地球上的盆地为岩石圈表面在三度空间上的凹地,其中充满了水或空气。
对于地质学家来说,地球上的盆地还具有第四度空间即时间的概念,并包括有地表形成的成层岩石,也就是包含有厚达数千米的沉积物及火成岩。
这些盆地的形状和深度并不是受陆地表面或海底限制,而是受较深的深成岩系或变质岩系基底的限制,填充在盆地内的沉积物及火山岩记载着盆地的发育历史。
根据盆地内填充沉积的情况,组成从补偿盆地到不补偿盆地的一系列盆地。
叶连俊(1980)认为“持续地接受沉积的地区称为沉积盆地”。
从沉积的角度看,盆地可以被定义为沉积物聚集的地区或沉积物聚集而形成的沉陷区。
针对我国300多个沉积盆地的地质特征以及盆地的发展与构造活动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这里将盆地定义为在一定地质历史阶段中,受构造运动控制所形成的统一沉积区。
从构造意义上来说,沉积盆地就是指岩石圈表面相对沉降的区域,其中可以充填深达万米的沉积物以及火山活动形成的物质,而此岩石圈表面沉降区四周为相对隆起区,它不断地遭受风化剥蚀,为沉降区提供了不同类型的丰富物源,从而构成了物源区与沉积区的平衡统一体。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沉积盆地的形成受到各种各样的要素的影响,受构造运动影响,不同的盆地具有不同的发展演化历史,从而使得盆地的沉积物充填厚度、盆地的沉降历史、盆地的规模和形态、沉积盆地中的沉积矿产富集程度等方面可以相差很大。
【2019年整理】盆地分析(3)沉降史分析
构造沉降。此外,盆地水体本身也是一种负荷,沉积盆地的古
水深度的变化、全球性海平面升降等都可使盆地基底发生相对 沉降或隆起;这也属于非构造沉降范畴。
无论构造原因还是非构造原因,盆地沉降最终主要是靠重力
均衡实现的。构造作用和地表发生的剥蚀、沉积等原因打破了 地壳或岩石圈的重力平衡,地球的重力作用驱使岩石圈达到新 的重力均衡状态,因而使地表发生沉降或隆升。
总结 :盆地沉降史分析,就是从分析盆地地层层序特征和埋
藏状态人手,通过编绘反映盆地沉降特征的地层埋藏史曲线、盆 地基底沉降曲线以及盆地构造沉降曲线等途径来表述(图9-l)。
二、 盆地沉降量的求解
从现今地层柱回推求盆地沉降量和沉降-埋藏史 曲线--回剥法、回剥技术。 需要对现今地层厚度进行三种校正: (1)去压实作用; (2)古水深校正;
(3)绝对海平面升降校正。
二、 盆地沉降量的求解
编绘沉降曲线是从观测点的地层埋深状态分析入手的,根据 观测点的地层的现今埋深状态,并按照地层的地质时代的岩性 特征,采用“回剥法”计算出地质时期的地层理深,就可以编 绘出该观测点的地层埋藏史曲线(图9-la)。 盆地基底的埋藏史曲线就是反应盆地沉降过程的沉降曲线 (图9-1b)。进一步还可以将盆地沉积物负荷引起的沉降以及 古水深、海平面变化引起的相对沉降从盆地基底沉降中扣除掉 ,而剩余部分则是构造因素引起的沉降,即构造沉降。
一、 盆地沉降史(地史)分析概述
1.沉降与隆升
地壳垂直运动包括两个方向,其中顺重力方向、使高程降 低的运动称为沉降,反之即称为隆升。盆地的沉降和隆升都是 相对于参照面和时间而言的。该参照面可以是大地水准面或某 个地质界面(如沉积基准面)等。沉降是指一个地质界面相对 于参照面的高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相对降低;反之则是隆升。 虽然沉降和隆升是地壳垂直运动过程的表现,但也可以是地 壳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例如,地壳水平伸展可以使地壳减薄 并产生正断层,伸展后的地壳则在重力作用及重力均衡作用下 发生区域性的沉降或隆升,正断层两盘断块也会发生差异升降 运动。水平挤压可以使地壳发生褶皱变形,造成局部的沉降和 隆升。褶皱加厚的地壳也会在重力作用及重力均衡作用下发生 区域性的沉降或隆升。 沉降区接受沉积便成为盆地,而隆升区成为隆起遭受剥蚀。
盆地模拟报告
IES 盆地模拟实习报告姓名班级学号指导老师目录一、输入数据创建地层构造格架二、设置边界条件三、油气迁移模拟及结果图示分析四、小结一、输入数据创建地层构造格架1.数据准备:要求有ASCII data数据,文件格式为*.dat类型。
本文采用的文件如下:2. 步骤:A)打开Program->SeisStart2D->Sketch.B)选择File/New/Sierra ASCII.进入如下界面:然后导入数据。
C)设置属性:1) Horizons & faults设置:在界面中选取和来设置,结果如下:然后用和标记即可,结果如下:地层格架和断层设置图2)intervals设置:在界面中选取来设置intervals;如下图所示:标记结果如下图:3)lithology设置:在界面中选取来设置lithology,如下所示:根据区域地层概况提供的沉积充填序列(如下图)确定各interval的岩性。
然后标定各interval的岩性,结果如下图:4)Depositional ages设置在如下界面中选取来设置Depositional ages,再根据interval界面的时间。
输入结果如下:5)Source rock设置:在界面中选取和来设置Source rock:1、选取出现如下界面,然后根据给出的模拟参数有机质丰度和氢指数(HI)填入。
结果如下:D)应用preprocessor:设置离散单元:水平离散与竖直离散1,竖直离散设置步骤:首先在如下选项框选中Depth,然后在下窗口选中Gridpoints\Automatic即可。
结果如下:2,水平离散设置步骤:首先在如下选项框选中geologic time(layer based),然后在下窗口选中Events\Automatic即可,结果如下。
然后在下窗口选中Generant Simulator input,生成模拟input结果如下:二、设置边界条件1.打开工程:如下图2、显示下图结果:然后再下面的选项框中选定来设置HF、 SWI和 PWD。
盆地类型及其沉积充填型式67页PPT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流公式:
KT1 Q t h
n 2 t n sin 1 2 exp n n 1
拉伸作用之后热流衰减的曲线 :
岩石圈拉张变薄及软流圈 上隆时,盆地的热流值亦相 应增加,其大小可以由拉张 系数和时间来定量确定。 在最初的50Ma地表热流值 与拉张系数β很有关系,拉张 系数β越大,地表热流值的 初始值越大。 在50ma以后,不管拉张系 数β有多大,地表热流值都将 趋于稳定值,即拉张前的地 表平均热流值。
DT——构造沉降
ρs—沉积层密度 ρm—地幔的密度 ρw—水的密度 ρc—岩石圈的密度
m - s DT = ———— * H m - w
沉降史的模型
(3)挠曲均衡(Flexure)—面板补偿
Watts(1982)认为由于岩石圈具有一定的刚度,在加载后出现的地 壳变形响应实际上是挠曲均衡。 挠曲均衡模式认为:基底对负荷的响应是受力弯曲的弹性板,其均 衡补偿不仅发生在负荷点上,而且分布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该 模式认为上覆载荷一部分由地幔浮力承载,另一部分则由岩石圈来 承载。由于负荷是由一个面而非一个点来承载,故该模式得出的负 荷沉降要小于Airy模式得出的沉降,而且各类的沉降幅度与其到负 荷点的距离有关。
Accommodation
【公式】
Δaccommodation = Δeustasy + Δsubsidence + Δcompaction
相对海平面变化
Δaccommodation
可 容 空 间 减 小
同步变化
Relative sealevel change
可 容 空 间 增 大
盆地沉降 海平面升降 沉积供给量
Mckenzie 模型小结:
描述了岩石圈对拉伸作用的基本响应,把拉伸盆地 的沉降分解为同裂陷期和裂后期沉降,提出了拉伸指数 的概念。 该模型为瞬时拉张模型,数学方程以热传导为基础, 仅适用于拉张型盆地。 初始沉降:岩石圈减薄引起的沉降 冷却沉降:岩石圈冷却引起的沉降
均匀拉张模式的评价(McKenzie)
以下(还原环境)形成巨厚源岩沉积。
盆地演化一般要经过多旋回的沉降-抬升 交替变化,从而导致多期生储盖组合!
盆地的沉降机制——地球动力学成因 热力、重力、应力, 一种为主,内外动力地质综合作用
其中,由应力、热力作用产生的构造沉降 是基本的沉降,而重荷作用使构造沉降继续 发展。
沉降史
沉降史的形成机制
How they control the basin filling ?
岩石圈板块间的相互作用 热作用 相转换 沉积负荷 古水深 海平面升降
构 造 沉 降 作 用
控制了盆地沉积作用
控制了沉积物的分布
进一步促使盆地下沉
非 构 造
1 Factors controlling basin filling
How they control the basin filling ?
盆地分析基础: 第三讲:五史分析
盆地沉降与充填史分析
讲课老师:何金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12
1
沉降与充填史分析
一.沉降史 二.充填史
2/40
盆地的沉降与沉积物的埋藏
基底的沉降 进一步沉降 盆地的形成 沉积物的充填 沉积物埋藏
(盆地的大小,几何形 态,构造特征)
没有沉降就没有盆地,没有盆地就没有石油。
Airy均衡模式 挠曲均衡(Flexure)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e: stretching Thinning Hotter Asthenosphere Cooling Denser
均匀扩张模型(McKenzie 1978)
Ta 等温线温度 a 岩石圈原始厚度
z为以岩石圈底界为原点至地表的垂直坐标,cm
t为以拉张发生时间为零算起直至今天的时间坐标,s x为岩石圈的热扩散率,cm2/s,可取为0.008。 h为地表至岩石圈底界的深度,cm,可取125*105 T1为软流圈的温度,º C,可取为1333。 β为岩石圈在水平方向的拉伸系数
岩石圈拉张后的温度分布公式:
沉降史的模型
考虑海平面变化的挠曲均衡:
m - s w DT = (———— * H - ———— * △SL ) m - w m - w
+ ( W d - △ SL )
DT——构造沉降, __挠曲响应系数; Wd —古水深; △ SL —海平面变化。
代表基底对负载的响应,当岩石圈弹性系数很小时, ≈1,即为艾利模式。
⑥ 下降岩石圈穿入软流圈的动力流;
⑦ 高压相变导致的地壳密度增大。
7
① 伸展作用、剥蚀、 或岩浆侵位导致 的地壳薄化作用; (拆沉作用)
② 下地壳和上地幔 的冷却作用; ③ 地壳和岩石圈的 沉积和火山的负 载作用; ④ 地壳和岩石圈的 构造负载作用; ⑤ 岩石圈的板底垫 托作用导致下地 壳负载作用; ⑥ 下降岩石圈穿入 软流圈的动力流; ⑦ 高压相变导致的 地壳密度增大。
两种典型的伸展模式
Hantschel 等(2009)提出了高级McKenzie 模式(advanced McKenzie approach): 先基于Airy 均衡原理和回剥方程,综合现今盆地几何形态、 地层年龄及剥蚀厚度等恢复载水盆地的“理论构造沉降”; 然后在充分考虑地壳与上地幔岩石圈不同的岩石学流变特性 及放射性生热的情况下,推导盆地的“计算构造沉降”,并 与“理论构造沉降”进行拟合,得出伸展因子可能的取值范 围,进而恢复一维盆地热史。
优点:
模型简单,可以利用获得的古热流变化模型预测无钻 井地区地层的热史,并且能够得到与大地构造发育、沉 积盆地演变等地质条件吻合的结论。
在缺少深部地质资料的情况下难以确定出与实际情况 局限性: 一致的理论模型。在模型实际应用时未考虑岩石圈的放 射性元素的生热效应。
脆性上地壳以断裂 变形; 塑性下地壳以纯剪 弹性流变形; 塑性地幔岩石圈以 纯剪变形。
沉降与充填的石油地质意义
盆地的沉降与充填是贯穿于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的一对矛盾。
沉降速率>充填速率:欠补偿,水进层序,正旋回;快速埋藏,
还原环境,有利成烃。
沉降速率<充填速率:超补偿,水退层序,反旋回;粗碎屑,
氧化环境,不利成烃。
沉降速率≈充填速率:正常补偿,水体平稳,相带稳定,生物
发达,沉积物分选良好;长期沉降浪基面
13
沉降史的模型
(1)Mckenzie纯剪切模型
——拉张盆地热场转化
小
初始沉降(Si):
热沉降(Sh):
岩石圈减薄引起的沉降
大
岩石圈冷却引起的沉降
小
构造沉降 = 初始沉降 + 热沉降
均匀扩张模型(McKenzie 1978)
原始地质单元被瞬时拉张, 宽度变大,厚度变薄。
由于均衡补偿.软流圈抬升, 故1333℃的高温热源抬升, 致使从地表至软流圈的地温 梯度变大。 随着热流传至地表散失, 软流圈向下缩回,热扰动逐 渐衰减,原变热的物质逐渐 冷却,导致岩石圈底部下沉, 恢复到拉张前的温度场。
岩石圈拉张后的温度分布公式:
T z, t h z 2 1 1 T1 h n 1 n
n 1
n 2 t n h z n sin exp sin n h
后的结构和地层特征。模型整合了挠曲均衡、压实、
沉积负载、侵蚀和岩石圈的热扰动
沉降模拟模型
Flex Decompaction 采用改进的二维挠曲回剥,通过已知地震剖面地层的导入来重建张裂 后盆地的热沉降历史; 避免了一维回剥中只依赖于单井资料的局限性; 还应用了挠曲均衡,反演热模拟等新技术,不仅能更好恢复地层原有 形态,还可以对盆地相关控制参数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Stretch 应用了弹性梁理论并加入了挠曲均衡原理,通过输入横向变化的拉张 量来进行模拟,能很好的表现盆地形态受断裂作用的控制。 还可以正演模拟盆地从基底形成到张裂,以至张裂后热沉降的一系列 过程
1、构造因素,岩石圈伸展减薄;
2、热力作用因素,岩石圈冷却收缩;
3、沉积物负荷引起的均衡补偿作用;
4、地壳深部的变质作用;
5、板内应力作用。
盆地沉降的机制
① 伸展作用、剥蚀、或岩浆侵位导致的地壳薄
化作用;(拆沉作用)
② 下地壳和上地幔的冷却作用; ③ 地壳和岩石圈的沉积和火山的负载作用; ④ 地壳和岩石圈的构造负载作用; ⑤ 岩石圈的板底垫托作用导致下地壳负载作用;
8
盆地的沉降类型
裂陷盆地:拉张应力,地幔热膨胀,地壳减薄, 重荷作用。(主动裂谷,被动裂谷) 压陷盆地:挤压应力,热收缩,岩石圈挠曲, 重荷作用。(板块俯冲、碰撞)
走滑盆地:剪切应力,热收缩,重荷作用
克拉通盆地:板内应力,壳-幔相变,热收缩等
1、沉降史的模型
Mckenzie纯剪切模型 均衡原理:
所 需 参 数
STRETCH
Flex: Present section and beta profiles
Flex Decomp: Layers 1 and 2 removed
正演
敏感性测试
Te=3 km合适
沉降与充填史分析
一.沉降史 二.充填史
二、充填史分析 1. 充填史的影响因素
2. 不同类型盆地的充填史
盆地基底对负荷的响应可分为两种模式:
点补偿模式,又叫局部模式或Airy模式
面板补偿,即挠曲(flexure)模式
沉降史的模型
(2)Airy均衡模式
——点补偿
地幔软流圈之上的 岩石圈是由一系列 的上浮柱体所构成, 根据浮力原理,各 柱体表面力在地幔 某深度界面上达到 静水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