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演示分组实验项目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新)6加快溶解同课异构
《加快溶解》本课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方糖的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过程与方法过程。
【设计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教学本课应坚持实验为主,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求得真知和验证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从“搅拌对溶解的影响”这个对比实验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
【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有了本章前四节内容为基础,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对于“溶解快与慢”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操作起来并不陌生,观察分析也并不困难。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指导,适时点播,注意安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②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块糖溶解实验的研究【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8、整理观察信息并进行交流。
小结:水的温度对溶解的快慢有关9、再次提问:还有其他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吗?师举例:一块糖含在你口中,你怎么做可以很快把它吃完?(意图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知道科学和日常生活是有紧密联系的)10、学生结合自己经验小组讨论并填写记录表(三)11、整理课堂共识并记录在科学课本上小结:咀嚼或切碎对溶解的快慢有关三、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是否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是否使肥皂溶解得快……3、制定实验设计。
(完整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目录(教科版)(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演示、分组实验项目
(备注,*号为选做实验)分组实验5个,演示实验3个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分组实验项目
(备注,*号为选做实验)
分组实验6个,演示实验3个
(备注,*号为选做实验)分组实验6个,演示实验4个
(备注,*号为选做实验)分组实验6个,演示实验3个
(备注,*号为选做实验)分组实验6个,演示实验3个
(备注,*号为选做实验)分组实验6个,演示实验8个
(备注,*号为选做实验)分组实验7个,演示实验3个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演示、分组实验项目
(备注,*号为选做实验)分组实验6个,演示实验3个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目录(试行稿)
呼图壁县小学科学研究会
2013年8月20日。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 《混合与分离》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教学设计
食盐颗粒不见了,沙的颗粒沉淀在烧杯底部。
食盐和沙的混合物放入水中经过搅拌,放置一会儿,发现食盐的颗粒不见了,沙沉入烧杯底部。
)在滤纸上沾点水,使滤纸紧贴漏斗,将漏斗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圈内,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的内壁。
(观看过滤操作示范视频)
提醒学生:在倒沙和食盐溶液的混合物的时候,搅拌棒倾斜的
度左右。
同时,搅拌棒的下端应轻轻地靠在三层滤纸的上半部分,并且要用手托住搅拌棒。
)仔细观察过滤前后烧杯中的液体和滤纸的变化,
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
注意事项:
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主题为《感受空气》。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环境》中的第一节“空气在哪里”。
详细内容涉及空气的存在、特性以及与生活的关系,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空气的无处不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无形的特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方法,探究空气的特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认识到空气对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存在及特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感受空气的存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泵、气球、玻璃瓶、蜡烛等。
2. 学具:空矿泉水瓶、吸管、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演示:用空气泵吹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空气的思考。
提问:气球为什么会变大?是什么让气球变大?2. 例题讲解案例一:介绍空气的存在,讲解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无形)。
案例二:通过蜡烛在玻璃瓶内熄灭的实验,讲解空气与生活的关系。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空矿泉水瓶、吸管等材料制作简易空气泵,感受空气的存在。
4. 知识巩固讲解:回顾空气的特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讨论:如何保护空气,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空气的相关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感受空气2. 内容:空气的存在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无形空气与生活的关系环保意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请列举出至少三个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并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1)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2)燃烧:燃烧过程中,空气中的氧气与燃料发生化学反应。
(3)风力:空气流动产生风力,风力可以发电、推动帆船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演示、分组实验项目
---------------------------------------------------------------最新资料推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演示、分组实验项目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演示、分组实验项目序号课题实验类型实验内容实验材料 1 蜗牛分组实验蜗牛的颜色、身体构造及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蜗牛、放大镜、蔬菜、面包或馒头、洋葱、大蒜等。
2 观察我们的身体演示实验观察人体的外形特点人体挂图或人体骨胳模型、钟表、听诊器、尺子等3 我们在生长分组实验测量并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每分钟心跳次数等。
软尺、秒表、肺活量计、体重计等。
4 一杯水的观察演示实验水是什么形状的各种装水的容器5 各种各样的液体演示实验沙和水的水平面以及沙和水的流动的比较沙、水、各种常见的液体、烧杯或玻璃杯等6 比较水的多少分组实验运用各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学会用量筒来测量液体。
每组 3 个形状、大小不同而且装水也不同的瓶子,各种容器、弹簧秤、塑料袋、漏斗、量筒等。
7 不同用途的纸分组实验认识不同的纸在吸水性能、承受拉伸的性能和承受弯曲的性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各种纸、玻璃片、瓶盖、红墨水;大头针(或回形针)等。
8 寻找淀粉踪迹分组实验运用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这一性质,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1 / 10淀粉、腆酒、滴管、米饭、馍馍、蔬菜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分组实验项目序号课题实验类型实验内容实验材料 1 小苏打和醋的混合分组实验小苏打和醋混合后有哪些现象。
小苏打和醋、火柴(每组若干)、小匙(每组两支)、玻璃杯(每组 3 只) 2 研究土壤分组实验土壤是混合物吗?土壤、放大镜、透明塑料瓶、筛子、烧杯、空易拉罐、白纸、水等。
3 了解空气分组实验通过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并能流动。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全纪录:三年级上册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全纪录:三年级上册实验一:我们周围的材料实验目的1. 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实验材料1. 纸张2. 木头3. 金属4. 玻璃5. 塑料实验步骤1. 观察并触摸每种材料,感受它们的质地。
2. 讨论每种材料的用途和特点。
3. 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一个小玩具或工艺品。
实验二:简单的机械实验目的1. 了解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材料1. 杠杆2. 滑轮3. 重物4. 绳子实验步骤1. 观察并了解杠杆和滑轮的构造和原理。
2. 亲自动手操作杠杆和滑轮,观察力的传递和改变。
3. 讨论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实验三:水的奇妙旅程实验目的1. 了解水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材料1. 水2. 杯子3. 热水4. 冰块5. 色素实验步骤1. 观察水的颜色、透明度和气味。
2. 将水加热至沸腾,观察水的变化。
3. 将水冷却至冰块,观察水的变化。
4. 在水中加入色素,观察水的颜色变化。
5. 讨论水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实验四:我们的地球实验目的1.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自然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实验材料1. 地球仪2. 地球仪模型3. 地球仪图片实验步骤1. 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大陆和海洋。
2. 操作地球仪模型,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 讨论地球的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气候变化等。
实验五: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材料1. 植物种子2. 土壤3. 杯子4. 水源。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小学上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教学设计当水由固态向液态转化时,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4、观察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并注意观察试管中水结冰后体积发生的变化。
5、水完全结冰后,观察比较冰柱高度。
方案二:观察实验视频过渡: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阐明无法完成《水结冰了》实验的因素。
(如室温、缺少感应式温度计等)。
板书课题:水结冰了观看《水结冰了》实验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详细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 0 )℃时,水开始结冰,水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 0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新知讲解凝固科学词汇凝固是指在温度降低时,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物质凝固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目前已知的液体几乎都可以在低温时凝固成为固体。
物质凝固需要放热。
板书掌握理解科学词汇:凝固帮助学生对概念性词汇形成科学的认识。
味道的。
水和冰最直观的区别是两者的形态,水是液态,能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而冰是固态,有固定的形状。
通过触觉器官来感受,水很柔软,而冰是坚硬的,还很凉。
4、冰还是水吗?拓展延伸凝结与凝固出示露珠与水结冰图片凝结是指气体遇冷而变成液体的过程。
凝固是指在温度降低时,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区分凝结与凝固加深理解,形成正确认识。
课堂练习幻灯呈现应用所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回顾本课所学建立知识体系板书回顾本课所学建立知识体系。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实验报告实验一:比较有盖和无盖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1)实验材料: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塑料薄膜、橡皮筋。
(2)实验步骤: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
③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④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3)实验现象:①两个杯子中水的高度全部低于标出的高度,没有塑料薄膜杯子中的水比有塑料薄膜杯子中的水少。
②塑料薄膜上有水珠出现。
(4)实验结论:水变成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
实验二:观察倒扣在地面上的塑料盒中的变化。
(1)实验材料:透明的塑料盒。
(2)实验步骤: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盒中的变化。
(3)实验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塑料盒內部岀现细小的水珠,放置时间越长水珠越大,当水珠增长到一定大小时会流下或落到地面上。
(4)实验结论:地面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进人到空气中,进入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可以变成水珠重新落回到地面上。
实验三: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实验材料:烧杯、清水、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温度计。
(2)实验步骤:①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
②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
③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④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观察袋子的变化。
(3)实验现象:①加热过程中,烧杯壁开始变模糊并且水面冒热气,杯底开始产生小气泡,气泡上升;随着加热进行,小气泡越来越多,上升速度越来越快;烧杯口有水汽形成,加热一段时间后,液面开始沸腾。
②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逐渐上升,温度升到100℃时,水出现沸腾现象;再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移走酒精灯后,温度开始缓慢下降。
③漏斗上的塑料袋鼓起来。
(4)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当温度上升到100℃时水会沸腾。
水加热后有气体产生。
《1.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上册
《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混合的概念,了解混合物中各种物质的分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混合物的分离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观察、思考、动手能力,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如过滤、沉淀、离心分离等。
2.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各种分离方法,理解混合与分离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玻璃棒、滤纸、漏斗、沉降管、离心机等。
2. 实验药品:不同种类的固体和液体混合物、分离后的物质样品。
3. 多媒体教学资源:混合与分离的相关视频、图片。
4.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混合与分离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展示混合物(食盐、沙粒等)请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特点?如何将它们进行分离?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总结: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它们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
2. 揭示课题,明确目标教师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混合与分离。
并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掌握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能够动手实践并成功分离混合物。
(二)新课教学1. 讲授新课(1)讲解分离的方法(过滤、沉降、离心分离等)及其原理。
(2)介绍实验器材及使用方法(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等)。
(3)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及安全措施。
2.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2)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
(3)实验完成后,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并分享实验心得。
3. 课堂互动,答疑解惑(1)学生提问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
(2)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
1.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混合与分离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2. 学生反思:学生思考自己在本次课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实验报告单(1)年级上册演示分组时间年月日指导老师实验名称:树皮拓印实验目的:用拓印的方法观察树干实验器材::白纸、笔实验步骤:1一只手将白纸按在树干上。
2、另一只手用铅笔在白纸上涂磨。
3、取下涂磨的纸与别的组进行比拟观。
观察到的现象:树皮上有(实验结论:科学实验报告单(10)实验名称:比拟韧性实验目的:1、让学生掌握比拟材料柔韧的方法。
2、哪种材料韧性强。
实验器材:木条、卡纸、铁片、塑料。
实验步骤:1、出示木条、卡纸、铁片、塑料。
2、在相同宽度、厚度的木条、卡纸、铁片、塑料条上分别标出刻度,并在一段挂上一个相同的重物。
3、把木条、卡纸、铁片、塑料的一端用重物压住、挂重物的一端伸出5厘米,10 厘米,15厘米。
观察弯曲的程度。
韧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结论:三年级上册演示分组时间年月日指导老师实验名称:它们谁更容易吸水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知道纸吸水能力强。
实验器材:木片、纸片、金属片、塑料片实验步骤:1、用吸管吸水滴在木片、纸片、金属片、塑料片上,2、观察几分钟。
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结论:三年级上册演示分组时间年月日指导老师实验名称:我们造一张纸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器材:纸,打浆机、杯子等。
实验步骤:1、把一小块餐巾纸撕碎,放在杯里,用水浸泡直到能够到处捣碎。
2、搅拌纸屑和水,调试稀浆状。
3、将纸浆在平铺棉布上,再用毛巾挤压吸水。
4、观察我们造的一张纸,它们和我们的纸相同吗?观察到的现象:实验结论:科学实验报告单(13)三年级上册演示分组时间年月日指导老师实验名称:材料在水中的沉与浮实验目的: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实验器材:材料在水中的沉与浮实验步骤:1、将水倒入水槽(约2/3)2、逐个将木头、塑料、橡胶、石头、铁块等放入水中,同时观察沉浮状况。
3、分类:观察到的现象:下沉物体有()、上浮物体有()实验结论:科学实验报告单(14)实验名称:砖与陶瓷实验目的:砖瓦和陶器、瓷器有哪些性质实验器材:砖块、瓦、陶器、瓷器、滴管、水槽、水、细木棍、铁钉或其他材料实验步骤:1、用小刀分别刻一刻。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的身体》:认识人体的主要器官,了解它们的功能。
2. 第2章《动物与植物》:学习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区分不同类型的动植物。
3. 第3章《天气与气候》:了解天气变化,认识基本气象现象。
4. 第4章《电与磁》:探索电和磁的基本性质,学习简单电路和磁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与磁章节的电路连接和磁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人体的器官功能、动植物分类、天气变化及电与磁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写出章节名称。
2. 内容:用不同颜色粉笔,列出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
3. 图表:绘制相关结构图、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分别描述它们的特点。
(2)画出简单电路图,并解释电路的工作原理。
(3)描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2. 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的内容与图表;7. 作业设计的题目与答案;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教科版小学《科学》3—6年级实验目录
分组
四年级下册
序号
章节
实验内容
所需仪器
备注
1
1-1
体验静电现象
塑料梳子、碎纸屑
分组
2
1-1
不一样的电荷
气球、细线、支架
演示
3
1-2
小灯泡的构造
小灯泡
分组
4
1-2
让小灯泡发光
小灯泡、干电池、导线
分组
5
1-3
带灯座的电路
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导线、小灯泡
分组
6
1-3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
小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导线、小灯泡
观察发霉的面包
发霉的面包
分组
25
3-5
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
干面包四小块、滴管、水、塑料袋
分组
26
3-6
观察变质的食物
新鲜的小鱼、腐败的小鱼、镊子
分组
27
3-7
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
不同类型的食品包装袋
分组
28
3-7
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
不同类型的食品包装袋
分组
29
3-7
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
不同类型的食品包装袋
演示
13
观察温度计
水温计
分组
14
3-2
测量水的温度
四杯不同冷热的水、水温计
分组
15
3-3
冰的观察
冰块、培养皿
分组
16
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塑料杯、毛巾、冰块、试管、水、食盐、温度计
演示
17
3-4
观察冰的融化
烧杯、冰、温度计
演示
18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目录(3-6年级)
目 录
1.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一览表┄┄┄┄┄┄┄┄┄┄ 1
2.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一览表 ┄┄┄┄┄┄┄┄┄┄2
3.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一览表 ┄┄┄┄┄┄┄┄┄┄3
4.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实验一览表 ┄┄┄┄┄┄┄┄┄┄4
5.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一览表 ┄┄┄┄┄┄┄┄┄┄5
6.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一览表 ┄┄┄┄┄┄┄┄┄┄6
7.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一览表 ┄┄┄┄┄┄┄┄┄┄7
8.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一览表 ┄┄┄┄┄┄┄┄┄┄8
9.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实验一览表 ┄┄┄┄┄┄┄┄┄┄┄┄┄┄┄┄9
10.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实验一览表 ┄┄┄┄┄┄┄┄┄┄┄┄┄┄┄ 11
11.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一览表 ┄┄┄┄┄┄┄┄┄┄┄┄┄┄┄12
12.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验一览表 ┄┄┄┄┄┄┄┄┄┄┄┄┄┄┄14
13.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一览表 ┄┄┄┄┄┄┄┄┄┄┄┄┄┄┄16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一览表
三年级上册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一览表
三年级下册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一览表
四年级上册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一览表
四年级下册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一览表
五年级上册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一览表
五年级下册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一览表
六年级上册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一览表
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实验一览表。
新教科版全套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新教科版全套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报
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并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实验材料
- 一杯水
- 一块冰
- 一个塑料袋
- 一小袋食用盐
实验步骤
1. 将水倒入杯子中,确保杯子装满水。
2. 将冰块放入另一个杯子中。
3. 用塑料袋将一小袋食用盐封好。
4. 将封好的食用盐小袋放入冰块杯子中。
5. 观察两个杯子中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记录
1. 随着时间的推移,装满水的杯子中的水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 冰块开始慢慢融化,变成了水。
3. 放入食用盐的杯子中的冰块融化得更快,比没有放盐的冰块
快得多。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水在常温下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 冰块在常温下会慢慢融化成水。
3. 食用盐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了水和冰的特性以及食用盐对冰的影响。
这些知识对我们理解自然界的变化过程很重要。
实验拓展
1.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如砂糖、小苏打等,观察它们对
冰的融化速度是否有影响。
2. 可以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比如将冰块放在冰箱中观察变化。
注意事项
1. 在进行实验时,要小心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场地,保持整洁。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7.混合与分离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7.混淆与分别教课方案(【学习内容】(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课?混淆与分别?(【学习目标】(1、科学观点:知道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用蒸发的(方法能够分别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类方法被宽泛应用于生活中。
如:海水晒盐。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察看实验,经历察看比较、描绘溶解前后盐粒特色的过程。
(3、感情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研究其余分别方法的兴趣。
(【学习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学习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能够进行分别盐和水。
(【学习准备】(小组察看实验:饱和盐水、食盐、清水、蒸发皿、放大镜、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学习过程】(一、聚焦(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混淆在一同的物质,比方,食盐洒落在沙土里。
(如何把它们分开呢?(二、研究(1、察看食盐和沙的混淆物,划分什么是食盐,什么是沙。
(2、思虑如何将食盐和沙分开.(3、分组实验:用水分别食盐和沙((1)、将混淆物放入杯中,往杯中加水,搅拌,直到食盐完整溶解。
((2)用滤纸过滤,把沙分别出来。
(、分别食盐和水(1)思虑:假如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持续蒸发减少,直到水所有被蒸发掉,原来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如何?食盐会随水一同蒸发呢仍是会留在杯子里。
(学生做解说)(2)、解说: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能够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速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3)、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
(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4)、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察看。
5)、重申实验重点:酒精灯的结构、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整蒸发从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
、分组实验,察看:用放大镜察看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集体商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同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假如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无随水分一同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演示、分组实验项目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分组实验项目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演示、分组实验项目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演示、分组实验项目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演示、分组实验项目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演示、分组实验项目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分组实验项目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演示、分组实验项目
注:二年级上册5个分组实验, 3个演示实验
三年级下册8个分组实验、1个演示实验
四年级上册8个分组实验、2个演示实验
四年级下册6个分组实验、2个演示实验
五年级上册8个分组实验、1个演示实验
五年级下册8个分组实验、3个演示实验
六年级上册9个分组实验、3个演示实验
六年级下册2个分组实验、1个演示实验
小学科学上册应开演示实验9个,分组实验30个。
小学科学下册应开演示实验7个,分组24个。
合计: 全册演示实验16个,分组实验54个。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