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共13章)第6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基础知识
在分析污染物质的影响时,要仔细分析污染源与地下水流 动系统的关系:污染源处于流动系统的什么部位?污染源处于 哪一级流动系统?当污染源分布于流动系统的补给区时,随着 时间延续,污染物质将沿流线从补给区向排泄区逐渐扩展,最 终可波及整个流动系统,即使将污染源移走,在污染物质最终 由排泄区排出之前,污染影响也将持续存在。
(4)径流型。污染物通过地下径流进入含水层,污染潜 水或承压水。污染物通过地下岩溶孔道进入含水层,即属此类。
第一节 基础知识
污染物质能否进入含水层取决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显 然,承压含水层由于上部有隔水顶板,只要污染源不分布在补 给区,就不会污染地下水。如果承压含水层的顶板为厚度不大 的弱透水层,污染物则有可能通过顶板进入含水层。潜水含水 层到处都可以接受补给,污染的危险性取决于包气带的岩性与 厚度。包气带中的细小颗粒可以滤去或吸附某些污染物。土壤 中的微生物则能将许多有机物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的产物(如 H2O、CO2等)。因此,颗粒细小且厚度较大的包气带构成良好 的天然净水器。粗颗粒的砾石过滤净化作用弱。裂隙岩层也缺 乏过滤净化能力。岩溶含水层通道宽大,很容易遭受污染。
第一节 基础知识
污染源分布于排泄区,污染影响的范围比较局限,污染源 一旦排除,地下水很快便可净化。当然,当人为地抽取或补充 地下水形成新的势源或势汇时,流动系统将发生变化,原来的 排泄区可能转化为补给区。因此,在分析时不仅要考虑天然条 件,还要预测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基础知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污染源分布于不同等级的流动系统,污染影响也不相同。 污染源分布在局部流动系统中时,由于局部流动系统深度不大、 规模小、水的交替循环快,短期内污染影响可以波及整个流动 系统;但在去除污染源后,自然净化也快,数月到数年即可消 除污染影响。区域流动系统影响范围大,流程长而流速小,水 的交替循环缓慢;在其范围内存在污染源时,污染物的迁移缓 慢,但如果时间足够长,污染影响则可以波及相当广的范围; 区域流动系统遭受污染后,即使将污染源去除后,污染影响仍 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自然净化期可长达数百年乃至数千年。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的任务和要求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5)水资源调查
(6)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是预测拟建项目排放污染物对地下 水的可能影响,一般应该采用定量预测的方法,在评价 级别较低、污染物排放极小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定性分析 的方法。
(7)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四)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地下水质量分类
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自流水三 大类。
包气带 包气带是指位于地球表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质介质。有 时人们也把包气带称为非饱和区(unsaturated zone),但是这两 个概念的含义不完全相同。非饱和区一般不包括潜水面之上的毛细上 升区(capillary fringe)和季节性饱和区域。
(二)污染方式
地下水污染方式可分为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种。
直接污染,特点: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在
污 染 方 式
污染过程中,污染物的性质不变。这是对地下水污染 的主要方式。
间接污染,特点:特点是:地下水污染并非由于
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引起的,而是由于污染物作用于 其他物质,使这些物质中的某些成分进入地下水造成的。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 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 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 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 于各种用途。 Ⅲ类 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 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水. Ⅳ类 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 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 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DZ 0225-2019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45页word资料
DZ 0225-2019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0225—2019)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pec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 from groundwater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规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度,制定本元规范。
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方法、内容及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单个或多个联合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进行其它建设项目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范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范的条文。
本规范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574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3838—8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8978—8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5084—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8537—1995 《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GBJ27—88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T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本规范采用下列定义。
3.1 地下水环境地质环境的组成部分。
指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贮存空间及其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作用下所形成的状态总和。
3.2 工程分析建设项目影响环境因素分析的简称。
指通过工程特征及其污染特征等的全面分析,从宏观上纵观建设活动与环境保扩的关系:从微观上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相关导则
REPORTING
WENKU DESIGN
预测方法
数值模型法
通过建立地下水流动和溶质运移的数值模型,模拟预测污染物在 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影响范围。
解析模型法
利用解析解或简化解析解的方法,对地下水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进 行快速预测。
经验模型法
基于历史数据和经验公式,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适用于 数据充足且变化规律的地区。
文字部分
01
采用规范的专业术语,文字简练、准确,逻辑清晰。
图表部分
02 包括必要的插图、表格等,以直观展示项目概况、地
下水环境现状、影响预测和保护措施等内容。
附录部分
03
可附上相关的研究资料、监测数据等,以供审查人员
参考。
报告提交与审查
提交时间
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阶段,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 审查。
水质改善
通过注入清洁水、曝气、生物修复等技术手段,改善地下水水质, 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生态恢复
在治理过程中注重生态恢复,保护地下水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 性循环。
应急措施
应急预案制定
针对可能发生的地下水污染事件,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 ,明确应急处置流程。
应急处置
在污染事件发生时,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措施,如切断污 染源、紧急疏散等,减轻污染危害。
WENKU DESIGN
目的和背景
保护地下水环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环境面临严重污染和破坏的风险。为 了保护和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必须进行有效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促进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和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 评价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可以推动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
第五章地下水环评导则与相关环境标准
第五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水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 )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建设项目分为三类:(l)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起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2)I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3)III类:指同时具备I 类和II 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3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
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包括:(l)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2)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3)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四个工作程序: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阶段、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预测评价及报告编写阶段。
6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I)准备阶段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
(2)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
(3)预测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及标准,进行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
(4)报告编写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附件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执行有关问题的说明一、资料收集途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收集已有相关资料。
资料收集途径为:地质与水文地质图件、调查报告,地质钻孔、水文地质钻孔等基础性资料,可从国土部门收集;场地区大比例尺的建设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及报告,可从项目建设单位收集;评价区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等动态监测资料,可从国土、水利、建设、环保等部门收集;水源地位置、水源地开采量、水源井分布情况等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的资料,可从水利部门收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污染源分布资料,可从当地环保部门收集;降水、气温、蒸发量等气象资料,可从当地气象部门收集。
当收集的资料不满足地下水影响评价技术要求时,应补充环境水文地质专题调查,并在满足《导则》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已有的水井、泉等地下水露头点进行现状监测。
二、野外踏勘前的已有资料分析方法为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在野外踏勘前应首先根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任务与相应工作等级的评价技术要求,整理、汇编各类已有资料,对各类量化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编制综合图表。
其次,综合分析评价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系统了解评价区地下水环境形成、分布、地下水补径排特征与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最后,对污染源进行编录,了解重要污染源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分析地表水、地下水质量、污染情况变化及与建设项目的关系。
三、资料精度与时限不同评价工作等级的水位、水质监测精度及资料时限性按《导则》“8.3.4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规定执行。
对于地质平面图、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平面图、水文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等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没有时限要求;在水文地质条件未发生大的变化,且能够充分说明评价区水文地质现状的前提下,评价区的水文地质平面图、水文地质剖面图等水文地质资料没有明确时限要求,但应尽可能利用最新的和精度高的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
四、评价等级《导则》“4.1建设项目分类”中定义“Ⅲ类建设项目是指同时具备I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是用于规范企业建设项目前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程序,针对项目可能造成的负面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规划、监测等一系列环保工作的具体操作指南。
其中,《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作为其中一份子,对于保护地下水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让我们来一步步了解这份技术导则的内容和意义。
第一步,环保法规和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首先介绍了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标准,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必须考虑到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规范和限制,使其在建设时充分考虑环保原则。
第二步,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原则。
在影响评价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比较多,例如在采集数据、分析预测等方面,应严格科学、客观、真实的原则;对于项目对地下水环境产生的影响,应该进行分析、预测和定量化的原则等等。
第三步,地下水环境评价对象和质量标准。
在这一部分,它详细介绍了地下水环境评价的各种对象和评价指标、质量标准等,涉及到地下水自身、地下水与其他环境因素的关系、地下水的质量标准等等。
第四步,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
这一部分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最为重要的部分,详细介绍了评价中涉及的各种方法,如水质模拟、风险评价、生态效益评价等等,并对评价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第五步,评价结果处理和环境保护措施。
最后,本技术导则介绍了如何对评价结果进行处理,以及通过制定保护措施,保障地下水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综上所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是对于环保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技术指南。
在企业开展环保工作时,必须按照这份导则的规范进行操作,从数据采集到评价结果处理各方面都应该严格遵守,以保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地下水环境的安全。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解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环境-解读地下⽔导则的出台给地下⽔保护提供了依据,但也给很多环评单位提出了难题,⽔⽂地质⾓度颁布的导则,⽐环评环境专业理解的要深,要复杂。
但不管如何操作,有据可依,就是⼀⼤进步。
地下⽔作为中国的⼀种稀缺资源,在1984年颁布的《⽔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订)中得到专门的保护。
但是,在不少地区,由于配套标准的缺失和执⾏⼒度的不⾜导致地下⽔不断受到⼯业废⽔排放的污染。
在⼯业活动密集的地区,地下⽔的过度开采加剧了这种情况的发⽣。
防⽌地下⽔环境恶化的要求⽇益提⾼,促使地下⽔保护成为新的“⼗⼆五”规划的重点之⼀,并促成中国环境保护部于2011年2⽉11⽇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环境》。
该导则旨在在新建项⽬开发的规划和许可阶段,从源头上来管理潜在的地下⽔问题。
该导则适⽤于以地下⽔作为供⽔⽔源及对地下⽔环境可能产⽣影响的任何建设项⽬。
预计,包括⽯油和天然⽓、矿产和化⼯⾏业在内的⼤多数的⼯业建设项⽬环境许可的复杂度将明显加⼤。
该导则将建设项⽬分为三类。
简单来说,I类是指任何可能造成地下⽔污染的建设项⽬;II类是指任何可能引起地下⽔流场或地下⽔⽔位变化并导致环境⽔⽂地质问题的建设项⽬;以及III类是指同时具备I类和II类情况的建设项⽬。
此外,新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分为三级。
I级是最严格的,需要1/10,000⽐例的⽔⽂地质图,⾄少⼀个连续⽔⽂年的当地⽔⽂动态的监测,影响模拟并要提出切实可⾏的环境保护措施。
III级要求需要有针对性的现状监测,以及对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分析与评价,提出切实可⾏的环境保护措施。
II级要求介于I级和III级之间。
举例来说,I级评价要求基本适⽤于地下⽔环境⾼度敏感地区的建设项⽬。
I级评价要求情况下进⾏的模拟⼯作的输⼊参数(如渗透系数、富⽔性和储⽔量、弥散系数等)必须是从项⽬计划⽤地周边区域的实地测量中得到的。
相关⽂献资料的数据可⽤于II级和III级评价要求,但是,在中国,从公开途径获得这些数据是有限的,⽽且数据质量往往也不⾼。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水文地质调查】{水资源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一、引言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组成部分之一。
对建设项目在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满后对地下水水质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保护或者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为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引用标准HJ610-20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三、工作方法1.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通过收集主要包括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地下水环境现状的资料,通过分析各项数据编写并提交评价报告。
2.地下水影响预测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工程特征与环境特征,结合当地环境数据和环保要求,建立数学模型,以预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产生的直接影响,重点预测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的直接影响,重点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以此来对建设项目各实施阶段(建设期、运营期及服务期满后)不同环节及不同污染防控措施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4.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根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提出需要增加或完善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给出各项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的实施效果,并分析其技术、经济可行性;提出合理、可行、操作性强的地下水污染防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包括地下水环境跟踪监测方案和定期信息公开等。
5.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结合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环境影响、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控措施、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建设项目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建议或方案,明确给出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是否可接受的结论。
四、工作流程五、工程案例山西xxx井田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评估项目建设运行后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出针防治措施,控制地下水环境继续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整个项目科学环保地进行提供科学理论的依据。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根据2011新导则)
目(内容结构)录第一节水文地质基础知识 (1)一、自然界水循环 (1)二、地下水赋存条件 (1)三、含水层与隔水层 (3)四、蓄水构造 (4)五、含水层的埋藏条件 (4)六、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迳流 (6)七、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定律 (9)第二节地下水的理化性质与水质污染 (10)一、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10)二、地下水运移过程中的物理、化学作用 (15)三、地下水污染 (16)第三节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与技术要求 (19)一、评价工作分级 (19)二评价工作技术要求 (24)第四节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监测与评价 (25)一、基本要求 (25)二、污染源调查 (26)三、地质环境现状调查 (27)四、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27)五、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30)六、调查资料的研究与应用 (33)七、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5)第五节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40)一、基本要求 (40)二、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41)三、Ⅰ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 (48)四、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 (62)第六节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70)一、评价原则 (71)二、评价范围 (71)三、评价方法 (71)四、评价要求 (71)第七节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72)一、原则与要求 (72)二、保护措施与对策 (72)三、污染含水层的治理 (73)第八节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的编写要求 (74)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地下水专题 (74)二、环境影响报告书——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75)参考文献 (76)第四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水文地质基础知识一、自然界水循环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存在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生物圈中。
地球上水的总量约为15亿km3。
其中绝大部分(约13.7亿km3)储存于海洋中,河流湖泊中的水约75.12万km3,地面以下17km以内地下水的总量约为841.7万km3,其中约有50%以上储存于地面以下1 km的范围内。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梳理总结
地下水导则梳理总结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1、潜水含水层2、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地下水工作程序1、准备阶段搜集和分析有关国家和地方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识别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开展现场踏勘工作,识别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
2、现状调查与评价阶段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工作,进行现状评价。
3、影响预测与评价阶段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的法规及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直接影响。
4、结论阶段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控措施,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完成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地下水工作流程图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一览表类别内容要求1、建设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基本要求阶段划分2、对于随着生产运行时间推移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有可能加剧的建设项目,还应按运营期的变化特征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分别进行环境影响识别。
状况划分正常状况、非正常状况1、根据附录 A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2、IV 类项目不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3、I 类项目:37-石油开采;39-油库(不含加油站的油库);42,47-黑色金属及有色金属采选(含单独尾矿库)-排土场、尾矿库;45-铁合金制造;锰、铬冶炼--锰、铬冶炼;48--冶炼(含再生有色金属冶炼);识别方法识别行业类别55--化学矿采选;L 石化、化工中大多数;90--化学药品制造;生物、生化制品制造;118--皮革、毛皮、羽毛(绒)制品—皮革;120--纺织品制造;127--机场—地下油库;145--工业废水集中处理;151--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及综合利用;154--仓储(不含油库、气库、煤炭储存)--有毒、有害及危险品的仓储;155--废旧资源(含生物质)加工、再生利用--危废I 类;地下水敏感程度敏感、较敏感、不敏感1、识别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装置和设施(位置、规模、装置、设施、污材质等)染途径2、建设项目在建设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可能的地下水污染途径识别内容1、建设项目污废水成分(可参照HJ/T2.3 环境影响评价技特征因子术导则地表水环境);2、液体物料成分3、固废浸出液成分等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敏感程度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敏感用水水源)准保护区;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02.识别方法 根据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识别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敏
感程度。 03.识别内容
01)识别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装置和设施(位置、规模、材质等) 及建设项目在建设期、运营、服务期满后可能的地下水污染。
02)识别建设项目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的特征因子,特征因子应根据 建设项目污废水成分、液体物料成分、固废浸出液成分等确定。
5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01.划分原则 01)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依据建设项目行业分类和地下水环
境敏感程度分级进行判定,可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02)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划分为敏感、较敏感、 不敏感三级,见表1
表1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表
敏感程度
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
2.一级评价要求
3基本查清场地坏境水文地质条件, 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勘察试验,确 定场地包气带 特征及其防污性能。
2.一级评价要求
4采用数值法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 测,对于不宜概化为等效多孔介质 的地区,可根 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 预测方法。
2.一级评价要求
5预测评价应结合相应环保措施,针 对可能的污染场景,预测污染物运 移趋势,评价 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 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 调査与评价原则
1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 迸循资料搜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 项目所在场地 调查(勘察)与类比 考察相结合、现状监测与长期动态 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1 调査与评价原则
2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査与评价工作的 深度应满足相应的工作级别要求。 当现场资料不 能满足要求时,应通 过组织现场监测或环境水文地质勘 察与试验等方法获取。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现 状调查参照HJ 25.1执行。
4.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4.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4.4.1评价工作等级划分4.4.1.1划分依据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中的附录A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以及对拟建项目产业的特征分析,查表得到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Ⅲ类。
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4.4-1。
注:表中“环境敏感区”系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根据调查,不在生活供水水源地(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保护区之内。
项目位于工业园区内,对周围分散居民饮用水源影响较小,因此确定场区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
4.4.1.2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综上分析,拟建项目属I类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
4.4.2调查评价范围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HJ610-2016)要求的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范围以能够说明地下水环境的现状,反映调查评价区地下水基本流场特征,满足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为基本原则,工作区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环境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简单,因此调查评价范围未扩展至整个水文地质单元,故确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工作范围为东至月牙河水库,西至后伏山村,南至保安村,北至张果老山.总面积约38km2,满足导则规定的评价要求。
4.4.3调查评价对象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HJ610-2016)形成的共识,评价及监测井点的层位应以潜水和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的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为主,本区含水岩组类型单一,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因此水质评价对象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
4.4.3.1水文地质条件本区主要出露地层自新至老依次为:第四系冲洪积含砂、砾石粘性土;寒武系灰岩、砂岩、页岩;新元古界土门群页岩夹薄层灰岩、灰岩、砂岩及泰山岩群山草峪组变质岩系。
HJ 610-2011 地下水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Groundwater Environment本电子版为发布稿。
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1-02-11发布2011-06-01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前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4)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4)7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 (9)8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0)9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7)10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9)11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20)1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的编写要求 (21)附录A(资料性附录)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23)附录B(资料性附录)典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 (24)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半径的确定 (26)附录D(资料性附录)废水入渗量计算公式 (31)附录E(资料性附录)环境水文地质试验方法 (32)附录F(资料性附录)常用地下水评价预测模型 (34)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和指导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保护环境,防治地下水污染,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1年2月11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1年6月1日起实施。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使用
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574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3838—8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8978—8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5084—92
5.2 表征分级条件的分类标准
5.2.1 评价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分为以下三类;
a.复杂的(Ⅰ类):含水层结构和水动力条件复杂、空间分布不稳定;地表粘性
土覆盖层薄,不连续或缺失,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自净;“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较多
的地区。
B.中等的(Ⅱ类):含水层结构和水动力条件较复杂、含水层层次多,但具有一
确定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 策
编写地下水环评报告书
图 1 地下水环评工作程序框图
数据处理
建
设
项
目
工
程
分
总
析
结
阶
段
——建设项目的环境特征,以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表征;
——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以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表征;
——对评价区地下水水质要求,以地下水质量类别表征;
——环境敏感区存在状况。
查清主要污染源与主 要污染因子。 一般可通过搜集资料 解决,不再进行现场调 查。 一般可不进行开采量 调查;水位监测在评价 工作期间进行;水质监 测只在枯水期采样一 次。 监测项目能基本包括 有影响的污染因子。 以搜集利用类比资料 与经验资料为主,可进 行现场简易试验。参数 值以采用经验值为主。
宜采用经验模式、类比 分析、近似解法进行半 定量至定性影响预测。 预测参数的选用以经 验值为主,预测参数与 预测点数量较少。 预测、评价内容以建设 项目为地下水水质污 染影响为主。
地下水环评有了技术规范
地下水环评有了技术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将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一《导则》的发布填补了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体系的空白,标志着我国环评工作已经从关注地表以上的、可见的(或可听的)环境影响,逐渐向地下的、隐蔽的影响延伸,是环保系统构建全方位立体空间污染防范体系的又一新举措。
同时,《导则》的发布,也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地下水环境问题急需环评技术导则近九成地下水遭受污染,相关环评随意性较强,导致防治措施针对性不强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地下水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全国有近70%的人口饮用地下水。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
据有关部门调查,在过去几十年内,为满足不断增加的用水需求,我国地下水开采量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
这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部分地区含水层疏干,在造成大范围降落漏斗的同时,对自然生态系统也产生了严重影响,引发了诸如地面沉降、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地下水污染状况也日趋严重。
地下水污染正由点状污染、条带状污染向面状污染扩散,由浅层向深层渗透,污染程度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
有关专家认为,全国有90%的地下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因地下水污染每年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间接损失则无法估量,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问题。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实施前,很多环评单位已经开展了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但是与大气、地表水和声环境影响评价相比,由于没有相应的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深度往往随意性较强,评价结论也缺乏可比性,进而导致污染防治措施针对性不强,有效性大打折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根据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的吸附、降解、衰减的特点以及它们的预测模式,
将污染物分为三类:
——持久性污染物(指在地下水环境中难以降解、吸附、衰减的有毒有害污染
物);
——非持久性污染物;
——以 PH 值表征的酸和碱。
b.根据污水的污染物类型和污水水质参数的数量,按表 5—2 确定污水水质的复
杂程度。
表 5—2
不再增分。
按要求的水质类别计分。
评价区内有敏感区计 5 分,否则计 0 分。
根据表 5—3 所列分级条件和计分方法,求得累积分值,据以确定地下水环评工
作等级,其划分标准见表 5---4。
表 5--4 评价等级
地下水环评工作等级划分标准
一级
二级
三级
累计分值
71—100
41—70
21—40
注:累计计分值小于 21 时,按 4.3 条规定执行。
指工程性质(新建、扩建……)、类别(点、线状、地表、地下)、工程规模、能 源和资源类型及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方式、去向、浓度、主要污染物 性质)。 3.5 建设项目环境特征
指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 济环境状况。 3.6 环境功能
指环境要素及其由此构成的环境状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所承担的职能和作用。 环境对人类的主要功能有三:
准备阶段: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 工程分析;明确评价任务要求;现场踏勘;研究确定评价工作等级;评价重点及编 制和审定评价工作大纲。
实施阶段:完成评价大纲中所规定的全部外业调查、监测、试验、化验、考察 等实物工作量;进行室内资料分析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为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 预测、评价奠定基础。
5.4 地下水环讦工作技术要求
不同等级的地下水环评应开展相应精度的评价工作,各等级评价工作的技术要
求见表 5—5。
表 5—5
不同等级地下水环评工作技术要求
技
评
术
价
要
等
级
工作项
求 目
资料搜集
污染源调查
监测工作 试验工作
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级
二级
各类资料齐全,在已有 勘察资料基础上,补充 开展有关勘探工作。 进行类比调查考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0225—2004)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Spec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 from groundwater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规定的环 境影响报告书制度,制定本元规范。
预测参数与预测点的 预测参数采用实测与
数量较多。
收集参数,预测参数与
预测、评价内容应包括 预测点数量一般。
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 预测、评价内容应包括
质污染的影响;对水 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的
量、水位变化的影响及 水质污染影响及对水
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 量变化的影响为主。
水文地质问题。
三级
以全面搜集资料为主, 补充必要的调查工作。 进行类比资料搜集。
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使用
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574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3838—8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8978—8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5084—92
总结阶段:汇总和综合分析上述阶段工作所取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筛选拟预 测项目及参数,选择预测模式,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研究保护措施与 防治对策,完成报告书的编制任务。 4.6 环评工作的范围,应根据拟建项目的性质、规模、工程布局、生产工艺和排 污特点,结合当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功能和评价工作等级等因素综合分析确 定。评价范围以能满足保护地下水环境的需要为原则。 4.7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时期和时段的选择,应根据建设项目的类型、开 发方式和建设过程不同而确定。评价时期一般应分为工程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 满后三个时期。评价时段可分为地下水丰、枯水期两个时段。 4.8 环评工作必须在充分利用和分析现有资料基础上进行,并尽可能与地表水环
确定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 策
编写地下水环评报告书
图 1 地下水环评工作程序框图
数据处理
建
设
项
目
工
程
分
总
析
结
阶
段
——建设项目的环境特征,以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表征;
——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以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表征;
——对评价区地下水水质要求,以地下水质量类别表征;
——环境敏感区存在状况。
a. 环境是人类的栖息地,各项环境要素如空气、水、土地、生物等都是人类生 存的必要条件;
b. 环境是生产劳动的对象。它具有净化污染物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因而是人类 社会生存发展的依托;
c. 环境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制约因素。
4 总则
4.1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地下水环讦”)是建设项目环境影 响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凡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或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明显影 响的建设项目,均应开展地下水环评工作。 4.2 地下水环评的基本任务是: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对地下水环境 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控制地下 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环境,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 学依据。 4.3 地下水环评应按本规范划分的评价工作等级,开展相应精度的评价工作。低 于三级环讦条件的建设项目,只需按附录 A(标准的附录)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填报 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编写简要分析说明书。
5.2.5 敏感区存在的状况,分为:
——A 类:评价区内有大、中型集中供水水源地或有景观旅游、自然保护等
敏感区。
——B 类:评价区内没有大、中型集中供水水源地,只有分散的小型水源地
或开采井,没有有重点保护的敏感区。
5.3 划分方法
地下水环评工作等级,采用计分法确定。分级条件的计分方法见表 5—3。
表 5—3
定规律,空间分布较稳定;地表粘性土防护层厚度较小,具有一定的纳污能力:环
境水文地质问题较少的地区。
c.简单的(Ⅲ类):含水层结构简单,空间分布稳定,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清
楚;地表粘性土防护层厚度较大,具有较强的纳污能力,不存在突出的环境水文地
质问题的地区。
注:对以上分类中未包括的水文地质条件,可按其复杂程度相似的类别进行分类。
注:环评工作等级应在编制工作大纲时确定,并应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定。
4.4 地下水环评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建设项目对地 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分析;对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并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和不良影响的防治对策。 4.5 地下水环讦工作应划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进行(详见图 1)。各阶段 主要工作内容是:
在主要地区进行开采 量调查;水位监测可在 枯、丰水期进行;水质 监测一般宜在枯、丰水 期各采样一次。 监测项目应包括有影 响的污染因子。
现场试验为主,试验项 室内试验结合现场简
目应齐全。
易试验。
应建立定量化预测模
型,并采用两种以上预 应至少采用一种模型
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 进行定量至半定量影
预测参数以实测为主。 响预测。
尽量搜集已有各类资 料,补充必要的勘探工 作。 进行类比调查。
查明评价区污染负荷 及其变化趋势。 进行污染源扩散与自 净规律的研究。
查清主要污染物扩散 和自净的一般规律。 进行一般性区域污染 源调查。
较全面进行开采量调 查;水位监测一年以 上,水质监测应分别在 枯、丰水期和采样一 次。监测项目齐全。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8537—1995
《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
GBJ27—88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T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
3 定义
本规范采用下列定义。 3.1 地下水环境
地质环境的组成部分。指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贮存空间及其由于自 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作用下所形成的状态总和。 3.2 工程分析
建设项目影响环境因素分析的简称。指通过工程特征及其污染特征等的全面分 析,从宏观上纵观建设活动与环境保扩的关系:从微观上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提供基础依据。 3.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指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从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角度,判 定出拟建项目工程活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因素、影响因子及影响类型(包括长期或 短期影响、可逆转或不可逆转影响、局部或大面积影响、单因素或多因素复合影响 及化学或物理污染等)。 3.4 建设项目工程特征
查清主要污染源与主 要污染因子。 一般可通过搜集资料 解决,不再进行现场调 查。 一般可不进行开采量 调查;水位监测在评价 工作期间进行;水质监 测只在枯水期采样一 次。 监测项目能基本包括 有影响的污染因子。 以搜集利用类比资料 与经验资料为主,可进 行现场简易试验。参数 值以采用经验值为主。
宜采用经验模式、类比 分析、近似解法进行半 定量至定性影响预测。 预测参数的选用以经 验值为主,预测参数与 预测点数量较少。 预测、评价内容以建设 项目为地下水水质污 染影响为主。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