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翻译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翻译策略

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翻译策略

中国近代文学作品翻译策略探究摘要为中国文化史上造成巨大影响的是近代文学作品翻译潮流,尤其是以翻译小说作为繁荣。

我们说在翻译工作中的多项活动,例如对文本内容的删减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翻译作品的推出等方面都会受到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外部特定因素的限制与约束。

本文对近代文学作品翻译活动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当时的翻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近代文学作品翻译工作外部特定因素描述性分析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翻译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逐渐突破了过去的美学理念统治地位,将语言学转变为一种文化的反思。

近代文化批评与相关文化研究工作逐渐在西方学术领域中发展并崛起,随后上升为主导位置。

在我国翻译历程中,近代文学作品翻译过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影响至今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也是在当时提出来的。

在近几年,我国翻译领域对近代文学翻译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对近代文学翻译学者们的翻译目标、翻译主题与策略等方面的评论文章不断涌现,并且也相应提出这些翻译作品中出现的误译、删除等现象。

但是,在近几年人们对文学领域都出现了文化转移趋势,而作为跨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工作也不例外,在我国80年代初期呈现出文化转移的趋势。

本文探讨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我国近代文学作品翻译的规范情形,重新审视近代文学翻译存在的让原著本文内容更加适用于译语文化的情况,对其进行更加客观的描述性分析研究。

一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活动背景分析在中国翻译领域中大规模的译介活动分成三次:从公元2世纪中期一直到8世纪的佛经翻译工作,在明朝末期到清朝初期甚至到清朝末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的社科类文学翻译。

这三次翻译活动过程,都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文化引入了新鲜的血液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要是从翻译介质的品种、数量、读者层次、翻译文本质量等方面来说,前两次的翻译工作不能与第三次相比较。

在第三次翻译过程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是近代文学翻译工作,尤其是小说翻译活动的繁荣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

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分析中国近代翻译史是一段极具历史意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之中,中国的翻译事业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对这段翻译史进行历史演进的分析,以期向读者展现出这一时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一、如何定义中国近代翻译史中国近代翻译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中国翻译事业所经历的历史进程。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翻译事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不仅翻译出现了大量的新题材、新领域,而且翻译内容的形式和语言等方面,也都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二、翻译的“穿越时空”特点1、近代中国翻译的国际背景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走上“开放”之路。

随着外国文化的涌入,使得中国人开始对外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由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也促使着中国人对这些文化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解,而翻译就成为了这种理解的重要途径。

2、翻译中的文化“传承”近代中国的翻译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传承”。

中国文化曾被许多外国人称为“成书制度最完善、内涵最厚实的文化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之于世界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不前。

而翻译,则是这种文化传承的“重器”。

三、近代翻译史的历史演进1、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界线是“境内翻译”和“境外翻译”的划分。

境内翻译以翻译中国古典著作为主,而境外翻译则以翻译外国文化传入中国为主。

这两种翻译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但在当时,由于境外翻译更能体现时代精神和文化现代化,更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2、从“名译派”到“实用主义”近代中国翻译史中,最著名的翻译派系便是“名译派”和“实用主义派”。

名译派主张将西方文化翻译成汉语,强调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学价值;而实用主义派则注重翻译的实用性和实际效果,更加重视对外流行、对内发展的利益。

这两种翻译观念在当时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但也为中国翻译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近代中国翻译家介绍及鲁迅翻译理论

近代中国翻译家介绍及鲁迅翻译理论
“_傅__雷____的译文不仅译出了作品的文字,还译 出了作品的生命。”
傅雷在翻译中还讲究用字不重复。比如在原著中 两次出现表示“难过”的法语单词,他却在译文 中用“悲哀”和“苍凉”来区分。法语中对“难 过”不像中文分得这么细,但傅雷通过自己仔细 的阅读和精心的体会,准确体现了两种心情的差 异。什么心情用什么字,很有讲究。
“宁信而不顺” 来源
1931年3月,复旦大学教授赵景深在《读书 月刊》上发表了《论翻译》一文,文中说: “译得错不错是第二个问题,最要紧的是译 得顺不顺。” 鲁迅痛恨这种不负责任的乱译, 将其文的精义归纳为“与其信而不顺,不如 顺而不信”〔1〕(p567) 。在这种特殊的 情况下鲁迅针锋相对地提出“宁信而不顺” 〔2〕(p588),事实上是想告诉大家,如 果没有任何中间路可寻而只 有两个极端的话, 他是宁肯选择“信而不顺”的。
____马_建__忠_,__梁_启__超_____二人为中国的近代翻 译建立了理论和政治基础
__严__复____则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为中国
的近代翻译指明了“信、达、雅”的原则和 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 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 (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 (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 实践的影响很大,民国时期的译者将其奉为 圭臬,其影响绵延至今。
双关语,杨宪益采取了直译,然后注释的方法。如对
“王仁”这个人名的翻译,中文读者知道它代表“忘
仁”。杨宪益译作:Wang Ren (forgetting humanity),
而霍克斯则仅仅翻成Wang Ren。对于书名的处理,杨
译本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霍译本为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地位变迁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地位变迁


引 言
2 0 世纪初是 中西文化交流 的重要时期 , 大量的西方书籍 经翻译被 引进 中国。因此 , 此 时期通常被认 为在 中 国翻译 史上具有举 足轻重 的 地位 。翻译 的重心逐渐 由 自然科学转 向社会科学 , 最后 出现 了文学 翻 译 的繁荣 , 有些翻译作 品保持 至今 。近代 翻译文学虽有“ 不忠实” 倾 向, 但其历史价值却是不可磨灭 的。 “ 假如我们分析晚清翻译时多注意 当时 社会 及文化 层面 的考虑 , 我们会发 现晚清翻译对 翻译活动作 为文化协 商这 方面的研究 , 实在提供 了非常 丰富的材料。 ” 广阔 的文化研究语境 为翻译文学 的研究提供 了必要条 件。本文试图通过 以色列文化学家伊 塔马 ・ 埃 文一佐 哈尔于二十世纪 七十年代提 出的多元 系统 论为参照来 阐明 中国近代翻译文色列 文化学家伊 塔马 ・ 埃文 一佐哈尔 于二十世纪七 十年代提 出 了多元 系统 论 。其 相关著 述最先 收录于 1 9 7 8 年 出版的 P a p e r s i n H i s — t o r i e a l P o e i t c s , 后经进一 步整理 、 完善 , 发表于 P o e t i c s T o d a y 。 多元 系统 论 的理论 根基 是俄 国 的形式 主义 , 特 别是 梯尼 亚诺 夫有关 系统 的论 述 。多元 系统论认 为 : 各 种 由符 号支配 的人类交 际形式 , 应 被视为 系 统, 而不是杂乱无章 的各个 元素的组合 、 排列 。这些符号 系统 不是 单一 的, 固定 的结构 , 而是多元的 , 开放的结构 。因此是 多元 系统 , 即各 个子 系统相互 交叉 , 相互 影响 , 相互 依存 。各 系统的地位并不 平等 , 有 的处 于中心 , 有 的处 于边缘 , 但互相之间永远在争夺 中心位置 。任何 多元系 统, 都是一个较 大的多元系统即整体文化 的组成部分 , 因此 必然与整体 文化 以及 整体 内的其 它多元系统共 同组成一个“ 大多元系统 ” ( m e g a 或 I n a c r o — p o l y s y s t e m) 。也就 是说 , 任 何 一个多元系统 里面的转变 , 都 不能 孤立地看 待 , 而 必须与整体 文化 甚至世界 文化这个人类 社会 中最 大的 多元系统 中的转变 因素联 系起来研究 。

打破传统的枷锁——论近代翻译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打破传统的枷锁——论近代翻译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Br a i g t e S a k e fTr d t n: e k n h h c l so a i o i
o n Fe a e I a e n o e n a l td Lie a ur m l m g s i M d r Tr nsa e tr t e
R N Qa A in
21 0 0年 9月
田一办法学玩学招 ( 哲社 版)
Ju n l f ih a nen t n l tde ies y o r a c u n Itrai a u isUnvri oS o S t
S p 2 1 e ., 0 0 V0 . 6 No 3 12 .
第2 6卷
Ke r s f ma e i g s r n ltd l e a u e e d r y wo d :e l ma e ;t s e i r t r ;g n e a a t
1 9世 纪 末 2 0世 纪 初 的 中 国 , 西 方 列 强 的 坚 在 船 利炮 下 , 渐 沦 为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 国社 逐 中 会 和 文化 陷人 了前 所 未有 的危 机之 中 , 国知 识 分 中 子 精 英 的文 化 优 越 感 逐 渐 被 击 破 , 们 弱 的 忧 愤 中 , 性 被 看 作 是 一 种 象 女 征 性 符 号 而 被 有 话 语 权 的 男 性 言 说 , 子 既 被 说 成 女 是 国家 衰 弱 的 根 源 , 被 看 作 是 民族 落 后 的象 征 。 又 翻 译 文 学 作 为 当 时 输 入 西 方 文 化 和 思 想 的 一 个 重 要介 质 , 进 了 许 多 栩 栩 如 生 的异 国人 物 形 象 , 引 其 中西 方 女 性 形 象 在 这 一 时 期 的 翻 译 文 学 中 占据 了

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狂欢

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狂欢
的 民 间 性 质 , 集 中 了 一 切 非 官 方 的 东 西 ,它 属 于 民 间老
迹 ,考 察 了 狂 欢 化 文 化 现 象 对 诗 学 演 变 的 影 响 。 从 欧 洲
式来 扫荡权威 ,撕 剥伪装 ,所 以 “ 示了存在 的一种 曾 揭
经有过 的 自由的生活 方式 ”, “ 它扩 大了文化 史研究 的 范 围, 提供 了一 种方 法 ,建 立 了文 学与文 化之 间的牢 并 固联 系。 ”有人视 “ 狂欢 ”为反对 官方文化和 精英文化 的 “一 股 离 心 力 ” , 是 平 民 大 众 对 神 学 中 “再 生 ” 和 “ 造 ”概 念 的比拟 。他们认 为 , “ 创 狂欢化 ”这一概念 更 重 要 的 意 义 在 于 “对 社 会 转 型 期 文 化 特 征 的概 括 上 。”这一 阐释 不仅使狂 欢成 了文 学与文 化珠联壁合 的 兄弟 ,而且将 意义 阐释 带到影 响探讨 的领 域,尤其是 丰 富 了有 关中 国转型 期文化特 征 的解说话语 。 在理论 家看来 ,文化 狂欢 出现在 一个 民族 的文化 成 型期 或一种 文化发 生重 大转折 时期 ,因此 它具有最 明显
拉 伯 雷 的 创 作 , 探 讨 了 人 类 的笑 文 化 和 民 间 狂 欢 文 化 现


狂 欢 化 理 论
压抑 民族 的话语 写作进 入文 学的殿 堂 ,铺平 了道路 。 狂 欢 化 理 论 以各 种 逆 向、反 向、 甚至 是 颠倒 的方
象 与文 学创 作 之 间 的 关系 。他 沿 着 欧 洲 文 学发 展 的足
等 对待 一 切文 学体 裁 、 语 言 和风 格 等 ,否 定 一 切权 威
性 ,反对传统 诗学理 论 的美 学立场 。三 、消 除诗 学研究 的封 闭性 ,加 大文 学 内容和 形式 的开放 性 ,寻求 各种纷 繁 复杂 的文学 因素 的融 合 。 四、打破逻 各斯 中心主义 , 以狂欢化思维方式来颠 覆理性化思维结构 。五、发掘 人类 的创造性思维潜力,把 人们 的思想从显示 的压抑 中解放 出

论翻译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_以五四时期为例_秦弓

论翻译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_以五四时期为例_秦弓

论翻译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五四时期为例秦 弓内容提要 五四时期对翻译文学价值的认识趋于全面,不仅把它当作张望异域世界的窗口,而且视之为思想启蒙的载体、精神沟通的桥梁、救治传统文学观念弊病的良药、新文学建设的范型与别致的审美对象;翻译文学的选择,既切合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要求,又对新文学有所增益;文学翻译是众多流派的共同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就;翻译文学产生了积极的思想启蒙效应,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表现空间和艺术天地,促成了白话文学语体的成熟,培养了作家,也哺育了读者,在诸多层面上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乃至历史进程。

一 问题的提出中国的翻译文学,最早可以追溯至《左传》等古典文献里的零星记载。

东汉开始的佛经翻译,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内容,诸如《法华经》、《维摩诘经》、《盂兰盆经》等堪称佛教文学的代表作。

近代翻译文学开始把外国文学作为文学来翻译,但是,存在着一些影响翻译文学质量及其发展的问题,譬如:以“意译”和译述为主,其中根据译者感情好恶、道德判断及审美习惯而取舍、增添、发挥、误译、改译、“中国化”(人名、地名、称谓、典故等中国化,小说译为章回体等)的现象相当严重;原著署名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不少译著不注明著者,或者有之但译名混乱,还有一些译著也不署译者名①;译作中只有少数用白话翻译,大多数与代表性成果则为文言;各种文体不平衡,小说居多,而诗歌、散文较少,话剧更是寥寥可数。

五四时期,由于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强力推动,新文学开创基业的急切需求,以及新闻出版业与新式教育的迅速发展,翻译文学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局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迈进了一个新纪元。

译者队伍不断扩大,发表阵地星罗棋布,读者群遍布社会各个阶层,翻译文体渐趋丰富,白话翻译升帐挂帅,翻译批评相当活跃,翻译质量有了飞跃性的进步,翻译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门类,堂而皇之地步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殿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史家意识到翻译文学的重要性,把翻译文学列入文学史框架,如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4月)与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北平杰成印书局1933年9月),分别将“翻译文学”列为第8章与第7章,田禽的《中国戏剧运动》(商务印书馆1944年11月)第8章为“三十年来戏剧翻译之比较”,蓝海《中国抗战文艺史》(现代出版社1947年9月)也注意到抗战时期翻译界的“名著热”现象。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中国翻译史有史籍记载的已长达三千余年,早在史前三皇五帝时代就存在翻译活动。

(中国翻译史话)一般认为,“五四”以前,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高潮始于东汉至唐宋时期,佛经翻译盛行。

据史家考证,最早的佛典汉译始于东汉桓帝年间的安世高,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开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梁皎慧,高僧传),但其主要偏于直译。

继安世高之后译经的是支娄迦谶,其所译经典,译文流畅,但为了力求保全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即多音译。

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一直存在“质朴”和“文丽”两派。

继安世高、支娄迦谶之后的又一译经大师支谦“颇从文丽”,开创了不忠实原著的译风,对三国至西晋的佛经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翻译中的“会译”(即将几种异译考校对勘,合成一译)体裁,以及用意译取代前期的音译.也均由支谦始。

到了前秦时代,佛经翻译由私人事业转入了译场翻译,释道安在朝廷的支持下首创译场制度,采用“会译”法来研究翻译。

他主张严格的直译,并总结汉末以来的译经经验,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指出五种容易使译文失去原来面目的情况和三种不容易处理的情况。

释道安晚年时请来天竺人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继道安之后创立了一整套译场制度,开集体翻译、集体审校的先河。

罗什倾向意译,其译经重视文质结合,既忠实于原文的神情,读来又妙趣盎然,能“以实出华”,传达原经的文体美和修辞美。

他反对前人译经时用“格义”(用中国哲学的传统概念比附和传译佛学概念)的方法,创立了一整套佛教术语。

隋唐时期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

隋代历史较短,译经不多。

其中彦琮提出“八备”,即做好佛经翻译工作的八项条件,在我国译论史上最早较全面地论述了翻译活动的主体——翻译者本身——的问题。

到了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顶峰。

出现了以玄奘为代表的大批著名译者。

玄奘即通称的“唐三藏”或“三藏法师”,他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远度印度学佛求经.十七年后归国。

中国近代翻译史

中国近代翻译史

梁启超
▲ 生平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 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 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 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经学、法学、伦理学、 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鲁迅
▲ 生平简介:
▲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 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 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 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 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 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着作约 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 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 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 言。
翻译成就
▲ “严译八大名著”: ▲ 赫胥黎的《天演论》 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
《群学肆言》 约翰穆勒《群已权界论》、《名学》甄 克斯《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 耶芳斯的《名 学浅说》 ▲ 翻译理论: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信、达、 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影响 很大。
翻译成就
▲ 最初他在《新小说》杂志发表小说译作,后任《月月 小说》译述编辑,专事西方小说翻译,以西方侦探小 说译介最勤,最早输入并确立“侦探小说”一词,又首创 以白话直译西方小说,并注重儿童读物译介。
▲ 译著有《毒蛇圈》、《八宝匣》、《失舟得舟》、 《左右敌》、《海底沉珠》、《红痣案》、《含冤花》 等多部小说。《一千零一夜》的欧洲译本是在上世纪 初被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个中译本的译者就是周桂笙。

近代法国翻译史

近代法国翻译史

近代法国翻译史背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西方各国文艺运动进一步深入,17世纪至19世纪先后出现过古典主义、启蒙主义、古典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狂飙运动、现代主义等一个个文艺创作流派,积累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经验和优秀文学作品;政治经济方面,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游世界,英法两国率先在海外开辟殖民地,国家实力强大,特别是英国,圈地运动的实施,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的确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一方面刺激国内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激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翻译的发展。

与此同时,翻译继续发挥其先遣作用,翻译实践活动进一步开展,一方面各国翻译家继续主导西方近代翻译史,为各民族文学体系的确立提供原动力,另一方面,当时优秀文学作品也得到不断翻译,特别是英国文学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西方各国得到翻译,成为西方近代翻译史上不可忽视的主题。

在17世纪后翻译活动在英、法、德、俄等过形成西方翻译史的高潮的同时,翻译家们还展开对翻译理论的探讨,出版多部翻译理论专著,而且在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这是西方近代翻译史最显著的特色。

17世纪(1)概论17世纪是法国翻译重要的发展时期。

此时法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受教育的人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有从事写作、阅读、翻译的欲望,这为翻译实践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由于地理之便,加上与语言、文化的联系,意大利文艺思想在法国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主导法国文学界的是古典主义思潮,作家们的创作实践以古希腊、罗马为学习典范,思想上附庸于宫廷的需求,创作为皇室歌功颂德,追求华丽的文体和美丽的辞藻;在文艺理论上,出现了“古今之争”,以贝洛为代表的厚今薄古派认为,人类是进步的,今人可以超越古人,对古典作品和泥古主义展开抨击;从波瓦洛为代表的崇古派坚持古人的作品是创作的典范,今人可以模仿古人的创作,不应超越。

这一思潮自然影响到翻译家们的思想、作品选择和翻译原则。

为适应宫廷需要,他们大量翻译古典作品,在翻译过程中,或忠实于原文,坚持准确翻译,或改变原文,增加自己的思想和表达形式,追求华丽的文字表达和优美高雅的译文风格;在理论上他们和作家们一道参与“古今之争”。

第08讲 近代翻译文学倡导者梁启超

第08讲 近代翻译文学倡导者梁启超

“政治小说”溯源
“政治小说”源于英国,代表作家为迪斯累理 政治小说”源于英国,代表作家为迪斯累理 (Benjamin Disraeli, 1804-1881,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和布韦尔-李顿 1804-1881,两度出任英国首相) 布韦尔(Bulwer-Lytton, 1803-1873,曾任英国国会议员)。 Bulwer1803-1873,曾任英国国会议员) 19世纪后半期,这两位作家的近20部政治小说 19世纪后半期,这两位作家的近20部 被译成日文,成为日本维新第二个十年翻译文 被译成日文,成为日本维新第二个十年翻译文 学勃兴时期最走红的作品,“政治小说” 学勃兴时期最走红的作品,“政治小说”这一 概念也在日本获得新的生命。 19世纪末,政治小说由梁启超从日本引人中国。 19世纪末,政治小说由梁启超从日本引人中国。
《译印政治小说序》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重 译印政治小说序》 要文献。一经发表,即受到社会的重视, 要文献。一经发表,即受到社会的重视,对扭 转此前中国译界的注意力多停留在译印自然科 学和社会科学的著作上, 学和社会科学的著作上,而较少注意文学作品 翻译的局面具有影响, 翻译的局面具有影响,大大推动了中国翻译文 学事业的发展。 学事业的发展。 从此,翻译“政治小说”之风兴盛起来, 从此,翻译“政治小说”之风兴盛起来,一时 间翻译的政治小说、教育小说、科学小说、 间翻译的政治小说、教育小说、科学小说、侦 探小说……占领了文坛,吸引了广大读者。 探小说……占领了文坛,吸引了广风云人物。 1912年回国,成为中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 先后出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制币局长等 要职。 他想把祖国改造得富强起来,但他脱离了中 国的现实,其理想只能以改良主义政治破产 而告终。 1918年,挥泪退出官场,潜心学术研究。 1918年,挥泪退出官场,潜心学术研究。 1918—1929(梁的最后十年),专心学术研 1918—1929(梁的最后十年),专心学术研 究和从事教育工作。 1929年 19日逝世,享年56岁。 1929年1月19日逝世,享年56岁。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

科技翻译
译本
天文学和数学 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 采矿冶金 军事技术 生理学和医学 生物学 舆地学 语言学和文学 经院哲学,神学和其他宗教文献
文学翻译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发展(1840~1919)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初期(1915~1930)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中期(1930~1937)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后期(1937~1949)
中国翻译简史
佛经翻译的影响
1 哲学 2 语言 3 文学
科技翻译
明末清初 (16世纪末~18世纪)
科技翻译
译者 耶稣会士 中国士大夫 (徐光启,李之藻)
科技翻译
译者 耶稣会士
沙勿略(Xavier, S.Francoisus) 罗明坚(Fr.Michel Ruggieri) 庞迪我(Didace de Pandoja) 利玛窦(Matteo Ricci) 龙华民(P.Nicolaus Longobardi), 金尼阁(Fr.Nicolas,Trigault 卫匡国(Fr.Martini. Martin)
中国翻译简史
佛经翻译(sutra translation) 译者
a)西方僧侣 西方僧侣 天竺,安息,月支,康居) (西域 , 天竺,安息,月支,康居) b) 中国僧侣
中国翻译简史
佛经翻译(sutra translation) 译者
安清 字世高, 西域安息人 字世高, 《明度五十校计经》 明度五十校计经》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初期(1915~1930)
域外小说集》 鲁迅 《域外小说集》 矛盾 郭沫若 巴金 社会小说 ------------ 心理
文学翻译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中期(1930~1937)
瞿秋白 林语堂

近代翻译对汉语及近代中国文学的影响

近代翻译对汉语及近代中国文学的影响

近代翻译对汉语及近代中国文学的影响摘要:中国现代汉语与文学的发生是由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翻译是非常要的因素, 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关键词:近代翻译汉语近代中国文学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新闻媒体的传播介绍以及因特网的日益普及, 外来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经济理念、风俗习性、生活方式等深深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文化趋同的现象已随处可见。

在文化引进和交流的过程中,语言的接触是文化接触的先导, 语言起着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

不同文化的交流又必须首先反映在语言的层面上, 语言层面上的交融又必然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上, 外来词语便成为传播“异文化”的使者。

有些外来的新词术语通过译介得到长期而广泛的流行与使用,逐渐融入本族语言的词汇中, 从而成为本民族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翻译外国文学著作和其他社会科学书籍,汉语的逻辑性和精确性都大大提高了。

可见, 翻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翻译文学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学自我优越感的偏见, 使中国文学自觉地以欧美和日本文学为榜样进行革新。

梁启超倡导的文学革新就明显地受到西方和日本的启示。

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许多新概念、新因素、新理念, 都是直接吸取了西方哲学家或文学家的思想、观点而形成的。

像蒋观云、王国维的悲剧理论, 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梁启超的关于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划分, 鲁迅的摩罗诗力。

史家眼光与文学定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视域下近代翻译文学的研究史

史家眼光与文学定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视域下近代翻译文学的研究史

关 键词 : 近代翻译 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 究史; 研 源流话语 ;缘起
中 图分 类 号 : 0 . 1 99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34 ( 0 2 0 — 11 0 10 — 2 0 2 1 )4 0 2 — 5
以色列 学者埃文 一佐 哈尔 曾经 指 出, 为文学史上一支基 之天下 , 必 以译书为强 国第一要 义” 作 则 。在梁 启超 、 康有 为等维 本 的形成力量 , 翻译 文学 在某一文化 内形 成高潮有三种特定条 新派的发扬蹈厉 ; 严复 、 林纾 、 周桂笙 、 马君武 、 苏曼殊等 名家的 件: 一是 当某 一民族或 国别 文学处 于发展 初期 ; 二是 当该种 文 躬行 实践下 ; 无数 社团 的推举 、 译介 ; 类报纸 、 各 期刊 出版的刊 学觉得 自己处于边缘或 “ 弱势” 阶段 或二者兼 而有 之 ; 三是 当该 发 、 连载 , 行单 行本为其造势 , 成为各级各类 国文教科书 的 发 并 种文学处 于某种转折 时期或危 机时期 或一种 文学真空 时期【 课程资源 ……近代翻译开启了外来思潮 、 l 】 。 文化与本 土传 统的对 二 十世纪中国翻译文学 的第一 次兴盛发生在 清末 民初 阶段 , 并 话 的序幕 , 推动 了本土精神 文化谱 系的演进 。翻译 文学 作为二 在短期 内成为文学场域 中不可低估 的力量 , 就是通常意义上 的 十世纪初译介 工作的一部分 , 既是 清末民初 以来 中国文学发展 “ 近代 翻译文学 ” 在 当时的特定历史 环境 下 , 。 通过文学翻译 , 异 的先导 , 又是其重要 内容之一。由此 , 对这一时期翻译文学的梳
书写策略的问题 。

八章“ 翻译文学 ” 概述 了文学革命 以前 翻译文 学的起 因、 发展和 特点, 主要 以严 复 、 纾 、 林 苏曼殊 和马君 武 四家为代表 , 较为简

从林纾和鲁迅的翻译管窥近代翻译文学对汉语写作的塑造

从林纾和鲁迅的翻译管窥近代翻译文学对汉语写作的塑造
学 史 上 何 曾 停 息 过 。 把 这 两 个 概 念 进 行 一 定 维
从 文学表 现 内容 到文体艺术 样式 , 疑 , 无 翻 译 文学 给 2 O世 纪 初 的 汉 语 写 作 提 供 了 全 新 的
度上 的关 联 , 旨在 探 讨 近代 翻 译 文学 作 为有 着
自身 语 源 的 外 来 文 学 样 式 其 在 语 言 体 式 上 对 汉 语 写作 产 生 的 冲击 与塑 造 , 及 随之 而 来 的 自 以 我重 新定 位 。
传统汉 语 写作 的深厚 底蕴 自可 以为现 代汉 语 写作 提 供 丰富 营 养 , 只是 近 代 以来 的百 年现 代汉 语写 作似 乎更倾 向 于从外 部汲取 可供 自身 成 长的元 素 。翻 译文 学 在 即 将 踏上 2 0世 纪 门 槛 的那 刻 才 开始 发 端 , 多说 始 见 于林 纾 翻 译 的 《 巴黎茶 花女 遗 事 》 而 翻译 作 为 一 种 跨 语 际 。 勾连 活 动 , 于 此 六 十 来 年 前 已 开 始 于 那 场 早
“ 夷 长 技 以 制 夷 ” 运 动 。 只 是 , 介 绍 西 方 师 的 以
对现 代汉 语 的形 成 和 发展 , 了 至关 重要 的作 起 用, 这恐 怕 是 人所 共 知 的事 实 。 ( " ”¨ "近 代 翻
译 文学 提供 给世 纪初汉语 写作 的一个 很重 要 的 东西 , 是对 世 纪 初 语 言革 新 的 潜在 推 动 。废 就 文言 倡 白话 的思 潮被 胡 适一 文 点燃 了导 火 索 , 但是 若非 没有 先前 大 量 翻译 文 学作 为铺 垫 , 这
[ 中图 分 类 号 ] 0 9 H 5 [ 献标识码 ] 文 A
近 代 翻 译 文 学 是 一 种 由域 外 输 入 到 本 土 的

近代文学中的文学翻译与外国文学交流

近代文学中的文学翻译与外国文学交流

近代文学中的文学翻译与外国文学交流近代文学中的文学翻译与外国文学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学翻译成为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使得外国文学作品能够被更多读者所了解和欣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话题,并分析其在近代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文学翻译在近代文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人们对于外国文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文学翻译的出现使得外国文学作品能够被翻译成不同语言,从而让更多读者能够阅读和欣赏。

例如,中国读者通过翻译作品,能够了解到西方文学的魅力,而西方读者也能够通过翻译作品,了解到中国文学的独特之处。

文学翻译的存在,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广泛。

其次,文学翻译对于外国文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被更多读者所接触和了解。

这不仅有助于外国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也有助于促进文学的多元发展。

文学翻译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促进了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另外,文学翻译也对于本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本土作家能够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学的优点,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通过与外国文学作品的对比,本土文学作品也能够更好地展现自身的特色和独特之处。

文学翻译为本土文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资源,促进了本土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然而,文学翻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语言的差异是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题。

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翻译作品时需要兼顾语言的准确性和文化的传达。

这对于翻译者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需要他们具备深厚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其次,文学翻译还需要翻译者对原作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只有理解了原作的内涵和风格,才能够准确地将其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因此,翻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阅读经验和文学素养。

总的来说,近代文学中的文学翻译与外国文学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文学翻译使得外国文学作品能够被更多读者所了解和欣赏,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西方近代翻译活动 文艺复兴至19世纪)

西方近代翻译活动  文艺复兴至19世纪)
• 翻译观点:反对逐字死译,倾向灵活译法, 译者有充分的自由处理原著。
莱蒙托夫(1814年--1841年)
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被别林 斯基誉为"民族诗人"。
抒情诗:《致苏什科娃》《土耳其人的哀怨》《预言》 代表作 叙事诗:《心愿》《美人鱼》《彼得戈夫的节日》
特色长诗:《大贵族奥尔沙》《囚徒》《波罗金诺》 小说:《利托夫斯卡娅公爵夫人》
童智育读物》杂志。 • 卡拉姆辛是感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 1791~1792年发表过《一个俄国旅行家的书简》、《可
怜的丽莎》、《贵族女儿娜塔丽施》等作品。 • 1802--1803年卡拉姆辛主编政治性文学杂志《欧洲导报》,
上面发表过他的文艺作品和政论文章,阐述了他的美学纲 领:文学应当有助于培养国民的道德精神和爱国主义。 • 1804年起他全力撰写12卷本的《俄国通史》。别林斯基 曾给予卡拉姆辛很高的评价,说他“开辟了俄罗斯文学中 一个新的时代……把俄罗斯文学引入了新的思想境界。” • 翻译作品:莎士比亚悲剧《裘里斯 • 凯撒》。
茹科夫斯基(1783-1852)
• 俄国十九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杰出的翻译家。
• 代表作:《傍晚》,《俄罗斯军营的歌 手》,《海》以及《十二个睡美人》, 《斯薇特兰娜》等。
• 倾向于法国18世纪的翻译观,在翻译中 “改写”、“修饰”原文,“使之适应俄 罗斯习惯”。
• 翻译作品:格雷的《墓园哀歌》。
19世纪中期俄国:
(外文 俄文) “翻译选材问题”热议
革命民主派:倾向翻译所谓进步作品
贵族或资产阶级自由派:选择格调低沉 忧郁消极的作品。
19世纪俄国的翻译代表人物:
• 卡拉姆辛 • 茹科夫斯基 • 普希金 • 莱蒙托夫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兴盛及其原因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兴盛及其原因

作者: 程翔章
作者机构: 华中师大文学院430079
出版物刊名: 外国文学研究
页码: 95-98页
主题词: 翻译文学;中国近代;梁启超;文学期刊;小说界革命;资产阶级维新派;清政府;政治小说;新式学堂;晚清小说
摘要: <正>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伴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入和谴责小说的勃兴,中国近代文坛上兴起了翻译文学.说到翻译,其实在我国的历史很悠久.据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周朝:“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当时朝廷里还设有专门的官职,称作“象胥”,即今天所谓“翻译”,故后世常称翻译人员为“象胥之才”.不过,当时的翻译仅限于。

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狂欢

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狂欢

近代翻译文学史上的狂欢
涂兵兰
【期刊名称】《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13)002
【摘要】近代中国正处于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内忧外患的社会变革时期,多重的价值观念叠加,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日益显现.而近代翻译文学的狂欢化现象颠覆了翻译精英文学作品一统天下的局面,提升了翻译大众小说的地位.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给予了这时社会文化特征最合理的阐释.
【总页数】4页(P79-82)
【作者】涂兵兰
【作者单位】广东教育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3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5
【相关文献】
1.近代翻译文学史上不该遗忘的角落--鸳鸯蝴蝶派作家的翻译活动及其影响 [J], 李德超;邓静
2.近代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化 [J], 郭延礼
3.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双子星座——严复与林纾翻译文学比较谈 [J], 丘铸昌;程翔章
4.近代翻译文学:一个全新的学术视域──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 [J], 一平
5.近代翻译文学研究的拓荒之作——评郭延礼的《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 [J], 张学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使用较为自由活泼的文言 翻译小说,不自觉地促进了语 言和文体的变革。
林译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 3、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代表 的林译小说所开启的具有现代意义 的叙事模式对清末民初新小说创作 产生了直接影响,在中国小说叙事 模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发 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4、影响和哺育了大批现代作家。
❖ 提高了域外小说在中国 士人心目中的地位。
二、“著译参半”的晚清小说期刊
❖ 《新小说》、《绣像小说》、《新新小说》等小说杂志 以“著译参半”相号召。
❖ 《月月小说》把“译著”放在首位,“撰著”放第二位。
以意译为风尚的时代
❖ 英译自序云:用英人体裁,译意 不译词,惟自信于原文无毫厘之 误。日本森田氏自序亦云:易以 日本格调,然丝毫不失原意,今 吾此译,又纯以中国说部体段代 之,然自信不负森田。果尔,则 此编虽令焦士威尔奴复读之,当 不谓其唐突西子耶。
其后主要以翻译小说和卖
京参加会试,屡试不第。
文卖画为生。

180余种翻
译小说
40余种世界 名著
著述繁多
1914年,商务印务馆推出《林译小说丛书》, 涉及英、法、美、俄、希腊、挪威、瑞士、日本、 比利时、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近百位作家的180 多种作品,包括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狄更斯、 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小仲马、易卜生、塞 万提斯、欧文、斯托夫人、柯南道尔、笛福等世 界著名作家。
二、林译小说举要
❖ 《巴黎茶花女遗事》
❖ [法]小仲马著 ❖ 晓斋主人口译 (王寿昌) ❖ 冷红生笔述 (林纾)
❖ 可怜一卷茶花女,
❖ 以华文之典料,写欧人之 性情……好语穿珠,哀感 顽艳。读者但见马克之花 魂,亚猛之泪渍,小仲马 之文心,冷红生之笔意, 一时都活,为之欲叹为观 止。
断尽支那荡子肠。
——《新译黑奴吁天录告白》
■《撤克逊劫后英雄略》(1905) [英]司各特著 林纾 魏易 译
❖ 原名Ivanhoe,今译《艾凡赫》
林译小说举要
■《块肉余生述》(1908) [英]迭更司 著 林纾 魏易 译
■ 今译《大卫·科波菲尔》
林译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 1、以显赫的翻译实绩和巨大 的社会影响力初步扭转了中国 士人对外国文学的偏见,开了 翻译域外小说的风气,丰富和 健全了中国近代小说的文体与 类型。
影响和哺育了大批现代作家
朱自清
冰心
庐隐
苏雪林
钱钟书
——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
——邱炜萲《茶花女遗 事》
《黑奴吁天录》(1901)
[美]斯陀夫人著 林纾 魏易

❖ 今当变政之始,而吾书适成,人 人既蠲弃故纸,勤求新学,则吾 书虽俚浅,亦足为振作志气,爱 国保种之一助。
—— 林纾《黑奴吁天录跋》 ❖ 情文凄惋,闻者酸鼻,庶吾支那
人读之,可以悚然知惧,奋然知 所以自强,不会彼人动欲奴隶我 乎!
梁启超译东海散士 《佳人奇遇》
❖ 1898年底·梁启超译 ❖ 东海散士 《佳人奇遇》 ❖ 《清议报》“政治小说”
专栏 ❖ 晚清第一部翻译政治小说 ❖ 民族主义意识 ❖ 拉开遗事》
❖ 1899年《巴黎茶花女遗 事》刊行,一时风靡。
❖ 向国人打开了一扇通往 世界的文学之窗。
❖ 55岁(1906)被京师大学
❖ 21岁 (1872 ) 在村 塾 教书 。 堂聘为经学教员。
❖ 28岁(1879)入县学。
❖ 民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 31 岁 ( 1882 ) 参 加 福 建 省
讲授古文辞。
乡试,与与陈衍同榜中举。 ❖ 1913年,辞去北大教职。
❖ 1883-1898年,先后七次进
——法国焦士威尔奴原著,少年中国之少 年重译:《十五小豪杰》第一回“译后语”
林译小说
译才并世数严林 百部虞初救世心
一、生平及著述
❖ 林纾(1852-1924),字琴 ❖ 46岁(1897)开始译书。
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 ❖ 50岁(1901)移居京师,
福建闽县(福州市)人。
主金台书院讲席。
幼年丧父。嗜书如命。
近代翻译文学
近代翻译文学
❖ 小说翻译一枝独秀 ❖ 林译小说风靡一时
❖ 20世纪初年的文学 翻译,深刻影响了 中国文学的创作面 貌与历史走向,推 动了中国语言文学 的近代化转型。
一、 近代翻译文学的 发展概况
❖ 1873年,蠡勺居士翻译的 英国长篇小说《昕夕闲谈》 在近代中国第一份文艺杂 志《瀛寰琐记》连载,这 一标志性事件,可视为近 代翻译小说之起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