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语文学习》导学案公开课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梳理探究--《逻辑与语文学习》获奖教案人教新课标必修3

高中语文梳理探究--《逻辑与语文学习》获奖教案人教新课标必修3

高中语文梳理探究--《逻辑与语文学习》获奖教案人教新课标必修3高中语文梳理探究--《逻辑与语文学习》获奖教案人教新课标必修3指导思想语文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这种新的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运用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等知识指导语文阅读和写作,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很有益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

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这些年的大纲对于逻辑知识不作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对此也有所忽视,大部分高中学生没有接触过逻辑。

但如果教师诱导得当,学生应该能积极参与。

要加强对学生自主精神、探究精神的培养,逐步养成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的交互作用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是自发形成的,学习逻辑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必修4“梳理探究〞部分“逻辑与语文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培养准确表达的语言能力。

学好这一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重点与难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梳理感性材料,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是教学重点。

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1、通读本课内容,划出有关逻辑的知识点。

思考课后练习。

2、搜集各学科学过的概念或定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逻辑和语文学习》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逻辑和语文学习》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

2.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的一般知识。

学习难点:将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

学法指导: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

知识链接:“逻辑”一词,源于古希腊文“逻各斯”,原意是理性、规律、思想、理智等等。

后来,随着古希腊社会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大论战的兴起,产生了一门专以推理、论证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古希腊学者就用这个词来给这门科学命名。

在传统上,逻辑被当做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和文法、修辞一同被称为古典三学科。

逻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从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开始,就分别产生于古代希腊、中国和印度。

在古希腊,逻辑学的建立以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为标志。

中国古代逻辑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发展起来的,战国时后期墨家的《墨经》是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逻辑理论的著作,所以中国古代逻辑又称“墨家逻辑”。

在印度,逻辑学称为因明学,总结古印度逻辑思想的第一部代表作是《正理经》。

相比较而言,古希腊学者对逻辑理论的研究和建树更全面、更系统。

因而在世界逻辑学发展史上影响也最大、最深。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被认为是古希腊逻辑学的创始人,他在著作《工具论》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传统形式逻辑,为逻辑发展史树起了第一座丰碑。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经过英国数学家布尔、德国数学家弗雷格、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等人接连不断的努力,吸收莱布尼兹的成果,建立了后来作为电子计算机理论基础的“正统数理逻辑”的现代公理系统,这是逻辑学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A级)1.从逻辑的角度看,“概念”揭示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我们凭借概念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与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设计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设计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设计第一章:逻辑与语文学习的关系1.1 理解逻辑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介绍逻辑与语文学习之间的关系。

讨论逻辑思维对语文学习的影响。

1.2 逻辑思维的基本概念介绍逻辑思维的基本概念,如概念、判断、推理等。

分析逻辑思维的基本原则,如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

第二章:语文学习的逻辑分析方法2.1 语文学习中的归纳逻辑介绍归纳逻辑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分析归纳逻辑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如归纳推理、归纳总结等。

2.2 语文学习中的演绎逻辑介绍演绎逻辑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分析演绎逻辑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如演绎推理、演绎论证等。

第三章:语文学习中的论证与反驳3.1 论证的基本概念与类型介绍论证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如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分析论证的方法和技巧。

3.2 反驳的基本概念与类型介绍反驳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如直接反驳、间接反驳、归谬反驳等。

分析反驳的方法和技巧。

第四章:语文学习中的逻辑错误与避免4.1 常见逻辑错误的认识介绍常见的逻辑错误,如偷换概念、偷换论题、以偏概全等。

分析逻辑错误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4.2 避免逻辑错误的方法与技巧介绍避免逻辑错误的方法和技巧,如审题、分析论证结构、逻辑归纳等。

分析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避免逻辑错误。

第五章:逻辑与语文学习的实践应用5.1 语文课堂中的逻辑应用分析语文课堂中逻辑思维的应用,如课文分析、课堂讨论等。

讨论如何运用逻辑思维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果。

5.2 语文考试中的逻辑应用分析语文考试中逻辑思维的应用,如阅读理解、作文写作等。

讨论如何运用逻辑思维提高语文考试成绩。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设计第六章:语文阅读与逻辑思维6.1 逻辑思维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介绍逻辑思维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

分析如何运用逻辑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6.2 逻辑思维在文本分析中的应用介绍逻辑思维在文本分析中的重要性。

分析如何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有效的文本分析。

第七章:语文写作与逻辑思维7.1 逻辑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介绍逻辑思维在写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逻辑和语文学习》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逻辑和语文学习》

《逻辑和语文学习》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语言的准确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2.梳理与探究示范操作,鼓励学生继续探索。

教学重点梳理感性材料,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教学难点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明确任务)1、通读本课内容,划出有关逻辑的知识点,了解逻辑推理规律。

2、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二、新课导入在新课标高考试题中,第13小题的熟语成语运用是逻辑概念问题,第14小题病句修改中的词语搭配、列举不当、句式杂糅、前后矛盾、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等等都是逻辑问题,至于第1——6小题要运用排除法,归纳法,同样这也是逻辑知识的运用,至于作文、阅读中的论证方法——摆事实简单枚举法、讲道理的三段论推理、类比推理法、比喻论证法,反驳中的归谬法等都涉及逻辑知识。

语法是研究怎样把话说通的学问,逻辑是研究把话说对的学问,可见,学点逻辑是多么重要。

今天,我们重点探讨逻辑与病句辨析。

三.课堂梳理探究(一)出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相应问题(二)分组展示讨论结果(第一组、概念2..4题,第二组、命题2、3题,第三组、推理3题,第四组、逻辑规律1—5题)(三).老师评点1、概念(1)明确: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具体范围的思维形式。

我们可以借此准确地区分一事物与它事物,一现象与它现象。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子范围的反映。

内涵和外延相互依存。

(2)第一组展示讨论结果,多媒体公布答案,对照评点第2题阿Q——老舍(全异关系);文学作品——小说(包含关系);鲁迅——《孔乙己》的作者(全同关系);教师——作家(交叉关系);真理——谬误(矛盾关系);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关系)。

第4题①图书馆里有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等。

析:“外国小说、古典小说、侦探小说”分别从国别、朝代和内容方面说的,属交叉关系,不能并列。

《逻辑和语文学习》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逻辑和语文学习》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逻辑和语文学习》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逻辑和语文学习概述1.1 逻辑和语文学习的意义1.2 逻辑和语文学习的目标1.3 逻辑和语文学习的内容第二章:语文知识的掌握2.1 汉字的学习2.2 词汇的学习2.3 语法的掌握第三章: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3.1 概念的学习3.2 判断的训练3.3 推理的应用第四章:语文表达能力的提升4.1 口语表达的训练4.2 书面表达的指导4.3 创作能力的培养第五章:语文学习的策略与方法5.1 学习计划的制定5.2 学习方法的选用5.3 学习效果的评估第六章:阅读理解的深化6.1 文学作品的理解与分析6.2 非文学文本的阅读与解读6.3 阅读策略的运用与拓展第七章:批判性思维的养成7.1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与重要性7.2 批判性思维的技巧与方法7.3 批判性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第八章:语文综合能力的实践8.1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8.2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8.3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与反馈第九章: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9.1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9.2 网络资源的选择与利用9.3 数字化工具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合第十章:教学评价与反思10.1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10.2 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与反馈10.3 教学反思与教学改进的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逻辑和语文学习概述补充说明:明确学习逻辑和语文的目的,理解其涵盖的知识点和技能。

二、语文知识的掌握补充说明: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学习词汇的用法和语义,理解语法规则。

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补充说明:明确概念的定义和分类,练习判断的构成和真假,应用推理的方法和技巧。

四、语文表达能力的提升补充说明:通过口语练习和写作指导,提高表达清晰度和准确性,激发创作思维和想象力。

五、语文学习的策略与方法补充说明: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定期评估学习进展和效果。

六、阅读理解的深化补充说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解读非文学文本的结构和内容,运用阅读策略提高理解效果。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第一章:逻辑与语文学习概述1.1 逻辑与语文学习的定义1.2 逻辑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1.3 逻辑与语文学习的目标和内容第二章:逻辑思维的基本概念2.1 概念与定义2.2 判断与推理2.3 逻辑运算与规则第三章:语文表达与逻辑思维3.1 语文表达的基本要求3.2 逻辑思维在语文表达中的应用3.3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技巧第四章:常见逻辑错误与避免4.1 常见逻辑错误的类型4.2 逻辑错误的原因与影响4.3 避免逻辑错误的方法第五章:逻辑思维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5.1 阅读理解的基本要求5.2 逻辑思维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5.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技巧第六章:逻辑思维在写作中的应用6.1 写作的基本要求6.2 逻辑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性6.3 提高写作逻辑性的技巧第七章:论证与逻辑思维7.1 论证的基本概念7.2 逻辑思维在论证中的运用7.3 提高论证能力的策略第八章:逻辑思维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8.1 日常交流的基本原则8.2 逻辑思维在交流中的作用8.3 提高日常交流逻辑性的方法第九章: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9.1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与特点9.2 逻辑思维在批判性思维中的角色9.3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技巧第十章:综合练习与案例分析10.1 逻辑思维综合练习题10.2 案例分析:逻辑思维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10.3 答案与解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逻辑与语文学习的关系逻辑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是本教案的核心内容,需要重点关注。

学生需要理解逻辑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运用逻辑思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重点二:逻辑思维的基本概念逻辑思维的基本概念是学习逻辑思维的基础,需要重点掌握。

学生需要理解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概念,并熟悉逻辑运算和规则。

重点三:逻辑思维在语文表达中的应用逻辑思维在语文表达中的应用是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关键,需要重点关注。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有效的语文表达,并掌握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技巧。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Word版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Word版
全同、包含、交叉、
本节习题2,加深理解。
矛盾、反对
3.概念和词语的关系:先析例,再出示规律。①一个概念
①认知差异、方言差
可以由多个词语表示;②一个词语也可表示多个概念。
异导致;②多义性
4.要点提示:①选词贴切和概念的明确性;②词语搭配的
恰当性。辅以练习:第一题:课本本节习题1。明确定义
课件出示习题,学生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预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本课环节设置合理,重难点突出,授课进程适中。学生反馈积极准确全面,听课效率高。材料事例的选取贴近生活,有一定的趣味性,与课程内容形成互补。同时,本课能够将逻辑和语文相结合,做到为语文学习服务的目标。
但容量较大,学生活动略显不足,今后应予以调整。
授课时间
第15周
6月5日
教案检查记录
教材
分析
重点
运用逻辑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
难点
深入理解逻辑的基本规律
教学方法
分析法 思辨法 探究法
学法指导
领悟方法 深入分析 积极思考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
学生思考,老师引导
怪的国家。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
答案——我来这里
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来这里做
①不同语句表达同
达形式;②一个句子可以表示多个命题,这就是多义句。
一个命题:“人是动
3.预设义:①分析交际中的预设机制:贪杯,半身照;②
物”;②分析歧义句。
分析课本例子“船长今天没酗酒”的预设义;③处理本节

《逻辑和语文学习》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逻辑和语文学习》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逻辑和语文学习》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逻辑和语文学习概述1.1 逻辑和语文学习的意义1.2 逻辑和语文学习的基本概念1.3 逻辑和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第二章:逻辑和语文学习的基本原则2.1 逻辑和语文学习的基本原则2.2 逻辑和语文学习原则的应用2.3 逻辑和语文学习原则的实际案例第三章:逻辑和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3.1 逻辑和语文学习的方法3.2 逻辑和语文学习的技巧3.3 逻辑和语文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实际应用第四章:逻辑和语文学习的实践应用4.1 逻辑和语文学习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4.2 逻辑和语文学习在写作中的应用4.3 逻辑和语文学习在口语表达中的应用第五章:逻辑和语文学习的评估与反思5.1 逻辑和语文学习的评估方法5.2 逻辑和语文学习的反思与改进5.3 逻辑和语文学习评估与反思的实际案例第六章:逻辑和语文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6.1 逻辑思维在日常决策中的应用6.2 语文能力在日常沟通中的重要性6.3 逻辑和语文学习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七章:提高逻辑和语文学习效果的策略7.1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7.3 利用多种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果第八章:逻辑和语文学习在不同学科的应用8.1 逻辑和语文学习在数学中的应用8.2 逻辑和语文学习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8.3 逻辑和语文学习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第九章:逻辑和语文学习在职业生涯的作用9.1 逻辑思维在工作决策中的应用9.2 语文能力在职场沟通中的重要性9.3 逻辑和语文学习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第十章:案例分析与实战演练10.1 逻辑和语文学习案例分析10.2 实战演练:运用逻辑和语文学习解决实际问题10.3 总结与反馈:提高逻辑和语文学习的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逻辑和语文学习的意义补充说明:逻辑和语文学习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逻辑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语文学习来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梳理探究:逻辑和语文学习》公开课教案

《梳理探究:逻辑和语文学习》公开课教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

掌握辨析概念、命题,运用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方法。

2、根据所学知识做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3、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重点、难点:1、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般的逻辑问题。

2、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学情分析:考试大纲对逻辑的基本知识不作要求,逻辑知识又偏重于理论,较枯燥,相当部分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因此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忽视了逻辑入门知识的讲授,导致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接触过逻辑常识。

其实,逻辑与语文关系十分密切,它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对说话、写作的帮助都非常大。

可以说,学好这一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学法指导: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庄子、惠子的“濠梁之辩”和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论”导入,说明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并阐述逻辑与语文学习的关系: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学与语文学习密切相关,不仅仅体现在辩论上,与说话和写作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二) 梳理积累1、逻辑的定义与分类:“逻辑”一般指思维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

逻辑一般包括四个方面:概念、命题、推理、逻辑规律。

2、讲解第一模块:“概念”概念的定义:反映事物或现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内涵: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外延: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举例:车:内涵: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

外延:火车、汽车、自行车……商品:内涵: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外延:手机、饮料、服装、书籍……给概念下定义常见错误:定义过窄、定义过宽、循环定义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出示示意图):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举例:母亲—妈妈、学校—中学、教师—作家、战争—和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3、讲解第二模块“命题”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学设计(共5则范文)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学设计(共5则范文)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学设计(共5则范文)第一篇: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学设计(共)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2、运用逻辑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逻辑知识辨析病句。

教学难点运用逻辑知识辨析病句。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语文学习中,语法研究的是怎样把话说通,修辞研究的是怎样把话说好,而逻辑研究的则是怎样把话说对。

一个人的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就会清晰、流畅;思维混乱,语言表达往往词不达意、前言不搭后语。

逻辑和语文学习的关系确实密切。

今天,我们就学习必修4 梳理探究部分《逻辑和语文学习》一课。

二、课堂梳理探究(一)学生自读教材内容,划出有关逻辑的知识点,了解逻辑推理规律....(二)学生思考并完成对应练习....(三)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四)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五)多媒体展示问题答案,学生对照感悟....三、教师总结点评....1、概念(针对p.87.第2、4题)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具体范围的思维形式,语言角度叫词语。

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叫概念的内涵,反映具体范围的叫外延,内涵外延相互依存。

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①.(从第2题中归纳)概念间的五种关系: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如:妈妈——母亲土豆——洋芋学生——中学生青年——演员生——死俯视——仰视②.(从第4题归纳)概念划分必须按照同一标准,否则容易犯概念交叉错误,导致语病。

例1.出席团代会的代表有干部和青年,还有不少女同志。

(“干部、青年、女同志”三个概念有交叉关系,不能并列)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力。

(“丧失劳动能力”与“年老、疾病”范围上有交叉之处,不能并列)2、命题(针对P.88第3题)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逻辑和语文学习》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逻辑和语文学习》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逻辑和语文学习》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和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逻辑和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逻辑思维方法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2. 教学难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语文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逻辑思维方法和语文基础知识。

2. 讨论交流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 实践演练法:通过课后练习和小组合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教学案例和教学素材,制作好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好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逻辑谜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讲解逻辑思维方法和语文基础知识,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3. 课堂互动: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题。

4. 练习巩固: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推理与论证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推理与论证的基本概念,掌握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方法,能够运用推理与论证解决问题。

2. 教学重难点:推理与论证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交流法。

4. 教学准备:相关案例、教学素材。

5. 教学过程:a.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推理谜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b. 知识讲解:讲解推理与论证的基本概念,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方法。

c. 课堂互动: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题。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四《逻辑》教案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四《逻辑》教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必修4“梳理探究”部分“逻辑与语文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概念、命题、推理的一般知识,培养准确表达的语言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辨析概念、命题,运用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所学知识做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解决高考题型中的逻辑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与难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梳理感性材料,掌握概念、命题、推理一般知识是教学重点。

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是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化抽象为具体,注重视觉刺激、实例展示;边教授新知识边进行实时测试,增强趣味性与挑战性;课堂容量较大,课前有学案发放,学生讲解部分占课堂三分之一强;互动探究为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视频欣赏:郭德纲、于谦的相声片段《论过节》,引出逻辑的话题。

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他的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就会清晰、流畅。

逻辑和语文学习关系密切,我们有必要在语文学习中学一点逻辑。

二、课堂梳理探究逻辑专题(一)概念:1、学生表演引出甲:“我来意思意思。

”乙:意思意思?你什么意思?甲:“没什么意思。

”乙:“没什么意思”?你这是什么意思?甲:小意思!小意思!乙:说清楚喽,什么意思?甲:“我这个意思,您可能不大理解我这个意思。

”乙:“你这人真有意思。

”甲:“原来吧,我是不好意思到您这儿来意思意思,可是要不来意思意思又怕你说我不够意思!结果到这儿一看:您这意思还真不像是那个意思。

我也知道,这意思意思也确实没啥意思,反正我这意思,你明白了吧?”2、下定义:每一个概念,揭示的是某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我们借此就可以准确区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配图举例展示(词语从逻辑角度看,就都是一些“概念”)(二)命题学生讲解完成1、下定义:“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




提必须包含共同词项。出示例子:凡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
为;抢劫行为是犯罪行为;所以,抢劫行为是违法行为。
提问:
共同词项为“犯罪行为”。引申:人民群众是英雄;我是
引申的例子推理是
人民群众;所以,我是英雄。
否合理?提示:与
3.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种可能推
下面要讲的逻辑规
理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
保持同一。作用:正确认识事物,有效交流,反驳谬误,
之间的对话;偷换论
揭穿诡辩。明确:①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偷换概念错误。②在同一思
员之间的对话。
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会犯转移论题、
拓展:讲解学生作文
偷换论题错误。
时的案例:论点明确
3.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
学生分析运用何种
八:小结
逻辑规律,进而推理
九:布置作业
出答案。




概念:内涵;外延 选词妥帖
逻辑 命题:陈述句;预设义 搭配恰当

语文学习 推理:三段论;二难推理 论证有力
逻辑规律: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中心明确




书面
完成本课未处理的练习题。
研究性
课题
深入研习逻辑学基本规律,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2.内容:逻辑包括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四个方面
之间的关系:概念为
内容。
基础,依次递进组
三、概念:
成。教师讲解例子:
1.定义: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具体范围的思
“人”这一概念的内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设计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设计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参赛序号:第22号教学设想:综合性学习中的《逻辑与语文学习》一课,它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些年的大纲对于逻辑知识不作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对此也有所忽视,大部分高中学生没有接触过逻辑,但学习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极大帮助。

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所以,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以实际生活为课堂,与考试常见题型,尤其是高考题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逻辑的一般知识,结合四项子练习,分析逻辑知识在语言学习中的体现。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梳理文本材料,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

难点: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学习语言的能力。

教学方法:1、问题导引法、启发式、点拨法。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前3分钟演讲(随机2名同学);2、看大屏幕上同学门平时作文中不合逻辑的句子。

以上两方面分别体现同学们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不足,要想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方法技巧。

那么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逻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谈吐得体、思维灵活的人,让我们的作文批上“论述严谨,思维缜密”的评语,为我们成功打下基础。

二、文本梳理:<一>将学生分成四组:第一组:概念组;第二组:命题(判断)组;第三组:推理组;第四组:规律组。

要求:1、先试做四项子练习,2、然后再看逻辑理论,划出有关逻辑的知识点。

3、根据逻辑知识点,思考练习题的规律。

<二>小组展示集体学习结果,教师点评:1、概念组:概念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位问:概念这一部分谈了什么是概念、如何给概念下定义、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的划分等方面。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案:《逻辑和语文学习》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案:《逻辑和语文学习》

《逻辑和语文学习》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语言的准确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2.梳理与探究示范操作,鼓励学生继续探索。

教学重点梳理感性材料,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教学难点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明确任务)1、通读本课内容,划出有关逻辑的知识点,了解逻辑推理规律。

2、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二、新课导入在新课标高考试题中,第13小题的熟语成语运用是逻辑概念问题,第14小题病句修改中的词语搭配、列举不当、句式杂糅、前后矛盾、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等等都是逻辑问题,至于第1——6小题要运用排除法,归纳法,同样这也是逻辑知识的运用,至于作文、阅读中的论证方法——摆事实简单枚举法、讲道理的三段论推理、类比推理法、比喻论证法,反驳中的归谬法等都涉及逻辑知识。

语法是研究怎样把话说通的学问,逻辑是研究把话说对的学问,可见,学点逻辑是多么重要。

今天,我们重点探讨逻辑与病句辨析。

三.课堂梳理探究(一)出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相应问题(二)分组展示讨论结果(第一组、概念2..4题,第二组、命题2、3题,第三组、推理3题,第四组、逻辑规律1—5题)(三).老师评点1、概念(1)明确: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具体范围的思维形式。

我们可以借此准确地区分一事物与它事物,一现象与它现象。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概念对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外延是概念对思维对象分子范围的反映。

内涵和外延相互依存。

(2)第一组展示讨论结果,多媒体公布答案,对照评点第2题阿Q——老舍(全异关系);文学作品——小说(包含关系);鲁迅——《孔乙己》的作者(全同关系);教师——作家(交叉关系);真理——谬误(矛盾关系);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关系)。

第4题①图书馆里有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等。

析:“外国小说、古典小说、侦探小说”分别从国别、朝代和内容方面说的,属交叉关系,不能并列。

《逻辑和语文学习》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逻辑和语文学习》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逻辑和语文学习》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逻辑和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逻辑思维概述教学重点:了解逻辑思维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逻辑思维方法的应用。

2. 第二章:词义辨析教学重点:掌握词义辨析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词义辨析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3. 第三章:句子解析教学重点: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成分。

教学难点:分析句子中的逻辑关系。

4. 第四章:文章阅读与分析教学重点: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逻辑结构和修辞手法。

5. 第五章:写作技巧与实践教学重点:学习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逻辑谜题,引发学生对逻辑思维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章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逻辑思维方法。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6.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思考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逻辑和语文学习》教材。

2. 案例材料:相关的案例文章和练习题。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教学PPT。

4.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和案例。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教案标题: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逻辑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2. 帮助学生掌握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逻辑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2. 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3. 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的提升。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逻辑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

2. 难点:如何将逻辑思维与语文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灵活运用逻辑思维。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逻辑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

2.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

3. 语文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逻辑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出逻辑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讲解逻辑思维的基本概念和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3. 实例分析:通过一些语文文本或文章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文章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字理解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分析和解决一些逻辑思维相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5. 语文练习:布置一些与逻辑思维相关的语文阅读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逻辑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灵活运用逻辑思维。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逻辑推理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语文练习,评估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的提高情况。

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逻辑思维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并能够灵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

高一语文必修四逻辑与语文学习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必修四逻辑与语文学习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必修四逻辑与语文学习导学案执笔:韩江涛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使用时间:2009-6-8阅读课本86页到89页的内容,指出本张导学案上的句子错误的地方,并将其修改。

写作中应注意的语法、逻辑问题一、选词贴切与概念的明确性(1)班长工作很模范。

(2)我曾做过一度家庭教师。

(3)一盏盏灯光闪耀。

(4)运动员以惊人的迅速跑到了终点。

例①的“模范”是名词,此处误作形容词用。

“模范”可以做定语,如“模范工作者”“模范班级”,但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形容词,不能受“很”修饰,一般不做谓语,应改为形容词“积极”“认真”。

例②的“一度”是副词误用作形容词,“一度”与“一次”用法不同,“一次”用在动词之后,“一度”用在动词之前,应改为“一度做过”。

另外,已有了“过”和“一度”,就不必再用“曾”字修饰了。

例③的“一盏盏”不能修饰“灯光”,应改为“一盏盏明灯”。

例④的“迅速”是形容词,此处误用作名词,应改为“速度”。

二、词语搭配与判断的恰当性(5)老师留给我们的印象是良好而又深厚的。

(6)他的病状一直没完全康复。

(7)教室成了我们唯一学习的时间。

(8)不能把中学生培养成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例⑤的谓语“良好”能跟主语“印象”搭配,而“深厚”却不行,应改为“深刻”。

例⑥“病状”和“康复”配不拢,没有“康复”的是“身体”不是“病状”。

例⑦“教室”是具体的地点,怎么会变成“时间”?应把“教室”改为“上课”。

例⑧“学生”也不会成为“现象”,应改为“人”。

三、判断(9)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10)工人师傅张大爷是苦水里长大的穷孩子。

(11)他是多少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例⑨中国就在世界上,怎么能说世界上没有呢?⑩“张大爷”怎么会是“穷孩子”呢?“死难者”与“幸免者”不能同存。

这几例都是由于自相矛盾的词语搭配不当而导致的判断不恰当的逻辑错误。

(12).纪念五四青年节的到来。

此句是把“纪念五四青年节”与“五四青年节来到了”两句糅在一起,导致判断不恰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swhywbx文华高中高二语文必修《逻辑与语文学习》导学案编制人:李小玉审核人:周玉玲时间:2016/12/9学习目标1、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培养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2、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1、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培养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2、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学习安排1课时学习方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逻辑的主要知识——逻辑规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

逻辑规律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对人的思维有强制性,违背了它,思维就会发生混乱,人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准确地表达思想。

1、同一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我的同一性和确定性。

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基本错误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的内容不确定。

具体表现为: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

所谓偷换概念和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没有保持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同一。

所谓偷换论题和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人们在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或者在论证某一问题的时候,没有保持判断的同一,中途以其它的判断(论题)取代了原来的判断(论题)。

例:《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郑县有一位姓卜的,他常常在外胡混。

有一天,他的裤子破了一个洞,就买了新布,回家让妻子为他作一条新的裤子。

妻子问他如何做,他回答说“照原样”。

于是他妻子把裤子照原来的样式做好后,照样在裤子原来的地方剪了一个同样的洞。

这当然是一个笑话,但从逻辑的角度来说,无论他的妻子是有意还是无意,她都违反了同一律。

“原样”在其丈夫的含义是指原来样式的、尺寸的裤子而绝不是带有那个破洞的原样。

同一律要求概念、判断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自身同一,但并不认为事物和思维是一成不变的。

同一律所要求的只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确定性,并不否认思维对象的发展变化。

2、矛盾律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是真的。

就是说,一个思想与其否定,互相排斥,不能都真,至少有一假。

因此,不矛盾律对人们的要求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反对关系或矛盾关系的判断不能同时断定为真。

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通常人们说“出尔反尔”、“自己打自己嘴巴”等就是对这种错误的形象说明。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思想都肯定为真。

具体表现为:对关于同一思维对象的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判断同时予以肯定,造成概念自毁或判断逻辑矛盾。

所谓概念自毁,是指用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概念组合成一个实质上不能成立的概念,用以指称同一思维对象。

所谓判断逻辑矛盾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判断同时加以肯定,同时确认为真。

《韩非子?难势》中有一则众所熟知的寓言:有一楚人在街上卖矛和盾。

他先吹嘘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它。

”过了一会儿又吹嘘自己的矛:“我的矛非常锋利,任何东西都能刺破。

”旁边有人讽刺地说:“那么,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又如何呢?”卖矛和盾的人顿时无言以对。

此人吹牛吹出了漏洞,当然无法应对。

“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我的盾”与“我的矛能刺穿任何东西”是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判断,二者不可同真,至少有一假,亦可同假,事实上,很可能这人的矛不能刺穿所有东西,而他的盾也不能抵挡所有的东西。

细细分析开来,“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我的盾”蕴涵“我的矛不能刺穿我的盾”,而“我的矛能刺穿任何东西”又蕴涵“我的矛能刺穿我的盾”,二者的推论形成矛盾关系,显然不能同时成立。

因此,他的吹嘘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只能使人的思维混乱。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此寓言讽刺那些自相矛盾的人,“矛盾”一词也源于此。

3、排中律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具有矛盾或下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假,其中至少必有一真。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基本逻辑错误是“两不可”。

排中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两个具有相互矛盾或相互下反对关系的思想同时予以否定,而必须承认其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简言之,就是要保持思维的明确性。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基本逻辑错误是“两不可”,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或者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都同时予以否定。

排中律与不矛盾律的区别排中律与同一律的区别明显,而与不矛盾律有相似之处,它们都适用于矛盾概念与矛盾判断。

但二者间也有明显区别:第一,两条规律的适用范围不相同;第二,两条规律的内容和要求不同;第三,两条规律的作用和所排除的逻辑错误不同。

例: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刊用,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这段论对“稿子能被刊用”和“稿子不给被刊用”这对互相矛盾的判断同时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二、自主预习根据自学理解,阅读下面的故事,思考各违反了什么逻辑规律,请简要分析1、明代莆田人姚旅的《露书》中收录了一个诗坛趣话:有人送枇杷给一个县令,错写成“琵琶”。

县令便笑着吟哦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

”刚好旁边有个客人,随口就续了两句:“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

”县令大为赞赏。

明确:“琵琶”与“枇杷”同音不同义,不能互相代替,混淆了就要违反同一律。

客人明知错,假定“琵琶”像“枇杷”那样是有生命的东西,会开花、能结果,不留痕迹地消除了别字的毛病,真是同一律的灵活运用。

2、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

他问:“老板,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

”“给我来两份。

”“好。

”“老板,我感到渴比饿更厉害。

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先令一份的啤酒吗?”“当然可以。

”于是他喝完酒就走了。

老板急忙叫住他:“你还没付钱呢?”“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吗?”“可你面包未付钱啊。

”“我没吃你的面包,为何要付钱呢?”“是啊,可是……”老板一时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让他走了。

大家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呢?明确:旅行者没付面包的钱,却用面包来换啤酒。

没付面包的钱,说明面包不属于他,但是他却拿面包换酒,不是他的东西,他支配了,这就是问题所在,偷换了概念,违反同一律。

3、紧张的部队生活使戴维十分思念家乡,他决心用欺骗的手法提前退伍。

有一天,他鼓起勇气来到将军办公室,对将军说:“最近我视力减退,请批准我退伍吧!”“我记得你的眼睛一直很好呀!”将军说。

戴维环视了一下房子,突然心生一计。

他指了指天花板问:“你是否看见天花板上的那颗小钉子?”“当然看见了!”“瞧,”戴维说,“您看得清清楚楚,可我就看不见哪!”明确:戴维既然问将军是否看见天花板上的钉子,这就暗示着他自己已看见了,当将军做了肯定的答复后,他又说自己看不见,这显然是自相矛盾。

4、据说有一次,邻人偷了华盛顿家里的一匹马。

华盛顿同一位警官到邻人的农场里去讨索,但那人拒绝归还,并声称那是他自己的马。

华盛顿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对邻人说:“如果这马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马的那只眼睛是瞎的?”“右眼。

”华盛顿放开蒙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

“我说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

”邻人急着争辩说。

华盛顿放开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

“我又说错了……”邻人还想狡辩。

“是的,你错了,”警官说,“证明这马不是你的,立即把马交还给华盛顿先生吧!”明确:华盛顿的问话中包含了“此马有一只眼睛是瞎的”假定,偷马的邻居胡乱瞎猜,正好中了华盛顿设下的圈套。

其实,华盛顿的马双眼都不瞎。

邻居违背了排中律的逻辑要求。

三、合作探究下面的故事运用了什么逻辑规律?请简要分析1、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

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

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

”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明确:求婚者正是运用排中律的知识猜中肖像放在银盒子里,而赢得爱情。

求婚者看到铅盒子上写的那句话与金盒子上写的那句话是互相否定的,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

根据排中律的知识,在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中,必有一真。

根据题意,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而这句真话只能在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之中,因此银盒子上的那句话肯定是假的。

既然银盒上的话“肖像不在这盒里”是假的,相反的就可以断定肖像是放在银盒子里!2、有三个人,分别姓王、姓刘和姓陈,他们每人身兼两职,三个人的六种职业是作家、音乐家、美术家、话剧演员、诗人和工人,同时还知道以下事实: A:音乐家曾经对工人谈过古典音乐的欣赏。

B:音乐家出国访问时,美术家和姓王的曾去送行。

C:工人的爱人是作家的妹妹。

D:作家和诗人曾讨论过“百花齐放”。

E:美术家曾与姓刘的看过电影。

F:姓陈的善下棋,姓刘的和那作家跟他对弈时,屡战屡败。

请分别判断他们的职业?参考答案:由A得:音乐家≠工人....①由B得:音乐家≠美术家≠王....②由C得:工人≠作家....③由D得:作家≠诗人....④由E得:美术家≠刘....⑤由F得:作家=王.....⑥综合②⑤得美术家=陈....⑦综合②⑦得音乐家=刘....⑧综合①③⑥⑧得工人=陈....⑨综合④⑥得诗人=刘话剧演员=王....⑩由上述分析得:王=作家,话剧演员刘=诗人,音乐家陈=美术家,工人四、课后反思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