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时间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导致患者的死亡。
而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发生率和致死率。
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观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往往与心肌梗塞引起的电生理改变、交感神经系统失衡、电解质紊乱以及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
临床上根据心电图的表现和患者的症状可以将心律失常分为室性心律失常和非室性心律失常两大类。
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中以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
室性早搏指的是在心脏窦房结发放的冲动之外,心室发放一个早期冲动,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
而室性心动过速则指的是室性心律大于100次/分。
这些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因为它们往往导致心室扑动、颤动甚至停搏,从而引发心跳骤停。
非室性心律失常是指除了室性心律失常之外的其他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不全等。
其中,最常见的非室性心律失常是房性心律失常,表现为窦房结功能异常,出现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等。
这些心律失常虽然较室性心律失常的致命性较低,但对患者的心脏功能会有一定的影响,严重时也可能导致心衰等并发症。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观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常常导致心动过速或者心动过缓,护理人员应及时发现和记录这些变化,并与医生及时沟通,以便进行相应的治疗。
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心电图的解读方法,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的心电图表现,以便医生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治疗。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
根据梗死灶占心室壁的厚度将MI分为两型:①区域性MI(regional myocardial infarction),亦称透壁性MI(transm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累及心室壁全层,梗死部位与闭塞的冠状动脉支供血区一致,梗死面积大小不一,多在2.5~10cm2之间。
该型梗死远比心内膜下梗死常见。
如梗死未累及全层而深达室壁2/3以上则称厚壁梗死。
②心内膜下MI(subendocardial myocardial infarction),指梗死仅累及心室壁内层1/3的心肌,并波及肉柱及乳头肌。
常为多发性、小灶状坏死,不规则地分布于左心室四周,严重者融合或累及整个左心室内膜下心肌引起环状梗死(circumferential infarction)。
??心肌梗死的原因心肌梗死90%以上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血栓形成而引起的,较少见于冠状动脉痉挛,少数由栓塞、炎症、畸形等造成管腔狭窄闭塞,使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坏死。
心肌梗死发生常有一些诱因,包括过劳、情绪激动、大出血、休克、脱水、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等。
编辑本段病理生理冠状动脉闭塞20~30分钟后,受其供血心肌即因严重缺血而发生坏死,称为急性心肌梗死。
大块的心肌梗死累及心室壁全层称为透壁性心肌梗死,如仅累及心室壁内层,不到心室壁厚度的一半,称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在心腔内压力的作用下,坏死的心壁向外膨出,可产生心肌破裂,或逐渐形成室壁膨胀瘤。
坏死组织约1~2周后开始吸收,并逐渐纤维化,6~8周形成瘢痕而愈合,称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病理生理的改变与梗死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密切相关,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包括心肌收缩力减弱、顺应性减低、心肌收缩不协调、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心排血量下降、血压下降、心律增快或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可导致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信号转导图编辑本段发病部位心肌梗死的发病部位部位与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一致。
急性心肌梗塞护理查房
八、护理诊断
1、疼痛 疼痛是最突出的症状,程度较重难以忍受,并出现烦躁 冷汗,恐惧或濒死感,与心肌缺血低氧有关。 2、恐惧感 由于持久而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对设备及治疗方法 不了解,以及现实的或设想的对自身健康的威胁,病人常有恐 惧濒死感。 3、心输出量减少 与心肌缺血致心肌收缩力减低心律失常有关。 4、自理缺陷和活动无耐力 与急性疼痛,心律失常及心输出量减 少有关。 5、便秘 与紧张恐惧、卧床、体虚无力、饮食不合理有关。 6、潜在并发症 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 7、知识缺乏 对疾病防治、病情复发的认识不足,缺乏自我休健 意识。
一、概 念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坏死在冠状动脉病变 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急剧下降或中断,使 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的心肌 坏死。 其病变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少 数为其他病变,如急性冠状动脉栓塞。
二、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并发粥样斑 块破裂、出血、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动脉内膜 下出血或动脉持续性痉挛,使管腔迅速发生持 久而完全的闭塞时,如该动脉与其它冠状动脉 间侧枝循环原先未充分建立,即可导致该动脉 所供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一小时以上即 可致心肌坏死,在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管腔狭 窄的基础上,发生心排血量骤降(出血.休克或 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左心室负荷剧增(重体力 活动.情绪过分激动.血压剧升或用力大便时)
也可使心肌严重持久缺血,引起心肌坏 死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时)血脂 升高,血液粘稠度增高,引起局部血流 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而 致血栓 形 成, 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是冠状动脉 痉挛,都可加重心肌缺血而致坏死,心 肌梗死即可发生于频发心 绞 痛的 病人, 也可发生在原来并溶栓后护理 (1) 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持续心 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变化,并询问病人胸 痛缓解程度。溶栓完毕立即采血化验凝血系列。 (2)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倾向:①内脏出血,包括腹膜 后或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出血;②浅表或体表出血, 主要有穿刺或破损部位。 (3) 静脉溶栓疗法是治疗急性ST-T抬高性心肌梗死 的常规疗法,瑞替普酶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溶栓药,其 半衰期长,适合静脉注射。出血仍是本药的主要副反 应,也是溶栓的重要并发症。护士要做好溶栓前的护 理评估及药品、物品准备,按医嘱尽快准确用药,溶 栓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准确收集判断溶栓成功 与否的各项指标,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及生活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01溶栓前观察和护理①立即置病人于抢救室,保持相对安静,专人护理,床边备多参数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吸引装置、呼吸机,均处于备用状态,急救车内备齐各种抢救药品和物品。
②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恰当应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要求护士沉着冷静,动作有条不紊,适时用镇定和蔼的语气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量。
③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一条选用静脉留置针,另一条静脉通路可以根据血管情况选择,因瑞替普酶与肝素存在配伍禁忌,不能经同一输液管路同时给药,同时也方便多渠道补液及随时应用抢救药物,以备病情变化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
④吸氧:采用鼻导管吸氧,流量4L/min~6L/min,吸氧对休克或心功能衰竭的病人特别有益,并改善心肌的缺血缺氧,有助于减轻疼痛。
⑤心电监护:持续进行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的监测,密切观察心律、心率、血压和心功能的变化,必要时每15min~30min记录心电图1次,并固定各导联位置,以便观察溶栓前后ST-T 的动态演变,为治疗方案提供客观资料。
⑥积极准备药物,正确配制药液,保证用药剂量准确。
⑦遵医嘱立即采血化验血细胞分析、血凝系列、肌钙蛋白、心肌酶等,及时取回结果。
⑧遵医嘱应用胃黏膜保护剂,以预防消化道出血。
02溶栓时观察和护理①瑞替普酶每次用量为20MU,我科常用的为5MU1支;溶栓时每次取瑞替普酶10MU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溶解时不可剧烈振荡,以免使活力降低并产生大量的泡沫,使药液难以抽尽,影响剂量准确,溶药及从安瓿内抽吸药液时应采用斜面背侧加压法;2min~5min缓慢静脉注射完毕,间隔30min后再取10MU同上法注射,不需按体重调整剂量。
②准确记录用药开始和完毕时间,同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出。
③严密观察心电监护情况,当缺血心肌经溶栓得到血流再灌注时,由于心肌细胞成活程度不同,很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应备好除颤仪和急救药品。
03溶栓后护理(1)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变化,并询问病人胸痛缓解程度。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易于伴发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猝死,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献报道AMI后室性期前收缩(室早)的发生率为10%~93%,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发生率为3%~39%,心室颤动(室颤)的发生率为4%~36%。
每年美国有超过30万的人猝死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是猝死最常见的原因,60%急性心肌梗死性死亡的患者发生在发病后1h内,被认为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与心室颤动有关。
正确评估和处理AMI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对提高AMI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
1.室早(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室早常见于AMI患者。
根据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AMI合并的室早属于潜在恶性,既往认为可引起室速或室颤,是一种预警性心律失常。
近年的研究则发现孤立的室早不是AMI时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预报因子;现在CCU中发生VF的几率已经明显减少,因此,不主张在AMI 后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
对已经发生的室早,是否应当药物干预,也存在争论,因为所有的临床试验都没有证实药物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AMI中重视血运重建治疗(抗血栓、抗凝、冠脉重建),纠正电解质、代谢异常,有利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AMI患者交感活性上升,血儿茶酚胺浓度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抑制剂,有利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发的室早,同样没有大型临床试验证实抗心律失常药物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所以,如果没有症状、发作不频繁、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早,可以不作处理;对于发作频繁、症状明显,患者不能耐受,或是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早,可以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由于某些药物,如英卡胺、氟卡胺、莫雷西嗪可增加远期死亡率,应当避免使用。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心律失常的原因与处理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心律失常的原因与处理分析发表时间:2011-05-19T17:25:24.9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车琳[导读]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车琳(黑龙江省医院道外院区 150056)【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04-0370-02【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最常见并发症和主要死因,故早期发现并合理处理很重要。
自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60例,全部男性。
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43岁,平均年龄55.3岁。
其中合并心律失常6例,合并心力衰竭3例。
因此,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并发症的预防极为重要。
心电图检查:ST 段抬高型AMI者45例,非ST 段抬高型15例。
前壁梗死18例,前间壁梗死9例,单纯下壁梗死15例,下壁合并后壁梗死6例,非Q 波心肌梗死12例,不典型心电图表现3例。
1.2 治疗入院后即刻常规应用镇痛、阿司匹林、ACEI、钙拮抗剂等治疗,改善冠脉血供,积极控制充血性心衰。
对持续性多形性室速或心室颤动,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除β受体阻滞剂外,致命性或有严重症状的心律失常给予即刻和长期抗心律失常治疗。
莫氏Ⅱ型几乎都是前壁心梗的并发症,可能进展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应考虑起搏治疗。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下壁心梗所致的Ⅲ度AVB通常由于房室结内或结上损伤引起,逸搏节律通常较稳定,且大部分可恢复,可用阿托品静脉注射,0.3~0.6mg/次,每3~10分钟1次(总量<2mg),阿托品无效可考虑起搏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分析
上 性心动过 速 ,6 例短 阵室速 ,l 出现短 阵室速伴 室颤 ,窦性 心动过 例 缓3 ,房室或束 支传导阻滞5 。 例 例
心 肌酶 谱变 化 :C 及C MB 均峰 值 出现 时 间分别 为 ( .± K K- 平 87
Hale Waihona Puke 心律 失常 出现的时间、类型、特点。结果 7 例 中,6 8 3例溶栓后 冠状动脉再通,其 中5 例 出现再灌注心律 失常,再灌注心律 失常类型: l
房早 3例 ,单 纯性 室早 3 例 , 阵发性 室 上性 心 动过 速 2例 ,短 阵室速 6例 ,短 阵室 速伴 室颤 l , 窦性 心动过 缓 3例 ,房 室 或束 支传 导 1 例
心肌 而发生新 的生理 、生化改变造成的心律失常。可出现短暂的加速 室
塞 的部 位 :其 中前间壁 、前壁 、广 泛前壁4例 ,下壁 、后 壁、右 室l 1 9 例 ,复合 型l例 。 8
1 . 2病例排 除标准
性 自主心律 ,短 阵室性心动过速 ( )或心室颤动 ( 室速 室颤) ,房室或 束支传导阻滞 突然消 失或 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等 ,其发
溶 栓治疗 是治疗急性 心肌梗死 的有效 措施之一 ,它可 以抢救 缺血 心肌 ,缩 小梗死 面积 ,保护 心室功能 ,降低病死率 。然而缺 血心肌重 新得到 血流灌注 时 ,常 出现再灌注心律 失常 ,这个 问题亦 日益受到人
们的关注 。 因此将 近几年我 科收治 的急 性心肌梗死 患者在 急诊溶栓治
21 和 (O1 23 。 .)h 1.士 .)h
3讨 论
激酶 ,肌 酸激酶 同工酶 、天 冬氨酸转氨酶 、肌 钙蛋 白I )浓度呈动态改
心肌梗死伴有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
前言: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0%~100%。
而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致死率较高。
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的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有关。
当冠状动脉因为一系列因素而突然闭塞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95%,发病急,来势凶险,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致死。
当冠状动脉内形成的血栓溶解再通或冠状动脉痉挛缓解等原因可引起再灌注损伤,从而诱发再灌注心律失常,特别容易发生加速的室性逸搏、新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等。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1.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多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其发生与反射性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高有关,多呈一过性,严重者或持续时间时间较长者需要起搏治疗。
例1:女性患者,66岁,因胸闷心悸不适入院。
7月1日9点01心电图可见:aVF导联呈qr型,STⅡ、Ⅲ、aVF弓背型抬高~,长导联可见P-P间隔,可见延缓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呈室上性,为交界性逸搏性心律频率41bpm,在逸搏搏动的前、中、后可见窦性P波,因处于心室的有效不应期而未得以下传,为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显着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性心律、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7月1日10点41心电图可见: STⅡ、Ⅲ、aVF弓背型抬高明显,Ⅲ、aVF导联呈qr型。
异常Q波较前明显,ST段抬高更加明显。
后行冠脉照影发现右冠状动脉自近段起完全闭塞。
7月3日复查心电图示Ⅲ、aVF呈QS型,ST段回落明显,TⅡ、Ⅲ、aVF、V5、V6倒置。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在后两幅图中我们发现,均未出现心律失常。
2.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塞发生房室阻滞的发生率约为13~20%,其多发生在发病后72h以内,以下壁心肌梗塞或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塞最多见,多由右冠状动脉闭塞所致,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三度AVB的70%病例发生于入院的24h内,下壁梗塞合并三度AVB的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这种阻滞多为暂时性,不需要安置永久性起搏器。
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救治 (2)
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救治张宏楠2014.4.23一、心肌梗死概论1、心肌梗死概念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肌缺血性坏死。
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了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产生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出现坏死。
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最严重类型。
心肌梗死可分为急性和陈旧性,急性期一般指发病后4周之内。
2冠脉循环解剖1)左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由主动脉根部发出,行于心脏表面,并分出许多分支,穿行于心肌间,以供给心肌营养成分和氧气,左冠状动脉分两支,一支为前降支,供氧心脏前壁,另一支为回旋支,供氧心脏的侧壁和部分后壁。
2)右冠状动脉起自右主动脉窦,在肺动脉起始部与右心耳之间沿右房室沟右行,绕过右心缘到心脏膈面,在心后面房室交接处进入后纵沟转向下,走向心尖区。
右冠状动脉供应右心室、右心房、室间隔后部和左心室后壁等处的血液。
3)分布类型在整个心脏,由于左室心肌所占比重大,左冠状动脉对心脏提供的血液大体上是心脏所需血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但在临床上为了易于了解冠状动脉大致分布,常以后纵沟内后降支的来源将冠状动脉分为三型:a、右优势型:右冠状动脉在膈面除发出后降支外,并有分支分布于左室膈面的部分或全部。
b、左优势型:左冠状动脉除发出后降支外,还发出分支供应右室膈面的一部分。
c、均衡型:两侧心室的膈面分别由本侧的冠状动脉供血,它们的分布区域不越过房室交点和后室间沟,后降支为左或右冠状动脉末梢,或同时来自两侧冠状动脉。
3、发病机制心肌梗死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官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诱因导致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研究证实,绝大多数心肌梗死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溃导致急性血栓形成而闭塞血管,少数情况下是由于斑块内出血或血管痉挛引起。
急性心肌梗死
•ST段弓背上抬 •病理性Q波 •T波倒置
•ST段压低、T波 倒置; •仅有T波倒置
梗死范围定位
心肌梗死ECG的基本图形
缺血型 T波 改变
损伤型 ST段 改变
坏死型 Q波 改变
缺血型T波改变
高耸直立T波
冠状T
损伤型ST改变
坏死型Q波改变
坏死型Q波改变
Q波振幅≥1/4 R波振幅 时间≥ 0.04s Q波可有切迹
4.溶栓药物的选择和用法
(1) 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尿激酶 150万-200万单位45-90分钟静脉滴注
(2) 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阿替普酶: 全量90min加速给药法:首先静脉推注15mg,随后 0.75mg/kg在30分钟内静滴(最大剂量不超过50mg), 继之0.5mg/kg于60min持续静滴(最大剂量不超过35mg) 半量90min给药法:首先静推8mg,其余42mg于90min 内滴完
急性心肌梗死
治疗
3. 静脉溶栓法
再灌注 治疗
溶栓(纤溶)禁忌证: ● 绝对禁忌证 ● 相对禁忌证
5.再灌注治疗
(一)溶栓治疗 1.总体考虑 a. 发病3h内的患者,溶栓治疗的疗效 与直接PCI基本相似。 b. 院前溶栓优于入院后溶栓 c. LBBB、大面积心肌梗死(前壁心梗 死、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溶栓 获益较大。
•血压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
并发症
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心脏破裂 栓塞 室壁瘤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心衰 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实验室及 辅助检查(1)
心电图特征性 变化(STEMI)
心
心电图非特征性
电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及心得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及心得体会选题依据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是心血管的头号杀手。
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血清肌钙蛋白和心肌酶活力增高及心电图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坏死的进行性变化,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严重危胁人民的健康,也是急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伴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科技技术的提高,科学正确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护理措施与体会。
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恰当的临床护理。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急,病情发展快。
因此,熟练掌握心肌梗死的护理及救治措施至关重要,亦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1 评估1.1患者身体状况评估。
询问患者心绞痛病史,疼痛加重的表现特点,评估心律失常的潜在可能性。
关于疼痛,应仔细询问诱因、部位、程度、对硝酸甘油类药物的反应、发作频率、放射与否及伴随症状,动态观察心电图及血清酶变化。
1.2患者心理状况评估。
冠心病是心身疾病,患者常有情绪稳定性差,暗示性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特点,因而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
在发病的不同阶段,患者可出现不同的心理行为反应,其反应特点主要取决于病情轻重、患者性格、文化修养及对疾病的认识,主要反应有:恐惧、焦虑、抑郁、轻视。
1.3护理人员能力评估。
根据本院科室护理人员的学历、资历和工作经验等特点,合理安排人员,让高学历或高年资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护士任责任護士,以前瞻性地发现护理的潜在性问题,保证高质量的整体护理的实施。
1.4可利用护理资源评估。
了解护理对象及其家人对疾病、健康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知识及态度以及经济状况,以选择有效的护理方法。
同时评估科室具有的仪器设备,药物等资源情况,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2 护理措施2.1心理护理: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实施疾病知识宣教,抢救患者时要做到轻、稳、准、快,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常见心律失常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特征
P-R间期延长为主要表现:成人P- R≥0.21 sec或前后两次检测结果比较,出现与心 率相当的P-R间期延长超过0.04sec。(P-R间 期随年龄心率而存在明显变化)
33
心电图特征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束支传导阻滞,QRS波
增宽畸形。
34
其心电图主要表现为部分P波后QRS波脱漏。
导联的S-T段平直压低①;心外膜面心肌损伤时, 面向损伤区导联的S-T段抬高②。
46
更进一步的缺血可导致心肌细胞的变性、 坏死,并影响其一系列的修复过程。
坏死的心肌细胞不能复极,亦不能产生动 作电流,因此其综合心电向量背离梗死区,其正 向量减少或消失。
47
Q≥1/4 R
Q≥0.04sec
心电图特征
临沂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 2018年4月12日
1
2
窦房结 SA node 结间束 internodal atrial
pathways
房室结 AV node 希氏束 AV bundle 右束支 right bundle branches
左束支 left bundle branches
正常
V4 V4 V4
心肌梗死
心电图改变
ST段压低 ST segment depression
出现深而对称的负 向的T波 appearance of deep symmetrical negative T waves
R波降低(和T波倒 置)
reduction of R
wave voltage
( and T wave
15
房性前期收缩(atrial premature beats)
特征: 1.提前出现的P‘波. 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2.P‘-R间期正常,P'后QRS波群正常. 3.其后代偿间歇不完全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
为最高 。而较少发生在下午5 时至次 日凌晨4 时之间 (、5 时 1 、6 段 ) ,这种昼夜节律性变化可 能与体内神经内分泌变化如儿茶 酚 胺水平有 关 。一些研 究表明 ,急性 心血管事 件 ,如心肌 缺 血 、心肌梗 死 、猝死和 室性 心律失常 等的发生在 一天2 h中较 4 多 集 中在上 午…;本组资料表 明AMI 后心律失常 的发生亦存在 时段发布。 以凌晨5 时至正午1 时的频率增加 ,与上午儿 茶酚胺 2
发生时间指在 急诊科 、门诊 或进入CC U时首次靠听诊 ,心电图 或心 电监测所发现 的心律失常 ,包括 期前收缩 、快速异位心律 失常 、房 室传 导阻滞等川,AMI 后心律 失常发生 时间均 以一 天 促使血栓 形成和冠状动脉 阻力增加 ,这 些均加重 已有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 患者心肌供 血不足促使心肌氧 的供 需失衡 ,甚至发生 AMI ,而且AMI 并发心律 失常也 以上午较多 。 J
当代医学
20 年2 0 9 月第l 卷第6 5 期总第1 1 6期
C ne o ay Meiie e .2 0 , o.5 N . s eNo 11 ot mp rr dc ,F b 09 V 11 o 6 I u .6 n s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 间及护理
关敏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 死后心律失常 的 生时间规律。方法 发 回顾分析2 。 年1 0 1 月~2 0 年 f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28 06 2 6 例,分 时
表l 1 9 9 例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发布
及办理 出入 院手续等 工作 时 ,不能忽视对病情 的观察 ;护 士长 也应加强护理 人员的配合 。另外,对于 C CU专职护士 ,尤应加 强心跳骤停 、心脏复苏 、点击除颤等抢救技术的训练 ,保证抢
急性心肌梗死的7种常见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的7种常见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病症之一,具有起病急、发展快、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
而AMI并发症更是促使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发现和及时、有效处理AMI并发症是降低AMI病死率的关键。
本文对AMI常见并发症做简单归纳整理。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AMI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缓慢性心律失常易发生于下壁心肌梗死和右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中,必要时需安装临时起搏器;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
心室颤动(室颤)应给予直流非同步电复律,电复律难以纠正时应给予胺碘酮,之后重复非同步电复律,间隔时间必须1min,以减少心肌损伤。
同时应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持续性室速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有复律指征,而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时可首选胺碘酮治疗。
对于心肌梗死后室颤或持续性室速超过48h者,有植入ICD指征。
对于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可选用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维拉帕米、胺碘酮等药物治疗。
心肌梗死期间窦性心动过缓或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需严密监护,大多数患者通常可自行恢复且不影响预后。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主要与大量心肌坏死、心室重构和心脏扩大有关,也可继发于心律失常或机械并发症。
AMI伴心力衰竭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来选择。
轻度心力衰竭(KillipII级)时,可给予利尿剂、硝酸甘油、ACEI/ARB。
应注意避免过度利尿导致低血容量和电解质紊乱,合并右室梗死者不宜使用硝酸甘油。
严重心力衰竭(KillipIII~IV级)时,如果无低血压,可给予硝酸甘油;低血压者可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
治疗不满意者应注意血流动力学监测。
心源性休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病因包括:①AMI相关的左心室功能衰竭;②AMI机械并发症,包括急性严重的二尖瓣反流、室间隔穿孔和心脏游离壁破裂/心包填塞;③右心室梗死所致的孤立型右室心源性休克。
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治疗的目的在于提高心排血量及灌注压,支持心功能,防止梗死延展,并尽可能缩小缺血、坏死范围,阻断恶性循环。
心肌梗死急性期的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急性期的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是冠状动脉出现急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症状为剧烈持久的心前区疼痛,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致死率极高,这主要是在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急性血栓,造成患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持续长达半小时以上,并且伴随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急性心梗是临床严重病症,其中三大并发症包括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极高,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心肌梗死急性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心肌梗死后很容易在急性期发生心律失常,这是临床普遍症状,心律失常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急性猝死。
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的神经重构,梗死区域的神经内分泌环境变化,引起心脏交感神经的双重变化,所以很容易发生梗死后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是病理变化,临床病理变化是梗死部位的心肌受损坏死,受损心肌部位去神经支配,正常情况下心脏遍布神经纤维,从心内膜一直分布至心外膜,但是由于缺血的心肌失去了神经支配,所以心肌的不同区域之间产生明显的只有神经递质浓度梯度。
这种心肌细胞的自律性明显改变,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近两年来研究显示除以上因素以外,神经交感神经密度在梗死部位逐渐降低。
心肌梗死发生后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发生心律失常,并且是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但是在急性期很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在上午的发生率最高,因为上午时分体内的儿茶酚胺等神经内分泌明显变化,上午儿茶酚胺的分泌量最大,导致血压水平升高,心肌的收缩力增加。
纤溶系统不能缓解血栓症状,形成冠状动脉的阻力增加,则会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的症状,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都发生在上午的12点之前以及下午的1:00~4:00等时间段。
下午持续到晚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少,所以呈现出一定的时间规律性。
特别是在一天当中的上午5:00~12:00之间,发生心律失常以及猝死的发生率极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时间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是临床常见问题,所以对于其类型以及发生时间的研究对医院治疗心肌梗死病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是通过国某医院150例心肌梗死病人进行观察研究,分析其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发生的时间,最后根据类型以及时间的规律提出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类型发生时间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11-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突然堵塞,血流中断,心肌因严重缺血以致局部坏死。
绝大多数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新鲜血栓形成所致。
临床上主要突然发生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半小时以上,伴烦躁不安,出汗、濒死感,甚者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电图有典型改变。
如救治及时,治疗恰当,常能挽救病人的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是临床常见问题,据统计约有7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心梗急性期合并心率失常,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恶性心律失常室导致患者死亡的真正原因。
1调查研究
在ami发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并发心律失常,而且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以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多见。
ami后的不同阶段,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不同而产生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
为探讨ami后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发生时间规律,收集了2012
年1月至12月这段时间内某医院急诊及住院的心肌梗死患者病例,进行观察分析。
入选病历均符合who定的ami诊断标准。
抽选我院从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50例,以其中发生心律失常进行72h连续心电监护的150例列为统计分析对象,其中男性101例(67.3%),女性49例(32.7%),年龄在50-65之间。
2结果分析
2.2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段。
3护理对策
ami后心律失常虽在24h内均可发生,但上午发生率最高,因此在上午加强病情巡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心电监护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争取抢救时间。
尤其在昼夜交接的时候,这种昼夜性变化可能与体内神经内分泌变化如儿茶酚胺有关。
儿茶酚胺上午分泌量最大,儿茶酚胺的增加导致血压增高,心率上升,心脏收缩力增强,血小板聚集率增强,纤容系统功能降低,促使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阻力增加,这些均加重已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心肌供血不足,促使心肌氧的供需失衡,而导致ami后病人心律失常增多。
护士在做常规工作及办理出入院手续等工作时,不能忽视对病情的观察;护士长也应加强护理人员的配合。
另外,对于ccu专职护士,尤应加强心跳骤停、心脏复苏、点击除颤等抢救技术的训练,保证抢救器材、药品的完整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可促进交感神经的再生。
并能阻止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
因此,我们设想,如能对适合服用β-
受体阻滞剂患者在凌晨5时服用,或对1日内每次服用剂量进行调整,适当增加上午的剂量,或将有利于发挥药物作用,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凌晨和上午气温较低,寒冷诱发冠状动脉等血管阻力增加、血压最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使心脏的工作负荷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可能加重病情,因此,护士在凌晨气温最低时,要对病室的室温进行调节(以15~20℃为宜),适当增减衣被,减少患者自身对温度调节的能量消耗。
减少和避免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
ami患者心电不稳定,患者情绪紧张、恐惧、激动、用力等因素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而诱发和加重心律失常。
因此,护士应对巡视,安慰和帮助患者,切不可因监视、治疗任务重而忽视了对患者的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陈茹,刘彬玉.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及其护理[j].护理研究. 2004(18)
[2]伍仕英.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规律及护理[j].当代护士.2005(12)
[3]范玉兰,余全珍,张玉芬,周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监护与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