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课堂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评析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评析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评析一、得失之间:告诫沉溺的恶果师:一篇文言文的学习应该着眼于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层面。

上节课我们已经扫清了《伶官传序》字词、语法上的障碍,完成了“文言”层面的学习。

这节课我们将进入其他三个层面的研读。

从文章体裁角度来考虑,它是什么体裁呢?生:议论文。

师:对,议论文。

但是更准确地说《伶官传序》应被称为“史论”,即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

生:既然是议论文,老师就一定要讲它的论证方法,对吧,老师?师:你说得对,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吧?生: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以及对比论证。

师:那么,文本使用的最为突出的论证方式是什么呢?生:对比论证吧。

师:是的。

请同学们具体说说,文本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论证?生:第一段“得天下”与“失天下”,不就是一组对比吗?师:请你从原文中筛选出两个关键词,分别说明其“得天下”“失天下”的原因。

生:“忧劳” 为“ 得天下” 之因,“ 逸豫” 为“ 失天下”之因。

师:“忧劳”在原文中是如何呈现的?生:来自父亲临终的嘱托、要求。

“ 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翻译为“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三桩志愿。

” 一个“ 其” 字,表示祈使语气、命令语气。

一定会给唐庄宗造成压力的。

师:有压力就有动力!孟子言,一系列的挫折,能够使一个主体“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唐庄宗一定会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的。

你能从文本中读出唐庄宗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的信息吗?生:能够读出。

例如“告庙”,祭告祖庙,积极备战,以求保佑打胜仗。

生:第二段有几个连用的动词,即“ 请”“ 盛” “负”“前驱”“凯旋”“纳” 等可以窥见唐庄宗骁勇善战的形象。

师:《新五代史·庄宗下》就说唐庄宗:“善骑射,胆勇过人。

”那么“骁勇善战”能与“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忧劳”关联起来吗?生:可以,在忧患意识下,唐庄宗一定会从炼就自身强大本领开始。

所以告庙、骁勇善战都是忧患意识下的产物。

2022年《《伶官传序》课堂实录3》优秀教案

2022年《《伶官传序》课堂实录3》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视频教案一、导入新课在历史开展进程中,唐宋之间有一段历时53年的五代十国。

就在这短短的53年中,无数个小的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替出现,它们就如同昙花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它们本如流星一般的在夜空划过,但是事隔多年后,人们还要旧事重提,将那段尘封的史事昭然于天下,宋代的欧阳修就做了这么一个史记之人。

我们今天就来拜读一下欧阳修先生的?伶官传序?,看老先生在这片史论性的文章中到底要向我们讲述什么呢?二、讲解新课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表达了的哪些观点?并且把这些观点句画出来。

好,开始,自由朗读。

2、答复下列问题1〕课文讲了什么事?老师:刚刚同学们朗读了课文,课文讲了什么事?谁来概括一下。

生1:课文主要写了庄宗通过自己的浴血奋战而得到天下,但是又由于自己的玩物丧志,宠幸伶官、不理国事失掉天下的事情。

老师:你觉得刚刚那位同学概括的怎么样?生2:我觉得非常好,很概括。

老师:你有没有要补充的?生2:我觉得在文中通过自己的认识也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就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老师:你能不能给大家翻译一下?生2: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由于人事造成的吗?老师:这个“人事〞怎么理解?和现在一样吗?生2:不一样。

应该是“人为之事〞。

老师:不一样。

应该是“人为之事〞。

简单的说就是“人的所作所为〞。

那通过庄宗得失天下这件事还有没有所得?哪位同学说说??生3:“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老师:还有没有?生3:“满招损,谦得益。

〞老师:好,还有没有?生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老师:那你也能不能把刚刚你说的这几句都翻译成现代汉语?生3:“祸害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而来的,有才智勇气的人也往往被他所溺爱的食物困扰。

〞“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老师:很好,你能不能带着大家把这几句读一读?生3:好老师:开始。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推荐5篇)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推荐5篇)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徐爽南京市第一中学执教地点:南京市第一中学崇文楼电化教室(一)执教时间:2016年4月8日下午第三节课执教班级:高一(10)班教学指导教师:施红艳【学习目标】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实词“原”、“盛”、“纳”、“系”、“函”、“溺”的意义和虚词“以”、“而”等,掌握词类活用“约”、“函”等。

2、通过“因声求气”的诵读方法,品味本文“气脉中贯”的语言风格。

3、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守成难”的现实意义,启发学生联系现实,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习重、难点】1、反复诵读课文,因声求气,品味本文“气脉中贯”的语言风格。

2、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守成难”的现实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

到底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或许能够对“创业难”还是“守成难”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伶官”是什么意思啊?“伶官”就是乐官。

在这篇文章里,就是后唐庄宗宠信的伶人,授以官职,败坏国政。

在《新五代史·伶官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这就是欧阳修写《伶官传序》的背景。

一、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把握欧阳修叙述和议论的语气。

(同学读完以后,引入刘大櫆《论文偶记》中对于“因声求气”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注意把自己放在一定的情境中诵读文章。

进一步明确诵读的要求。

)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

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

五代史伶官传序听课记录

五代史伶官传序听课记录

五代史伶官传序听课记录
以下是一份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听课记录:
课程主题:五代史伶官传序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一、课程导入
教师以历史背景为切入点,介绍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兴趣。

二、文本解读
1. 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文本,解释其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和重要观点。

2. 通过对关键语句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欧阳修对伶官乱政的批判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三、主题探讨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中所体现的历史教训和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四、文学手法分析
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对比论证等文学技巧,分析其作用和表达效果。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五、总结与拓展
1. 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

2. 推荐相关的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和研究。

六、学生反馈与互动
1.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2. 教师及时给予回应和指导,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对《五代史伶官传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也提升了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教师的讲解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在思考和讨论中不断深化对文章的认识。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创新性实验教学实录课题:《伶官传序》课型:文言文鉴赏课执教:符书梅教学过程上课:师生问好。

第一阶段:导学(师导,创设情境,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师:革命家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历史的经验教训总是给我们后人很多启发,远在一千多年前的欧阳修就从五代时后唐的历史教训中感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著名史论《伶官传序》(教师板书课题、作者),掌握本文重点文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翻译课文,了解作者观点。

第二阶段:悟学,学生自学自悟。

师:下面就请同学介绍作者、本文写作背景。

哪位同学发言?生:我来介绍作者。

欧阳修(1009~1027),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他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继承和发展了唐朝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

他团结并培养了大批古文作家,如“三苏”父子、王安石、曾巩等皆出其门下。

欧阳修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奠定了一代文风。

师:其他同学又补充吗?生:(齐答)没有。

师:很好。

请其他同学继续回答。

生:我来介绍写作背景。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做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传中除了写敬新磨善于纳谏,没有贬词之外,着重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出入宫掖,祸国乱政史实。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目的是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当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能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齐答)没有。

师:很好。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首先请大家阅读课文,然后参照注释,翻译课文。

(学生阅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篇课文文字不难,各位同学自己参照注释,基本上都能翻译上来。

下面我们就请各位同学翻译课文。

(同学翻译课文,教师进行判断、指正。

)师:同学们翻译的都很不错,说明同学们课前都作了充分预习,很好。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编辑专员,以您给定的“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下面是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伶官传序》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关键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提升学生翻译和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伶官传序》的文言文词句理解。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领会作者对伶官传的评价和观点。

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

对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析典型段落。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4. 应用情境模拟法,让学生体验文言文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详细解读《伶官传序》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历史小短片,引入《伶官传序》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翻译课文,记录不懂的词句。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言文词句,解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4. 案例分析:挑选典型段落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领会作者观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6. 互动提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文本细节。

7. 情境模拟:模拟古代文学作品的场景,让学生体验文言文的魅力。

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10.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如《史记》中的伶官传,了解不同作者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

2. 文化探讨:探讨古代伶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意义,了解伶官在古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伶官传序》教学实录(通用11篇)《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伶官传序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参考。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让学生了解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作手法。

3、让学生感受文章气势旺盛、波澜起伏而又平易自然、简约凝练的语言。

4、让学生理解文章“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感受文章气势旺盛、波澜起伏而又平易自然、简约凝练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二、整体感知生读文章。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据又是什么?三、文本探究1、学习第1段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比较: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也。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然亦乃人事也。

2、学习第2段这一段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明确:矢这一小段又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作者是如何写晋王赐矢的?重点分析“尔其无忘乃父之之志!”庄宗又是如何对待这矢?(请找出相关动词)这表现了什么?动词:受、藏、请、盛、负、纳为完成父命,尽心尽力。

3、学习第3段第3段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庄宗的成功之盛和失败之衰,以及分析了他成败的原因。

如何写庄宗成功之盛的?(请找出相关动词)那一句话最能表现?“可谓壮哉!”又是如何写庄宗失败之衰的`?连续短句的运用,让我们感到庄宗的气势斗转直下。

那一句话最能表现?“何其衰也!”二者的鲜明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在情感的表达上)明确:表达了作者“叹惋”之情。

回到文首“呜呼”,奠定“叹惋”的感情基调。

作者所分析庄宗成败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人事。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是中心论点具体的阐释。

(投影相关材料)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他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伶官传序教案4篇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案4篇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案4篇《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下面是分享的伶官传序教案4篇《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供大家赏析。

伶官传序教案1一、导入新课二、解题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⒉介绍“序”三、整体感知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⒉质疑解难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语文教案-伶官传序。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四、具体分析中心论点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伶官传序》。

明确: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教案2伶官传序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满遭损,谦得益”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法。

3、了解文言词语的省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2、难点: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三、教学时数课内自读课文、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北宋吉州永丰(江西永丰)人,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

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旗帜鲜明。

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

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又各有其独到之处。

例如他的记事文往往运用精炼的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活动或山水的景色,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他的史论文常常充满激情,选择不同时代的类似史实作适当比较,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现实的经验教训。

新人教版选修《伶官传序》课堂教学实录2篇

新人教版选修《伶官传序》课堂教学实录2篇

如果说阅读如同解牛,那么就应该是那位庖丁。

自渎课文《伶官传序》,头绪复杂,史实众多,在一节课里处理难度很大,必须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翻阅《疱丁解牛》,目光扫过其中的语句:“依乎天理,批大窽,导大卻,因其固然……”我的心忽然一动,我不也应该找准一个进刀的窽卻,才能在复杂的“牛体”中运用自如、游刃有余吗?一丝灵感的火花从我心头闪过……踏着铃声,我走进课堂。

我在《疱丁解牛》的标题下写了几个年代:公元908年、912年、926年。

提了第一个问题:主人公李存勖在这几年里,年龄分别是多少岁?莫名其妙,怎么出这样怪问题?学生多少有点奇怪,有人脸上露出惊疑之色——我要的正是这个效果。

学生紧张着看书,可有几个人看着我,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

我请学生看注释,再请他们推算。

虚惊一场,原来是一道简单的小学算术题。

结果很快出来了:908年是17岁,912年是21岁,923年是32岁,926年是35岁。

我提出第二个问题:这几年里,在李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书上的原句来回答。

学生在字句中寻觅,时而低声交换着意见。

气氛紧张而不乏活泼,热烈而不失秩序。

一切都在预想当中,我似乎看见那把无形的牛刀正顺利地运行。

一学生指出了:17岁时,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我立即让学生齐声朗读:“其后用兵……负而前驱。

”铿锵的节律中,一位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年轻统帅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结合注释,又有学生指出:21岁时“系燕父子以组”(灭燕);32岁时“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建立了后唐。

从受命到立国,经过了整整15年。

这里,我简单地插说庄宗宠信伶人使朝廷上下离心的情况。

让大家接着找出35岁时发生的事。

一学生完成了任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我请一位声色淳厚的学生,用缓缓的节奏,读:“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课堂上一片寂静。

在凝重的气氛中,我让学生静思两分钟,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的悲惨情景,并和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武进行对照比较。

五代史伶官传序 听课记录

五代史伶官传序 听课记录

五代史伶官传序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学习《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课程背景
本次课程为学习《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该文是北宋欧阳修的一篇史论,通过对后唐庄宗李存勖兴亡的论述,强调了国家盛衰取决于政治得失的重要性。

二、课程内容
1. 课文朗读
老师首先带领大家朗读全文,强调字音和句读。

2. 文章结构分析
老师详细讲解了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结尾,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

3. 重点语句理解
老师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如“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4. 主题思想探讨
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进行探讨,让学生明白文章所表达的是国家盛衰取决于政治得失的道理。

三、学生课堂表现
1. 认真听讲,做笔记
学生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做笔记,对老师讲解的内容能够及时记录下来。

2. 积极参与讨论
学生们对于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语句和主题思想,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 提出疑问和困惑
学生们在听课过程中,对于一些难点和困惑点,能够主动向老师提问,寻求解答。

四、课后作业
老师布置了让学生们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和理解,并完成一篇关于文章主题思想的小论文。

五、课程总结
本次课程学习了《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们对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学生们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更加准确和深刻。

总的来说,本次课程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课堂教学。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伶官传序》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能够领会作者对伶官的批评和对忠诚、正直品质的赞扬。

(3)学会通过分析文本,提炼观点,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推理、对比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忠诚、正直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作者对伶官的批评和对忠诚、正直品质的赞扬。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和特殊用词。

2. 如何运用文本分析、推理、对比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伶官传》的背景和作者欧阳修,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知识,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5. 实践练习: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文本分析和论证。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忠诚、正直品质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思维发展: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论证,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伶官传序》全文。

高一语文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伶官传序

高一语文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伶官传序

高一语文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伶官传序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下面是小编整理了高一语文教案:伶官传序,希望对你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教案:伶官传序高一语文伶官传序教案: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高一语文:伶官传序高一语文伶官传序第一课时教案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1.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

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

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共3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共3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共3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1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伶官传序》收录于明代刘知几所编的《神韵雅集》,书中选取了唐宋元明四朝的戏曲名篇及其批评、剧论文章。

本文作为序言,作者从“伶官”这个古老的职业入手,介绍了中国戏曲从起源到明代的演变历程。

文章涵盖了历史、文化、戏曲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是一篇较为综合的文艺理论文章。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伶官传序》,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文章的结构与内容,认识中国戏曲的演变历史;2.熟练运用阅读策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和文化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独立写出类似的文艺理论文章。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 Warming-up以盘点学生对于戏曲文化的了解程度,快速了解学生文化认知水平:学生答题,答题时间10分钟。

问题:你对中国传统戏曲有了解吗?会演戏曲吗?知道有哪些常见的戏曲类别?2. 目标讲解根据预设目标讲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等。

3. 阅读片段让学生先通过教材认真阅读《伶官传序》的前两段,了解文本主题和思想内涵。

详细讲解文本内容,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和感受。

4. 口算游戏教师进行一口算游戏,并放出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快速心算,在短时间内能够计算出正确答案。

5. 写作训练结合导入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本文的内容与导入中了解的戏曲文化,回答以下问题,“写作:以《伶官传序》为依据,谈谈戏曲这一民间艺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6.听评优秀学生作答后向全班讲解,互相评价、分享体验。

四、教学评估本次的教学评估主要采用两种方式:1. 输出评估学生按照一定格式和要求进行了写作练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实况,把学生的作业固定在黑板上逐一点评,提出优缺点、讲解专业术语、进行示范等。

2. 学生成绩考核教师根据学生在阅读课上的表现(包括课堂考勤、参与度、个人阅读笔记、写作练习等),进行成绩考核。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篇一:伶官传序优秀教案】伶官传序【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过程】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

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考庄宗李存勖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解题三、历史背景四、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解释词句。

重点辨析本文中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更正)2.分组讨论,指定回答:(1)提问:“虽曰??岂非??”是一个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明确:“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

强调“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点拨: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字面相反的意思,无疑而问,语意表达的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彩。

(2)看课文,当文章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用“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句式,接着又用“岂??欤?”“抑??欤?”的句式,各是什么句?有何作用?明确:(讨论后定人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这是两个感叹句,又是对称句。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课堂实录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课堂实录

《伶官传序》课堂实录《伶官传序》选自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五单元,单元指导思想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这一单元指导思想明确指出:“散文无论结构是整是散,语气是急是缓,都要有气脉贯注其间,形成全篇的有机联系。

”而抓住文章“气脉”的途径,却有多种。

单元要求下的建议提示,则是列举了“提要钩玄”、“因声求气”这两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因此,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便是立足在“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单元指导思想之下,借助“提要钩玄”“因声求气”的途径,来引领学生求其“气脉”的。

在教学形式的设计上,本堂课依“主问题”教学策略,即,“学生通过抓住主问题,去思索相关的附属问题,然后通过解决附属问题,最终完成对主问题的解答。

”与此同时,适当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而最终完成本堂课的综合设计与教学。

现将课堂实录呈现如下:一、落实文言知识,初步感知文本师: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自己惨败的原因:“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不仅项羽,很多帝王也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于天命,那么,真的是这样么?我们一起来穿越千年的光阴,问问封建社会理的一个人,谁?学生:欧阳修。

师:首先,从文言知识的角度,大家想想在之前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是否遇到了问题?生:“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中的“本”是什么意思?师: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并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是推究的意思。

根据前文的语言环境,前文已经讲到了庄宗的得失天下,而在这里要借助庄宗得失天下,去分析问题,所以意思大概是为“推究”。

师:这位同学能够通过语言环境,去猜测关键实词的含义,很值得我们向他学习。

老师这里,整合出了一份大家课前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比较有共性的结果,接下来,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就文言特殊句式、重点实词以及相关虚词的使用,看看能发现哪些问题,并加以纠正。

(投影)(学生讨论)生:我们小组认为,第二个句子的翻译有问题,“其”字应该是语气副词,根据前后文语境,应该解释为“一定”。

《伶官传序》课堂教学实录

《伶官传序》课堂教学实录

《伶官传序》课堂教学实录
崔志强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年(卷),期】1996(0)9
【摘要】授课教师:洪镇涛听课学生:安阳市一中94(3)班授课时间;1996年5月11日上午8:45—9:45(师:课前板书历史朝代顺序)师:(8:45)昨天没来得及和大家见面,今天刚补了一下,课前五分钟,我们见了个面。

一回生二回熟,咱们这是第二回,就熟了吧!咱们成了朋友,咱们没距离了吧!我走到这里来(走到学生中间,学生笑)。

咱们一起来学一课,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板书)。

【总页数】6页(P7-12)
【关键词】中心论点;教学实录;反义词;文言文;粉笔板书;《伶官传序》
【作者】崔志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群文阅读:从占有、会通走向存在——景慧颖《伶官传序》教学实录评析 [J], 汲安庆
2.博观约取实录留白相得益彰——《伶官传序》写作技巧探究 [J], 苏枫
3.群文阅读:从占有、会通走向存在——景慧颖《伶官传序》教学实录评析 [J], 汲
安庆
4.《五代史伶官传序》综论 [J], 吴宝玲
5.分层教学学有所得——以《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为例 [J], 陈学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伶官传序》课堂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一.了解本文所总结的历史教训
二.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
三.进一步了解词类活用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过了是宋朝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两个朝代之间又有无数个小的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交替出现,它们就如同昙花一现般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它们本如流星一般的在夜空划过,但是事隔多年后,人们还要旧事重提,将那段尘封的史事昭然于天下,宋代的欧阳修就做了这么一个史记之人。

我们今天就来拜读一下欧阳修先生的《伶官传序》,看老先生在这片史论性的文章中到底要向我们讲述什么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背
说到背诵,其实一点也不难。

要不我先给大家范背一次,大家仔细听,看我有没有背错的地方。

如果你们认为我背的好,请给我点掌声鼓励。

四.诵读指导
(一)指导诵读第一段
全班齐读第一段
师:“呜呼”二字在这个地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字?
生:(“唉!”)
师:这是一种什么情绪?该怎么来读呢?
生:(惋惜的情绪,读的时候要运用气息,先吸口气,读的时候,把气息呼出来)
师:开篇就给人一种哀婉之情,那么作者所叹息的是什么呢?
生:(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师:从哪个史事得出的呢?
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由这个史事推出来的?
生:(原)
师:“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推究,探源)
师:很好,这第一段话就三句,层次很清晰。

咱们合着书有感情的试着背诵一次?
全班齐背诵
(二)指导诵读第二段
师:庄宗为什么得天下,怎么得天下的这些都吸引着我们心。

欧阳修又是怎么向我们讲述的呢?
全班齐读第二段
师:整个故事围绕什么东西在叙述?
生:(三矢)
师: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晋王”和“庄宗”)
师: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刻画?
生:(晋王着重写了他的语言,庄宗着重写了他的动作)
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段临终遗言,读完了请同学点评
师:“遗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吗?
生:(“遗恨”是遗憾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一样)
再请全体男同学读后半部分,思考用了哪些动词来刻画庄宗的形象?
生:(“受”“藏”“遣”“请”“盛”“负”“纳”)
全班熟读第二段
(三)指导背诵第三段
看连环画背文言文
1.出示第一幅图画,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内容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师:在这句话中,“组”和“函”的含义是什么?
生:“组”指绳子,“函”指用盒子装
2.出示第二幅图,用文中的语言概括内容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师:“告以成功”用现代汉语怎么讲?
生:用成功告之,这是一个省略兼状语结构后置的句子
将一二幅图同时出示,用文中的那句话概括两幅画面的共同点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3..出示第三幅图,用文中的语言概括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师:“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夜”在这里名词活用为状语,是“在晚上”的意思。

师:你还能举出类似活用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所学的知识点)
师:再回到图中的内容,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大的历史背景下,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你的推断?
生:“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4.这时的庄宗在干什么呢?出示第四幅图,用文中的语言概括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师:“东”在这里怎么讲?
生:“东”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东的意思
师:我们前面也遇到了一个名词活用作状语的例子,大家看看着两个词语有什么特点?生:分别是时间性的名词和方位名词
师:那你能总结出一点语法规律吗?
生:时间性的名词或方位名词放在动词前,活用作状语
5.逃亡的滋味一定不好受吧,这一路上君臣又会作何感想呢?出示第五幅图,用文中语言概括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出示四五幅图,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种景象?
“衰”
出示图一至图五,学生看着图画,自由背诵。

去掉图画,小组抽背和学生个人单独背诵,检查背诵的效果
6.对于这段历史,欧阳修的发出了怎么样的感叹?
学生齐读本段的后半部分
师:“岂……欤?抑……欤?”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哪种句式相同?
生:"难道……吗?或者……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选择疑问句
男女同学非别试着齐背这两句
师:欧阳修引用了前人的话,作为自己的论据,是怎么说的呢?
生:“《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
师:由此得出什么样的自然之理?
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自由背诵后半部分,教师检查
(四)指导诵读第四段
师:结论已经有了,那么写后面的还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生:有必要。

起到了“照应文题”和“点明主旨”的作用。

(一)有哪些名言警句?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二)你还能写多少相关的名句?
(三)任选文中一则名句,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1.你身边发生的事情
2.你自己的经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