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赏析

合集下载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

西洲曲原文、翻译、赏析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翻译: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西洲曲注释: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这首诗是南朝民歌。

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②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下,往。

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

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

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

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

⑥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⑦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⑧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

⑨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纯洁。

⑩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

⑾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

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⑿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

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

⒀尽日:整天。

⒁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意思是说,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

【赏析】《西洲曲》乐府民歌

【赏析】《西洲曲》乐府民歌

【赏析】《西洲曲》乐府民歌《西洲曲》乐府民歌原文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一说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译文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折下梅花寄送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戴着翠绿钗钿的她。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就出门采摘红莲去了。

在秋天的南塘采摘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人头。

低下头拨弄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清。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莲子熟得红透了。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只能)抬头看着天上的飞鸟。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鸟儿,走上青色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太高看不到郎君,整天依靠在栏杆边上。

栏杆有十二个弯曲,(女孩)垂下的双手像玉一样明润。

卷起帘子天显得更高,海水荡漾空显出一片深绿。

海水像梦一般地悠悠然,你忧愁我也忧愁。

南风知道我的情意,把梦吹拂到西洲(与她相聚)。

概述《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陈祚明则谓之“言情之绝唱”(《采菽堂古诗选》)。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西洲曲》艺术魅力自不容置疑。

但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

民歌《西洲曲》原文及赏析

民歌《西洲曲》原文及赏析

民歌《西洲曲》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民歌《西洲曲》原文及赏析【导语】: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赏析《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

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

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

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

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

“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

“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

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

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

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

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

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

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

概括《西洲曲》的艺术成就

概括《西洲曲》的艺术成就

概括《西洲曲》的艺术成就
《西洲曲》是中国古代乐府民歌中的一首名作,创作于南朝梁代。

这首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和独特的抒情方式,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1.语言优美:《西洲曲》的语言非常优美,运用了许多拟人化、双关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生动感人。

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这里的“莲花过人头”不仅写出了莲花的高大,也象征着采莲女的美丽。

2.情感表达:《西洲曲》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且微妙。

全诗通过比喻、拟人化等手法,将女子对情人的思念、爱恋和愁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如“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将爱情的缠绵与无奈展现得恰到好处。

3.意象运用:《西洲曲》中的意象选择颇具匠心。

例如以“莲”象征爱情,以“秋风”渲染离别愁绪,以“雁”表现相思之苦,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具韵味和画面感。

4.民歌特色:《西洲曲》作为一首乐府民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抒情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押韵和谐:《西洲曲》在押韵方面非常和谐,全诗押韵灵活,富有节奏感,便于吟唱和记忆。

综上所述,《西洲曲》以其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意象、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抒情方式,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件瑰宝。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赏析南朝乐府与《西洲曲》一、关于“南朝乐府”“南朝乐府”,产生年代始于东吴,迄于陈。

留存近五百首,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两大类。

前者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等几个主要地区,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

“吴歌”、“西曲”是原有的名称。

北魏孝文、宣武时南侵,收得这两种歌曲,借用汉乐府分类,总谓之“清商”(《宋书·乐志》、《魏书·乐志》)。

后世沿袭之,至宋代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仍将这两种归为《清商曲辞》。

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汉乐府民歌不同,它是集中于写男女之情(占90%以上),并且绝大多数以女子的口吻,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相思。

此外还有一部分作品专门描绘女子体态容貌的美丽。

由于这些歌曲多是由歌女在宴会等各种场合演唱的,自然以女性的口吻比较合适。

歌中既反映了南朝统治区域(主要是城市中)的民间风俗、社会状况,也反映了当代统治者的生活情趣。

南朝民歌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其一,它所表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的,而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

其二,从表现的情绪来说,南朝民歌中欢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

其三,南朝民歌的语言,出语天然,明朗而又巧妙。

其四,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南朝民歌中占主导的五言四句的格式,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南朝乐府民歌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双关隐语的大量运用。

双关隐语的构成,主要是利用谐音字和一字多义,这种双关隐语,常常又和比喻、象征手法结合使用,用以取喻起兴。

如《子夜歌》其七:“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同音异字“丝”既是相思的“思”,又是情丝绵绵的“丝”。

西洲曲解析

西洲曲解析

西洲曲解析?
答:《西洲曲》是一首优美的乐府民歌,描绘了一个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和等待。

全诗充满了浓郁的爱情色彩和情感纠葛,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爱情和生命的独特感悟。

首先,诗中描绘了女子在梅树下思念男子的情景。

她看到梅花开了,想起和男子在西洲相会的情景,心中充满了思念和期待。

通过这一情景的描绘,诗歌营造出一种优美、静谧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女子内心的柔软和温情。

其次,诗歌通过对女子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展现了她的孤独和无奈。

她独自在庭院里徘徊,看着天色渐晚,心中充满了焦虑和不安。

她想念男子,却不知道他在何方,只能默默地等待他的归来。

这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古代女子在爱情中的被动和无奈。

此外,诗歌中还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如“鸦雏色”、“两桨桥头渡”等,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也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伯劳”、“乌臼”等鸟类的出现,也暗示了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让诗歌更具有时空感和动态感。

最后,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真挚而深刻,不仅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之情,也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爱情和生命的感悟。

整首诗歌流露出一种纯真、善良、美好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

总之,《西洲曲》是一首充满爱情色彩和情感纠葛的乐府民歌,它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爱情和生命的独特感悟。

通过
对女子的动作、心理以及周围环境的描写,诗歌营造出一种优美、静谧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女子内心的柔软和温情。

《西洲曲》原文、诗意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诗意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诗意及赏析【原诗】: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译意】:记忆中,梅花飘落时,我们在西洲相会,现在梅花又开了,折一枝寄给江北的你。

我穿着一件杏红色的单薄衣服,双鬓的头发像小乌鸦羽毛那样油黑发亮。

西洲在什么地方?拨划两下桨就可以至桥头渡口。

黄昏时候,伯劳鸟低低飞过,风儿轻吹,乌臼树沙沙作响。

树下就是家门口,屋门半掩,露出头上美丽的翠钿。

打开门情郎却没有来,于是出门去采红色的莲花。

到了秋天,在南塘采莲,莲花开得很艳,枝茎都超过了人头。

低头轻轻拨弄着莲子,莲子青青,我的爱纯洁如水。

把莲子放在怀里袖中,莲心都红透了,正如我爱你的炽热的心。

思念情郎,情郎却不来,仰起头,眺望那飞翔的大雁,盼望大雁能把书信捎来。

西洲上空,满是飞翔的大雁,盼望情郎,登上高高的青色阁楼眺望。

阁楼虽然很高,却仍然望不见,我只能整天都倚在栏杆上。

栏杆回环曲折,我低垂的手颜色像玉一样明净。

掀开珠帘,天空自然显得很高,江水空自摇动绿波。

梦思像江水一样悠悠不边,你满腹忧愁,我也满怀忧愁。

希望南风知道我的心思,把我吹到西洲,在梦中同情人相会。

【点评】:《西洲曲》在乐府诗集中属于杂曲歌辞,题为古辞。

关于这首诗的时代和作者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从其格调及词句的工巧来看,它应是经过文人加工修润的南朝后期的民歌。

《西洲曲》”声情摇曳而纤回”(《古诗归》),有些诗句不很联贯,意思不够明显,所以对其内容历来都有不同的解释。

大致来说,这是一首作者的侧面描绘与人物的自我抒情相互结合的情歌。

它表现一个居住在西洲附近的女子当爱人到江北去后,她思念和等待爱人回来的思想感情。

西洲曲

西洲曲

西洲曲《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陈祚明则谓之“言情之绝唱”(《采菽堂古诗选》)。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编辑本段全文
西洲①曲 忆梅下②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③。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④飞,风吹乌臼(一说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⑤。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⑥,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⑦彻底红⑧。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⑩,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编辑本段赏析
一、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西洲曲原文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西洲曲原文及赏析西洲曲原文及赏析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以下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西洲曲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洲曲》鉴赏

《西洲曲》鉴赏

《西洲曲》赏析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但《古诗源》认为是梁武帝的作品,这个问题目前很难成定论。

但毋庸置疑的是,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陈祚明则谓之“言情之绝唱”(《采菽堂古诗选》)。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西洲曲》是一首最折磨人的情诗。

一首诗前后粘连不断,这首诗的时间跨度很大,从春到秋,再由秋到夏;一会儿折梅,一会儿采莲,一会儿登楼,一会儿是现实,一会儿是回忆,说到最后竟然是在梦中。

本诗前一句是第一人称,后一句就变成了第三人称,人称转换全无交待。

就是这样一首很难读懂的诗,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青睐,各种选本都有收录。

究其实,是因为此诗前后由一个“情”字贯穿,折梅是情,采莲是情,登楼是情,吹梦是情,但能体会出这个“情”字,也就基本读出了此诗的深意。

诗篇从追忆开始,“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又是一度梅花盛开的季节,这位少女又忆起了去年梅花开放时节下西洲的事情。

西洲是古渡口,想来也是梅林所在。

少女折梅一枝,寄送江北。

如此看来,应该是女子在江之南,男子在江之北。

有人把“忆梅”中的“梅”字解释为谐音“某”,即“郎”的代称。

但是如果联系下句“折梅”一词来分析,把“梅”解释为“郎”又是不合适的;也有解释“西洲”就在江之北,西洲是男子所去之地,那么这样西洲折梅就说不通了。

《西洲曲》解读赏析

《西洲曲》解读赏析

《西洲曲》解读赏析西洲曲南朝乐府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一落梅时节郎君初到西洲,我曾折下一枝梅花寄到江北。

我的衣衫像红杏那样喜庆,我的头发小乌鸦般乌黑发亮。

西洲到这里有多远,划着小船很快就能到这里的津渡?单栖的伯劳鸟飞回来了,晚风吹拂着门前的乌桕树。

我在乌桕树下的家里,梳妆打扮整齐从门缝里向外看。

一天到晚都没有等到你,我就出门划着小船去采莲。

在秋天的南塘里采摘,莲花高高地超过了我的头顶。

低下头去拨弄水中的莲子,莲子纯净得就像水一样青。

采摘莲子轻轻藏进我的衣袖,那莲心呵早已彻底红透。

思念郎君你一直没有回来,只能抬头看鸿雁来自西洲。

鸿雁没有捎来你的音信,我回家爬楼台希望看得更远。

楼台虽高依旧望不到西洲,我久久地凝神倚着栏杆。

栏杆的弯曲一一数遍,明月照着我的双手如白玉一般。

卷起帘子夜空显得更加深远,海水荡漾摇出一片湛蓝。

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缠绵不绝的是我和你一样的忧愁。

期待那南风知晓我的心事,今晚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

二这首诗,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完整畅达的解释。

有人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

关于这首诗的叙述视角,有的认为是写四季,全诗写时间是渐进的,“单衫”和“伯劳”是折梅与采莲的过渡桥梁;有的认为是写春夏秋三季或夏秋两季;有的认为就是写秋天,具体来说就是秋日某天下午至天黑这段时间。

“忆”,回想,思念,引领全篇。

“梅”,郎。

想起了自己曾折梅寄往江北,希望情郎早日归来。

折梅和鸿飞都是书信往来之意,代指相思。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赏析李欣玲04070722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

”第一次读到这句词是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记得当时文下有注释,这里的“莲子”是“怜子”的谐音,也就是现在的“想你”。

而这一句便是出自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梅下西洲。

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

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

风吹鸟臼树。

树下即门前。

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

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

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

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

尽日栏干头。

栏干十二曲。

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

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

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

读罢此诗,仿佛看到那采莲少女,穿着红色的衣衫,戴着翠绿色的饰物,在开满红莲花的碧绿色的南塘中,似乎在专心地采摘青色的莲子,内心却无比思念自己的心上人。

少女一边采莲,一边思念情郎,放眼望去,池塘美如画卷,在少女眼中,怀中的莲子、西洲的飞鸿,无不化作情郎,占据着她的眼睛,她的心,然而,想象终究虚幻,要是能亲眼看看实实在在的人儿,该有多好。

不甘心的少女登上楼台,登高远望,或许他会出现在路的尽头处?白天思念还不够,就连做梦也都是情郎。

少女的心事,自然希望心上人也跟自己一样,心里有她。

夜里南风吹过,风儿似乎也善解人意,答应将少女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情郎。

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写了一位少女怀念情人的心情。

诗人没用辗转反侧、想你啊念你啊等直接描写思念情状的话语,而是营造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处处烘托少女的思念。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这两句是写女子的仪容。

诗中没有从头到脚地铺写,只是突出地写她两点。

然后诗歌展示这么一幅景象:夕阳下,伯劳鸟在飞翔,轻风吹动了乌桕树。

为什么会这么描写,初看似带有起兴的味道,但事实却让人觉得在这样的仲夏时节里,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此时的“她”正在做些什么,又在想些什么呢?“她”盛装打扮了自己,深信恋人在看到了梅花之后就一定会来找自己。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西洲曲》意思-赏析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西洲曲》意思-赏析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西洲曲》意思|赏析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思念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作者:佚名《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

接下来是几幅场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

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西洲曲》原文阅读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阅读及赏析

《西洲曲》原文阅读及赏析《西洲曲》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他晚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珍贵的文学遗产。

本文将对《西洲曲》进行原文阅读及赏析,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原文阅读《西洲曲》共有3174字,分为13个段落,围绕主人公鹿门山人从避乱生活到和平见面、友好相待,再到最后不舍别离的故事展开。

本篇文章只介绍其中几个较为重要的段落:1、"绵绵烟雨看蓝田,东望还家路益萦,采择残花归梦里,童年多在凤凰城"。

这明确了诗人之旅的起点和终点,是个显而易见的寓意。

诗人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到处寻找、虚度阳间。

他渴望回到家中,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追寻往日的记忆与情感,获得一种安抚。

2、"赤县仙人值清明,半夜仙女下荧屏,炉中盛药愿人万古铭,归来不惑身已轻"。

这段表达的是对仙境的渴求和追寻,并非现实中可得,但在这种寓意下,他找到了自处的心态。

仙境象征着人们对完美生活的追求和渴望,然而诗人不能一直追逐幻想而需要坚持理智和现实,这是诗人在文学上的一大价值。

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可能是《西洲曲》最为著名的一句诗句,也是现代人常引用的名句。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初恋和最初的美好感情的向往和幻想,但现实常常让人感到沉重和悲哀。

这也是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人生经验的总结。

这句话在中国文化中非常有影响力,大家都会在用到它时,注意到它所指的及其内部所使用的中文单词的意思和特点。

二、赏析1、文学价值《西洲曲》以山水仙境为场景,描绘了一位思慕故乡欲决心回归之旅,以及在路上所经历的奇遇和感悟。

诗歌采用了自由度较高的七绝体,韵律流畅,思路连贯。

诗中不仅有山水自然的美景,还有对生命的感悟与阐释,是一篇极具特色和价值的文学作品。

2、人文价值《西洲曲》是一部人文的篇章,它描摹了一个人内在的挣扎和激烈的思想斗争。

诗中鹿门山人的经历与感悟,对于传统歌颂人性的价值的体现,以及对荒废人生、失落意义的主题给出的关键性的启示,具有深刻的社会、人文内涵和价值。

西洲曲5个层次解析

西洲曲5个层次解析

西洲曲5个层次解析
1.感情层次:
《西洲曲》以细腻的感情层次为主要特色,诗中描绘了女主人公对情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等待。

从折梅、寄江北,到盼望、失望、绝望,情感层次逐渐加深,表现出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2.景物层次:
诗中通过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

从春日的折梅、夏日的采莲,到秋天的落叶、冬日的飞鸿,景物层次鲜明,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3.人物层次:
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栩栩如生,她思念情人、寄情于物、等待盼望,表现出纯真、痴情、忧郁的人物特点。

同时,诗中还通过女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展现出她内心的变化和情感的波动。

4.叙事层次:
《西洲曲》采用倒叙的手法,从女主人公等待情人的场景入手,引出她对昔日与情人相会的回忆,再回到现实的等待和期盼。

叙事层次清晰,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5.语言层次:
《西洲曲》的语言优美、清新、自然,运用了大量的叠字、叠句和比兴手法,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
诗歌的语言节奏感强烈,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西洲曲》作品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史

《西洲曲》作品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史

《西洲曲》作品鉴赏一、《西洲曲》的历史背景1.《西洲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大家王之涣,这首诗作为王之涣的代表作品,成为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一。

2.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诗歌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王之涣作为唐代诗人中的佼佼者,其作品在当时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西洲曲》的文学价值1.《西洲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内涵,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这首诗通过对西洲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展现了唐代士人的高洁情操和儒家的风范。

3.在艺术表现上,《西洲曲》巧妙地运用了对景物的描绘和对情感的抒发,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使人在阅读时产生共鸣和共情。

三、《西洲曲》的艺术魅力1.《西洲曲》以其清新婉约、优美动人的文学语言,为读者展现出了一幅西洲仙境般的美丽画面,给人以心灵的愉悦和静怡。

2.这首诗在描绘西洲风光的还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使得作品不仅仅是一幅图画般的美景,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人生感悟。

3.作者通过对西洲的描写,使得这个虚幻的仙境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真实的存在感,给人以超脱尘世的感受和意境的构建。

四、《西洲曲》的意境构建1.《西洲曲》通过对西洲山水的细腻描绘,构建了一幅美丽而又神秘的仙境画卷,给人以遐想和思考的空间。

2.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和修辞手法,营造出了一种清丽绝俗的艺术意境,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审美情趣和雅致品味。

3.作者通过对自然、人文和历史的交融,使得《西洲曲》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明珠。

五、结语《西洲曲》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仅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底和文学修养,更是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度成就和表现了古代士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这首诗中汲取到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和情感品味,使得《西洲曲》成为了永恒的文学经典。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赏析《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抒写了一个姑娘对情郎的漫长相思。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相思。

”六朝人早有折梅寄远以示思念的习俗,而这里的“梅”是女子与情郎幽会时所见之“梅”。

因而含义特殊,意蕴深长,诗文开篇以一“梅”牵出浓浓的情,将女主人公对情郎的思念表现的淋漓尽致。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更是透过衣着打扮透露出痴心女子对情郎的思念。

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

”主人公穿“红杏衫”梳“鸦雏鬓”为的是让情郎看到自己最娇艳美丽的一面,也只有热恋中的女人心中充溢着对情人无尽的爱恋,才会如此在意自己的装扮。

这一细节似无意实有意。

在不经意之间把女主人公的心意表现的细致入微。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既交代了时间已到仲夏,同时又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女主人公的孤单。

情郎不至,唯有“伯劳”相伴而鸣,“乌臼”相伴而开。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崔钿。

”一“露”字表露出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

主人公因盼望情郎而“开门”看。

“门中露翠钿”把女子欲看有羞于看,不看还想看,不小心“露”出“翠钿”的情境描写的惟妙惟肖。

女主人公对情郎的爱也在一个“露”中表现出来。

诗文的第五至第九句,通过“莲子”与“怜子”,“莲心”与了“怜心”的谐音表达出女主人公与情郎之间坦诚真挚的爱恋。

莲心的“彻底红”喻爱情的赤城坚贞。

而莲子“清如水”,更是通过对情郎品格的赞美表达对他的爱恋。

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主人公对情郎的品格溢于言表。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一语“忆郎”把女主人公对情郎牵挂表达的通彻透底。

看不到情郎,只能看飞雁,寄希望于飞雁把情郎的书信带到身边。

女主人公心怀系哦王亦是怀着牵挂。

诗文的第十一句至第十三句更是将思郎,望郎不见郎展现的生动形象。

“尽日栏杆头”中“尽日”以夸张手法表现主人公长时间扶栏眺望。

望不到郎则“垂手如明玉。

”一“垂”字将女主人公不见情郎的失落,孤寂,惆怅表现的准确而细腻。

“卷帘天白高,海水空自摇。

”女主人公卷起帘子远望,眼前所见唯有高高的天。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赏析

《西洲曲》《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名,五言三十二句,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西洲曲》堪称千古情诗绝唱,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对情郎一别之后的刻骨铭心的想思,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叙说了一场平凡而美丽的爱情故事。

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前句的“梅”字不必实指梅花的,很可能就是那位少女的名或姓。

首二句“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并非写梅落西洲、女子折梅。

“下”者,到也。

“忆梅下西洲”并非这位女子要到西洲去折梅花,而是说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

“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的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个倒装句。

“折梅”是过去所为,“忆梅“才是现在所思。

只有如此理解,方与下文所写季节相合。

但有人却觉得“四季相思”实难讲通,这不仅因为诗意难贯,而且通常所谓诗中表明季节的辞句,其实不然。

如谓“单衫”句表春夏之交或春天,“单衫”岂止春天可穿?“杏子红(黄)”与“鸦雏色”相对而言,所指为“单衫”色彩,亦不表明季节。

《西洲曲》所涉时节决不用“猜”,“采莲南塘秋”已作了明确说明;至于采莲时节又有“莲花过人头”亦并不奇怪,故亦不必再分初秋、中秋和深秋。

所以,秋天便是《西洲曲》的季节背景。

正是在秋日怀人时节,这位女子想起自己曾寄梅花一事,从而有所盼望。

先说“忆梅下西洲”,而后补充自己曾经“折梅寄江北”,正表明心情的迫切和思念之深重,极为切合此时女子的心态。

实际上,忆及折梅、寄梅之事,只是一个“引子”,是绵绵之思的开始。

诗篇在写了女子想到西洲以后,插叙了一下女子的打扮及其美丽的容貌,即“单衫杏子红(黄),双鬓鸦雏色”,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察入微的心理描绘或烘托。

本来,“西洲在何处”的交代紧承“折梅寄江北”正合乎逻辑;然而女主人公既想起了情郎,想起了自己曾折梅寄往江北,因而她多少抱有情郎可能归来的希望,下文所谓“开门郎不至”正说明了这一希望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朝乐府与《西洲曲》一、关于“南朝乐府”“南朝乐府”,产生年代始于东吴,迄于陈。

留存近五百首,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两大类。

前者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等几个主要地区,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

“吴歌”、“西曲”是原有的名称。

北魏孝文、宣武时南侵,收得这两种歌曲,借用汉乐府分类,总谓之“清商”(《宋书·乐志》、《魏书·乐志》)。

后世沿袭之,至宋代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仍将这两种归为《清商曲辞》。

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汉乐府民歌不同,它是集中于写男女之情(占90%以上),并且绝大多数以女子的口吻,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相思。

此外还有一部分作品专门描绘女子体态容貌的美丽。

由于这些歌曲多是由歌女在宴会等各种场合演唱的,自然以女性的口吻比较合适。

歌中既反映了南朝统治区域(主要是城市中)的民间风俗、社会状况,也反映了当代统治者的生活情趣。

南朝民歌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其一,它所表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的,而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

其二,从表现的情绪来说,南朝民歌中欢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

其三,南朝民歌的语言,出语天然,明朗而又巧妙。

其四,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南朝民歌中占主导的五言四句的格式,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南朝乐府民歌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双关隐语的大量运用。

双关隐语的构成,主要是利用谐音字和一字多义,这种双关隐语,常常又和比喻、象征手法结合使用,用以取喻起兴。

如《子夜歌》其七:“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同音异字“丝”既是相思的“思”,又是情丝绵绵的“丝”。

同音同字“匹”,既是布匹的“匹”,又是双关男女匹配的“匹”。

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感情在热烈大胆的同时又显得婉转缠绵,并且增加了语言的活泼和形象的生动鲜明。

二、《西洲曲》1、关于作者最早著录《西洲曲》的是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

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说是古辞。

明、清人的古诗选本或以为晋辞,或以为梁武帝作。

从《西洲曲》具有的民歌本色,诗中纯真的感情、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表现方式来看,都是与文人的创作大异其趣的。

但其格调之缠绵、词句之工巧、结构之精美又显然是经过文人的修饰的。

因此,后世论者大都肯定其为南朝乐府民歌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经过文人加工的作品。

2、关于内容的不同解说☐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

☐《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

本篇虽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沈德潜《古诗源》),但由于字句有所省略,文意时有暗转,因而时地、人物、情节等都颇难确定,众说纷纭。

以下简述三种解读:(1)多数论者都认为主人公是一位江南女子,诗篇抒写了她从初春至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远方情人的苦苦思念。

具体而言,少女所忆念的情郎住在西洲,而西洲在江北,自己在江南,不易晤面,他们曾于梅花开时欢晤过,今梅花又放,就折梅托人寄去。

春去秋来,少女的思念绵绵不断,又于采莲、于登楼中痴痴期待。

最终只能寄希望自己的“梦”被南风吹向情郎的住处。

(2)也有论者认为本篇所写是一位男子的忆念。

从开篇至“海水摇空绿”句都是男子口吻,写他正在忆梅花而想到情人住处西洲时,恰逢她寄来一枝梅花到其住处江北来,因而忆及她的仪容、家门、服饰、生活和心情;末四句改作女子口气,自道其心事,希望“向南的风”将她的梦吹到西洲。

(3)还有论者认为这是一首梦幻诗。

诗歌共三十二句,虽然只有末四句才写到梦,从篇幅上看,只占全诗的八分之一,但这既是全诗的结束,也可以说是全诗的归宿,就像万流归大海一样。

要言之,无论是诗的情感逻辑发展:忆—思—梦;还是结构形式:写梦前、梦中;抑或是写法上末四句两次写梦等等,都表明了《西洲曲》是一首梦幻杰作。

3、题解。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

开头说她忆起梅落西洲那可纪念的情景,便寄一枝梅花给现在江北的所欢,来唤起他相同的记忆,以下便写她从春到秋,从早到晚的相思。

诗中有许多辞句表明季节,如“折梅”表早春,“单衫”表春夏之交,“采红莲”应在六月,“南塘秋”该是早秋(因为还有“莲花过人头”),“弄莲子”已到八月,“鸿飞满西洲”便是深秋景象。

这一具有经典性的解释,至少意在解决这样三个问题:第一,这首诗是一个多情女子对自己情郎的思念之歌。

游国恩先生曾以为《西洲曲》从开头到“海水摇空绿”句皆为男子口气,只有末四句为女子自道心事;叶玉华先生则认为全诗部是女子的口吻(参见余冠英《古代文学杂论·谈西洲曲》)。

余冠英先生确定“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而以为“篇末四句当然是女子的口气,这四句以上却不妨都作为第三者的叙述”(同上),可以说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研究者已无疑义。

第二,诗中女子居于江南,而其情郎住于江北,西洲则是二人共同纪念的地方。

余先生说:“西洲固然不是诗中女子现在居住之地,也不是男子现在居住之地,它是另一个地方。

……它何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江中的洲呢?”(同上)第三,这首诗写的是“四季相思”。

显然,上述三个问题正是理解《西洲曲》的关键。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现在已不成问题,研究者早已取得共识;那么,后两个问题虽很少有人再有疑问,但本人感到,要想贯通全诗,其中仍有阻隔。

首先,女子居于江南,其情郎居于江北,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西洲与江南、江北的关系是什么呢?一般据诗中“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二句,认为西洲距女子居处不远,或谓即在江南,或谓距江南岸不远而两桨可渡。

那么,其与江北便相距甚遥。

但是,诗末却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两句千古传颂,正因其涉想新奇,情思无限;它寄托的显然是这位女子对情郎的思念之情,如果西洲离女子居处不远,“吹梦”又有何必要?其次,正如余冠英先生所说:“这首诗表面看来像是若干首绝句联接而成,其实是两句一截。

”(同上)所谓“两句一截”,正是从诗意着眼的;所谓“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正说明整首诗诗意的完整、统一而浑然一体。

以“雨句一截”的形式而写“四季相思”,不仅少见,而且很可能会破坏诗意的完整、统一。

诗歌所写,乃一位女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尤其是她的一连串的动作;这一连串的动作怎么会分到四季写呢?比如,从开门盼郎至出门采莲.从采莲南塘至低首弄莲,这显然是这位女子的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怎么可以分散到几个月去写呢?现代影视艺术有所谓“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镜头的剪接、组合,可以有较长时间的跨越、衔接而产生连贯的效果。

但省略的时间亦必须有结果体现出来,连贯只是效果的连贯,决不可一个连续的动作跨越很长时间。

因此,如果说《西洲曲》写的是“四季相思”,即在现代艺术也是颇难理解的,更何况它是千余年前的作品呢?不过最后一句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我想也可以理解为本诗描写的是一个人的梦境,这样诗中四季更迭的纷乱意象就不难理解了。

4、翻译课文。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折下梅花寄送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戴着翠绿钗钿的她。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就出门采摘红莲去了。

在秋天的南塘采摘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人头。

低下头拨弄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清。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莲子熟得红透了。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只能)抬头看着天上的飞鸟。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鸟儿,走上青色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太高看不到郎君,整天依靠在栏杆边上。

栏杆有十二个弯曲,(女孩)垂下的双手像玉一样明润。

卷起帘子天显得更高,海水荡漾空显出一片深绿。

海水像梦一般地悠悠然,你忧愁我也忧愁。

南风知道我的情意,把梦吹拂到西洲(与她相聚)。

5、讲解课文。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并非写梅落西洲、女子折梅。

“下”者,到也。

温庭筠《西洲曲》谓:“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

”“下”正是“到”的意思。

南朝民歌《那呵滩》亦有:“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

”其意甚明。

但“忆梅下西洲”也并非这位女子要到西洲去折梅花,而是说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

“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的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个倒装句。

“折梅”是过去所为,“忆梅“才是现在所思。

只有如此理解,方与下文所写季节相合。

如上所述,谓此诗为“四季相思”实难讲通,这不仅因为诗意难贯,而且通常所谓诗中表明季节的辞句,其实不然。

如谓“单衫”句表春夏之交或春天,“单衫”岂止春天可穿?“杏子红(黄)”与“鸦雏色”相对而言,所指为“单衫”色彩,亦不表明季节。

又如谓“日暮伯劳飞”表夏天,更属望文生解。

《礼记·月令》诚有“仲夏 始鸣”之载,《诗·豳风·七月》亦有“七月鸣 ”之句,“七月鸣”即为伯劳;但伯劳“始鸣”与“伯劳飞”井非一回事是显然可见的。

因此,《西洲曲》所涉时节决不用“猜”,“采莲南塘秋”已作了明确说明;至于采莲时节又有“莲花过人头”亦并不奇怪,故亦不必再分初秋、中秋和深秋。

所以,秋天便是《西洲曲》的季节背景。

“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江淹《别赋》),正是在秋日怀人时节,这位女子想起自己曾寄梅花一事,从而有所盼望。

先说“忆梅下西洲”,而后补充自己曾经“折梅寄江北”,正表明心情的迫切和思念之深重,极为切合此时女子的心态。

实际上,忆及折梅、寄梅之事,只是一个“引子”,是绵绵之思的开始。

“单衫杏子红(黄),双鬓鸦雏色”,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察入微的心理描绘或烘托。

本来,“西洲在何处”的交代紧承“折梅寄江北”正合乎逻辑;然而女主人公既想起了情郎,想起了自己曾折梅寄往江北,因而她多少抱有情郎可能归来的希望,下文所谓“开门郎不至”正说明了这一希望的存在。

正因有这个希望,她才在想到了情郎之后,立即注意到自己的装束和姿容,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要是情郎已站在门外了呢?所以这两句正绝妙地刻画出女主人公此时的心理活动,而不只是对其装束的简单交代。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二句,既交代了西洲之位置,亦表现出此女子对其挂怀之情;之所以值得如此魂牵梦绕,正因其为情郎所在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