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活动 人教版必修 教案

合集下载

农业生产活动教案模板范文

农业生产活动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 使学生认识到农业生产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关注农业生产活动,了解农业科技发展的意识。

4.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 农业生产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 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科技应用。

教学难点:1. 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科技应用。

2. 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农业生产活动实践基地或模拟农场。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分组讨论:农业生产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 教师讲解农业生产的定义、类型和特点。

-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了解农业生产的多样性。

2. 农业生产的类型- 教师介绍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

-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类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优势。

3. 农业生产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业生产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如提供粮食、衣料、住房等。

- 学生举例说明农业生产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4. 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科技应用- 教师讲解现代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等。

-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和不足。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参观农业生产活动实践基地或模拟农场。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如播种、施肥、灌溉等。

3.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科技应用。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3.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农业生产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3.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团队协作精神。

农业生产活动教案模板范文

农业生产活动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了解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 掌握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要素。

3. 理解现代农业提高产出的手段。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

2. 农业的分类。

教学难点:1. 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2. 如何运用原理,设计最佳的农业投入和产出比。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相关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具。

2. 农业生产活动相关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 提问: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二、讲授新课1. 介绍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 讲解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3. 分析农业生产活动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

三、案例分析1. 以我国东部地区农业主要发展耕作业,西部主要发展畜牧业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

2. 以美国农业区域类型为例,分析其与美国农业发展的异同。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及分类。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有哪些?2. 提问:农业的分类有哪些?二、讲授新课1. 讲解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要素: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等。

2. 分析现代农业提高产出的手段:提高单产、扩大种植面积、改良品种等。

三、案例分析1. 以我国玉米产量增长为例,分析化肥和遗传改良在玉米增产中的作用。

2. 以江苏省丰县大沙河镇引进波尔山羊进行品种改良为例,分析品种改良在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要素及现代农业提高产出的手段。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如何合理运用农业投入和产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参考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参考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和分布规律;(3)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现状;(2)运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3)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服务农业生产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农业生产的定义;(2)农业生产的特点;(3)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 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和分布规律(1)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的定义及特点;(2)农业生产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3)世界和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3.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水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 农业生产技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作物栽培技术;(2)畜牧养殖技术;(3)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技术。

5. 农业生产布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2)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因素;(3)农业生产布局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特点和重要性;(2)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和分布规律;(3)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农业生产布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2)农业生产布局的原则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特点、类型、分布规律等知识;2. 观察法:观察当地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农业生产布局实例,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 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生产技术、布局原则和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标准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第一节《农业生产》。

具体内容包括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掌握农业生产发展的区位因素,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农业生产发展的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教学PPT。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同?2. 知识讲解:(1)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

(2)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3)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

3. 例题讲解: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差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农业生产发展的区位因素。

5. 课堂讨论: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讨论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六、板书设计1. 农业生产的特点2. 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3. 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我国某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区位因素,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 答案:(1)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2)可持续发展措施: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区位因素,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教案---以我国西南地域为例亳州五中一、设计思想高中课程规范要讨教员三维目的的完成:知识与技艺、进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天文教员应培育先生的创新和实际才干,促使先生知、情、行、意的构成。

面对天文初中不考、先生不注重的现状,高中天文教员倍感压力。

整个高中阶段出现出先生天文底子薄、了解难度大、兴味低下,先生越学不会越不情愿去学。

在课堂上主动接受知识,全体天文水平不高。

这就要讨教员打破惯例教学、由课堂主体是教员变为先生是主体。

如何改动这一现状,首先是如何提高先生学习天文的兴味,借助多媒体充沛的把天文教学的单调性变得愈加兴趣性和直观性,也充沛调动先生参与天文学习的积极性。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剖析农业消费的条件、规划、特点和效果,了解农业继续开展的方法和途径。

必修三是必修一自然天文和必修二人文天文的总结,是在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基础上对前两本书实际知识的运用,是培育先生学致运用的进程,而必修三主要以案例的方式展现出来,例如本节内容就是以我国西南地域为例引见我国的农业开展。

农业是第一产业,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

本章节主要从西南地域的位置环境、农业规划特点及开展方向向先生逐一展现。

二、学情剖析先生曾经学习了普通的区域学习方法,可以基本依照区域剖析方法来停止自我学习,但先生普遍对天文基础不牢,思索效果方法过于单一,不可以很好的把知识前后融合,内化为自身,在学法上多是经过查阅地图,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效果不大,发现先生对知识的迁移较困难。

三、三维目的知识与技艺1、了解西南地域农业开展的天文条件,剖析西南地域农业消费的影响要素,学会应用知识去剖析其他地域农业消费条件2、经过火析西南的天文特点,总结西南农业消费的优势和优势,学会一分为二看待效果。

进程与方法1、指点先生阅读有关西南的各种图表,提高先生读图、剖析图、运用图的才干,并能对图表中所隐含的信息停止加工、剖析,并用繁复的天文言语表达出来。

第五单元第一节农业生产活动(人教)

第五单元第一节农业生产活动(人教)

农业生产活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2.了解农业的投入和产出的基本要素和一般模式。

3.掌握农业分类的依据和类型。

能力目标:能够以当地某种农业为例,分析该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要素、所属农业分类,并说明该农业主要从事农事进行的时间,从而进一步理解农业生产特点。

情意目标: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农业生产的特点。

2.农业生产的分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

【教学模式(或方法)】读图分析、总结归纳1.从农业生产的概念出发,逐步分析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业分类。

2.结合身边事例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

【板书设计】第一节农业生产活动一、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2.特点: (1)地域性 (2)季节性和周期性二、农业的投入和产出1.投入要素:自然条件——光、热、水、土劳动力——劳动者生产资料——农具、种子、化肥、农药科技——育种、灌溉等2.农业产出:供人食用——粮肉奶蛋类工业原料——皮毛棉花等三、农业的分类1.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畜牧业(农、林、牧、副、渔业)2. 按投入多少分:粗放农业密集农业(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3. 按产品用途分:自给农业、商品农业四、农业发展史1.原始农业:靠天吃饭2.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经验3.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教学过程】同学们,我们在上册课本中认识和学习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了解到了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活动的场所,而且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资源。

那么,我们应如何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呢?我们再来学习人文地理,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关系。

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对环境施加着影响。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参考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参考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3)了解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4)能够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现状;(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农业生产数据;(3)进行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认识;(3)培养学生珍惜粮食、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农业生产概述(1)介绍农业生产的概念和特点;(2)阐述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1)气候因素:温度、降水、光照等;(2)地形因素:坡度、海拔、地形类型等;(3)土壤因素:土壤质地、肥力、酸碱度等;(4)人类活动因素:农业生产技术、政策、市场需求等。

3. 农业生产活动(1)种植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2)畜牧业:家禽、家畜、水产等;(3)林业:林木、果蔬、茶叶等;(4)其他农业生产活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

4. 农业生产区位分析(1)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识别与分析;(2)农业生产区位的优化与调整;(3)案例分析:我国主要农业产区的区位优势与特点。

5. 农业生产实践与创新(1)参观当地农业生产现场,了解农业生产过程;(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农业生产数据;(3)开展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4)探讨农业生产创新途径,如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农业生产概念、原理和区位因素等;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农业生产案例,引导学生思考;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生产现场,加深对农业生产的认识;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农业生产问题,培养合作意识;5. 实践活动法:开展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高三一轮复习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轮复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高中地理必修Ⅱ所阐述的主题是“如何走人地协调发展的道路”,从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三个层面进行论述.本章“区域产业活动"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产业活动联系着人类社会和环境,产业活动中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三个方面是人类最主要的产业活动,也是教材中研究的重点。

第二节内容是在第一节综述了产业活动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的基础上,具体讲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本节课内容为第一课时,阐述农业区位因素.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先正文、后阅读、之后是活动。

正文内容简洁明了,阅读内容拓展学生视野,活动案例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在经过高中阶段对高中地理必修1、2、3的学习,已经具备了高中地理的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并能联系家乡的、身边的农业地理现象进行热爱家系、建设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分类,主要农作物分布与生长习性;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分析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乡土地理与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培养对家乡农业生产的自豪感.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幻灯片展示案例材料【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难点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农业区选择【教学准备】课前搜集农业区位的相关案例,整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根据本地区的农业特点,编辑资料;设计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生在东北,长在东北,人们都说我们东北平原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么她的魅力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大家欣赏东北的农业生产图片。

1.东北平原主要的农业类型是什么?2.东北平原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有哪些?3.有什么特色的农产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东北平原之美,很大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她的农业之美.而农业呢,是我们三大产业部门中最基础的部门。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参考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参考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农业生产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2. 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 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的关系4. 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5. 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教学难点: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3.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农业生产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生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介绍农业生产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分析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优势和不足。

4.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调查本地区的农业生产现状,思考如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农业生产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我国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策略时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

2.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教师应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生产基地,实地了解农业生产过程,增强学生对农业生产的认识。

农业生产活动人教版必修教案

农业生产活动人教版必修教案

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思路(一)教学内容分析1.知识目标:了解农业的投入、产出因素以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业的分类。

2.能力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图片和资料,并通过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从地理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领会人类应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意义。

②让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树立以科技报效祖国的信念。

(二)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内容是有关农业生产的概述,不仅是“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地域类型”两个知识点的预备知识,而且是学习人文地理的第一课,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以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并从以下三点达到这个目的。

1.突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通过谈话和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谈中认识到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进行分析、推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2.突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主线问题,培养学生通过问题深人思考,认识到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从而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人文地理部分的学习方式是不拘一格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要从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

使学生感到有强烈的培养自我观点的欲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教学过程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在上册书中主要学习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环境,我们学习有关地理环境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为了人类能够更好地去利用地理环境和更好地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教师追问〕从这位同学的回答,大家想想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些什么(学生回答〕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活动场所和自然资源。

[导入新课]好。

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就导致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类型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别是农业生产在这方面更为突出。

农业生产劳动教案

农业生产劳动教案

农业生产劳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劳动的基本流程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农业劳动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劳动的主要环节和操作方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农业劳动的艰辛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
农业生产工具的图片或实物、相关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农业生产劳动,大家知道农业生产都包括哪些方面吗?
生:种地、浇水、施肥……
师:对,大家说的这些都是。

那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农业生产工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展示图片或实物)
生:这个是锄头!那个是镰刀!
师:非常棒!那你们觉得农业生产劳动重要吗?
生:重要,我们吃的东西都是农民种出来的。

师:没错,农业可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呀。

那我们来看看农业生产的具体过程。

(播放视频)
师:大家看完视频有什么想法呀?
生:农民伯伯好辛苦呀。

师:是呀,他们很不容易。

那我们以后要怎么做呢?
生:要珍惜粮食,不浪费。

师: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大家明白的。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农业生产劳动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可能还需要更多实际体验的机会,让他们更深入地感受农业劳动的魅力和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简单的农业实践活动。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活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活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农业生产活动——覆盖技术【学习目标】1、对比分析和归纳覆砂、覆草、覆膜三种农业覆盖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原理明晰;2、能够针对问题、现象进行思维建模,同时又打破模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感受人类趋利避害改造农业区位因素的伟大成效,为各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考情分析】考点:农业区位因素;覆盖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卷别题号呈现形式考查内容分值2017 年新课标I卷9-11 题示意图+文字葡萄双层膜覆盖12 分2017 年新课标III卷36 题区域图+文字西班牙日光温室的普及24 分2015 年新课标I卷1-3 题示意图+文字树皮覆盖12 分2013 新课标II卷3-5 题文字材料地膜覆盖12 分2011 年大纲卷36 题区域图+文字法国葡萄种植与鹅卵石的作用16 分【知识回顾】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如何改造自然因素?【高考链接】1.(2017 全国1,9-11)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图3 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2 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专题突破】读背景学习材料,尝试自行总结三类农田覆盖技术对农业生产分别有哪些影响并尝试探明原理一、覆砂类【梳理归纳】原理影响覆砂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表面粗燥,减少地表侵蚀保土保肥【典题探究】1.(2011 全国卷1,36(3))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

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

图5a 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下册农业生产活动5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下册农业生产活动5

§5.1 农业生产活动【教学目标】1.能说出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与其他部门的不同特点,说明其形成原因。

2.能说出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的要素与农业发展三个阶段的特点。

3.能说出农业分类的依据和类型。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投入和产出的要素、农业的分类。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讲述法。

【教具】农业投入—产出的一般模式和农业的分类投影片。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讲述]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高中地理的第一~第四单元,讲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

这些都属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活动场所,而且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资源。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推动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不同的地域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自然资源也不相同,而且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各种生产活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类通过生产活动而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程度在不断加深,并且使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人类可以越来越灵活地选择、安排生产活动。

[提问] 人类都有哪些生产活动的方式?[小结]人类生产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

主要有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等,它们都与地理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五单元的第一节农业生产活动。

[讲授新课][板书]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活动[提问]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小结]师生一起看课文了解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讲述]第一节农业生产活动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农业生产的特点,二是农业的投入和产出,三是农业的分类。

下面我们先来讲第一个问题农业生产的特点。

[看书思考]农业生产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有哪两个显著的特点?为什么农业生产具有这两个显著特点?[板书]一、农业生产的特点[提问、讲解、小结] 农业生产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及原因。

高中地理5.1 农业生产活动 学案(1)(人教版必修下)

高中地理5.1 农业生产活动 学案(1)(人教版必修下)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阅读思考]:何为农业?分析农业生产的特点。
农业生产定义
农业生产特点
特点形成的原因
实例佐证特点
二:农业的分类1。区别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2.区别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3.区别自给农业与商品农业
思考判断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粗放农业
密集业
种植业
畜业
自给业
商品业
水稻种植业
大牧场放牧业
商品谷物农业
混合农业
种植园农业
乳畜业
游牧业
热带雨林迁移农
§5.1农业的生产活动
学习目标:1.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会解释和运用农业的投入和产出的要素。
2.了解世界农业的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掌握农业生产的分类。
学习重难点:用农业生产的特点来解释世界各地和不同季节的农业生产活动现象,判断农业生产类型和进行恰当的评价是学习本节的重难点所在。
[导入]人类的生产活动主要有哪些方面?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是什么?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活动旧人教必修下册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活动旧人教必修下册

农业生产活动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了解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理解农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理解农业分类的标准;了解农业的地域类型。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技能。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农业生产的特点。

(2)农业的分类。

2.难点(1)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2)如何运用原理,设计最佳的农业投入与产出比。

3.疑点应如何处理农业投入与产出的辩证关系。

4.解决办法(1)让学生充分读教材上的示意图、图片、表格,通过读图表分析,理解相应的知识点,并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

(2)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归纳出农业生产的特点。

(3)让学生采用比较法学习农业的分类知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具准备投影片。

五、学生活动设计1.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地理事实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归纳结论。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结论。

3.指导学生读图,提出问题后讨论分析。

4.对于类似的地理事物,启发学生运用对比法(表格法)进行学习。

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理解农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理解农业分类的标准,了解农业的地域类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技能。

3.德育目标通过国外先进农业科技与我国的对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农业振兴做贡献的意识。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二)整体感知通过一段有关农业生产的录像片段,让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基本特点、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农业的基本类型有初步的认识,了解人类正是通过农业等生产活动与环境、自然资源发生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只有进行科学的农业活动,才能最终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提问]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学生讨论][板书]一、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归纳]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下册农业生产活动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下册农业生产活动2

农业生产活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了解农业的投入和产出的各个因子及现代农业提高产出的手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熟悉农业的各种分类方法,能从不同的侧面对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农业的分类教学难点:结合实际说明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其分类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教学过程:农业生产活动: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培植驯化植物农作物动物家禽或家畜人们通过文化交流,把这些农作物和驯化动物从起源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丰富了人们的食物品种和各地农业生产类型。

提问:哪些农作物或驯化动物起源于我国?答:我国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都是世界最早的。

我国也是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一)地域性:农业生产的对象为动植物。

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的差异,使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二)季节性和周期性这是因为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

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明显。

二、农业的投入和产出1、农业的产出:各种农产品。

供食用的有:粮食、肉、蛋、奶、水果、蔬菜等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棉花、橡胶、皮、毛、麻、木材等2、农业的投入:自然条件:热量、水、地形、土壤、光照等劳动力生产资料:动植物(或种子)、农具、化肥、农药等科技:如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耕作方式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在加大,如农业机械替代手工农具,化肥、农药的投入,可促进产出。

在现代农业中,加大科技投入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发达国家,农业的新增产值中60%以上是靠科技投入转化来的;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个比值也在30%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思路(一)教学内容分析1.知识目标:了解农业的投入、产出因素以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业的分类。

2.能力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图片和资料,并通过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从地理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领会人类应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意义。

②让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树立以科技报效祖国的信念。

(二)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内容是有关农业生产的概述,不仅是“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地域类型”两个知识点的预备知识,而且是学习人文地理的第一课,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以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并从以下三点达到这个目的。

1.突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通过谈话和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谈中认识到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进行分析、推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2.突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主线问题,培养学生通过问题深人思考,认识到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从而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人文地理部分的学习方式是不拘一格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要从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

使学生感到有强烈的培养自我观点的欲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教学过程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在上册书中主要学习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环境,我们学习有关地理环境知识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为了人类能够更好地去利用地理环境和更好地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教师追问〕从这位同学的回答,大家想想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些什么?(学生回答〕自然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活动场所和自然资源。

[导入新课]好。

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就导致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类型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别是农业生产在这方面更为突出。

[教师提问〕一提起农业生产,我们每个人对它都似乎十分熟悉,大家看书,找出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学生回答〕农业生产活动概念。

(略)[教师提问]好。

你们知道天津主要的粮食作物、饲养的畜禽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在天津落户的?[学生回答]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饲养的畜禽有:奶牛、猪、羊、鸡等。

[学生甲回答]它们是经传播进来的。

[学生已回答]它们是天津人民改造自然过程中,经过培植、驯化发展来的。

[教师总结〕对。

现在的农作物和饲养畜禽正是通过当时人们有目的的劳动,把有价值的植物、动物经过培植、驯化或传播得来的。

从这一事实,你们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人类通过劳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发展了农业生产。

(教师提问〕这么多的农作物和驯化动物在传播、培植与驯化过程中,对于天津的人民来说可以有很多种选择,为什么他们只选择了这几种,他们选择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谈谈你们的看法。

[学生甲回答]因为这几种植物和动物适合天津的自然环境。

[学生乙回答]因为天津地区对这几种植物和动物有需求。

[教师总结]好。

也就是说一个地区选择农作物和饲养畜禽时,是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市场需求去考虑的。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哪些因素对农业影响较大呢?[学生回答]光照、热量、水分、土壤、地形。

[教师总结]非常好。

影响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就是光照、热量、水分、土壤和地形,它们和动植物本身及劳动者成为农业生产必要的投人因素,那么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还需要投入哪些因素呢?[学生读图]读出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的内容。

(略)〔教师提问〕通过读图我们知道:农业生产除了有必要的投入外,还要投人很多因素。

大家看下面两组资料,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出示资料〕资料1:根据国际学术讨论会消息,从1952年到1996年的40多年间,我国玉米单产由每公顷1350公斤增加到5203公斤,在玉米增产的因素中,化肥的广泛使用占了主导地位,而玉米遗传改良的作用不足40%。

专家认为,今后依靠化肥使玉米增产的潜力已十分有限,而遗传改良有望成为玉米增产的“主力军’”。

资料2:1998年初,江苏省丰县大沙河镇率先从南非引进2只原种波尔山羊,积极和徐淮白山羊进行品种改良,经人工授精繁殖出的波杂一代、二代、三代,效益高出普通山羊几十倍。

[学生讨论](略)[学生回答]生产资料投入比重增加,可促进农业的产出;加大科技投入,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教师总结]很好。

从以上资料大家总结出:在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是否符合农作物要求的基础上,加大生产资料和科技的投入,可以提高农业的产出,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关键是科技的投入。

[教师提问]从农业生产的必要投入因素去考虑,农业生产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怎么理解?请大家讨论发言。

[学生讨论](略)[学生甲回答]由于农作物的生长受光照、水分、热量等气候因素的影响,所以农业生产有季节性。

[学生乙回答]不同地区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不同,生长的农作物和饲养的畜禽也会不同,因此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

[学生两回答]季节的变化有周期性,所以农作物的生长也具有周期性。

[教师总结]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农业生产正是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这三个特点。

需要补充的是: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原因不单是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水平的不同也造成农业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教师引导]在世界的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差异,使农业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所以农业生产的对象、投人的因素和产品的用途都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分类的方法。

读图5.2,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农业的分类。

[教师提问]根据农业生产对象的不同,如何对农业进行分类?[学生回答]依据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植物或是动物的区别,我们可以把农业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类。

[教师总结]对。

城市近郊的大部分农民,为了增加收入,同时在田地上既经营种植业又经营畜牧业,我们把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叫混合农业。

[教师提问]要想增加农业的产出,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来实现?〔学生甲回答〕可以扩大耕种面积。

[学生乙回答]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教师追问]如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学生丙回答]多投入劳动力、生产资料,提高科技水平,都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教师总结]从以上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增加农业的产出,必须对农业生产增加投入。

但是在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同,对农业生产增加投入的因素也不同。

例如: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一般都是地广人稀、经济水平落后的地区,他们把扩大土地面积作为增加农业产出的主要手段,而投人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较少,我们把这样的农业叫粗放农业。

[教师引导]相对于这种粗放农业的就是密集农业,目前世界上的农业主要是密集型的,大家讨论什么是密集农业,密集农业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区别?[学生讨论〕略。

[学生甲回答]密集农业就是靠投人的生产资料或劳动较多,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业产出的农业类型。

[学生乙回答〕发展中国家的密集农业是靠多投人劳动力实现提高单产的目的;发达国家的密集农业是靠多投人生产资料、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实现的。

〔教师总结〕很好。

我们把靠多投入劳动力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农业叫劳动密集型农业。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都属于这个类型。

[教师总结]我们把靠多投入生产资料、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农业叫资金密集型农业和技术密集型农业。

现在世界出现了很多技术和资金复合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工厂化生产。

[教师讲述]从以上资料得知: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工厂化养殖在世界上发展得很快。

在蔬菜、花卉等的栽培方面,发达国家多采用玻璃温室,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化续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自动化。

近年来温室无土栽培的生产得到推广。

我国在这个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有了一定发展。

[出示资料]在北京四季青乡有以科学技术为主体的锦绣大地现代农业公司,实现了无土栽培,营养液培养的工厂化绿色蔬菜基地。

种苗科学育种,快速繁殖,生产无公害绿色蔬菜,满足市场需求。

[教师引导〕看完这组图片的资料,对比粗放农业、劳动密集型农业、资金技术密集型农业的投入因素,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生产资料和技术的投入是实现提高农业单位产量的重要手段。

[教师总结〕好。

通过对这几种农业投人因素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投入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资料越多,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就越小,并且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得越快。

[教师引导〕根据农业产品的用途,我们可以把农业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你们能谈谈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吗?[学生甲回答]自给农业是指农业产品大部分甚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

商品农业是指农业产品是以销售为目的的。

〔学生乙回答〕自给农业由于农业产品供自己享用,所以规模小;商品农业由于农业产品作为商品,所以规模大。

[教师追问〕为什么商品农业经营规模大?〔学生回答〕为了降低成本。

〔教学总结〕商品农业为了尽可能获取高额利润,一般一个农场只种植一种农作物或只饲养一种牲畜,这样不但降低了产品的成本,还便于管理,更容易提高产品质量及知名度。

[教师讲述〕一般来说,商品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自给农业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我国也有很多商品农业的农场。

[教师引导〕对于同一个农业地域类型来说,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可以把它归属到不同的农业类型;但就一个地域来说,它之所以能形成一个特有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和它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不开的。

请大家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条件、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讨论〕略。

[学生回答)对于现代农业来说,自然条件对它的影响越来越小了,而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它的影响越来越大了。

[教师总结〕很好。

虽然农业是一个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的产业,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已不再是决定性的。

这说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扩大,自然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力度逐渐减弱,人类可以越来越灵活地选择和安排生产活动了。

[布置作业]课后同学们分组选择天津任意一个农业进行调查,完成课后活动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