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制订方面的存在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1、目标过于宽泛:

这是当前教学目标制订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往往把语文课程目标当做课堂教学目标或单元教学目标。如:“培养创新意识;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等等,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不可能完成这么宏大的目标。

2、目标主体混淆:

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但相当一部分课堂教学的目标制订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均处于受动者的位置。如:“在目标设计中,培养··;教育··;训练··;引导··”之类的陈述比比皆是。这些都是以教师“教”代替学生“学”的行为,反映了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是站在“教什么”和“如何教”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学什么”和“如何学”的角度。

3、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可测量性。

制订教学目标是为了让教师把握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明确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具体的、明

晰的,而不应该是抽象的、模糊的;是可观察、可检测的,且应该指明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平,可惜不是这样。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整体感知课文”等等教学目标中,体会、学习、理解、感知等概念就是模糊的不容易观察和检测。

(二)、教学目标片面、狭隘甚至异化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仅有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不按学段、单元、文体等来设计,程式化,千篇一律;偏离语文学习本体,导致目标异化。如:《大自然的语言》将教学目标制订为“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了解物候研究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看云识天气》一课将目标制订为“了解一些气象学知识,学习识别天气”等等,这些目标实际是地理学科的而非语文学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揭示了语文学习的本体是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每一个教学目标的制订都应该指向语言的学习与运用。

(三)、机械地理解三维目标

主要表现为目标设计面面俱到,结果缺少重点,不知难点,深浅详略失当。比如《詹天佑》一课,制订目标时,罗列了内容感知、构思谋篇、语言运用、主旨探究、情感趋向、写作训练、字词理解、朗读训练等等十来项教学目标,然而,这一课最多安排3课时,要小学生在这3课时里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是不可思议的,超越了学生的学习

能力水平,其结果就是蜻蜓点水,高耗低效。

二、教学内容确定存在的问题

1、没有将课程和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

转化流程: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教学内容确定到位、体现学习需求、有教学价值,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

对于教师来说,教材所选的一篇篇课文,并不等同于课堂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教学的素材。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挖掘和整合。因此,教师要在认真研读、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合理挖掘,组合出科学、合宜的具有语文学科特色的教学内容。其他学科重在教材“说什么”,语文学科则重在“怎么说”,以使学生从中学习“怎么说”,即如何具体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培养读写听说等语言能力。

2、随意附加导致必要的教学内容缺失

目前,仍有许多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想怎么教就可以怎么教,想教什么就可以教什么,教这或教那、教多或教少甚至不教都无所谓。如:教爱国主题的文章,必定播放《我爱你中国》之类的歌曲;感恩的文章就播放父慈子孝的图片;环保类的文章就必定延伸到自己家乡,如何出谋献策。这些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的行为侵入课堂,导致应有的教学内容缺失。

在确定阅读教学内容时,教师应重点思考下列问题:1、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是什么?文本在这堂课中有什么独特价值?2、为什么需要学这一篇?如果是精品文章,那么“精”在何处?这就是这篇文章

的教学内容。3、这篇课文什么需要教、什么可以不教?如果一篇文章不教都能学懂,那还要教么?因此,要根据教学目标、学情来筛选提炼,教学内容才能确定。学生能读懂的不教,怎么学也无法理解的不教,不是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不教,这样才能把教学内容提炼得精粹,任务规定得集中。

三、教学策略存在的问题

1、墨守成规与随意发挥

墨守成规是指多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师讲授法。部分如语文知识、概念运用可使用,如果过多使用肯定是不行的,往往是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可与之相反的是有些教师盲目追求新的教学策略,出现了教学策略选择的随意性。认为只要课堂气氛热烈、活泼,策略就得当,就代表课堂教学成功了,教学目标有没有实现不管。

2、表面化与形式化

语文教学策略使用形式化在公开课、展示课、评优课中尤为突出。例如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形式等,为讨论而讨论。有些教师将语文活动表面化,一问就答,一答就对,一呼百应,不需要过程,更不关注过程。比如让学生说自己的感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是,学生该怎么说、怎么概括完全不清楚,结果学生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概括就怎么概括。也有些教师总是让学生“读你喜欢的”“用你自己的方式读”,看似尊重学生个体,实际是无策略、没方法。

3、信息化手段使用泛化

很多教师过渡依赖多媒体,课堂上声光电齐上,把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戏剧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被冷落、被遗弃,掠夺了学生钻研课文的时间和空间。此外,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不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将教学活动语文化。如:让学生在课堂长时间聆听音乐、欣赏图片、无主题地讨论、脱离文本无目的地探究、在阅读教学结尾做泛人文化的读写结合等等,这些课堂表面看来教学策略用得很好,实际大多背离语文学科特点。

【二】:改善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确定具体合理的教学目标

1、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制订:

语文课程自身固有的本质目标是:指导学生理解掌握本民族的语言,并能熟练自如地运用,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地表情达意,交流思想和信息,即通过言语作品和言语活动形成言语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培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制订教学目标要关注三维目标的全面性(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也要关注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学段、单元、课文的具体要求);还要关注三维目标的选择性(根据文本特点有侧重点地设计一维或二维教学目标)

2、基于教材的目标制订:

语文教师对学年、学期的教学目标要清楚把握,然后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分析一册教材中安排了哪些教学单元,各个单元突出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然后将单元教学目标中主要完成的目标和课程标准中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