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形成原因
魏晋风度
玄学趣味
“玄”出自《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 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本义是黑色,作为《老子》思想体系中的 重要观念,有微妙深远、看不透的神秘意思。魏 晋思想家奉《老子》、《庄子》和《周易》为 “三玄”,崇尚以老、庄学说为依据而辨析名理 的“玄谈”,因此其思想学说被称作玄学。
阮籍的脱俗,不仅被时人所认识也被世人所接 受。脱俗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追求与道相契、与自 然一体的“大人”境界:
夫大人者,乃与造物通体,天地并 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 不常其形。(《大人先生传》)
(四)尚美——活得要有品味
王仲祖有好仪形,每览镜自照曰:“王文开那得生 如馨儿?”时人谓之达也。又酷贫,帽败,自以形 美,乃及帽肆,就帽妪戏,而得新帽。 —— 《裴启语林》一二七卷
(五)口吐莲花,才华横溢——活得要有用 清谈分为口谈和笔谈 自问自答
嵇康《声无哀乐论》 欧阳建《言尽意论》 嵇康作《养生论》 向秀作《难养生论》 嵇康又作《答难养生论》
张辽叔作《自然好学论》,嵇康持不同意见,便作《难自然好 学论》;时人有《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便作《难宅无吉凶摄生 论》,对方又作《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复作《答释难宅无 吉凶摄生论》。学术气氛非常浓厚。
(五)口吐莲花,才华横溢——活得要有用
(一)注重养生,珍视生命——首先要活着
王东亭与谢公交恶。王在东闻谢丧,便出 都,……王于是往哭。督帅刁约不听前,曰: “官平生在时,不见此客。”王亦不与语,直 前哭,甚恸,不执末婢手而退。——《世说新 语· 伤逝篇十五》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 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 《晋书阮籍传》
魏晋风度
一、 “魏晋风度”产生的时代 魏晋风度” 背景
从公元220年曹魏代汉到公元420年 的刘裕代晋,整整200年,除西晋的短 期统一外,中国始终处于分裂动荡中, 除战场上的血雨腥风,更有政权内部 各系派的明争暗斗,曹丕代汉、司马 氏代魏、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等等。 每一个政治斗争中都有对士人的杀戮。
我们可以开出一长串令人心惊 肉跳的死亡名单:嵇康、潘岳、陆 机、庚凯等等,仅在司马代魏的过 程中,与曹魏宗室及其他司马氏敌 对势力有关系的社会名流几乎全部 被诛杀,他们包括:曹爽、何晏、 刘宝贤、诸葛诞等等,而幸免于难 的名士们却依然要活着面对这黑暗 恐怖的社会现实。
“风度”背后的真 风度” 实
——论“魏晋风度”反 魏晋风度”
映的士人思想
历来人们对“魏晋风度”的赞许 很多。从表面上看,魏晋人士的狂傲 不羁、旷达超远、风流潇洒、做诗饮 酒、隐逸寻仙、喜好清淡等行为在很 大程度上拜托了传统礼教的束缚,发 挥了士人的自由风格。在此,我们可 以提出一个问题: “魏晋风度”到底 是否反映士人真正的心情与思想?如 果不能,那我们对于“魏晋风度”的 赞赏与个人主义恐怕有情况下,在当 权者的极端猜忌压抑下, 士人们如何能任性而为、 风流潇洒?
因此,从当是恶劣的形势推断, 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魏晋 人士不可能真正超脱,相反,他们 只能是一个极度痛苦、郁闷、受压 抑的群体,他们的苦难史才是中国 历史上仅见的。也就是说,当时不 可能有士人们的“个人主义”。
魏晋风度及其形成背景初探
魏晋风度及其形成背景初探魏晋时代是一个复杂而巨变的时代。
这是一个社会动乱不安的时代,这又是一个思想文化活跃的时代。
生命在这里恣意盛放,任性自然,于整个中国古代史上不能为一却难能有二。
魏晋名士作为其间最具代表性的群体,所体现出的魏晋风度亦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标签:魏晋风度形成背景魏晋风度一般认为是魏正始年间到东晋灭亡这两百年间名士们所表现出的风度。
《后汉书》《三国志》《晋书》中记载的品评词语如“风貌”“风骨”“风流”“风神”等都与“风度”相类似。
人们从重视外貌服饰再到气度,又渐渐转向一种人的精神气质,如《世说新语》中的“识鉴”“赏誉”“品藻”“容止”等篇的记叙。
这何尝不是个体“存在”的意识觉醒和张扬个性的自我发现之前奏?一、门阀士族的兴起魏晋名士大多出身于士族。
所谓士族,是地主阶级中拥有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特权的一个阶层。
汉朝士人出仕主要通过察举、征辟,而这样的选拔制度往往容易权操于下,容易形成拥有较大政治力量的集团。
东汉时期,族姓阀阅成为选士的重要依据,地方选官被少数大官僚、名门望族所控制,门阀大族的子弟在选官中得到优先。
曹丕时开始使用“九品中正制”,西晋虽然沿袭这一制度,但由于品德、才能等缺乏固定准确的衡量标准,往往只注意被评定者的家世。
到魏晋时期,甚至演变为一种变相的、事实上的世袭制,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东晋门阀士族达到顶峰,出现著名的琅琊王氏、陈留谢氏、谯郡桓氏、颍川庾氏等世家大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这也是魏晋时期独特的“魏晋风度”形成所不可或缺的政治要素。
与此同时,在经济方面,士族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生产力的进步和财富的增加,使得一部分大家族的子弟无需投入劳动力生产,而专事文化与政治。
对比夏商周时期,我们不难发现,生产力的低下使得整个社会趋于以礼乐管理控制,将整个社会纳入整体范畴,从而很难出现洒脱不羁的文士集团,至多是以个人出现。
而魏晋时期,江南的富饶、士族庄园经济发展,使得士人拥有闲暇和物质财富保证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学艺术创造,这就为魏晋风度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魏晋风度的三要素,名士、酒和药
魏晋风度的三要素,名士、酒和药魏晋之风度所向往的是浮华,这和历朝历代所不同的是,此时的人们就像是注入了鸡血一样,空有一腔热血,但是无处施展。
而且文人名士的无奈更是前所未有的无奈,并不是不得重用也并非没有入仕的机会,而是不能妄自菲薄的无奈。
其实这也是魏晋风度的病态之处,很多的文人心有不满可是又畏惧强权,只能够利用一些不成熟的手段去反抗朝廷,就好像是小时候的叛逆孩子一样,总是有着出格格不入的小心思。
当然魏晋很难理解,但又非常容易理解。
难的是要说清楚魏晋风度的主要形成原因很难,简单的是魏晋风度始终离不开三个话题,那就是名士、酒和药。
魏晋名士名士浮华魏晋多名士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比如后世所敬仰的竹林七贤便是出自于魏晋时期,在这里名士有两个特征,首先是年少成名或者是名气很大,但其次是要没有出仕。
如《月令》之中的记载为“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而大家郑玄所给出的注解就是不出入仕途的名人。
至于说为什么在魏晋时期多名士的原因,刘颂给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清议不肃,人不立德,行在取容,故无名士。
”;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刘颂在说无名士,实际上却是在诉说名士逐渐畸形的病态。
魏晋时期的名士多好浮华之风,不像是东汉末年一样能起到至关重要左右朝局的作用,也不能将才华奉献国家,反而是醉生梦死的现象。
魏晋风度下的名士魏晋时期的名士更多是属于“风流自赏”,来自于自我的认知,而不是其他人给予的评价。
魏晋名士崇尚的是自然,也就是率真坦率的性格。
而且这时候名士更多时候讨论的话题是托杯玄胜,远咏庄老,向往的也是脱离现实的快乐。
这实际是一种逃避心里在作祟,想要成为隐士高人,即使埋没了自己的才华也不愿意出仕。
这也是为什么说魏晋之风度在历朝历代都不受推崇,因为这所表达的是一种消极态度。
刘伶就像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行为放荡乖张,经常是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
比如他总是赤身裸体的待在家里,面对其他人的质问他也是振振有词。
他认为自己是以田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服,这有什么羞耻可言。
“魏晋风度产生的原因初探
“魏晋风度产生的原因初探魏晋士人为什么要这样表现自己?背后隐藏着他们怎样的思想?这种思想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本文试做分析。
魏晋之前,“天人感应神学”作为权威思想主宰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它产生依赖性。
汉末魏晋正是“天人感应神学”失去效力而新的权威思想尚未确立的时期。
“天人感应神学”的崩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汉末,“天人感应神学”崩溃。
在汉武帝时期,为了稳固大一统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董仲舒使“君权神授”观念成为“天人感应神学”的核心内容。
他提出:一切自然现象都是天神意志的表达,皇帝是天神在人间的代理人,是“天之子”。
强调群体、注重君王,是“天人感应神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人们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个体价值。
至于如何使个体融入群体并且发挥聪明才智为皇帝效劳,他又提出崇教化、立学官、察举征辟、建立文官制度。
西汉后期的杨雄、东汉初年的桓谭等人,早已运用朴素唯物主义对“天人感应神学”加以批判。
到了东汉,王充著《论衡》一书,对“天人感应神学”做了全面、系统的批判。
“天人感应神学”的核心在于“君权神授”,而王充那么认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
”总之,王充为天人感应神学的崩溃做出了理论上的准备,而导致其崩溃的直接原因,是东汉后期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批判思潮。
二、东汉安帝至献帝间,东汉王朝始终多灾多难。
水旱、瘟疫、山崩、地震、蝗虫灾害此起彼伏。
按照董仲舒的观念,天子一定是有违天意,所以天神数降灾祸以示警告。
东汉皇帝对此深信不疑,他们通过两种方式来获得天神的谅解:一是策免大臣以塞天咎,二是大赦天下、下诏察举贤良、赈济灾民。
然而,各种灾祸仍然屡现不断,使“天人感应神学”难以自圆其说。
频繁的灾祸更是在普通民众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恐惧,他们希望能够摆脱痛苦。
与皇帝和百姓不同,士大夫迈上了更加艰难曲折的求索道路。
面对自然的震怒,他们一方面仍然用谴告之说去劝谏皇帝,和外戚、宦官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另一方面,他们在内心里对“天人感应神学”充满了疑心,将目光从天道转向人道,试图以人道的威力来抵御自然灾害的攻击,希望树立一种新的精神权威。
古典文学研究:究竟什么是“魏晋风度”?
究竟什么是“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什么是魏晋风度,以及它的现代人生意义问题。
主要谈两个问题:一、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二、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当时,围绕着这一主题,各种人生哲学纷纷出现。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一、以阮籍为代表的逍遥论。
二、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
三、以《列子·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
此外,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
魏晋以后逐渐兴盛的佛教,则是从宗教麻痹的角度,来解释人生问题的。
这几种人生哲学虽然旨趣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是探讨如何解脱苦难,实现人生价值的。
魏晋风度的两面性:为了标榜风流,而失去了自然风度
魏晋风度的两面性:为了标榜风流,而失去了自然风度魏晋名士多风流,可风流在哪?抽象的概念不好说透,可以通过一个案例先来了解。
在《晋书·王徽之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夜大雪,王徽之从梦中醒来。
看着洁白一片苍茫之感,遂王徽之干脆不再酣睡,而是置办酒菜赏雪。
这还不够,王徽之酒到兴处,直接来回踱步朗诵《招隐》一诗。
王徽之的思维是跳跃的,这时候又觉得不尽兴,非要将自己的这份喜悦分享给好友戴安道。
王徽之雪夜访戴家可是戴安道远在剡县,但王徽之毅然前往,船行一夜才到达戴家。
不过到了戴家门口,王徽之连门都没进,望了一眼就原路返回。
下人百思不得其解,遂问缘故。
王徽之答道:“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意思是说本就乘兴而来,如今没有了兴致,见与不见有何分别?这就是魏晋风度,一种超脱世俗毫无拘束的生活态度。
玄学清谈魏晋风度起源于清谈风,又被称为是玄学。
玄学的出现前无古人,在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对两晋的政治风气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为代表的人物就是曹操的义子兼好女婿何晏,还有王弼郭象等人。
玄学主要讨论的范围就是《老子》、《庄子》以及《周易》,根据三部经典著作抒发观点。
时常几人或者小团体的讨论,这种行为方式即为清谈。
但抛开这一切外表的迷惑,实际来说玄学即是表达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抨击,反对儒家礼仪对人行为的限制,根本上玄学的出现就是一种改革。
影视剧中的何晏形象玄学崇尚自然之风,其中的核心内容出自于何晏。
何晏有一套理论名为“贵无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无概念。
和道家思想略有不同的是,黄老道家重点阐述“有为与无为”,玄学单纯意义的讨论有无。
主导思想是认为世界万物以无为本,有的存在也建立在无的基础之上,没有无何来的有?同时无既代表着一切事物本没有规矩,是瞬息万变的。
一切的规律都要视情况变化而变化,不能依靠礼教强行规范。
魏晋风度在政治上的体现东汉时期有着对官员考核的制度,设立考课,考核方向从地方人口、土地、赋税、捕捉罪犯的数量,用这些数据来衡量官员的政绩指标。
魏晋风度产生的原因
魏晋风度产生的原因
魏晋风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社会背景:魏晋时期处于东汉末年的混乱局势之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等问题导致社会秩序的破碎。
文士们感到失望和绝望,转而追求自我修养和心灵的寄托,形成了独立思考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氛围。
2. 壮游思潮:魏晋时期壮游思潮盛行,士人们倾向于追求自然山水和闲适田园的生活态度。
他们在魏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战乱中选择了追求精神独立和宁静的生活方式,这种精神追求逐渐形成了魏晋士人的共同价值观。
3. 文学繁荣: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期,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文人,如《世说新语》、《晋书》、《资治通鉴》等。
文人们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推动了魏晋风度的形成。
4. 精神自由:魏晋时期的文人由于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的变革,不再受到朝廷的束缚,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他们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境界,对于社会中的困扰和问题也有了更独立的思考和表达。
总的来说,魏晋风度的形成与社会背景、壮游思潮、文学繁荣和精神自由等因素相互作用相关。
这种风度在当时成为一种追求自由、独立思考和精神追求的精神象征,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风度的看法
魏晋风度的看法一、魏晋时期的背景1.1 魏晋时期的政治环境1.2 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1.3 魏晋时期的文化特点二、魏晋风度的内涵2.1 魏晋风度的定义2.2 魏晋风度的重要特征2.3 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三、魏晋风度在文化领域的表现3.1 文学创作中的魏晋风度3.2 绘画艺术中的魏晋风度3.3 音乐舞蹈中的魏晋风度四、魏晋风度对后世的影响4.1 魏晋风度的传承与发展4.2 魏晋风度在宋元明清时期的继承4.3 魏晋风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五、对魏晋风度的评价和思考5.1 对魏晋风度的正面评价5.2 对魏晋风度的负面评价5.3 对魏晋风度的思考与总结六、参考文献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转型。
魏晋风度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深入探讨魏晋风度的看法,并对其在文化领域的表现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魏晋时期的背景1.1 魏晋时期的政治环境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一个时期,政治格局相对稳定。
魏晋时期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灭亡、五胡乱华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政治环境的变迁对魏晋风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2 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魏晋时期社会经历了动荡的局势和民族交融的阶段,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种社会背景为魏晋风度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1.3 魏晋时期的文化特点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文化特点十分鲜明。
文人雅士的兴起、儒学与道教的融合等都对魏晋风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魏晋风度的内涵2.1 魏晋风度的定义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士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它包含了士人的风度翩翩、气度非凡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追求自由、崇尚自然的思想信仰。
2.2 魏晋风度的重要特征魏晋风度的重要特征包括豁达开朗、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等。
魏晋时期的士人们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也对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有着高度的认识。
2.3 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体现了士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从汉末名士到竹林七贤_魏晋风度的渊源与形成历程
从汉末名士到竹林七贤:魏晋风度的渊源与形成历程□范毓周魏晋风度亦称魏晋风流,是魏晋之际自竹林七贤开始形成的名士风范。
究其要素,不过是服药、饮酒、清谈和雅量,但其本质却是追求理想化的人生,因而影响了其后千余年的士人,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向往不已的人格典范。
后世了解魏晋风度,大多是从《三国志》、《晋书》、《南史》以及《世说新语》等记载中获得印象。
然而,究其根源却是汉晋间复杂的社会递嬗给士人带来的影响。
中国士人自古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格特征和理想追求,对社会的关注、对朝政的敏感构成了中国古代士人特有的心态,同时也形成士人在不同时期因政治问题带动社会风气的传统。
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与外戚长期反复斗争,导致政治极端昏暗,社会空前腐败,到了桓、灵时期,宦官得志,肆无忌惮。
中原士人许劭、许靖兄弟,以“月旦评”的方式品评人物,遂开“清议之风”。
士族官僚以太学为中心,以品评人物的方式激浊扬清,臧否是非。
由于“清议”谴责腐败,揭露罪恶,赞扬敢于干犯专权宦官的士人,因而引发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和灵帝建宁二年(169年)两次收捕“党人”的“党锢之祸”。
直到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方才解除党锢之禁,诛徙之家,放归故郡。
经过两次“党锢之祸”,汉末士风大变,一改以前那种尊礼重经的常态,一方面转为注重清议,崇尚坚持正义、不畏强御的精神;另一方面,政治斗争的凶险,也使部分士人感到无奈,厌倦政治,逃避斗争,转而作私家讲学,归隐之风日盛。
这些不愿和腐败政治同流合污的士人,成为社会尊崇的楷模,并以“名士”的面貌登上时代的舞台。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兴起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自中平元年黄巾起义至太和三年三国鼎立, 45年间,征战未停,生灵涂炭。
士人流离转徙于割据势力之间,饱受痛苦磨难,尤其在汉魏转捩之际,社会发生剧变,士人更是感触颇多。
建安年间,曹操秉政,由于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均雅好文学,号称“三曹”。
围绕曹氏父子周围的士人孔融、陈琳、王粲、徐、阮、应、刘已“今学问之士,好语虚无之事。
【汉语言】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冲刺必考之魏晋风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公开课魏晋风度主讲:东东老师正始诗歌正始之音:两个代表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
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
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
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试论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这个时期的玄学思潮对正始士人心态及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重大。
一、正始诗人,往往都是崇尚老庄的士人,他们大畅玄风,建立玄学理论,开始了一个思想史上的新时代。
建安诗人在悲歌慷慨的抒情中得到感情满足,而正始士人则在玄思妙想中领悟人生。
玄学的基础是老庄思想,因而正始诗人在追求自然,心与道冥的同时,把老庄的人生理想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诗中来。
有的在诗中创作了一个庄子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诗人可以徜徉乎其中。
二、人与自然的亲和感,表现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把人对自然的态度引向审美的层次,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三、玄风对正始诗人的另一影响,就是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
建安诗人已发现了文学对人生做哲理的思索和哲学的观照,从诗歌的抒情向诗歌的哲理发展,在诗歌中注重表现哲理。
阮籍阮籍,阮瑀之子。
史称其“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
”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性至孝。
乱世中的文化盛宴:从世家大族的兴起看“魏晋风度”
乱世中的文化盛宴:从世家大族的兴起看“魏晋风度”提起魏晋时期、魏晋士人,我们最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魏晋风度”,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士人的品格精神以及时代面貌。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魏晋风度”独一无二,而塑造魏晋士人品格、孕育“魏晋风度”的,正是士人紧密依附的世家大族。
魏晋时期门阀政治极盛,地方社会的统治权基本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
世家大族是介于士人和社会之间的一个桥梁,是士人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而家族文化则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自然习得的。
在魏晋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士人或仕或隐,或激昂或平静,或崇儒或论道,他们的品格风度无一不是在家族文化影响下形成的。
魏晋时期,权利的争斗、社会的动乱导致了避世思想的产生,世家大族为了保全自身,疏远政事,热衷于清谈,这是家族文化的表现。
具体到士人身上,他们关注自身形象、张扬个性、看重个人的生存价值,凡此种种,都是在家族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
家族教导士人们以天下为己任,教导他们遵从孔、孟,所以在传统的社会秩序崩塌,儒学式微,名教危机的魏晋乱世,他们的信仰丧失,对于社会的反抗才会如此激烈。
一、世家大族的兴起豪族的兴起,主要靠的是军事、经济实力,但是为了维护家族的繁盛,则不能仅仅只靠武功了,必须得发展文化。
所以在豪族产生之后,他们一方面扩大田庄,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则把持政权,荐举同宗子弟为官。
豪族子弟虽然有入仕途的捷径,但也需要有相对丰富的学识才能胜任,因此豪族们大力发展文教,为向世家大族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西汉时期,“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
”但在东汉中叶以后,为照顾豪族大地主的利益,任子范围扩大,这就助长了世家大族培植自己势力的风气。
随着政治的腐败,家族势力的进一步扩张,察举制和征辟制也为豪强大族所利用。
此外,汉代的时候土地买卖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土地兼并导致大地主的产业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兴盛,《后汉书》记载阴子方“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吏,比于邦君。
魏晋风度特点
魏晋风度特点一、前言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士族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玄学思潮兴起,文人墨客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魏晋风度因此而形成。
本文将从时代背景、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探讨魏晋风度的特点。
二、时代背景魏晋时期,中国经历了连绵的战乱与动荡,社会秩序逐渐崩溃。
政权的更迭,战乱的蔓延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开始怀疑与否定。
这为魏晋风度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三、思想观念的变迁1. 玄学的兴起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达到了巅峰。
玄学主张超越现实世界的表面现象,探求人生的真谛。
玄学家以儒、道、墨为主要思想来源,形成了独特的学派。
他们关注人性、天道、宇宙之理等问题,提出了诸多抽象的理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五胡乱华的冲击五胡乱华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社会事件之一。
五胡族群的入侵导致政权的更迭,社会秩序的瓦解,文人墨客们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离失所。
一方面,他们对旧的封建秩序产生了怀疑与否定;另一方面,他们以个体的自由与独立为追求,形成了独特的风尚。
四、文学艺术的特点1. 新兴文体的涌现魏晋时期文学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新兴文体如辞章、赋、乐府等开始兴起,成为文人们表达情感与思想的重要方式。
这些文体语言简练、意境丰富,展现了文人独特的风度。
2. 温婉含蓄的文风魏晋文人以文为主要工具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他们追求温婉、含蓄的文风。
他们善于利用诗词、骈文等形式,抒发内心的感受,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
3. 追求个性独立的价值观魏晋文人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逐渐形成了独立、个性的价值观。
他们追求人生的自由与独立,追求内心的真实与纯粹。
他们不受世俗的束缚,积极追求自己的艺术与学术理想。
4. 吟咏山水的热情魏晋时期,山水诗开始兴盛起来。
魏晋文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促使他们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吟咏山水之美。
他们不局限于描绘景物的形象,更注重抒发内心情感,寄托自己的思考与憧憬。
两汉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变革
两汉魏晋时期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时期。
两汉文章,魏晋风骨,这已经是经常被人提起而且充满憧憬和向往的字眼了。
然而仅仅凭这些却还不足以这样称谓这两段时期。
中华文明是一个总括,是由很多的地域文明和民族文化组成的。
在汉代,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各种地域文明得到了融合;在魏晋时期,世代居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开始融进中原。
虽然在后来造成了五胡乱华的悲剧,但是融合的结果却是可以肯定的。
两汉文化是由众多的地域文化组成的一个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文化体系,无论是过去得历代王朝,还是现在的东西方的现代文明,对于两千年前的两汉文化都有着赞叹和崇拜心情。
两汉文化的形成较之中国上古时代文化(现在的研究归结为先秦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较晚的,它的形成基础是荆楚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燕赵文化等众多的地域文化,有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一)荆楚文化:是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最基础的文化类型之一,区域包括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是当时刘邦诞育地区的本土文化。
(二)齐鲁文化:也即是儒学文化。
其地域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
这一地区主要从事于农业和蚕丝织业,并因临海而富于鱼盐之利,故而形成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和习俗特征。
“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乡人者,大国之风也”;“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
(三)中原文化:即华夏文化。
这种文化主要产生于黄河的中游地区,在这一地区有着突出的较文明的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较为发达,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摇篮。
(四)关中文化:即三秦文化。
这种文化观念产生和形成于黄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这里膏壤千里,好稼穑,多大贾,农耕文化形成较早。
(五)北方文化:亦即燕赵文化。
这种文化观念主要产生于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时期的赵国、中山国、燕国以及以北的地区。
这一区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相同之处,但受到塞外匈奴的游牧文化的影响,显得更加雄浑粗犷,奔驰豪放。
魏晋风度的看法
魏晋风度的看法一、魏晋时期的背景与特点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跨越了公元220年至420年,历时近200年。
这个时期的背景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而在这个时期,魏、蜀、吴三国分立,北方民族大举南下,局势十分复杂。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文化多元化、思想开放自由、学术繁荣昌盛。
二、魏晋风度的内涵1. 长于诗文:魏晋风度以诗文为主要表现形式,又称“文人之风”。
当时的士人们非常注重诗歌和散文创作,并且对古代文学传统有着深厚的认同感。
2. 以清雅为美:魏晋风度强调清雅之美,追求内心真挚感情和高尚情操。
这一点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 崇尚自然:魏晋风度崇尚自然和自由奔放的生命力。
他们反对僵化的礼教和规矩,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4. 注重个性:魏晋风度注重个性,鼓励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一点在《世说新语》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5. 重视人际关系:魏晋风度重视人际关系,注重交际和社交礼仪。
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
三、魏晋风度对后世的影响1. 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魏晋风度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开创了以诗文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个性、崇尚自然、以清雅为美等特点的文学风格。
2. 对社会道德的影响:魏晋风度对中国社会道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倡导高尚情操和清雅之美,反对奢侈浪费和纵欲放荡等不良风气。
3. 对思想文化的影响: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
魏晋风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自由开放。
四、结语总之,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
魏晋风度以其清雅之美、个性张扬、崇尚自然等特点影响了后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而丰富的篇章。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魏晋风度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它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首先,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放达出格,有悖常理。
其次,清静无为,不务世事,洒脱倜傥,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再次,多独立特行,强烈的主体意识,又颇喜雅集,“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
最后,自我的发现与肯定,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个性上。
扩展资料
来源
“魏晋风度”一词实出自鲁迅那场著名的演讲。
魏晋时代长期的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离死别,妻离子散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所以,当他们意识到生命的长度不可以增加时,他们只能选择拓展生命的宽度。
这个时候的追求感观,心灵享受绝非堕落淫靡,而是一种自觉高尚情趣的体现,窃以为中国文化史上颇具一格的士大夫文化便发轫于此,就像山水画一样,士大夫空灵而隽逸。
生命在这里开的绚烂之极,光耀千古。
中国文化史上鲜有如此放旷自然的生命,错过魏晋,儒,释,道,各自成型,中国的文人们再不用效穷途之哭。
错过魏晋,经世匡政重走正道,中国诗篇里再也没有陶潜悠然菊花香。
错过魏晋,义理成风,规矩长存,中国名士们再也不敢纵酒狂歌,散发山阿,白眼向权贵,折齿为美人。
名词解释魏晋风度
名词解释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指的是魏朝(220年-265年)和晋朝(265年-420年)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征。
这一时期的风度以其独特的氛围和艺术风格而闻名,对中国后世的文化、艺术乃至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风度中,随着战乱的不断发生,文化人才纷纷离开政治舞台而投身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交流。
这促使文化繁荣和风尚的发展。
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雅士,他们以趋避世间纷扰为目标,追求清静自在,提倡志向远大、吟咏自然的生活态度。
这种追求单纯美的文化氛围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延续下来,使得魏晋风度成为一个区别于其他朝代的时期。
魏晋风度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艺术审美和士人风范三个方面。
在文学创作方面,魏晋风度的文人雅士们以作诗为主要方式进行创作,并倾向于写景抒怀,叙述个人感受和哲理思考。
他们倡导清新淡雅、含蓄婉约的文风,追求自由自在、洒脱舒适的创作状态。
知名的魏晋文人有曹操、陶渊明、陶潜等。
在艺术审美方面,魏晋风度推崇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追求平淡自然、静谧雅致的审美情调。
这种审美观念在绘画、书法、音乐和园林设计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尤其是山水画在魏晋时期达到了巅峰,以写意的笔墨表现自然山水景色,强调境界和意境,透露出一种淡然超逸的艺术追求。
在士人风范方面,魏晋风度强调士人的道德修养和儒家思想的传承。
他们追求礼仪、慎独、宽厚和谦虚谨慎等品质,抱持着忍辱负重、宁死不屈的精神。
这种士人风范在魏晋时期得到了普遍推崇,成为了士人阶层的理想追求。
总而言之,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而独特的时期,其文化特征和社会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清新淡雅的文学创作、自然山水画的发展以及士人风范的推崇,构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风度,也对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魏晋风度发展历程
魏晋风度发展历程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魏晋风度的发展理论上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和社会变革。
在魏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程度加深。
城市中的士人聚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这个时期,士大夫们以才学为重,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
他们通过座谈、辩论和写作交流思想,形成了魏晋风度的核心思想。
魏晋时期的士人对于修身的追求非常重视,他们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和道德伦理的追求。
士人们常常以清谈为娱乐,通过对于经书的研读和讨论,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文学素养。
魏晋时期的士人对于文化的自觉认同和自身修养的重视,为魏晋风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样,魏晋时期的士人也非常注重家庭的价值观和家风的传承。
他们强调孝道、亲情和家庭和睦。
许多士人在家庭中注重培养子女的道德修养和素养,以期能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士人。
这种家风的传承也是魏晋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魏晋时期士人们的志向追求和对于治国平天下的思考也为魏晋风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士人们常常对于政治局势和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他们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思索着如何通过自身的力量去改变这种状况。
士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常常表达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这种思想和创作对于后来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魏晋风度的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士人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对于文化自觉认同和家风传承的注重、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都为魏晋时期的文化艺术繁荣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漫谈“魏晋风度”
漫谈“魏晋风度”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在这个兵荒马乱、灾连祸结的时代,当时的文人士大夫远离政治、自在逍遥,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从表象看,这种方式十分颓废和消极,但实际上却蕴含着对社会、人生和命运的强烈追求,是独立人格的觉醒。
这一阶段历经300余年,发生了许多沧桑分合的巨大历史变化,留下了无数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
同时,它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最解放、个性最张扬的唯美时代,一大批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脱颖而出,为这个时代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汉家儿、鲜卑子、羌中杰、氐族雄、羯族豪、匈奴英,变弓走马,飒爽俊逸,玄言味永,飞鸿荡天,真可谓美不胜收、精彩绝伦!虽然时光黯淡了不尽精彩,流年老去了许多英雄,但魏晋时代那些未经雕饰的、人性化的、非戏剧而又恰恰是最戏剧化的一出出“大戏”,让我们不得不产生无尽的神往之情。
“魏晋风度盛唐诗”,也成为中国历代文化人心中永恒的梦想,虽然时代久远,却历久弥新。
魏晋是一种什么风度?简单地说,这是“人”的觉醒。
当统一的封建国家分裂之后,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推动历史前进的音符,它带着鲜明的、不加修饰的个性特征,颠覆了自西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正统,冲破了“天人合一”的谶纬宿命论的思想束缚,摆脱了汉赋大气磅礴却华而不实的僵化教条的文风,带着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他们“清峻通脱”的气质和一派“烟云水气”的风度,绝世清赏,仙姿卓越。
为后世顶礼膜拜。
魏晋风度是文化史上一段优美的风景。
魏晋人提出的“言不尽意”、“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的美学原则,长久地影响了中国艺术,“风度”在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它仅仅是个人文化素质与精神状态在言谈与仪表上的反映,同时也集中体现在人生观和世界观上。
魏晋时代的人物是很另类的,他们在动乱的世事下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光辉的业绩,且个性十足,潇洒自然,他们用行动率真地表现着自己的情绪与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道本儒末的模式
认为治理社会要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本, 以儒家名教为末,主调和儒道论。他们思 考越深刻,探索越深入,距离传统的价值 观念、生活模式就越远,这样一来,不仅 感情上痛苦,而且精神上也难以适应。他 们如同只身伫立在一片空旷无垠的荒原上, 孤立无依,前途未卜,一种渺小、孤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茫然、恐惧的心情油然而生。
孤独的求善之路
——魏晋士人精神重建之路
• 我们都知道魏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 代,士大夫一个个宽衣大袖,倜傥风流, 手持麈尾,口吐玄言,只是我能理解的。 至于服药行散,终日溺酒,以啸代言,更 甚者则散发垢面,裸袒箕踞,与猪共饮则 颇令人费解。 • 但这又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种现象,我 们一直在标榜魏晋是一个,人的自我觉醒 的时代,是人格美尽态极妍的时代,但为 什么我从中看到了极大地悲哀和挣扎。
三、内圣外王的理论模式
名教即自然,儒家即道家。通过道家的内圣和 儒家的外王结合起来,从而将个体与社会、自 然与名教、内在精神的超越与外在功名的求取 协调起来。 他们在名教与自然之间,在出世与入世之间, 找到了一条即出世又入世、最省事、最实用也 最安全的通道,走向皆大欢喜的人生,实际上 近乎一种不婴世务的超脱和纵欲,最终西晋走 向了灭亡。
四、东晋三教互补的理论模式
内圣外王的理论模式协调了个体与社会的关 系,消除了士大夫长久以来迷茫困惑的心态。 佛教的加入为清谈提供了新的天地 。 此时的东晋士人秉承西晋以来的习惯和生活 方式以及价值标准。皇权衰落,偏安江左, 此时的士人以一种着魔的姿态将清谈演绎到 极致。
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理论模 式
经过司马氏集团大规模的诛杀异己,士大夫们经 过沉思之后认为:儒家学说是残贼天下的鬼招妖 术,君主之制是制造罪恶的罪魁祸首。于是他们 猖狂的非汤武薄周礼,指斥名教的虚伪,以越名 教而任自然来实现精神的超越。这样就形成了他 们与社会的对抗以及与传统的对抗。 陷入了一种比正始名士更为痛苦的焦虑不安之中。
• 在一种旧有的文化制度、精神支柱垮台时,知识 分子会最先产生出一种幻灭感。在五四新文化运 动之前我们不会感到崩溃与重建的困惑,所以我 们不了解魏晋士人的种种行为。新文化运动之后, 知识分子中间的幻灭感普遍存在,正如陈梦家的 诗所写:“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 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 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魏 晋士人同样面临怎样重建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