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分层结构体系
网络安全层次体系结构
![网络安全层次体系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5d868c8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a.png)
网络安全层次体系结构网络安全层次体系结构是指通过构建一系列安全措施和技术,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下面将介绍网络安全层次体系结构的主要内容。
网络安全层次体系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层:物理层、网络层、主机层、应用层。
首先是物理层,物理层是网络安全体系的基础。
物理层主要涉及到网络的硬件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
在物理层中,主要的安全措施包括物理访问控制,通过限制物理访问来保护网络设备。
此外,还可以使用物理隔离、加密等技术来保护物理层的安全。
其次是网络层,网络层是建立在物理层之上的,负责数据的传输和路由。
网络层的安全主要包括网络拓扑安全、防火墙和虚拟专用网(VPN)等。
网络拓扑安全通过设计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来保护网络的安全性。
防火墙是网络的门卫,可以过滤、监控和控制进出网络的数据流量。
虚拟专用网是通过加密和隧道技术来实现安全通信的。
然后是主机层,主机层是建立在网络层之上的,主要指网络中的服务器和终端设备。
在主机层中,主要的安全措施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和安全配置。
身份认证主要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等来确认用户的身份。
访问控制是通过权限管理和访问控制列表来限制用户对主机资源的访问。
安全配置主要指对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安全设置和更新。
最后是应用层,应用层是建立在主机层之上的,包括网络中的各种应用软件。
在应用层中,主要的安全措施包括数据加密、安全协议和安全编码等。
数据加密可以保护应用程序中的敏感数据,使其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得到保护。
安全协议可以提供安全的通信通道,如HTTPS协议用于安全的网页浏览。
安全编码主要是指在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中采用安全的编程技术,避免常见的安全漏洞。
在网络安全层次体系结构中,不同层次之间各有各的功能和任务,相互协作,共同保护网络的安全。
同时,也需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测试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修复可能存在的漏洞和安全隐患。
只有在每个层次中都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才能够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系统。
了解计算机网络中的分层结构
![了解计算机网络中的分层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892356b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51.png)
了解计算机网络中的分层结构计算机网络中,分层结构一直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思想。
这种结构的设计思路是将不同的功能与任务划分到不同的层级中,以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在计算机网络中,分层结构得以广泛应用,其中最为常见的是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
本文将介绍这两个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一、OSI七层模型OSI模型,即开放系统互联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一种参考模型。
它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具代表性的分层结构模型。
其层次结构如下:1.物理层:该层主要负责传输物理数据,包括电压电平、光强度等,其传输的内容仅仅是比特流。
2.数据链路层:该层是以帧(frame)为单位进行数据的交换和传输的。
它还包括一些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的机制。
3.网络层:该层是负责实现数据的路由和转发。
它可以通过IP 地址来标识每一个网络上的主机或路由器。
4.传输层:传输层主要负责为两个端点之间的进程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其特点是提供端到端的功能,同时把数据发送到正确的目标应用程序。
5.会话层:会话层的作用是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
它定义了两个或多个应用程序之间如何协同工作。
6.表示层:该层主要负责数据的表示和格式转换。
其任务是将发送方的数据表示为网络传输的格式,同时,将接收方接受的网络传输格式数据还原为接收方可以理解的格式。
7.应用层:这是最顶层的协议层,专门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
这意味着它将数据表示为与特定的应用程序相关的形式,并且可能执行各种应用程序特定的操作。
二、TCP/IP四层模型TCP/IP是互联网上使用的最为广泛的协议集。
它采用的是一个四层体系结构,如下:1.网络接口层网络接口层位于整个TCP/IP协议堆栈的底部,这层的作用是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之间进行转换。
这意味着它可以将适配器和网卡上的信号转换成MAC地址,并将数据帧传输到适当的网络或主机上。
2.网络层网络层是TCP/IP协议堆栈的第二层。
该层主要负责控制数据在网络上的路由和转发。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7d438c9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c.png)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指将计算机网络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并在每个层级中定义特定的功能和协议。
这种分层结构有助于网络的设计、维护和扩展。
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常用的是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
下面是TCP/IP参考模型的五层结构:1. 物理层:该层负责物理传输介质的传输,例如光纤、电缆等。
它定义了连接计算机所需的硬件细节,以及数据的电压、信号速率等特性。
在此层上,数据以比特流的形式传输。
2. 数据链路层:该层负责将原始的比特流转换为有意义的数据帧,并提供传输信道的错误检测和纠正。
它通常有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3. 网络层:该层负责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
它使用IP地址来标识不同的网络设备,并为数据包选择合适的路径。
在此层上,数据被划分为小块,并加上源和目的地的网络地址信息。
4. 传输层:该层负责在源和目的地之间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它使用TCP和UDP协议来实现数据的分段和重新组装,以及连接的建立和终止。
在此层上,数据被划分为报文段,每个报文段都有序号和检验和。
5. 应用层:该层提供应用程序访问网络的接口,并为各种网络应用提供服务。
它包括HTTP、FTP、SMTP等协议,用于实现Web浏览、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常见的应用功能。
这种分层结构的优点在于,每个层级的功能和协议都相对独立,可以由不同的厂商和团队进行独立开发和测试。
同时,各层之间的接口规范也使得不同厂商的设备能够互相兼容和交互操作。
此外,通过将网络分解为多个层级,可以更好地进行网络故障诊断和故障隔离,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总之,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设计为网络的建设、管理和维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它不仅可以提供高效的数据传输和服务提供,同时也为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保障。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设计是网络通信的基础。
通过将网络的各个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可以使得不同的网络设备和应用程序可以按照规定的协议进行交互,实现信息的传输和交换。
网络的体系结构
![网络的体系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c5b59bce6f1aff00bed51eb8.png)
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各层次及其协议的集合。
其层次结构一般以垂直分层模型来表示。
网络通常按层或级的方式来组织,每一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
不同的网络,层的名字、数量、内容和功能都不尽相同。
但是每一层的目的都是向它的上一层提供服务,这一点是相同的。
层和协议的集合被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作为具体的网络体系结构,当前重要的和使用广泛的网络体结构有OSI体系结构和TCP/IP体系结构。
OSI是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Model)缩写,它被分成7层,这7个层次分别定义了不同的功能。
几乎所有的网络都是基于这种体系结构的模型进行改进并定义的,这些层次从上到下分别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其中物理层是位于体系结构的最低层,它定义了OSI网络中的物理特性和电气特性。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
国际标准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OSI模型。
这个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连网协议)缩写,TCP/IP体系结构是当前应用于Internet网络中的体系结构,它是由OSI结构演变来的,它没有表示层,只有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
物理层:第一层是物理层(也即OSI模型中的第一层),它看起来似乎很简单。
物理层实际上就是布线、光纤、网卡和其它用来把两台网络通信设备连接在一起的东西。
甚至一个信鸽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1层设备。
网络故障的排除经常涉及到1层问题数据链路层:第2层是数据链路层,运行以太网等协议。
交换机可以看成网桥,人们现在都这样称呼它。
网桥都在2层工作,仅关注以太网上的MAC 地址。
网络层次结构说明
![网络层次结构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c932f310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2.png)
⽹络层次结构说明⽹络层次结构说明⽹络层次规划为三个部分:核⼼层汇聚层接⼊层(有上到下)核⼼层:核⼼层的功能主要是实现⾻⼲⽹络之间的优化传输,⾻⼲层设计任务的重点通常是冗余能⼒、可靠性和⾼速的传输。
汇聚层:汇聚层是楼群或⼩区的信息汇聚点,是连接接⼊层和核⼼层的⽹络设备,为接⼊层提供数据的汇聚\传输\管理\分发处理。
汇聚层为接⼊层提供基于策略的连接,如地址合并,协议过滤,路由服务,认证管理等。
通过⽹段划分(如VLAN)与⽹络隔离可以防⽌某些⽹段的问题蔓延和影响到核⼼层。
汇聚层同时也可以提供接⼊层虚拟⽹之间的互连,控制和限制接⼊层对核⼼层的访问,保证核⼼层的安全和稳定。
接⼊层:接⼊层通常指⽹络中直接⾯向⽤户连接或访问的部分。
接⼊层⽬的是允许终端⽤户连接到⽹络,因此接⼊层交换机具有低成本和⾼端⼝密度特性。
⽹络⼤致规划为三个类型:局域⽹:本地私有的⼀个⽹络范围。
如果是⼀个规模⽐较⼤的局域⽹,也会成为是⼀个园区⽹。
城域⽹:如果⼀个⽹络的覆盖⾯积达到了⼀个城市,就可以称为城域⽹。
⼴域⽹:如果覆盖⾯积达到了全国或者全球,就称为⼴域⽹,全球最⼤的⼴域⽹就是Internet互联⽹。
1.1 . OSI⽹络模型概念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的。
是个灵活的、稳健的和可互操作的模型OSI模型的⽬的:规范不同系统的互联标准,使两个不同的系统能够较容易的通信,⽽不需要改变底层的硬件或软件的逻辑。
OSI模型分为7层:OSI把⽹络按照层次分为7层,由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层,应⽤层。
每个层次对应了相应的标准或者协议。
1.1.1 应⽤层为应⽤软件提供接⼝,使应⽤程序能够使⽤⽹络服务。
常见的协议pop3(110)、telnet(23)、smtp(25)、主要需要了解的协议:http(80) ftp(20/21) dns(53)1.1.2 表⽰层数据的解码和编码、数据的加密和解密、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
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体系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a337b53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7.png)
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简称网络架构,指的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逻辑架构、物理架构和协议架构,它决定了互联网的功能、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也为互联网的拓展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
一、逻辑架构网络逻辑架构是指网络系统中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互相之间的关系。
它是网络系统最基本的部分,以分层的方式进行组织,从上至下分别是: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1. 应用层应用层是网络体系结构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它主要负责处理和管理用户与网络之间的信息交互。
在这一层上,包括了很多常见的协议,如HTTP、FTP、SMTP等。
2. 传输层传输层主要负责网络数据的传输和速率的控制,它负责把数据分成若干个数据包,并负责传输和接收。
这一层也包括了两个主要的协议:TCP和UDP。
3. 网络层网络层主要负责寻找最佳的路径,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强调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
在这一层上最常见的协议是IP协议。
4.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位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主要负责将网络层传过来的数据包转换成适合物理层传输的数据包。
最常见的协议是以太网协议。
5. 物理层物理层负责传输和接收网络中的数据以及硬件的控制。
它决定了数据的传输速率、数据的格式和传输媒介等。
最常见的传输媒介是有线和无线两种。
二、物理架构网络物理架构是指网络系统中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和传输媒介等硬件设备的布局、位置和组成。
物理架构包括以下几种架构方式:1. 局域网(LAN)局域网是指在一个较小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其覆盖范围通常在一个建筑物或者一个校园内。
局域网的传输速率非常快,最常常用的网线是双绞线。
2. 城域网(MAN)城域网是指在一个城市或者地理范围比较大的区域内的计算机网络。
城域网常用的传输媒介是光纤。
3. 广域网(WAN)广域网是指在一个大范围的区域内的计算机网络,它由多个局域网和城域网组成。
广域网的传输媒介是电话线路或者无线电波。
三、协议架构网络协议架构是指网络系统中使用的通信协议以及协议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功能的分层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功能的分层](https://img.taocdn.com/s3/m/54164c1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95.png)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功能的分层介绍计算机网络是由一组相互连接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组成,通过通信线路和交换设备相互连接,共享资源和信息。
为了有效管理和提供灵活的功能,计算机网络通常被组织成分层的体系结构。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以及每个层次的网络功能。
OSI模型最常用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开放式系统互连”(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简称OSI)模型。
该模型将计算机网络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任务。
下面是OSI模型的七个层次:1.物理层:负责传输比特流,处理硬件的物理接口以及基本的电信号传输。
2.数据链路层:负责可靠传输数据帧,增加了流控制和差错检测等功能。
3.网络层:负责将数据分组(通常称为数据包或数据报)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进行路径选择和数据包转发。
4.传输层:负责建立端到端的连接,提供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流量控制。
5.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不同计算机之间的会话。
6.表示层:负责数据的格式转换、加密和压缩等安全性和可读性相关的功能。
7.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各种网络应用程序,例如电子邮件、远程登录和文件传输等。
每个层次在进行通信时只与相邻的上下层进行交互,通过协议进行数据的传递和控制。
TCP/IP模型除了OSI模型外,另一个常用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TCP/IP模型。
TCP/IP模型是实际应用中最常见的网络体系结构,它是互联网的基础。
TCP/IP模型将计算机网络分为四个层次:1.网络接口层:负责通过物理媒介(例如以太网)传输数据,处理硬件寻址和数据包的物理传输。
2.网际层: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进行路由选择和数据包转发。
3.运输层:负责建立端到端的连接,提供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流量控制。
4.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各种网络应用程序,例如HTTP、FTP和DNS等。
与OSI模型相比,TCP/IP模型将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合并到了单一的应用层中。
计算机网络应用 OSI的7层网络结构
![计算机网络应用 OSI的7层网络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b7b6db10a300a6c30c229fee.png)
计算机网络应用OSI的7层网络结构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英文全拼为“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 简称OSI/RM”。
它采用分层的结构化体系结构,共分为7层,从下到上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其体系结构如图1-25所示。
图1-25 OSI参考模型在OSI的7层结构中,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被认为是“低层”,它们面向通信,与数据传送密切相关,通常实现通信子网的功能。
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被认为是“高层”,它们面向信息应用和用户交互,并且与应用程序数据密切相关,通常实现资源子网的功能。
在OSI结构中,其实每一层负责某一具体的工作,然后将数据传送至下一层,它们之间都是协同工作,共同完成数据的传输。
OSI参考模型的每一个层次都由一些实体构成。
实体是软件元素(进程等)或硬件元素(智能I/O芯片等)的抽象表示。
在同一层中的实体称为对等实体,一个层次通常由多个实体组成。
每一层都是在其下层为其提供服务的基础上为他的上层提供更高级的服务,直到最高层提供能够运行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服务。
OSI参考模型确立了计算机网络互联的新格局,并不断演进以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它定义一种抽象的结构,而并非是具体实现的描述;●它是一种异构系统互联的分层结构;●在不同系统上的相同层的实体称为同等层次实体,同等层实体之间通信由该层的协议管理;●各层相互独立,每层完成所定义的功能,修改本层的功能不会影响到其它层;●它提供了控制互联系统交互规则的标准框架;●相邻层间的接口定义了原语操作和低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数据服务;●最底层能够直接传输数据。
osi七层模型的分层结构
![osi七层模型的分层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dc2bf93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a.png)
osi七层模型的分层结构OSI(开放系统互联)七层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网络协议体系结构,用于规范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和实现。
该模型将网络通信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每一层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责任。
以下是对OSI七层模型的分层结构的详细说明: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物理层是整个网络通信的起点,它是处理网络硬件和传输介质的层次。
在物理层中,传输的是比特流(0和1)的电子信号,主要用于传输数据。
在物理层中,主要的设备包括网线、光纤、集线器等。
这一层主要关注的是信号的传输速率和物理连接的形式,并不关心数据包的内部结构。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数据链路层提供了通过物理连接进行数据传输的功能。
它负责将比特流转换为数据帧,并在传输过程中进行差错检测和纠正。
数据链路层主要分为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负责建立和维护链路的逻辑连接,而介质访问控制子层负责调度数据帧的传输,以及解决多个设备同时访问网络的冲突问题。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网络层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
它通过路由选择算法来确定数据包的传输路径,并对数据包进行分组和寻址。
网络层中最重要的协议是Internet协议(IP),它是整个互联网通信的基础。
网络层还提供了一些其他的功能,如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分片和重组等。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传输层主要负责端到端的数据传输和可靠性保证。
它处理端口号、会话管理、流量控制以及错误恢复等功能。
在传输层中,最常用的协议是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TCP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确保数据包的有序性、完整性和可靠性;而UDP提供了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
5. 会话层(Session Layer):会话层主要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
计算机网络的网络层次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网络层次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d0439d14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e.png)
计算机网络的网络层次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网络层次结构是指将计算机网络中的各种设备和
协议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以实现数据传输和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1. 物理层
物理层是网络层次结构的最底层,主要负责传输原始比特流。
它涉及硬件设备,例如网线、光纤和网络接口卡。
物理层的功能包
括数据传输的编码和解码,数据的传输速率控制,以及物理连接的
建立和维护。
2.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位于物理层之上,负责将原始比特流划分为帧,并
提供基本的错误检测和纠正功能。
数据链路层主要解决点对点直连
的通信问题,确保数据在物理链路上的可靠传输。
3. 网络层
网络层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层次之一。
它负责为数据包选
择和设置最合适的路径以进行跨网络的传输。
网络层协议有IP
(Internet Protocol),它通过将数据包封装在各自的数据报中,使
得数据能够在不同网络之间传输。
4. 传输层
传输层负责在源主机和目标主机之间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传
输层的主要协议是传输控制协议(TCP),它使用错误检测和重新
发送机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5. 应用层
网络层次结构的设计和实现可以简化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提高
网络的可靠性和性能。
通过将不同的功能划分到不同的层次,网络
设备和协议可以更加独立地进行开发和升级。
总结:
计算机网络的网络层次结构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每个层次都有各自的功能和协议,以实现数据传
输和通信的可靠性和效率。
第一课_网络体系结构与分层
![第一课_网络体系结构与分层](https://img.taocdn.com/s3/m/6273eb007cd184254b353577.png)
二、OSI和TCP/IP体系结构
OSI体系结构由ISO和ITU-T共同制定 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国际标准化组织 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 系统互连
ISO/OSI 复杂、效率低、大而全 TCP/IP 单纯、简单、实用
ISO/OSI 力量单薄,产品少
TCP/IP 得到产业界的支持,应用广
ISO/OSI 进展缓慢
TCP/IP 完善速度快(IPv6)
TCP/IP协议簇
TCP/IP是一个协议簇,其构成如图所示。
应用层
FTP
NFS
…
SMTP HTTP
rlogin BGP &rsh
一般分层是在解决复杂问题(非计算复杂, 而是过程复杂)而采用的常用方法。
分层的作用与分层原则
层具有完整的逻辑结构,除了接口部分与其 他层通信外,它的内部实现对于其他层是不 可见的,是为了完成某项功能而设定的;所 以在划分层时,需要仔细分离复杂任务,使 得各项子任务是逻辑完整的,同时又是逻辑 独立的。
OSI (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7
文本
应用层
用户的接口: http ftp web telnet snmp smtp pop X.400
6
文本
表示层
数据的定义:JPEG ASCII TIFF GIF MPEG MIDI 加密
5
会话层
会话的控制:RPC SQL NetBios AppleTalk
文本
第七层 应用层
HELLO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8ef5f70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5.png)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被定义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的提出不仅方便了大家对网络的认识和学习,同时也加强了人们对网络设计和实现的指导。
在这一节中我们主要讨论网络的分层结构、一些基本概念及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等。
1.2.1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网络分层结构的出现其实是将复杂的网络任务分解为多个可处理的部分,使问题简单化。
而这些可处理的部分模块之间形成单向依赖关系,即模块之间是单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从而构成层次关系,这就是分层。
分层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层都在它的下层提供的服务基础上提供更高级的增值服务,且通过服务访问点(SAP)来向其上一层提供服务。
在OSI分层结构中,其目标是保持层次之间的独立性,也就是第(N)层实体只能够使用(N-1)层实体通过SAP提供的服务;也只能够向(N+1)层提供服务;实体间不能够跨层使用,也不能够同层调用。
网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整体,为便于研究和实现,才将其进行分层,其中分层的基本原则是。
(1)各层之间界面清晰自然,易于理解,相互交流尽可能少。
(2)各层功能的定义独立于具体实现的方法。
(3)网中各节点都有相同的层次,不同节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
(4)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被定义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体系结构的提出不仅方便了大家对网络的认识和学习,同时也加强了人们对网络设计和实现的指导。
在这一节中我们主要讨论网络的分层结构、一些基本概念及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等。
1.2.1计算机网络分层结构网络分层结构的出现其实是将复杂的网络任务分解为多个可处理的部分,使问题简单化。
而这些可处理的部分模块之间形成单向依赖关系,即模块之间是单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从而构成层次关系,这就是分层。
分层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层都在它的下层提供的服务基础上提供更高级的增值服务,且通过服务访问点(SAP)来向其上一层提供服务。
网络安全层次体系结构
![网络安全层次体系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be04d928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1.png)
网络安全层次体系结构
网络安全层次体系结构是一个组织网络安全措施的框架,旨在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免受各种威胁和攻击。
这个体系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 物理层:物理层是网络安全的基础,包括网络设备的安全措施和网络基础设施的物理安全保护。
例如,保护服务器房间和网络设备免受未经授权访问和物理破坏。
2. 网络层:网络层主要关注数据包的传输,包括路由器和防火墙等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
这一层次的安全重点在于保护网络免受入侵者的攻击和未经授权访问。
3. 主机层:主机层次是指在网络中扮演主机角色的计算机,包括服务器和个人电脑等。
在这一层次上,安全措施包括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安全配置,防止恶意软件和病毒的入侵,并加强用户身份验证和访问控制。
4. 应用层:应用层是用户与网络交互的最高层次,主要涉及各种网络应用程序的安全性。
这些应用程序可能包括电子邮件、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等。
在应用层次上,安全措施包括数据加密、安全传输协议和访问控制等。
5. 数据层:数据层次是指存储和处理网络数据的层次。
在这一层次上,安全措施包括对数据的加密和身份验证,以防止数据泄露和未经授权访问。
6. 人员层:人员层次是指网络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涉及网络管理员和用户的安全意识和行为。
在这一层次上,安全措施包括培训和教育,以提高用户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注意事项。
通过这样的层次体系结构,网络安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保护网络系统的完整性、可用性和机密性,从而减少潜在的威胁和攻击。
计算机网络 OSI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
![计算机网络 OSI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d75c810e16fc700abb68fc76.png)
计算机网络OSI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
OSI参考模型采用分层的结构化技术,共分为7层,从下至上,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其中下面三层(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依赖两台通信计算机连接在一起所使用的数据通信网相关协议,来实现通信子网的功能;上面三层(即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面向应用,由本地操作系统提供一套服务,来实现资源子网的功能;中间的传输层建立在由下面三层提供服务的基础上,为面向应用的上面三层提供网络信息交换服务。
图2-2所示,为OSI参考模型网络体系结构。
图2-2 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确立了网络互联合作的新格局,并不断演进以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
其OSI 参考模型具有以下特性:
●是一种异构系统互联的分层结构;
●提供了控制互联系统交互规则的标准框架;
●定义一种抽象结构,而并非具体实现的描述;
●不同系统上的相同层的实体称为同等层次实体,同等层实体之间通信由该层的协议
管理;
●相邻层间的接口定义了原语操作和低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
●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数据服务;
●最底层能够直接传输数据;
●各层相互独立,每层完成所定义的功能,修改本层的功能不影响其他层。
网络分层体系结构
![网络分层体系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a10ee17d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40.png)
⽹络分层体系结构计算机⽹络体系结构在计算机⽹络的基本概念中,分层次的体系结构是最基本的。
分层的主要好处有:1、各层之间是独⽴的,每⼀层向上和向下通过层间接⼝提供服务,⽆需暴露内部实现2、灵活性好3、结构上可分割4、易于实现和维护5、能促进标准化⼯作主要分层模型不同的分层模型,将不同的协议归类到不同的层级,定义每⼀层完成不同的功能,以及对外提供的接⼝服务。
OSI7层模型是⼀个⼤⽽全的理论模型、TCP/IP(参考)模型侧重⼀些核⼼的协议的分层。
OSI七层模型为了使全世界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能够互联,国际化标准组织ISO提出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简称OSI,即所谓的7层协议体系结构。
数据在俩台电脑直接传输,发送⽅由应⽤层依次向下将数据通过不同的协议进⾏包装,接收⽅接收到数据从TCP/IP四层模型OSI7层模型⼤⽽全,但是⽐较复杂、⽽且是先有了理论模型,没有实际应⽤。
TCP/IP四层模型,是由实际应⽤发展总结出来的。
它包含了应⽤层、运输层、⽹际层和⽹络结构层,不过从实质讲,TCP/IP只有最上⾯三层,最下⾯⼀层没有什么具体内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的关系1. OSI定义了服务、接⼝、分层、协议的概念,TCP/IP借鉴了OSI的这个概念建⽴了TCP/IP模型。
2. OSI先有模型,后有协议,先有标准,后进⾏实践,⽽TCP/IP则相反。
3. OSI是⼀种理论模型,⽽TCI/IP已经被⼴泛使⽤,成为⽹络互连实际上的标准。
五层模型五层模型只出现在计算机⽹络学习教学过程中,他是对七层模型和四层模型的⼀个折中,及综合了OSI和TCP/IP 体系结构的优点,这样既简洁⼜能将概念阐述清楚。
物理层在物理层上所传输的数据的单位是⽐特,物理层的任务就是透明的传送⽐特流。
因此物理层需要考虑如何⽤电压表⽰“1”或“0”,以及接受⽅如何识别出这些⽐特流。
物理层不包括具体的传输媒介,但是需要确定连接电缆的插头标准。
物理层相关协议物理层协议主要是标准化⼯作频段、传输速率、电信号、传输媒体插⼝标准等IEEE 802.2Ethernet v.2物理层硬件设备集线器:其实质是⼀个中继器,主要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再⽣放⼤,以扩⼤⽹络的传输距离。
网络中的七层模型、五层模型、四层模型
![网络中的七层模型、五层模型、四层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fcbfcf0ca6c30c2259019eb5.png)
网络中的七层模型、五层模型、四层模型一:ISO 七层模型OSI模型有7层结构,每层都可以有几个子层。
7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主要计算机生产厂家先后推出了各自的网络体系结构,但它们都属于专用的。
为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的计算机能够互相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有必要建立一个国际范围的网络体系结构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于1981年正式推荐了一个网络系统结构----七层参考模型,叫做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
由于这个标准模型的建立,使得各种计算机网络向它靠拢,大大推动了网络通信的发展。
OSI的7层从上到下分别是:7 应用层6 表示层5 会话层4 传输层3 网络层2 数据链路层1 物理层其中高层,即7、6、5、4层定义了应用程序的功能,下面3层,既3、2、1层主要面向通过网络的端到端的数据流。
(1)应用层:与其他计算机进行通讯的一个应用,它是对应应用程序的通信服务的。
例如,一个没有通信功能的字处理程序就不能执行通信的代码,从事字处理工作的程序员也不关心OSI的第7层。
但是,如果添加了一个传输文件的选项,那么字处理器的程序员就需要实现OSI的第7层。
示例:telnet,HTTP,FTP,WWW,NFS,SMTP等。
(2)表示层: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是定义数据格式及加密。
例如,FTP允许你选择以二进制或ASCII格式传输。
如果选择二进制,那么发送方和接收方不改变文件的内容。
如果选择ASCII格式,发送方将把文本从发送方的字符集转换成标准的ASCII后发送数据。
在接收方将标准的ASCII转换成接收方计算机的字符集。
示例:加密,ASCII等。
(3)会话层:他定义了如何开始、控制和结束一个会话,包括对多个双向小时的控制和管理,以便在只完成连续消息的一部分时可以通知应用,从而使表示层看到的数据是连续的,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表示层收到了所有的数据,则用数据代表表示层。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完整PPT课件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完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0d74a8dd5bbfd0a79567365.png)
三要素。
考核要求
领会:网络分层体系结构的概念和计算机网络体系 结构,协议的概念,通信协议三要素:语义、语法、 时序关系。
.
2.1.1协议的要素(领会)
网络协议(Protocol):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 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
学习目的与要求
要求理解计算机网络分层的目的 理解协议的要素、服务、协议与服务的区别、
协议数据单元 理解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无连接服务的概念 理解ISO基本参考模型与各层的功能 理解TCP/IP参考模型与各层的功能 了解两个参考模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
2.1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
课程内容与考核知识点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传输介质
ISO-OSI模型各层所涉及的问题
应用层: 处理应用进程之间所发送 和接收的数据中包含的信 息内容。 表示层: 会在话两层个:应用层之间的传 负输责过建程立中(负或责清数除据)的在表示 两语个法通信的表示层之间的
传通信输通层道:,包括交O互S管I理环、境
为同会步话,层 异提 常供 报与 告下 。面网络 无关的可靠消息传送机制
网络层:
路数由据、链C转路C发层P,:A 拥塞控制
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
物制控网理,制层物络:理寻层址,媒体访问
缆线,信号的编码,网络
接数插据件链的路电、层机械接口
CCP B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物理层
主机B
应用进程B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计算机网络五层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五层体系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6d18d7d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f.png)
计算机网络五层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它可以让计算机互相连接,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
为了能够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计算机网络中各个部分的功能和协议,计算机网络被分为五层体系结构,被称为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20世纪80年代初制定,它将计算机网络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五个层次进行描述和划分。
每一层都具有各自的功能和任务,它们协同工作,以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可靠传输。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物理层是计算机网络的底层,主要负责将网络中的数据转换为比特流,通过物理媒体进行传输。
在这一层次中,数据的传输是以二进制形式进行的,物理层主要负责发送和接收数据,以及控制电流、电压、时钟等物理参数。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数据链路层建立在物理层之上,主要负责将网络中的比特流转换为有意义的数据帧,并进行传输错误的检测和纠正。
数据链路层通过帧同步、流量控制和差错检测等技术,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同时还负责对物理层的传输进行抽象和协调。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网络层是计算机网络的关键,它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并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传输。
网络层通过路由算法、寻址和分组转发等技术,实现了跨网络的数据传输,为上层提供了无差别的网络服务。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传输层位于网络层和应用层之间,主要负责为两个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建立端到端的连接。
传输层通过端口号和协议,实现了数据的可靠传输和分段重组,为上层应用提供了端到端的通信服务。
5.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应用层是计算机网络的顶层,它为用户提供了各种网络应用和服务。
应用层通过各种应用协议(如HTTP、FTP、SMTP等),支持不同类型的网络应用,例如网页浏览、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
三层结构原理
![三层结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effd320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88.png)
三层结构原理三层结构原理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将网络体系分为三层,分别是应用层、传输层和网络层。
这种分层结构的设计有助于实现网络通信的可靠性、高效性和灵活性。
应用层是网络体系中最上层的一层,它负责处理用户与网络之间的交互。
应用层提供了各种网络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
在应用层中,用户通过使用特定的应用程序与网络进行通信。
应用层协议主要有HTTP、FTP、SMTP等。
HTTP协议是超文本传输协议的缩写,它是互联网上应用最广泛的协议之一,用于在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
FTP协议是文件传输协议的缩写,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进行文件传输。
SMTP协议是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的缩写,用于在邮件服务器之间传输电子邮件。
传输层是网络体系中的中间层,它负责确保数据在网络中的可靠传输。
传输层使用端口号来标识不同的应用程序,以便将数据正确地传输给目标应用程序。
传输层协议主要有TCP和UDP。
TCP协议是传输控制协议的缩写,它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顺序性。
TCP使用三次握手建立连接,然后使用可靠的数据传输机制进行数据传输。
UDP协议是用户数据报协议的缩写,它提供了不可靠的数据传输,适用于对数据传输延迟要求较低的应用程序。
网络层是网络体系中最底层的一层,它负责将数据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
网络层使用IP地址来标识不同的主机和子网,以便将数据正确地传输给目标主机。
网络层协议主要有IP和ICMP。
IP协议是互联网协议的缩写,它定义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规则。
IP协议使用IP地址来标识不同的主机和子网,并使用路由表来选择最佳的路径将数据传输给目标主机。
ICMP协议是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的缩写,它用于在网络中传输控制消息,如错误报告和网络拥塞控制。
三层结构原理的设计使得计算机网络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每一层都负责不同的功能,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可以独立地进行升级和改进。
这种分层结构还使得网络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更强,不同厂商的设备可以通过遵循相同的协议来实现互联互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SI的七层协议体系结构既复杂又不实用,但其概念清楚,体系结构理论较完整。
TCP/IP的协议现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它原先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系结构。
TCP/IP是一个四层的体系结构,它包含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和网络结构层。
不过从实质上讲,TCP/IP只有三层,即应用层、运输层和网际层,因为最下面的网络接口层并没有什么具体内容。
两台计算机进行通信时的各层数据流如图2.1所示:图2.1两台计算机进行通信时的各层数据流结构应用层应用层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
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换和远地操作,而且还要作为相互作用的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来完成一些为进行语义上有意义的信息交换所必须的功能。
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在因特网中的应用层协议很多,如支持万维网应用的HTTP协议,支持电子邮件的SMTP协议,支持文件传输的FTP协议等等。
运输层运输层的任务就是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
因特网的运输层可使用两种不同协议。
即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和无连接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面向连接的服务能够提供可靠的交付,但无连接服务则不保证提供可靠的交付,它只是“尽最大努力交付”。
这两种服务方式都很有用,各有其优缺点。
在分组交换网内的各个交换接点机都没有运输层。
运输层只能存在于分组交换网外面的主机之中。
运输层以上的各层就不再关心信息传输的问题了。
正因为如此,运输层就成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层。
网络层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
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将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或包进行传送。
在TCP/IP体系中,分组也叫作IP数据报,或简称为数据报。
因特网是一个很大的互联网,它由大量的异构网络通过路由器相互连接起来。
因特网主要的网络协议是无连接的网际协议IP和许多路由选择协议,因此因特网的网络层也叫网际层或IP层。
数据链路层在发送数据时,数据链路层的任务是将在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在两个相邻接点间的链路上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每一帧包括数据和必要的控制信息。
控制信息使接受端能够知道一个帧从哪个比特开始和到哪个比特结束。
控制信息还使接受端能够检测到所收到的帧中有无差错。
如发现有差错,数据链路层就丢弃这个出了差错的帧。
物理层物理层的任务是透明地传送比特流。
在物理层上所传数据的单位是比特。
传递信息所利用的一些物理媒体,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并不在物理层之内而是在物理层的下面。
2.4网络协议的数据格式网络中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存在各种差异,为了保证相互通信及双方能够正确地接收信息,必须事先形成一种约定,即网络协议(Protocol)。
这些协议可划分为网络访问层(物理层)、网络(互联)层、传输层、应用层四层。
2.4.1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计算机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的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计算机的网络层。
为达到这一目的,数据链路层必须将上层传入的数据组合成数据块(帧,帧是数据链路层的传送单位)。
最后将数据块传给下层(物理层),而物理层传入链路层的数据格式即为帧的格式。
链路层的帧也是我们通过计算机能获得的最底层的数据格式,网卡将得到的比特流处理成帧后通过网卡驱动规定的接口传入系统,而我们所能捕获的数据也是从此接口获得。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上层系统收到的帧格式为:其中的前12Bytes为帧的MAC信息,后2Bytes的内容包含着以太网类型,即对应着上层协议,通过对这两Byte的解析就可以得出帧中封装的数据需要何种协议来进行下一层的分析,如以太网类型0x0800代表网际协议(IP),0x0806表示地址解析协议(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0x86DD表示帧中封装的是网际协议v6(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数据。
2.4.2 网络层从图2.2-1 Internet主要协议可以看到,网络层中包含的协议有:IP、ARP 、RARP、ICMP四个协议,但从数据包的封装来看ICMP是封装在IP数据包中进行传输的,所以ICMP结构的解析将放入传输层。
(1) IP数据格式网际协议IP在主机和网络之间寻址和路由数据包。
IP是一个无连接的协议,主要就是负责在主机间寻址并为数据包设定路由,在交换数据前它并不建立会话。
因为它不保证正确传递,另一方面,数据在被收到时,IP不需要收到确认,所以它是不可靠的。
IP协议的数据格式如下:版本号:协议的版本号,不同版本的协议格式或语言可能不同,现在常用的是IPV4。
IHL:IP头长度,以32位字计数,最小为5,即20个字节(5*32bit=8*20Byte)。
服务类型:用天区分不同的可靠性,优先级,延迟和吞吐率的参数。
总长度:包含IP头在内的数据单元的总长度(字节数)。
标识(identificaiton):16bit,组成一个无符号整型值,用于IP分组的分片和重组。
标识字段是IP分组在传输时的唯一标识符号。
同属于一个IP分组的各个分片其标识字段完全相同。
根据IP协议,源IP主机每发送一个IP分组,则IP 分组中的标识字段被顺序加1。
此字段取值范围为0-65535。
标志(Flag):第0比特为最终分片标志MF(More Fragment),当MF=1时表示后面还有同属于此IP分组的其它分片。
MF=0表示此分片已经是此IP分组的最后一个分片。
第1比特为禁止分片标志DF(Don't Fragment),DF=1时表示此IP 分组未分片。
第2比特保留未用。
片偏移(fragment offset):13bit。
指出本分片的数据字段的第1字节在初始IP分组数据段中的偏移值,以8Bytes为单位。
用于在目标IP主机把同属于一个IP分组的各个IP分片重组。
生存时间(Time To Live,TTL):8bit,即IP分组在IP网络中的寿命。
协议(Protocol):8bit,指明IP分组中数据字段携带的是哪种高层协议数据。
首部检查和(header checksum):16bit。
此字段只用于检查IP分组的首部,不包括数据字段。
源IP地址(source IP address):32bit,填入源主机的IP地址。
目标IP地址(destination IP address):32bit,填目标主机的IP地址。
可选字段(IP options):可选,可变长,1字节-40字节,但加上填充字段(填充0)后两个字段长度必须为4Bytes的整数倍。
(2) ARP数据格式ARP协议是“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的缩写,它的作用是将IP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就是常说的MAC地址)。
协议ARP的分组格式如下:图2.4 ARP数据格式硬件类型:2 bit,网络接口硬件的类型,对以太网此值为1。
协议类型:2 bit,发送方使用的协议,0800H表示IP协议。
硬件地址长度:1 bit,对以太网,地址长度为6字节。
协议地址长度:1 bit,对IP协议,地址长度为4字节。
操作:2 bit,1——ARP请求;2——ARP响应;3——RARP请求;4——RARP响应。
(3) RARP数据格式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 (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RARP 分组的格式与ARP分组基本一致。
它们之间主要的差别是RARP请求或应答的帧类型代码为0x8035,而且RARP请求的操作代码为3,应答操作代码为4。
对应于ARP ,RARP请求以广播方式传送,而RARP应答一般是单播传送的。
(4) ICMP数据格式ICMP协议是网络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协议,其全称为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协议弥补了IP的缺限,它使用IP协议进行信息传递,向数据包中的源端节点提供发生在网络层的错误信息反馈。
ICMP报文封装在IP数据报中传送。
ICMP报文有11种之多,报文格式如图2.5所示:类型字段表示ICMP报文的类型,代码字段可表示报文的少量参数,当参数较多时写入32们的参数字段,ICMP报文携带的信息包含在可变长的信息字估中,校验和字段是关于整个ICMP报文的校验和。
ICMP的类型字段可以有15个不同的值(0、3-5、8-18)。
某些报文还使用代码字段来进一步描述不同的条件。
不同类型的ICMP报文其参数及信息字段内容都不相同,如ICMP地址掩码请求与应答报文格式如图2.6所示,而时间戳请求与应答报文格式如图2.7所示。
2.4.3 传输层因特网的传输层有两个协议:TCP和UDP,分别提供面积连接的伟输服务和无连接的传输服务。
TCP的协议数据单元叫做TCP段,段头结构如图2.8所示,字段解释如下:图2.8 TCP段头结构源端口(Source Port):2字节,说明源报务访问点。
目的端口(De stination Port):2字节,目的端口号。
发送序号(SEQ,Sequence Number):4字节。
在一个TCP连接中传输的数据流中每一个字节(无论此字节是此TCP连接中的哪个TCP报文段所携带的)都给予一个序号,用于唯一标识每个字节在此TCP连接字节流中的位置,并且用于实现预期确认和滑动窗口。
确认号(ACK,Acknowledgment Number):4字节。
指明接收方期望接收的下一个数据字节的顺序号。
偏移量/头长度(HLEN,header length):4比特,与IP分组中的头长度相类似。
表示TCP报文头的长度,以4Bytes为单位。
保留(reserved):6比特,保留不用,全置为0。
码位(code bits):6比特。
一共表示6个标志:紧急比特URG(URGent)、确认比特ACK、复位比特RST(Reset)、同步比特SYN(Sychronous)、终止比特FIN(FINal)。
窗口(Window):2字节。
用于实滑动窗口。
单位是字节。
窗口字段表示了本主机的接收窗口大小,同时也表示了允许对方的发送窗口大小。
校验和(Checksum):2字节,用于校验TCP的数据字段和包括TCP报文段首部在内的伪首部。
紧急指针(Urgent Pointer ):2字节。
配合紧急比特URG使用。
当URG=1时此字段有效。
表示本TCP报文段中紧急数据的总长度。
紧急数据是从数据字段的开始第一个字节到紧急指针指明的最后一个字节为止。
选项(option):长度可变。
TCP只定义了一个选项,即最大报文段长度MSS (Maximum Segment Size),单位是字节。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提供无连接的传输报务,UDP运行在IP协议层之上,由于它不提供连接,所以只是在IP协议之上加上端口寻址能力,UDP的报头如图2.9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