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考试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前古代文论学术研究的成果。
A、整理出版原著:唐圭璋《诗话丛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郭邵虞,钱仲联,王遽常《万首论诗绝句》;台静农《百种诗话新编》,依次编类。
B、对于古文论的训读(包括校勘、注疏、今译、集注、义证等)。
陈湛铨《陈湛铨先生讲学集》中有《毛诗序》《典论*论文》《与杨德祖书》《文疏》,对《文心雕龙》的训读最多。
如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标志着《》之注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
C、对于史料的考辨,也有相当之创获。
王梦鸥之于唐代诗话研究;傅璇棕之于王昌龄《诗格》研究;饶宗颐《六朝文论摭佚》
2、中国文学批评的民族化特点。
A、与中国长期封建社会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其保守落后的一面。
B、由于中国社会的农业型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C、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具有多义性。
D、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这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模仿),发展为以典型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3、中国文学批评的表现形态?
A、散见于经史子书中的文学形态。
B、诗话、词话。
C、书信序跋。
D、小说(含戏剧)评点。
E、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剧、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F、诗选和批注。
G、诗纪事及词纪事。
4、孔子的文艺思想?
A、论诗乐的标准:思无邪(思想上符合正统要求)b、论文学社会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愿(文与智)c、论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与道德。
内容:文学艺术与道德<合符礼仪仁政>,诗歌:音乐内容综合之美)
5、孟子的文艺观。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
A、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和审美趣味。
B、以意逆志。
用不拘泥于个别字句而误解诗歌的原意,要通观全诗,以个人的切身体会推求作者的本意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C、知言养气。
浩然之气。
6、荀子的文艺观?
A、宗经,征圣,明道说的先声。
B、乐论。
C、性恶论。
7、庄子的文艺观。
(公元前389-公元前286,战国时期宋国人)
A、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
“心斋”出自于《庄子*人间世》意即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统一;“坐忘”出自于《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B、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风格:自然、朴素。
C、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得意、忘言。
< (1)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
无为:不带有主观色彩的去做事情,顺其自然。
心斋:耳-心-气-虚。
坐忘:文艺创作主体在创作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
(2)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风格:自然朴素。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顺物自然;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文艺创作应该顺合恪守自然的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的创作手段是为了取得朴素的效果,朴素美超过了天下任何一种美的类型。
(3)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得意,忘言。
共同点:以人为本,都主张爱人,重美。
>
8、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A、内容上强调艺术、文学与道德的关系,要求文学艺术合乎礼仪仁政的标准。
有德必有言,言:传世文本,言论。
B、强调诗乐内容的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巴蜀书社,乐而
不淫,哀而不伤。
C、形式上强调辞达。
文学作品只要表达思想就可以了,不要追求辞藻艳丽。
D、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统一。
文生质则斌,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舜帝:《韶》尽美矣,又尽善矣--乐。
韶:有凤来仪。
周武王:《武》尽美矣,未尽善矣。
---乐。
10、文学批评对后世文学思想的影响?
A、孔子《论语》是中国语录体的开山之作。
以语录体的方式进行文学批评。
B、以文学为基础,以尽善尽美为标准,中和之美为审美趣味,强调止乎礼义的教化功能。
C、以孔孟之道为主体的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崇尚尚时致用。
11、孔子文学批评特点。
A、以性善论为哲学基础,以人为本位,注重作家道德品质,人格修养,提倡以充实为美。
B、重视文学批评一般方法论的阐述,其中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为后世批评产生重要影响。
C、仍属于语录体式的文学批评,表现出论说文特点,且有逻辑思辨性。
12、儒家文艺批评对于完美人格的追求?
知言与养气相辅相成。
曹丕:文以气为主。
刘勰:要务盈守气。
韩愈:气盛言意。
苏轼:文者之所形。
【明】方孝孺:气畅辞达。
13、儒学发展过程。
先秦儒学--(两汉)神学化了的儒学、经学---(宋明之儒)哲学化了的儒学、理学--当代新儒学。
14、庄子与孟子同时代,老子《道德经》37/44。
15、心斋:《庄子*人间世》文艺创作主体:耳--心---气---虚。
坐忘:《庄子*大宗师》文艺创作主体摆脱身心的欲求,通过直观经验,体验、领悟事物本质,从而超越现实。
达到道的境界。
16、.两汉文论。
A、诗赋:依经立意,解释:阐释诗经主题。
经:儒家经典。
南宋定格为“十三经”C、杨雄:(1)诗人之赋丽以则。
则:儒家法度准则。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赋,做赋明道。
(2)词人之赋丽以淫。
以宋煜、唐乐为代表。
17、《毛诗序》的主要内容。
A、关于诗歌本质的认识。
B、关于诗歌社会作用问题的论述。
C、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六艺/诗元义)和表现手法(赋比兴)。
18、春秋笔法。
A、遵循创作的规律。
B、褒与贬、歌颂与揭露统一。
C、史传文学的真并非简单的描摹,而是有选择的描述,加以生动的艺术概括。
<春秋笔法:以严谨的笔法和微言大义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贬斥邪说,以一字寓褒贬,语言准确。
>
19、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A、展现“实录”精神,创立春秋义法(义:言之有物,有充实的思想内容;法:言有序,讲究艺术形式与表达方式)。
B、发愤著书说。
C、对屈原其他作家的批评。
(实录精神:努力反映古今中外现实生活;不虚美,不隐恶,不过于夸大、贬低)
20、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总体特征?
A、文学批评以诗缘情为旗帜。
B、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C、文学批评成为独立于学术文化之外的一门新学科。
D、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理论的崛起。
E、建安七子崛起与魏晋风骨张扬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文学流派及其文学批评的鲜明旗帜推上了文坛,《典论*论文》开中国文学流派,文学集团研究之先声,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21、魏晋南北朝文化。
文学自觉含义。
文学自觉:a、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
B、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典论*论文》分4科,《文赋》十类,《文章流别论》文体12种,《翰林论》风格探讨,《文心雕龙》问题分为33种,《文选》按文体编成。
C、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
22、《文赋》
论创作激情的产生;论创作构思中的思维活动的特点;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文学创作应注意的问题和存在的五种弊病;论文体与风格;论灵感在作家艺术构思中的表现及其作用;论文学的地位和作用。
23、《典论*论文》内容分析。
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论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文体论;文学批评论。
24、《文心雕龙》全书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A、从《原道》至《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是为总论。
B、从《明诗》至《书记》二十篇是论文叙笔,为文体论。
C、从《神思》到《程器》二十四篇为割情析采。
《神思》至《总术》可视为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可视为批评论。
《时序》《物色》则二者兼而有之。
古书通例,序言置末,因此,最后一篇《序志》则是对该书写作宗旨,时代背景,研究方法的说明。
25、隋唐五代文论?(诗歌的社会化,社会的诗话)(诗赋取士)
唐代文学批评的总体特征在于:a、重在论诗,律诗成为主要文学批评对象。
B、与宏丽富艳的唐代文化相对应,唐人论诗大致分为两大流派:重风骨兴寄和为人生而艺术(儒)。
26、上官仪“六对说”?八对说?
六对:正名对:如天地对日月;同类对:花类草芽是也;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
八对:异类对,连绵对,回文对,隔句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
27、与宏丽富艳的唐代文化相对应,唐人论诗大致分为两个流派:重风骨兴寄和兴象神韵。
(风骨:陈子昂、杜甫、中唐元白诗派晚唐皮日休:风骨兴寄<儒>为人生而艺术,作品要有寄托。
神韵:佛老哲学思想,为艺术而艺术,倡导意境美,追求诗歌空灵美,王昌龄,司空图,皎然。
)
28、唐代文学批评与佛教道教思想紧密联系。
教:以境论诗。
道教:主神韵,重思想<殷潘《河岳英灵集》>。
29、白居易《与元九书》
A、诗歌与政教的关系: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过于功利,有失偏颇)b、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C、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30、韩愈的文论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以明道。
学习古文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以孔孟为正体的儒家思想。
二、不平则鸣。
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
三、气盛言宜。
四、含英咀华,闲中肆外。
写作采用古文精华。
五、务去成言,文从字顺。
31、司空图的文论观点?
A、释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以有型至无形,实中见需,创造出虚实相生,玲珑剔透,具有启示性的文章。
B、“味外之旨”说。
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即知味外之旨矣。
C、“思与境谐”说。
32、宋代文论。
宋代社会风尚:重文,尚理,崇雅(风流儒雅)
宋代文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美学风尚:a、诗话崛起于宋,成为宋代诗学批评的重
要形式。
B、宋代文学批评的基本审美倾向是“情理冲突”,而以“理”为尚。
C、宋代文学批评各有宗主,诗宗社,文宗韩,蔚为时代风尚。
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代表,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D、宋代诗论具有鲜明的以禅论诗的倾向。
(如何化用前人作品:以文字为师,以才学为师)
33、司空图的文论观点?《二十四诗品》
A、释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以有型至无形,实中见需,创造出虚实相生,玲珑剔透,具有启示性的文章。
B、“味外之旨”说。
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即知味外之旨矣。
C、“思与境谐”说。
34、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对诗创作来说,必须有含吐不露之情,必须有蕴藉之美;对诗鉴赏来说,则不可满足于诗的表层表达描述,而要挖掘它的深刻蕴含。
前象、景是真实存在的,后象、景是虚的、无形的,以有形致无形,实中见虚,创造出虚实相生,玲珑剔透,又意志深远的作品。
35、苏轼《自评文》,《评韩柳集》。
文学观点。
A、提倡有意而作,有所为而作,有意而言,反对空虚无实的文风(反对西昆派)。
B、主张辞达,文学作品中语言只要能表达出意思,不要过于注重形式。
C、追求自然平淡的艺术表现。
D、传神论,将神论观点引入文学创作。
E、有更高的美学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6、《沧浪诗话》主要内容分析。
A、别裁别趣说。
B、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
C、提倡“以盛唐为法”。
37《沧浪诗话》结构五部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
38、严羽《沧浪诗话》贡献?
妙悟说;别裁别趣说;兴趣说。
39、严羽的贡献?或者说《沧浪诗话》贡献?
A、揭示了诗歌的内在审美特征及诗歌欣赏,创作的思维方式,提出了诗人所应具备的内在条件及诗歌创作的诗法现象,构成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针对江西诗派“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等理论进行批评。
点:以前人作品中嘉句善字在点化自己的文章。
夺:用新的文字词汇来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材料。
不足:a、在批评文坛时弊而强调诗歌审美特征的同时,忽视了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B、未能明确提到理论高度自觉加以倡导,注意到了唐诗中的征戍迁谪、离别等题材及杜诗中现实性很强的著作。
C、对中、晚唐及兴时的诗歌创作基本予以否定,显然缺乏发展的眼光。
40、明清文论。
理论:《忠义水浒传序》;著作:李渔《闲情偶寄》;王国维《人间词话》
41、明代文论。
A、风尚:复古。
前七子,后七子。
明代文学批评的倾向性:扬唐抑宋,将唐宋之争推向极致。
B、主情。
李梦阳,谢榛,汤显祖,凌蒙初。
C、.小说戏剧理论蓬勃发展,形式多样<题、序、跋、记>。
42、小说戏曲理论长足发展(贡献)三方面表现?
A、从文学观念看,历代正统文人把小说称为“小道”,明清代文学批评对小说、戏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出中肯的评价。
(文学观念上的转变:从历代文人的视小说、戏剧为小道而转为全面中肯充分的肯定,肯定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B、从批评对象来看,明代小说戏剧批评更加注重实际的批评。
(针对具体作品批评,并没有系统的进行)例如:戏剧:美学论争。
论争《西厢记》《琵琶记》孰优孰劣。
汤沈之争:临川派与吴江派围绕
声律展开批评。
小说:水浒、三国、三言二拍。
C、从批评形式上看:明代批评家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牡丹亭*题记》、李贽点评水浒......<形式包括题序、跋记;评点;笔记;专门性论著>。
标志着规模化与成熟化。
43、清代文学批评。
A、在文学批评观念上“返径归本”,以复古为尚。
抒发爱国之情,亡国之恨,赞颂英雄伟大气概;恢复规范儒家学说,抑制晚明放纵欲望;回到儒学的正统地位。
B、文学批评理论上的集大成性。
.
44、初唐四杰:沈恮期,宋之问,杜甫,李白。
45、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46、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47、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尼,潘岳,左思,
48、钟嵘的《诗品》中国第一部论诗的专著,被誉为百代诗话之祖。
49、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
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纲要:《春秋》。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50、先秦文学批评主要以《诗三百》为主展开。
儒家:诗言志(重志:合乎礼仪道德的情,发乎情止乎礼义;情志并重;无邪:归于正,雅正。
);庄子:诗言情。
51、宋代诗论缘起于欧阳修的《六一诗话》,首开诗话创作先河。
5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
53、魏晋文学:
54、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
气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55、诗缘情说(滋味说):出自陆机的《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这是陆机对于文学体式风格而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一是指诗歌因情感激动而作,二是强调诗歌整体上的美好。
56、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是从汉代开始,还是从曹丕的时代开始?为什么?
曹丕的时代。
一、汉人把文人分为“文学之士”与“文章之士”,前者是指学者(儒生),后者是指文章家,即接近于今天所说的文学家。
这种传统的“文章”观念的确立,是文学独立的重要标志。
二、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在汉代图书的分类上也表现得很清楚,如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等均把“诗赋”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说明文学已从学术文化中分离出来了。
三、从汉代开始,出现了以专门写作文章为主的专业文人队伍,像枚乘、司马相如、王褒等等,从《后汉书》开始,史书中已分列儒林、文苑(或称文学)两传。
57、论述陆机的文艺思想?
陆机的文艺思想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他的《文赋》中。
首先,他对文学创作中形象思维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如“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一段,就是说艺术构思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后来刘勰的《神思》篇可能正源于此。
其次,他提出著名的“缘情”说,具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这和传统的“诗言志”说,几乎是针锋相对的,认为诗歌不仅是言说社会思想的,更重要的是抒发一己悲欢之情的,对诗歌的情感性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
其外,在风格论、表现方法论等方面的思想都有超越前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