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课文《致橡树》赏析2篇-致橡树是几年级的课文
高中语文_《致橡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文本《致橡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反复诵读诗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过程方法:分析诗歌出现的意象,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过程方法:反复诵读中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教学难点】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的音频视频、学生朗读配音。
2.学生准备:做导学案,搜集有关作者与作者诗派的文学常识,掌握象征手法,创作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一、兴趣导入探寻爱的真谛【导入】播放《因为爱情》歌曲(给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导入词: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也是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主题,在中国的众多诗歌当中,文人墨客们一直赞美它,歌颂它。
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关于爱情的诗句?(学生回答+教师PPT展示)。
刚才大家回忆了人类社会的美好爱情,那同学们可曾见证过两棵树之间的爱情呢?(PPT出现橡树和木棉树图)那本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来看一下两棵树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美好的爱情,他们之间又诉说着怎样的情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致橡树》。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音乐+导入词导入新课引入本单元的主题——爱的生命的乐章,让学生进入一场寻爱之旅。
】二、精彩范读,体会音乐之美(4分钟时间范读完成)教师:悠悠诗情缓缓流淌,一段心事微微荡漾撩拨我们的心弦,忍不住轻轻吟诵,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的爱情世界,做一位美的朗读者。
预设:自由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自由诵读(3分钟)教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大声诵读,能让诗情之上碧云霄,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接下来开启我们的朗诵之旅,请两位同学配乐范读,同学们静心聆听,反复品读,进行点评。
提示学生点评的角度(情感、语速、语调、停顿)诵读展示(6分钟)【设计意图:通过播放音频,名家范读+学生范读,让同学们在唯美的音乐氛围当中走进舒婷的爱情世界,通过学生自由诵读和展示诵读,让同学们在这种唯美的爱情氛围中品味诗歌展现的爱情观。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
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跃然纸上。
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
强调这种爱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这种爱允许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这种爱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
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显示了诗人对新型爱情观和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题旨不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
诗歌大量采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
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1 / 1。
[精品]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1.3致橡树》课件(PPT 可编辑版)
难
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
点
的爱情观。
说学情:
1、诗意放飞的年龄 2、爱情观形成的年龄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诵读法、探究法 讨论法、对话法 情感熏陶法
学法
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的诵读法、讨论法、不 动笔墨不读书的勾画圈点法
激情演讲,导入新课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
分析意象,品味朗诵
学 流
联系实际,谈对爱情的感想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两句话指出了什么?
爱的基础应是— —独立平等
爱的双方如何相处?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每一阵风过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 外表虽有距离,实质是紧密结合,相 互依存的。
爱的双方应该这样相处: 相亲相爱、心心相印、 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甘生 苦死 与相 共依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平等独立 相依相存
爱的宣言: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橡树、木棉
理
想
甘苦与共 生死相依
的
爱
心
息
情
心
息
观
相
相
印
通
平等、 独立
板书设计
致橡树
世 凌霄花
俗
的 痴情鸟
爱 情
不要碰,让它悄悄地飘着
我们是等待成熟的果园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让我们依然保持沉默
不要喝,让它轻轻地唱着
渡过岁月卧成的河流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不要采,让它静静地开着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语文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致橡树知识点
语文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致橡树知识点导读:《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
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小编给同学们整理了致橡树知识点,同学们赶快一起来阅读吧!【原文欣赏】《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简介:《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
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唿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背景:《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舒婷自己也承认:“10年来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总量已经远远超过诗歌。
可是大多数读者只记得我写诗,常常把我的名字等同于《致橡树》。
”在《真水无香》一书中,她回忆了《致橡树》的原型和创作过程。
字词:①攀援:同“攀缘”比喻投靠有权有势的人往上爬。
②慰藉:安慰。
③雾霭:雾气。
④虹霓:同“虹蜺”指彩虹⑤流岚:这里指云雾。
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A.跫音春帷窗扉B.炫耀慰籍泉源C.痴情威仪相融D.红硕霹雳虹霓2.下列字的解释或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跫(qióng)音春帷(头发)窗扉(门)B.炫(xuàn)耀慰藉(jiè)归(回家)人C.威仪(外貌仪表)相融(róng)向(对着)晚D.红硕(大)霹雳(lì)虹霓(ní)3.全是朦胧诗作者的一组是()A.舒婷顾诚北岛梁小斌B.舒婷顾诚白岛郑愁予C.海子穆旦顾诚郑愁予D.海子北岛徐志摩余光中4.下列论述,不符合郑愁予诗歌创作特点的一项是()A.“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绝对地现代的。
高中语文 1.3《致橡树》说课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2
谢谢指导!
43
致橡树
1
致
说教材
橡
树
说学情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2
教 《致橡树》编排在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 材 改革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第三 地 课。本单元阅读与欣赏的学习重点是把握文 位 体的特点。《致橡树》是一首诗歌,阅读诗歌, 重在通过把握形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的意 境。 《致橡树》是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一 首爱情诗,诗中阐释了一种独立、平等的爱 情观,抒发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憧憬。
23
爱的双方如何相处?
24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25
根,紧握在地 下;叶,相触 在云里—— 外表虽有距离, 实质是紧密结 合,相互依存 的。
26
爱的双方应该这样相处: 相亲相爱、心心相印、 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27
爱的双方应该是怎样的形象?
3
教学目标(三维)
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 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
正确的爱情观。
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探究诗歌 意象内涵、阐释新型的爱情观。
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
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
读本诗。
4
教学重点
教
•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
学
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重
• 让我们来再次朗读诗人的 爱情宣言。
37
第四个环节:联系实际,谈对爱情的感想
妙 不妙 他递过一张纸条 还有一个 大胆而深情的微笑
匆匆地解开 匆匆地扔掉 世界上仿佛没有了别的声响 只觉得心在狂跳 烦闷 欣喜 苦恼 怎么办 不知道 我哪会知道
高一《致橡树》说课稿范文
《致橡树》说课稿高一《致橡树》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致橡树》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橡树》说课稿1一、说教材《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作者以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
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
二、说学情大一新生,数控、汽修、物流等专业的学生。
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的象征意义。
②培养、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展开”为平台,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和个性发展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正确领会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初步领悟“爱”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意象的表现手法。
五、说教法1、多媒体教学法2、情景创设法3、交互式教学法(因此将教学步骤设置为导入——诵读——讨论——欣赏四个环节。
)六、说学法主要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讨论式学习法、表演试学习法。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
建立在互动、对话、共享基础之上的共同赏鉴,师生共同成为学习者,以朗读、探究、品味、抒发为主要方式。
七、说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扩展阅读及结束阶段。
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
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1.3《致橡树》课件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作者:顾城
❖ 顾城,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 “文革”中开始写诗。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 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 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 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 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 动。1988 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
❖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好像永远分离, 却又毕生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
-1977年3月27日
夸耀 xuàn yào 夸耀
安慰 wèi jiè
安慰
霹雳 流岚
pīlì 云与地面之间产生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 响声很大.
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
书法、绘画等作品。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
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
般的少年生活。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 诗人”。后期隐居激流岛。
❖ 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在 300年前干净利索地挥剑截断了诗和哲学的思维联系。然而, 300 年来,诗人们却广撒物象暗示的种子,培植出一座座“象征的森林”。用对应的手段, 成功地将诗和哲学统一了起来。《一代人》好像就是一个证明,短短两句诗,在黑与光的 对峙统一中,潇洒地跨过了维柯手制的樊篱,抽象的哲学意蕴切实地通过表象富有魅力地 呈现于世。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此中的两个“黑”无疑是“文眼”,颇值玩味。我们知 道,“黑”其实不是色彩,所谓的色彩均是物体对各种光波反射的结果,如果不反射,便 成了黑。当然,没有光的世界只能是一片黝黑。 因此,“黑”是抹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 征。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 明的结果。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黑色既然对光不 反射也就具备了对光全盘吸取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这种随时准备吸取光明的“一代人” 的眼睛。 换一个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评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淫威报以 深沉的否定。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一个终极,它与光明构成了对峙。然 而物极必反,从黑夜中叛逆出来的黑色眼睛,对于光明的接受力是绝对超过任何色彩的眼 睛的,也就是说:由特定的黑色时代中走来的“一代人”,他们伟大的觉醒是其他“无缘” 于“黑夜”的人们所难以企及的。 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在对峙统一中,充分显 示了象征的魅力。从作者的生活历程看,诗中的黑夜好像是“十年浩劫”,“一代人”当 然是指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人。然而,诗毕竟不是历史,诗的容量 常能凭借艺术的魔力而无限扩大。如果超出时空的话,我们便很容易在屈原、杜甫、鲁迅 等等不同时代的人物身上,看到“一代人”的形象,他们都在“黑夜”中生存,他们都具 有特别敏锐的“黑色的眼睛”。 《一代人》干脆的语言,执着的追求意向同样显示了一种性情,可以说,这也是一首 “性情诗”。它聚集了思维与表现、情势和内容、标题与诗体之间在大小、深浅、形象抽 象等方面的一系列矛盾,最终熔入18个字中,深沉而潇洒地突出了当代人的精神意象。 果然引爆了同代人的情感!《一代人》真是一枚神秘的“雷管”。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 人间真情—阅读与鉴赏—3诗二首—致橡树 (共25张PPT)
这木棉用一种为橡树自豪、为自己骄傲的口吻 说道:“你有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 炬。”显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 价值;他们双方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自 的特长。在这里,她毫不掩饰地颂赞橡树的男性美 和阳刚气概,豪壮挺拔,锋芒毕露;也对自身女性 的柔韧气质作了赞美:那丰硕的红花不正是青春美 和女性美的标志?可是,木棉的朵朵红花为何又象 “沉重的叹息”?我们可以从中感触这位女诗人那 种独特的声音和情绪:这声音带着痛苦的伤痕,这 情绪染着忧伤的色晕。
但这一致既不意味着要凌逼和挤迫对方,也 不意味着两者毫无区别,只是为了“根,紧握在 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 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理想 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 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 回报彼此的爱。真是并肩携手息息相通的情侣, 那怕是一点微风掠过,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他 们心心相印,没有谁能听懂他们的话语。
一、 作 者 简 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 祖籍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 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 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 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 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 多。1964年就读于厦门一中,1969年 至闽西山区插队,1972年返回厦门,当 工人、统计员、染纱工、焊锡工等等。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 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 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 《始祖鸟》,散文集《心 烟》、《秋 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 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 《真水无香》等。
2、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 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 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 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 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 性。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2.致橡树【课件】(新版)
1. 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 2. 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体会意象所
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养成健康 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重点) 3. 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难点)
舒婷,当代女诗人。原名 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 生。中国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 物。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 和《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等, 散文集《心烟》等。
1. 作者在第一层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 【答案】。①否定了完全依附的爱情观。“攀缘的凌霄 花”之于“高枝”,“痴情的鸟儿”之于“绿荫”都是 依附。它们离了“高枝”和“绿荫”则无处安身,更不 能“炫耀”和高歌。②否定了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都是一方对另一方 的单一的奉献,却得不到应得的温暖。
2. 诗人是用哪两个意象来表现自己的爱情观的? 【答案】 橡树和木棉树。
3.“像刀……”这些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分别表现了橡树、木棉怎样的特点?作者运 用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比作刀、剑、戟,枝 干像钢像铁,表现出理想中的男子是伟岸挺拔、坚强 有力的,有一种阳刚之美。“红硕的花朵”说明木棉 美丽、热情、真挚,体现了女性的阴柔之美。即青春 秀美,充满生机。
1.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更 生动、形象。 2.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诗歌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 意蕴深邃。表现了诗人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 情观。 3.语言饱含感情,又具有深刻哲理。 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蕴含着丰富 的社会内涵。
2.【难点探究】本诗具有怎样的时代意义? 【答案】本诗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 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 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 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 系,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一味奉献的爱情理念,它完美地 体现了富有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真诚、高尚的爱情应以不 舍弃各自独立的地位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青年一代在爱 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一向处于仰视、 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语文版2020年秋季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致橡树》ppt教学课件
Q3: “不,这些都还不够!”中“不”是个否定词, 它否定的是什么?
•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是与北岛、顾城一起并立诗坛朦胧诗的三巨头之一。
•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始祖鸟》,散文集 《心烟》等。她的诗被译成多国的文字,是新时期 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你们能看懂下图的含义吗? 你们能按照下面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合作完成研究吗?
第1步
第2步
第3步 剧烈摇晃
第4步
注意 安全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模拟实验二
“流水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模拟实验记录单
实 验 材 料: 带盖塑料瓶、水、岩石块。
实验前岩石特点: 有棱角、有的锋利,易割手。 实验后岩石特点:
实 验 结 论:
1、这首诗中,“木棉”对“橡树”表达了自 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话,会有何 感想呢?请你用“橡树”的身份,用诗歌或 散文的形式给“木棉”复信,题目为:《致 木棉》。
2、背诵全诗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贵州梵净山蘑菇岩
云南路南石林
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山脚: 破碎的岩石
• 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有:食指、北岛、顾城、梁小 斌。
• 《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Q1:《致橡树》一诗中出现了三 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 出它们各指代什么?
A1:“我”指木棉,“你”指橡树,” 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攀 附
痴 情
慰 藉
衬 托
奉 献
解读第一层
致橡树
Q: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 上划出,并大体说说这些意象的意义。
[精品]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1.3致橡树》课件(PPT 可编辑版)
妙
第四个环节:联系实际,谈对爱情的感想
不妙
他递过一张纸条
还有一个
大胆而深情的微笑
匆匆地解开 匆匆地扔掉 世界上仿佛没有了别的声响 只觉得心在狂跳 烦闷 欣喜 苦恼 怎么办 不知道 我哪会知道
第四个环节:联系实际,谈对爱情的感想
十七岁的爱情
不要摘,让它涩涩地挂着
是一抹迷朦的晨雾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稚弱
泉源 险
峰日光 春雨
一方攀附 单方痴恋
一味奉献
态度 结构
橡树 否定 破
独立平等 互依互助
真正的爱情:木棉
橡树肯定 立
心心相印 甘苦与共
• 总结: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 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是按照先破后立 (板书)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爱情的。
• 让我们来再次朗读诗人的爱情宣言。
高中语文 北师大版 必修二
致橡树
教学课件
《致橡树》编排在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 改革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第三 课。本单元阅读与欣赏的学习重点是把握文 体的特点。《致橡树》是一首诗歌,阅读诗歌, 重在通过把握形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的意 境。 《致橡树》是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一 首爱情诗,诗中阐释了一种独立、平等的爱 情观,抒发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憧憬。
程
模仿诗歌,练习表达
又两 岂情 在若 朝是 朝久 暮长 暮时 。,
在在 地天 愿愿 为做 连比 理翼 枝鸟 。,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朦胧诗” 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致橡树》、《祖 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本诗写于1977年(作者当时25岁),是一篇向 陈腐观念发出挑战的现代女性的爱情宣言,社会影 响深远。
致橡树说课稿
《致橡树》说课稿《致橡树》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致橡树》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中国当代诗三首》中的第二首。
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
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致橡树》是当代蒙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舒婷的代表作。
本诗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爱情的理解和追求。
表明作为女性在爱情生活中应该采取的立场和态度。
即使放眼今天的社会种种,这首诗仍然熠熠生辉,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艺术美感。
诗中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不正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重复的脚步么?作者不仅让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成为爱情中应有之义,而且旗帜鲜明地指出,爱情绝不是生活的全部,爱情不应凌驾于事业之上,爱情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
只有把爱情的力量化成崇高的事业追求,爱情才能成为一株光辉美丽的长青树。
全诗气韵顺畅,喻意明晰,层层递进,力量渐升,最后水到渠成,升华主题。
又自然贴切,毫无雕琢之痕,是诗体结构的一种典范。
学习《致橡树》重点要领悟诗中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歌的含蓄美,并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教学目标:1、语文积累:(1)关于朦胧诗派和舒婷的文学常识;(2)熟读,最好能背诵全文。
说明: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的积累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文化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
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通过吸收内化而学以致用。
2、探究《致橡树》中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领悟诗人的爱情观;学习新诗赏析的方法。
说明:语文学习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和难点:《致橡树》中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领悟诗人的爱情观。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含英咀华赏佳作 ——《致橡树》鉴赏探究(共31张PPT)
• 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深入理解木棉、橡树的形 象。
• 2、探讨、理解诗人所追求的爱情观。
解读诗歌的方法
• (1).知人论世 • (2).诵读感悟 • (3).探究鉴赏
作者简介
•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 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 女诗人。
• 舒婷是“朦胧诗”派(产 生于70代末、80年代初) 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北岛、 顾城齐名。
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 还有长江最母性的鼻音 从高原到平原 鱼 也听见 龙 也听见
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 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从A型到O型 哭 也听见 笑 也听见
• 1.对诗句的解说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B )
A.“从青海到黄海”“从高原到平原”强调了能 听见这首歌的区域之广。 B.“从早潮到晚潮”“从A型到O型”是说不管什 么时候,不管什么血型的人都能听见这首歌。 C.“风”“沙”“鱼”“龙”都能听见,是说所 有一切的事物都能听见这首歌。 D.“醒”“梦”“哭”“笑”都能听见,是说无 论什么情况下都能听见这首歌。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致 橡 树
深情朗读
1、读准字音 2、把握停顿、重音、节奏和速度 3、根据语义抒发情感
问题: 1.《致橡树》中写爱情的意象有哪些呢? 2.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分别象征怎样的爱情?诗 人对它们的态度如何? 浏览课文,思考完成下面表格:
意象
特点 诗人态度 爱情观
(齐)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脚下的土地。
延伸拓展
民歌 余光中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单元第3课 诗二首《致橡树》 课件(56张)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 中带有主观感情的物象
波那 光河 里畔 的的 艳金 影柳 在是 我夕 的阳 心中 头的 荡新 漾娘 。,
枯藤 老树 鸦昏
描绘出一副凄凉的秋郊夕照图, 营造出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意境。
浏览全诗,思考问题:
1、圈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
2、诗人是从何处描绘了自己所追 求赞美的爱情,划出相应的诗句。
七嘴八舌
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 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心灵寄语
面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 考,这棵树 是否已长成了大树, 是否已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 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寒潮、风雷、霹 雳, 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我希望大 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 参天大树,让自己的爱情之果充满生命的 甘甜。
十六、七岁的爱情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不要采,让它静静地开着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不要摘,让它涩涩地挂着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稚弱 扛不起沉重的未来 担不起深沉的思索……
试一试
以橡树的口吻给木棉写一篇自白 《致木棉》
延伸练习:欣赏朦胧诗, 体会其特点。
1、《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4)相知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成就…… 更爱你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内在的精神)……
小结: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 构思,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 观,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 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的爱情。
试一试:
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 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 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 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课文《致橡树》赏析2篇|致橡树是几年级的课文《致橡树》是高一语文课本中诗歌部分的内容。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一语文课文《致橡树》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课文《致橡树》赏析1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
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
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
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
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
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
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
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高一语文课文《致橡树》赏析2 女诗人舒婷,是与北岛、顾城一起并立诗坛朦胧诗的三巨头之一。
她的诗,不局限于朦胧,保持了超然的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文学的天空里涂抹出了一道绚丽夺目的轨迹。
她的诗,从意象到语汇都深具南方风情和女性特色。
便如这首《致橡树》,语言和意象是何等的鲜活感人!而其所歌唱的那种不卑不亢至纯至美的爱情,可谓理想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曾令无数的年轻人向往和憧憬。
舒婷曾经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致橡树》曾经是传遍天下的诗歌,二十年前,评说纷纭。
虽然如今朦胧诗派早已落入冷寂,但舒婷及其《致橡树》却值得一说。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爱情诗比它更优秀。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
爱情,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也是古今中外诗歌描写最为广泛的题材。
朦胧诗人的杰出代表舒婷,深感现实生活中崇高精神的丧失而追慕先贤们伟大爱情的坚贞,用其《致橡树》向人们提出了一个爱情的高标准。
她在这一诗篇中塑造的爱情形象,鲜明地昭示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
让我们逐字逐句地来把这篇关于爱情的经典诗作赏析一遍。
《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
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
这种爱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
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
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人,我必须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气质的人;你是树,我必须是树,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平等地立于天地间。
总之,两人形象必须一致。
但这一致既不意味着要凌逼和挤迫对方,也不意味着两者毫无区别,只是为了“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
真是并肩携手息息相通的情侣,那怕是一点微风掠过,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
他们心心相印,没有谁能听懂他们的话语。
这木棉用一种为橡树自豪、为自己骄傲的口吻说道:“你有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显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方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在这里,她毫不掩饰地颂赞橡树的男性美和阳刚气概,豪壮挺拔,锋芒毕露;也对自身女性的柔韧气质作了赞美:那丰硕的红花不正是青春美和女性美的标志?可是,木棉的朵朵红花为何又象“沉重的叹息”?我们可以从中感触这位女诗人那种独特的声音和情绪:这声音带着痛苦的伤痕,这情绪染着忧伤的色晕。
这声音和情绪里融化了多少那个年代社会、亲友、个人的阵痛、艰辛和挣扎!这沉重的叹息是那么真实,以至把它掷之于地,便会溅出泪渍和血斑!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
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
她接着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真正的爱情,当然应同甘共苦。
他们表面上“仿佛永远分离”,实质上却根叶纠结,“终身相依”。
只有这样的爱情,在舒婷的眼中才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的伟岸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舒婷在这里对爱情的“坚贞”提出了她独特的见解:爱情的坚贞,不只在于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止于容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结合,而是更进一步,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也纳入自己爱的怀抱,从精神上完全相融和相互占有;不仅在形体上、而且在思想感情上达到完美的结合,站在同一个阵地,拥有相同的生活信念,追求同一种目标,才算得上“伟大的爱情”。
全诗明丽洗炼、概括集中,作者运用了抒情主体拟物化的表现手法。
诗中抒写的对象明为橡树,实为木棉。
写法上也独辟蹊径,不去描绘木棉外貌的秀丽挺拔,却用了一连串精妙的喻象从各个角度反衬出木棉的品格、特征、信念和抱负。
接着又从心理上对她的爱情观作进一步的剥露,从性格特征上加以刻画。
在刻画中用“叹息”、“火炬”两个意象对比,更深一层展示了木棉丰满的个性。
然后,又把“寒潮”、“雾霭”等意象铺开对比,衬托和渲染出木棉和橡树这一爱情形象的典型环境。
这就从四面八方突出而饱满地表现了木棉对橡树的爱情。
在艺术上巧妙的比兴、鲜明的形象、蕴藉而柔婉的调子,构成了全篇的独立特性。
全诗收束处,既是虚拟,也是实写,虚虚实实,意味深长,富于哲理,开拓了题旨,对木棉的爱情观加以理性的升华,以理想之光反照那象征爱情的形象,使木棉的坚贞倩影更为挺拔和崇高,显得那么饱满、美丽、鲜明!高一语文课文《致橡树》名家点评林之亭先生赞曰:”《致橡树》立意新颖,形象鲜明,在青年中广为传诵,脍炙人口,显然是有旺盛的生命力。
“温锁林:“分离“是外在,表象的;“相依”则是内在,本质的。
人生是一门艺术,爱情更像是这一艺术中最精彩的华章;爱情是哲学,唯有用生命拉起体悟这门哲学的女性,才能洞悉其全部奥妙。
这就是舒婷《致橡树》阐发的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也是这首诗弥足珍贵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吴怀仁:从时间维度上看,《致橡树》表现了独立的女性主体精神;从空间维度上看,《致橡树》表现了知识者的启蒙精神;从心理维度上看《致橡树》表现了革命者的乐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