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艺术特色的形成: 笔法:他一生对传统笔法的探求,有独到的见解。 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 他自己在临写古代书法中所感悟到的体会,最为 突出的是用笔的虚灵。他曾多次在题跋中提倡米 芾的用笔,如:“大都海岳此帖,全仿储河南 《哀册》《枯树赋》,间入欧阳率更,不使一实 笔,所谓无往不收,盖曲尽其趣。”用笔虚灵, 在笔的运动中完成点画的各种形态,由此生动的 变化而曲尽其妙。他曾赞叹:“米海岳‘无垂不 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用 ‘虚’字揭示了用笔的内在规律,之后才可能达 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自由境界 ,也就是 笔势有来必有往,有去必有回,千变万化而气贯 韵满。
韵:董其昌是历史上的书法理论家第一次以 韵、法、意这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 代书法的审美取向并将韵置于最高点,以 晋韵为宗、以唐法为径、以宋意为新。 董其昌在用笔、结字、章法、用墨的 实践,就是围绕他自己追求淡秀润韵为审 美取向的。
早 期 作 品
《 月 赋 》 作 于 47 岁 , 取 法 晋 唐 , 笔 画 秀 娟 , 是 小 楷 的 精 心 之 作 。
用墨:他读了很多古帖,枯湿浓淡,尽得 其妙得出的结论是:“用墨需使之润,不 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则大恶道矣。” 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 东 方 朔 答 客 难 卷 》
禅意:他以禅喻书,淡说是最为突出,他曾 师从倪瓒,倪瓒,以天真幽淡为趣 ,风格 萧散超逸。所以他以淡为宗并不奇怪。提 倡,“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他对‘劲’、‘虚’、‘势’、‘韵’是这 样论述的:“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 糊为藏锋,必须用笔如太阿(古代宝剑名) 剸截之意,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 颜鲁公谓之印印泥,锥画沙是也。”他主 张用笔的虚灵变化,反对刻板和紧张。另 一方面,他注重用笔的能动性,反对信笔 随意性。
大行书《岳阳楼记》卷 运笔中锋直下 转折流畅
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 ,但嫌其考卷上字
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
昌,自此钻研书法。
师承: 董其昌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 瓒。初师颜平原 (真卿)《多宝塔》, 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 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繇的 《宣示表》《力命表》等。凡三年, 自古逼真,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知 眼角。”
• 擅长书法,擅画山水,笔致清秀中和,恬 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 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 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董 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赏,工诗文, 精绘画,书法出入晋唐,他执艺坛牛耳数 十年,是晚明杰出的书法家。存世作品有 《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 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 刻有《戏鸿堂帖》。
艺术成就及历史影响
• 董其昌在当时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 即把他与临邑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 米 钟并列;绘画上有南董北米之说。 • 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 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 分。
董 其 昌 临 《 褚 模 兰 亭 序 》
董其昌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 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所提出的“南北 宗”论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之后近300余年 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 他创造的以秀逸,淡远,爽俊为美学特 征的书风,在他身前身后都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他七十岁前后,书法已威震朝野, 驰名遐迩、高丽、琉球使者求之不绝,他 的书法传入朝鲜后,效仿者很多,明谢肇 淛《五杂组》云:“今之书名之振世者南 则太史玄宰,北则邢太仆子愿,其合作之 笔,往往前无古人。”
董其昌死后七年,明朝被清朝所取代,宗他的 书法家不再以籍贯为界,成了华亭派,实际就是董 派的化身。受他影响最深的书家有査士标,担当, 沈荃。其他还有冒襄,范允临,何伟然等等都师承 或追踪董其昌,甚至像傅山,八大山人这样的个性 强烈的书法家都初学董其昌。
担当作品
査士标作品
沈荃作品
后世评价:
• 董其昌的书法,历来评说不一。褒者倾其赞美之 词,明末书评家何三畏称董其昌的书法:“天真 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 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清 代著名书法家、学者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 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 往往前无古人”。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 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 仙。”但对他批评的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 为激烈。包世臣云:“行笔不免空怯。”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讽刺道:“香光(董其昌)虽负 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 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 矣!”
艺术成功的客观因素: 早年迫于生计,曾在浙江平湖,嘉兴及安 徽徽州一带带私塾或做富家子弟的家庭教 师,结识了有明代第一收藏家之称的项元 汴,并自称:“尽发项太学子京所藏晋唐 墨迹,始知从前苦心,徒费岁月”。 他中进士后又遇韩世能。韩世能是他在翰 林院时的老师,也是收藏大家,常常将珍 藏的历代书法名迹借于他临。包括陆机的 《平复帖》等。
中期作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行书《岳阳楼记》婉转流畅,气势连贯。
字 体《 规东 整方 行先 气生 疏画 朗赞 ,碑 是》 中作 年于 时 期岁 楷, 书师 的法 代颜 表鲁 作公 。, 50
晚期作品
《路马湖记》,晚年行书面貌
《观海市》,作于69岁,以“米家法”为其同年袁可立所书,十分秀逸飘洒。 是晚年的传世作品。
《岩居图》
《秋兴八景图》
《 高 逸 图 》 作 于 63 岁
《 关 山 雪 霁 图 》 作 于 岁
81
书法道路
故事: 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 会。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 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
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
董其昌
演讲人:朱海波
简介
•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卒于明 毅宗(崇祯)九年(1555-1636)。字玄宰, 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人(今上海闵行 区马桥)人,曾居松江。万历十七年进士, 与睢阳袁可立同科,后来成为挚友。当过编 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 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 他就坚决辞官回乡。
• 他十八岁就读于莫如忠塾馆,从莫如忠学 习书法。晚年曾有回忆云:“余十八岁学 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赵孟頫), 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可见,他 初以颜入手,从莫如忠后转法宗晋。他初 入书道,便得习二王的莫如忠指导,也许 这正是他以后始终以‘‘晋人尚韵”为最 高境界的原因。也是正因此他才学书三年 就敢于云间藐视文祝两位吴门大家,并直 以超越赵孟頫为目标(文徵明一生一效仿 赵孟頫为目标)。
交游:
董其昌与睢阳(今河南睢县,明代属归德 府睢州)的袁可立同科。袁可立比云间 (上海松江)的董其昌小七岁,但董其昌 总是对袁可立谦称为“弟”,两者的家乡 相距千里,却能同窗共读成为同年知交, 这个故事在袁可立的家乡睢县一带至今盛 传不衰,成为千古美谈。
陈继儒(1558~1639),明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金山枫泾 泖桥村)人。是董其昌毕生的好友,友谊甚笃。 他与达官名士来往,却决意仕途。由于他在诗、 文、书、画、戏剧、小说各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 又加上交游广泛,所以名重朝野。陈继儒的见解, 与董其昌如出一辙,这不仅是二人相投,且很多 观点可以说是两人共同商讨的结果,所以称得上 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余还与莫是龙、丁立鹏、 顾正谊等华亭才子相友善,入京后又与同年朱国 桢、袁宗道,、黄辉、陶望龄等当朝名士交往。
他后来又与徽州著名藏家吴廷订交,得以 临写 更多的历代名迹。 他善于鉴定,藏家多以其鉴定过眼为荣, 他则借此学习书法。 青年时期的董其昌还与莫是龙,陈继儒丁 立鹏等华亭才子相友善,丹青书翰互为影 响,入京后又与同年朱国桢袁宗道黄辉等 当朝名士切磋文艺,纵谈剧论。 他进取的勇气,勤奋好学和他开宗立派的 使命感。 …………….
《 临 颜 真 卿 裴 将 军 诗 卷 》 董 其 昌 在 蜀 素 帖 上 的 题 跋
章法:反对字如算子,主张“以奇为正”。字与字、 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 在章法上使他受益最多的是杨凝式,他读《韭花 帖》悟得颇多: “略带行体,萧散有致, 比杨少师他书欹侧有态 者有殊,然欹侧取态, 故是少师佳处。”他讲 究疏密相间、以字距大、 行距大形成舒朗的调子, 将结字的美与行间的空 白形成有与无的对比, 造成萧散简远的意趣。
结字:他主张米芾集古字的方法,十分推 崇米芾说的“大字如小字,小字如大字” 以势为主的见解。他一方面以米芾为宗师, 认为米芾“得力乃在小行书,时留意结构 也。”另一方面强调大字在结字,笔法与 小字要同样讲究并在放大中不能省去势态。 通过实践的努力,他的字无论大小,结体 都十分精微,并注意了气势的连贯。
谢谢观看

董其昌的书法初学颜真卿,后转学虞世南,又弃唐学晋。当他在大收藏家项 子京家见到米芾、杨凝式、怀素的真迹后,立即从米芾的率意,怀素的流畅 中悟出用笔的法门,从杨凝式《韭花帖》的疏朗布局中悟出章法的奥秘,再 加上禅佛的影响,使他的书法充满古淡、散远的书卷气息。董其昌能熟练地 控制长锋羊毫,用笔轻松若不经意,线条细长、婉转、流畅。然而由于缺乏 顺涩、提按、疾缓的变化,尽管做到了散逸、虚飘和圆熟,却难免模式单一 和笔力浮滑。软性的特征在董其昌书法中表现得如此突出,与他的个人性格 和审美追求十分吻合。 以软性美为特征的董其昌书法风范,在“天崩地解”的明亡前夕,竟能成席 卷天下之势,客观上反映了士大夫阶级对现实危机的无奈和回避。从这个角 度看,董其昌书风具有时代性,折射出所谓的“世纪末心态” 因此,身处清 朝末年的政治革新派康有为对董其昌书法批评甚多,说他“局束如辕下驹, 蹇怯如三日新妇。” 在董其昌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个书法革新潮流正在兴起,张瑞图、黄道周、 倪元璐、王铎、傅山是其代表者。他们以用笔的提按反差、线条的疾速回环、 字距的紧密无间、结体的错落险峻、布局的促迫动荡,表述着对董其昌软性 书风的逆反,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在当时还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 董其昌书风有着广大的社会心理需求,即在平和中求心灵的安静。这样,我 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取代了明政权的新统治者、脱胎于游牧和惯于征战 的满清贵族,对前朝流行的这种软性艺术也倍加欣赏。清康熙帝是董其昌书 法的崇拜者,由于他的提倡,董其昌书法的强势影响力直达数十年后,才终 止于乾隆帝对赵孟頫的崇尚。 而董其昌的绘画和艺术理论的影响,则还要延 续到二百年以后才渐渐散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