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

合集下载

董其昌生平简介

董其昌生平简介

董其昌生平简介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擅长山水画,董其昌一生书画作品无数,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也有一定的数量。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董其昌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董其昌,著名书画家。

生于嘉靖三十四年,卒于崇祯九年,享年82岁。

董其昌擅长书画。

在绘画方面,有南董其昌,北米万钟的美称;在书法方面,集各家之长于一身,使自身的书法有超越前人之势,在中国的书法历史长河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董其昌在而立之年后,进入仕途。

但是仕途不顺,在朝廷里,几进几出。

由于仕途的坎坷,让他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

便在辞官回乡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书画技艺。

在专研学习前人书画经验,并自发组织坊间书画爱好者,和自己一同探讨书画方面的知识。

并且大量临摹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名作,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开创自己的书法之美。

后人对董其昌的书画成就评价颇高。

清代年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特别推崇董其昌的书法,闲暇之余进行大量的描摹。

除此之外,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成为文人画的创作指导核心。

董其昌的书画成就对后世的书画发展影响颇深。

在书法方面,他所著的《白居易琵琶行》、《金沙帖》等流传于世;他所绘的《昼锦堂图》、《疏林远岫图》等仍被珍藏于各博物馆。

董其昌去世后,后人常去董其昌墓、董其昌故居瞻仰这位书画大师。

董其昌字画价值目前,董其昌的字画被收藏于中国各个博物馆。

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瞻仰大师的书画之风。

除此之外,董其昌的字画也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董其昌自幼在字画方面造诣颇深,因为爱好的缘故,自己一边在读书考取功名之时,一边研习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作品,并进行描摹、创新。

最终集各家书画优势为一体,成为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对后世书画创作影响颇远。

书法方面,董其昌在临摹前人书法基础上,将自己的创新意识融于其中。

字体淡雅隽秀,刚劲有力,尤其在草书和楷书方面,造诣颇深。

康熙皇帝曾大赞董其昌的书法飘逸空灵、丰神独觉,深得康熙皇帝的偏爱。

而在民间,也刮了一阵效仿董其昌书法之风,其兴盛之风,难以想象。

董其昌:文人画的禅意与诗意

董其昌:文人画的禅意与诗意

《董其昌:文人画的禅意与诗意》在中国艺术的长河中,董其昌以其独特的书画艺术成就,成为了晚明文人画的代表人物。

他的艺术创作不仅体现了深厚的文人情怀,更蕴含了丰富的禅宗哲学思想。

本文将深入探讨董其昌的艺术世界,揭示其作品中的禅意与诗意。

一、董其昌的艺术背景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明代著名书画家、鉴赏家。

他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望族,自幼聪明好学,但在家境贫寒的条件下,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逐渐在艺术领域崭露头角。

董其昌的一生,经历了从寒门学子到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的转变,他的政治生涯与艺术创作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文人画的禅意追求董其昌的绘画作品,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

他提倡“以禅入画”,追求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在他的画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山水、树木、云雾等自然元素的精妙运用,这些元素不仅构成了画面的主体,更蕴含了深远的禅意。

董其昌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理解与感悟。

三、诗意的融合与表现除了禅意的追求,董其昌的书画作品还充满了诗意。

他善于从古典诗词中汲取灵感,将诗的意境与画的景象巧妙结合,创作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艺术佳作。

在他的笔下,山水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观,而是充满了情感和哲理的艺术表达。

这种诗意的融合,使得董其昌的画作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深刻的艺术魅力。

四、书画鉴定的心性学董其昌在书画鉴定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心性学”的概念,强调在鉴定书画作品时,不仅要关注作品的笔墨技巧和艺术风格,更要深入探究艺术家的心性与情感。

这种心性学的鉴定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书画作品的内在价值和艺术真谛。

五、董其昌的艺术影响董其昌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画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更在后世被无数艺术家奉为经典。

董其昌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结语董其昌的艺术世界,是文人画的一座宝库。

董其昌小赤壁诗原文及解释

董其昌小赤壁诗原文及解释

董其昌小赤壁诗原文及解释1. 董其昌的《小赤壁诗》原文那可是相当精彩呀!“吾松山有崖,倚天而号小赤壁。

”哎呀,这写得多有意境啊!就好像你站在那巍峨的山崖边,感受着那股气势。

比如你去爬山,看到一处特别壮观的景象,不就和这诗里的感觉很像嘛!2. “虽未涉世,其高瞻远瞩之眼界,不减东坡赤壁。

”哇塞,这话说得多牛啊!这不就像一个年轻人虽然没经历过很多事,但却有着非凡的见识一样嘛。

就好比你身边那些很有想法的小伙伴,是不是很厉害?3. “石脚插江涛,崩崖倚天立。

”这描述太生动啦!就好像那石头直接插进江涛里,悬崖直直地立在那。

你想想看,是不是和电视里那些惊险的悬崖场景很像呢?4. “波光照眼白,寒籁助萧飒。

”哇,这光和声音的描写,绝了呀!就如同你在一个很美的地方,阳光照在你眼睛上,还有阵阵好听的声音传来。

好比在海边听着海浪声,多惬意呀!5. “我来秋九月,寒叶渐纷落。

”哎呀,这季节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就好像你在秋天的时候,看到树叶慢慢飘落的情景。

比如你走在秋天的公园里,不就是这样嘛!6. “攀萝陟层巅,摩挲泐苔驳。

”哇,这攀登和触摸的动作,太有画面感了吧!就跟你去爬山,努力往上爬,还摸摸那些古老的石头一样。

7. “遨游恍梦寐,宿昔居然昨。

”这感觉好神奇呀!就像你做了一个很美妙的梦,醒来还觉得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就好像你回忆起一段特别美好的经历,是不是呀?8. “幽讨未云已,夕阳在林薄。

”哇,这探索还没结束呢,太阳就落山啦!这不就像你出去玩,还没玩够,天就黑了一样嘛。

9. “归途剧回首,岌岌太行麓。

”哎呀呀,这回头看的感觉,好不舍呀!就好像你离开一个很喜欢的地方,不停地回头看。

就像你离开家乡的时候,是不是也会这样?10. 董其昌的《小赤壁诗》真的是太有魅力啦!让人读了就沉浸其中。

这就像一个宝藏,等你去发掘它的美好呀!我觉得大家真该好好读一读,感受一下其中的韵味和意境。

董其昌最著名的诗词

董其昌最著名的诗词

董其昌最著名的诗词一、董其昌简介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季昌,号鹤山,浙江绍兴人。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艺术理论家。

董其昌的一生饱经沧桑,历经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动荡,但他以其杰出的才华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成为明代最重要的文化名人之一。

二、董其昌的诗词创作董其昌的诗与文,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作清新疏淡,含蓄婉约,以动静结合、音韵和谐为特点。

不同于其他文人士大夫的超然境界和雄奇豪放,董其昌的诗词更加纤巧细腻,雅致大溪洛韵。

他注重意境的营造,以及细腻的情感表达,让人读之增添无限思索的乐趣。

1. 董其昌的山水诗董其昌擅长描绘山水景色,他的山水诗给读者以强烈的美感。

他用短小精悍的诗句将山水的气势和美景展现得活灵活现。

他善于捕捉山水之间的意境和情绪,把握住自然的神韵和万物生机的灵动,给予作品以深远的内涵和意境。

•示例诗句:露晞秋皋上,林疏雁度深。

拂水沙鸥鸟,和阳燕子吟。

(《晚晴轩集》)2. 董其昌的咏物诗董其昌的咏物诗写实精细,形象生动。

他往往通过描写物体的形态、色彩、纹理等细腻的描述方式,展现出物体的特征和美感。

他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感受,将日常琐事与诗歌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深深的思想内涵。

•示例诗句:波港沙如水,烟萝岸若云。

春风故园草,夜雨旧乡村。

(《晚晴轩集》)3. 董其昌的抒发情感的诗董其昌的诗中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诗作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给人一种强烈的共鸣与感染力。

他将自己的心情与景物的变幻相融合,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示例诗句:寂寞秋灯下,悠悠碧落间。

一别苏幕亭,双泪湿衣衫。

(《晚晴轩集》)三、董其昌的诗词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董其昌的诗词以其优美的文采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他不仅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于山水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贡献。

董其昌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对艺术的追求,成为明代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董其昌人物简介

董其昌人物简介

董其昌人物简介董其昌编辑词条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山东莱阳,祖父以军功封苏州卫。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

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

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

目录人物简介才溢文敏书画道路宦海沉浮编辑本段人物简介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年正月十九日(2月10日),董其昌石刻像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年九月二十八日(10月27日)。

董其昌出身官宦之家,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

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

与睢阳(今河南睢县)袁可立同科,后来成为挚友,在蓬莱阁上留下了著名的《观海市诗》碑刻。

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

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继而买回官职。

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他当时的政治地位显赫,凭借其政治地位左右画坛、评价画家。

编辑本段才溢文敏董其昌才溢文敏,思想陈腐、为人霸道、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法、擅绘画。

他是海内文霸,执艺坛牛耳数十年,是晚明比较杰出、影响比较大的书法家。

董其昌的绘画长于山水,注重师法传统技法,闭门造车,不求创新。

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墨色层次不分明,拙中带朽,拙隽刻板。

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评董其昌曰:“董其昌闭门造车,不求创新,凭借官职左右画坛,毁掉中国书画200年”。

董其昌古诗十九首

董其昌古诗十九首

董其昌古诗十九首明代董其昌的十九首古诗如下:1.《题颜鲁公裴将军诗真迹》:舵楼竟夜雨催诗,果有龙蛇起墨池。

会得将军挥剑意,分明草圣折钗时。

2.《赠觉虚师说经超果》:龙象森森奉麈谈,直拈教外首楞严。

欲知末会人天供,雪后梅花百鸟衔。

3.《长安冬至》:子月风光雪后看,新阳一缕动长安。

禁钟乍应云门曲,宫树先驱黍谷寒。

台上书祥传太史,斋居问礼向祠官。

纷纷双阙鸣珂下,未觉玄关闭独难。

4.《紫茄五首其一》:何物昆崙种,曾经御苑题。

似葵能卫足,非李亦成蹊。

落实寻常味,攀条径寸低。

玉盘如可荐,宁复怅云泥。

5.《紫茄五首其二》:欲辨嘉蔬种,应同藿食人。

累垂贪结子,低亚巧藏身。

被垄千苞坼,连畦万颗匀。

清斋频撷取,老圃未生嗔。

6.《紫茄五首其三》:纂纂称天茁,离离见土毛。

知非丰岁宝,聊佐野夫饕。

落处宁为瓠,投来颇类桃。

米家图矮树,怪尔矗云高。

7.《紫茄五首其四》:卑栖性所便,尺五即为天。

每带胭脂色,来登玳瑁筵。

江莼下豉美,蒟酱点庖鲜。

能误青鞋客,忙趋过邵田。

8.《紫茄五首其五》:不敢怨无诗,秋当咏菊时。

封关丸可弄,覆餗印何累。

槐国分阴近,僬侥假盖迟。

谁知谦吉意,更好助观颐。

9.《题倪迂画二首其一》:剩水残山好卜居,差怜院体过江馀。

谁知简远高人意,一一毫端百卷书。

10.《击剑篇》:古剑寒锋青槭槭,昔年得之丰城客。

阴阳为炭天地炉,谁锻钝钩金跳踯。

琉璃匣里莲花色,明月环端秋水碧。

自是荆轲一片心,佩将燕市频磨拭。

传闻西陲烽火惊,龙泉夜吼如有神。

拔剑起舞抉星辰,旋风烁电光燐㶷。

决尽胡云一万里,血溅胡天净虏尘。

11.《题刘金吾牛山读书图二首其二》:千峰选胜著西清,讵许顽仙厕会盟。

白芷青兰时照眼,乌丝翠袖不胜情。

詶恩故有双龙在,徵事堪令半豹惊。

见说边烽劳仄席,肯容定远又书生。

12.《送李伯襄太史封秦藩二首其二》:崆峒倚剑意如何,故里题桥载笔过。

百二山河磐石重,三千溟海积风多。

不将昼锦先分矢,欲赋无衣激枕戈。

当宁筹笾方仄席,邺侯勋业肯蹉跎。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明史 董其昌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明史 董其昌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董其昌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原文:董其昌,字.元宰,松江华亭人。

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礼.部.侍郎田一俊以教习卒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迁授编修。

皇长子出阁,充讲官,因事启沃,皇长子每目属之。

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归.起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并不赴。

光宗立,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乃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

天启二年,擢本寺卿,兼侍读学士.时修《神宗实录》,命往南方采辑先朝章疏.及遗事,其昌广搜博征,录成三百本。

又采留中之疏切于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吏治、边防者,别为四十卷.仿史赞之例每篇系以笔断书成表进有诏褒美宣付史馆明年秋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事寻转左侍郎。

五年正月,拜南京礼部尚书。

时政在奄竖,党祸酷烈①.其昌深自引远,逾年请告归。

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

居三年,屡疏乞休,诏加太子太保致.仕.。

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赠太子太傅。

福王时,谥文敏.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

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

其昌后出,超越诸家。

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

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

四方金石之刻,得其制作手书,以为二绝。

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

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

人撅之米芾、赵孟頫云。

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刑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刑、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

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选自《明史董其昌传》)[注]①党祸酷烈:此处指明朝东林党人受到宦官的残酷镇压和迫害。

译文:董其昌,字元宰,是松江府华亭县人。

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改为庶吉士。

礼部侍郎田一俊教习庶吉士,死于任所,董其昌请假,奔走数千里路,把田一俊的灵柩护送回乡安葬。

董其昌练书法的故事

董其昌练书法的故事

董其昌练书法的故事
董其昌从小就对书法怀有浓厚的兴趣,他总是喜欢模仿大人的字迹,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字。

然而,在17岁那年,他参加科举考试时,因为字写得不够美观,结果名落孙山。

这次经历对董其昌的打击很大,但也让他意识到了书法的重要性。

他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决定要苦练书法。

每天早晨,他早早地起床,开始临摹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

他先是从颜真卿的《多宝塔帖》开始,仔细研究每一笔、每一划的起承转合,力求与原帖一致。

随后,他又学习了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吸取他们的精华,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

经过多年的刻苦练习和不断探索,董其昌终于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师。

他的作品被后人誉为“颜骨赵姿”,即既有颜真卿的雄浑气势,又有赵孟頫的优美姿态。

他的成功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董其昌南北宗论内容及历史意义

董其昌南北宗论内容及历史意义

董其昌南北宗论内容及历史意义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可真是一桩有趣的事儿!想当年,董其昌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把中国的绘画分成了南宗和北宗。

南宗,那可是代表着文人画,讲究的是心境、情感,像一杯清茶,淡淡的却回味无穷。

北宗呢,强调的是工笔、写实,犹如一块精致的点心,样子美味,技术扎实。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意思?董其昌就像个“调解员”,他在这两者之间搭起了桥梁。

他认为南宗画更符合文人的气质,更能表达他们的情感。

你想啊,那些文人墨客,心里有那么多想法,怎么能只是拘泥于技艺呢?董其昌可谓是深得其妙。

他的观点在当时的文化圈里引起了不少争议,许多人觉得南宗太过“飘”,而北宗则显得“死板”。

哎,这就像一场好莱坞大片,争论不断,精彩纷呈。

在历史意义上,董其昌的南北宗论真是为中国绘画史开辟了新的天地。

他不仅仅是把南北宗划分开来,更是将绘画的理念、审美、情感都提上了台面。

你看,艺术本来就是一种表达,如果只停留在技术层面,那真是大煞风景。

董其昌告诉我们,绘画可以是情感的宣泄,是内心世界的流露,这种思想可是深深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家们。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还让大家对艺术有了新的思考。

传统的艺术标准是不是就一定对呢?不一定哦!南宗和北宗的辩论,让我们明白了,艺术没有绝对的对错,有的只是不同的表达方式。

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谁也不能说哪个更好。

是不是听起来很有道理?再说,董其昌的主张也影响了后来的文人画。

他的理论为文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鼓励大家追求个性化的艺术。

许多文人画家都开始探索自己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真是热闹非凡。

艺术圈内外,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创作,大家都在尝试“自我”,仿佛每个人都变成了艺术家,真让人惊叹不已。

董其昌也不是没遇到反对声。

有些人认为他的理论太过主观,忽略了技术的重要性。

你说这也能理解,毕竟在当时,传统的工笔画占据了很大的份额。

有人觉得南宗太“飘”,缺乏扎实的基础。

可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啊!不同的声音碰撞出火花,才让这个领域更加丰富多彩。

董其昌的名言有哪些(精选合集2篇)

董其昌的名言有哪些(精选合集2篇)

董其昌的名言有哪些(精选合集2篇)董其昌的名言有哪些(篇一)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叔和,号黄岩,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艺术理论家。

他是明末文化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中国绘画和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董其昌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他的名言富有哲理和艺术性,代表了他对绘画和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

以下是董其昌的十句名言:1. "画非写意,写意非拟形"这句名言表达了董其昌对绘画的看法,强调绘画应该注重描绘物象的精神内涵,而非形式上的逼真。

2. "勿为形似,欲使神似"董其昌认为,绘画的目的在于表现物象的精神形态,而不是追求形式的准确与逼真。

3. "物势两忘,时色俱远"这句名言强调了董其昌在写生时的态度,他认为画家应忘却自身的情绪和外在的客观事物,专注于创造与表达。

4. "水永正色,乾乾得意"董其昌强调在绘画中要注重色彩的表现,以达到画作生动而富有魅力的效果。

5. "有宛瓶矣,无蓐室矣"这句名言形象地表达了董其昌对艺术的追求,他认为画家应当有宛如瓶泉之灵感,但不应受狭隘的环境所局限。

6. "心所以苍楚,志之所同归"董其昌强调艺术来源于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深入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作品更富有生命力和内涵。

7. "文学画脱胎,须信实不求"这句名言提醒着董其昌坚持文学和绘画的结合,追求真实的创作,而不是追求炫技或空洞的形式。

8. "视其所动,观其所发"董其昌强调观察和理解被绘画对象的思想情感的重要性,以便能够准确地表达鲜活的形象。

9. "力诗何少,能绘何多"这句名言强调了董其昌对书画的主观体验和灵感的重要性,认为绘画者应具备诗人般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10. "大概顺笔之乐亦可适人"董其昌认识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应有自由和快乐,这样才能使作品具有更大的观赏价值和表现力。

董其昌醉翁操译文

董其昌醉翁操译文

董其昌醉翁操译文
董其昌《醉翁操》原文: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译文:
哎呀呀,这声音清脆又圆润,到底是谁在弹奏呀?这美妙的声音在空寂的山间回荡。

没人说话呀,只有那醉了的老翁能明白其中的天然妙处。

明月当空,风儿轻吹,露水清清,这人都还没睡着呢。

有个挑着草筐的人从山前经过,说道:“这真是有心的贤人呐!”
那醉翁在那儿高声吟咏,声音跟流淌的泉水应和着。

醉翁离开以后啊,只剩下白天的吟唱和夜晚的哀怨。

山呢,有时候会变成光秃秃的山顶;水呢,有时候也会倒流回原来的地方。

思念这醉翁不分年岁,如今这醉翁已成了飞仙啦。

这种心意在人间呐,您就听听那琴外的三两弦音吧。

这篇《醉翁操》是董其昌的作品。

董其昌可是明朝后期的一位大书画家,他的文学作品也很有特色。

这《醉翁操》写得既有韵味,又充
满了情感。

咱把它翻成大白话,就是想让更多人能轻松明白这里面的意思,感受其中的美妙。

您瞧瞧,是不是感觉亲切多啦?就好像有人在您耳边唠嗑一样,把这故事一点点讲给您听。

董其昌人物简介

董其昌人物简介

董其昌人物简介董其昌人物简介董其昌编辑词条董其昌(1555—1636)明代书画家。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籍山东莱阳,祖父以军功封苏州卫。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

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

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存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等。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刻有《戏鸿堂帖》。

目录人物简介才溢文敏书画道路宦海沉浮编辑本段人物简介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年正月十九日(2月10日),董其昌石刻像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按语:可见大家的成功也来之不易。

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

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

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但嫌其考卷上字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同时将字写得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为第一。

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钻研书法。

董其昌回忆说:“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矣。

初师颜平原(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

”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几乎学习研究了以前绝大部分名家,从钟王到颜、柳,从怀素到杨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赵孟頫。

董其昌精收藏,曾珍藏董源4幅山水《潇湘图》、《溪山行旅图》——(作者:北宋范宽)、《龙宿郊民图》、《夏山图》,并以“四源堂”名斋,后“四源堂”名画多为河南袁枢(袁可立子)递藏,使其成为晚明收藏董、巨作品的集大成者。

董其昌书闲窗论画原文及解释

董其昌书闲窗论画原文及解释

董其昌书闲窗论画原文及解释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的《书闲窗论画》是一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章,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原文及解释。

原文:“画者志在形似,神似;古人云:‘形如槁木,神如流水。

’是以勿使形似而神不似,勿使神似而形不似也。

”解释:董其昌在这里强调了画家所追求的目标——要让作品既有形似又有神似。

他引用了古人的话:“形如槁木,神如流水”,这句话意味着作品的外表应该像干枯木头一样精练、凝练,而内在则应该像流水一样灵动、生动。

因此,画家不能只注重作品的外表或内在,而是要将二者结合起来。

原文:“画者须知天人合一之道。

故必先得天人之道而后能得物象之真。

”解释:这里,“天人合一”指的是宇宙万物与人类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

董其昌认为,只有掌握了这种“天人合一”的道理,才能够真正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因此,画家必须先理解天人之道,才能够准确地表现出物象的真实面貌。

原文:“画者勿忘初心。

初心者,所以为艺术之源头也。

”解释:“初心”指的是画家最初产生创作欲望和热情的那份纯真、简单、无私的心灵状态。

董其昌认为,只有保持着这份初心,画家才能够不断地创造出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作品。

因此,他呼吁画家们要时刻铭记自己的初心,并且不断地提醒自己保持着这份纯真、简单、无私的状态。

原文:“画者须知笔墨之妙用。

故必先得笔墨之妙用而后能得精神之真。

”解释:在董其昌看来,笔墨是表现精神内涵和情感意境的重要工具。

因此,画家必须掌握好笔墨的妙用,才能够准确地表现出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情感意境。

原文:“画者勿忘造化之真。

造化者,所以为艺术之根本也。

”解释:这里,“造化”指的是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形态和规律。

董其昌认为,艺术的根本就在于对造化的真实理解和表现。

因此,画家不能忘记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形态和规律,只有通过对造化的深入理解和表现,才能够创作出具有真正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作品。

综上所述,董其昌的《书闲窗论画》是一篇充满智慧、思想深邃、富有启示性的文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作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作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作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作者是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

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

公元1589年,(万历十七年)三十四岁的董其昌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

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

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几次反复起用。

主要成就
董其昌作画强调,使绮丽多姿的山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的色彩。

但是他兼长书法、诗文,每每绘完山水,题以诗文,簇簇如行蚕,闪闪如迅霆飞电,全图诗、书,画相映成趣,和谐一致,更富有抒情意境。

董氏的创作,因而成为文人画追求意境的典范。

董其昌的书法,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

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

董其昌

董其昌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明朝政治人物、书画家。

生平早年在平湖城西门冯大参家坐馆当过塾师,爱好参禅曹洞宗,与新埭镇泖口陆兆芳友好。

隆庆五年(1571年)十七岁参加松江府会考,因松江知府衷贞吉认为董写字太差,只得第二名,从此发愤临池,从学于陆树声、莫如忠等,得益不少。

万历七年(1579年)参加南京乡试,见王羲之《官奴帖》唐摹本,惊叹不已。

万历十七年(1589年)第二甲第一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礼部左侍郎田一俊病故,护丧到田氏的家乡福建,万历二十年(1592年)春,获授翰林院编修。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皇长子朱常洛出阁讲学,充任讲官。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任湖广按察司副使。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出任湖广提学副使。

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即位,为太常寺少卿、掌国子司业事。

天启二年(1622年),参修《泰昌实录》。

天启五年(1625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天启六年(1626年)辞官。

崇祯四年(1631年)任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同阉党阮大铖过从甚密。

崇祯九年(1636年)八月病逝。

谥文敏,后世又称董文敏。

著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

书画成就董其昌绘画擅长山水,师法董源、倪瓒等人,喜纯用水墨。

书法初学颜真卿的《多宝塔帖》,之后改学虞世南,又溯及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参以李邕和柳公权,特色“平淡天真”。

其山水画如《关山雪霁图》、《秋兴八景册》、《江干三树图》、《山川出云图》、《山居图》属明朝的巅峰之作。

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最多,代表作品有小楷书《月赋》,继祝枝山、文征明后对后世极有影响,康熙皇帝就酷爱董其昌书法,一生临写董字甚丰,曾遍搜董氏真迹。

唯董其昌生前索画者多,董其昌往往请人代笔。

评价董其昌才艺虽高,但人品低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冬天受命出任湖广提学副使,将“明日不考文”当作了考试题,以愚弄学生为乐。

灵气十足的董其昌

灵气十足的董其昌

灵气十足的董其昌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叔夏,号士元,江苏镇江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也是“东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

董其昌的父亲是一位医生,素有“稳厚老成”的美誉,影响了董其昌早期的文化成长。

董其昌自小聪颖好学,14岁时已通三种文字,16岁时便开始学习绘画。

他对于文学与绘画的热爱与才华,使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

董其昌的绘画风格独特,充满了灵气与生命力。

他在绘画上总是追求意境的高度,力图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和对神韵的追求。

他的画作往往以松石、山水为主题,带给人以深深的禅意和清净的感觉。

他笔下的山石不拘泥于现实,而是通过表现形式和意境的独特呈现,给观者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除了绘画,董其昌还精通书法。

他的书法风格秀丽典雅,有一种独特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的行书刚劲有力,楷书端庄秀丽,草书简洁流畅。

他的书法作品千姿百态,无论是小楷、大楷还是草书,都表现出他的独特风格和才华。

除了绘画和书法,董其昌还善于文学创作。

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独特理解。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深情厚意。

他的散文则展现出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类情感的洞察。

董其昌的文学作品与他的绘画和书法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董其昌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对于明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明代文化的代表人物”。

他的绘画与书法风格独特,开创了新的艺术门径,对后世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也被后人广泛传颂,并被收入各种文学选本和课本中。

董其昌是一位天才艺术家,他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绘画、书法和文学作品无不充满着灵气十足的气息。

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独立的思想,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也将继续影响和激励着后世的艺术家们。

董其昌华清宫词赏析

董其昌华清宫词赏析

董其昌华清宫词赏析董其昌(1555-1636),字伯高,号华清宫主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他是明朝末期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文书画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在文学创作上,尤以华清宫词最为著名。

华清宫词是董其昌晚年创作的一组词,以其清新淡雅、婉转动人的风格,成为明代文学的一朵奇葩。

本文将从华清宫词的艺术特点、意境表达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赏析。

华清宫词的艺术特点。

董其昌的华清宫词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首先,华清宫词的语言清新淡雅,婉转动人。

董其昌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以极富感情的文字表达出深沉的情感,使人感受到一种内心的柔软和细腻。

其次,华清宫词的音乐性极强,融汇了当时的音乐艺术,使词意与音乐相得益彰,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和谐。

再次,华清宫词的意境丰富,多以自然景物、人物情感为题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华清宫词的艺术表现力很强,融合了诗、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使词作更具有综合性和表现力。

华清宫词的意境表达。

华清宫词以其清新淡雅、婉转动人的风格,展现了词人对自然景物、人物情感的深刻感悟和表达。

在华清宫词中,董其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出对人生、爱情、友情等情感的思考和体验。

例如《踏莎行》中“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一句,通过对花的描绘,表现了词人对爱情的痴迷和无奈;再如《水龙吟》中“暖风疏雨滴新晴,桃李花开鸟语鸣”一句,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词人对春天的美好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董其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情感的深刻感悟,展现出了词人独特的意境表达能力。

华清宫词的影响。

华清宫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意境表达,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华清宫词对后世词人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代后期至清代,许多词人都受到董其昌的华清宫词的影响,他们在创作中借鉴了董其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表达方式,使他们的词作更具有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意境。

董其昌-

董其昌-

岚容川色图
董其昌精收藏,他收藏了很多名人 字画并博采众长,绘画造诣颇高,他强 调笔墨在绘画中的审美价值,认为绘画 要“以天地为师”而不为“造物所役”, 此观点强调的既是书画的意境或禅意。 此图是董其昌山水绘画的代表作品 之一。画幅上画家自题。此画兼具黄公 望和倪瓒二家画法,虽然在画家的自题 诗中称追想沈启南画意,实际出自董其 昌自己的胸臆。表现笔墨为长,尤见笔 墨特色,(润墨和淡墨)笔墨秀逸,墨淡 而不掩用笔之迹。其画山石凹凸向背分 明,峭丽中含淡逸之意。

董其昌书法欣赏
董之所长 简净疏淡 笔法精到 善用中锋 含筋裹骨 圆畅婉丽
他的书法综 合晋、唐、宋、 元各家的书风 飘逸空灵风华 自足自成一体。 笔画园劲秀逸 平淡古朴。用 笔精到,始终 保持正锋,少 有偃、拙滞之 笔;在章法上 字与字、行与 行之间,分行 布局,疏朗匀 称,力追古法。 用墨也非常讲 究,善用润墨 和淡墨,字里 行间弥漫着生 机和禅意、枯
明 代 书 画 作 品 , 多 有 印 章 诗 文 , 这 是 其 特 点 之 一
董氏赠陈的画作颇多,其传世名画《婉娈草堂图》就是为眉公而作的。 观此山居图画笔,极苍楚瘦硬,书亦倾斜欹侧,率性而为,已是其较晚 笔了。董氏书画,每在生拙任情之中出规矩于方圆,而一种秀逸的书卷气, 直可越“明四家”而上直入元人之室,对此,他一直很自负,观者也不难从 此四帧去领略体味的。卷后有清初僧人性派的长题。性派曾在顺治十一年东 渡日本弘扬佛学近四十年,此卷为其在日本时所见所题。可见,眉公而后, 此卷已流逸东瀛了。又据卷末张度跋,及卷首费念慈签题,知它在清末为江 建霞从日本购得。 东佘山居图 此卷为董其昌画赠好 友陈继儒者,两人是 同乡知己,交往数十 年,亲密无间。据陈 继儒跋,知道写的是 眉公东畲山幽居景色, 就象唐卢鸿《草堂图》 一样,不过更写意化 而已。

董其昌书法作品梅花诗译文

董其昌书法作品梅花诗译文

董其昌书法作品梅花诗译文
董其昌书法作品梅花诗译文
一、引言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董其昌是明代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尤以梅花诗闻名于世。

其书法以清秀潇洒、飘逸明快见称,被誉为“举世无双、独步天下”。

二、董其昌简介
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元非,号忠父,安徽黄山人。

他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理学家和文学家。

著有《花谱》、《品花富贵集》等著作,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梅花诗》。

三、梅花诗原文
梅花三弄·其一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世人解赏知何处,安得两忘烦恼乡。

梅花三弄·其二
一从今夜渡江来,万古潮音洞庭秋。

不觉碧山暮雨中,千树万树梨花开。

四、译文赏析
(1)梅花三弄·其一
梅树虽不及雪的白,但却胜过雪一份香。

普通人看懂这朵不除白无法与雪比美的梅花,知道了梅花的香味,又怎么能遗忘与烦恼为伴的人生境遇呢?
(2)梅花三弄·其二
我从今晚渡过江来,听到湖中万古传来的潮音。

忽然发现这碧绿的山峰,正在夕阳斜照的雨中,无数的梨树花同时绽放,壮美壮观得让人叹为观止。

五、结语
无论是董其昌,还是他所描绘的梅花,都努力地追求着自己的卓越。

正如那一诺千金的“梅花香自苦寒来”,它体现着梅的坚韧与高雅,也让人们领略到梅的美好与气质。

因此,唯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让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中披荆斩棘,前进到更远的彼岸。

(明)董其昌

(明)董其昌

(明)董其昌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汉族,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镇)人。

“华亭派”的主要代表。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

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

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

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明代艺坛的主流。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明董其昌《葑泾访古图》明董其昌《葑泾访古图》,立轴,纸本,水墨,纵80厘米,横29.8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仿董北苑笔意,图中山壑重峦,古树高拔,苍苍莽莽,小桥溪水,村落人家,境界高逸。

画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带皴,淡墨枯笔,干湿皴擦,整幅画面有墨色苍润之感。

明董其昌《云锦淙图》轴明董其昌《云锦淙图》轴,纵56.2厘米,横36.2厘米。

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藏。

卢鸿一(《新唐书》作卢鸿),字浩然,范阳人,徙家洛阳。

少有学业,颇善籀篆楷隶。

隐于嵩山。

开元中以谏议大夫召,鸿一固辞,乃听还山。

诗十首。

编为一卷。

嵩山十志十首之:云锦淙。

水攒冲兮石丛耸,焕云锦兮喷汹涌。

苔駮荦兮草夤缘,芳幂幂兮濑溅溅。

石攒丛兮云锦淙,波连珠兮文沓绛。

有洁冥者媚此幽,漱灵液兮乐天休,实获我心兮夫何求。

《林和靖诗意图》明董其昌绢本设色纵154.4厘米横6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林和靖诗意图》明董其昌绢本设色纵154.4厘米横6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林和靖诗意图》用笔老健和极强的形式感,都显现了画家的艺术特点:师承古代各家,以书入画,柔中有骨力,转折灵便,墨色干润浓淡,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

此图是董其昌根据北宋诗人林和靖的诗意而创作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观看

董其昌的书法初学颜真卿,后转学虞世南,又弃唐学晋。当他在大收藏家项 子京家见到米芾、杨凝式、怀素的真迹后,立即从米芾的率意,怀素的流畅 中悟出用笔的法门,从杨凝式《韭花帖》的疏朗布局中悟出章法的奥秘,再 加上禅佛的影响,使他的书法充满古淡、散远的书卷气息。董其昌能熟练地 控制长锋羊毫,用笔轻松若不经意,线条细长、婉转、流畅。然而由于缺乏 顺涩、提按、疾缓的变化,尽管做到了散逸、虚飘和圆熟,却难免模式单一 和笔力浮滑。软性的特征在董其昌书法中表现得如此突出,与他的个人性格 和审美追求十分吻合。 以软性美为特征的董其昌书法风范,在“天崩地解”的明亡前夕,竟能成席 卷天下之势,客观上反映了士大夫阶级对现实危机的无奈和回避。从这个角 度看,董其昌书风具有时代性,折射出所谓的“世纪末心态” 因此,身处清 朝末年的政治革新派康有为对董其昌书法批评甚多,说他“局束如辕下驹, 蹇怯如三日新妇。” 在董其昌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个书法革新潮流正在兴起,张瑞图、黄道周、 倪元璐、王铎、傅山是其代表者。他们以用笔的提按反差、线条的疾速回环、 字距的紧密无间、结体的错落险峻、布局的促迫动荡,表述着对董其昌软性 书风的逆反,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在当时还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 董其昌书风有着广大的社会心理需求,即在平和中求心灵的安静。这样,我 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取代了明政权的新统治者、脱胎于游牧和惯于征战 的满清贵族,对前朝流行的这种软性艺术也倍加欣赏。清康熙帝是董其昌书 法的崇拜者,由于他的提倡,董其昌书法的强势影响力直达数十年后,才终 止于乾隆帝对赵孟頫的崇尚。 而董其昌的绘画和艺术理论的影响,则还要延 续到二百年以后才渐渐散去。
韵:董其昌是历史上的书法理论家第一次以 韵、法、意这三个概念划定晋、唐、宋三 代书法的审美取向并将韵置于最高点,以 晋韵为宗、以唐法为径、以宋意为新。 董其昌在用笔、结字、章法、用墨的 实践,就是围绕他自己追求淡秀润韵为审 美取向的。
早 期 作 品
《 月 赋 》 作 于 47 岁 , 取 法 晋 唐 , 笔 画 秀 娟 , 是 小 楷 的 精 心 之 作 。
艺术成功的客观因素: 早年迫于生计,曾在浙江平湖,嘉兴及安 徽徽州一带带私塾或做富家子弟的家庭教 师,结识了有明代第一收藏家之称的项元 汴,并自称:“尽发项太学子京所藏晋唐 墨迹,始知从前苦心,徒费岁月”。 他中进士后又遇韩世能。韩世能是他在翰 林院时的老师,也是收藏大家,常常将珍 藏的历代书法名迹借于他临。包括陆机的 《平复帖》等。
交游:
董其昌与睢阳(今河南睢县,明代属归德 府睢州)的袁可立同科。袁可立比云间 (上海松江)的董其昌小七岁,但董其昌 总是对袁可立谦称为“弟”,两者的家乡 相距千里,却能同窗共读成为同年知交, 这个故事在袁可立的家乡睢县一带至今盛 传不衰,成为千古美谈。
陈继儒(1558~1639),明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金山枫泾 泖桥村)人。是董其昌毕生的好友,友谊甚笃。 他与达官名士来往,却决意仕途。由于他在诗、 文、书、画、戏剧、小说各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 又加上交游广泛,所以名重朝野。陈继儒的见解, 与董其昌如出一辙,这不仅是二人相投,且很多 观点可以说是两人共同商讨的结果,所以称得上 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余还与莫是龙、丁立鹏、 顾正谊等华亭才子相友善,入京后又与同年朱国 桢、袁宗道,、黄辉、陶望龄等当朝名士交往。
书法艺术特色的形成: 笔法:他一生对传统笔法的探求,有独到的见解。 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 他自己在临写古代书法中所感悟到的体会,最为 突出的是用笔的虚灵。他曾多次在题跋中提倡米 芾的用笔,如:“大都海岳此帖,全仿储河南 《哀册》《枯树赋》,间入欧阳率更,不使一实 笔,所谓无往不收,盖曲尽其趣。”用笔虚灵, 在笔的运动中完成点画的各种形态,由此生动的 变化而曲尽其妙。他曾赞叹:“米海岳‘无垂不 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用 ‘虚’字揭示了用笔的内在规律,之后才可能达 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自由境界 ,也就是 笔势有来必有往,有去必有回,千变万化而气贯 韵满。
63 岁
《 关 山 雪 霁 图 》 作 于 岁
81
书法道路
故事: 董其昌走上书法艺术的道路,出于一个非常偶然的机 会。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 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
他在十七岁时参加会考,松江知府衷贞吉在批阅考卷时,
他对‘劲’、‘虚’、‘势’、‘韵’是这 样论述的:“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 糊为藏锋,必须用笔如太阿(古代宝剑名) 剸截之意,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 颜鲁公谓之印印泥,锥画沙是也。”他主 张用笔的虚灵变化,反对刻板和紧张。另 一方面,他注重用笔的能动性,反对信笔 随意性。
大行书《岳阳楼记》卷 运笔中锋直下 转折流畅
结字:他主张米芾集古字的方法,十分推 崇米芾说的“大字如小字,小字如大字” 以势为主的见解。他一方面以米芾为宗师, 认为米芾“得力乃在小行书,时留意结构 也。”另一方面强调大字在结字,笔法与 小字要同样讲究并在放大中不能省去势态。 通过实践的努力,他的字无论大小,结体 都十分精微,并注意了气势的连贯。
董其昌死后七年,明朝被清朝所取代,宗他的 书法家不再以籍贯为界,成了华亭派,实际就是董 派的化身。受他影响最深的书家有査士标,担当, 沈荃。其他还有冒襄,范允临,何伟然等等都师承 或追踪董其昌,甚至像傅山,八大山人这样的个性 强烈的书法家都初学董其昌。
担当作品
査士标作品
沈荃作品
后世评价:
• 董其昌的书法,历来评说不一。褒者倾其赞美之 词,明末书评家何三畏称董其昌的书法:“天真 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 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清 代著名书法家、学者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 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 往往前无古人”。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 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 仙。”但对他批评的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 为激烈。包世臣云:“行笔不免空怯。”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讽刺道:“香光(董其昌)虽负 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 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 矣!”
他后来又与徽州著名藏家吴廷订交,得以 临写 更多的历代名迹。 他善于鉴定,藏家多以其鉴定过眼为荣, 他则借此学习书法。 青年时期的董其昌还与莫是龙,陈继儒丁 立鹏等华亭才子相友善,丹青书翰互为影 响,入京后又与同年朱国桢袁宗道黄辉等 当朝名士切磋文艺,纵谈剧论。 他进取的勇气,勤奋好学和他开宗立派的 使命感。 …………….
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将他名列第一 ,但嫌其考卷上字
写得太差,遂将第一改为第二。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董其
昌,自此钻研书法。
师承: 董其昌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 瓒。初师颜平原 (真卿)《多宝塔》, 又改学虞永兴(世南),以为唐书不 如魏晋,遂仿《黄庭经》及钟繇的 《宣示表》《力命表》等。凡三年, 自古逼真,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知 眼角。”
艺术成就及历史影响
• 董其昌在当时书法上有“邢张米董”之称, 即把他与临邑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 米 钟并列;绘画上有南董北米之说。 • 董其昌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可胜数,临 仿古人的绘画和诗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 分。
董 其 昌 临 《 褚 模 兰 亭 序 》
董其昌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 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所提出的“南北 宗”论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之后近300余年 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 他创造的以秀逸,淡远,爽俊为美学特 征的书风,在他身前身后都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他七十岁前后,书法已威震朝野, 驰名遐迩、高丽、琉球使者求之不绝,他 的书法传入朝鲜后,效仿者很多,明谢肇 淛《五杂组》云:“今之书名之振世者南 则太史玄宰,北则邢太仆子愿,其合作之 笔,往往前无古人。”
中期作品
大行书《岳阳楼记》婉转流畅,气势连贯。
字 体《 规东 整方 行先 气生 疏画 朗赞 ,碑 是》 中作 年于 时 期岁 楷, 书师 的法 代颜 表鲁 作公 。, 50
晚期作品
《路马湖记》,晚年行书面貌
《观海市》,作于69岁,以“米家法”为其同年袁可立所书,十分秀逸飘洒。 是晚年的传世作品。
董其昌
演讲人:朱海波
简介
•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卒于明 毅宗(崇祯)九年(1555-1636)。字玄宰, 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人(今上海闵行 区马桥)人,曾居松江。万历十七年进士, 与睢阳袁可立同科,后来成为挚友。当过编 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 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 他就坚决辞官回乡。
• 擅长书法,擅画山水,笔致清秀中和,恬 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 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 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董 其昌才溢文敏,通禅理,精鉴赏,工诗文, 精绘画,书法出入晋唐,他执艺坛牛耳数 十年,是晚明杰出的书法家。存世作品有 《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 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 刻有《戏鸿堂帖》。
用墨:他读了很多古帖,枯湿浓淡,尽得 其妙得出的结论是:“用墨需使之润,不 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则大恶道矣。” 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 东 方 朔 答 客 难 卷 》
禅意:他以禅喻书,淡说是最为突出,他曾 师从倪瓒,倪瓒,以天真幽淡为趣 ,风格 萧散超逸。所以他以淡为宗并不奇怪。提 倡,“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 临 颜 真 卿 裴 将 军 诗 卷 》 董 其 昌 在 蜀 素 帖 上 的 题 跋
章法:反对字如算子,主张“以奇为正”。字与字、 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 在章法上使他受益最多的是杨凝式,他读《韭花 帖》悟得颇多: “略带行体,萧散有致, 比杨少师他书欹侧有态 者有殊,然欹侧取态, 故是少师佳处。”他讲 究疏密相间、以字距大、 行距大形成舒朗的调子, 将结字的美与行间的空 白形成有与无的对比, 造成萧散简远的意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