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与儒学复古运动

合集下载

韩愈和古文运动

韩愈和古文运动

• 3、古文运动以“古文”说为创作目标。韩柳古文运 、古文运动以“古文”说为创作目标。
动的创作目标就是古文,以反对骈文。因而他们的复古是复先秦两汉 之古。如韩愈在《答李翊书》一文中说:“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长短与声 之高下者,皆宜。”这里他论述了气与言的关系,“气”是指文章的 气势。而“气盛”是指作者的道德修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他认为, 只要气盛,就应该发言、写文章,无论言之长短,声之高下,都是适 宜的。这“盛气言宜”之说是对孟子“养气”说与曹丕“文气”说的 进一步发展,为古文创作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柳宗元在《答韦中 立论师道书》中也认为古文应该以儒家经典为取道之源,又要博取诸 子百家之法。说明了韩柳的文学视角不同于早期的古文学家只局限于 儒家的典籍而有了很大的突破。这对后来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 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 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 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 官四门博士。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 道》、《原性》、《答李翊书》、《师 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 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 等。
• 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 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 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 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 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 直不得志。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张中丞传后叙》、 《毛颖传》、《送穷文》、《进学解》、《八月十五夜赠 张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谒衡 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南山诗》、《秋怀诗》11首、 《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石鼓歌》等。

韩愈简介,名人故事

韩愈简介,名人故事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韩愈调任袁州刺史,虽然仅在袁州九个月,却办了一件“禁隶”的大好事,据新旧《唐书》记载:“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入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曰:禁其为隶。”当地人为了感激韩愈的这一行为,建了昌黎书院(今存)表示纪念。
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韩愈诏内调为国子祭酒。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韩愈生平简介
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父韩仲卿,官至秘书郎,在韩愈三岁时便逝世,由其兄韩会抚养成人。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七岁时读书,言出成文,十三岁时就能写文章。韩会早逝,韩愈随寡嫂郑氏避乱宣城,颠沛流离。十九岁时至京师长安,当时文人作文章大多崇尚仿古,模拟扬雄、董仲舒的着述风格,而独孤及、梁肃学问最为深奥,受人推崇。韩愈与其交往,锐意钻研,希望自己在一代人中崭露头角。及至应进士科考,文章投递到公卿之间,前宰相郑余庆极力为他播扬声誉,因此韩愈一时便出名。
贞元十八年(802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着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此时构思并开始着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着“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其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

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

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导语: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下面是为大家的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欢迎阅读。

一、人物生平韩愈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是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

韩愈3岁丧父,后随兄韩会贬官到广东潮州。

兄死后,随嫂郑氏辗转迁居宣城。

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并关心政治,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

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这是韩愈从政开始。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

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

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

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贞元十八年(802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

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着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

韩愈的思想要点总结

韩愈的思想要点总结

韩愈的思想要点总结韩愈(768年-824年),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称号。

他的思想观点丰富多样,深刻影响了后世。

以下是对韩愈思想要点的一些总结。

文化振兴思想:1. 以文化振兴为己任:韩愈对当时的文化境遇深感忧虑,主张恢复社会的精神与道德秩序,提倡文化的振兴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倡导国学:韩愈主张国学,认为传统文化是建设国家的根本,强调传统经学的学习和传承。

3. 忧国忧民:韩愈关注民生,主张求治、兴利、除弊,同时对官员清廉自律、为民服务提出要求。

教育思想:1. 倡导儒学教育:韩愈认为只有通过儒学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品质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才,为国家的治理与发展作出贡献。

2. 强调实用教育:韩愈强调实用主义,主张将儒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立言之贤”即有理论造诣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

3. 质疑科举制度:韩愈批评科举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主张以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制度来代替科举制度。

政治思想:1. 廉政思想:韩愈主张官员廉洁自律,“不惜辞位以报国家之急”,强调政府官员要秉持道德操守,不为私利所动。

2. 君主专制:韩愈对君主专制体制持支持的态度,主张君主以德治国,但也提出了“上意苟合,奸臣乱之”这一对君主权力滥用的警示。

3. 民主思想:韩愈提出一些民主思想的影子,如反对封建等级制度,重视人民的意见和参政权,提出尊重人民的愿望和民意。

文学思想:1. 提倡古文运动:韩愈主张用古文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时代的不满,同时批评当时文坛上流行的文风,倡导古文的复古。

2. 推崇诗歌:韩愈认为诗歌是最能表达人情感的艺术形式,提倡士人要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社会和时事的看法。

3. 探讨言辞的力量:韩愈强调言辞的力量,认为言辞可以传递智慧、启发人心、引导社会舆论等,因此强调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作用。

修身思想:1. 追求胸怀宽广的人格:韩愈主张修身养性,提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境界追求,主张胸怀宽广、能容纳天下的人格修养。

【课外阅读】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课外阅读】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4) 山水游记
•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他对山水游记的 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此前南朝的山水游记多用 骈文书信体表现,而且是以表现声色之美为主。初盛唐的 亭阁山水记多用于刻石记功,缺乏作者的真情实感,真正 称得上山水游记的作品并不多。柳宗元山水游记多作于被 贬永州时期。他观察细微,描绘精确,而且字里行间寄托 了他遭贬被弃的悲愤。代表作是《永州八记》。一方面, 他用精确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形神兼备的景物图 画;另一方面,又通过主观感受的强烈介入和鲜明表现, 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把山水散文创作提高到了一 个新的水平,从而确立了山水散文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陆龟蒙
• 陆龟蒙(?——882),字鲁望,姑苏(今 江苏苏州)人。自称江湖散人、天随子、 甫里先生。有散文集《笠泽丛书》。他的 小品文涉猎广泛.取材新颖,笔锋犀利, 深刻精警。或托物寄讽,或引类譬喻,艺 术手法多样,对晚唐黑暗的社会现实和统 治集团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其代表 作为《野庙碑》,辛辣讽刺了那些身居高 位,享受富贵却祸国殃民的封建官僚,极 尽嬉笑怒骂之能事。
• 如《封建论》论述帝王受命于人,而不在 于天,“郡县制”取代“封建制”乃“势” 之必然,批判了封建世袭制。《六逆论》 批判了为乱之本的维护旧等级秩序和任人 唯亲的思想,指出任人唯贤才是“择君置 臣之道、天下理乱之大本”。都表现出作 者目光犀利、逻辑严密的特点和锐利警快 的风格。这类文章往往直接从要害处入手, 就正反两方面提出质疑,使结论水到渠成。 同时以构思的峭奇引人入胜。
• 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李 翱、皇甫湜
古文运动的基本内容:
• 1、文道合一。道是目的,文是手段。文道 合一,即是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 道服务。 韩愈提出:“志乎古道” (《题欧阳生哀辞后》);柳宗元提出: “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 书》)。但两人所说的“道”,内涵并不 完全一致。韩愈以儒家道统自居,强调的 是正统的儒家孔孟之道,而柳宗元作为改 革家,强调的是“辅时及物之道”(《答 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试论韩愈各体古文的创作成就

试论韩愈各体古文的创作成就

试论韩愈各体古文的创作成就
韩愈古文创作的成就如下:
韩愈是儒学与儒家思想的奉行者,对佛老思想持排斥态度,他因为极力劝谏迎佛骨的事情,而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

他的诗歌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于艺术上的创新,韩愈诗歌创作具有“奇崛险怪,以文为诗”的倾向。

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状物,韩愈的诗歌在刻画物态方面都具有极高的造
诣,不仅使诗歌形象突出、绚丽多彩,而且也构成了韩愈独特的诗歌艺术特色。

韩愈除了文学家的身份外,他还有一个更为世人所知的身份——老师。

韩愈曾两次担任国子监博士一职。

国子监其实就是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而韩愈担任的国子监博士,就相当于最高学府的教授。

能胜任这一职位,在文学创作和学术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这一点也能看出韩愈的文学修养。

对于教育或者老师的职能,韩愈在名作《师说》一文中精辟地给出了答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认为,老师不仅仅只是给学生讲授知识,其实更饱含着他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语重心长的教诲、以及寄予的厚望。

韩愈刺袁与中唐儒学复兴运动

韩愈刺袁与中唐儒学复兴运动

第43卷第4期2021年4月宜春学院学报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Vol.43)No.4Apr.2021韩愈刺袁与中唐儒学复兴运动甘也达(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宜春336000)摘要:秦汉以后儒学式微而于唐宋复兴,中唐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崇儒排佛争儒学正统为其发韌。

韩愈刺袁而著《与孟尚书书》,推尊孟子,完善并高扬道统,可以说是唐宋哲学由佛教为主向儒教为主发展总脉络中一个极富戏剧性且极具象征意义的转按!。

坚守道统,就是坚守以儒家为代表的华夏古圣贤一脉相承的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路线。

韩愈于袁州衙邸挥毫作书,卫道言志,令人感受到了一种殉道者的悲壮。

这表现了唐代士人强烈的华夏历史文化主体意识。

站在历史的转折!上,韩愈无可争辩地成为唐宋儒学复兴运动之先驱。

袁州实可为韩愈道统思想完善守护之地。

关键词:韩愈;袁州;守护道统;儒学复兴;转折!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60X(2021)04-0042-10HAN Yu as Ancient Yuan Zhou Prefect and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GAN Yr-da(Yichun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Yichun336000,China)Abstrach:Aftrr thr Qin and Han Dynasties,Confucianism declined and revived ic thr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 thr middir Tang Dynasty,Han Yu advocated thr ancient prose movement,worshiping Confucianism,excluding Buddhism and fighting for Confucian orthodoxy.Han Yus book with Mrncius,written by Yuan Er,is a dramattc and symboltc turning point in thr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from Buddhnm th Confucianism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Sticking th thr orthodoxy merns sticking th thr ineolocicai linr of thr ancient Chinese sagrs represented by Confucianism,which takes ethics as the core and governs the counts and the world.Han Yu wrote a book in Yuanzhou Yami,defending the way and expressing his ambition,which made people feel the tragedy of a matyr. This shows the strong Chinesa historicot and cultural subject consciousness of the Tang Dynasty scholars.Standing at the turning point of histoiy,Han Yu becamr the foerunne of the revivel of Confucianism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Yuanzhou cn be the perfect guardian of Han Yus orthodoxy.Key words:Han Yu;Yuan Zhou;guarding orthodoxy;revivel of Confucianism;turning point韩愈以谏迎佛骨事触怒唐宪宗,始而贬潮州刺史,继而量移袁州刺史。

2023年最新的康震唐宋八大家之韩愈

2023年最新的康震唐宋八大家之韩愈

2023年最新的康震唐宋八大家之韩愈文档大全 > :唐代虽然奉行科举取仕,然而在人才选拔上却仍然被世家大族所垄断。

韩愈有感于此写下了千古名篇《师说》。

韩愈在四门学博士的位置上也力行实践、敢为人师、广收门徒。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

这篇文章被看做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

但是担任四门学博士毕竟人微言轻,韩愈要完成自己的大志恐怕难以实现,而且自己微薄的薪水也难以供养一个大家族。

那么韩愈该怎么办呢?他的路究竟在何方呢?百家讲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韩愈第三集--《敢问路在何方》。

韩愈为官多年,遍尝人情冷暖,所以他才能够低声下气地去求李实。

于情上,李实算得上是对韩愈有恩。

然而,李实却作恶多端,韩愈如果是一个合格的监察御史,如果是一个正直的好官,他必须对此做出反应。

于理上,韩愈没有错,那么朝廷对韩愈的意见,又是什么样的反应呢?【康震】朝廷当然有反应啊,后来韩愈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三句提到的,就是朝廷的反应。

这诗怎么说啊:天子恻然感,司空叹绸缪,谓言即施设。

(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

皇上看了奏章之后,顿生恻隐之心。

这皇上还算有点良心,宰相看了之后觉得,哎呀,韩愈果然是有情有义的人。

百官们知道了以后觉得,应该赶紧按照韩愈的说法,去具体落实执行,就我们经常说的,要紧抓落实。

韩愈挺高兴啊,心说,你看,我这才没当几天监察御史是吧,提了这么个建议,朝廷上下包括天子在内,反应还是很不错的。

那就等等吧,奏章上去了,还汇集有关各方部门,统一协调,统一部署,紧抓落实。

这不还得一段时间吗,就等着,缓收和免收租税的诏令下达了,等等吧。

等着,等了十天,诏书果然下达,你说真是灵验啊,韩愈不愧是一个有能力有眼光的好官,诏书一旦下达,命令把韩愈贬往广东的阳山县。

这个广东的阳山县,就是我们现在广东省的阳山县。

距离长安将近四千里地,要是走路走的话,坐个牛车什么的,得六十多天呢,韩愈都傻了,是不是,我到底说什么了我,这这么陪着小心的提了这么一个这么畏畏缩缩的一个建议,也没批评谁,也没有指名道姓谁。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

第二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语言朴素,行云流水;感情真挚, 催人泪下。
这篇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 强调骨肉亲情关系。家族凋零,振兴无望。二是突 出老成之死实出意外。老成得的不过是一种常见的 软脚病,作者本来不以为意,意外的打击使他极为 悲痛。三是表达作者自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对人生无 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
第二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的开拓:
1.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
(1)文学观念上否定六朝“文笔”之分,把散 文引入杂文学路途;
(2)创作实践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文 体界限和陈规旧制;
(3)语言既倡“去陈言”,又强调“文从字顺” (《南阳樊诏述墓志铭》)。
2.人物传记的艺术特色 (1)主人公多是社会上地位不高或被压迫的人物。
大多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但有的作品也带有若干虚 构、寓言的成分,作了一定的夸张。 (2)着重描写的是人物的奇特之处,并通过人物奇 特的举动写鲜明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3.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1)寓情于景,以山川之美来反映自己的见弃,发
A.“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 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答李翊书》)认为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文章才 能充实光大。
第一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 主张内容: B.“气盛言宜”,提出为文普遍原则:“气盛则言
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C.强调“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不平之鸣”(《送 孟东野序》)。
(四)山水游记 1.以渲泻悲情表现自然,是悲剧人生审美情趣的
结晶。如《囚人赋》。 2.永州记游之作大多表现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

韩愈的作品介绍

韩愈的作品介绍

韩愈的作品介绍韩愈的优秀作品介绍韩愈其代表作品是《师说》。

其优秀的文章有:《杂说》、《原毁》、《进学解》、《答刘正夫书》、《送孟东野序》、《祭十二郎文》、《送李原归盘谷序》、《张中丞传后续》等。

此外,他还写有《柳子厚墓志铭》、《寄柳子厚文》、《画记》、《答李翔书》、《原道》、《原毁》、《原性》、《论天旱人饥状》、《论佛骨表》、《送穷文》、《平淮西碑》等。

其诗主要有:《山石》、《汴州乱》、《南山》、《石鼓歌》、《陆浑山火》、《日食》、《题汴梁》、《题驿梁》、《题楚王庙》、《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饮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等。

韩诗韩愈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文,但其诗亦有特色,为一代大家,对后代有较大的影响。

韩愈多长篇古诗,其中不乏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的佳作,如《归彭城》、《龊龊》、《县斋有怀》等,大都写得平实顺畅。

他也有写得清新、富于神韵、近似盛唐人的诗,如《晚雨》、《盆池五首》,尤其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但是,韩愈最具独创性和代表性的作品,那么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著称的诗作。

他“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搜奇日有富”(《答张彻》),天生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颖奇异、雄奇壮美之事之景之情的追求冲动,而他一再提倡的“养气”说,更使他在进步自我修养的同时增添了一股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发而为诗,便是气豪势猛,声宏调激,宛如江河破堤,一泻千里。

韩愈一生用世心甚切,是非观念极强,性格木讷刚直,昂然不肯少屈,这一方面使他在步入官场后的一次次政治旋涡中屡受打击,另一方面也导致其审美情趣不可能淡泊平和,而呈现出一种怨愤郁躁、情激调变的怪奇特征。

韩愈诗风向怪奇一路开展,大致始于贞元中后期,至元和中期已经定型。

贞元、元和之际的阳山之贬,一方面是宏大的政治压力极大地加剧了韩愈的心理冲突,另一方面将荒僻险怪的南国景观推到诗人面前,二者交相作用,乃是造成韩愈诗风大变的重要条件。

师说原文解释韩愈的一生

师说原文解释韩愈的一生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人物历程韩愈(768~824)字退之,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评价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

顺宗永贞元年(805),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

《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

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

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登临祝融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在南岳衡山传为佳话,历代文人以“开云”为题歌咏不绝。

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杨慎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赞岂在石鼓之下哉?” 因此四事,成为对衡阳人文历史影响最深远的大文学家。

韩愈生平传记1

韩愈生平传记1

中宁一中2018届高二年级语文素养提升课外阅读教.学案(一)编备人:李霞、万海绪阅读目标:目录:字数:3182字要求指导课时内容韩愈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之父仲卿,为小官僚。

韩愈3岁丧父,后随兄韩会贬官到广东潮州。

兄死后,随嫂郑氏辗转迁居宣城。

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并关心政治,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

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这是韩愈从政开始。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

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

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

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贞元十八年(802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

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

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其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简述中唐古文运动

简述中唐古文运动

简述中唐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以复兴儒学为号召,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为旗帜的文学革新运动。

韩愈、柳宗元是这一运动的代表。

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他们强调“养气”,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主张“非三代两汉书不敢观”,重视学习经史和屈原、司马相如等古人的作品。

他们不仅重道不轻文,还要求自创新词新意,反对模仿因袭,做到“唯陈言之务去”和“文从字可见,他们在文学上是以复古为旗帜,从事真正的革新的。

在他们自己的努力和他们的学生李翱等人推动下,古文运动取得了成就,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散文传统。

民族文化信心的重建——从中唐韩愈所倡导的“儒学道统论”意义下的“文化复兴”运动说起

民族文化信心的重建——从中唐韩愈所倡导的“儒学道统论”意义下的“文化复兴”运动说起
化认 同观念 和文 化 信 心 , 且乐 于去 同异 族 文化 接 和 ) 四 年 正 月 , ( 宗 ) 中使 杜 英 奇 押 宫 人 二 十 并 十 上 宪 令
触 和交 流 , 在 其 中获得 自身文 化上 的丰 富和壮 大 。 人 , 并 持香 花 , 临皋驿 迎佛 骨 , 赴 自广顺 门人 大 内 , 留禁 乃 王公 士庶 , 奔走 舍 施 , 唯恐 在 后 , 反之 , 处于 劣势 文化 的一 方 会 产生 一 种 排 挤其 他 民 中三 日, 送诸 寺 ,
第 2 7卷 第 3期
Vo . 1 27 No. 3
周 口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1 fZh u o r a ie st o r a o k u No m l o Un v riy
21 0 0年 5月
M a 01 y2 0
民族 文 化 信 心 的 重 建
烧顶 灼臂 而 求供养 者 … …)22 )11 [1 显 族 文化 的心 理 , 牢 牢地 死 守 自己 民 族 文 化 的“ 并 道 百 姓有废 业破 产 , 统” 摇旗呐喊“ 而 文化 复 兴 ” 同 时 视 他 族 为 洪 水 猛 然 , , 皇室 荒唐 的迎取 佛 骨 舍 利 的佞 佛 行 为 , 以及 “ 废
越 多心 系国 危 的 士 大 夫 们 将拯 救 传 统 文 化 作 为 其 爱 国的 历 史 责 任 。 韩愈 便 是 其 中 一 位 , 所 主 导 的儒 家“ 统论 ” 他 道 就 是 复 兴儒 家 传 统 文 化 和 增 强 民 族 文 化 信 心 的 举措 之 一 , 其 策 略 有 明 显 的 不 足 。一 个 民 族 文 化 信 心 的 重 建 与 该 民族 但
因该 民族 的强大 与 否 , 民 族文 化 的普 世 价值 的大 为思 潮者 为“ 之经 学 , 该 汉 隋唐之佛 学 , 宋及 明之理 学 ,

韩愈和柳宗元的故事

韩愈和柳宗元的故事

韩愈与柳宗元:政见不同的好朋友韩愈柳宗元政见不同,友情仍固谈到韩柳,必然要谈到唐代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韩愈,柳宗元则是积极的支持者。

这一运动的宗旨是要恢复先秦两汉的文章传统,简言之便是复古。

如果按照现代的习惯说法,复古等于是保守、倒退的代名词,可是在韩柳时代,却是推陈出新,一反六朝以来柔靡浮华、陈陈相因的骈文的僵化程式,重新创立一种清新自由的文体,语言也比较接近民间,所以能从文坛流行到社会,进而在政治生活中起了重大作用。

古文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在韩柳之前,早已有陈子昂、李华、柳冕等在提倡古体,到了韩柳,便水到渠成。

然而韩柳在古文运动中所以有此卓著的成绩,不仅因为他们有理论上的阐扬,更重要的,还在于有自己的创作成果,我们只要看看他们写的议论文、记事文、抒情文,要是用骈体来写,效果就要大减,内容是不能不受形式的制约的。

人们将古文和骈文两种文体一比较,取舍抑扬,立即分明。

但韩文能够赢得大众的爱好,也还是经过一番曲折,韩门弟子李汉在《昌黎先生韩愈文集序》中,说韩愈在“大拯颓风”过程中,“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志益坚,其终人亦翕然而随”。

最终为什么能使人们“翕然而随”呢?作品本身是决定性的因素,就像政治家能取得人民的爱戴,首先决定于他们的治绩。

任何文学运动,理论上的宣传固然必要,但理论到底不能代替创作。

读者看了理论,懂得了一番大道理,但创作上如果站不起来,理论便成为肥皂泡。

“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如果没有胡适、周氏兄弟等的作品,形势就大不同。

宋初的西昆体略如唐初的骈体,当时反对的人也很多,石介就是其中的一个,但石介本人作品的艺术性较差,到了欧阳修出来,才给诗风以重大的转变,因为欧公在诗文上确有他自己的特色,在宋代的古文运动中,他使韩愈的精神复活了。

韩愈和柳宗元的缔交,当在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即同在长安的监察御史任内。

他们在艺术上各有魅力,性格上也不同,在政治上,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地方军阀)割据,反对国家分裂,力求稳定统一,在忠实于唐王朝这一前提上,和柳宗元是完全一致的,但在对王叔文集团的态度上,却是相反的:柳是这一集团的参加者,后来因此而遭谪逐,韩却对王叔文很痛恨,斥为小人。

韩愈复兴儒学的原因及主张

韩愈复兴儒学的原因及主张

韩愈复兴儒学的原因及主张
韩愈复兴儒学的原因及主张有以下几点:
首先,韩愈生活在唐朝末年的乱世,时局动荡不安,民生疾苦。

他认为这与社会道德道义的沦丧有很大关系,因此他力图通过提倡儒家思想来恢复社会正义和秩序。

其次,韩愈主张倡导原始真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味着他非常重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他强调“以经义立言”,认为讲话必须注重道德和法律,这反映出他对儒家思想的尊重和传承。

再次,韩愈反对道家和佛家的异端思想,因为他认为它们不符合儒家思想的根本原则。

他主张要求快速发展国家经济和生产力,大力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最后,韩愈的思想贯穿于唐代儒学复兴的大运动中,影响并延续了中国的儒家文化。

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的历程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原因六朝时期,骈文鼎盛,散文中衰。

那种追求声律、对偶,词藻华丽和句式整齐的形式主义风尚,已成为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桎梏。

随著社会生活日益广阔和复杂,文体改革的要求也就产生了。

齐梁至隋,不断有人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唐初陈子昂大张「复古」旗帜,文体一变。

天宝以后,萧颖士、独孤及、柳冕等,提倡儒学复古,强调文学的讽谏和教化作用,道统文学的理论渐趋成熟。

(2)赖有力的领袖人物韩愈是古文运动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柳宗元积极支持和声援韩愈。

他们有明确的理论和文学作品,又都热心奖掖后进,社会的影响很大。

(3)社会政治原因安史之乱后,唐室面临一连串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政权;佛道两教势力的发展,危害中央政权的利益,韩愈提倡复古儒学,希望借儒家思想来巩固唐室的统治,与佛老对抗。

德宗、宪宗时,社会又出现「中兴」现象。

一部分关心国运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社会危机,巩固唐室的统治,积极从事政治改革,要求文学自觉地为它服务。

唐代古文运动的经过唐代提倡恢复写作古文,并不始於韩愈。

唐初陈子昂实肇其端,谓「文章道弊五百年矣」,应匡之以「汉魏风骨」。

子昂同时及稍后者,如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元结均倡和之。

萧颖士、李华提出宗经、载道及尚简作为为文的主张。

韩会和柳冕先后提出了文章教化作用的问题,要求文章以儒家的道德去教育人们。

韩会认为文章必须符合「圣人之情」,才能「助教化」。

柳冕也认为「文章本於教化」。

独孤及则谓文章之表现形式应推崇两汉;梁肃教人要敦古风;元结则主张为文,当以「救世劝俗」。

上述诸人,语气虽有轻重之别,但其主旨均是鄙薄六朝文学之华靡,建立一种切於实用的散文。

穷其源必趋於复古,论其用必合於教化。

唯诸人在创作上成就不大,未可逆转风气。

至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崛起,加入从事古文写作,由於有理论,有创作,故有成就,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 口号

古文运动 口号

古文运动口号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复兴儒学、恢复散文传统、反对骈文形式主义文风为宗旨的文学革新运动。

其口号是“文以载道”和“文以明道”,强调文章要有思想内容,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倡导质朴自然的文风。

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

韩愈是唐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提倡“文以载道”,强调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主张文风要朴实自然,不受拘束。

他的作品如《师说》、《获麟解》等,思想深邃,语言精练,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柳宗元也是唐宋古文运动的重要人物,他主张文章要“明道”、“言志”、“达意”,反对浮华的文风。

他的作品如《小石潭记》、《永州八记》等,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欧阳修是宋朝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提出“文以明道”的口号,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强调文章的教育意义和社会功能。

他的作品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苏轼是宋朝古文运动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涉及广泛,既有散文、诗歌、词赋等多种形式,也有对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探讨和思考。

他的作品如《赤壁赋》、《前后赤壁赋》等,风格豪放、情感丰富、思想深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革新运动,其口号“文以载道”和“文以明道”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传统观念之一。

通过这一运动,人们重新认识了文学的本质和价值,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与儒学复古运动在三千年的历史画卷中,中国的古代知识分子多如繁星,数不胜数,而韩愈,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佼佼者,如启明星照亮天际般映亮了历史长河,他所领导的儒学复古运动也成为了儒学承前启后的新起点。

韩愈,字退之。

由于韩式郡望为昌黎,故称“韩昌黎”。

韩愈曾担任吏部侍郎,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曰“文”,因而也称“韩文公”。

他留有《昌黎先生集》这一文集以及《顺宗实录》这一史学著作。

韩愈不仅是唐代儒学复古运动的领导者,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流散文家。

他既以“文章”著称,又长于诗词歌赋,开创出“以文为诗”的韩派风格。

韩愈既是一位富有才华的文学家,又是在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政治家。

韩愈所提倡的儒学复古思想,与其家庭环境与经历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韩愈出生在一个传统儒学家庭,其父韩仲卿,是当时典型的文人官僚,与著名诗人李白、杜甫曾有过交往,有一定的名望,善于文辞,但屈居于较低的官职。

这点与韩愈颇为相似。

唐代可谓是中国封建势力再分配,封建制度大变革的时代。

自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在唐代得到了发展与完善,大批庶族通过科举晋身仕途,与名门望族之势力相对抗。

韩愈作为这一阶层的一分子,也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基本立场。

韩愈少时就养于长兄韩会与嫂夫人郑氏,皆因双亲早逝。

其后韩会遭贬官难行,韩愈不得不随同南迁。

幼年的韩愈第一次经历到各种的艰难困顿。

但此时他却已开始潜心向学,培养起对儒学的偏好了。

至韩愈十九岁,他来到长安求贡举,但屡试不第,境遇落拓穷困。

然他对现实和人生也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失望之下,韩愈东归故里,再到洛阳。

成为了藩镇的幕僚。

然而,幕僚生涯并没有给他带来安定,反而是使他的生活动荡不安,危机四伏。

这也使他对人生有了更痛切的感受。

贞元十九年,三十六岁的韩愈随官至监察御史,却因改革派的嫉恨而被贬至岭南任县令。

此时正是严冬时节,他却要踏上南贬的漫漫长路,饱受征行、流贬之苦。

赴岭南,需出武关,下襄汉,过洞庭,溯湘江而上,可谓是历尽山路崎岖,江河波涛之险,受尽万千磨难。

这与韩愈前些年觅官不得相似,皆是坎坷艰辛,患难不断。

但苦难既是不幸,又是磨练。

韩愈在流离中历练,从而确立了他人生的基本方向与创作的基本路线。

艰难的征途,荒凉的岭南更给了他新的人生领悟和启发,从而执志不移,潜心著述,总结、写出纲领性文著《原道》和一大批精彩的诗文。

至革新派被彻底整肃,韩愈才得以回到长安。

但满怀希望的韩愈并没有迎来他仕途的春天。

由于韩愈的敢于任事,刚正不阿,他被宦官所嫉恨,又被崇佛尚道的朝臣所打击,十几年宦海浮沉,终不得意。

不仅仕途上穷无出路,生活亦是穷困潦倒,可谓是艰难穷途。

现实的黑暗并没有使韩愈气馁,反而使他培养出一种顽强的抗争精神和乐观精神,创作出厚实的作品。

元和八年,由于得到宰相的同情与赞赏,韩愈的命途得以见到转机。

其后,韩愈因主张出战淮西藩镇而被任命为行军司马随军出征。

征行路上,韩愈雄心万丈,写下了许多慷慨激昂的诗篇。

胜利回朝后,升至刑部侍郎,还受命撰写《平淮西碑》。

此时的韩愈,春风得意,宏伟的抱负得以部分实现,可谓是他仕途上的短暂春天。

短暂的如意过后,又一次的灾难在前方等待着韩愈。

因朝廷坚持崇重、加护佛、道的方针,这与韩愈张扬儒道、力辟佛老的理念相悖。

恰逢朝廷有逢迎佛骨之举,韩愈更是激愤难耐。

愤懑之下,韩愈上疏朝廷,力陈佛教祸国殃民的危害,更力数前朝帝王佞佛短命的后果,要求彻底禁绝佛教。

宪宗被奏章所激怒,将韩愈贬至瘴气之地潮州。

韩愈再一次经受贬谪流离之路。

虽经此大难,然韩愈气节不改,仍致力于弘道辟佛上。

至宪宗逝,穆宗登基,韩愈终得以再回到京城,安享晚年。

此时的韩愈虽仕途颇为通畅,却也失去了当年的果敢与锐气。

韩愈一生所致力于的是儒学复古运动。

自汉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一直被奉为经典,那么韩愈等人为何又要提倡儒学复古呢?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思想界呈现开放而活跃的景象,艺术文化领域也是人才辈出,大放光彩。

大唐帝国国势强盛,声威远播。

但这种繁荣局面,实际上只持续到唐玄宗在位前期。

自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以来,大唐盛景就开始呈现衰败凋颓之象。

经过九年的征伐与惨淡经营,大乱局面甫告终结。

但朝廷面对的是野心勃勃的藩镇割据与不时侵扰的边疆侵逼,内部则是政出多门,宦官弄权,朝官政争。

肃宗、代宗、德宗几代皇帝也没有使朝纲振作起来,导致动乱连年,经济衰败,矛盾丛生,国是日非。

思想文化界则弥漫着颓废、消极的风气。

由于唐朝自立国以来就遵循南北各朝兼容佛、道两教的国策,造成儒、佛、道“三教”并立,其间又矛盾交错的局面。

而朝廷坚持崇重、加护佛教的方针,更加使佛教、道教横流,全国弥漫着迷信风气,世风日下。

而以韩愈为首的一些具有用世之志又信守儒家传统的士大夫,决心挽救世风,以重新振兴儒家精神和经典伦理道德的形式,来挽救社会危机,这就是韩愈所领导的“儒学复古运动”的兴起原因。

而韩愈之所以从诸子百家中选择了儒家学说,除却其自身的常年熏陶外,儒家的自身性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政治,儒家曰“政者正也”。

意思是正人心,正风俗,笼统地讲,即要培养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人类的健康的精神生活。

而法家则是将政治看做权术的,道家是提倡“无为无不为”,这与韩愈挽救世风的意图相悖。

因此,复兴儒学就成为了韩愈等人最好的选择。

韩愈所提倡的复兴儒学,并不是单纯地恢复古礼,钻研儒家古代典籍,而是在吸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提出了儒家的新思想新理论,这就是道统论。

韩愈的道统论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心性哲学,以维护大一统为目的的政治哲学,以弘扬自我、张扬个性、追求自由与独创为特征的艺术主张。

学统、政统、文统,三统合一,一以贯之。

这个“一”,就是仁义之道。

首先,是学统。

韩愈从浩如烟海的原始儒家典籍中,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基础,重建了儒家的心性哲学。

从而使儒家的心性哲学能与佛学相匹敌。

以上的四部著作也被宋人集结为《四书》,成为此后历代王朝的正统经典。

中国的学术文化体系,此后由十三经系统移到四书系统。

其次,是政统。

所谓政统,既是强化中央集权,维护中央政府统一政令的主张。

这与韩愈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政治上说,是由于李唐王室自安史之乱后日趋衰微,藩镇割据,政令不通,战乱不息。

大唐帝国面临着亡国的危机。

从经济上说,则是由于商品经济日益活跃,需要有一个同意的法制与市场。

不过,韩愈主张的“大一统”并不是毫无原则的。

他所主张的,是以仁义之道为纲的大一统,而不是以暴力统一天下的“大一统”。

因此,他宁愿肯定“诸侯作而战伐日行”但“纲纪存焉”的“夏、殷、周”的末世,也要坚决否定以武力统一天下而“纲纪亡焉”的暴秦。

这种思想是非常可贵的。

最后,是文统。

韩愈文学主张的核,心是修辞明道,辞必己出。

也就是说,以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阐明仁义之道。

修辞明道的实质,是文艺的民族文化传统。

而辞必己出的实质,则是文艺的独创性。

前者坚持民族文化传统的大我,后者坚持作者独特个性的自我。

它们的共性,是坚持独立的个性,追求个性化的创作道路。

这也可说是中唐时期文化创作的时代特征。

而关于韩愈所提倡的仁义之道,他在其著作《原道》里云:“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与外之为德。

”这就是任何思想。

在上者遵先圣的教导以民为本,施爱于民。

而人与人之间则是相互关爱,互相帮助,在各自的行业做好各自的工作,这便是所谓的“仁”之道。

那么“义”呢,并不是仅指义气,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准则。

他对义的要求是“宜”,也就是适宜有度,是人们长期生活在一起所形成的适合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念,也就是共同的交往之礼。

仁义之道,笼统来说就是要有仁爱与礼义。

韩愈所提倡的道统论与其领导的儒学复古运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的理论虽没有获得政治上的成功,却澄清了儒学发展史上自孟、荀以来的一个重大问题,开启了儒学的新时代。

理学、史学、古文运动、宋诗的兴起与发展,都直接蒙受着韩愈的影响。

虽与宋代理学相比,韩学稍显粗糙,然而正是韩学开启了宋学的门户。

韩学对宋人的影响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文化艺术领域、以及历史文献领域。

在思想文化领域,韩愈的儒学复古使世人开始重新关注儒学经典,宋代儒家学者对韩愈学说的批判与接受推动了宋学自身理论思维的成熟与理论系统的完善。

在文学艺术领域,则形成了“以文为诗”的韩派写作风格。

在历史文献领域,宋人对韩愈经学思想的认识和接受促进了宋代经学思潮的更新。

尽管这三大领域中各种流派的发展进程各不相同,但正是各种流派的辩论、批判与接受,丰富了宋学的发展,也成就了韩学的丰厚,显示出韩学对宋学影响的广度与深度。

总之,韩愈作为一个古代知识分子,其成就与影响是巨大的,其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刘真伦,《韩愈集宋元传本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2、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3、陈飞、张清华《韩愈与中原文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