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流式沉淀池原理介绍

合集下载

中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周边传动全桥式吸泥机)

中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周边传动全桥式吸泥机)

中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周边传动全桥式吸泥机)中进周出沉淀池也称普通辐流式沉淀池,污水流入中心管道,经过导流筒上的孔口辐射至池周边。

污水在入流区附近的速度较大,而在池周边流速较小,故入流区附近的沉淀效果较差。

由于池周边较长,出口处的出流堰口不容易控制在同一水平,故采用锯齿形三角堰或淹没式溢流孔,尽量使出水均匀。

设计要点如下:1.浮渣挡板淹没深度0.3~0.4m,高出水面0.1~0.25m,距集水槽0.25~0.50m。

2.当池径小于20m时,一般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池子中心走道板上;当池径大于20m时,一般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桁架的外缘。

3.刮泥机的旋转速度一般为1~3r/h,外周刮泥板的线速度不能超过3m/min,通常采用1.5m/min。

4.周边进水的辐流式沉淀池效率较高,与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式沉淀池相比,表面负荷可提高1倍左右。

5.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配水比较均匀,沉淀效果不错,但锯齿溢流堰清渣会比较困难,不清又会影响出水。

6.中心进水周边出水适用于用地充裕的项目(直径小于20米的二沉池),其施工相较于周进周出简单。

7.导流筒内出水孔流速不宜大于0.2m/s;8.稳流筒下缘淹没深度为水深的30-70%,且低于导流筒出水孔下缘0.3m以上,稳流筒下降流速宜为0.02-0.03m/s;9.辐流式沉淀池挡板淹没深度与池中心高度的最佳比值0.4—0.6,挡板距过水孔洞距离与池半径为 0.07—0.08,集水槽距池边壁距离与池半径之比为 0.2—0.3,集水槽宽度与池半径之比为0.02—0.03。

10.内置单侧堰与内置双侧堰对沉淀池流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出水口附近,双侧堰时集水槽负荷率比单侧堰时低,减少了对水流的吸引力,水流上升的冲击力降低,矾花不易破碎,使得集水区水流速度趋于平缓,出水浊度降低。

11.集水槽距池边壁向里一定范围内出水水质最好,而不是在沉淀池的最外围,悬浮物浓度最低点在距池边壁 2—3m 处,但沉淀池池体环形结构的影响到导致这种布置形式难以施工。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范本模板】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范本模板】

沉淀池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

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

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

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沉淀池辐流式

沉淀池辐流式

15
主要设计参数:




有效水深H不大于4m; 池直径D不宜小于16m,D/H=6-12。 沉淀时间 初沉池1-2h 二沉池1.5-2.5h 表面负荷q0= 1.5-3.0 m3/m2.h; 池底坡度为0.05-0.10; 中心泥斗坡度0.12-0.16。
16
17
18
19
20
21
7
辐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沉淀池是直径较大(20-30m)
的圆池,最大直径可达100m。中心深度为
2.5-5.0m,周边深度为1.5-3.0m。
8
9
辐流式沉淀池分类
辐流式沉淀池
中心进水
周进周出 周边进水
旋转臂配水
10
进水方式
中心进水
周边进水
11
1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3
14
排泥方式: 辐流式沉淀池大多数采用机械刮泥,将污 泥收集到中心泥斗,通过静压力或污泥泵排 出,刮泥机一般每小时转2-4周。
23
辐流式
池内水流向四周辐流
池中央进水,池四周出水
贮泥斗在池中央
3
沉淀池三种流态
平流式
竖流式
辐流式
4
沉淀池由五部分组成
沉淀池由五部分组成: 进水区、出水区的功能是使水流的进入与流出保持平 稳,以提高沉淀效率。 沉淀区是沉淀进行的主要场所。 贮泥区贮存、浓缩与排放污泥。 缓冲区避免水流带走沉在池底的污泥。
缓冲区
5
沉淀池的运行方式
间歇式 工作过程:进水、 静止、沉淀、排水 污水中可沉淀的悬浮 物在静止时完成沉淀过 程,由设置在沉淀池壁 不同高度的排水管排出 连续式 污水连续不断 地流入与排出 污水中可沉颗粒的沉 淀在流过水池时完成,这 时可沉颗粒受到重力所造 成的沉速与水流流动的速 度两方面的作用

什么是辐流沉淀池

什么是辐流沉淀池

什么是辐流沉淀池?
辐流沉淀池,水是从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流动,随着水流断面的扩大,流速变慢,而使水中悬浮颗粒沉淀下来,是处理高浊度水的有效水池。

有时用作预沉池,可不加混凝剂让泥沙自然沉淀,如我国西北地区的黄河水,泥沙量大的地区经常使用。

当然也可以投加混凝剂、助凝剂,作为一般沉淀池使用。

辐流沉淀池如图2-2-3所示。

辐流沉淀池底大都做成圆形。

池深∶在直壁区约1.5~3.0m;池中深3.0~7.0m;池底有坡度。

进水管直伸至水池中心,经筒形配水罩,水向四周沿水平方向流动。

由于过水断面像扇形,辐射流方向逐步扩大,水的流速从大而变得越来越小,水中固体颗粒就逐步沉淀下来。

比较清的水上升入圆形集水槽,经出水槽流出,泥沙沉积于池底。

池内安装有1~3r/h缓慢旋转的刮泥桁架,可以把沉下来的泥沙随时刮向池子中心,由排泥管排走。

辐流沉淀池不能做得太小,因为当中心进水向四周流动扩散时,保持水流稳定和使颗粒下沉,都需要有一定的停留时间,否则泥沙还未沉下来就进入集水槽,沉淀效果就差了。

本池适用于大水量、高浊度的水,实践证明,原水含沙量在1~90kg/m³时,沉淀效率可达90%左右,排泥也方便。

但其造价高,机电设备复杂,耗用钢材多。

辐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

辐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

辐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辐流式沉淀池是一种用于固液分离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污水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理等领域。

它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重力沉降原理和液固分离原理。

在辐流式沉淀池中,污水从上面流入,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沉淀过程,固体颗粒沉降至底部,而液体则从池的上部排出。

辐流式沉淀池的结构辐流式沉淀池通常由池体、进水管道、排水管道、泥泵和搅拌机等组成。

•池体:通常为长方形或圆形结构,由耐酸碱的材料制成,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性。

•进水管道:输送污水,通常位于池体的一侧或顶部。

•排水管道:从池体的上部排出处理后的液体。

•泥泵:位于池底,用于将沉淀下来的固体颗粒泵送至后续处理设备。

•搅拌机:位于池的底部,通过搅拌使污水中的固体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增加固液分离效果。

辐流式沉淀池的工作流程辐流式沉淀池的工作流程包括进水、搅拌、沉淀、排水和泥泵。

1.进水:污水通过进水管道进入池体。

为了保证污水的均匀分布,进水管道通常设置有喷嘴或者弯头,使污水能够均匀地分布在池体中。

2.搅拌:进水后,搅拌机开始工作,通过搅拌使污水中的固体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悬浮液体,从而增加固液分离效果。

搅拌机的工作时间和速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3.沉淀:悬浮液体在搅拌后,在重力作用下,固体颗粒开始逐渐沉降。

沉降速度取决于颗粒的大小、形状和密度,以及液体的粘度和流动性。

4.排水: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后,清水开始从池体的上部排出。

排水口通常位于池体的上部,可以设置多个排水口以控制流量和流速。

排水过程中,污水中的固体颗粒被截留在池体中。

5.泥泵:固体颗粒在池体中逐渐积累形成污泥,通过泥泵将其泵送至后续的处理设备进行进一步处理或处置。

辐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辐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重力沉降原理:固体颗粒在液体中由于密度差异而受到重力作用。

在辐流式沉淀池中,通过搅拌使固体颗粒悬浮在液体中,然后通过停止搅拌使其开始沉降。

沉降速度取决于颗粒的大小、形状和密度,以及液体的粘度和流动性。

沉淀池计算方法

沉淀池计算方法

沉淀池是分离悬浮物的一种常用处理构筑物。

用于生物处理法中作预处理的称为初次沉淀池。

对于一般的城市污水,初次沉淀池可以去除约30%的BOD5与55%的悬浮物。

设置在生物处理构筑物后的称为二次沉淀池,是生物处理工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沉淀池常按水流方向来区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及辐流式等三种。

为上述三种型式沉淀池的示意图。

1.平流式沉淀池池型呈长方形,废水从池的一端流人,水平方向流过池子,从池的另一端流出。

在池的进口处底部设贮泥斗,其它部位池底有坡度,倾向贮泥斗(图2-11a)。

2.竖流式沉淀池池型多为圆形,亦有呈方形或多角形的,废水从设在池中央的中心管进入,从中心管的下端经过反射板后均匀缓慢地分布在池的横断面上,由于出水口设置在池面或池墙四周,故水的流向基本由下向上。

污泥贮积在底部的污泥斗(图2-11b)。

3.辐流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亦称辐射式沉淀池。

池型多呈圆形,小型池子有时亦采用正方形或多角形。

池的进、出口布置基本上与竖流池相同,进口在中央,出口在周围。

但池径与池深之比,辐流池比竖流池大许多倍。

水流在池中呈水平方向向四周辐(射)流,由于过水断面面积不断变大,故池中的水流速度从池中心向池四周逐渐减慢。

泥斗设在池中央,池底向中心倾斜,污泥通常用刮泥(或吸泥)机械排除(图2-11c)。

沉淀池由五个部分组成即:进水区、出水区、沉淀区、贮泥区及缓冲区。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功能是使水流的进入与流出保持均匀平稳,以提高沉淀效率。

沉淀区是池子的主要部位。

贮泥区是存放污泥的地方,它起到贮存、浓缩与排放的作用。

缓冲区介于沉淀区和贮泥区之间,缓冲区的作用是避免水流带走沉在池底的污泥。

沉淀池的运行方式,有间歇式与连续式两种。

在间歇运行的沉淀池中,其工作过程大致分为三步:进水、静置及排水。

污水中可沉淀的悬浮物在静置时完成沉淀过程,然后由设置在沉淀池壁不同高度的排水管排出。

在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污水是连续不断地流入与排出。

污水中可沉颗粒的沉淀是在流过水池时完成,这时可沉颗粒受到由重力所造成的沉速与水流流动的速度两方面的作用。

辐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沉淀池

*
1.进水槽断面较大,而槽底的孔口较小,布水时的水头损失集中在孔口 上,故布水比较均匀,但配水渠内浮渣难以排除,容易结壳。
2.进水挡板的下沿深入水面下约2/3深度处,距进水孔口有一段较长的 距离,这有助于进一步把水流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入流渠的过水断面上, 而且废水进入沉淀区的流速要小得多,有利于悬浮颗粒的沉淀。
h1 —超高,一般取0.3m h3 —缓冲层高度,m t: 沉淀时间(初沉池1~2h, 二 沉池1.5~2.5h)
(4)污泥部分所需容积V πh 5 V1= (r12+r1r2+r22) 3 r1、 r2—污泥斗上下部半径 h5—污泥斗高度 (5)沉淀部分有效容积V ’
Qmax t V ’= n

*
Qmax— 最大设计流量
(1)沉淀池表面积A1和池径D Qmax A1= nq 0 4A1 D= π
0.5
n— 沉淀池个数 初沉池:2~4m3/(m2· h), 二沉池: 1.5~3m3/(m2· h)
q0—表面负荷,无测定资料时,
(2)沉淀部分有效水深h2
Qmaxt h2 = q0t = nA1 (3)池子总高H H=h1+h2+h3+h4+h5
*辐流式沉淀池半桥式周边传动刮泥活性污泥法
*
设计参数
1.沉淀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 6~12; 2. 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0; 3. 池径不宜小于16m; 4.一般均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静水头排泥设施。 5.当池径(或正方形一边)较小(小于20m)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6.进.出水的布置方式可分为: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周边进水中心出水;周边进水 周边出水。 7. 池径小于20m,一般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池子走道板上; 池径大于20m,一般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桁架的外缘。 7. 刮泥机的旋转速度一般为1~3r/h,外周刮泥板线速不超过3m/min。一般采用 1.5m/min。 8. 非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0.5m。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上缘 宜高出刮泥板0.3m; 9. 进水口周围整流板的开孔面积为过水断面积的6%-20%。

辐流式沉淀池2

辐流式沉淀池2

2.2 辐流式沉淀池的基本要求
➢(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以6~12为宜, 有效水深为2~4m,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
➢对城市污水厂,沉淀池个数应不小于2。
➢出水堰负荷,初沉池≤2.9L/s·m;二沉池:1.5~2.9L/s·m。
➢排泥机械的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外缘线速度不大于 3m/min,一般取1.5m/min。
W₁=(0.5*40*10⁴*4)/(1000*2*24)=16.67m³;
4.2.6:污泥容积V₁
污泥斗容积V₁=[( π *h₅)/3]*(r₁²+r₁*r₂+r₂²), h₅=(r₁-r₂)*tanа;
[其中:r₁为污泥斗大端直径,在此取2m r₂为污泥斗小端直径,在此取1m а 为污泥斗倾角,在此取60⁰ h₅为污泥斗高度。
1.3
沉 淀 池
分 类
根据水流方向,沉淀池可分为 平流式、辐流式和竖流式三种
以及根据“浅层理论”发展出来 的斜板(管)沉淀池。
1.3
沉 淀 池
分 类
平流式沉淀池:
污水从池一端流入,按水平方向 在池内流动,从另一端溢出,池 呈长方形,在进口处的底部设有 储泥斗。
辐流式沉淀池:
池表面呈圆形或长方形,池水从池中心进入,澄清的污水从池 周溢出,在池内污水也呈水平方向流动,但流速是变动的。
4.2 辐流式沉淀池的参数设计
4.2.1:设计最大流量q₀ 4.2.2:沉淀池的表面积A₁ 4.2.3:沉淀池池径D 4.2.4:沉淀池的有效水深h₂ 4.2.5:每天污泥量W₁ 4.2.6:污泥容积V₁ 4.2.7:池底可储存污泥体积V₂ 4.2.8:沉淀池共可储存污泥体积V₁+V₂ 4.2.9:沉淀池总高度H 4.2.10:池周边处的高度h₁+h₂+h₃ 4.2.11:径深比较核D/h₂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二沉池的设计二、基本资料:1、生活污水平均流量:100000m3/d。

2、生活污水水质:CODcr BOD5SS N-NH3pH612mg/L 315 mg/L 200 mg/L 15 mg/L 6.53、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回流污泥三、设计内容:1、主要处理设施二沉池——辐流式沉淀池的工艺设计计算。

2、主要处理设施二沉池——辐流式沉淀池的设备结构图。

四、设计成果:1、设计说明书一份。

设计说明书应有封面和目录,主要内容包括:处理构筑物选型说明,设计参数选择说明,设计计算(列出计算公式和采用的数据),计算草图、参考文献、设计体会等。

文字应简明、通顺,内容正确完整。

2、设计图纸一张(2号图纸)。

用计算机绘制,图纸幅面和标题栏均应采用国标的规定。

图纸按一定的比例尺(1﹕50~1﹕100)绘制,通过平面图、剖面图等表达,局部可以用详图表达;图中应表示出构筑物的工艺布置、管道设备的安装位置及其相应尺寸和高程;以中线表达构筑物、设备外形结构线,以点划线表达中心线,以细实线表达尺寸线,以粗实线或中线表达管道;应列出主要设备材料表和必要的设计说明等。

1. 沉淀池在水处理中的作用沉淀法可以去除水中的砂粒、化学沉淀物。

混凝处理所形成的絮体和生物处理后的污泥,也可以用于沉淀污泥的浓缩。

沉淀过程简单易行,分离效果比较好,是水处理的重要过程,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是水处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单元过程。

沉淀池按工艺布置的不同,可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

初沉池的作用,以改善生物处理构筑物的运行是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质,同时可去除部分BOD5条件并降低其BOD负荷,二沉池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的后面,用于沉淀去除活性污泥或腐殖污泥,它是生物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辐流式沉淀池2.1 辐流式沉淀池的构造辐流式沉淀池,池体平面圆形为多,也有方形的。

废水自池中心进水管进入池,沿半径方向向池周缓缓流动。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最新整理)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最新整理)

沉淀池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

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

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

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

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与计算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与计算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与计算辐流式沉淀池是由内循环和外循环组成的沉淀池,主要用于处理污水中的悬浮物、沉淀物和有机物。

它的设计和计算将影响它的效果和运行效率,因此,设计和计算对于辐流式沉淀池的性能至关重要。

一、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1.池体形状池体形状一般有方形、圆形、梯形、多边形等,其选择取决于沉淀物的类型和污水的特性。

方形池体适用于悬浮物和沉淀物的分离,但采用圆形池体可以提高水流流速,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和沉淀物的沉积。

2.池体尺寸池体尺寸的选择受污水流量、处理时间、及悬浮物和沉淀物的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池体的深度不宜过深,通常控制在1.5m以内,以确保有效的悬浮物和沉淀物分离。

3.内部参数内部参数包括池体的填料、支撑结构以及排水系统等。

填料的选择取决于污水的特性,一般选用石灰石、砾石等硬度较大的材料,以便有效地捕捉悬浮物和沉淀物。

支撑结构主要是为了支撑填料,以防止填料堵塞池体。

排水系统需要安装支架、排水管和排水泵等,以保证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辐流式沉淀池的计算1.水力学计算水力学计算包括水力压力计算、流量计算、流速计算和水力均衡计算等。

辐流式沉淀池的水力压力计算一般采用静力学方法,以确定池体内的水力压力;流量计算一般采用容积流量计算;流速计算主要是确定池体内的水力均衡;水力均衡计算是为了确定污水流量的分布。

2.处理效率计算处理效率计算是为了确定污水处理系统的性能,一般采用水力学原理,通过实验测定污水中悬浮物、沉淀物和有机物的含量,来计算处理效率。

三、辐流式沉淀池的操作辐流式沉淀池的操作是污水处理系统的关键,其主要内容包括污水处理设备的定期检查、清洗和维护等。

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设备故障,防止污水处理系统出现故障;清洗可以防止污水处理设备堵塞,保证污水处理效率;维护可以及时维护污水处理设备,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总之,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和计算对于污水处理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其设计要综合考虑污水特性、污水处理设备等因素,其计算要采用水力学原理,并定期维护污水处理设备,以保证污水处理效率和安全性。

辐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沉淀池
8
*
Qmax— 最大设计流量
(1)沉淀池表面积A1和池径D n— 沉淀池个数
A1=
Qmax nq0
D=
4A1 π
0.5
q0—表面负荷,无测定资料时, 初沉池:2~4m3/(m2·h), 二沉池: 1.5~3m3/(m2·h)
9
(2)沉淀部分有效水深h2
h2 =
q0t
=
Qmaxt nA1
(3)池子总高H
7
*
设计参数
1.沉淀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 6~12; 2. 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0; 3. 池径不宜小于16m; 4.一般均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静水头排泥设施。 5.当池径(或正方形一边)较小(小于20m)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6.进.出水的布置方式可分为:中心进水周边出水;周边进水中心出水;周边进水 周边出水。 7. 池径小于20m,一般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机,其驱动装置设在池子走道板上;
p0—污泥含水率,%
12
13
*
1
*
*辐流式沉淀池构造 *两种辐流式沉淀池 *中心进水辐流式沉淀池的特点 *周边进水辐流式沉淀池的入流区在构造上的特点 *辐流式沉淀池优缺点 *辐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2
*
*辐流式沉淀池是一种大型沉淀池,池径可达
100m,池周水深1.5~3.0m,径∶深不小于6。
5
*
*优点: *⑴采用机械排泥,运行
较好
*⑵设备较简单,排泥设
备已有定型产品
*⑶沉淀性效果好,日处
理量大,对水体搅动小, 有利于悬浮物的去除
优缺点
*缺点: *⑴池水水流速度不稳

辐流式沉淀池详解

辐流式沉淀池详解

设孔宽为0.1m,孔高位 0.3m,孔的最高端距水面 0.2m则每两个孔相邻边间 距为:
b1
d
-
0.05 6 6
0.264m
(5)配水挡板的计算 配水挡板高出液面0.1 -0.15m,挡板淹没 深度为0.5-1.0m,取0.8m,距离进水口0.51.0m,取值0.8m。 则挡板半径为0.8+0.3=1.11m,取1.2m 孔面积:出孔流速一般取值0.3-0.5m/s,取 0.4m/s
h2 q t 21 2m
Q 部分有效容积: max t 291.67 1 291.67m3
V1 n
1
V SNT 0.5 60000 4 5m3 1000n 10000 24
污泥斗容积:设 r1=2m,r2=1m,α=60°
h 1.73m
b 50.24 -17.3 0.19m 173
(4)配水花墙的计算 出墙流速取值0.6m/s ,则
Q max 291.67 0.14m2 A3 u 3600 0.6
h墙
A3
10% d
10%
0.14 3.14
0.6
0.74 m
设有6个孔,则单孔面积为:
A 3 0.023m 2 A4 6
Q max 291.67 0.2m2 A5 u 3600 0.4
设60个孔,3行20列,则单孔孔径为:
行距:
b2
(0.8-
0.2) 3
3
0.065
0.14m
d2
4 A5
60
4 0.2 0.065m 60 3.14
列距:
b3
2
1.11- 20 0.065 20
0.28m
(7)集水槽的计算

辐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

辐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

辐流式沉淀池工作原理一、引言辐流式沉淀池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设备,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

其工作原理基于重力沉降原理和电场作用原理,通过对水体施加电场,使得悬浮物和颗粒物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电极板方向运动,并在过程中被捕获沉淀。

二、辐流式沉淀池的结构辐流式沉淀池由进水管、出水管、集料板、电极板和高压电源等部分组成。

其中,进水管将待处理的水体引入设备内部,经过集料板后进入到电极板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施加高压电场,使得悬浮物和颗粒物向电极板方向运动并被捕获。

经过沉淀后的清水从出水管排出。

三、重力沉降原理重力沉降是指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在液体或气体中由于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自然下落现象。

在辐流式沉淀池中,重力沉降是指悬浮物和颗粒物受到重力作用而向下运动,最终沉淀在电极板上。

四、电场作用原理电场作用是指在电场中,带电粒子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发生的运动。

在辐流式沉淀池中,施加高压电场后,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带上一定的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电极板方向运动,并在过程中被捕获沉淀。

五、辐流式沉淀池的工作过程1. 进水:待处理的水体通过进水管进入设备内部。

2. 集料:在集料板上,悬浮物和颗粒物开始受到重力作用而向下运动。

3. 电极板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施加高压电场,使得悬浮物和颗粒物带上一定的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电极板方向运动,并在过程中被捕获沉淀。

4. 出水:经过沉淀后的清水从出水管排出。

六、辐流式沉淀池的优缺点优点:1. 沉降效率高:由于同时利用了重力与静电力两种方式进行处理,因此能够有效地去除悬浮物和颗粒物。

2. 处理效果稳定:辐流式沉淀池的处理效果不受水质变化的影响,因此能够保持稳定的处理效果。

3. 操作简单:设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维护成本低。

缺点:1. 能耗较高:由于需要施加高压电场,因此能耗较高。

2. 适用范围有限:只适用于处理悬浮物和颗粒物较大的水体,对于微小颗粒和胶体等难以去除。

七、总结辐流式沉淀池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设备,其工作原理基于重力沉降原理和电场作用原理。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

沉淀池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

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

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

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

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流式沉淀池原理介绍
辐流式沉淀池一般为直径较大(20~30m)的圆池,最大直径达100m。

中心深度为2.5~5.0m,周边深度为1.5~3.0m。

污水从池中心进入,由于直径比深度大得多,水流呈辐射状向四周周边流动,沉淀后污水往四周集水槽排出。

由于是辐射状流动,水流过水断面逐渐增大,水流速度逐步减小。

池中心处设中心管,污水从池底进入中心管,或用明槽自池的上部进入中心管,在中心管的周围常有穿孔障板围成的流入区,使污水能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为阻挡漂浮物质,出水槽堰口前端宜加设挡板及浮渣收集与排出装置。

流式沉淀池大多采用机械刮泥(尤其在池直径大于20m时,几乎都用机械刮泥),将全池的沉积污泥收集到中心泥斗,再借静压力或污泥泵排除。

刮泥机一般是一种桁架结构,绕中心旋转,刮泥刀安装在桁架上,可中心驱动或周边驱动。

此时,池底坡度为0.05,坡向中心泥斗,中心泥斗的坡度为0.12~0.16。

除了常用的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辐流池外,还有周边进水、中部出水和外周边进水、内周边出水的辐流池。

除了机械刮泥的辐流式沉淀池外,也可以将辐流沉淀池建成方形,污水沿中心管流入,池底设多个泥斗,使污泥自动滑进泥斗,形成斗式排泥。

这种情况大多用于直径小于20m的小型池。

流式沉淀池的有效水深一般不大于4m,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小于6,一般为6~10。

采用机械刮泥时,沉
淀池的缓冲层上缘应高出刮泥板0.3m,刮泥机械活动桁架的转数为每小时2~3 次。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方法很多,国内目前多采用与平流沉淀池相似的方法,取池半径1/2处的水流断面作为沉淀池的设计断面。

也有采用表面负荷进行计算的。

对生活污水或与之相似的污水进行处理的表面负荷可采用2~3.6m³/(m²·h),沉淀时间为1.5~2.0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