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脾约证治

合集下载

脾约-中医对便秘的辨证治则

脾约-中医对便秘的辨证治则

脾约-中医对便秘的辨证治则防治便秘----宋添力邓沂系中医执业医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芜湖市中医医院特聘专家,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专业带头人。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安徽省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

,笔者有幸随师并侍诊,受益匪浅,兹其临床防治便秘的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内经》谓便秘为“大便难”“后不利”“秘结”“脾约”,张景岳云:“秘结一证,在古方书有虚秘、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等证,东垣又有热燥、风燥、阳结、阴结之说。

”一般皆以通下为治则,实者祛邪为主,辅以泻热、温下;虚者扶正为主,辅之益气滋阴。

吾师邓老以为,便秘既要治疗,亦要预防,故须防治结合。

师曰,平常之人要注意平顺脏腑气机,阴阳不偏不盛,津液流通,肠道滋润,大肠传导自然正常。

一、审证求因邓老认为,现代人便秘,无外乎三种重要因素: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排便习惯。

生活习惯多是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工作学习紧张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正如老师所言“胃肠是人体中最具情绪的器官,它如同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就哭”,因此情绪平和对其来说,意义重大;饮食习惯由于多糖、多咸、多油、高脂肪、高热量、高胆固醇摄入等食物精化导致胃肠消化吸收负担增大进而便秘;排便习惯多由于人一到排便,“机不离手“烟不离嘴””尤其是年轻人居多,导致气血津液上行于脑而不下,进而便秘。

针对三种病因所创顺气摩腹、卯时解便、养阴生津三法对防治便秘,疗效显著,同时遵循“上医医未病之病”的原则,以求从根本上去防治便秘。

二、防治三法①顺气摩腹周慎斋曰“浊气在上,肺不行降下之令,故大便闭”,由于人们生活水平节奏加快,气逆气乱者甚多,气上而不下,故叶天士所说“开降上焦肺气,上窍开写泄,下窍通矣”,因势顺导。

入厕前腹式呼吸,通畅气机,通过调动吸入外界自然清气以助内气行便,则便自下矣,这也顺应了大肠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生理特性。

什么叫做脾约证

什么叫做脾约证

什么叫做脾约证
什么叫做脾约证?
“脾约”作为病名首先见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指脾虚津少,肠液干枯,以致大便坚硬难出的病证。

在《注解伤寒论》中有这样的注解:“约者,俭约之约,又约束之约。

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

由于脾喜燥恶润,而胃则喜润恶燥,故燥与润的协调与平衡对于脾胃相和、脾气充足至关重要。

若脾阴不足,不能润养胃气,则胃之燥气偏盛,以致胃强脾弱。

形成这一病变的生理基础是:中医认为“胃主收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

也就是说胃是接收饮食和消化饮食的器官,脾有运输转化水液的功能,并饮入胃之后,是由脾为胃运行其水液,才能把水液转输于周身脏腑和筋骨皮毛等,以保证人身组织器官的水分和体液。

正如《内经》所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若因脾阴不足或脾气虚弱,致脾失健运,形成胃强脾弱之热。

《伤寒论》脾约证辨治浅析

《伤寒论》脾约证辨治浅析

《伤寒论》脾约证辨治浅析
李朝喧
【期刊名称】《中医研究》
【年(卷),期】2007(020)011
【摘要】对<伤寒论>中有关"脾约证"条文进行分析,结合历代医家所述,探讨了"脾约证"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等,认为脾约证的病机是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以致水液偏渗于膀胱,肠道失于濡润而成.其病证表现以阳明胃之实热为主,兼有太阴脾之营阴不足.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李朝喧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从《伤寒论》太阳病变证条文中的辨治谈中医避误之启发 [J], 罗莉苹;高远;吴毅锋;陈婷婷;陈凌琦;李灿东
2.《伤寒论》脾约证证治探析 [J], 刘智群;金小晶
3.伤寒论评话第20章肾虚水泛有新久表里辨治分先后——肾虚水泛证治及表里先后治疗原则 [J], 梁华龙
4.《伤寒论》悸证辨治初探 [J], 王义相
5.伤寒论评话第19章汗下留邪动膈扰神变通应用栀子豉汤——栀子豉汤类证的辨治 [J], 梁华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脾病的辨证论治

脾病的辨证论治

脾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具有转运水液、运化物质、
提供能量和维持血液的重要作用。

但是,脾脏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以及生活习惯和饮食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病变。

本文将介绍中医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一、辨证
脾虚证: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虚弱影响了这些功能,出现口淡、乏力、饮食不香、大便稀薄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在调补脾气的基础上配合运用其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如大枣、山药、黄芪等。

潮热汗出证:脾肾阳气不足,手脚冰凉,出现潮热和出汗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当调补脾肾阳气,使用温补的药物,如干姜、桂枝、黄精等。

湿热痰饮证:由于长时间不当的饮食、环境、情绪的刺激导致体内湿气、痰饮、火毒的聚积,引起胸闷、胸痛、咳痰等症状。

治疗方案应用清热解毒、化湿祛痰的药物,如白术、茯苓、车前草等。

二、论治
中医治疗脾病主要从调养脾气、益气和滋阴等方面入手。

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其他药物治疗。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脾病的中医药方:
健脾汤:治疗元气不足,脾虚拒食、便泄的病症,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

四君子汤:用于脾气不足,脾虚肢体倦怠、食欲不佳,由人参、白术、大枣、陈皮组成。

三峡消积散:治疗脾胃气滞,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由荷叶、茯苓、车前草、草果组成。

脾约证名词解释

脾约证名词解释

脾约证名词解释
脾约证,是中医学中脾虚湿阻的临床表现,主要特征是脾虚功能失调,气血运化不畅,湿湿停留于体内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脾约证的名词解释如下:
1. 脾虚:指脾脏功能衰弱,运化无力,表现为消化功能减弱,食欲不振,大便稀软,舌苔厚腻等症状。

2. 湿阻:指体内湿气积聚阻塞,无法正常排出,主要表现为体重增加,四肢沉重,浮肿,皮肤潮湿等症状。

3. 脾约:是脾虚和湿阻同时出现的一种综合症状,主要表现为脾虚功能受损,湿湿滞留,导致消化功能减退,体重增加,以及其他与脾虚和湿阻相关的一系列症状。

脾约证的病因主要与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长期过度劳累,情绪不稳定等因素有关。

在现代生活中,饮食过重,油腻食物和冷饮过多,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少有休息和运动,都容易导致脾约证的发生。

脾约证的治疗主要是以健脾祛湿为基本原则,包括调节饮食结构,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等多方面的治疗手段。

常用的中药有党参、白术、苓苁、茯苓等,用以益气固脾和利尿祛湿。

此外,适量运动也是帮助治疗脾约证的重要方法,可以帮助加强脾胃功能,促进湿气的排出。

总之,脾约证是中医诊断中常见的一种证型,主要表现为脾虚和湿阻同时存在和相互影响,治疗脾约证需要综合施治,既要调理脾脏,又要祛除湿气,恢复脾虚湿阻引发的症状。

脾约证议

脾约证议
知太 阳 阳明大致有 以下 2种情 况 ; 一则 未 经 误 治 而
发汗 吐下不 解 , 邪人 里而 成 阳明腑实 ; 外 二则 或 因误

不布 , 可致 口渴 , 小便不利 , 轻者渴欲饮水 , 少少与饮 之 , 胃气和则愈, 令 重者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此
其一 ; 脾虚津液不布 , 停而为湿 , 若外受风邪 , 风湿相 合, 轻者身体疼烦 , 不能 自 转侧 , 重者骨节疼烦 , 挚痛
27条 日 :跗 阳脉浮 而涩 , 则 胃气 强 , 4 “ 浮 涩则 小
流传 , 后世医家注释伤寒 , 代有发挥 , 多有妙论 , 伤寒 学研究蓬勃发展。笔者初习伤寒, 见解诚少 , 但对历 代 医家脾 约之认 识颇 多疑 惑 , 现陈管 见 于下 。
1 太 阳阳 明非止脾 约
便数 , 涩相搏 , 浮 大便 为硬 , 其脾 为约 , 麻子仁丸主 之 。有 鉴 于此 , 世 医家 遂 认 为脾 约 证 即麻 子 仁 丸 ” 后
属阳明。 第 15条: 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 , ” 8 “ 汗 先出不彻 , 因转属阳明。 第 2 8 : 太 阳病三 日, ” 4条 “
发 汗不解 , 蒸蒸 发 热者 , 胃也 , 胃承气 汤 主 之 。 属 调 ” 第 20条 :太 阳病 , 吐若 下 若 发 汗后 , 烦 , 便 5 “ 若 微 小 数, 大便 因硬 者 , 小 承 气 汤 和 之 , 。 除 19条 与 愈 ” 7
证, 如柯 韵 伯 日 : 凡 胃家 之 实 , 因 于 阳 明 之 热 而 “ 多 亦有 因太 阴之不 开者 , 是脾 不能 为 胃行 其津 液 , 名 故 脾 约 …… 盖 阴无 骤 补 , 无 骤 攻 之 法 , ( 子 仁 亦 此 麻

试论脾约证的证治

试论脾约证的证治

试论脾约证的证治【关键词】脾约证脾约证是指胃热肠燥,津液受伤,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大便秘结的证候。

1 病证及方式本证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的“阳明病篇”,其有关条文如下:“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趺阳脉浮而涩,浮那么胃气强,涩那么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那么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从上述条文中能够看出,脾约证成因如下:(1)太阳病发汗解表以后,损伤津液,胃热肠燥,约束脾阴转输功能而致大便秘结。

(2)脾阴不足,胃中有热,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使津液偏渗于膀胱而不能濡润于肠道,从而使小便数,大便硬。

脾与胃相内外,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

”在条文中,“趺阳脉”属足阳明胃经,“趺阳脉浮而涩”,浮主阳盛,涩主阴虚,见于趺阳部位那么“浮”为“胃阳亢盛”,“涩”主“脾阴不足”。

今胃强脾弱,强阳煎灼弱阴,使脾之功能受到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津液偏渗膀胱而小便数,不能还于胃中以滋润大肠而使“大便那么硬”,此即“浮涩相搏,其脾为约”。

综上所述,可知脾约有两个意思:一约者,穷乏也,津液素亏,脾无津液而穷约。

二约者,约束也,脾之弱阴被胃之强阳所约束,津液不能还于胃中[1]。

脾约证以大便难为要紧临床表现,这种大便难有以下特点:常常性、适应性大便秘结,其粪块异样干硬,虽数日不大便,但无所苦,即不见潮热、谵语、腹满痛等症。

脾约之证,治以润肠滋燥,缓通大便,方用麻子仁丸,其方组成及用法如下:麻子仁二升(500 g),芍药半斤(250 g),枳实半斤(炙)(250 g),大黄一斤(去皮)(500 g),厚朴一尺(炙去皮)(250 g),杏仁一升(250 g),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9 g),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脾约---脾的运化功能受约,本为“脾家实”

脾约---脾的运化功能受约,本为“脾家实”

脾约---脾的运化功能受约,本为“脾家实”脾约脾约出现在阳明病中,脾应该属太陰的,那为什么这脾约表面上看上去是“陰脏的病”会出现在这么阳气的“阳明篇”中呢?作者故意打乱大家的思维吗?其实不然….“脾约证”,脾的运化功能受约,受什么约制呢?受胃之降气,使脾只运化胃中之物,脾之运化力统统被约束在胃中,胃家(肠道)中没有脾的运化力,就成了类似于胃家实的症状。

但要切记,此时的脾是不虚的,所谓的脾家实(若脾虚,就是太陰篇的治疗范畴了,必须辩证清晰)。

伤寒论阳明篇中199:“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

将此条文分“前、中、后”三部分:大家认真细读就可知,前部分:“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说的就是太阳阳明,即脾约,表面上看上去是太陰脾的临床表现,与脾约症相符。

中部分:“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说是其实就是“脾虚”的病,即太陰篇的范畴,故在此暂且不展开解释。

后部分:“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这里是脾约证的一种预后,若不排大便,久了就会成为正阳阳明病。

而张仲景医圣的辨证观,有一种预后是“不排大便”引起的,就会有相对应的另一种预后是“排大便”引起的。

前面说了,脾约证的人体是“不虚”的,故其实脾约证还有一种预后:自愈!“自愈”预后的条文在伤寒论太陰篇中“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细心的同学应该会发现,上述两条原文“前、中二部分”是一样的,在太陰篇中,“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同样也是“七八日”的时间,只要“腐秽当去”(即排大便后),而下利是可以自止的,就自愈了。

这就是与199原文相对应的预后!前提是“脾家实”,即脾家不虚,他只是被约束而已。

(若脾虚的下利,是自利益甚的)所以,脾约证的“实”必须与太陰篇中的“虚”鉴别开来,才能更好的理解本章节。

脾约证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脾约证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脾约证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脾约证是中医中的一种病症,患者如果身体出现了这种病症,那么就会表现为多日无大便,大便干硬和小便频繁的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患者就可以使用中药和推拿的方法通便润肠,这样就能有效的改善身体内部的问题,消除脾约证带来的排便异常的问题。

脾约证是中医中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病主要与患者体内津液少。

脾虚和肠液过于枯燥有关。

如果患者没能及时发现和治疗脾约证,那么身体内的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甚至是波及到内脏的健康。

面对脾约证的危害,患者就得了解脾约证发病后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这样才能避免病情延误。

在患上脾约证之后,患者的身上就会出现排便异常的症状,具体则表现为患者经常数日不排大便,即使是排出大便,也会有排便时特别费劲和大便特别干燥的问题。

除了大便之外,患者的小便也会出现问题,具体则表现为小便频繁。

如果患者此时找中医诊断,那么还会发现脉脉又涩又浮。

除此之外,患者还会存在肾经,肝经和脾经这三个经络虚衰的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患者就得及时的使用中医中的一些办法调治身体,这样才能逐渐缓解排便异常的问题。

1,中药治疗。

中药在调理脾约证方面十分有效,患者在治疗时应该以滋养阴血为主,这样就能使肠液增多,大便变得顺畅起来。

目前,临床中用于治疗脾约证的药物主要是麻子仁丸,患者可每天服用这种中成药,就能解决排便问题。

2,推拿治疗。

推拿在治疗脾约证方面也特别有效,推拿师一般会重点推拿患者的膀胱经和腹部这两个位置,这样就能起到调理肠胃和通便的作用。

当然,在推拿的过程中,医师还会重点按揉患者的大肠俞,肾俞,膀胱俞,天枢,中脘和足三里等穴位,这样就能加强推拿的效果。

在了解了脾约证的症状之后,患者就能更早的发现身体上的问题,并及时采取中药和推拿的方法治疗脾约证,这样就能避免病情恶化伤及脏腑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排便恢复正常后,患者也应该在平时多按摩腹部这个位置,这样除了能巩固治疗效果之外,还能避免脾约证再次发作。

脾约名词解释

脾约名词解释

脾约名词解释病名,便秘的一种。

指脾虚津少,肠液枯燥以致大便艰涩难出的病证。

病名,便秘的一种。

指脾虚津少,肠液枯燥以致大便艰涩难出的病证。

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注解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与脾约丸。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秘结证治》:“或饮食燥热而成热中,胃气强涩,大便坚秘,小便频数,谓之脾约。

”《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脾约,液枯证也。

仲景论阳明伤寒,自汗出,小便数,则津液内竭,大便必难,其脾为约,脾约丸主之。

盖液者,肺金所布,肺受火烁,则津液自竭,而不能行清化之令,以输于脾,是肺先失传送之职,脾亦因爽转输之权,而大便有不燥结者乎,但仲景以脾约丸主之。

……当大病后或东南人虚羸,恐虽热甚,而偶误服此,必脾愈弱而肠愈燥也。

故本病只宜以滋养阴血,使阳火不炽为上。

宜当归润燥汤、苁沉丸、润肠丸。

”解读脾约为中医病证名,是便秘的一种。

约,约束之意。

脾约多因燥热内结,阴津亏少,或脾虚失运,阴寒凝滞等,使肠道传导迟缓所致。

以经常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

《伤寒论》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成无己曰:“约者结约之约,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脾约。

”脾约病之大便坚、小便数不是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所致。

那么,为何称之为脾约呢?因为胃肠之热将脾为胃转输来的津液蒸腾至别处,又因为生理上“脾为胃行其津液”,所以表面看来好像是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被胃热约束了,因此仲景命之曰“脾约”,实际上脾的功能并没有受到影响。

中医应用一、脾约的病因病机胃热旺盛,津液损伤,肠液枯燥,则大便硬,大便干涩,或不大便数日无所苦;小便数为津液损伤之象;胃热盛,津液亏,故脉浮而涩。

21、阳明脾约证基础方:麻子仁丸

21、阳明脾约证基础方:麻子仁丸

21、阳明脾约证基础方:麻子仁丸阳明脾约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证型,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减退等症状。

针对这一证型,中医药学家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研制出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其中就包括了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丸方是治疗阳明脾约证的基础方剂之一,它的药物组成十分精妙,君臣佐使药物的配伍也非常合理。

在麻子仁丸方剂中,麻子仁为君药,白术和茯苓为臣药,陈皮和生姜为佐药。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麻子仁的药性归经和药味。

麻子仁性平、味甘苦,归入脾、肝经。

它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作为麻子仁丸方剂的君药,麻子仁能够起到调和脾胃、促进消化的作用。

其次,白术和茯苓作为臣药,与麻子仁相辅相成。

白术性温、味甘苦,归入脾、胃经。

它具有健脾益气、利水除湿的作用。

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入心、脾、肾经。

它能够健脾祛湿、利水消肿。

这两味药物在麻子仁丸方剂中起到了辅助调理脾胃、排除湿气的作用。

最后,陈皮和生姜作为佐药,能够加强麻子仁和白术茯苓的功效。

陈皮性温、味辛,归入脾、胃、肺经。

它有理气健脾、行气止呕的作用。

生姜性温、味辛,归入脾、胃、肺经。

它具有温中止呕、解表发汗的作用。

这两味药物在麻子仁丸方剂中起到了增强药效、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

综上所述,麻子仁丸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物配伍合理,相互协同作用,发挥了治疗阳明脾约证的独特功效。

麻子仁丸方剂通过温中健脾、利水除湿的作用,能够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对于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减退等病症有着显著的疗效。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结合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合理运用麻子仁丸方剂,达到治疗阳明脾约证的目的。

总之,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只有合理搭配各种药物,才能发挥最好的疗效。

麻子仁丸方剂作为治疗阳明脾约证的基础方剂,其药物组成和配伍非常精妙,体现了中医药学的深厚智慧。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中药方剂,不断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脾约证辨治浅析

《伤寒论》脾约证辨治浅析
怒 。等等 。
3 肝 胆失疏 导致痰 湿病 证的 辨证论治
黄连 、 子 ; 气 上 逆 , 晕 目眩 , 痛 头 胀 者 加 钩 栀 肝 头 头
藤 、 泻 、 决 明 ; 气 阴 两虚 , 气促 自汗 , 泽 石 伴 见 头晕 心
悸, 脉虚者 加生脉 散 ; 质瘀 象 明显 , 部 刺痛 者加 舌 局
名 方 , 代积 累了很 多的经 验 , 我们加 减运用 此方 历 为 提 供 了很 好 的借 鉴 。常用 的加减方 法如 下 : 肝气 郁结 明显 , 胁 闷痛 严 重 者加 柴 胡 、 金 ; 胸 郁 热 象严重 , 口苦 口干 , 干 尿赤 , 红苔 黄者加黄芩 、 便 舌
冲任 二脉 的气血 畅通 , 以见 月经 失常 ; 可 肝胆经 气不 畅、 痰湿阻滞 , 见情 志异常 , 常 或抑郁 忧虑 , 或急 躁易
文 章 编 号 :0 1— 90 20 ) l一 0 8— 3 10 6 1 ( 0 7 l 0 1 0

经 典 研 究

《 伤寒 论 》 约 证 辨 治 浅 析 脾
李 朝 喧
( 北京 中 医药大 学, 北京 10 2 ) 009
摘 要 对《 寒 论》中有 关 “ 约 证 ” 文 进 行 分 析 , 合 历 伤 脾 条 结
维普资讯1 第 2 1月 O卷 第 1 1期
T M R s N v m e 0 7 V 12 o 1 C e. o e b r2 0 0. O N . 1
而见 头 昏头胀 头 痛等症 。⑤肝 胆失疏 所致 痰湿病 病
代 医家 所述 , 讨 了“ 约 证 ” 病 因病 机 和 证 候 等 , 为 脾 探 脾 的 认 约 证 的 病机 是 小 肠 泌 别 清 浊 功 能 失 常 , 以致 水 液 偏 渗 于 膀

【临诊碎玉】论《伤寒论》脾约证

【临诊碎玉】论《伤寒论》脾约证

【临诊碎玉】论《伤寒论》脾约证第179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云络是也⑴;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⑵;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⑶。

”〔讲解〕本条以问答文体论述了阳明病的成因。

脾约、胃家实、大便难,是言阳明里实的程度。

(1)太阳阳明者,……是也:太阳病汗不得法,或误用吐、下、利小便等法,徒伤津液,使表邪入里,化为燥热,约束脾阴,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反小便频数,大便秘结,则称为“脾约”之证,名曰太阳阳明。

(2)正阳阳明者,……是也:外邪侵犯阳明经表,邪气进而循经入腑化热成燥,因燥成实;或是宿食化燥,因燥成实,皆可形成阳明腑实证,即名正阳阳明。

(3)少阳阳明者,……是也:少阳病误用汗、吐、下等法,损伤津液,少阳邪气由热化燥入于阳明,形成胃中燥热实证,而见大便困难,名曰少阳阳明。

〔临证意义〕本条据邪气的来路不同,将阳明病分为三类。

所谓脾约、胃家实、大便难,是言阳明里实的不同程度。

但从临证角度看,太阳阳明与脾约,正阳阳明与胃家实,少阳阳明与大便难具有一定对应关系,故不可忽视。

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⑴,麻子仁丸主之⑵。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讲解〕本条论述脾约证治。

(1)趺阳脉浮而涩,……为约:趺阳脉主候脾胃后天之气,浮涩之脉见于趺阳,浮主胃阳亢盛,故曰“浮则胃气强”;涩主脾阴不足,必受胃阳约束,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使津液偏渗而见小便数多,故曰“涩则小便数”。

“浮涩相搏”,即胃阳盛而煎灼脾阴,胃燥而津伤,不能滋润大肠,则大便硬已成必然。

此即是脾约证。

(2)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由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六药组成,即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芍药。

脾约证病机释疑

脾约证病机释疑

脾约证病机释疑张延武;张顺超【摘要】“脾约证”病机历来观点不一,各执一词,甚者相去甚远.古人对“脾约”病机认识较为主要的观点有两种,一为脾阴虚,二为脾土过燥.现代医家对脾约的认识有异于前人,有认为脾约与脾无关,有认为是脾胃湿热所致,也有认为脾约证形成主要是阳明燥热、运化水湿功能亢进过于分利,于是肠中燥结与小便数多2种症状且同时并见.故在前人认识基础上,从病机和药物分析认为,脾约以胃热为根本原因,胃热津伤,脾无精可散,不能灌溉四旁,加之小肠泌别清浊功能亢进,导致水走膀胱,水热刺激膀胱,形成“小便数,大便(Ⅰ)”.【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09【总页数】2页(P1155,1198)【关键词】脾约;麻子仁丸【作者】张延武;张顺超【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46;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麻子仁丸治疗“脾约证”首见于《伤寒论》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鞭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其中“其脾为约”的病机描述使后世医家产生了诸多解释,有认为与脾有关,有认为与脾无关。

成无己对脾约的认识对后世影响最大。

《伤寒明理论》[1]:“约者,俭约之约,又约束之约。

”《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

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

把脾约理解为“脾弱不能为胃行津液”和“胃强脾弱”,把“脾约”理解为“脾困”、“脾弱”。

这种认识后来被大多数医家认可成为主流观点。

后世也有对该观点持质疑态度,较为主要的观点有两种:一为脾阴虚。

《医宗金鉴》[2]:“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胃阳强则脾阴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二为脾土过燥,《绛雪园古方选注》[3]:“下法不曰承气,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约为脾土过燥,胃液日亡。

脾约证“胃强脾弱”分析

脾约证“胃强脾弱”分析

脾约证“胃强脾弱”分析脾约证“胃强脾弱”分析脾约, 胃强脾弱学伤寒,脾约证的条文是不太好理解的,伤寒论第247条: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脾约证的临床特点是:大便干结,甚则干如羊矢,不更衣数十日无所苦。

不见潮热谵语、腹满痛等全身毒热内盛的表现,但见小便量多,用麻子仁丸润肠通便。

郝万山教授解释脾约证,跌阳脉浮则胃气强,涩则脾阴虚,胃阳盛而脾阴虚即胃强脾弱,于是脾只能把胃肠道中的水液吸收,无力把津液还入胃肠道,导致胃肠失润出现大便硬。

先生的解说虽通俗,但仍很难让人十分明了。

成氏引用《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骑于辟,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一段经文,说明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通过肺、脾、肾、膀胱等脏腑共同完成的。

如果说脾因胃强之制约,不能输布津液,何以还会“上归于肺,透调水道,下输膀胱”,脾功能失调水液代谢不好,何以会水液只独渗于膀胱出现小便数,而肠道却干燥无津呢?我无意搞这些文字游戏,于是在临床中探讨这个事,我发现便秘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特别是顽固性的便秘,临床疗效不好,虽医书中记载的方剂不少,名目繁多,用之临床,有有效的也有没效的,轻则有效,重则无效,暂用有效,久用失效,用通下法如番泻叶、芦荟之类有暂时的疗效,不能常用;用麻仁润汤丸或当归润肠丸润肠通便,最初几天还可以,但过后疗效就差了,有的用蜜煎导还可以,但一旦停药,便秘复出现,西医的开塞露、果导之类西医都不敢长期应用,因害怕长期应用会导致药源性便秘,更难处理。

便秘者,秋天为重,特别是深秋。

这肯定于秋天的燥气损伤人体的脏腑之气有关系。

在缺少疗效的情况下,我怀着满腹狐疑的心情用了以白术为主药的治疗便秘的方法,结果出人意料地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白术这味止泻的药物如何能治疗便秘呢?用此治疗便秘岂不是背道而驰,带着问题去翻阅魏龙骧先生的“便秘治疗一得”一文,又经过沉切的反思,才逐渐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白术本是一味燥脾止泻的药物,何以能治疗便秘,按道理说这会越用越燥,便秘会越用越重,但前贤有言:脾主生清,胃主降浊,脾宜生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则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什么是脾约证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什么是脾约证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什么是脾约证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伤寒论》头一节讲太阳病转属阳明病,就是由表证传里而发生阳明病,可是太阳病还存在,也是太阳阳明并病,少阳阳明也就是说的是少阳阳明并病,病由少阳传入里而并发阳明病。

此书在此特设问答解释这个问题。

阳明病有所谓太阳阳明者,有所谓少阳阳明者,还有正阳阳明。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什么为脾约呢?这是个病名,后面有。

古人这样看他,胃消化之后,脾为胃行津液,对气的形成,认为气出上焦,饮食入胃,营养成分,是胃与肠子的作用,古人只看胃,消化成熟的东西,经血管吸收了,古人叫血液,其精者,色赤者为血,这是内经的话。

那么气的形成,必须到肺,受之于天,天是指天气说的。

水谷化合物再吸收天的气,在肺处吸收,古人不明白胃消化完了,怎么到肺上了,现在我们知道。

古人认为是脾的作用,能吸收,送到肺上去,所以说脾为胃行津液,营养成分加空气的氧气,脾为胃输送津液到肺,这时才能与天气接触。

怎么叫脾约呢?是胃中燥,没有津液可以运输,脾受了制约了,就是指胃中干,大便结。

这就是脾约了,脾没有津液可行了,受制约了,这种症状,古人叫脾约证,也是大便不通,但不是热造成的。

为什么太阳阳明叫脾约呢?太阳病是以发汗为原则,由于发汗而亡失津液,大便硬叫脾约,也是里实,属阳明病。

这种阳明病由太阳转属阳明,但太阳病没罢,大便不通,这就叫太阳阳明,所以说脾约是也。

正阳阳明者,专就阳明病来看,没有太阳与少阳证候存在,只是阳明病了,就是胃家实是也。

所谓胃家实就是病邪充斥于胃,叫胃家实,这是根据义上来理解,胃家实也是有证候的,就胃的部位按之满,拒按,按之痛,都为胃家实的一种证候,也是胃家实的主证了,专就胃家实来讲,就是正阳阳明,即没有表证及半表半里证。

少阳阳明者,由少阳转属阳明的,少阳病不能发汗,由于少阳病误发其汗,或者利小便等误治后,胃中燥烦实,胃中燥,人就烦,所以烦也是阳明病的证候,同时里头也硬,也实,大便也不通,此为少阳阳明。

什么是脾约证

什么是脾约证

什么是脾约证什么是脾约证脾约证为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得四布。

余不敢盲从,又恐一己之见,遗误世人。

展言于此,求正于同道。

我认为脾约证是脾受肝的约束。

肝为胃行津液,脾为胃行其精气(参见余《论肝“游溢精气”》一文)《伤寒论》第179条云:“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既然为肝约束脾。

为何仲景不把脾约证置于厥阴篇?余认为肝约束脾为其病机,而脾约证的症状是阳明病。

所以仲景把脾约证置于阳明篇。

与四逆散置于厥阴篇如出一辙。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当外邪侵袭人体时,正气外出抗邪,肺合皮毛为“战场”将军之官“奋勇杀敌”。

肝主卫气(参见余《肝主卫气》一文),肝代偿反应,功能活跃,源源不断将卫气输于体表,卫气形成于肝,饮食由肝转化为精气,(参见余《论肝“游溢精气”》一文)此时精气大部分用于形成卫气。

一方面:人体需要饮食化为精气形成卫气以抗邪,所以“浮则胃气强”,由于津液大部分由肝化为精气,所以肠燥,“大便则硬”。

另一方面:由于肝将大部精气转化为卫气,所以向脾运输的精气减少。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素问·五脏生成》)肝代偿反应,功能活跃,遂成脾约之证。

肝与小便关系甚为密切,“肝热病者,小便先黄” (《素问·刺热》)。

“先”字说明肝与小便的关系,“黄赤为热” (《灵枢·五色》)。

经文未说在小便的量方面辩寒热,所以肝热病者小便量可多可少,但必先黄。

“肝雍,两胁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素问·大奇论》脾约证为肝气旺盛,与“肝雍”相反,所以小便频数。

仲景用麻子仁丸治脾约证,方中麻子仁为君药,“敷和之纪,木德周行……肝其畏清,其主目,其谷麻” (《素问·五常政大论》)经文中“麻”即是麻子仁,一味君药即可道出脾约证的病机,亦有芍药、枳实佐证。

所以脾约证为脾受肝约束所致。

浅谈脾约证治

浅谈脾约证治

浅谈脾约证治
张书文;蔡小平
【期刊名称】《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2(43)7
【摘要】<伤寒论>第247条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后世多以"胃强脾弱"、"脾阴不足"、"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解释,我们以为与原旨不符.理解张仲景原意,应把握以下几点.
【总页数】1页(P556-556)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辩证论治;脾约
【作者】张书文;蔡小平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基础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
【相关文献】
1.《伤寒论》脾约证辨治浅析 [J], 李朝喧
2.浅谈脾约证 [J], 夏光大;梁亚东;王平
3.脾约证治 [J], 林俊
4.《伤寒论》脾约证证治探析 [J], 刘智群;金小晶
5.脾约与麻子仁丸证治辨析 [J], 刘丽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脾约丸的功能主治

脾约丸的功能主治

脾约丸的功能主治简介脾约丸是一种中药配方,通常由多种草药混合而成。

它在中医中被广泛用于调理脾胃功能,以及治疗与脾胃相关的疾病。

脾约丸通常被制成药丸的形式,方便患者服用。

功能主治脾约丸的主要功能主治如下:1.调理脾胃–脾约丸具有温中益气的作用,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

它能够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食物的消化率,从而减轻脾胃不适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脾约丸还具有健脾养胃、补益气血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便溏等症状。

2.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病症–脾虚和胃虚是很常见的中医辩证类型,常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脾约丸可以通过补益脾胃,改善脾胃虚弱导致的病症,包括腹胀、乏力、食欲不振、便溏等。

–脾约丸还对胃寒、胃纳不香、胃脘疼痛等脾胃虚寒导致的症状有良好的调理效果。

3.缓解肠胃痉挛–脾约丸含有一些具有平肝熄风作用的中草药成分,可以舒缓肠胃痉挛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脾约丸还可以减轻脾胃虚寒导致的腹痛、肠鸣、泄泻等症状。

4.辅助治疗消化不良–脾约丸具有健脾消滞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消化功能不良引起的胃胀、嗳气、嗳酸、恶心等症状。

–脾约丸还可以调理脾胃气血不足导致的食欲不振、便秘等消化不良问题。

5.增强体质–脾约丸对于脾胃气血虚弱引起的体质较弱者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可以改善面色苍白、乏力、容易出汗等症状。

使用方法脾约丸的使用方法如下:•每次服用3-4粒,每天2-3次。

•最好在餐前半小时服用。

•建议连续服用一个疗程,通常为2-3周。

•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注意事项使用脾约丸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儿童和孕妇慎用–儿童和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脾约丸。

2.过敏反应–使用脾约丸过程中如出现皮疹、瘙痒、红肿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3.禁忌症–脾约丸有一些禁忌症,如属实的感冒、发热、恶心呕吐等,应避免使用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药物相互作用–使用脾约丸时,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脾约证治
发表者:蔡小平 (访问人次:159)
《伤寒论》第247条云:“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后世多以“胃强脾弱”、“脾阴不足”、“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解释。

我们以为与原旨不符,理解张仲景原意,
应把握以下几点:
(l)病位病性:《伤寒论》第179条云:“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行,胃家实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太阳阳明是指病在太阳传入阳明,病重在阳明,其性属实,非脾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之故;(2)脉浮脉涩:成无己说:“跌阳者,脾胃之脉诊。

浮为阳,知胃气强,涩为阴,知脾为约”。

结合《金匮要略》张仲景提及“跌阳脉浮而涩”且脉证俱全者共3条,一为脾约,二为霍乱,二为胃反,三者共同之处在于湿邪阻滞,气机升降失常,从临床而言,脉浮为肺胃燥热,脉涩为气血涩滞,由于胃喜湿恶燥,若脾为胃热所约,必致湿热搏击,气机郁滞,升降失常,浊气不降则大便硬;津液偏渗膀恍则小便数。

(3)浮涩相搏:浮主胃中燥热,胃属腑、属阳、属表、喜燥、以降为顺;涩主气血涩滞,脾属脏、属阴、属里、主湿、以升为用。

浮涩相搏是指胃热和脾湿相搏击而致气机升降失常之义。

正如风水相搏、浮涩相搏之谓。

第216
条:“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浮涩相搏”、“浮芤相搏”均从脉象揭示了阴阳、表里、脏腑病机变化,可以看出张仲景重视脉象的重要性。

(4)大便硬小便数: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经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

渴者,宜五苓散。

”本条论述了太阳病转属阳明出现小便数、大便硬兼口渴的证候。

由于湿热相搏,气机郁滞,升降失调,致使津行失常,水津偏渗膀胧出现大便硬而小便数,其病机与燥热偏盛、阴虚内热之二便不利迥异。

纵观临床,大便干小便少属阴虚;大便塘小便少属湿盛;大便硬小便数属湿热。

研究麻子仁的组方意义可见,麻子仁润肠滋燥通利大便为君,辅以大黄清热化湿、通腑降浊,芍药和营益阴、缓和里急;佐以杏仁宣通肺气、润肠降浊,枳朴泄热去实、调畅气机;使以蜂蜜为丸,缓图其功。

总之具有清湿热、畅气机、调二便之功。

从而可以推断出:麻子仁丸以治实祛邪为主,并非治疗虚证之方。

其理显与湿热相搏、气机郁滞、升降失常、二便失调相符合。

正如喻嘉言云:“脾弱当即补矣.
何者方中反用大黄、枳实、厚朴乎!”
从古至今,诸医家对脾约证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脾约”二字,就其表面字义而言,有人理解为“脾气被约束”;大多数则认为是“脾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强脾弱”,此说把“脾约”狭义理解为“脾困”,进而演变为“脾弱”;有人认为是“脾阴不足”;也有人认为是脾胃实证、阳明轻证。

细思之,似乎与原旨不符。

若脾弱不运水湿,当致泄泻而不能导致大便坚;若胃燥阴伤则小便数之理难通。

临床便秘之证颇多,病因病机复杂,有阳明腑实三承气之峻下热结;有后世肠燥津枯增液承气汤之增水行舟;有脾胃虚弱大便初硬后溏枳术丸之运脾降浊;有肾精不足济川煎之补肾润肠。

愚以为张仲景所论“其脾为约”不同于阳明腑实证,虽冠以“太阳阳明”之名,“其脾为约”之论,旨在区别于胃家实,而实属阳明之变证,即脾胃湿热相博,脾约气结,升降失常,津液输布失衡,津液偏渗膀肤而致大便硬小便数。

故以小承气清化湿热、理气通便,配伍麻子仁之润、芍药之缓,妙在杏仁之宣,值得沉思,吴鞠通对杏仁有“宣通肺气,肺气一开,湿化气亦化矣”之论与张仲景原义甚合。

临床中只有广义理解脾约证治,不拘泥于“胃强脾弱”、’“脾阴不足”,才能领会张仲景的真正含义:灵活运用,扩大其主治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