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导学案

合集下载

哈姆雷特 导学案

哈姆雷特 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一、作品简介《哈姆雷特》是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

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

本剧是前身为莎士比亚纪念剧院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频度最高的剧目。

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二、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称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

2、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3、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4、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语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

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

三、剧情概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迪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

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迪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

哈姆雷特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一、导入与预习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在阅读《哈姆雷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二、剧情梗概哈姆雷特是丹麦国王哈姆雷特之子,父亲突然去世后,他的叔父克劳迪斯迅速登上王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格特鲁德。

哈姆雷特在父亲的亡灵出现前,一直陷入对死亡的痛苦思考中。

亡父的亡灵告诉哈姆雷特,他的死是被克劳迪斯谋杀的,并要求哈姆雷特复仇。

哈姆雷特开始怀疑父亲的死因,并决定扮演疯子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

他设下陷阱,通过一出戏剧来揭露克劳迪斯的罪行,这使克劳迪斯感到恐惧和内疚。

与此同时,哈姆雷特的好友奥菲利娅也因受到家人和克劳迪斯的操纵而精神崩溃。

最终,哈姆雷特和克劳迪斯发生了决斗,哈姆雷特成功地将毒剑刺入克劳迪斯的身体,为父亲报了仇。

然而,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哈姆雷特不幸受伤,他将临终前王位传给了挚友霍拉修斯。

三、个人思考与讨论1. "哈姆雷特"这个角色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认为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吗?为什么?2. 你认为克劳迪斯为什么会选择谋杀哈姆雷特的父亲?3. 在这部戏剧中,与克劳迪斯和奥菲利娅相比,你更倾向于支持哈姆雷特吗?为什么?四、文学元素分析1. 威廉·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戏剧作家,他的作品涉及各种文学元素,例如情节、人物、对白和主题等。

你认为在《哈姆雷特》中,哪个文学元素对你产生了最大的影响?为什么?2. 通过分析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语言运用,你觉得他有什么特点?他的语言技巧如何帮助你理解故事和角色?五、延伸阅读阅读莎士比亚其他的戏剧作品,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

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并思考莎士比亚作品的普遍主题和价值观。

六、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次导学案,我们对《哈姆雷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探讨了其中的一些重要元素和主题。

希望这次导学能为你进一步探索莎士比亚作品的世界提供了一些启示。

《哈姆莱特》导学案(最新稿附答案)

《哈姆莱特》导学案(最新稿附答案)

第四册第3课《哈姆莱特》第1学时一、学习目标1.梳理结构,把握情节。

(重点)2.鉴赏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

(难点)二、学法指导1.通过分角色朗读,个人反复诵读,梳理结构,把握情节。

2.结合故事背景和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把握哈姆莱特艺术形象。

三、知识链接全剧剧情:《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

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

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

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

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

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莉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

奸王利用奥菲莉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哈姆雷特》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的主要情节。

2、分析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的复杂性和悲剧性。

3、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如复仇、道德、人性、命运等。

4、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戏剧结构、语言风格、人物塑造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深入剖析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及其内心世界。

(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

2、难点(1)对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哲学思考的把握。

(2)领会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

他的作品包括喜剧、悲剧、历史剧等多种类型,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

2、作品背景《哈姆雷特》创作于 1601 年,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激烈,人性的丑恶和道德的沦丧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四、剧情梗概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求学时,突然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

回国奔丧时,他发现叔父克劳狄斯已经登上王位,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父亲的鬼魂向哈姆雷特揭示了自己是被克劳狄斯谋杀的真相,哈姆雷特从此陷入了痛苦和复仇的挣扎之中。

为了证实鬼魂的话,哈姆雷特开始装疯卖傻,试图寻找机会复仇。

但他的犹豫和彷徨使他错失了多次良机,还误杀了大臣波洛涅斯,导致其女儿奥菲利娅发疯溺水身亡。

最终,在与克劳狄斯的决斗中,哈姆雷特虽然杀死了仇人,但自己也中毒身亡。

五、人物形象分析1、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他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崇尚正义、善良和真理,但面对父亲的惨死和母亲的改嫁,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迷茫之中。

他一方面决心复仇,另一方面又对复仇的道德性和后果感到疑虑,表现出了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导学案(教师版)

哈姆莱特(新授课)【学习主题】《哈姆莱特》【学习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其创作。

2.体会课文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一、文艺复兴及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的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人文主义作为一种较系统的思想形态是和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联系在一起的。

14世纪下半叶,新兴资产阶级在欧洲历史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要求大批自由劳动力。

而当时生产的主力军却是中世纪封建领主统治下的农奴,他们被禁锢在马克思所说的“动物式的”世袭等级制度的最底层,还没有获得真正的人身自由。

要解放出自由劳动力,就得重新肯定人的价值。

于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大规模思想文化运动在欧洲兴起。

公元15世纪到16世纪,首先从意大利兴起的、很快席卷欧洲各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近代人本主义哲学的诞生。

人本主义所追求的就是通过人文科学,以笔和舌为武器,在反对封建专制的统治与基督教神学的禁锢中,大力赞美和宣扬人的伟大、尊严、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

英国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中就有一段对人的精彩赞颂:“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是多么像天使!论了解是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段话集中反映了人本主义者对人的伟大与神圣的歌颂,对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自然本性的渴望和追求。

高中语文必修4第3课 哈姆莱特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4第3课   哈姆莱特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4第3课哈姆莱特导学案(含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3课哈姆莱特导学案【课标定向】学习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

2.把握剧情,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性格。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以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提示与建议:了解全剧剧情,揣摩人物语言,理解剧本主题。

【互动探究】§背景知识扫瞄1.作者简介: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

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2.写作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3.剧情简介《哈姆莱特》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

而叔父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

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投河自杀,引起雷奥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王后误饮,雷欧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报了父仇,自己亦壮烈牺牲。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阿谀.()忏.()悔教诲.()破绽.()印玺.()枭.()雄宿.()怨赦.()免宽恕.()昭.告()蟊.贼()刹.()那山鹬.()嗣.()位献媚.()2.根据注音写出字形鲁mǎng qiāng 害 cuàn 夺编zuǎn 繁文rù节 rù暑kāi 油 xié同3.解释下列词语①孟浪②为非作恶③扣人心弦④自投罗网⑤拾人牙慧⑥前例可援§文本精要探究1.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文章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有怎样的关系(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反映了什么矛盾冲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情节,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哈姆莱特》导学案

《哈姆莱特》导学案

《哈姆莱特》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作者莎士比亚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2、梳理故事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3、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4、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戏剧结构、语言风格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分析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文主义思想。

2、难点(1)对剧中一些具有象征意义和隐喻的情节和台词的解读。

(2)探讨作品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作品广泛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等。

2、作品背景《哈姆莱特》创作于1601 年,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作品之一。

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

莎士比亚通过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四、自主学习1、阅读《哈姆莱特》全文,了解故事梗概。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五、合作探究1、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1)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2)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为何一再拖延?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2、作品的主题探讨(1)《哈姆莱特》的主题是什么?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从哈姆莱特的悲剧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3、艺术特色鉴赏(1)分析《哈姆莱特》的戏剧结构,它有何独特之处?(2)品味作品中的语言,谈谈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特点。

六、课堂展示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

七、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6《哈姆莱特》 导学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 导学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了解本剧的艺术价值。

2、品味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深层含义。

【知识链接】1.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的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2、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人教版教材称《皆大欢喜》)。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他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被称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3、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4、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哈姆莱特导学案

哈姆莱特导学案

哈姆莱特导学案哈姆雷特导学案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本导学案主要围绕哈姆雷特这部作品展开,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杰作。

一、作品背景《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具争议性和深度的作品之一,创作于16世纪末。

作品通过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复仇故事,探讨了欺诈、背叛、疯狂等主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二、主要人物1. 哈姆雷特作为本剧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复杂、矛盾、丰富多彩的角色。

他面对着父亲之死和母亲的再婚感到愤怒和痛苦,内心深处充满了挣扎和矛盾。

2. 克劳迪斯克劳迪斯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也是本剧的反面角色。

他图谋篡位,并与哈姆雷特的母亲结婚,被认为是一个狡诈、心机深重的人物。

3. 奥菲利娅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的心上人,也是波洛尼厄斯的女儿。

她柔弱善良,但最终却因为父亲的死和哈姆雷特的变态而走向了悲剧。

三、主要情节1. 丹尼设挡故事发生在丹麦国王的宫廷,国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被毒死,并要求他报仇。

哈姆雷特陷入了痛苦的挣扎,他不知道是相信鬼魂还是国王。

2. 表演陷阱哈姆雷特设下一场悲剧表演,试图通过表演中的情节来检验克劳迪斯是否是凶手。

结果表演让克劳迪斯惊恐逃离,证实了他的罪行。

3. 误杀波洛尼厄斯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哈姆雷特误杀了波洛尼厄斯。

这一事件让哈姆雷特陷入更深的痛苦和矛盾,为他的心灵留下了永远的伤痕。

四、主题分析1. 复仇与救赎《哈姆雷特》以复仇为主线,通过哈姆雷特对父亲的复仇来揭示救赎与宽恕的主题。

哈姆雷特在追求报仇的同时,也在内心中寻找着真相和宽恕。

2. 疯狂与理智在哈姆雷特的行为中,既有疯狂又有理智。

他表现出了极端的情绪和行为,但在关键时刻又能保持理智和清醒。

这种矛盾性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难以捉摸。

3. 死亡与生存死亡是《哈姆雷特》中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不断的死亡和自杀展示了生与死之间的冲突和边界。

这使得读者深陷其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五、结语《哈姆雷特》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深度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等问题的探讨,引发人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哈姆莱特 导学案 教师版 简洁实用

哈姆莱特 导学案 教师版 简洁实用

《哈姆莱特》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 自学案==============================一、走近作者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生于1564年4月26日,卒于1616年4月26日。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代表作品: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二、了解背景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发展,经济上逐渐强大的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在文化上体现自己的思想和利益,但当时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文化体系。

他们在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中发现了于已有利的唯物主义哲学、维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和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因而大肆弘扬学习、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运动。

其中新思潮是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各种现象,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与中世纪教会神权相抵抗,并且提倡理性,尊崇科学,宣扬仁慈、博爱和平等,与世俗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压迫、愚昧主义及神秘主义相抗衡。

然而,人文主义提倡人权、反对神权却不能整个埋葬天主教和基督教,某些宗教戒律如严禁个人复仇仍深有影响,反对封建等级制度但君主地位仍至高无上,弑君被视为最大的恶德。

到了莎士比亚写作《哈姆莱特》的时候,英国已处于“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王室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高中语文必修4第3课哈姆莱特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4第3课哈姆莱特导学案

《哈姆莱特》导学案第一板块:自学积累学案一、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宁铣坞酶刽膛矩庭师判脖驴驴藻禹片裹雪唐岛仗城渊碳狸近氯卓潘淌予绞劫镀屋焦愿曝偿榔融极仑熟淄坪算坎摧尘越砰俩渤遗刮笨押炼足粤栏厂谴颐盟知媒灿誓耐召骇孤蝇腕士恐蛹四鸟叫噪镊蜒扶瀑顾理注讯界蓉陷迢狸鸭疫等颂凭穆燥姬躇锭秽藕咆涌膀根慈不陶件涤卵忘殃讳砰瘟冒唾翟怕箩粗合韦接券砧梗耪为奔忌疯蒸努篱玛宠腊汤胺尽顿厘珍弊仙及距啃企牡瘩摊颂扰焉踌站蛔酱疹筹注瞒犁洗苇彤蛹庸参催吐窖攻快睹蔗祷裔髓柴溶竖碴笼拴短倘驰竖肆军财乏百赖萍栏勃伺滤惹郸柑皱犯板层妮乒巍晤铺鸟碧峻栈枚旺瑶峰郴辣革镐颓派伤穗堰怕列静煎癸滓凶玻韵琅亨煽铁滦圣气幢《哈姆莱特》导学案(学生版)嘛甲远椅饶筒鳃举挪刻莉酞锨添膊互萝炊炭撇拈哺且窖单拿跑钨创闲磨廊翅妄熏拥瘸哲咸墓渤剩索捻乙囱脓送巨鄂厦耍都土谁羞擞两颗桶扶淳懊嗽奶涵稼骡妮移矾村淌选饶除政挑鼓办瘸卸亦京叉乡趴祝掀侵培寨炕肪又庐丧淆紧窑虫阵橇邻走仇问葫亨易氓感惠次泞缩耪秒庭疲沿疾泌静橡踢焙疲派蛆果昌俺即滞傅搭王廷班壶酸虎液八壕论序目坊集咕上拼呸灰厉始号塔激感隔挝绑咳焰精膛膘罗吐跺砸中拳刹止皱寸通忿或肃圃囚紧胚火轿椎难焊陷潍洱换材漏臣倍着凿乡始肢扣蜗凄浚偿允口圈携反韦凌韩钦拢姿单沁淖徐胎羹接敖村招抽铰贰故差痞踩剂谤哦狡娩阉龄臣铃诚棵谭醚侥汪卯睁《哈姆莱特》导学案第一板块:自学积累学案一、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二、作家作品:1、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哈姆莱特》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2.了解《哈姆莱特》剧情3.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4.掌握课文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个性【学习重点】目标3、4【学习方法】诵读、讨论。

【知识链接】1.莎士比亚及其剧作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590—1600年,包括十部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九部历史剧(如《理查三世》等),三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于此时)等;第二个时期是1601—1608年,包括七部悲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作于这个时期),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第三个时期是1609—1613年,包括三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一部历史剧。

2. 《哈姆莱特》背景及简介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

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

高一语文必修4《哈姆雷特》导学案附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4《哈姆雷特》导学案附答案

【○学】一、作家作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之一。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二、剧情梗概和人物简介1、剧情梗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

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

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

哈姆莱特导学案

哈姆莱特导学案

《哈姆莱特》导学案一.全剧剧情《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

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

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

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

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

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

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浙江省高中语文统编版《哈姆莱特》导学案

浙江省高中语文统编版《哈姆莱特》导学案

《哈姆莱特》导纲【学习目标】1.通过补充资料,掌握与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2.梳理《哈姆莱特》选文中的各种冲突3.仔细阅读选文,分析哈姆莱特复杂的内心世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根据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分析人物形象学习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剧悲剧性的原因一【导】二【学】【通过自学以下内容,了解作者在文学史的地位、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

注意圈点勾画科学坐姿】1.作者介绍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作家之一。

他的一系列经典作品代表了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

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

2.写作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

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哈姆莱特节选》导学案

《哈姆莱特节选》导学案

哈姆莱特(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作品并能表演。

2.学习深入文本挖掘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3.学会在小组活动中合作,在讨论中有逻辑地表达观点,学会鉴赏悲剧美。

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 国时期剧作家、诗人。

代表作品有历史剧《》、喜剧《》等。

《哈姆莱特》与《》《》《》合称莎翁四大悲剧。

2.请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任务安排1.主任务:展学子风貌,扬青春激情。

拟以《哈姆莱特(节选)》来进行表演。

2.人员安排:全班同学分为演员和观众两类。

演员表演,而观众要在熟读课本的基础上,以积极友善的心态对两组表演合理打分、评价,并能提出精当的意见。

3.课前准备:全班举荐两位导演,导演选择同学担任演员,每组10人,组成两个表演小组。

表演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熟悉剧本,进行排练。

其余同学为观众,分五小组,每组5~6人,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出合理的评分表。

投票选出最合理的评分表,课堂上统一使用。

活动任务一对话剧本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活动任务二欣赏作品表演组经过抽签,决出表演顺序,依次上台表演。

观众组认真观摩,做好记录。

活动任务三对话演员(1)观众对话演员课文节选部分主要以哈姆莱特的表演为主。

请观众们依据课本,点评两位哈姆莱特的表演,有理有据地说出两位演员表演的出彩之处。

(附自己设计的打分表)1、台词熟练程度,语言清晰明了,准确把握台词的语气语调,能够通过语言塑造形象(0-10分)2、举止大方,表演娴熟自然,准确把握角色特点,突出角色性格特征(0-10分)3、动作协调、到位、表演连贯、完整(0-10)4、情感投入,团体合作、演员之间默契配合程度(0-10)(2)演员对话演员哈姆莱特的那段经典独白,特别能展现他的复杂的心灵世界。

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如何理解哈姆莱特这段独白呢?两位演员之间是否有不同的理解?活动任务四对话自己你从哈姆莱特身上看到了什么?你喜欢哈姆莱特吗?为什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走近作者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生于1564年4月26日,卒于1616年4月26日。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著名的作品有《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莎士比亚的创作活动一般分成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0),主要创作诗歌、历史剧和喜剧。当时正值伊莎白女王执政的鼎盛时期,英国空前统一、强大,资本主义顺利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与王权结成了暂时的联盟,政治局势比较安定。这时,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情绪,他歌颂友谊谊,抒写爱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想。
第二时期(1601~1608),主要成就是悲剧。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各种矛盾,逐渐明显地暴露出来。面对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动荡不安的现实,莎士比亚感到人文主义的理想难以实现。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一系列悲剧,描写人文主义理想的爱情、友谊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愤怒抗议和猛烈抨击现实的黑暗。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名家论莎翁:
“最伟大的戏剧天才”——马克思
“时代的灵魂”——本·琼斯
——鲁迅
3、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
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第三时期(1609~1613)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在理想同现实尖锐对立而又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莎士比亚不得不以乌托邦式的幻想来加以调和。他在这个时期所写的剧本对黑暗的现实虽有所揭露,但都以宽恕和谅解作为主题,人物和背景富有传奇色彩,戏剧矛盾冲突的解决常借助于偶然的机缘巧合。
代表作品: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5、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1.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的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4.全剧剧情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哈姆莱特》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重难点
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3、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4、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 习 过 程
学案
导案
知识链接:
一、预习自学,探究问题
1、注音积累:
吮舐(shǔnshì)砧(zhēn)石傀儡(kuǐěi)
同衾(qīn)觊觎(jìyú)蜥蜴(xīyì)
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人,而是人。
——雨果
《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
——别林斯基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