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冷战
冷战的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的背景:
①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世界各地的军事基地)、经济实力(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称霸欲望十分强烈。(认为它的民主制度是最优越的,全世界都应实行和它一样的制度,认定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侵略性)
②二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向西推移,在东欧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实力大大增强,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威望,成为唯一能抗衡美国的国家。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原因: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美苏双方势均力敌
冷战的发生
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开始标志: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内容: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的统治力量。
杜鲁门主义的实质:干涉别国内政,遏制共产主义和苏联,称霸世界。
杜鲁门主义的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发展: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马歇尔计划的性质: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马歇尔计划的作用:
对美国: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冷战实施的又一重要步骤;使美国在西欧的势力更加巩固,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在战略上遏制了苏联。
对西欧: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
冷战的基本形成: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民主德国”。
历史由来:根据雅尔塔会议,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柏林危机: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计划将占领区合并,准备发行货币,筹建政权,引起了苏联的抗议。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生活物资,美、英进行反封锁。“柏林危机”爆发。
11个月后,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时解除封锁。
德国分裂: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德国分裂的影响: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冷战高峰:北约与华约对峙
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影响: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系,美国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针对西德加入北约,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缔结了《友好互助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总部设在苏联的莫斯科。
影响:标志着美苏全面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性质:以美、苏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美苏“冷战”的影响:
1.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严重威胁世界和平;造成了美苏两极格局长期对峙的局面;引发了局部战争。
2.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进步。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欧洲的联合
背景:二战后,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原因:联合有利于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国际地位,保证自身安全,摆脱美国控制。
目的: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维护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
联合过程
欧共体: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欧盟”成立: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欧盟的发展:成员国公民拥有统一的欧洲护照;2002年,大多数成员国开始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2013年,欧盟的成员国已经达到28个。
欧洲联合的意义:
1、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盟各国的国际地位;
2、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3、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美国的发展
原因: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
具体表现: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放缓;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日本的崛起
外部因素:美国对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和平宪法”;冷战开始后,美国积极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
内部因素: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具体表现:1955年,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战前;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
影响: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推动了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了亚洲邻国的关注与不安。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评价:
积极:使广大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局限性: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增加了政府的经济压力,容易出现财政赤字;福利待遇过高,容易产生好逸恶劳的社会风气。
第三次科技革命
含义:二战后,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兴起,又称“第三次科技革命”。
成就:
1946年,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人类对能源的利用进入原子能时代。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
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月成功。
影响: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