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知识点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知识点部编九年级历史教材是九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教材,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部编九年级历史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秦朝和汉朝1. 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即嬴政,统一六国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君主。
他实行了许多改革措施,如统一货币、度量衡等,以加强中央集权。
同时,他还修建了万里长城和兵马俑等伟大的工程。
2. 汉朝的兴起汉高祖刘邦在秦朝灭亡后建立了汉朝,并成为汉高祖。
汉朝时期,实行了很多有益的政策,如推行“恢复故业”政策,重用贤能之人,以及开创了科举制度等等。
3. 汉朝的辉煌汉朝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司马迁、杨修等等。
同时,还建立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交流与贸易。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1.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是指三国魏、蜀、吴之间的鏖战。
其中,魏国以曹操为首,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孙权建立了吴国政权。
2. 魏晋南北朝的兴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这段时期遭受了许多外族的侵扰。
其中,北方被匈奴、鲜卑、鲜族等游牧民族不断侵扰,南方则受到了交趾、琉球等岛民的威胁。
三、隋唐时期的繁荣1. 隋文帝的统一隋文帝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统一了北方和南方,恢复了两汉以来的鼎盛局面。
隋文帝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修筑大运河、实行均田制等等。
2. 唐太宗的治理唐太宗,即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如废除均田制,恢复土地私有制,改革官制,加强对外援助等等。
这些政策使得唐朝的国力进一步增强。
3. 唐代的繁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经济发展迅猛,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峰。
丝绸、茶叶等商品贸易非常发达,唐朝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与文化1. 宋朝的政治体制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但政治上却表现出许多弱点。
九下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单元考点串讲)-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目录核心+核心突破+核心素养+核心整合+大单元概念+真题感悟)
第五单元:二战后世界的变化
目录串讲
政治:杜鲁门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约vs华约 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欧洲联合 美国发展 日本经济发展
多极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至今
经济实力是影响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
核心整合
日本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启示
得到美国的 经济援助或
扶持
原因
大力发展 教育,培
养人才
制定了恰 当的经济 发展政策
大力引进 最先进的 科学技术
启示
♫ 1.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坚持科教兴 国战略;
♫ 2.抓住机遇,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 ♫ 3.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国外的先进技
主要 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 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 主改革;美国的扶
原因 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 生产技术;适时调整经 持;制定适当的经
比 的经济发展政策;走向联合。 济政策等。
济政策;引进先进
较 1967年欧洲共同体
表现归 纳
1993年欧洲联盟(加快欧 洲一体化的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 技19术68。年,日本成为 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 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 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济大国,后谋求成为
列自我调节措施,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
巨大变化。
二
政治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 纪的冷战对峙;欧洲的联合和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亚
统编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历史复习提纲
九年级下历史复习提纲第16课冷战一、冷战的发生含义:指后的40多年间,以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 背景:①二战后,______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②二战后,______西部边界大大向西推移,美国是其潜在的防御对象;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___________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3.主要表现:(1)政治上:1947年3月的出台,标志着关系破裂,开始。
(2)经济上: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实施了。
(3)军事上:1949 年成立。
4.苏联的对策: 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正式形成。
5.影响:(1)德国的分裂: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1948年爆发危机。
1949 年,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在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从此的局面进本形成。
(2)两级格局形成: 双方相互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最终固定下来。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欧洲的联合 1.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原因:西欧原有的好;___________ 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制定恰当的。
表现;20世纪年代初,各国恢复甚至超过战前水平;50—70年代,西欧经济___________。
2.欧洲联合原因:联合自强以提高。
过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_____________,简称“”;1993年,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__________。
作用:促进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大大加快了进程。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1.二战后美国发展的原因:积极拓展,应用最新;革新。
表现:成为的霸主。
90年代以后出现以________和_________为标志的“新经济”,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日本的崛起原因:原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改革;的扶持;制定适当的政策,引进。
表现: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的经济大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人教部编版九下历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九下历史知识点归纳历史知识点归纳如下: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原始社会1.原始社会的特点: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生,生活处于食物匮乏、人口稀少的状态。
2.原始社会的进步:原始社会逐渐发展为农耕和畜牧社会,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和驯养动物,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3.古代中国的自然环境:古代中国地大物博,具有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河流、平原、高山、丘陵等。
4.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从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到历史时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古代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多个阶段。
第二单元:中华古国的形成与统一1.中华古国的形成:中华古国是指古代华夏族的部落联盟逐渐发展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华夏族的中心地区是黄河流域。
2.中华古国的发展阶段:中华古国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和东周四个阶段,其中西周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代表。
3.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它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
4.秦朝的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1.中华古国的农业发展:中国古代农业发达,采用耕种方式,特别是晏子耕田等措施的推广,使中国农业水平迅速提升。
2.中华古国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发达,手工业包括丝绸、瓷器、铁器等,商业包括货币交换和市场交易等。
3.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4.中华古国的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发展较早,孔子创立了儒家教育,强调“仁者爱人”,提倡读书为官的风气。
第四单元:中华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1.中华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华封建社会是指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封建化,以农民和地主的关系为基础。
2.中华封建社会经济制度:中华封建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契约制,生产关系主要是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2023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
2023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第一章世界历史的发展第一节五个大洲的发展知识点总结:1. 五个大洲的划分: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美洲。
2. 亚洲:古代文明起源地,现今发展较快的地区。
重要的文明有黄河、长江、印度河流域文明等。
3. 非洲:人类起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但发展相对滞后。
4. 欧洲:现代文明的发源地,经济、科技、文化发达。
5. 大洋洲:南太平洋的岛屿群,以澳大利亚纽西兰为主要代表。
6. 美洲: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以美国和巴西为代表。
第二节古代文明与世界史前史知识点总结:1. 人类的起源:人类起源于非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迁移到世界各地。
2. 文明的诞生:公元前5000年之前,世界各地陆续出现了一些文明,如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
3. 史前史: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被称为史前史,这段时期人类还没有正式记载历史,只能通过考古发掘等手段了解。
第三节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知识点总结:1. 古代文明的遗产:古代文明的发展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政治制度、法律文化、宗教思想等。
2. 行政管理制度:如古埃及的法老制度、古罗马的共和制度等。
3. 文化传承:如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古印度的宗教文化等。
第二章亚洲与世界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知识点总结:1. 亚洲的自然环境:亚洲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包括高山、高原、平原、河流等多样的自然地理特点。
2. 亚洲的人口分布:亚洲人口众多,分布密集,主要集中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第二节亚洲的东西方交流知识点总结:1. 丝绸之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路线,主要贸易品为丝绸,但同时也传播了宗教、文化和科技等。
2. 马可·波罗: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曾经到达中国,把中国的情况介绍给了欧洲。
第三节亚洲的经济交流与发展知识点总结:1. 亚洲的经济交流:亚洲各国之间进行了大量的经济交流,如亚细亚经济合作组织、东亚峰会等。
九年级历史第五单元重要知识点归纳(整理打印版)
九年级历史第五单元重要知识点归纳(整
理打印版)
九年级历史第五单元重要知识点归纳
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 介绍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包括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科举制等。
- 解释封建君主与臣子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封建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2. 唐朝的开放政策与社会进步
- 讨论唐朝的盛世与开放政策,包括使唐朝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原因。
- 介绍唐朝的社会进步,如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等。
3. 宋朝的政治局势与科技发展
- 概述宋朝政治的特点,如宋神宗时的“新法”,宋理宗时的“旧法”等。
- 着重介绍宋朝的科技发展,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的发明与应用。
4.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与文化交流
- 讨论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战争、文化交流等外交活动。
- 介绍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及其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5. 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原因,如农业技术的改进、商业的发展等。
- 着重介绍宋代的商业与手工业繁荣,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6.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与科技创新
- 探讨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如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耕作制度的演变等。
- 介绍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如造纸术、种植技术等的发展。
7. 中国古代对教育的重视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 讨论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如家学、书院等的发展与影响。
- 强调中国古代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的影响。
以上是九年级历史第五单元的重要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初三历史下册书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初三历史下册书知识点单元一:近代中国的变革与挑战第一章近代中国的背景•19世纪,中国面临了严峻的内外挑战,而惨痛的历史教训让我们认识到:文化的滞后与科技的沉寂,才是导致国家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弱势的根源。
•1840年,鸦片战争的发生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近代以来,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开始了其漫长的现代化进程。
第二章外来列强入侵和中国反抗•种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外资的大量注入,导致了中国社会政经的极度动荡,形成了中国内地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下苟且生存的局面。
•在外族的侵略面前,中国人民曾经进行过多次的反抗,其中最为著名的东方虎创立的洪门组织促进了中国反抗外族的形成。
第三章清廷内部改革和民间变革的探索•清廷内部改革总体上被视为无效,而民间变革的探索却逐渐展现出其实效。
民间会馆的兴起奠定了中国民间社会组织的基础;而思想的启蒙、女性的解放、新农村运动等民间倡导,逐渐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
第四章新帝国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20世纪,新帝国主义列强从东大西洋向太平洋进行扩张,中国成为他们扩张的必经之路。
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加剧社会的分裂。
•西方列强与日本在中国开始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和压迫。
同时,反对帝国主义的声音也日益响亮。
单元二:民族危机与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第一章计时百年的民族危机•19世纪末期,清政府任由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侵略下分蛋糕、肆意掠夺,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民族危机愈加突显。
•辛亥革命的爆发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道奇迹,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第二章民主革命与建立共和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这次起义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由中华民国成立而结束的清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第三章革命与建国•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是中国百年变革的两个里程碑,为中国解决了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难题。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共产党的诞生,共摇篮了 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
2019全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
2019全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2019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复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背景:(1)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4.独立运动:(1)南美洲北部:XXX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
1819年,他率领军队大败西班牙军队,先后解放了XXX、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2)南美洲南部:XXX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5.XXX和XXX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叛逆1.原因:(1)英国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使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2)英国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XXX的领地。
(3)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土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起义: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
最终起义失败。
4.代表人物:XXX。
5.意义:(1)对内:印度民族大叛逆沉重进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悟。
(2)对外:这次叛逆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一、XXX改革1.背景:在XXX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3.改革时间:18世纪4.领导人:XXX5.内容:(1)政治:①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XXX的专制权力;②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③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思维导图】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课程标准】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
1.拉美独立运动 (1)背景: 葡萄牙和西班牙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剥削;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英雄人物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②圣马丁: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玻利瓦尔与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2.印度民族大起义(1)原因: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加强。
(2)时间: 1857 —1859年。
(3)英雄人物:章西女王。
(4)结果:失败。
(5)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课程标准】知道彼得一世改革的知识,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1.彼得一世改革(1)背景: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
(2)时间:18世纪初。
(3)人物:彼得一世。
(4)目标: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5)内容: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创建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推行文化教育,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6)影响:俄国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农奴制进一步强化,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2.废除农奴制(1)原因: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农奴暴动频繁。
(2)时间: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3)内容: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4)性质: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6课冷战冷战的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的背景:①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世界各地的军事基地)、经济实力(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称霸欲望十分强烈。
(认为它的民主制度是最优越的,全世界都应实行和它一样的制度,认定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侵略性)②二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向西推移,在东欧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实力大大增强,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威望,成为唯一能抗衡美国的国家。
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原因: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冷战的发生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开始标志: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内容: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的统治力量。
杜鲁门主义的实质:干涉别国内政,遏制共产主义和苏联,称霸世界。
杜鲁门主义的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发展: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的性质: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马歇尔计划的作用:对美国: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冷战实施的又一重要步骤;使美国在西欧的势力更加巩固,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在战略上遏制了苏联。
对西欧: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冷战的基本形成: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民主德国”。
历史由来:根据雅尔塔会议,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柏林危机: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计划将占领区合并,准备发行货币,筹建政权,引起了苏联的抗议。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第1课俄十月革命一、二月革命1.时间:1917年3月2.结果:.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17年11月)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⑴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巩固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
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新经济政策1.背景: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1年3.领导人:列宁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1.时间:1922年底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初三上册历史知识点归纳1、文艺复兴时间:14世纪前后地点:意大利原因:最早出现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实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人物、成就:但丁[意大利]诗人(《神曲》)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大师(《最后的晚餐》、《蒙娜利莎》)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巨匠(《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利叶》)意义: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总复习知识点思维导图-第五单元
策
表现: ①南斯拉夫一分为五②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③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实现统一
实质: 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严重挫折
教训:
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建设首先应符合本国国情,然后积极学 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启示:
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②大力发展 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 与法制,实行依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九年级下册历史
总复习PPT课件
最新/优质文档/私人定制/可编辑/即下载即使用
第五单元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
变
时间: 20C50S——20C90S(二战后—90S) 国家: 苏 联
匈牙利 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
人物: 卡达尔 事件: 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
匈牙利改革、东欧巨变
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
背景: 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先后进行了改革。 目的: 推动经济的发展 内容: 见书p65 特点: 东欧最早,效果较好 结果: 使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 实质: 对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道路的探索
时间: 20C80S(在苏联解体前)
原因:
根本(内部):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东欧各国经济发展缓慢引起了政治危机; 外部: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影响;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鼓励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与前面内容的联系
与“苏联改革、解体”的联系 与“斯大林模式‘的联系
与后面内容的联系
与“美苏争霸”的联系
感谢聆听 批评指导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表格版复习提纲】
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
西欧、日本经济发展
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①要积极对外开放,引进先进的科技成就;
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③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保障内容
实行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保险以及教育资助等
制度建立
原因
①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时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原因
①东欧各国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尖锐
②受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东欧各国实行政治多元化
③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④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僵化,
剧变实质
从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苏联解体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催化剂
1991年,“八一九事件”加速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
开始时间
1985年开始改革
改革内容
①先进行经济改革,结果失败。
②后进行政治改革,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结果
引发人民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加剧,直接导致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
东欧剧变
概念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政权垮台,从社会主义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上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
承认中国
建立同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建交
1950年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加强。
赫鲁晓夫改革
地位
苏联的第一位改革家(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改革)
改革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第五单元复习课件全套
这标志着
(B
)
A.冷战序幕揭开
B.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C.冷战正式开始
D.美苏全面冷战对峙格局形成
知识点3:北约与华约对峙 9.(2019·聊城)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 中说:“要使(欧洲)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 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D.称霸世界
14.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
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
服企图。”咨文中的“外来压力”是指
(D )
A.意大利
B.法国 C.德国 D.苏联
15.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
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知识点1:冷战的发生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的
中心分别是
(C
)
A.欧元欧盟
B.英镑英国
C.美元美国
D.日元日本
6.(2019·重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两大阵营严重对峙,世
界呈现出严峻的“冷战”局面。“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B
)
A.国际联盟的成立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日本和德国
C.苏联和中国
D.美国和联
12.《新全球史》说:“世界开始重建,而另一场战争也开始了。
曾经击败德国和日本的联盟也解体了,在很短的时间里,美国和苏
联及其各自的盟国在冷战中已经摆好了作战的姿势,开始了主要在
政治、经济和宣传层面的对抗。”它表明
(C
)
A.为反法西斯建立的联合国在战后迅速解体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①背景:西德加入北约 ②成立::1955年,《华沙条约》 ③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 进行援助。华约实际上处在苏联的控制之下。 ④目的:对抗华约
3.影响: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
两极格局形成。
二.新变化——资本主义 1.欧洲的联合
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苏联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2.挫折
1)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
二.新变化——亚非拉国家
1.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2.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3.古巴革命 4.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1)原因:二战使西欧实力大为削弱;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
使西欧国家深感加强合作的重要性。
2)措施: 欧共体 3)表现:消除了战争留下的积怨,实现了和解;欧元。 4)影响: 欧洲——提高成员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经济发展;
世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二.新变化——社会主义
1.发展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
方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4.时间:1947-1991
5.主要表现:①政治对抗: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
②经济对立: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 ③军备竞赛:北约——华约; ④局部热战: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Biblioteka ※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①提出: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②目的: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 ③影响: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
又一重要步骤。促进西欧资本致的恢复和各围政局的稳定, 以“恢复欧洲为名,试图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
九年级下历史5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下历史5单元知识点本文旨在总结九年级下历史学科的第五单元知识点,并以简洁、流畅的语句进行说明,为读者提供一个整洁美观的阅读体验。
以下是相关知识点的概述。
一、第五单元: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1. 隋唐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变革- 隋朝的建立与短暂统治- 唐朝的开创与盛世- 军事制度的变革:建立均田制、募兵制和保甲制- 士兵装备的改良:铁甲、磁针等的使用2. 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变革- 科举制度的推行与文化繁荣- 对外贸易的发展:丝绸之路的繁荣- 农业生产的进步:造纸术、农具改良- 商品经济的兴起:市场、货币的发展- 地方政权的强化:节度使制度的建立3.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科技发展:造纸术、火药等重大发明- 文化繁荣:诗词、文学、绘画等艺术的繁盛- 长安城的建设与文明:都城规划、宫殿建筑等4. 北宋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 官僚制度的推行:科举制度的改进- 地方政权的削弱:节度使制度的废除- 社会阶级的分化:士大夫、工商业资本家等5. 北宋时期的经济文化变革- 经济: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 农业:农具改良、水利工程的兴修- 文化:更加注重儒家思想、科技发展的继续6. 南宋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 官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开创了科举制度的巅峰- 地方政权的重建:设立地方行省、提倡地方自治7. 南宋时期的经济文化变革- 经济:商业经济的繁荣、贸易发展的迅速- 农业:农田的兴修、农具的改良- 文化:注重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的推进8. 宋代与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对比- 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革- 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与变革:元朝的蒙古化与前朝不同以上是九年级下历史学科的第五单元的核心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过程。
相信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同学们可以对中国古代历史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西方现代现实主义是二战后政治学思潮中的一种重要派别,它以强调国家利益、权力竞争和现实政治为核心特征。
本文将对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西方现代现实主义进行深入探讨。
1. 西方现代现实主义的起源西方现实主义最早是由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学者所提出的。
他们对纯理论主义的失效感到失望,开始将研究焦点转向实际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思想家是美国学者汉斯·摩尔斯坦,他在其经典著作《国家利益与现实政治》中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
2. 现实主义的核心原则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利益是国家行为的最高准则。
国际关系中充满着竞争与冲突,国家之间为了生存和权力优势而进行角逐。
现实主义主张国家应该追求自身国家利益最大化,通过权力和外交手段来实现自身的目标。
3. 皮亚特尔斯及其权力理论现实主义在不同的学者之间有一些分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肯尼斯·皮亚特尔斯的权力理论。
他认为权力是国际关系的核心,所有国家的行为都是在追求更大的权力。
权力不仅包括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还包括软实力,如文化和价值观的吸引力。
4. 零和博弈与安全困境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关系是一个零和博弈的过程,即一国的利益增加必然导致其他国家利益的减少。
此外,现实主义还指出国际关系中存在着安全困境,即国家为了自身安全而采取的行动往往会引发其他国家的不安全感,从而导致冲突的升级。
5. 现实主义的现实应用现实主义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斗可以被视作现实主义竞争的一个典型例证。
此外,现实主义也在解释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国与国之间的政治角力和冲突中提供了很多有力的观点和解释。
6. 现实主义的批评与局限尽管现实主义在解释国际关系中的权力竞争和冲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批评和局限。
一些学者认为现实主义过于强调国家利益和自私的行为,忽视了国际合作和共赢的可能性。
此外,现实主义也未能很好地解释非国家行为体如恐怖主义和跨国公司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5.18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知识梳理】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 _赫__鲁__晓__夫__改革: (1)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改革:内容P84 (3)改革的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_苏__联__模__式__高度 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2. _勃__列__日__涅__夫___改革: (1)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_新__政__策___”,要求加速 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苏联把 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_军__事___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 发展状态。 (2)改革的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突破_高__度__集__中__的计 划经济体制。
5. (2021四川) 1991年底苏联解体,在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方面给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启示是
(B )
A.建立健全计划经பைடு நூலகம்体制 B.依据本国国情制定经济政策 C.以自由主义思想为指导 D.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D )
A.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制残余影响着俄国经济 社会发展
B.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终止新经济政策 C.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缓慢 D.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弊端
3. (2021江苏苏州)九年级某班同学搜集了“镰刀 斧锤星旗”(苏联国旗)与“白蓝红王色旗”(俄罗 斯国旗)的图片,对苏联解体这一历史事件开展
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 (1991年12月25日)
叶利钦
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是没良心;谁若是想 回到苏联时代,谁就是没脑子。
——弗拉基米尔·普京
【合作探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20世 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影响深远,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 巨大挫折,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了40多年的两 极格局最终结束。从历史与现实来看,你认为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对中国有何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冷战冷战的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的背景:①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世界各地的军事基地)、经济实力(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称霸欲望十分强烈。
(认为它的民主制度是最优越的,全世界都应实行和它一样的制度,认定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侵略性)②二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向西推移,在东欧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实力大大增强,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威望,成为唯一能抗衡美国的国家。
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原因: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冷战的发生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开始标志: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内容: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的统治力量。
杜鲁门主义的实质:干涉别国内政,遏制共产主义和苏联,称霸世界。
杜鲁门主义的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发展: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的性质: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马歇尔计划的作用:对美国: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冷战实施的又一重要步骤;使美国在西欧的势力更加巩固,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在战略上遏制了苏联。
对西欧: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冷战的基本形成: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民主德国”。
历史由来:根据雅尔塔会议,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柏林危机: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计划将占领区合并,准备发行货币,筹建政权,引起了苏联的抗议。
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生活物资,美、英进行反封锁。
“柏林危机”爆发。
11个月后,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时解除封锁。
德国分裂: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德国分裂的影响: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冷战高峰:北约与华约对峙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影响: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系,美国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针对西德加入北约,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缔结了《友好互助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总部设在苏联的莫斯科。
影响:标志着美苏全面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性质:以美、苏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美苏“冷战”的影响:1.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严重威胁世界和平;造成了美苏两极格局长期对峙的局面;引发了局部战争。
2.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进步。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欧洲的联合背景:二战后,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
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原因:联合有利于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国际地位,保证自身安全,摆脱美国控制。
目的: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维护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
联合过程欧共体: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欧盟”成立: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
欧盟的发展:成员国公民拥有统一的欧洲护照;2002年,大多数成员国开始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2013年,欧盟的成员国已经达到28个。
欧洲联合的意义:1、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盟各国的国际地位;2、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程;3、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美国的发展原因: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具体表现: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放缓;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日本的崛起外部因素:美国对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和平宪法”;冷战开始后,美国积极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内部因素: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具体表现:1955年,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战前;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
影响: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推动了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了亚洲邻国的关注与不安。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评价:积极:使广大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局限性: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增加了政府的经济压力,容易出现财政赤字;福利待遇过高,容易产生好逸恶劳的社会风气。
第三次科技革命含义:二战后,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兴起,又称“第三次科技革命”。
成就:1946年,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
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人类对能源的利用进入原子能时代。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
1969年,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月成功。
影响: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扩大;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表现: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取消了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1947年,成立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在东欧各国进行了无情的大清洗,保证苏联政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执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20世纪50年代内容:政治: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闭幕时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
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评价:积极: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局限: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苏联共产党内造成思想混乱。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开始内容经济: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军事: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评价:积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
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与美国抗衡。
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内容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方案政治: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评价:经济改革总体效果不佳;政治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随之加剧。
东欧剧变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表现: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政治上,实行议会制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苏联解体1991年底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经过:1991年,八一九事变,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
事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
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21日,苏联其他11个加盟共和国在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
苏联解体的影响世界格局: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终结,加速了政治格局多极化进程。
社会主义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巨大压力。
苏联解体的启示: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着艰难和曲折;制定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本国国情。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万隆会议时间:1955年4月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许多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这些国家都面临着巩固独立、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普遍反对冷战,不远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
与会国: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概况: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万隆精神”: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巩固独立,保卫世界和平意义: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展开:1951年,利比亚宣布独立;1952年,埃及爆发了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
1953年,成立埃及共和国;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高潮: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