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局面的背景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局面的背景和影响

(考试总分:21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

1、(4分)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论述道:“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该论述反映了

A.孔子力图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老子向往小国寡民、轻徭薄赋

C.孟子劝导王者重民爱民、施行仁政

D.韩非主张加强集权、奖励耕战

2、(4分)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3、(4分)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D.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

4、(4分)荀子按“上贤、次贤、下贤”的标准把儒者分为三个等级:“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这说明荀子

A.制定了严格的选官标准B.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

C.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D.未突破原有等级观念

5、(4分)《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6、(4分)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7、(4分)孔子曾说,用麻布制礼帽,符合传统的礼;现在用丝料,比较省功,我赞成。又说,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礼,与其注重仪式的完备,不如真正悲戚。这表明孔子主张

A.调整礼的形式以适应现实需要B.严格遵守周礼,反对变革

C.重视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统一D.人与人之间应该仁爱和谐

8、(4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政治主张

9、(4分)儒家经典把君子人格的修养完成设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练。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这种逐层扩展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

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

10、(4分)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11、(4分)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C.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2、(4分)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重义轻利B.民贵君轻C.天人感应D.正心诚意

13、(4分)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

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14、(4分)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朝秦暮楚”、“楚才晋用”的现象十分普遍。至

战国后期,屈原为楚殉国是忠于国家的一个典型案例。西汉时,涌现了一批忧国忧民、

为国尽忠的士人。这反映出

A.知识分子热衷于政治活动B.士人国家认同的发展趋势C.知识分子的地位逐渐降低D.儒家思想影响越来越深远15、(4分)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

A.孟子在齐国遭受到排斥B.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

16、(4分)在社会转型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段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

B.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D.宋明理学

17、(4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

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8、(4分)史书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孔子如此尴尬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诸侯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B.他的宣传方式不当

C.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的实际需要D.当时法家思想更受诸侯青睐19、(4分)战国时期已有儒学为“世之显学”的说法。其相关文献出土已涉及南至曾被视为“蛮夷”之地的楚地;北到狄族的中山国,西到曾被视为法治传统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秦地。由此可见,当时

A.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求B.诸候国采纳儒学思想成为风气

C.儒学思想的社会传播较为广泛D.儒学已经成为统治的正统思想

20、(4分)战国时期,荀子曾说过:“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表明荀子强调

A.小农经济的水平低下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D.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1、(4分)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重点。无论国学还是乡学都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政治伦理)、乐(艺术教育)、射与御(军事体育)、书与数(基础文化知识)。从以上教育内容可知西周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