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题调研600例——题型26照相机照相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有关照相机问题的解法例析

有关照相机问题的解法例析
像 , 调 整 A、 要 B问 的距 离 , 时 ( 这
A B
现 在 通 过 试摄 已经 知道 . 圈 、 度 的 最 佳组 合 是 光 速
1 、5, 果 为 丁其 他 需 要 而 必 需 选 用 56的 光 圈 , 1 如 1 .

试 计算 应 该 选 用 的 快 门 。
发 出 ( 反 射 ) 光 线 的 强 弱 与 周 同 事 物 强 弱 的 对 或 的
种 “ 瓜 ” 机 , 要 把想 拍摄 的景物 伞部 纳 入取 傻 相 只
比等 条件 所决 定 的 为看 清 物体 , 体应 当在 明亮 物 的室外 , 以便 增强 物体 反射 光 的强度 , C错 ; D对 。 例 7小明在 听讲 座时 , 把银 幕 上用 投 影 仪投 想
构控 制 .通 常 用 2 、 6、1 8 56、 28等 数 字代 2 1 1 、 、 . 4、 .
表 , 2就 表 示 此 时 镜 头 透 光 的 直 径 是 它 的 焦 距 f 2 的
四 、 相 机 所 成 像 与 光 线 的 关 系 问题 照
1 2 依此 类推 , / . 2 曝光 时 间的长 短 由叫做 “ 门” 快 的机 械 控 制 .通常 用 5 0 2 0、2 、0、0 1 0 、 5 15 6 3 、 5等 数 字 代
表 ,0 5 0就 表 示 此 时 曝 光 的 时 间 是 1 0 s依 此 类 推 / 0 5
例 6如 下 ,纸 筒 A 的 一端 蒙 r一 层 半 透 H 月
纸 , 简 B的一 端嵌 了一 个 凸透 镜 , 纸 筒 套 在 一 纸 两
起组 成 了 一个 模型 照相 机 为 了在 A端得 到 清晰 的 、
(1 ) f 1 /

中考试题调研600例——题型28显微镜和望远镜

中考试题调研600例——题型28显微镜和望远镜

题型28显微镜和望远镜
【母题探究】
典例113 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物体应放在物镜的焦点之外
B.通过显微镜的目镜观察到的是物体的实像
C.远处物体通过望远镜的物镜成的是一个缩小的实像
D.用望远镜观察物体时,观察者感觉远处的物体被拉近了
解析:望远镜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观察物体时,观察者感觉远处的物体被拉近了;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把物体放在物镜的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可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这个放大的实像正好成在目镜焦点以内,由。

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通过以上分析,只有选项B是错误的.
【答案】 B
典例134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这两组透镜都是透镜,人眼通过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时,看到的是放大的像(选填“虚”或“实”).
解析:显微镜有两组透镜.一组相当于一个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另一组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人的眼睛看到的、是放大的虚像.
【答案】凸虚
【题型攻略】
【举一反三】
典例135 下列关于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成像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物镜成倒立、放大的虚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物镜成倒立、放大的虚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 B
典例136 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肉眼看不见的细小物体.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它的物镜的焦距很目镜的焦距较(选填“长”或“短”).【答案】凸透镜短长。

中考物理试题调研 题型26 照相机照相过程中的问题分析word版-2019~2020学年度

中考物理试题调研 题型26 照相机照相过程中的问题分析word版-2019~2020学年度

题型26照相机照相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母题探究典例123照相机是生活中常见的光学仪器,下列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B.昭相机成像时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应该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C.昭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D.照相机成像原理和平面镜成像原理是一样的解析: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A选项错误;照相机成像时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倍焦距,故B选项错误;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选项正确;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D错误;故选C.【答案】 C典例124用照相机给某人拍完半身后,改拍全身像,应A.缩短镜头与人的距离,伺时增大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B.增大镜头与人的距离,同时减小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C.只需要增大照相机与人间的距离D.只需要减小照相机与人的距离解析:由题意知,改拍全身像,则像变小,此时要增,大物距,同时减小像距.所以要增大镜头与人之间的距离,减小镜头和底片之间的距离.故选B.【答案】 B典例125如图所示,用照相机对如图所示的景物拍照,底片上所成的像正确的是解析:照相机底片上得到的应该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时,像与物左右、上下都相反..我们可以把景物旋转1 80 0观察便可找到答案.故选B.举一反三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镜,胶片相当于人必须站在距镜头以外的地方,才能在胶片上得到缩小的实像.【答案】凸光屏 2倍焦距倒立典例127照集体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人镜头,应如何调节照相机A.照相机向人移近,减小暗箱长度B.照相机向人移近,增大暗箱长度C.照相机离人远些,减小暗箱长度+D.照相机离人远些,增大暗箱长度答案 C典例128小明学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后,用凸透镜看“照相机”三个字,并在笔记本上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其中图是画错的,图反映了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答案】甲乙。

中考试题调研600例——题型33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中考试题调研600例——题型33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题型33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母题探究典例157炎热的夏天把湿衣服挂到窗外,经风一吹很快就干了;而冬天把湿衣服挂在室内却干得很慢.决定衣服干得快慢的主要因素是:和解析:炎热的夏天把湿衣服挂到窗外,经风一吹很快就干了,说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就越快;冬天把湿衣服挂在室内干得很慢,说明温度越低,蒸发越慢,温度越高,蒸发越快.【答案】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典例158下面是某物理小组的同学课外活动的一个探究过程:探究名称: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通过观察下图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猜想.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的快慢有关.猜想二: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有关.:物理小组的同学分成A、B两组对其中的两个猜想进行了如下探究:(1)A组同学:如图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们探究的是酒精蒸发快慢与是否有关.此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温度和相同。

(2)B组同学:在A组同学所用的器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盏酒精灯,探究液体蒸发快慢跟温度的关系,请你简要写出B组同学探究实验的步骤及实验现象和结论.交流与评估: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请你举一个应用蒸发吸热的事例:解析猜想一: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猜想二:水和酒精是不同种类的液体,酒精更容易干,说明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1)两玻璃板上的液滴表面积大小不同,所以是研究蒸发快慢和液体表面积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需要控制液体温度和液体表面积的空气流动快慢相同;(2)如果要研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是否有关,就得保证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都相同.【答案】表面积空气流动种类设计与进行实验(1)液体表面积大小酒精表面空气流动快慢(2)步骤: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并使其摊开的表面积相同;在第一块玻璃板下用酒精灯加热,另一块不加热,观察两块玻璃板上酒精蒸发的快慢;现象:用酒精灯加热的酒精蒸发得快;结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①夏天,在地上洒一点水会感到凉快些;②病人发热时在头上敷一块冷毛巾;病人会舒服些;③夏天,为了使食物不至于因为高温而变质,可以把食物用容器盛装放人冷水中(漂浮),同时在食物上面放一条湿润的毛巾等.(答出一点即可)举一反三典例159福州市20 1 1年“5. 18”海交会上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在风扇转动时还可喷出水雾.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中水分的,就加快了水分从周围物体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1【答案】蒸发吸收典例160医生抢救中暑病人时,通常在病人的额头和身上擦酒精,这种方法称为“物理疗法”.这种疗法的依据是:酒精(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时会(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答案】汽化吸收典例16120 1 1年春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罕见的旱灾,进入夏季以来,气温的升高加剧了旱情,这是因为气温的升高(选填“加快”或“减慢”)了水的蒸发.为了节约用水,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如图,把水滴入果树下的土里,这是利用(选填“增加”或“减小”)水在地面的表面积来减小水的蒸发.解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温度越高,水的蒸发越快,所以气温的升高加快了水分的蒸发,从而加副旱情;果农们利用了滴灌的方法给果树浇水,陡水在地面的表面积减小,从而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利于节约用水.【答案】加快减小。

中考试题调研600例——题型6噪声减弱方式判断

中考试题调研600例——题型6噪声减弱方式判断

题型6噪声减弱方式判断【母题探究】典例23交通噪声是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如图所示,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在和控制了噪声.解析:“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产生;“高速路边隔音墙”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答案】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典例24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于扰,下面哪个方法有效合理A.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控装置B.在教室周围植树C.每个学生都戴上防噪声耳罩D.将教室的窗户打开解析:解析:噪声监控装置只能测量噪声的强弱,而不能减弱噪声,A错;在教室周围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可以控制噪声的传播,B正确;学生戴防噪声耳罩,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的同时,老师的讲课声也听不到了,C错;将教室的窗户打开,会增大周围环境的噪声干扰,D错.【答案】 B【题型攻略】举一反三典例25城市里部分道路设计成如图形式,这种下凹道路在控制噪声方面的作用是A.防止车辆产生噪声B.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解析:车辆在下凹道路中行驶时,部分噪声会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两边的高墙阻挡,还有部分噪声会在不断反射时被吸收,因此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答案】D典例26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A.关闭房间的门窗B.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C.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解析:关闭房间的门窗和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是阻断噪声的传播;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手机不发出声音了,属于防止噪声产生;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是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所以,B符合题意.【答案】B典例27减少噪声主要在消声、吸声和隔声三个方面采取措施.生活中常见:①在录音室的墙面上贴泡沫材料;②给汽车的排气管加装消音管;③在道路两旁加装玻璃墙.上述例子对应减少噪声的措施分别是:①;②;③.解析:①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属于吸声;②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属于消声;③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属于隔声.【答案】吸声消声隔声。

初中摄影面试题目及答案

初中摄影面试题目及答案

初中摄影面试题目及答案1. 请简述摄影的基本原理。

答案:摄影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学成像原理,通过镜头将光线聚焦在感光材料上,形成图像。

这个过程涉及到光线的折射、反射和感光材料的化学或电子反应。

2. 什么是光圈,它在摄影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光圈是镜头中控制进光量的开口大小,用F值表示。

在摄影中,光圈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曝光量和景深。

光圈越大(F值越小),进光量越多,景深越浅;光圈越小(F值越大),进光量越少,景深越深。

3. 快门速度如何影响照片的曝光和动态捕捉?答案:快门速度决定了感光材料暴露在光线下的时间长度。

快门速度越快,曝光时间越短,照片越暗,适合捕捉快速运动的物体;快门速度越慢,曝光时间越长,照片越亮,适合捕捉光线不足的场景或创造动态模糊效果。

4. 请解释ISO在摄影中的作用。

答案:ISO是感光材料对光线敏感度的度量。

ISO值越高,感光材料对光线的反应越敏感,可以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拍摄,但同时会增加图像的噪点;ISO值越低,感光材料对光线的反应越不敏感,图像噪点减少,但需要更多的光线来获得正确曝光。

5. 什么是构图,构图在摄影中的重要性是什么?答案:构图是摄影中安排画面元素以创造视觉平衡和引导观众视线的艺术。

构图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摄影师传达主题,增强视觉冲击力,使照片更具吸引力和表现力。

6. 请描述几种常见的构图技巧。

答案:常见的构图技巧包括三分法、对称构图、引导线、框架构图和规则构图等。

三分法通过将画面分为九宫格,将主体放在交叉点上,创造平衡和焦点;对称构图利用对称元素创造和谐和平衡;引导线通过线条引导观众的视线,增强照片的深度感;框架构图使用框架元素围绕主体,突出主题;规则构图则是遵循特定规则,如黄金分割,来安排画面元素。

7. 什么是白平衡,调整白平衡的目的是什么?答案:白平衡是相机用来校正不同光源下的色彩偏差,以确保白色物体在照片中呈现为白色。

调整白平衡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自然和准确的色彩,特别是在混合光源或非自然光源下拍摄时。

中考物理试题调研【题型26】照相机照相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含答案)

中考物理试题调研【题型26】照相机照相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含答案)

中考物理试题调研【题型26】照相机照相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含答案)参考答案母题探究典例123照相机是生活中常见的光学仪器,下列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B.昭相机成像时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应该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C.昭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D.照相机成像原理和平面镜成像原理是一样的解析: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A选项错误;照相机成像时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倍焦距,故B 选项错误;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选项正确;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D错误;故选C.【答案】 C典例124用照相机给某人拍完半身后,改拍全身像,应A.缩短镜头与人的距离,伺时增大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B.增大镜头与人的距离,同时减小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C.只需要增大照相机与人间的距离D.只需要减小照相机与人的距离解析:由题意知,改拍全身像,则像变小,此时要增,大物距,同时减小像距.所以要增大镜头与人之间的距离,减小镜头和底片之间的距离.故选B.【答案】 B典例125如图所示,用照相机对如图所示的景物拍照,底片上所成的像正确的是解析:照相机底片上得到的应该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时,像与物左右、上下都相反..我们可以把景物旋转1 80 0观察便可找到答案.故选B.举一反三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镜,胶片相当于人必须站在距镜头以外的地方,才能在胶片上得到缩小的实像.【答案】凸光屏 2倍焦距倒立典例127照集体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人镜头,应如何调节照相机A.照相机向人移近,减小暗箱长度B.照相机向人移近,增大暗箱长度C.照相机离人远些,减小暗箱长度+D.照相机离人远些,增大暗箱长度答案 C典例128小明学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后,用凸透镜看“照相机”三个字,并在笔记本上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其中图是画错的,图反映了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答案】甲乙。

中考试题调研600例——题型14 影、实像、虚像的判别

中考试题调研600例——题型14   影、实像、虚像的判别

题型14 影、实像、虚像的判别【母题探究】典例57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岸边垂柳在河水中的倒影是虚像B.“杯弓蛇影”中的“影”是弓在杯中形成的虚像C.在池塘边看到的水中的鱼是实像D.阳光在浓密的树荫下形成的圆形光斑是实像解析: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实像,D项正确;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A.B项正确.光的折射所成的像是虚像,C选项判断错误.【答案】 C【题型攻略】┏━━━┳━━━━━━━━┳━━━━━━━┳━━━━━━━━━┓┃类别┃影┃实像┃虚像┃┣━━━╋━━━━━━━━╋━━━━━━━╋━━━━━━━━━┫┃┃光线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沿直线┃光线,经光学┃┃┃┃传播,不能透过┃┃实际光线的反向┃┃成因┃┃器件会聚┃延长线会聚而成┃┃┃不透明的物体而┃而成┃┃┃┃形成的光线不能┃┃┃┃┃到达的黑暗区域┃┃┃┣━━━╋━━━━━━━━╋━━━━━━━╋━━━━━━━━━┫┃┃┃能呈现在光┃不能呈现在光屏┃┃┃┃屏上;实像在┃上,但能通过眼┃┃┃┃小孔成像中,┃睛观察;虚像在┃┃┃影与物体的轮┃物、像处于小┃反射成像中,物、┃┃特点┃┃孔异侧,在折┃像处于镜面异┃┃┃廓相同┃┃┃┃┃┃射成像中,┃侧,在折射成像┃┃┃┃物、像处于透┃中,物、像处于透┃┃┃┃镜异侧┃镜同侧┃┗━━━┻━━━━━━━━┻━━━━━━━┻━━━━━━━━━┛┏━━━┳━━━━━━━━┳━━━━━━━┳━━━━━━━━┓┃类别┃影┃实像┃虚像┃┣━━━╋━━━━━━━━╋━━━━━━━╋━━━━━━━━┫┃┃日食、月食、手┃小孔成像、投┃平面镜成像,放┃┃举例┃┃影仪、照相机┃大镜成像,站在┃┃┃影、树影等┃┃岸上观察到的水┃┃┃┃等形成的像┃┃┃┃┃┃中物体的像┃┗━━━┻━━━━━━━━┻━━━━━━━┻━━━━━━━━┛【举一反三】典例58 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像能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B.虚像是人的幻觉,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实像则相反C.实像一定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虚像一定是由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D.实像有放大的也有缩小的,而虚像都是放大的解析:虚像和实像都有光线进入人眼,B错误;光的折射既能形成实像,也能形成虚像,比如凸透镜成像既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C错;虚像并不都是放大的,平面镜成像是等大的虚像,D错.【答案】 A典例59 在下列现象中,人眼看到物体的实像有A.用放大镜看指纹B.小孔成像C.夜晚看星星D.在岸上看水中的鱼解析:选项A、C、D中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只有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故选B.【答案】 B典例60 下列关于“影”的形成,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在阳光照射下,大树底下出现的“阴影”B.皮影戏中的“手影”C.立竿见“影”D.岸边树木在河水中的“倒影”.解析:在阳光照射下,大树底下出现的“阴影”、皮影戏中的“手影”和立竿见“影”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A、B、C错;岸边树木在河水中的“倒影”是水面形成的虚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D正确.【答案】 D。

中考试题调研600例——题型9光的直线传播

中考试题调研600例——题型9光的直线传播

题型9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现象的判别 母体探究 典例37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AB C D题型攻略 典例38下列短语或词句涉及的知识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的是 A .立竿见影 B .鱼翔浅底 C .三点一线 D .一叶障目 解析:“立竿见影”是光不能透过不透明的竿子,所以在竿子的后面形成了黑暗区域, 因此它属于光的直线传播;“鱼翔浅底”是因为光的折射使得水中的物体的深度看起来比实手影铅笔好像在水 面上折断了景物在水中 的倒影手指看上去 变‘大’了际的浅,它是光的折射;“三点一线”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使某点和另外两点在同一直线上,例如:射击瞄准,站队看齐等;“一叶障目”是因为叶子是不透明物体,光线不能透过它,而光又是沿直线传播的,因此如果叶子离眼睛很近,外面很大范围的光线都不能进入人眼,它也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答案 B典例39下列光现象中,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解析:A是光的反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湖中的桥可以看作平面镜成的虚像,同理D也是光的反射.B是光的折射,河底反射太阳光,在水面发生了折射后进入到空气中,最后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看到的河底是它自身的虚像.C是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答案】 C典例40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解析:水中筷子弯折、透过放大镜看物体都是光在两种透明介质中传播时发生的折射现象;“鸽子在沙滩上形成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桥在水中的倒影相当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现象.【答案】 C典例41 针孔照相机的原理是.如图所示,我们看到的鱼,实际是鱼的像,这是因为光从水射向空气时,在水面发生.解析: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因此光通过小孔后会在光屏上成物体的倒立的实像;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我们看到水中的鱼,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鱼的虚像.【答案】光的直线传播折射,。

初中摄影面试题及答案

初中摄影面试题及答案

初中摄影面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摄影中,光圈的大小会影响什么?A. 曝光时间B. 景深C. 快门速度D. ISO值答案:B2. 以下哪个是黑白摄影的常用技术?A. 彩色滤镜B. 红外线滤镜C. 偏振滤镜D. 紫外线滤镜答案:B3. 在摄影构图中,"三分法"是指什么?A. 将画面分为三个部分B. 将画面分为三等分C. 将画面分为三个主要元素D. 将画面分为三个层次答案:B二、填空题4. 摄影中,______是指光线通过镜头进入相机的开口大小。

答案:光圈5. 快门速度的单位是______。

答案:秒6. 在摄影中,______是指光线在感光元件上的停留时间。

答案:曝光时间三、简答题7. 描述一下什么是景深,并解释其在摄影中的重要性。

答案:景深是指在摄影中,图像中清晰可见的区域范围。

在摄影中,景深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够控制照片的焦点,通过调整景深,摄影师可以突出主体,使背景模糊,或者使整个场景都保持清晰,以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

8. 什么是曝光三要素?请简要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曝光三要素包括光圈、快门速度和ISO。

光圈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线量,快门速度控制光线照射感光元件的时间,ISO控制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敏感度。

三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照片的曝光程度。

改变其中一个要素,需要相应调整其他两个要素以保持曝光的平衡。

四、论述题9. 论述在拍摄人像时,如何通过光线和构图来突出人物特征。

答案:在拍摄人像时,光线和构图是突出人物特征的关键因素。

首先,通过使用侧光或逆光可以增加人物的立体感,使面部轮廓更加明显。

其次,利用光线的软硬度,如使用柔光箱或反光板,可以控制阴影的强度和方向,从而突出或柔化人物特征。

在构图方面,可以采用三分法或黄金分割法来安排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使人物成为视觉焦点。

此外,背景的选择和处理也很重要,应避免背景过于杂乱,以免分散观众对人物的注意力。

通过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突出人物的特征,使照片更具表现力。

中考物理真题选及答案:照相机

中考物理真题选及答案:照相机

中考物理真题选及答案:照相机1.(2019南充,11)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他把蜡烛放在距透镜30cm 时,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缩小的像,此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_____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现将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10cm,要使光屏上再次形成清晰倒立的像,应将光屏___________透镜(填“远离”或“靠近”)。

2.( 2019深圳,2)下列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的设备是()A. 放大镜B. 近视眼镜C. 监控摄像头D. 投影仪3.(2019北部湾,8)为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在校内安装监控摄像机。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摄像机的镜头后形成()A.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4.(2019潍坊,8)小明通过透镜观察“美丽潍坊”四个字,看到的情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B.该透镜可以用作近视眼镜C.该透镜可以用作照相机镜头D.字到透镜的距离小于此透镜的焦距5.(2019咸宁,23)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调整物距u,测量对应的像距v,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如果u=27cm,移动光屏可得到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选填“幻灯机”或“照相机”)应用了这一原理。

6.(2019株洲,14)为使倒车更安全,车辆通常会配置倒车可视和倒车雷达。

倒车时,可视系统自动接通车尾摄像头,将车后状况显示在液晶屏上(图甲):保险杠上的超声波探头(图乙)探测到障碍物进入危险距离时,蜂鸣器就开始鸣叫,提醒司机及时停车。

关于摄像头和探头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B.摄像头相当于凹透镜C.探头相当于声呐D.探头相当于喇叭7.(2019北海,8)为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在校内安装监控摄像机,来自物体的光经过摄像机的镜头后形成()A.倒立、缩小的实像B.正立、放大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8. (2019衡阳,5)当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监控摄像头就会拍下照片,摄像头相当于一个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监控摄像头和近视眼镜的镜片都对光有会聚作用B. 拍照时,汽车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C. 当汽车远离摄像头时,影像传感器上的像变大D. 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虚像9.(2019株洲)图为某同学游酒埠江时拍下的一张照片。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典型例题解析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典型例题解析

初中物理光学知识典型例题解析1.用照相机照相时,在拍摄进景和远景时,有什么区别?答:物距均大于二倍焦距(因为照相机常常要得到缩小的实像),像距均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由于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远则像距越近,物距越近则像距越小,所以拍摄近景时,物距小,像距较大,成的像也较大,照相机的镜头要往前伸;拍摄远景时,物距大,像距较小,成的像也较小,照相机的镜头要往后缩.2。

凸透镜及其成像规律凸透镜(convex lens)凸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

凸透镜是中央部分较厚的透镜。

凸透镜分为双凸、平凸和凹凸(或正弯月形)等形式,薄凸透镜有会聚作用故又称聚光透镜,较厚的凸透镜则有望远、会聚等作用,这与透镜的厚度有关。

将平行光线(如阳光)平行于轴(凸透镜两个球面的球心的连线称为此透镜的主光轴)射入凸透镜,光在透镜的两面经过两次折射后,集中在轴上的一点,此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记号为F,英文为:focus),凸透镜在镜的两侧各有一焦点,如为薄透镜时,此两焦点至透镜中心的距离大致相等。

凸透镜之焦距是指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通常以f表示。

凸透镜球面半径越小,焦距(符号为:f,英文为:focal length)越短。

凸透镜可用于放大镜、老花眼及远视的人戴的眼镜、摄影机、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的透镜(lens)等。

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该实验就是为了研究证实这个规律。

实验中,有下面这个表:物距范围成像性质像距范围u>2f 倒立、缩小、实像、异侧f<v<2fu=2f 倒立、等大、实像、异侧v=2ff<u<2f 倒立、放大、实像、异侧v>2fu=f 不成像u<f 正立、放大、虚像、同侧u<v 这就是为了证实那个规律而设计的表格。

其实,透镜成像满足透镜成像公式:1/u+1/v=1/f物在焦点不成像,二倍焦距倒同样.大于二焦倒立小,焦外二内幻灯放.物体放在焦点内,对侧看见大虚像.像若能够呈屏上,一定倒立是实像.(1)u>f时成实像,u<f成虚像,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中考复习照相机成像大小

中考复习照相机成像大小

照相机成像大小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内容考查中,有一类试题是中考中的常考点,逐年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即利用照相机照相时,像的大小发生变化时,如何调节像距和物距的题目,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典型的例题加以延伸解析:【例题】例1、如下图是十字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的汽车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镜,A、B是一辆汽车经过十字路口时,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可以看出汽车是______摄像头(填“靠近”或“远离”)。

解析:摄像头能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其镜头是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在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因此从A到B是由远及近的过程,即汽车是靠近摄像头运动的。

答案:凸透靠近点拨: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对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及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理解。

这里要记住: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规律是:“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意思是:“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也跟着变大;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也跟着变小。

”延伸1、下图是用镜头焦距不同的四架照相机在同一地点对同一景物所拍的四幅照片。

我们可以判定,照片____是用甲照相机拍摄的。

照片____是用乙照相机拍摄的。

照片____是用丙照相机拍摄的。

照片____是用丁照相机拍摄的。

A BC D解析: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

判断照相机焦距的长短,可从它的侧面看出来,镜头焦距大约等于镜头与相机后背之间的距离。

因此图中四架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从长到短的顺序是:丙、丁、乙、甲。

照相机是根据物距U >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对于同一架照相机,焦距一定时,要改变像的大小必须改变物距。

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变小时,像距就增大,像也变大。

但是本题中是在同一地点对着同一物体拍照,像的大小差别则是由于镜头焦距不同引起的。

中考物理阅读题分类解析与练习+照相机照相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含答案)

中考物理阅读题分类解析与练习+照相机照相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含答案)

中考物理阅读题分类解析与练习物理阅读题是近年来各地中考的一种热点题型,它是在阅读所给材料的基础上,理解并运用之解决有关问题。

所给材料一般是教材中没有学生又没有见过的新东西,能真正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材料涉及的内容多以科技或生活问题为情景或信息,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能力。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捕捉信息、分析推理、观察判断、归纳概括和探究等多种能力。

一、声现象阅读题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声速大。

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

由此出现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的情况。

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地面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会向上拐弯,拐到温度低、密度大的上方传播。

回答下列问题:(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______、密度______的路径;(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路径向_______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3)赤日炎炎,在沙漠中即使相距不太远的人也难以听清对方的大声喊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声音传播时向______拐弯。

解析:(1)从材料中“地面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会向上拐弯,弯到温度低、密度大的上方”这句话中可以容易地找到答案: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低、密度大的路径;(2)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地面附近气温低、密度大,所以声音会向下拐弯沿地表已指向很远的地方传播;(3)炽热的中午,沙子的温度很高,地面附近空气密度小,所以声音会向上拐弯,拐到温低低、密度大的上方传播。

参考答案:(1)低,大;(2)上(3)下二、光现象阅读题污染,来自靓丽的玻璃幕墙最近张小姐十分苦恼,因为她的房子正对着一座新大厦的玻璃幕墙。

有时在她家的窗前,看到对面玻璃幕墙就像平面镜一样,将同搂的居民小李家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

玻璃幕墙的反光也使她苦不堪言,只要是晴天,她的房子就被强烈的反射光线照得通亮,无法正常休息。

中考物理光学问题求解方法(大题培优易错试卷)附详细答案

中考物理光学问题求解方法(大题培优易错试卷)附详细答案

一、初中物理光学问题求解方法1.用照相机拍摄水池底部的物体时,若保持照相机的位置不变,比较池中有水和无水两种情况(假设两种情况下,人眼看到的物体等大),则有水时( )A.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B.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C.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D.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答案】B【解析】【详解】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工作的。

当无水时物体在光屏(暗箱)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当有水时,由于光的折射,物体感觉变浅,相当于靠近凸透镜,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原则,在暗箱上得到的像会比原来的像略大一些。

故B正确。

2.如图是用手机、凸透镜和纸盒制成的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画面放大投射到墙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透镜表面有一只小虫,墙上能看到小虫的像B.眼睛贴近透镜向纸盒里面看,能看到手机画面放大的像C.要使墙上的像变大一些,应将手机靠近透镜,同时使透镜离墙远一些D.要使看到的像更清楚,应将手机屏幕调亮一些,使周围的环境暗一些【答案】C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详解】A.投影仪的成像条件是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而小虫在透镜表面,意味着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则不能在墙上成像,故A错误;B.投影仪所成的像与透镜的距离较大,若眼睛贴近透镜,则无法观察到清晰的像,故B 错误;C.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将手机靠近透镜相当于将物体靠近透镜,那么像会变大,且像距变远,所以应将透镜离墙远一些,故C正确;D.将手机屏幕调亮,是让物体本身光线更强,成像更清晰,而环境暗一些可避免环境光线对成像的影响,故D正确。

故选CD。

3.小磊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凸透镜A 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

接着,他将凸透镜A 换成凸透镜B 并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移动光屏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

浅析中考热点照相机问题

浅析中考热点照相机问题

浅析中考热点照相机问题魏勇(徐州三十五中 江苏 221003)在初中物理《光的折射》的学习中,学习到关于照相机的知识,其原理为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而在具体的使用时,还有着不同的变化情况,下面谈谈近年中考热点照相机问题。

一、焦距固定照相机1、对于焦距固定照相机,如何靠改变物距和像距调节改变像的大小?原理:如图1,对于焦点固定的照相机,靠调节物体与相机的距离和暗盒的长度来调节像的大小的,当想让像变小,则应当增大物距,并相应的减小像距,反之,若想使像变大,则应当相应的减小物距,增大像距,这样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例1 (2007年泰安试题)当摄影师用一台镜头焦距固定的照相机给全班同学照完合影后,接着又给小明同学照半身像,这时摄影师应该 (填“增大”或“减小”)照相机镜头和小明的距离,同时 (填“增大”或“减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

分析:由于照完集体照以后再照个人半身照,所以成像变大,有以上基本原理可知,因像变大,所以像距变大,物距减小。

因此答案为应该减小照相机镜头和小明的距离,同时增大镜头到底片之间的距离。

例2 (2006 年镇江试题)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50cm 处移到15cm 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A .像变大,像距变小B .像变大,像距变大C .像变小,像距变小D .像变小,像距变大分析:由于蜡烛离透镜的距离减小,所以物距减小,根据基本原理可知,此时像距应该变大。

例3 (第十二届全国初中物理竞赛)如图2,纸筒A 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 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为了在A 端得到清晰的像,要调整A 、B 间的距离,这时( )A .眼睛应对着B 端向筒内观察,看看像是否清楚B .如果看近处的景物时像很清楚,再看远处的景物时就应该把B 向外拉,增加A 、B 间的距离C .应把A 端朝着明亮的室外,B 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 D .应把B 端朝着明亮的室外,A 筒朝着较暗的室内,否则看不清楚分析:根据基本原理,可知当物距变大时,应减小像距,所以答案B 错误。

中考物理光学问题求解方法(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及答案解析

中考物理光学问题求解方法(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及答案解析

一、初中物理光学问题求解方法1.用照相机拍摄水池底部的物体时,若保持照相机的位置不变,比较池中有水和无水两种情况(假设两种情况下,人眼看到的物体等大),则有水时( )A.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B.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C.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D.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答案】B【解析】【详解】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工作的。

当无水时物体在光屏(暗箱)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当有水时,由于光的折射,物体感觉变浅,相当于靠近凸透镜,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原则,在暗箱上得到的像会比原来的像略大一些。

故B正确。

2.有的国家救护车上的“救护车”是反着写的,是为了让汽年司机从观后镜中快速识别以便及时让路,如观后镜是平面镜,这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中的()A.平面镜成的是虚像B.像与物大小相等C.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D.像与物对于平面镜是对称的【答案】D【解析】【详解】救护车上的“救护车”是反着写的,由于像与物对于平面镜是对称的,那么汽年司机在平面镜上看到的像是“救护车”,故选D。

3.如图所示,白板上画有两个黑色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板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明显发生了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凹透镜B.下方箭头是凸透镜形成的虚像C.下方箭头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照相机D.把玻璃杯移得离白板更远一点,观察到下方的箭头比移动前变得更大【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 .玻璃杯下半部分的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A 错误;B .据图能看出,此时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 错误;C .据B 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此时相当于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故C 正确;D .凸透镜成实像时,增大物距,像距缩短,像变小;把玻璃杯移得离白板更远一点,即增大物距,观察到下方的箭头比移动前变得更小,故D 错误。

中考物理试题调研27(区别近视眼和远视眼)

中考物理试题调研27(区别近视眼和远视眼)

中考物理题型详解题型27区别近视眼和远视眼母题探究典题129近年来,近视眼发病率在青少年中有上升趋势.眼睛近视了应配戴合适的眼镜进行矫正.图中属于近视眼矫正的是解析: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为了使像正好成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即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以应配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故选C 【答案】 C典例130人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若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过眼睛折射后的情况如图所示,则这个人的眼睛属于(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这个人应该配戴由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解析:人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使光线发散一些,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太短,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使像成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使光线会聚一些,使像成在视网膜上.由图可知,这个人的眼睛属于远视眼.答案 晶状体 视网膜 远视眼 凸透镜 题型攻略种类 症状 形成原因视力矫正 近视眼只能看 清近处 的物体晶状体比正常眼睛 凸一些,调节晶状体 的厚薄后,远处物体 的像仍落在视网膜 前.如图所示配戴近视眼镜(凹 透镜),使光线经过 凹透镜发散后再进 入眼睛,使像相对于 晶状体向后移,从而 使像清晰地成在视网膜上.如图所示远视眼只能看 清远处 的物体晶状体比正常眼睛 扁平一些,调节晶状 体的厚薄后,近处物 体的像仍落在视网 膜后.如图所示配戴远视眼镜(凸 透镜),使光线经过 凸透镜会聚后再进 入眼睛,使像相对于 晶状体向前移,从而 使像清晰地成在视网膜上.如图所示典例131在探究近视眼视力矫正问题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眼睛,烧瓶中的着色液体相当于玻璃体,烧瓶左侧紧靠瓶壁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右侧内壁相当于视网膜.图中的四幅图是 一些同学描绘近视眼矫正的主法和光路,其中能达到近视眼矫正目的的是【答案】 C 典例132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 镜,如图所示, 图是近视眼的模型,应配戴 透镜(选填“凹”或“凸”)纠正,眼睛相当于一部自动对焦的 【答案】 凸透 乙 凹 照相机。

中考物理 光学问题求解方法综合试题附答案解析

中考物理 光学问题求解方法综合试题附答案解析

一、初中物理光学问题求解方法1.用照相机拍摄水池底部的物体时,若保持照相机的位置不变,比较池中有水和无水两种情况(假设两种情况下,人眼看到的物体等大),则有水时( )A.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B.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C.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D.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答案】B【解析】【详解】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工作的。

当无水时物体在光屏(暗箱)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当有水时,由于光的折射,物体感觉变浅,相当于靠近凸透镜,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原则,在暗箱上得到的像会比原来的像略大一些。

故B正确。

2.如图所示,小海用薄膜充水后制成水透镜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视物差别。

实验中假定图甲中的透镜为正常眼晶状体的形状,并测得其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图乙、丙的形状。

如图所示,能够模拟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的是A.B.C.D.【答案】BD【解析】【详解】因凸透镜的凸度越大,焦距越小,所以实验中测得甲图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图、丙图的形状,由图可以看出,乙图的凸度比丙图大,则焦距小于10cm的是图乙,大于10cm的是图丙;因为丙的焦距比乙的焦距大,所以会聚能力减弱,因此B模拟的是远视眼,A模拟的是近视眼;远视眼应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综上所述,故选BD。

3.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移动蜡烛到某位置时,能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缩小的像,则下列说法能成立的是A.同时移动蜡烛与光屏,且移动距离相同时,有可能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缩小的像;B.若将一老花镜放到凸透镜前方,光屏远离透镜时能再次会看到烛焰清晰的像;C.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D.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一定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另一个清晰的像:【答案】CD【解析】【详解】A.物体要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物体移动距离应该大于光屏移动距离,故A项不符合题意;B.老花镜是凸透镜,若将一老花镜放到凸透镜前方,则蜡烛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和老花镜后会提前会聚,此时光屏应该靠近透镜才会看到烛焰清晰的像;B项不符合题意;C.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相当于增大物距,当物体成实像时,随着物距u增大,像距减小,同时像也在减小。

中考物理压轴题之光学问题求解方法(中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附答案

中考物理压轴题之光学问题求解方法(中考题型整理,突破提升)附答案

一、初中物理光学问题求解方法1.用照相机拍摄水池底部的物体时,若保持照相机的位置不变,比较池中有水和无水两种情况(假设两种情况下,人眼看到的物体等大),则有水时( )A.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B.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大些C.暗箱应略短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D.暗箱应略长一些,得到的像会略小些【答案】B【解析】【详解】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工作的。

当无水时物体在光屏(暗箱)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当有水时,由于光的折射,物体感觉变浅,相当于靠近凸透镜,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原则,在暗箱上得到的像会比原来的像略大一些。

故B正确。

2.如图所示,小宇将凸透镜(f=10cm)固定在光具座40cm的位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蜡烛从焦点内某处向透镜方向移动过程中,像逐渐变小B.当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时,拿开光屏,眼睛在一定范围内仍能看到像C.将蜡烛放在10cm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像D.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变短,像成在光屏的下方,可将透镜的高度向下调,使像成在光屏中心【答案】ABC【解析】【分析】【详解】A.根据“无论实像或虚像,物体靠近焦点像都变大”可知,蜡烛从焦点内某处向透镜方向移动过程中,所成的虚像将变小,故A正确;B.能在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是实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当把光屏去掉后,实际光线会聚成实像后继续传播,进入人的眼睛,故B正确;C.将蜡烛放在10cm处时,物距为30cm,而焦距为10cm,即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光屏上能承接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像,故C正确;D.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变短,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则成的像会偏向光屏上方,可向下适当调整凸透镜,故D不正确。

故选ABC。

3.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移动蜡烛到某位置时,能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缩小的像,则下列说法能成立的是A.同时移动蜡烛与光屏,且移动距离相同时,有可能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缩小的像;B.若将一老花镜放到凸透镜前方,光屏远离透镜时能再次会看到烛焰清晰的像;C.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D.保持物体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凸透镜,一定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另一个清晰的像:【答案】CD【解析】【详解】A.物体要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物体移动距离应该大于光屏移动距离,故A项不符合题意;B.老花镜是凸透镜,若将一老花镜放到凸透镜前方,则蜡烛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和老花镜后会提前会聚,此时光屏应该靠近透镜才会看到烛焰清晰的像;B项不符合题意;C.换用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后,相当于增大物距,当物体成实像时,随着物距u增大,像距减小,同时像也在减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26照相机照相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母题探究】
典例123 照相机是生活中常见的光学仪器,下列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B.昭相机成像时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应该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C.昭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照相机成像原理和平面镜成像原理是一样的
解析: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A选项错误;照相机成像时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倍焦距,故B选项错误;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选项正确;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D错误;故选C.
【答案】 C
典例124 用照相机给某人拍完半身后,改拍全身像,应
A.缩短镜头与人的距离,伺时增大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
B.增大镜头与人的距离,同时减小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
C.只需要增大照相机与人间的距离
D.只需要减小照相机与人的距离
解析:由题意知,改拍全身像,则像变小,此时要增,大物距,同时减小像距.所以要增大镜头与人之间的距离,减小镜头和底片之间的距离.故选B.
【答案】 B
典例125 如图所示,用照相机对如图所示的景物拍照,底片上所成的像正确的是
解析:照相机底片上得到的应该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时,像与物左右、上下都相反..我们可以把景物旋转1 80 0观察便可找到答案.故选B.【答案】 B
【题型攻略】
典例126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镜,胶片相当于人必须站在距镜头以外的地方,才能在胶片上得到缩小的实像.
【答案】凸光屏2倍焦距倒立
典例127 照集体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人镜头,应如何调节照相机
A.照相机向人移近,减小暗箱长度
B.照相机向人移近,增大暗箱长度
C.照相机离人远些,减小暗箱长度+
D.照相机离人远些,增大暗箱长度
答案 C
典例128 小明学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后,用凸透镜看“照相机”三个字,并在笔记本上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其中图是画错的,图反映了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答案】甲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