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共住宅的历史作用及其展望
日本集合住宅的全生命周期研究

日本集合住宅的全生命周期研究作者:暂无来源:《中国住宅设施》 2014年第9期摘要:日本集合住宅的全生命周期的研究体现了当下日本对于“都市再生“的关注,再生,即通过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对旧有建筑、环境、街区进行保护性的整治,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体现新价值。
住宅的全生命周期研究,给发展的城市解决发展问题提供了辅助之道。
关键词:集合住宅,全生命周期,都市再生,KSI系统,UR住宅研究所日本普通住宅以小户型为主,其中集合住宅户型面积一般在90m2以下,居住着工薪阶层和青年家庭。
由于特殊的区位和建筑物资短缺等原因,日本在住宅设计和产品研发上追求精益求精,形成了长期坚持开发小户型、注重细节且舒适、灵活的开发理念。
1 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历史日本集合住宅的开发起源于1955年,当时日本住宅公团刚刚设立,以开发郊外住宅为主。
集合住宅的开发促使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对日本人居住意识的现代化影响深远。
(1)第一阶段大量建设时期 1950年~1970年。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可谓日本集合团地的实验时代,展开了大规模的集合团地开发运动。
最早的是大阪的千里新城,在大阪近郊的千里丘陵约1160公顷的范围内,配置了新干线和两条铁道线与大阪相连,在新城内设置公园、污水处理中心、大学、医院等都市设施,以英国的新城计划为范本,按照邻近住区理论和人车分离理论等详细地规划了新城,实现了日本第一个以居住为中心的都市。
(2)第二阶段以多样化为城市目标的建设时期 1970年~1990年。
在原有普通住宅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住宅内功能不固定的可变空间。
1990年竣工的由坂仓建筑研究所设计的东京多摩新城集合住宅中,这种增设了可变空间的住宅平面形式首次出现。
根据住户各自的需求,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有的与起居室结合起来,类似太阳房,作为起居室空间的补充和延伸;有的从住户中独立出来,作书房、琴房、画室,任居住者自己确定。
(3)第三阶段解决全面性居环问题的建设时期 1990年至今。
日本房产发展史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日本至今为止的经济开展轨迹,以及三井不动产的发展历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情况,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实现了经济快速开展,当时日本以经济现代化为目标.当时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是一样的,每年实现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我们公司自1941年创立以来,以治理和租赁位于东京几处房产为主业,我们之后开始天还造地工程,这是位于东京东部的千叶县.日本当时严重缺少用于海外贸易的临港工业用地,我们想日本经济开展离不开优质的用地,我们向这全新的领域发起了挑战.当时日本也缺少一些宽广舒适的写字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公司建造了日本最早的摩天大楼,也就是36层的霞光大厦.日本多发地震,所以当时人们一致认为在日本建造摩天大厦是天方夜谭, 是不能实现的,我们打破了日本这种陈旧的观念,说服了政府,于1968年建成.霞关大厦随后成为先驱工程,至今已经过去40年,仍旧是日本最高租金的写字楼之接下来我们看一下70年代,进入70年代,日本进入了经济稳定增长阶段,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化比例到达了50%,由于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高质量住宅的需求也逐渐加大,提升高质住宅的供给成为当时的一大课题,当时在日本舒适度非常低的兔小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葛苣,也受到了国内外的批评.此前的住宅是以政府供给为主,目的主要在于人们对于舒适上的要求,为了迎合人们对高水平住宅的需求,我们公司开始多元化开展,进军住宅产业.我们在郊外大规模开发的绿地充分的新城,以及高层公寓,我们力求向人们提供更多的高品质住宅.1 / 8我们公司在商品房开发方面已经有近40年的经验,被供认是高品质供给商,也享有业界第一的美誉.同时为了满足二手房买卖需求,我们也成立了专门从事中介活动的三井不动产销售公司.同时为了更专业有效的满足独栋房的需求,我们也成立了专业的独栋房公司,三井独栋房公司.接下来我们看一下80年代,进入80年代以后,制造业倾向于扩大出口, 这促进了日本的贸易顺差,但是同时引发了日本与欧美各国间的贸易摩擦.这一时期我们公司在其他公司之前,将街区规划这一概念引入了房地产开发工程,我们开始从事集高层建筑,商业设施绿地和公园于一体的综合性开发.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是图片右上方的工程,这个工程距离东京两公里的市中心地块,土地面积是14公顷,在这里我们建造了可以容纳4000户的住宅和写字楼,为当地的社区提供了广阔的绿地和亲水空间.同时我们又预见到汽车普及的时代即将到来,我们在郊外建造了大型购物中央,这个至今已经有30年的历史,在这30年我们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使之我们保持业界领先的地位.另外我们还接手建立了东京迪斯尼乐园,人们当时认为这个工程很难成功,但是现在受到亚洲许多国家人们的喜爱.先于其他公司我们率先建设了日本首个欧美型设施,为已经开始感受到富裕的人们提供新的事物,创造了新的价值.到现在我介绍了上世纪80年代为止的情况,日本经济和房地产行业还有我们公司的开展都是十分顺利的,我们接下来看一下90年代,这时候发生了房地产经济的破灭,这种情况下我们公司如何应对的呢?80年代后由于金融政策的放缓,社会上产生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资金大量融入股市和房地产行业,也就是产生了所谓的泡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自1990年转变政策,抽紧银根,限制房地产融资, 提升房地产税,这导致了日本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崩盘.从图表中可以看到股价和低价进入90年代以后下跌,这就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这种下跌的趋势一直持续到2005年.在日本人们一直认为地价绝对会上涨的,这种土地神话破灭之后,这种以土地为担保的公司和银行受害首当其冲.我们公司的业绩在1990年以后逐渐低迷,甚至出现了赤字的情况,面临创业以来的最严峻的危机,很多房地产公司相继倒闭,我们也不必不进行重组, 我们再次熟悉到持有房地产风险.身处重组风暴之中,我们也开始面向未来做了一系列的准备.首先日本有巨额的个人资产,在股市低迷,低利率的情况下,个人资产要找到合理的投资渠道,我们势必把这些资金引入不动产市场,这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其次,从前只要持有土地就有收益,今后土地的价值我们认为是从如何利用来决定的,土地如何利用呢?我们集团的170家企业经过多年努力,在房地产开发、租赁和运营治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根据以上两点想法,我们建立起了新的经营模式,通过不动产证券化,将这和资金直接挂钩,我们把此方案称之为不动产和金融向融合的方案,从下一页开始具体介绍这些内容.图片是泡沫经济破灭前房地产金融模型,一般的企业以房地产为担保向银行借了很多钱,经济泡沫破灭之后地价下跌,银行认为以不动产,房地产做抵押的公司放贷风险过高,银行也开始减少放贷额.银行不向房地产和及持有房地产的贷款放贷,另一方面个人手里有大量的闲置资金.所以我们想到的是不惊动银行,而是将个人资产代入到房地产市场,就是将不动产证券化,以不动产投资信托的形式来操作.写字楼这种大型地产交易金额巨大,对于个人来讲直接投资的本钱是巨大的.证券化实现了之下几点,由于依托证券的形式,证券在交易所上市之后流动性和可兑换性都大大提升.当时日本是零利率,而这种证券的回报率在4-7%,因此个人资产也找到了新的投资渠道,这样一来包括个人资金的大量资金混入了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回暖现象.证券化以后房地产的意义已经不在于保值,而是要提升收益,获得报酬.同时房地产的证券化也面临着几个问题,首先是制定法律,其次是税制改革,还有交易所上市.为了解决以上的困难,我们这一民营企业四处奔波,在行业内部统一认识,与证券行业进行假设干协调,向政府提出了种种呼吁.经过努力2021年9月房地产投资信托市场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我们公司也成为在日本上市的第一个建筑基金投资法人.这个图标显示了上市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和未上市私募基金的资金变化情况,从2021年雷曼危机以来开展出现了停滞,但是即便如此目前的规模已经超过1兆6千万人民币,这个资金已经翻了很多番了.私募基金虽然未在政府设立的证券交易所上市,但是根本机制和房地产投资信托是一样的,可以说私募基金是面向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等专业的投资机构.可以说房地产投资市场的创立是在捕捉到经济结构变化以后,创造新价值的举措,也是让房地产行业找到出路的划时代的举措.之后我们又继续挑战房地产行业的新价值,取得了一些成绩,接下来我们讲到的是东京中城的建设工程东京中城工程开始于2001年9月,当时IT行业不是很景气,股市也低迷, 当时9.11事件对东京也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公司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通过城市再造创造不动产的价值,并且我们一直希望将日本建设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国家,因此我们公司决定参加这一工程.目标地块是位于日本中央地块六本木原防卫厅旧址,我们准备将这一块土地建设成新的街区,我们用五年半的时间完成大规模的开发,这在日本的开始史上也是不曾有过的.东京中城是由我公司和投资者共同投资的,是一项新街区,投资额是320 亿人民币,总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这由六栋建筑物组成,目前有员工3000 多名,每年要接受来自全世界的很多访客.每年来到这里的访客大约有3000万人,这也超过了东京迪斯尼乐园的访客,这里面凝聚了我们公司的一些创造和成果,我今天重点介绍一下我们引以为豪的成果.实际上东京中城整体开发建设是由我们公司负责推进的,但是在开发过程当中我们公司所占份额只有50%,其余的50%是保险公司和投资机构,他们实施开发前,就是利润产生前就投资了我们,也说明了对我们公司的信赖.接下来我说一下开发理念,在城市总体开发布局上,我们注重与世界其他城市的竞争性和差异化,希望向世界展现日本的魅力和价值观,我们提出了日本价值这个概念.开发理念的具体内容之一是多样性,这一局部目标通过环保工作来实现,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根底上的多样性.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们巧下功夫,从写字楼、酒店,商业设施和多功能于一身,吸收全世界人才来这里交流、学习,使这些功能在城市内实现了有机统现在也有典型的日本跨国企业,还有雅虎日本法人入驻这里,这里面实现了国际标准化操作.此外我们还与美国的顶级医疗机构合作,为住户提供便利的医疗效劳.为了保持高水平的城市功能,我们通过专门的治理公司对城市实现一体化治理,工程的竣工并不意味着结束,之后进一步提升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理念获得了之后很多人的支持.环保型城市的建设.环保不仅是削减二氧化碳排放,保证放心、平安、舒适的居住环境,建设优美的景观和城市,减少废弃物等方面的工作也是同等重要的.首先说一下节能减排,我们认为节能减排不应该是紧紧依靠引进新装置和新设备,而是应该从建筑物的筹划阶段开始考虑的一个问题.从建筑物筹划阶段就应该开始如何有效的利用能源,如何创造舒适的环境.中城40%的面积是开放式绿地,这不仅能缓解酷暑,到达降温30摄氏度左右的效果,也是城市中央非常珍贵的绿色空间,餐馆、商业设施消耗大量的能源,我们尽量让写字楼摄取阳光,对雨水进行循环利用,我们没有引进新的技术,而是在设计阶段在建筑商下功夫.在规划阶段考虑到环保因素,可以说是对开发商本领的表现,也是开发商发挥作用的环节.在中城我们也引进了中央冷暖器,水需热系统等高效热源系统,以平均昼夜耗电量,以及采用太阳能发电技术有效的利用能源.节能减排离不开工作和居住在中城人们的配合,一个城市不管设计和建设怎样讲究环保,如果没有取得人们的认同也是不会获得效果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中城通过上述举措其节能效果比传统大楼提升了30%.除环保与我们还进行了各种各样独特的实践,其一就是城区治理,在建筑物竣工以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方说举办各种各样的季节性活动,我们捕捉季节的特征发布信息,开展宣传,此外还有与周边地区的人们一起参与区域清扫活动,而且我们也开展一些预防打击犯罪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提升城市的整体价值.不仅是简单的楼盘建筑,我们也参与到竣工后的治理,为楼盘做深层次的推广,在中城之外的很多工程当中,我们也采取了这种方式.中城的优化举措有助于提升周边地区的价值,中城不仅成为六本木的地标,还美化了周边的社区,我公司复杂开发的国力新美术馆,以及六本木新城共同宣传,举办活动,这在更大范围内带动了周边热点工程的开发.正如我开始所说中城建设已经不仅是一个单个的楼盘工程,这促进了整个地区和城市的开展,为这个地区增添了活力,从这一点来说,它也完成了房地产行业的公益使命.综上我想对之前我讲过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在日本经济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我们也不忘挑战精神,创造出了新的商务模式和房地产的新价值.我们认为比拟重要的两点,一个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另一个就是公益使命感.上世纪50-60年代我们参与了填海造地工程,为日本建设做出了奉献,敏锐捕捉到70年代人口项城市集中,以及住宅需求的同时,我们开发了住宅, 80年代我们进行了工厂改造.90年代我们建立了房地产和金融相结合的新型金融模式, 2000年以来创立房地产投资市场,建立面向投资者的新型经营模式,开发东京中城再生工程, 无论在哪个时代我们工作都是在创造新价值的精神下完成的,东京中城再生项目也是围绕国家摆脱90年代混乱时期为民间企业注入活力推出的宽松政策而进行的,这些工程也说明我们在预测社会经济大趋势的同时,不仅要满足客户的具体需求,还要理解和抓住客户的潜在需求,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综上三井不动产以治理租赁为主的公司,转型为综合性的房地产公司.最后我们希望可以将日本经济大潮中的经验带入中国,推动中国事业的发展.我们公司在中国的事业刚刚起步,我们将会放远眼光,不计短期利益,努力推进各项事业的开展.并且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开展奉献微薄的力量,今后也请大家多多的指教、照顾.短期内我们或许与到场有业务上往来,我们也十分期待与各位的合作,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日本公营住宅制度与住房保障

日本公营住宅制度与住房保障作者:周建高王凌宇来源:《中国名城》2014年第04期摘要:以自由竞争、等价交换为原则的市场体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上产生具有显著成效,但也必然带来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是保护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安全的底线,以社会财富再分配方式弥补市场缺陷。
二战后的日本因住宅紧缺,在占领军的指导下、在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压力下,建立起以公营住宅为主体的住房保障制度。
公营住宅是主要提供给全社会收入分位25%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廉租公房,由地方政府建设和管理,公开招募入住者。
与一般民间租赁住宅相比,公营住宅建筑质量较好、地理位置优越、租金低廉,调查显示居民大多数满意。
在保障弱势群体获得起码的健康文明生活所需的居住条件上,公营住宅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营住宅;保障;租赁;人权;弱势群体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3-43-(8)以自由竞争、等价交换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保证工作效率上具有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导致贫富分化,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可持续性。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保证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西方国家在保证平等竞争的自由秩序的基本原则下,首先发展起了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国家力量对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纠正市场力量造成的社会不公,以维持社会团结和共同体的利益,保证社会自身的再生产。
对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学界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内容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关于住宅保障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甚少。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使我国在脱贫致富上取得初步成功,同时包括住房建设方面的过度市场化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凸显。
为了国家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十八大报告提出以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为中心的社会建设六大目标,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其中包括“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
日本房屋管理制度

日本房屋管理制度一、日本的房屋管理制度日本的房屋管理制度源自于其独特的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
日本房屋管理制度具有复杂性、完善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包括有关土地、建筑、住宅和商业用地的规划、开发、使用和管理的相关法规和制度。
日本的房屋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日本的土地利用规划日本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围绕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展开的。
在日本,土地利用规划主要包括国土规划和具体的地方规划。
国土规划是由国土交通省负责制定和实施的,其目的是统筹规划和管理日本的国土资源,包括土地的开发、保护和利用。
地方规划是由地方政府负责制定和实施的,其目的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 日本的土地使用管理和开发日本的土地使用管理和开发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包括土地的开发、分配、转让、租赁和使用等相关事务。
地方政府负责规划和管理土地的使用,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在土地使用和开发中,地方政府还会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市场需求和环境保护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 日本的建筑管理和规划日本的建筑管理和规划是由建设省(现已合并入国土交通省)负责的,其主要职责是规划和管理建筑的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等相关事务。
建设省会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制定相应的建筑规划和技术标准,监督和管理建筑的质量和安全,保障建筑的结构稳固和环境友好,促进城市建设和现代化。
4. 日本的住宅管理和住宅政策日本的住宅管理和住宅政策是由厅(局)负责的,主要包括住宅的建设、分配、租赁、管理和维护等相关事务。
日本的住宅政策主要是为了解决居民的住房需求,保障居民的住房权益,促进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住宅管理和住宅政策中,厅(局)会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如建立住房补贴制度、推行低收入家庭的公共租赁住房、积极开发社会住宅等,以满足不同居民的住房需求,实现住房的普惠性和可持续发展。
日本集合住宅技术的变迁和百年住宅体系89P

公共住宅设计、部品与年代的关系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公共住宅标准设计】
现浇工法 Full・PC工法
開発可换气热水器(1965年)
金町駅前小区(公団 1968年)
开发了HPC工法(H型高强度钢与予制混凝土板组装施工 ) (1969年)
由KJ(公团住宅)标准部品(1960年)向BL标准部品(1974年)转变
第3期要点 • 由于人口往大城市集中,解决城市住宅不足成为最大的 課題。为此、城市开始第一期住宅建設五年规划 (1960)。 • 因地价高涨,开发了高层建筑技术,开始建設高层住宅。 • 设立了财团法人住宅部品开发中心(現在的财团法人 BL),在继续采用以前的KJ部品的同时,也开始采用民 间开发的先进部品,发展成为现在的BL部品。
·空间 ·维修· 管理
·作 为 社 会 资 源 的 质 量
CHS(Century Housing System 1988年)
CHS(Century Housing System 1988年)
1. 长寿住宅
耐用性,抗震性,耐火性, 结构墙和地板的隔音性能· 保温性能
2. 适应生活方式· 家庭结构变化的空间
1987年)
南大沢小区 (公団
1989年)
高见小区(公团;超高层、自由设计租赁住宅 1987年)
KSI(Kodan-Skeleton-Infill)住宅概要
第5期要点
• 自1987年开始的经济繁荣,到了80年代后期成为泡沫经济, 导致地价和住宅价格异常高涨。
代官山的集合住宅建筑解析

代官山的集合住宅建筑解析代官山位于日本东京市目黑区,是一个独特而富有个性的社区。
这个区域以其时尚的氛围、文化场所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社区中,有一些建筑物被称为“集合住宅”,它们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多功能性而备受关注。
集合住宅是指一栋建筑内有多个住宅单元,这些住宅单元通常具有不同的户型和功能。
它们旨在提供多样化的居住选择,并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社交和共享空间。
代官山的集合住宅通过创新的设计和功能性的布局,为居民带来了独特的居住体验。
首先,代官山的集合住宅注重空间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这些建筑物通常采用开放式的平面布局和可调整的内部分隔墙,以适应不同的居住需求。
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调整和改变室内空间的布局。
例如,他们可以将一个房间改造成工作室、儿童房或起居室,以适应不同的生活阶段和需求。
其次,代官山的集合住宅致力于创造社区感和共享空间。
这些建筑通常拥有共享的庭院、休闲区和户外露台,为居民提供社交和放松的场所。
居民可以在这些共享空间中与邻居交流,共同享受户外活动和社交活动。
这种社区感增加了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创造了一个友好和谐的居住环境。
此外,代官山的集合住宅还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建筑师通常会将建筑物的外观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建筑风格相协调。
这种融合的设计理念使得集合住宅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存,增强了社区的整体美感和宜居性。
最后,代官山的集合住宅还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保。
这些建筑物通常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设备,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一些建筑还使用可持续材料和绿色建筑技术,以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这种注重环保的设计理念使得代官山的集合住宅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为居民创造了一个健康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总之,代官山的集合住宅通过其独特的设计和功能性,为居民带来了独特的居住体验。
它们的灵活性、社区感、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以及环保意识使它们成为代官山社区的亮点。
这些建筑物不仅提供了多样化的居住选择,还创造了一个友好和谐的居住环境,为居民带来了舒适和便利。
中、日、韩集合住宅比较

中、日、韩集合住宅比较在亚洲的住宅市场中,中国、日本和韩国是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本文将围绕集合住宅这一主题,对这三个国家的市场进行比较,探讨各自的特点、优缺点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一:中日韩集合住宅特点中国集合住宅特点中国的集合住宅市场发展迅速,主要受到政策驱动。
政府推行城市化战略,鼓励在城市中心地带建设高层住宅小区,提供基本的居住条件。
建筑风格方面,中国的集合住宅普遍采用现代简约风格,以适应快节奏的城市生活。
在面积和房间数量上,中国的集合住宅户型紧凑,以中小户型为主。
同时,为了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小区内通常配备了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如超市、健身房等。
日本集合住宅特点日本的集合住宅设计理念注重实用性、多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建筑风格方面,日本集合住宅以紧凑、精致的现代风格为主。
由于土地资源稀缺,日本集合住宅的面积普遍较小,但房间数量较为合理。
为了提高居住品质,日本集合住宅通常会配备全套的家具和电器,以及智能家居系统。
小区的配套设施也非常完善,包括健身房、游泳池、公园等。
韩国集合住宅特点韩国的集合住宅市场相对成熟,建筑设计注重个性化、舒适性和节能环保。
建筑风格方面,韩国集合住宅以现代、简约和个性化的设计为主。
在面积和房间数量上,韩国的集合住宅户型较大,以大中户型为主。
为了提高居住品质,韩国集合住宅通常会配备精装修和高端家居品牌。
小区的配套设施也非常完善,包括健身房、游泳池、公园等。
关键词二:中日韩集合住宅优缺点中国集合住宅优缺点中国集合住宅的优点主要表现在政策支持和价格竞争力上。
由于政府大力推行城市化战略,使得中国集合住宅在政策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倾斜。
同时,中国的集合住宅价格相对较为便宜,吸引了大量的购房者。
然而,中国集合住宅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如品质参差不齐、配套设施不完善等。
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利润,缩短建设周期,导致住房品质下降。
一些小区的配套设施不尽如人意,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日本集合住宅优缺点日本集合住宅的优点主要表现在设计理念和品质保障上。
日本建筑行业兴衰历史资料

日本建筑行业兴衰历史资料日本建筑行业兴衰历史资料日本建筑行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受到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建筑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特点,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本文将探讨日本建筑行业的兴衰历史,从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转变。
传统建筑时期日本传统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的弥生时代。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建筑主要是木质结构,借鉴了中国唐代建筑的特点。
传统的日本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尊重自然,追求简洁和谐的美感。
在公元7世纪至16世纪的平安时代和室町时代,日本建筑达到了巅峰。
宫殿、寺庙、城堡等建筑以其雄伟的规模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
同时,传统的建筑风格也开始出现,如「和室」和「庭院」的概念。
然而,传统的日本建筑在17世纪至19世纪的江户时代逐渐衰落。
在这个时期,日本经历了长达两百多年的封闭状态,对外国文化和技术的接触非常有限,导致建筑行业停滞不前。
传统建筑的发展陷入困境。
西方现代化的影响19世纪中叶,日本开启了对外国文化和技术的接触,尤其是来自欧洲的现代化思潮。
这一时期,被称为明治维新,对日本建筑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方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在日本迅速传播,成为了日本建筑行业的新潮流。
建筑师开始采用钢结构和混凝土技术,推动了建筑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同时,西方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理念也进入了日本,为日本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现代建筑的崛起20世纪初,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工业化的推进,推动了日本现代建筑的崛起。
现代建筑在功能性和效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高层建筑、摩天大楼和大型商业综合体开始在日本各大城市兴建。
现代建筑注重实用性,借鉴了西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同时融入了日本的美学和文化元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建筑开始面临一些挑战。
环境污染、建筑安全和城市规划等问题成为了日本建筑行业发展的阻碍。
于此同时,传统建筑的精神和文化价值也逐渐受到重视。
《住吉的长屋分析》课件

适用性分析
适用于城市密集地区
01
住吉长屋的设计非常适合在城市中心或人口密集的地区建造,
可以高效地利用空间。
适合中低收入群体
02
由于其经济实惠的设计和建造方式,住吉长屋通常适合中低收
入群体居住。
需要配套设施
03
为了提高居住质量,需要完善周边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如交通
、商店、学校等。
04
住吉长屋的未来发展
02
它是一种适应日本气候、文化和 土地资源的建筑形式,具有悠久 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意义。
住吉长屋的特点
紧凑和高效的空间利用
自然通风和采光
住吉长屋通常由多个小房间组成,每 个房间都有特定的功能,如卧室、厨 房、浴室等。这种布局充分利用了空 间,使得房屋紧凑而高效。
住吉长屋通常采用开放式设计,使得 自然通风和采光成为可能。这种设计 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同时提供舒适 的居住环境。
创新与发展
功能创新
在保持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赋 予长屋新的使用功能,如文化创 意产业、旅游体验等,使其适应
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技术创新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化管 理、节能环保技术等,提升长屋
的居住品质和使用效率。
模式创新
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如公私合作 、社区参与等,吸引更多社会力
量参与长屋的保护与发展。
共享空间
与西方独立房屋不同,住吉长屋的居 民通常共享公共空间,如走廊、厨房 等。这种设计增强了居民之间的互动 和社区感。
住吉长屋的历史背景
起源和发展
住吉长屋起源于日本古代的农村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城 市民居的形式。在明治维新之后,随着土地资源的紧张和人口密度的增加,住 吉长屋的数量逐渐增多。
大阪建筑风格分析报告

大阪建筑风格分析报告引言大阪作为日本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在其建筑风格上也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
本报告旨在对大阪建筑风格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历史背景大阪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历史上曾经是日本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因此,大阪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这对其建筑风格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古代建筑风格1. 古代城堡和寺庙:大阪城作为城市的象征,造型雄伟,展现出农业和军事文化的结合。
此外,著名的法善寺等寺庙也反映出古代寺庙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2. 木造建筑:由于地震和战争的影响,大阪的建筑多采用了轻质木结构。
这种建筑风格在大街小巷中广泛存在,例如商业区的店铺和居民住宅。
三、近代建筑风格1. 西洋风格建筑:在明治和大正时期,日本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建筑风格。
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大阪的建筑风格上,例如三角洲城市设计理念和古典欧洲风格的公共建筑。
西洋风格建筑对于大阪商业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 创新设计:随着大阪成为商业中心,许多标志性建筑师开始参与到城市建设中。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设计理念,如中之島公園的现代化建筑和旭橋筑亮的新建筑概念。
这些建筑注重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为城市增添了别样风采。
四、当代建筑风格1. 摩天大楼:大阪的商业区天王寺和梅田一直以来都是摩天大楼集中的地方。
这些高楼大厦不仅展示了大阪的经济实力,同时也成为其标志性地点。
2. 现代和传统的结合:大阪建筑师试图将现代设计和传统风格融合在一起。
例如,水波堂的建筑外观就采用了传统的日本风格,但在内部则展现出现代化的设计元素。
结论大阪的建筑风格,既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接受了国际建筑的影响。
从古代的木造建筑到近代的西洋风格和现代创新设计,大阪建筑在风格和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
而如今,摩天大楼和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建筑则代表着当代大阪的特点。
通过对大阪建筑风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特色综上所述,大阪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国际建筑的影响,形成了多样性的特点。
日本传统住宅建筑及和式室内设计

二、日本传统建筑室内的演变
(一)、早期,古代建筑史——飞鸟、奈良、平安时代:( 553~1183年中国隋、唐、南宋)。 约公元552年,佛教自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入了中国南北朝和隋唐的传统建筑
技术与风格。从此,佛寺建筑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其影响遍及宫殿与神社。 在飞鸟时代(公元593-709年),佛寺建筑的布局与形式各异,到奈良时代逐渐形成统一
诚照寺四足门样式
唐门样式 四足唐门
多为皇家或贵族寝宫采用的寝殿造,代表作京都御所紫宸殿·清凉殿、严岛神社等 京都御所位于京都市上京区京都御苑西北角,是日本平安时代时的政治行政中心所在地。从公元781 年奈良迁都到明治维新的1074年中,它一直是历代天皇的住所,后又成了天皇的行宫。
京都御所鸟瞰
京都御所正门——建礼门
紫宸殿 清凉殿
御车寄,觐见天皇的正门。
诸大夫之间,大臣从御车寄近後的等候处
承明门
鹤之间
虎之间
二枚格子
御帐台
严岛神社是一座创建于593年前后,位于日本广岛县廿日市境内严岛上的一座神社,主要祭奉的日 本古传说中的三位海洋女神(宗像三女神)。
这类房间的背面是坚固的、泥灰质地的墙壁,而南面则实际上是 泥灰墙和障子的混合体。通过可移动的障子可以使这一封闭空间向露 天阳台部分的方向开放。
渡殿位置示意图
透渡殿
透渡殿实际是连接寝殿和某个对屋的有顶的桥型建筑。通常透渡 殿被建造成拱形的,或者阶梯状的,从而透过这种形状带来视觉上的 美感。这种拱形并不是建筑结构或是地形上的需求。当透渡殿成对出 现在寝殿的两侧之时,大多情况下会是一个呈现拱形而另一个保持水 平的形状。透渡殿一般平行于渡殿并建造在渡殿的南边。
平安时代——寝殿造住宅
左图是平安时代都城 贵族宅邸的一种典型 式样,而此样式在地 方也无疑是被模仿和 复制的对象。这一建 筑风格的最为明显的 特征便是其总是面对 着南方的中心建筑, 以及以令人吃惊的排 布方式建起的、各种 各样的非露天的走廊 和桥梁连接起来、并 环绕着主体建筑排列 的次要建筑。
日本房地产发展史及现状

日本房地产发展史及现状
日本房地产发展史及现状
日本房地产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当时的房地产市场以农村地区为主,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江户时代的房地产市场主要由家族拥有,家族之间的土地交易也是普遍存在的。
江户时代的房地产市场以农村地区为主,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日本房地产市场在近代发展迅速,从1868年开始,日本政府开始实施土地改革,将大量土地
从家族手中购买,并将其出售给个人和企业。
此外,日本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如政府投资建设公共设施,改善城市环境,改善城市交通等。
20世纪初,日本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以东京为中心,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市场也发展起来。
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如政府投资建设公
共设施,改善城市环境,改善城市交通等。
20世纪80年代,日本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繁荣,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投资者纷纷涌入
市场,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股热潮。
但是,90年代以后,日本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下滑,房地
产价格持续下跌,房地产投资者纷纷离开市场,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股低迷。
到目前为止,日本房地产市场仍处于低迷状态,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跌,房地产投资者纷纷离开市场,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股低迷。
但是,日本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改善日本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如政府投资建设公共设施,改善城市环境,改善城市交通等。
总之,日本房地产市场发展历史悠久,从江户时代到近代,日本政府不断实施政策,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尽管日本房地产市场目前仍处于低迷状态,但日本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改善日本房地产市场的现状。
日本的住房政策及供给体系

日本的住房政策及供给体系
日本的住房政策及供给体系
⏹日本:公营住宅、住宅公团和住宅金融公库。
⏹二战后,日本经济萧条,住房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大约2000万人无家可归。
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住宅金融公库法》、《公营住宅法》和《日本住宅公团法》,保障国民住宅体系,使得全体公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逐渐走向正轨。
日本的住宅金融公库承担了为住宅建设融资的角色,公营住宅和住宅公团则是中低收入者住房的来源。
⏹公营住宅的主要建设主体是地方公共团体,他们接受国家不同程度的资助。
公营住宅的福利对象主要是低收入者和无家可归者。
与其它发达国家不同,日本的城市中低收入者住房保障并不倾向于首次置业的单身者,而主要面向已有伴侣的同居者,即以家庭为主要保障对象。
公营住宅的主要供给方式是出租,租金由建造费用扣减国库补助金额后确定。
⏹住宅公团是专门针对大城市人口集聚,市民住房困难提出的。
其建设者是致力于公共住宅建设的公共团体,由政府资金资助。
公团利用政府资金建设住宅,政策倾向仍然是同居或即将同居的亲属。
申请者必须达到一定的低收入门槛,采取公开抽签的方式获得住房。
住宅公团建设的住宅和公营住宅的不同之处是,住宅公团建设的住宅以国家为主体面对中低收入人群,而公营住宅体系是由地方团体为主体面对中低收入人群。
在政策目标上,公营住宅主要面对全体中低收入者,而公团建设的住宅则主要面向大都市区的中低收入者。
⏹日本主要依靠政府建立的住宅金融公库集资,从而影响和支持住房建设。
公库作为政府向居民自建或购买住房提供长期稳定低息贷款的机构,利息比市场利息低1到2个百分点,以此鼓励日本居民自建房,扩大房屋供给。
日本房地产发展史

日本房地产发展史
标题:日本房地产发展史
1、日本古代房地产发展
(1)古代日本的起源及发展
日本古代可以大致分为多地(Yamato)、少数民族期、异姓朝廷期、平安时代、对抗外侮期、建都幕府期、江户时代、明治维新。
这段历史期间,房地产的发展经历了从上千路步杆种植,并以木石建造的简易住房到以天台封闭地租持宅,再到自然资源清晰的自然联络的狭小都市的发展的演变。
2、明治以降的日本房地产发展
(1)明治维新以后的地主与佃户关系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专门出台了废除地主佃户关系的法律,从而彻底推倒了古代的佃户房地产架构,几乎在一下子将贫困民众从负担重压的地主佃户关系中解脱出来,给他们新生活赋予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战后日本房地产的发展
(1)经济萧条时期的日本房地产
二战后,日本经济处于长期经济萧条期,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在市场价格和流动性上略有回暖,另一方面,传统的社会和家庭认识给日本的房地产市场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阻力。
住居--日本房屋的历史

Recently, Japanese cities have come to look like those of Europe because of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refabricated and ferroconcrete buildings. However, the style of building that is best suited to the Japanese climate and natural conditions is probably still the traditional wooden house, and it is certainly nicer to look at.
文化住宅
原始・古代-----竪穴住居 (たてあなじゅうきょ)
復元(ふくげん)された竪穴住居 (たてあなじゅうきょ)
竪穴住居(たてあなじゅ うきょ)の生活
地面を円形(えんけい)や方形(ほうけい)に掘りこみ、数本の柱を立て、屋根をふい て作ったのが竪穴住居(たてあなじゅうきょ)です。 人々が、1ヶ所に長く暮らすのは、縄文時代に始まりました。そのための住まいとして 竪穴住居(たてあなじゅうきょ)を作るようになったのです。 その後、床(ゆか)の形は内部の作り、柱の本数などに変化がありましたが、奈良時 代まで一般的(いっぱんてき)な住居として、長く利用されました。
原始・古代-----掘立柱建物 (ほったてばしらたてもの) 地面に穴を掘って、柱を立て、まっすぐのびる壁の上に屋根をかけた 建物が掘立柱建物(ほったてばしらたてもの)です。 掘立柱建物(ほったてばしらたてもの)は、縄文時代(じょうもんじだい) や弥生時代(やよいじだい)にもありましたが、古墳時代(こふんじだい) 後期ごろからしだいにふえ、建物の主流(しゅりゅう)となっていきます。 掘立柱建物(ほったてばしらたてもの)には、床(ゆか)をはって高くし た「高床式(たかゆかしき)」のものと、地面をそのまま利用した「平地式 (へいちしき)」のものがあります。
日本民宿发展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民宿发展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个性化、体验式旅行需求的增加,民宿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住宿选择。
在这一领域,日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使得日本民宿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旅游资源。
本文将从日本民宿的特点、发展历程和对我国的启示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日本民宿的特点1. 传统风格日本民宿以其浓厚的传统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
不同于标准化的酒店,民宿通常以传统的日式建筑或者民居作为基地,提供给游客更加原汁原味的日本文化体验。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日本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这种独特的体验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
2. 因地制宜日本民宿不仅在传统文化上具有独特性,在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上也各具特色。
日本的民宿分布在山间、田野、海边等各种不同的场所,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不同地区的民宿进行入住。
一些民宿还提供特色的农家乐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日本的农村生活。
3. 服务个性化与大型酒店相比,民宿通常规模较小,主人通常也是业主,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贴心的服务。
在日本民宿中,游客可以感受到更加贴心的关怀和更加亲切的服务,很多民宿的主人会为客人提供各种帮助,更容易和客人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二、日本民宿的发展历程日本的民宿兴起并非一日之功,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70年代,在当时是被称为“民家住宅”的一种住宿形式。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日本的民宿如今已经发展成了一种拥有完整体系和专门法规的住宿形式。
在9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出台了相关法规,规范了民宿的经营和管理。
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日本的民宿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了国内外游客的热门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民宿并非只是针对国内游客的选择,也是获得了众多外国游客的青睐。
在日本实行签证自由政策后,外国游客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对于亚洲地区的游客来说,日本的民宿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还能够提供实惠的价格和个性化的体验,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游客。
日本团地的得与失(上)?

日本团地的得与失(上)从字面意义来讲,日语中的“团地”(団地)可以用来指涉“一块土地”或“一片区域”。
在大众传媒上,我们也能见到诸如农业团地、工业团地等语汇搭配。
但现实生活中,一说起“团地”,大部分日本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在大城市近郊由日本住宅公团等公共机构所修筑的大型住宅社区。
团地鸟瞰。
和“专职主妇”、“终身雇用”等刻板印象式的“日本特色”相似,团地这种住房形态,在量上从来就不是日本社会中的“多数”。
但是,在日本战后以及高度成长期,这些概念确实成为了意识形态的“主流”。
团地的空间布局和生活方式,成为一般民众比照自己生活水准的标杆,而在团地住房中出生和成长的中产阶级也成为了日本社会的中流砥柱。
团地的兴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战后日本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关系演变的绝佳窗口。
它同时也能帮助我们从一个比较的视角出发,反思战后包括福利国家和功能主义在内的各种全球性思潮。
团地前史正如要解释战后的日本经济奇迹就必须回到战前日本的社会结构一样,要理解在战后兴起的现代团地,我们也不得不追溯战前的日本公共住宅历史。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加速了现代化的进程。
这一由国家主导的现代化,其侧重点在于产业的建设和市场的扩张。
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在国家的议事日程上仅是一个不起眼的注脚。
团地与农村的对比。
促使日本政府第一次积极介入公共住房建设的契机,是1923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
这一7.9级的地震,造成大约15万人丧生、200万人离家失所。
翌年,日本内务省设立“同润会”,开始在东京和横滨等地,为民众修建防火防灾的公共住宅。
此后数年,同润会在首都圈修建了包括能载入日本建筑史的16栋同润会公寓在内的多处公共住宅,为来自不同阶层的日本民众提供了安心可靠的住房。
可好景不长,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扩张,一切社会资源,都被迫以战争动员为中心来进行分配。
1941年,同润会被归入新设立的住宅营团的管辖之下。
而在满足了战争需求之后,能够用来建设住房的原材料也所剩无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刊专题
完善的工业实力为基础,在公共住宅 主导的方针下,最有力地发展了量产 化和工业化。此外,由于大城市内部 的地价高涨,以及由城区工业的重新 配置而导致的住宅化,住宅领域的高 层、高密度化进一步凸显。同样在70 年代中前期,普及了高层住宅,完成 了高层住宅的设计标准化。公营住宅 的规格型标准设计为保证大量供给时
川崎直宏
作者:日本市浦设计
1、前 言
目前,随着中国举世罕见的高 速经济增长,住宅存在着巨量需求, 而与住宅相关的政策和供给技术、规 划技术、设计技术、生产技术等多方 面技术的吸收及技术开发,也变得愈 发重要。面对这样的社会性需求,日 本在战后到经济高速增长期以公共住 宅为中心的集合住宅方面所做的规划 和技术工作,一定会起到很大的参考 作用。日本的公共住宅当然不可能十 全十美,但总体而言,在住宅政策层 面、住宅供给操作层面,以及住宅研 究方面,开展了有机的协作研究,这 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把这一过 程中所做过的讨论和研究、获得的经 验和教训等等,与当今中国的情况和 条件进行对照反思是很有参考价值 的,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这些知识和 经验为基础的成功事例,也是应该加 以考察和借鉴的。
第二个时期,是1956年到1965 年这10年。这也是日本经济的复苏时 期。在这一阶段,消费生活水平超过 了战前,经过1960年之后的收入倍增 计划,日本经济迈入高速增长期。第 一产业比重下降,工商业有了发展, 同时大城市开始吸收劳动力,城市人 口逐步增加。正当大城市圈的住宅情 况将要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的 1955年,日本住宅公团应运而生。 日本住宅公团获得了以大城市为中 心的近、远郊的集合住宅建设用地, 在这些地带,住宅公团不仅进行住宅 建设,还开始提供附带有各种社区设 施的大规模小区。住宅不足作为大城 市深刻的社会问题受到关注,而其背 景则是核心家庭取代了过去的大家 族。为了解决住宅绝对量的不足,新 的解决方案开始出现,即以公营、公 团为核心,以规格标准设计为基础, 来保证足够的供给套数(1955~1965 年)。
NPS住宅 1977年
期的技术、品质水平做出了贡献,但 还是在吸收了这一时期的生产方式 之后,才以SPH(Standard of Public Housing公共住宅设计标准)的形式得以 最终完成,并伴随着其后的社会经济 形势的变化,转向了新的方式(1965 ~1975年)。
在第四个时期,战后长期存在 的住宅供应不足,终于在此时得到了 解消。公共住宅的努力方向,也转向 了提高住宅的质量。进入70年代后半 期,经济方面也以70年代初的石油危 机为契机,转入稳定增长。同时,住 宅数量也较充裕,因此住宅建设量发 生了锐减,由70年代前半期的每年190 万套,降至后半期的每年120万套左 右。在这种形势之下,住宅消费者的 价值观也有了巨大变化。伴随着住宅 需求的多样化,对公营住宅标准设计 的思考方法,也出现了很大的转变。 在公共住宅中,设计标准开始转向N PS(NEW PLANNING SYSTEM新 性住宅设计体系)等松散的形式,统 一转向分散,政策的实施也由中央下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以大量建 设为前提的住宅部品开发也更上一层 楼。50年代中前期所没有的整体浴室 这一大型住宅部品,也开始了试生 产。曾应用于量产公营住宅和SPH之 中的内装的装配式工法,不但出现在 独户类型的工业化住宅中,还在其它 类型的住宅的建设中得到了应用。这 些多种多样的住宅部品,有很多都进 入了市场,不仅应用于公共住宅,也 普及到了民间住宅建设之中。为提高 住宅的水准,在住宅部品方面进行研 究开发、提高质量、保证品质,1973 年成立了住宅部品开发中心(现在的 Better Living,即BL日本优良住宅部品 中心)。
第一个时期,是战后到1955年 的10年。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这是 一个混乱的时代,而站在住宅产业的 角度,前半段则是采取应急措施的时 期。进入1950年,社会开始走向复 兴,在住宅方面,除了继续继承战前 的技术之外,以公营住宅法为首,新 的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住宅供给方针 和机构都得到了确立,住宅的设计方 针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公营住宅 的标准设计也是从这个时期起步的。 以公营住宅的51C型为代表的多层共 同住宅规格型标准设计为中心,在满 足住宅的紧迫需求的同时,这一时期 开始对新入住者的情况进行调查,同 时谋求新的结构形式,在构建公营住 宅的供给制度和体制的同时,也确立 了日本人追求生活现代化的住宅“类 型”。正是这一时期的标准设计, 为日后日本的公共住宅打下了基础 (1945~1955年)。
此外,正如长达40年,一直延 续到2005年的“住宅建设五年计划” 所代表的那样,日本的住宅政策是建 立在由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行政指 令,也就是由中央的强力引导而开展 的。其结果,除了住宅政策层面,从 住宅的规划技术、设计技术到工业 化、零部件产业的各种开发和发展, 都与日本的公共住宅发展史息息相
14 / 2011.08
本刊专题
关。尤其是在1980年之前,住宅领域 各种技术的开发,都是由公共住宅所 引导,伴随着公共住宅的供给而开展 的。特别是面向公营住宅大量供给的 标准化、工业化技术,以及能够实现 公团住宅整体性供给的大量生产的小 区计划、新城开发,设计、生产、施 工技术方面的各种研发等等,构成了 当今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住宅技术和 小区规划技术的基础。
在住宅生产之中,不仅要做到结 构生产的工业化,住宅本身及各组成 部分的部品化也是课题之一。把住宅 部品拼接在一起构成住宅,方能带来 住宅生产的合理化。这种思路在1970 年前后10年间的大量生产时代成为主 流,在日本的住宅生产之中,也开始 引进通用部品制度。这些活动,都 在其后的CHS(百年住宅体系)和SI (采用结构支撑体和填充体完全分离 的住宅体系与工法)住宅的设计中得 到了继承。
放至各地。这些转变,促使住宅行业 开始追求品质的提高,而这之中的尝 试,一直持续至今,战后的规格型标 准设计也从此走向了末路(1975年至 今)。
4、公共住宅的技术先行和
住宅产业及部品化的发展
在公共住宅的标准化 时期,推动公共住宅的标准 化,对培育住宅产业及住宅 部品产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从相反的角度来看,也可 以说正是由于这些产业的支 撑,公共住宅才实现了标准 化和大量供给。
50年代中前期开始的量 产型公营住宅得以实现的背 景,固然有赖于经济高速增 长下建筑产业不断增强的技 术实力。但是,为了开展大 规模住宅建设而采用了标准设计,在 标准设计的规格设计引导下,必然会 开发出公共用标准型住宅部品,从而 带来生产成本的削减和质量的提高。 厨房的不锈钢水池、不锈钢窗框、木 制门窗隔扇等标准型部品的普及,也 是量产公营住宅获得成功的重要因 素。公团住宅也在量产化和削减成本 方面做了各种努力,完成了通过MF 工法(钢框架结构体系)、现场预制 吊装施工法进行的标准设计,而到了 1962年,在千叶县的小区建设之中, 首次大量使用大型预制混凝土构件建 设工业化住宅,奠定了其后日本工业 化住宅应用最多的SPH系列(Standard of Public Housing)的基础。 随后,在公营住宅中诞生了量 产型住宅,在公团中出现了中层住宅 的工业化,公共性的力量有力地催生 出以大量供给为前提的生产方式和组 织。到了50年代中前期,住宅的部品 产业也有了发展,打下了工业化的基 础,基于这种生产方式的标准设计化 也有了新的发展。经济高速增长带来
了大量的建设需求,为满足这些需求 就必须开展大规模的住宅建设,而人 手本来就不足,因此当然需要减少人 工,去构建一种省力的生产方式。这 种方式就是整齐划一的生产方式,是 工业化必然的结果。
另一方面,50年代中前期确立 的、使用大型预制混凝土构件来建设 工业化住宅的建设技术,在此时也得 到了广泛应用。在以建设省为中心、 住宅公团和地方政府合作的体制下, 诞生了通过大型预制混凝土构件进行 的SPH标准设计系列,并推广到了全 国。SPH在日本的建筑工业和生产体 系开发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通 过SPH得到的技术,民间建筑工业化 工业也开始了技术研发。
“这些建筑,面向的不是特定 的用户。所以我们必须科学地发现不 特定居住者的需求,确立住宅的‘类 型’,进而提供给用户”。“搞建 筑,不能仅仅是一名技术人员,同时
还应该成为参与住宅供给计划的经济 学者、社会学者、财政学者,以及政 治家”。这是当时担负研究工作的西 山卯三(后来成为京都大学教授)的 主张。而在住宅营团担负设计工作的 市浦健(其后创建了株式会社市浦住 宅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则这样说: “我第一次知道,建筑技术人员所要 面对的领域,竟是如此之广、如此困 难。不仅需要现在全力以赴地尽快解
3、公共住宅的计划理论和
标准化的变迁
公共住宅所做的贡献,除了实现 了大量建设的规划技术和生产技术, 率先提出了保证技术和质量水准的手 段,也是其中重要内容。成立于1941 年的住宅营团,被称为公共住宅的黎 明。在这一时期,规划、生产方面发 生了变革,使低价格、大批量的住宅 供给成为了可能。同时,住宅营团还 在住宅综合建设的各个领域培养了大 量建筑技术人才,成为推动建筑技术 人员参与住宅建设的先驱。
54C型住宅
54C型住宅标准平面 决眼前的问题,今后作为一个技术人 员,还应该在心态上和技术上尽最大 的努力,以促进变革”。这样的工作 态度,日后都体现到了公共住宅事业 的之中。
在考察日本公共住宅的变迁之 时,总要追溯到以住宅营团为代表的 战前时代。但回顾公共住宅深入普通 百姓生活的历史,我们其实可以从大 城市化为一片焦土、420万户住宅被付 之一炬的1945年开始,把其后的40年 区分为4个时代,分别来进行考察。
本刊专题
编者按 保障性住房如何实现可持续建设模式,已成为当今我国保障性住 房建设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刘东卫先 生带领团队,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在多个保障房建设项目上对此进行了实 证性研究和创新性设计实践。本期刊登其部分研究和实践成果,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