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五章给我们的启发
老子《道德经》赏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
![老子《道德经》赏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https://img.taocdn.com/s3/m/efa75f7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f8.png)
老子《道德经》赏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
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
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赏析:道是精妙深玄,恍惚不可捉摸。
体道之士,也静谧幽沉,难以测识。
世俗的人,行气秽浊,利欲熏心。
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
”这班人,一眼就可以看到底。
体道之士,则微妙深奥,所以说:“深不可识。
”老子对于体道之士的风貌和人格形态试图作一番描述(“强为之容”):从“豫兮,若冬涉川”;到“混兮其若浊”这七句,写出了体道者的容态和心境:慎重、戒惕、威仪、容和、敦厚、空豁,浑朴、恬静、飘逸等人格修养的精神面貌。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是说体道之士的静定功夫和精神活动的状况。
“浊”和“清”对立,“安(静)”和“生(动)”对立,一是说明动极而静的生命活动过程,一是说明静极而动的生命活动过程。
“浊”是动荡的状态,体道之士在动荡的状态中,透过“静”的功夫,恬退自养,静定持心,转入清明的境界,这是说明动极而静的生命活动过程。
在长久沉静安定(“安”)之中,体道之士,又能生动起来,趋于创造的活(“生”),这是说明静极而动的生命活动过程。
道德经第15章个人感悟
![道德经第15章个人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732bff8f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c.png)
道德经第15章个人感悟
道德经第15章讲述了道德的实质,强调修炼自己的心性以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这一章对我而言有着深刻的启示和理解。
首先,我从这章中体会到了自律的重要性。
道德经强调了个人内在的调整和自
我管理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培养良好的自律习惯,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与道德相符。
自律是一种内在的修行,需要我们养成自律的习惯,坚持正确的道德行为,以塑造自己的品格。
其次,这一章提醒我要保持谦逊和谨慎。
道德经告诫我们不要自负与浮躁,要
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只有谦虚才能使我们扩大眼界,充实自己的思想,接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太过自负会使人心胸狭窄,无法看到自己的不足,难以与他人和谐相处。
最后,道德经第15章还提醒我要注重自身的修炼。
修身养性,培养内心的美
德是道德的核心。
我们需要通过反省和反思来认识自己的不足,并通过努力修炼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构建和谐的社会。
总而言之,道德经第15章给予我深刻的思考和收获。
我明白了自律的重要性,学会保持谦逊和谨慎,以及注重自身的修炼。
这将指导我更好地生活,与他人和谐相处,以道德的方式去面对这个世界。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十五章归根复命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十五章归根复命](https://img.taocdn.com/s3/m/a77bf11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b8.png)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十五章归根复命致虚极,守静笃。
虚己以待物,虚魂以待灵。
魂虚则灵实,魂静则灵动。
虚极则自失,静笃则忘我。
自失不等于忘我,自失是静坐中自我躯体在意念中消失,一切知觉全无,但自我意念还存在。
忘我则是进入道的境界,自我意念完全被道的景象所吸引,情不自禁,万虑顿失,一灵独存。
守虚至诚,守静至笃,才能进入道的境界。
以笃诚之心反观内视,以不变观万变,这就是修炼道德功的存想术。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这是在道境中观察万物变化所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的一般规律。
道境之中,万物并作出现,我得以反复观察万物从生到死的发展过程。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不归结到大道这一根源(真性)上来。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气脉舒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
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
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
”(张三丰之《大道论》)“根”即是原神、真性。
“命”即是元气、真气。
常:客观规律、自然法则。
魂守静则元神动,元神动则元气长。
率元神以长元气,可谓懂得了自然法则。
懂得了自然法则,就会明白养生之道。
否则,就会妄作妄为,做出有害生命的事情来。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懂得了自然法则,才能自我宽容,不以意气用事,做出有害生命的事情;宽容则不偏私于任何一个器官,让真气公允地沐浴每一个细胞;公允地沐浴每一个细胞,才能保全整个身体的健康;只有完全的身心健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有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就会遵大道而行;遵大道而行,生命才会长久,且终身没有危害。
本章是老子对养生之道的阐述和论证。
宇宙万物各归其根,然而归根必须复命。
守静则元神动,守虚则元气实,元气充沛则元神旺畅,元气是元神的物质基础。
这如同精神,精是神的存在基础,有精则有神,无精则神灭。
反过来说,精须神守,有神守护的生命才会充满活力。
从《道德经》学习修身齐家:第十四、十五、十六章
![从《道德经》学习修身齐家:第十四、十五、十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b1f033f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04.png)
从《道德经》学习修身齐家:第十四、十五、十六章✨爱智悦的共鸣腔为生命擦亮一道光✨-经典原文(王弼版):【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hùn)而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
绳绳(mǐn mǐn )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qiǎng)为之容。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wàng),王(wàng)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mò)身不殆。
【全浩译】:用眼睛看不见,叫做“夷”;用耳朵听不到,叫做“希”;用手摸不到,叫做“微”。
这三种状况是无法彻底推究清楚、区分开来的,所以它们原本就混同而为元始的一。
它的上端不显得光亮,它的下端也不显得暗昧。
无头无终、连接不断,不可用哪个名相的概念来定义,最终归还于空无物体的状态。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没有物象的象,所以叫它“惚恍”。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
遵循早已存在于远古的“道”,来驾驭当今的现实事物,能认知太古的初始,叫做认识“道”的纲纪。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具有微妙、幽深并且通达权变的素质,思想深邃而不被一般人知晓。
正因为他们深不可测,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慎重啊,就像冬天蹚水过河;他警戒啊,就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端庄啊,就像要去赴宴做客;他松脱啊,就像冰块缓缓地融化开;他敦厚啊,就像未加工的原料;他旷达包容啊,就像山谷;他在人群中看起来不起眼啊,就像浊水。
道德经十五章感悟心得6篇
![道德经十五章感悟心得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464adb4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8.png)
道德经十五章感悟心得6篇道德经十五章感悟心得篇1最近,我一直在看春秋时期的伟人老子的著作《道德经》,由于此书博大精深,蕴含高深至理的学问,所以暂时无法完全参透,但我仍感到其奥妙,例如老子讲“道”、讲“德”,以及“上善若水”的道理和水的性格、“有”、“无”之间的关联……老子将神秘的“道”讲述给后人,犹如仙人指路,令人心驰神往。
我十分喜欢这本书,喜欢书中的道理。
比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说,如果“道”可以用语言表达,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道”了;“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必须心神领会,因为它不是常“道”。
《道德经》这部书讲了“道”,还讲了“德”。
“道生之,德畜之”,老子认为,具有上乘品德的人,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德”;而下乘品德的人,从来不放弃追求形式上的“德”,这才是真正没有具备“德”。
接下来,老子还讲了“无为”。
什么是无为?老子强调,“无为而非不为”,无为反而是大作为。
怎么理解?“无为”是指某个方面的“无为”,再空出这个空间做其他更有用的事情,这就是“有为”,而且还是“大作为”。
说白了,“无为”就是避开冲突,为自己的自在而做喜欢做的事。
“上善若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子爱水,孔圣人亦爱水。
“上善若水”是指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就好似水一样。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此章里还有一句:夫唯不争,故无尤。
正是由于不与人争,所以没有什么过失。
另外,道德经里的第七十八章也是讲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克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这一方面没有谁胜过他。
有一个成语叫“无孔不入”,更是体现了水的威力。
水往低处流,正是因为往低处流,所以威力十足,一有缝隙,便乘虚而入。
老子另外爱提“有”和“无”。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是人可以用肉眼看得见的,可以对人们有利,“无”也可以被人们利用。
这怎么说?举个例子,古时车子的轮子,是三十根辐条撑起一个空壳,空壳即是“无”,但若是“有”,不是“无”,那它就失去了车的用途,不再是车。
道德经十五章原文译文及感悟
![道德经十五章原文译文及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65687197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e.png)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译文】古时候懂得“道”的人,细致、深邃而通达,深刻到难以被人认识的地步。
正因为难以被人认识,所以只好勉强地形容他:小心谨慎呵,像冬天踏冰过河;警惕疑惧呵,像提防着周围的攻击;庄重严肃呵,像在作客;融和疏脱呵,像冰柱消融;敦厚质朴呵,像未经雕凿的素材;浑朴厚道呵,像江河的混浊;空豁旷达呵,像深山幽谷;谁能够在浑浊中安静下来,慢慢地澄清?谁能在长久的安定中变动起来,慢慢地趋进?保持这种“道”的人,他不会要求圆满。
正因为他不自求圆满,所以虽然破败,却也不至于穷竭,不必制造新的东西去补充。
【感悟】修道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决定了修道人的层次,智慧,所为之事,以及事业成就的大小。
修道境界有五层,从下而上依次是:感悟,渐悟,明悟,明心悟性,明心见性。
感悟者能明白事理的大概;渐悟者对事理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明悟者则就很有水平了,比常人强了很多,对社会大众的影响比较大;而明心悟性者的悟道水平就非常高了,明心悟性者通达世出世间法,知晓天地的由来,生命的由来,能心神复归于道;明心见性者的境界是最高的,比明心悟性者的境界都高万倍不止。
明心见性者的境界是常人绝对理解不了的,明心见性者通达世出世间法,心神复归于道,本命复归于道。
一个人修道成功后,就可以拥有与众不同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极高层次的。
当有了这种大智慧后就可以完全不按常规来行事,所以叫人琢磨不透。
当然,有些人并未修过道也具备这种能力,这就是天份。
一个人即使是天才那也得修德,要不天才就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极力的犯错,甚至是把造孽当事业干。
因为具有与众不同的绝世能力,所以带给人类的灾难也是不可估量的。
人一定要把握好人生境界,要不然就会走火入魔。
道德经第十五章感悟
![道德经第十五章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2ec3b9d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6.png)
道德经第十五章感悟《道德经》第十五章,初读时或许会觉得它晦涩难懂,但当你真正静下心来,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这一章中,老子描述了古代善于为道之人的形象:“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豫兮若冬涉川,说的是行事谨慎,如同冬天过河般小心翼翼。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经历。
那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骑得飞快,结果摔得鼻青脸肿。
后来,我学会了小心谨慎,就像冬天涉川一样,每一步都稳稳当当,最终学会了骑自行车。
这种谨慎的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何其重要。
无论是面对重要的考试,还是做重大的决策,都需要有这样的“豫兮”精神。
犹兮若畏四邻,意味着警觉戒备,好像畏惧四周的邻居。
这让我想到了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因为一时的疏忽而犯下错误。
就像上次我们团队负责一个项目,有个同事因为没有足够的警觉,忽略了一个小细节,差点导致整个项目出现大问题。
所以,“犹兮”的态度能让我们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俨兮其若客,庄重严肃得像去作客。
这让我想起参加一次重要的会议,我特意提前准备,穿着得体,举止端庄。
因为我知道,在那样的场合,必须要展现出自己的庄重和严肃,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涣兮若冰之将释,行动洒脱,好像冰块缓缓消融。
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有这样的洒脱。
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旅行,途中遇到了一些意外情况,比如车票买错了、天气突然变坏。
但我们没有因此而焦虑,而是以洒脱的心态去面对,及时调整计划,最终还是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敦兮其若朴,纯朴厚道得像未经雕琢的素材。
这让我想起老家的一位长辈,他一辈子生活在农村,为人纯朴善良,总是默默地帮助别人,从不求回报。
他的这种品质,就如同“敦兮其若朴”,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
旷兮其若谷,心胸开阔得像空旷的山谷。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竞争对手,一开始我对他充满了敌意,觉得他会威胁到我的地位。
道德经第15章原文及感悟
![道德经第15章原文及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827e62d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a6.png)
道德经第15章原文及感悟(实用版)目录一、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二、道德经第十五章译文三、道德经第十五章的感悟正文道德经是古代中国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的主要著作,是道家学说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第十五章的原文、译文以及对其感悟。
一、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如下:“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与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浊兮其若海,清兮其若河。
善兮其若高原,德兮其若愚。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道德经第十五章译文道德经第十五章的译文如下:古代那些善于为士的人,他们的智慧深邃而玄妙,难以被理解。
正是因为难以理解,所以只能勉强加以描述。
他们就像冬天涉水过河一样,小心翼翼;他们就像害怕四周的邻居一样,谨小慎微。
他们庄严如同客人,敦厚如同未经雕琢的木材,旷达如同山谷。
他们的智慧就像混浊的大海,清澈的河流。
他们高尚如同高原,德行如同愚笨。
只有因为他们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们争。
三、道德经第十五章的感悟道德经第十五章主要讲述了古代善于为士的人的品德和智慧。
他们深邃的智慧难以被理解,他们小心翼翼地行事,谨小慎微地生活。
他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尽管这看起来有些愚笨。
他们不争,所以没有人能与他们争。
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感悟到,那些具有高尚品德和深邃智慧的人,往往能够以不争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他们能够谨慎地行事,小心地生活,因此他们能够在生活中保持一种坦然和平静的态度。
这种态度不仅使他们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而且也使他们能够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从而获得更多的尊重和信任。
在现代社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人们往往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争斗。
这种争斗不仅使人们变得焦虑和紧张,而且也使社会变得矛盾重重。
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及译文讲解感悟
![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及译文讲解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466be03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3.png)
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及译文讲解感悟摘要:1.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概述2.道德经第十五章译文解析3.道德经第十五章的感悟与应用正文:一、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概述《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如下: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若朴,旷兮若谷,浑兮若浊。
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强为之容,曰:豫焉,若冬涉川;犹焉,若畏四邻;俨焉,若客;涣焉,若冰之将释;敦焉,若朴;旷焉,若谷;浑焉,若浊。
二、道德经第十五章译文解析本章主要描述了古代善于运用道的人的品质和行为特征。
原文通过七个“若”字,形象地描绘了这些特征。
这七个“若”字分别是:豫、犹、俨、涣、敦、旷、浑。
1.豫:谦虚谨慎,如同冬天涉水过河,小心翼翼,怕失足跌倒。
2.犹:神秘莫测,如同畏惧四周的邻居,行事谨慎。
3.俨:庄重严肃,如同做客般小心翼翼。
4.涣:宽容大度,如同冰块即将消融,心境宽广。
5.敦:质朴无华,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
6.旷:空旷开阔,如同深谷,能容纳万物。
7.浑:浑厚宽容,如同浑水,含垢纳污。
三、道德经第十五章的感悟与应用1.为人处事要谦虚谨慎,如同冬天涉水过河,小心谨慎,避免失误。
2.保持神秘,不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使他人无法捉摸。
3.庄重严肃,对待事务认真负责,不轻率行事。
4.宽容大度,心境宽广,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和行为。
5.保持质朴,不追求奢华,回归本真。
6.空旷开阔,心胸宽广,能容纳万物,善于包容。
7.浑厚宽容,含垢纳污,有容人之量,能团结众人。
综上,道德经第十五章向我们传达了为人处事的原则和品质,教导我们要谦虚、谨慎、神秘、宽容、质朴、心胸开阔、包容。
《道德经》揭示15:这才是真正的断舍离!
![《道德经》揭示15:这才是真正的断舍离!](https://img.taocdn.com/s3/m/e95c4b3a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64.png)
《道德经》揭示15:这才是真正的断舍离!短短5000多字的《道德经》,真的是很神奇的一本智慧经典,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自从山下英子的畅销书《断舍离》出版后,许多人都说着要过断舍离的生活。
似乎断舍离成为一个很时尚的话题。
真正的断舍离,却很少有人去深究。
其实,《道德经》早就把真正的断舍离讲清楚了!1、戒奢戒躁,淡泊名利————就叫“断”在《断舍离》一书中,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就是因为我们不停地买!买!买!不停地收!收!收!以至于家中都堆满不需要的东西。
所以,《断舍离》一书才会说:断就是不买和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出现这中情况,一方面由于我们太爱面子和太奢侈,想通过太多的东西来包装自己,满足自己;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太过浮躁,想通过买东西来慰藉自己,平息自己浮躁的心灵。
可事与愿违的是:无论买多少东西,都满足不了我们的奢侈享受,更抚平不了我们烦躁的心灵。
而《断舍离》中说的“断”,就是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断。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断呢?《道德经》揭示:戒奢戒躁,淡泊名利=断名和利,都是过眼烟云,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一个人把名利当做目的去做事,往往会事与原违,一生为名利所累。
而奢侈和狂躁,是一个人失败的最大根源,是将人推向万劫不复之地的罪魁祸首。
真正明智的人,都会戒奢戒躁,淡泊名利,一心一意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
所以《道德经》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就是:圣明的人,不沉迷于财富,不计较于得失,不受困于功名,不被外物所累。
只有当你保持着一颗淡泊的心,戒奢戒躁,就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总有一天会成就一番事业,名誉自然会来了。
2、减少欲望,知足常乐————就叫“舍”《断舍离》一书说: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其实,舍并不是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那么简单!是什么造成家里有那么多没有的东西?完全是自己太多太大的欲望和永远都不知足的心造成的。
道德经第15章的原文和讲解
![道德经第15章的原文和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5b0bef4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63.png)
道德经第15章的原文和讲解《道德经》第15章的原文是: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这一章是描述得道者的境界和气质。
因为得道者的境界深不可测、难以理解,所以只能用一些比喻来描述。
这里使用了多个比喻,包括“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这些比喻的含义可以理解为:1. “豫兮若冬涉川”形容得道者小心翼翼,如走在冰冻的河上,生怕滑倒或掉进冰窟窿。
2. “犹兮若畏四邻”形容得道者不敢轻动,好像害怕得罪四邻。
3. “俨兮其若客”形容得道者谨慎认真,如寄居之客。
4. “涣兮其若凌释”形容得道者宽缓松释,如冰凌融化。
5. “敦兮其若朴”形容得道者保持淳朴,如原始木材。
6. “旷兮其若谷”形容得道者虚怀空阔,如山中空谷。
7. “混兮其若浊”形容得道者混迹于万物之中,形态驳杂混浊。
接着,原文问:“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意思是,谁能使动荡的世界平静下来慢慢变清明?谁能使世界安定平稳地发展?这表达了得道者的境界和气质:他们能够使混乱的变得清净,使安定的变得更加繁荣。
最后,“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意思是,保住这种境界的人不追求盈满。
只有不追求盈满,才能不断除旧更新。
这表达了得道者的态度:他们不追求完美或盈满,而是不断地更新和成长。
总的来说,这一章用比喻的方式描述了得道者的境界和气质:他们小心翼翼、谨慎认真、虚怀空阔、混迹于万物之中;他们能够使混乱的变得清净、使安定的变得更加繁荣;他们不追求盈满,而是不断地更新和成长。
这些特质都是普通人难以理解和达到的。
道德经十五章感悟心得体会多篇
![道德经十五章感悟心得体会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aef76c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d.png)
道德经十五章感悟心得体会多篇道德经十五章感悟心得体会三篇道德经十五章感悟心得体会1“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
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
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十五章感悟心得体会2今天偶然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分享!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
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
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
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
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能屈能伸,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道德经》第十五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十五章感悟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0078bbe3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8.png)
《道德经》第十五章感悟及体会《道德经》第十五章充满了深邃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读来让人深思不已。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古代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正因为难以理解,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们。
这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智慧往往超越了常人的认知范畴,那些得道之人的境界是我们难以企及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感悟去靠近。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他们谨慎迟疑啊,就像冬天涉水过河;警觉戒备啊,就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恭敬严肃啊,就像在别人家做客;融和可亲啊,就像冰柱消融;敦厚质朴啊,就像未经加工的木材;旷达开阔啊,就像山谷;浑厚宽容啊,就像浊水。
这些描述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理想的人格状态。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谨慎的态度。
面对重大决策时,要像冬天涉川一样小心翼翼,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风险。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警觉,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而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恭敬有礼,尊重他人,如同在做客一般。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像冰柱消融一样,以柔和的方式去化解,而不是强硬对抗。
“敦兮其若朴”提醒我们要保持质朴的本性,不被繁华世界的虚荣和欲望所迷惑。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常常追求外在的物质和名利,却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
回归质朴,能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旷兮其若谷”则教导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像山谷一样容纳万物。
不要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要学会包容他人的不同意见和错误。
只有拥有宽广的胸怀,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共同进步。
“混兮其若浊”告诉我们要学会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和纯净,而是要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和混乱。
在混沌中,我们依然可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道德准则。
总之,《道德经》第十五章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尚的人格追求和生活态度。
《道德经》第十五章“显德”
![《道德经》第十五章“显德”](https://img.taocdn.com/s3/m/b977239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ec.png)
《道德经》第十五章“显德”《道德经》第十五章“显德”【原文】老子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意译】古时候善于修道的人,精微奥妙深远而洞察事理,高深莫测而难以晓识。
正因为不可理解修道之士,就能从外表显露的德行来加以描述。
修道者,他们细心谨慎,就像冬天赤脚过河一样,这叫道心在微;他们警觉戒惕,就像周围都是敌人一样,这叫道心在危;他们恭敬严肃,就像应邀而来的宾客一样,这叫道心在诚;他们行动洒脱,就像冰雪被春阳消融一样,这叫道心在哲;他们敦厚纯朴,就像未曾雕琢的楠木素材一样,这叫道心在真;他们旷远豁达,就像空旷的深山幽谷能容纳一样,这叫道心在宽;他们混沌圆融,就像江河的浊流一样,这叫道心在慧。
怎么能将江河中的浊流静止下来以澄清呢?怎么能使动荡的事态安静下来以保持事物的长久运动而生生不息呢?这都是不可能的。
因此,保持这大道的修行者是永远不会自满和争强好胜的。
修道者,正是由于不会自满和争强好胜,所以才经常处于陈旧衰退的境地,而又能不断的更新进步成功。
这就是修道的人所显现出来的崇高美德啊!【札记】修道的人,显露出来的都是德行。
道以德显,德由道生。
修道的人,体元始之理,行元始之事,以神归元始,以气合元始,以身化元始,以心意混元始,皆成一气之补。
元始者,无极混元。
混元者,道没有显化生发,自然常人不可能认识和理解。
常人要理解大道,只能从道所显露出来的德来粗浅的认识道的表面,而道的实质和内涵则是深不可测的。
大道集虚,大道唯空,只有空虚才能生发宇宙万物。
修行者体道,要永远的保持这大道的虚空,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生发,才能有生生不息的新成。
花儿开放得最艳之时,就是枯萎凋零的开始;月儿最圆满之时,就是亏缺虚损的开始;凡人达到了最壮盛的时候,就是走向衰老的开始,……宇宙万物都向反面转化。
道德经第十五章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五章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5f06817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d.png)
道德经第十五章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五章的原文是: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如下:
古代的善于修养的人,他们的行为微妙而通达,深不可测。
他们行事迟疑而审慎,如同涉足冬天的河水。
他们警觉戒备,如同面临强大的敌人。
他们恭敬谨慎,自我控制,如同身处宾客之地。
他们质朴无华,看不出特别的能耐。
他们旷达豁达,如同虚空无物。
他们浑浊多面,难以被完全理解。
[扩展知识]
这一章描述了古代善于修养的人的各种特征和行为方式。
他们的行为微妙而通达,深不可测,表现出极高的智慧和修养。
他们行事谨慎,警觉戒备,表现出对生活的敬畏和尊重。
他们恭敬谨慎,自我控制,表现出极高的道德品质和自律精神。
他们质朴无华,不求突出,表现出谦虚和低调的品质。
他们旷达豁达,如同虚空无物,表现出超脱世俗的境界。
他们浑浊多面,难以被完全理解,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这一章强调了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修养来提升个人品质和境界。
通过了解和学习古代善于修养的人的品质和行为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修养水平,实现个人成长和进步。
赵妙果老师:《道德经》第十五章为道谦恭悟道心得(新)
![赵妙果老师:《道德经》第十五章为道谦恭悟道心得(新)](https://img.taocdn.com/s3/m/8f0b5a40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1.png)
赵妙果老师:《道德经》第十五章为道谦恭悟道心得(新)【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yǎn)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乃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自古遵循“道”的人,精微深远而明达,高深到难于认识。
正因为常人难于认识,因此只能勉强来形容他:慎重啊,像冬天踩冰过河;犹豫啊,像害怕惊扰四邻;庄严啊,像在外面作客;自在啊,像冰凌消融;敦厚啊,纯朴自然;豁达啊,像幽深的山谷;混沌啊,像混浊的水。
谁能使混浊清澈?静到清澄;谁能使安定持久?动而有生机。
保持这种“道”的人,不要求盈满。
正因为不要求盈满,所以能够推陈出新。
【悟道心得】✨一、感通生命的奥秘要用谨慎心、敬畏心、恭敬心、庄严心、朴实心、广大心、包容心、平衡心、创造心等九大药方,有几分修炼,就有几分福气。
二、如果你觉得别人伤害了自己,原谅他吧,因为伤害别人的人都是不幸的。
每个人都应该怀有一颗宽容的心,这样自己也能够活得轻松。
三、人生最大的慈悲就是:能够护持他人的善念。
四、接纳浑浊,能让浑浊澄清,这是大胸怀、大格局、大气魄,这才是真功夫。
五、和谐幸福的人生是愿意担当为别人举火把。
否则,我们都会在危险、恐惧和语无伦次中苟活。
六、宁静之后的再启动,是强劲而有力的加速度。
七、一个人成熟的生命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0%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所有的发生都是自己创造,生命的意义在于超越。
八、所有的成功皆来自准确地选择;所有的祝福皆来自我们的知道和做到;所有的力量都掌控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九、不充盈是大智慧,因为盈后是亏,盛极必衰,事物发展到顶峰一定要走下坡路。
留有余地给人方便,其实就是给自己留有发展空间。
十、为了自己不摔跟头,得观察人家为什么摔跟头?外在世界所有的发生,都是我们时时内观自己的镜子。
道德经第十五章经典故事
![道德经第十五章经典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60d4b4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95.png)
道德经第十五章经典故事《篇一:道德经第十五章经典故事》我有个朋友叫老张,这人特别有意思。
他在我们那一片,就像是个有点神秘的人物,就像《道德经》第十五章里描述的那些古之善为士者一样,透着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气质。
老张平时话不多,但只要一开口,就好像能说出点让人深思的话来。
有一次,我们一群人打算去山里露营。
这事儿是我组织的,当时我兴高采烈地把大家召集起来,准备了各种装备,帐篷啊、烧烤架啊之类的。
我就像个兴奋过头的孩子,满脑子都是在山里如何玩乐的场景。
到了山脚下,大家开始往山上走。
我背着个大背包,累得气喘吁吁的,还一个劲儿地催促大家走快点。
这时候老张不紧不慢地走在队伍中间,他穿着一双旧旧的登山鞋,背着个看起来不大但很实用的包。
我就冲他喊:“老张,你咋走这么慢呢,跟上啊!”老张笑笑说:“急啥,这路得一步一步走稳咯,就像做事一样,慌慌张张的容易出岔子。
”走着走着,前面有一条小溪横在路中间。
溪水不算深,但水流有点急。
我当时想都没想,就准备一脚跨过去。
老张却拉住了我,说:“你看这溪水,看着能轻易过去,其实暗藏玄机呢。
你得先观察观察。
”我有点不耐烦,说:“老张,你咋这么小心呢,不就是条小溪嘛。
”老张没理我的抱怨,他找了根树枝,在水里戳了戳,又沿着溪边走了一小段,发现了一处水比较浅而且水流平缓的地方,然后轻松地跨了过去。
他回头对我说:“你看,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得谨慎一点。
”到了露营的地方,我就开始忙着搭帐篷。
我按照说明书上的步骤,手忙脚乱地弄着,结果半天都没搭好。
老张过来了,他也不说话,就静静地看着我折腾。
我着急地说:“老张,你倒是帮帮我啊。
”老张这才慢悠悠地说:“你这搭帐篷就像你做人一样,毛毛躁躁的。
得先把基础打好,一根杆子一根杆子稳稳地插好,就像做人要有根基一样。
”然后他接过我手中的东西,有条不紊地开始搭起来。
不一会儿,帐篷就搭好了。
晚上,我们围坐在篝火旁。
我对老张说:“老张啊,今天我算是服了你了。
你这人做事情真有一套。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https://img.taocdn.com/s3/m/641d5ed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d.png)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出自《道德经》第十五章。
意思是,遵行道之人不追求富有、盈满。
正因为不崇尚盈满,所以能推陈出新。
曾仕强先生解读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懂得这个微妙玄通道理的人,会始终保持不求满足的心态。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因为它始终不盈满,所以能够不断地继旧开新。
这才是最要紧的东西。
满满的容器,是装不进去东西的,也产生不出新的东西。
不求过多,不求过快,即使有所新成,也不能夸示于人,这是修道人的修养。
我们不反对变,也不反对新,但是我们反对乱变,反对不成熟的新。
很多人担心先机被人家夺了,为了抢快,没有准备好就宣布出结果了,大家一看乱七八糟的,欲速则不达。
傅佩荣先生解读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持守这种“道”的人,不会要求圆满。
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所以能够一直去旧存新。
保此道者不欲盈。
持守这种“道”的人不会要求圆满,为什么?因为宇宙万物不可能圆满。
它们是来自于道,又回归于道,一直在变化之中。
从头到尾圆满的只有一个“道”本身,而宇宙万物只要有变化,就代表它不可能圆满。
我们可以朝着圆满的目标前进,但在有生之年不可能真正达到圆满。
故能蔽而新成。
正因为没有达到圆满,所以可以一直去旧存新。
“蔽”代表达到一种存在的程度了,已经存在了,就代表“蔽”了、过去了,那后面怎么样可以去旧存新呢?就是你可以“蔽而新成”,知道自己是“蔽”,再可以推陈出新。
这里提醒我们,人生任何目标都要从长远的眼光来看,现在只是一个阶段的成就而已。
所以你要一直处在去旧存新的状态中,否则很难说你是悟道的。
可以参考第22章“敝则新”三个字,敝旧将可更新。
可见这两者是相反相成的。
承认自己是旧的,那就有一个新的开始。
那新的一旦出现,又变成旧的,就继续往未来的“新”去发展。
所以“敝则新”跟“蔽而新成”是可以搭配起来的。
南怀瑾先生解读保此道者不欲盈。
我们的寿命,欲想保持长久,在年纪大的人来说,就不能过“盈”过“满”。
苕木匠读《道德经》第十五章(上):“士者”是谁
![苕木匠读《道德经》第十五章(上):“士者”是谁](https://img.taocdn.com/s3/m/4276a1d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3.png)
苕⽊匠读《道德经》第⼗五章(上):“⼠者”是谁第⼗五章⼈才的选拔标准(原⽂)古之善为⼠者,微妙⽞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译⽂)古代那些优秀的智者中负责教化的官员,他们彻底了解世界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世事洞明,其⽂化素养都达到了极⾼的程度,以⾄于会使我们感到难于从⼈群中将他们识别出来。
正因为难于从⼈群中识别他们,所以我们只能勉强地描述他们的特征。
他们为⼈谨慎,如⼤象在冬季的冰⾯上过河⼀样⼩⼼翼翼;他们时刻保持警惕,如惧怕攻击的犹⼀般,对所有⼈都⼼存敬畏;他们仰⾸挺胸的样⼦庄严⽽稳重,好象正在参加别⼈的宴会;他们⾏动随意,有如即将融化的冰雪;他们为⼈厚道⽽朴实,如同未经过加⼯的⽊材;他⼼胸宽⼴,有如开阔的⼭⾕;他们融⼊民间时没有多少出众之处,仿佛就是⼀个普通的平民百姓。
谁能够在不好的环境中依然保持内⼼的平和,安贫守道,⽽不同流合污?这种⼈⼀定会在⽣活的磨励中慢慢地修炼成为⼀个纯粹的、公正廉洁的优秀⼈才。
谁能够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使⽤这种⼈才,就可以慢慢地扭转社会的不良风⽓,从⽽开创⼀个欣欣向荣的新局⾯。
坚守以上⾏为准则的⼈,不会有实现⾃我满⾜的野⼼。
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实现⾃我满⾜的野⼼,所以才能够违护现有的政治制度,⽽不标新⽴异地弄⼀套新的体制出来。
第⼀节 “⼠者”是谁“古之善为⼠者,微妙⽞通,深不可识。
”“古之善为⼠者”的意思就是:古代做得最好的“⼠”。
但“⼠”⼜是个什么⼈呢?这就是阅读本章需要弄清楚的第⼀个问题。
我们还是先看⽼⼦⾃⼰的解释吧。
他在《道德经》中有三章提到了“⼠”:⼀是本章所说的“古之善为⼠者”。
从后⽂的描述来看,这个⼈具有谨慎、敬畏、恭敬、洒脱、朴实、豁达、不张扬等诸多常⼈少有的优点,所以他应当是⼀个世事洞明的智者,是⼀个⽼⼦理想中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十五章给我们的启发【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古之善行道的人,深奥玄妙,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因为玄妙莫测不容易让人认识,所以下面的描述有些勉强:小心谨慎地好像在冬天渡大河;犹豫不决、畏首畏尾地好像怕惊动了四方邻居;拘谨严肃地好像是在作客;潇洒涣散地好像是冰在溶化;敦厚老实地好像是很朴实;心胸豁达开阔地好像山谷一样幽深;融入任何事物中去都能水乳交融。
现代启发本段阐述的内容阐述的是:成大事人高境界的行为规范。
在没有制定出周密的计划,没有十足把握的时候,要体现出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高度紧张、高度重视;在为人处事方面,要谦虚谨慎、虚怀若谷,毕恭毕敬低调处理;在处社会方面,要敦厚纯朴、心胸豁达,能够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刘伯承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面对内忧外患、满目疮痍的国家,面对水深火热的人民,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他毅然放弃了显赫的地位和丰厚的待遇,投身于轰轰烈烈大革命的洪流中去。
在战场上他是一员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虎将;在生活中他又是一个无微不至的慈祥长者;面对文化落后的彝族同胞,他可以和他们的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全国解放后他功成身退,在军政大学潜心研究军事理论。
他的一生轰轰烈烈而又谦虚低调,留给后人的是一本永远也学不完的书。
曾国藩研究了三年《道德经》以后,大彻大悟,展现于世人的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桀骜不驯、凶神恶煞的“曾剃头”了。
为使自己的学生李鸿章更好的发挥才干,曾国藩宁愿让出自己的位置;为联络旷世奇才左宗棠,曾国藩情愿把自己比作“雌”把左宗棠比作“雄”;攻下洪秀全的首都南京以后,曾国藩秋毫无犯,没有拿走任何财宝;打败洪秀全以后,曾国藩没有居功自傲,而是急流勇退,他毅然解散了他苦心经营的军队。
曾国藩坚忍不拔、矢志不移,以屡败屡战而著称;曾国藩识人善任,不拘一格用人才,以发现重用李鸿章、左宗棠而著称;曾国藩勤俭持家、谦虚低调,以《曾国藩家书》而著称;办事严谨周密、滴水不漏,以功成身退解散军队而著称。
老子指出善为道者的行为规范,曾国藩几乎都做到了,所以他能够成为三朝元老,成为后人推崇的典范。
对青少年的道德启发老子为成大事的人指出了行为规范,引申到青少年身上就是要做到:“反求诸己、宽以待人。
”城市里:两台汽车互不相让,结果后面停了一长串,这种事没少见吧?工作中:“别人都在玩,凭什么要我干?”这种话没少听吧?校园中:“老师偏心眼,我们怎么学得好?”这种牢骚没少发吧?凡是先找别人的原因,自己是“墨索里尼总是有理”,这种人往往被世人唾弃,然而轮到自己的时候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反求诸己呢”?古人云:“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坏者是吾友”,这里的“坏”指的是缺点和过失,大有反求诸己的君子风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用什么方法和态度对待错误和过失。
战国时有个楚庄王,继位三年,整天沉迷于声色犬马,朝政荒废,国无宁日。
扬言谁敢进谏,一律腰斩。
一个大臣拜见,向他请教一个谜语:“一只大鸟,三年不叫也不飞,请问这是一只什么鸟”?庄王想了想,恍然大悟,果断回答:“三年不鸣,一鸣则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则冲天”。
楚庄王立刻遣散美女,释放鸟兽,重用良臣,重整朝纲。
没用几年就赢得了春秋五霸的地位,庄王反求诸己的故事亦被后人传为佳话。
三国时有个将军吕蒙,骁勇善战、勇冠三军,但他是一个文盲,自己还沾沾自喜。
一天孙权对他说:“光有一身好功夫,不懂兵法,没有谋略,充其量是一个勇将,要想当个指挥三军的大都督,就很难了。
”吕蒙翻然悔悟,从此以后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了东吴文武双全的三军大都督。
在收复荆州的战役中,瞒天过海、白衣渡江、火烧烽火台、活捉关羽,充分体现了吕蒙的大智大勇,为东吴立下了汗马功劳。
恰恰相反文过饰非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知错不改反而还变本加厉,为的就是他们那张虚荣的面子。
战国有个宋镶公,宋国和楚国两军对垒,当楚国大军渡江时,他的大臣建议:“半渡而击之,必大获全胜”,他说:“我要以仁义得天下”,不予采纳。
楚军全部渡江后,大臣又建议:“立足未稳而击之,必大获全胜”,他又说:“我要以仁义得天下”不予采纳。
结果两军开战,宋镶公大败而归。
为后人留下了千古笑柄。
人区别于动物的原因之一,就是人知羞耻、顾面子。
面子谁都有,唐太宗李世民的面子够大吧?有一次唐太宗手拿一只漂亮的鹦鹉在御花园中散步,心情非常愉快。
忽然发现魏征来了,连忙把鹦鹉藏于怀中,当魏征离开时,唐太宗拿出心爱的鹦鹉时,已经活活憋死,唐太宗的面子扫地怒不可遏,冷静下来一想:“原来魏征是担心朕沉迷于声色犬马、荒废朝政”。
魏征看到了这一幕,故意拖延时间,迟迟不走。
魏征死后,唐太宗痛心疾首:“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离去,从此朕少了一面镜子”!这段美谈流传千古,至今为世人津津乐道,唐太宗是反求诸己的典范。
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反求诸己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洒落在我们身上尘土,就像我们身上的缺点和过失。
反求诸己、知错就改,就相当于抖掉身上的尘土,同时脚踩尘土,自己随之而升高,踩着不断升高的尘土,必然达到新高度,前途必然豁然开朗。
全民族倡导反求诸己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指日可待。
对企业管理的启发老子规定的行为准则,对企业管理也适用。
前面谈到了学习型企业、导师型领导;谈到了企业文化、人文素养和品位服务;本章我们来谈谈“技术经营”的话题。
这些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代表深层次的企业形象,所体现的是深层次的企业行为规范。
在经营活动中,技术领先型企业和技术经营型人才的优势非常明显。
因为把技术延伸到经营活动中去,就等于提高了经营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代之而来的就是把浮于表面的企业形象,透视到深层次的企业文化中去了。
在经营过程中,把技术服务放在前,待取得完全信任后,开始经营活动,大有高屋建瓴之势,成功率和利润率能够双丰收。
几乎所有的企业营销人员都遇到过针锋相对的价格“审判”的尴尬局面,这是经营活动中非常忌讳的局面。
为甲方提供让企业集团和加工作坊一起进行价格竞争机会的根本原因,在于营销人员的素质低下和知识单一,营销人员的才干不能代表企业形象所致。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凡用兵之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政攻城”。
针锋相对的价格审判乃商业谈判中的“攻城”之法,“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最终给企业带来的后果是让利销售,不由自主的把企业卷入了价格争霸的低级竞争漩涡。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回避商业活动中的“攻城”局面呢?答案是技术经营所提供“高品位”的服务。
鬼谷子在他的纵横学说《阴符》十四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
他认为:凡所说的话、所办的事都是在为对方着想的,就一定不会被人拒绝,而且还大受欢迎。
鬼谷子的这套穿梭外交理论,正好用在高品位的技术服务上,特别是在技术难度大、高附加值的项目中。
“闻道有先后,素业有专攻”,甲方也好、设计师也好、总包方也好,仅针对专业技术而言,他们没有我们专,往往我们的一个建议、一句行话,就能够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当他们感到我们是全心全意的在为他们服务的时候,经营活动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这就是商业活动中的“伐谋”和“伐交”。
那种审判式的价格谈判的尴尬局面就很难发生了。
如何才能实现高品位的服务呢?这就要求我们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要做到:能识一点图、懂一点加工工艺、知一点安装工程、通一点市场、会一点电脑、谈及管理也可滔滔不绝,如果再加上博览群书、知识渊博的话,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有了这些知识和经验在商业活动中总能够找到服务切入点,一旦服务体现出了品位,企业形象就大大的提升了一步,遭受甲方“审判”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实践证明“技术经营”所提供的“品位服务”,这一套全新的服务理念,不仅仅针对国内工程市场适用。
针对国际工程市场,笔者通过几次市场小试牛刀,简直妙不可言。
【原文】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惟不盈,故能蔽之而新成。
谁能把一个混浊动荡的局面安定下来呢?只要他能够让局面平静一下,就会慢慢地澄清。
谁能长期保持长治久安呢?只要他能够把新事物推动一下,就会慢慢地生长起来。
掌握此道的人要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
由于他谦虚、低调,就能够把新事物发扬光大。
现代启发本段老子用“静之徐清”“动之徐生”阐述了一种“和平演变”“推陈出新”的方法。
完全按照事物规律和法则行事,“静”可以使混浊澄清,“动”可以推动新事物的发展。
毛泽东就是运用此道的大智慧者,他善于用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来做大文章,从而掀起波澜壮阔的大局面。
战争年代掀起了学习刘胡兰、董存瑞、欧阳海、丘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事迹的热潮,从而带动亿万人民为中国人们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说到雷锋,全国人民都知道,他的精神整整感召了一代人,分析一下雷锋所做的事:一颗螺丝钉、一分钱、帮助一个老人、不知疲倦的工作、……等等,没有哪一件事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就难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做好事”,这就是毛泽东对雷锋的评价;铁人王进喜,咱们的好县长焦裕禄,掏粪模范石传祥……,简直不胜枚举。
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
毛泽东是把平凡人做的平凡事,塑造成英雄事迹,从而带动全社会轰轰烈烈、干劲冲天大局面的第一人。
对青少年的道德启发老子说:“静之徐清”。
对青少年来说,需要排除一切外来的杂念,静下心来读书。
养成有规律、有计划的学习和生活作风,是每一个优秀学生必备的条件,严格按照规律进行,对学习和成长有很大帮助。
在制定规律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常规。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暑假或寒假以后,总有几天时间,大家很难入境,人们习惯于把它叫做“收心时间”。
我们也有这样的经历,一场“壮怀激烈”或者“荡气回肠”的电影过后,心情很难平静下来。
如果我们安排这样的时间来学习的话,有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每一个优秀的学生都不能忽略体育锻炼,但是决不能把剧烈运动和安静学习绞在一起,剧烈运动要放在安静学习以后。
即便是剧烈运动以后,也一定要有缓冲时间再进行安静学习。
否则静不能静,动不能动,脑海里就像糨糊一样变成一了锅粥。
我们要强调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们要提倡体育锻炼。
只是要提醒的是注意学习、生活、娱乐、体育锻炼的科学合理的计划性。
只有按照科学合理的计划行事,才能够做到孙子兵法中的:“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
老子说:“动之徐生”。
只要给青少年树立学习的榜样,只要大力倡导,就会全面铺开。
六、七十年代,全国兴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
那时的青少年,以学雷锋做好事为荣,哪怕是一分钱、一颗螺丝钉,也要捡起来交给警察叔叔。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地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无尽的支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