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
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1. 焉:用作助词,常用于句末,表示赞叹、反诘、疑问等语气。
例如:子孙视之,比于赤子,焉能束书而不读?(《论语·为政》)——后人焉能忘此?(表示赞叹)2. 也:助词,表示句末语气,可译为“呢”。
例如:天下之士,不知何时止而不簧也。
(《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名的学士,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停止过不说话。
(表示疑问)3. 以:用作介词,表示原因、方式、目的等。
例如:累积成堆,所以不以工自名。
(《聊斋志异·促织》)——聚集在一起而成为堆,所以不以自己的劳动成果为荣耀。
4. 因:用作介词,表示依靠、凭借。
例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宾客带着礼物来蔺相如门上谢罪。
(表示依靠)5. 于:用作介词,表示对象。
例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一定有我的老师。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跟随他们,遇到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表示对象)7. 乎:用作助词,表示句中停顿。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是很快乐吗?(表示句中停顿)三、焉乎者也焉乎者也是中国古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子结构,用来表示句末的语气。
其中,焉和乎是虚词,用来表示疑问、赞叹、反诘等语气;者也则是助词,用来表示句末停顿,通常和焉、乎一起使用,用来表示疑问、赞叹、反诘等语气。
例如:夫子與子路于陈。
(《论语·公西华侍坐》)——夫子和子路在陈国。
(表示疑问)今者项庄拔剑舞,士皆寂然,不有加亦。
(《项羽本纪》)——现在项庄拔剑舞动,士兵们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动弹。
(表示赞叹)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澭之战》)——攻打不下来,包围又断绝,我们还是回去吧。
(表示反诘)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不是很快乐吗?。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实词1.<形> 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2.<形> 安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动> 养。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所安:养生的东西。
)4.<副> 表疑问或反问。
《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译为“怎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隆中对》:“君谓计将安出?”《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5.<代> 表处所。
可译为《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哪里”,“什么地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本 1.<名> 根源,起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2.<副> 本来,原来。
《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比1.<动> 靠近。
《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动> 比较。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动> 比拟,认为《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和……一样。
4.<介> 及,等到。
《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鄙 1.<形> 鄙陋,目光短浅。
《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毕 1.<动> 完毕。
《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
2.<副> 尽;都;全。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口技》:“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文言文虚词例子及翻译
一、之1. 例子:《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
”2. 翻译:之,此,这。
句意为:天下的人都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皇帝的小儿子。
二、者1. 例子:《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翻译:者,……的人。
句意为: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三、乎1. 例子:《离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 翻译:乎,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
句意为:青青的衣领,我心情悠悠。
四、其1. 例子:《孟子·离娄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2. 翻译:其,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
句意为:君子有三种快乐,而成为天下之王并不在其中。
五、于1. 例子:《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王使人骂我,吾亦骂之。
”2. 翻译: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句意为:我听说汉王派人骂我,我也骂他。
六、以1. 例子:《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翻译:以,介词,表示原因、方式等。
句意为:那温柔美丽的女子,是君子所喜欢的伴侣。
七、而1. 例子:《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
’”2. 翻译: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因果等。
句意为: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八、之1. 例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自卫返鲁,自卫反鲁。
”2. 翻译: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意为: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
九、矣1. 例子:《史记·项羽本纪》:“吾欲与将军共会王,可乎?”2. 翻译:矣,语气词,表示陈述、感叹或疑问。
句意为:我想和将军一起会见大王,可以吗?十、也1. 例子:《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翻译:也,语气词,表示陈述、感叹或疑问。
句意为:那温柔美丽的女子,是君子所喜欢的伴侣。
总之,文言文虚词在句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句]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句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句,欢迎阅读初中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及例句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初中文言文虚词以字的用法及例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附课本原句及翻译)
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附课本原句及翻译)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每个词的含义,这是我们了解文言文含义的基础。
昨天,我们学习了50个常考的文言文实词。
今天,我们整理出了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必考虚词。
1、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
“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依靠)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
(把)徐喷以烟(用)以衾拥覆。
(拿)(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
文言虚词整理
文言虚词整理【而】1. 连词①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成“又”。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递进,可翻译为“并且”过“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③表承接,可翻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
例1: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例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感。
(《师说》)④表转折,“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⑤表假设,可翻译为“如果”、“假如”。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⑥表修饰,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⑦表因果,“因而”。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⑧表目的。
例1: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例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 代词①第二人称,你,你的。
例: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3. 助词①相当于“以”,表范围。
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系辞》)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
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③用于句末,相当于“耳”。
如: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4. 动词①如,好像。
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何】1. 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例1: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例2: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例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 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岂”“怎”。
文言文虚词翻译及例句
一、助词助词是文言文中最为常见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意义,主要起到辅助、连接等作用。
1. 的(de)翻译:的,表示所属关系。
例句:孔子之门,弟子众多。
(孔子门下,弟子众多。
)2. 于(yú)翻译:在,表示处所。
例句:吾于斯,见其美矣。
(我在这里,看到了它的美好。
)3. 以(yǐ)翻译:以,表示原因、目的。
例句:以其才高,故得人爱。
(因为他有才华,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
)4. 而(ér)翻译:而,表示转折、递进、顺承等关系。
例句:孔子学琴于师襄,既学之,又问之。
(孔子向师襄学习琴,学完后,又向他请教。
)5. 之(zhī)翻译:之,表示代词、指示代词、助词等。
例句:吾友之死,吾痛之。
(我的朋友去世了,我感到非常悲痛。
)二、介词介词是文言文中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关系的虚词。
1. 在(zài)翻译:在,表示处所。
例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一般,日夜不停。
”)2. 于(yú)翻译:于,表示时间、处所、原因等。
例句:吾友于今日逝矣。
(我的朋友在今天去世了。
)3. 以(yǐ)翻译:以,表示原因、目的。
例句:孔子以礼待人,故人皆敬之。
(孔子用礼待人,所以人们都尊敬他。
)4. 于(yú)翻译:于,表示时间、处所、原因等。
例句:孔子于陈,见民之劳,欲教之。
(孔子在陈国,看到百姓劳苦,想要教化他们。
)三、连词连词是文言文中表示句子之间关系的虚词。
1. 且(qiě)翻译:并且,表示递进关系。
例句:孔子且行且歌,曰:“吾道一以贯之。
”(孔子一边行走一边唱歌,说:“我的道是一贯到底的。
”)2. 而(ér)翻译:而,表示转折、递进、顺承等关系。
例句:孔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孔子说:“有仁爱之心的人爱人,有礼貌的人尊敬人。
”)3. 故(gù)翻译:因此,表示因果、结果关系。
例句: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课文例句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课文例句一、【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师说》)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登泰山记》)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文言文虚词例句及翻译
1. 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2.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3.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所学。
4. 例句:孟尝君知其贤,而使将楚。
翻译:孟尝君知道他的贤能,就派他带兵去楚国。
5. 例句:夫战,勇气也;胜,智勇之略也。
翻译:战争,需要勇气;胜利,则需要智慧和勇略。
6. 例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翻译: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7. 例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问那渠道怎么会这么清澈?因为有源头不断涌出的活水。
8.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翻译: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9. 例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翻译:尊敬自己的老人,也要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也要爱护别人的孩子。
10. 例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事物连一瞬间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
11. 例句:满招损,谦受益。
翻译: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12. 例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翻译:在平安的时候要想到危难,想到危难就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可以避免灾祸。
以上例句中,文言文虚词起到了连接、转折、补充等作用,使得句子结构更加完整,表达更加丰富。
学习文言文虚词对于理解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言文虚词例句翻译
1. 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2. 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3. 例句: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孟子说:“坚持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背离正道的人会得到很少帮助。
”4. 例句:左传曰:“战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翻译:《左传》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不可不认真观察。
”5. 例句: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翻译:庄子说:“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穷。
”6. 例句:韩非子曰:“人生有命,富贵在天。
”翻译:韩非子说:“人生有命运,富贵由天意。
”7. 例句:史记曰:“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翻译:《史记》说:“自古以来,成就大事的人,不仅要有超越时代的才华,还必须有坚定不移的意志。
”8. 例句:屈原曰:“吾闻君子之度,不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翻译:屈原说:“我听说君子度量,不会用小人的胸怀去衡量君子的心灵。
”9. 例句:李斯曰:“吾闻之,人生如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翻译:李斯说:“我听说,人生如梦,富贵不能使人放纵,贫贱不能使人改变,威武不能使人屈服。
”10. 例句:诸葛亮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诸葛亮说:“不淡泊无以明志,不宁静无以致远。
”通过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到文言文虚词在文言文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虚词虽然不具实际意义,但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限制等语法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严谨,表达更加准确。
在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重对虚词的掌握和运用。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言文虚词及例句翻译
一、助词1. 也例句: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 矣例句:子路曰:“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翻译:子路说:“我听说君子学习,亲近自己的亲人,这是仁;教育人民,这是善。
”3. 之例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4. 的例句: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孟子说:“行得正道的人会得到很多帮助,偏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帮助。
”二、连词1. 而例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2. 且例句: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翻译:孟子说:“富贵不能使我放纵,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威武不能使我屈服。
”3. 且例句: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孔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为人谋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4. 以例句: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翻译:孟子说:“行得正道的人会得到很多帮助,偏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帮助。
”三、副词1. 乃例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2. 且例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明白天命,六十岁能顺应自然,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矩。
”3. 犹例句: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翻译: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当别人的老师。
”4. 乃例句: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一种器物。
”综上所述,文言文虚词虽无实义,但在表达句意、篇章结构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含翻译文言文中常用的虚词之一是“之”。
作为代词,它可以代替人、事或物。
通常用于第三人称,翻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XXX和XXX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XXX作战。
《曹刿论战》),“XXX,并杀两尉”(XXX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肉食者谋之”(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
有时也可以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翻译为“我”。
例如,“XXX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假如XXX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
作为助词,它有多种用法。
作为结构助词,通常翻译为“的”,有些情况下可以不翻译。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曹刿论战》)。
作为音节助词,通常用于调整音节,无实际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XXX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
作为动词,它可以翻译为“到”或“往”。
例如,“吾欲之南海,XXX?”(我想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为学》)。
另一个常用的虚词是“者”。
作为结构助词,通常翻译为“……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XXX”(于是XXX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愚公移山》)。
①《出师表》中提到,对于那些作恶违法的人或是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由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
②《为学》中说,如果去做一件事情,就算这件事情看起来很难,也会变得容易;但如果不去做,本来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
③《唐雎不辱使命》中提到,XXX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仅仅是因为有先生您的存在。
①《愚公移山》中提到,北山下有一个名叫XXX的人,他已经快90岁了。
②《隆中对》中提到,XXX这个人就像是人间卧伏着的龙一样。
文言文各种虚词解释翻译
一、助词1.者:表示停顿,引出话题。
译:……的人、……的事物。
例: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
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着。
2.也:表示肯定、判断。
译:……啊、……呀。
例:师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老师说道:“把书交给他,让他学习其中的句子,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除疑惑的人。
”3.之:代词,表示代替前面提到的事物。
译:他、她、它、这、那。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4.乎:疑问代词,表示疑问。
译:谁、什么、哪儿。
例:吾欲之南海,吾将安归?译:我想去南海,我将去哪儿?5.者: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译:……的。
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二、连词1.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
译:而且、但是、并且。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青色,是从蓝色中提取出来的,但是比蓝色更青。
2.则:表示转折、递进、假设等关系。
译:但是、就、那么。
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高兴吗?”3.故:表示因果、结果等关系。
译:所以、因此。
例: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译:我听说君子学习,亲近自己的亲人,这是仁;教育民众,这是善。
4.以:表示手段、方法等关系。
译:用、以。
例:吾欲之南海,以告之吾友。
译:我想去南海,用这个告诉我的朋友。
三、副词1.然:表示肯定、同意等关系。
译:是的、当然。
例:师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老师说道:“把书交给他,让他学习其中的句子,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除疑惑的人。
”2.乃:表示转折、强调等关系。
译:竟然、就是。
例: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耳顺,七十岁随心所欲,不越过规矩。
文言文虚词整理加翻译
一、文言文虚词概述文言文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不表示实在意义,但具有语法作用的词。
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理解文意、掌握语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对文言文虚词进行整理及翻译。
二、文言文虚词整理及翻译1. 也(1)结构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语气。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论语》)翻译: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所学。
(2)代词,表示“这,那”。
例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也。
(《师说》)翻译:这就是为什么学者不能不深思熟虑、谨慎选取的原因。
2. 而(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想去南海,怎么样?(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例句: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曰:“必也正名乎?”(《论语》)翻译:子路说:“卫君等待您来治理国家,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必须先正名。
”3. 其(1)代词,表示“他,她,它”。
例句:吾欲观其色,知其喜怒。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想看看他的脸色,了解他的喜怒。
(2)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后,表示强调。
例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集·诫子书》)翻译:君子的行为,静心修身,节俭养德。
4. 以(1)介词,表示手段、方法。
例句:吾以剑自随。
(《庄子·养生主》)翻译:我随身携带剑。
(2)介词,表示原因、目的。
例句:是以吾言不可不慎也。
(《庄子·逍遥游》)翻译:因此,我的话不可不谨慎。
5. 于(1)介词,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
例句:吾尝游于东海之滨。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曾经在东海之滨游玩。
(2)介词,表示被动。
例句:吾欲与子偕亡,子将何如?(《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想和你一起死去,你将怎么办?6. 于(1)介词,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
例句:吾尝游于东海之滨。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曾经在东海之滨游玩。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而是”)(2)表递进。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夫赵强而[表并列]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何1、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前置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怎么” “多么”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3、复音虚词(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怎么回事呢]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2)“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何以战(《曹刿论战》)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承接。
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4)表转折。
可译为“但是” “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假设。
可译为“如果” “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逐而得之(《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吾攻赵旦暮可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虚词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例句一】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例句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例句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例句四】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例句五】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要加以改正。
【例句六】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则常常忧愁。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要加以改正。
”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则常常忧愁。
”在这段文言文中,我们看到了虚词的运用。
如“而”、“乎”、“也”、“焉”、“之”、“其”、“于”、“于”等,它们在句子中起到了连接、修饰、疑问等作用。
“而”字在这里表示顺承关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而”连接了“学”和“时习之”,表示学习并且时常复习。
“乎”字在这里是疑问语气词,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乎”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的表达。
“也”字在这里是句末语气词,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也”表示陈述语气,使句子显得更加完整。
“焉”字在这里是兼词,表示“在其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中的“焉”表示在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之”字在这里是代词,表示“他”,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为学》)2、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隆中对》)3、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远远看见蔡桓公就转身就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尉官将长剑挺立起来,(即举起长剑),吴广奋起反击,夺了剑并杀掉了尉官。
《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喝得很少就会醉了,并且(太守在宾客中)年龄最大,因此(太守)自己给自己取号“醉翁”《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到待人处世的道理并适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论语)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始得西山宴游记》)4、其(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论语〉十则》)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任何的一种声音《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屠夫十分害怕,担心在前后受到狼的攻击《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
(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唐雎不辱使命》)(二)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
(《送东阳马生序》)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5、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所以先帝(刘备)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来驱使它,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力量,就连山的九牛一毛都不能毁掉《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管理人民,不是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是靠山溪的险恶,威慑天下,不是靠兵器的锋利。
《〈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①屠惧,投以骨(屠夫害怕了,用骨头扔(狼)《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于是答应先帝竭尽全力奔走效劳《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狼》)②以光先帝遗德(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岳阳楼记》)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不应该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始得西山宴游记》)(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说新语〉三则》)6、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①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在哪里《愚公移山》)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打仗是那些做高官得厚禄的人来策划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论战》)3.代词,相当于“之”。
①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①不复出焉(不再出去《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但是)大国是难以估计的,恐怕有埋伏。
《曹判论战》)7、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即使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岂能是区区五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交换的么《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三峡》)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即使很愚笨,但是最终也收获了很多知识。
《送东阳马生序》)8、然(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①父利其然也(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伤仲永》)②谓为信然。
(说确实是这样。
《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始得西山宴游记》)(三)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①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
(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隆中对》)(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醉翁亭记》)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