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本质的认识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
美源于自由创造 1.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 特征之一; 2.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还发展了人本身。
第二节 美和真善
真:合乎规律性。 善:合乎目的性(合乎功利性,人的目的性都体现 一定功利要求)。 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康德:无目的的 合目的性)。 狄德罗:“真善美是些十分近似的品质,在前面两 种品质至上加上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 美,善也显得美。”
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在论述和研究美而不是在研究丑, 传统美学思想的主流是在论述和研究美而不是在研究丑,研究 丑远不及研究美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 丑远不及研究美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 上丑只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附带提出的话题, 上丑只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附带提出的话题,丑还未成为一个 独立的审美形态,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审美范畴。 独立的审美形态,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审美范畴。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第一节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
人的本质——实践 美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生活的本质——实践
马克思批判两种倾向:
旧唯物主义:美是客观存在的,把美看作事物的纯自然属 性的感性形式(见物不见人)——亚里士多德、博克。 唯心主义:从根本上否认美的客观存在本身,认为美是主 观的——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 阿多诺:“丑的事物的确是一个历史的和中介的范畴。该范畴或许是在
古风艺术向后古风艺术过渡时期出现的……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 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 古风艺术向后古风艺术过渡时期出现的 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 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丑,是对恐怖的实体性模仿,一般散布在忏悔的形式 之中。随着神秘的恐怖性逐渐淡化与主观性的相应增强, 之中。随着神秘的恐怖性逐渐淡化与主观性的相应增强,古代艺术中丑 的特征变为禁忌的目标(尽管这些特征原本作为强化禁忌的载体)。 )。继 的特征变为禁忌的目标(尽管这些特征原本作为强化禁忌的载体)。继 主题及其自由感形成之后,和解的思想随之产生, 主题及其自由感形成之后,和解的思想随之产生,丑也随之展露出自 己。”

第三章美的本质

第三章美的本质

梅花的形象不等于梅花。美是客观
的观点,其错误是把“象”和“物” 混淆
起来了。“物”是实在的世界,“象” 是
知觉的世界。形象——这种非实在 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包 含有人的创造。借郑板桥的话,物 的形象不是机械反映的“眼中之竹”, 而是主动、创造性看后形成的“胸中 之竹”。 •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 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 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 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
• 心和物不是两个东西。马祖道一说:“凡所见色,皆是 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世界
•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 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 也是艺术的本体 。
• 中国美学在意象的一个最一般的规定就是情景交融。王 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好像是两个东西,“而实不可 离” 。
•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 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来看此花时,此花 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传习录》)
(二)主观论
主观论认为,美在心,即美是主 体心灵的产物。
高尔泰认为是美感决定美: “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有
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 人感到,它就不存在。” “人的心灵,是自然美之源泉, 也是艺术美之源泉” “美与美感虽然体现在人物双方, 但是绝不可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 “我们凝望着星星。星星是无言的,冷漠的,按照大 自然的律令运动着,然而我们觉得星星美丽,因为 它纯洁,冷静,深远。实际上,纯洁,冷静,深 远,……等等,和星星无关,因为这是人的概念。 星星自身原始地存在着,无所谓冷静,纯洁,深远。 它们是无情的,因为它们没有意识,它们是自然。”

第三章 美的本质

第三章  美的本质

一、词源学中的“美”

古希腊语: kalos 指內在素质的優良,也包括外表形式的美 丽可爱。

在拉丁语中:belus。 更多具有“娇小”、“青春”等等表示肉 体性状的意义,具有情欲的暗示。


来源于拉丁文的法文beau既表示肉体又表 示道德,有时还用来对阶层、制度进行价 值判断。 现代英语中beau还有这方面 的含义:1. 花花公子,好打扮者 2. 喜修饰者 beau monde 时髦界... 3. 宝儿,法国,好修饰 的人,花花公子 4. 美好的
《资本论》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 蜂高明的地方 , 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 前 , 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 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 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 即已经观 念地存在着。”
其次,进一步说,美是人类符号实 践的产物




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类其别于动物的一个 基本标志; 创造和使用符号也是人类实践的一个基本 内容; 人类实践的“有意识”和“自由自觉”的 特点,总要通过符号表现出来; 人类所创造和欣赏的美,必定存在于具体 可感的符号实践中。

在印度语中:saundarya 词源意义是“有咸味”,具有“媚”的暗 示,引申为“文雅”、“优美”和“形”、 “情”、“量”、“似”、“笔墨”一起 合称为绘画的六种主要成分,有时还具有 表示青春的欢爱与相思,即印度美学中的 “艳情”。
古代汉语
“美”的词源学解释有两种
“羊大为美”


《说文解字》“美, 甘也,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膳也。 美与善同意。”
奥地利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 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 “[语言]现象,没有有什么共同的东西”, 只有“许多不同方式的相互联系”。“意 义即使用”。“在实际生活中,当人们作 出审美判断时,诸如‘美的’‘美好的’ 之类的形容词,几乎不起任何作用”。

美的本质与特征讲解

美的本质与特征讲解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 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 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 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 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 低唱。
“意境” “形神兼备”
(三)感染性
美的感染性是指美
具有一种使人感动 的特性。它意味着 一种精神性快感。 这种快感不同于生 物本能的满足,而 是一种精神的愉悦 和升华。
(四)无功利性
1、主体的无功利性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的现实 功利性考虑被忘却,在对 美对象的静观中获得自由。 2、客体的无功利性 客体的直观形象执著地从 功利性中超脱出来,抢夺 观察者注意的中心。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 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 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巷 戴望舒
像梦中飘过 消散了,甚至她的 一枝丁香地, 太息般的眼光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丁香般的惆怅。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到了颓圮的篱墙, 彷徨在悠长、悠长 走尽这雨巷。 又寂寥的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我希望飘过 消了她的颜色, 一个丁香一样地 散了她的芬芳, 结着愁怨的姑娘。

美及美的本质

美及美的本质

第一章美及其本质美是什么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5.羊大为美;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美是理念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4. 美恶皆在其心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第二节美的根源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第三节美的本质一、什么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1.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物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自觉”;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第四节美的特征一、非功利性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二、形象性一美以形象呈现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三、感染性四、创造性第五节美与真、善的关系一、美和真、善的区别二、美与真、善的联系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美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掌握美的特征及其与真、善的关系,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使学员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员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重点及难点:1、美的本质及根源2、美与真、善的关系课后练习:1.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美的本质;2.试论美与丑的关系,如何理解波特莱尔的“以丑为美”阅读书目:1.宗白华美学散步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千百年来无数人问及;有人说美是泰山的日出,有人说美是雷锋的心灵,也有人说美是贝多芬的音乐、李白的诗歌;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不相同;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一位绝世佳人:“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看到这段文字,每个人头脑中都会出现一个美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是王昭君、杨贵妃、貂蝉、西施;宋玉认为这样一个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而笑的女人就是最美的女人,他眼中的美人与我们的理解都不一样;所以,生活中,人们对美的理解是不同的;同样是雕塑,有的可能认为中规中矩的屈原像很美,有的可能认为裸体的掷铁饼者很美;同样是风景,有人觉得江南很美,有人认为大山很美,有人认为落霞很美,甚至有人认为大漠黄沙很美;其实,这些都是对具体事物的美的感受,并没有回答“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美是什么”人类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哲学探讨是在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先提出来;柏拉图曾经在他的名着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及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关于“美是什么”的讨论;苏格拉底:“美是什么”希庇阿斯:“美就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苏格拉底:“一匹母马或一只汤罐也可以是美的,但这还不是美本身;这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希庇阿斯:“黄金是使事物成其美的;”一件事物纵然是丑的,只要镶上黄金,就得到一种点缀,使它显得美了; 苏格拉底:“希腊大雕刻家菲狄阿斯雕刻女神雅典娜时并没有用黄金做她的眼或面孔,用的是象牙;而且他雕两个眼珠子不用象牙,用的是云石;由于象牙和云石配合得很恰当,所以雕像很美;”希庇阿斯:“恰当是美的”;苏格拉底认为恰当使事物在外表上显得比它们实际美,隐瞒了事物真正的本质;美本身不是外在的性质,而是事物的内在的内容;所以他说“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物,还是一门学问;”两人辩来辩去,仍然没有能够解决“美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因为它们都没能准确地概括出美的根源和美的本质;从这场讨论中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美是难的;”自柏拉图来之后,人们一直试图探索美的根源和本质,给美一个定义,但却始终未能找到满意的答案,以至于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说:“美是自然的一种最伟大的秘密;”转引自美学杂志,1982年第3期,第115页;为什么美的本质成为一个难解之谜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态;正如席勒在他的诗歌美中所说:“你万古一体,而形式无边无际;正是在这形式的无尽里蕴含着你的统一;”美的个别的具体的形态可以把握,但是美所呈现的形态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美的这种普遍性使美的本质很难寻求;当人们从这一种美的形式中似乎找到了对美的品质的说明时,却会发现不能用它来说明另一种美的形式的品质,要找到美的事物的共同品质无异于大海捞针;另一方面,人的审美感受的差异性使得人对美的感受千差万别;不同的人由于主体情况不同,会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评价;同一人对于同一事物也会因时间、环境、心境的不同作出不同的审美评价;这都增加了对美的认识的困难;然而,世界的一切都是可探究的,尽管美是“难”的,但是美的根源和本质仍然可以逐步被人认识、被揭示;历史上的美学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下面向大家介绍美学史上关于美是什么的几种主要观点;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以毕达哥拉斯为首的一群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们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宇宙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由此他们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在他们看来,不管什么事物,也不管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都可以还原为数;他们说“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整个有规定的宇宙的组织,就是数以及数的关系的和谐系统;”数既然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当然也就是美的本质;问题是,世界上不仅有美,也有丑,丑不是也可以还原为数吗那么,什么样的数与数的关系是美的呢和谐;和谐的数与数的关系就是美本身;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再就是黄金分割比,即1:.这可以通过正五角星的研究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边,它们的比率就是1:;在毕达哥拉斯派看来,任何事物只要符合黄金分割比都是美的;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着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东西美不美,不在于它合不合规律,而在于他合不合目的;比如矛和盾,进攻的时候,矛是美的,防御的时候,盾是美的;反过来,再好的矛与盾,也是丑的;所以他得出一个结论“美就是合适,美就是有用;”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美就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事物形成的原因有两种,一个质料因,一个形式因;形式比质料高一等;比如一块砖头,泥巴做的,对于泥巴来说,砖就是它的形式,砖头高于泥巴;一团泥可以变成泥塑变成艺术品,并且具有审美价值了;形式的变化催生了美;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例如形体大小、颜色变化、明暗对比等,这就是美所依存的特质;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巧、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5.羊大为美;中国古代对美的认识也注重它的物质特性,比如大小,对称等;“美”最初的形态和含义:其一是“羊大为美”,其二是“羊人为美”;“羊人”是头戴羊面具跳娱神舞的巫师;说文解字中提到“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给膳也;”此外,美在大小、对称、距离上体现;楚灵王:台美夫伍举: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可见,在战国时期中国也有人认为美在事物外在的属性、形式;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美是理念柏拉图最早提出“美是理念”的观点,他认为美来自永恒的理念,人要到精神世界中去寻找美;例如桌子,世界上有很多,但它们都叫桌子,也都是桌子,不管它的形状大小如何都是桌子;因此桌子这个概念,就是天下之所有桌子共有的普遍形式,也就是它的理念;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三个层次:理念是最高层的世界,是最真实的世界;现实是第二层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艺术则是第三层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而美便在事物之外,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存在的一种理念——“美本身”;柏拉图正确地区分了“什么东西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他认为“美本身”派生出现实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是美的本源;他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显然,柏拉图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后来新柏拉图的创始人普洛丁进一步把“美是理念”神秘化,甚至直接用“神”来代替理念;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9世纪德国古典美学大师黑格尔发展和完善了“美是理念”的说法;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不断运动着的绝对理念;它在自身的运动中“外化”出各种现象;首先是现实自然界,然后是人类社会,最后是人的精神;艺术就是用感性的形象把真实呈现于意识,而审美就是对事物的感性形式进行观照;黑格尔把美学称为艺术哲学;他继承了柏拉图关于世界的三个层次说;但他的观点与柏拉图不同之处在于,柏拉图的“理念”是空洞的、抽象的,是脱离了个别的一般,是永恒不变的万物的模式;而黑格尔所谓的“理念”,则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的,是自身矛盾着的辩证统一体;他认为美是具体的,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观和客观地统一;黑格尔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具有合理的内核,但他的出发点仍然是抽象的“理念”,因此也是唯心的;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提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与黑格尔齐名的另一位德国古典美学大师康德从先验论角度出发强调:“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4. 美恶皆在其心我国古代也有不少学者把人心看作美的本源;儒家经典礼记“美恶皆在其心”;柳宗元认为不存在一种客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彰”:通过人的审美活动发现、唤醒、照亮;对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解读: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中,也有人提出:美,只要有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高尔泰的主观主义美来自人心的观点,把美从神秘的“理念”中解脱出来,肯定了美与人的关系,重视对审美主体的研究,对我们认识美的本质有借鉴;但是,它由人们美感的差异性推论出美是主观观念,混淆了美与美感的界限;用美感来代替美,用审美情趣,审美经验来代替美的事物、美的属性,显然是以偏概全;这种把美说成是心灵的产物,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否定了美的客观存在,抹杀了物与心的关系、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割裂开主客二体就无法感受到美;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为了摆脱客观论与主观论的片面性,一些美学家提出:美既不在客观自然属性,也不在主体的精神和感受,而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18世纪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明确地提出“关系”产生美的效果;他说“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他认为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是随着关系而开始、增长、变化、衰落、消失的;客观存在的“美”不能脱离主观体验而存在,是与主观体验构成统一关系;由此,他提出三种“美”:第一种是“实在的美”,即客观对象自身的秩序、对称、比例和变化等因素形成的内在关系;第二种是“相对的美”,即主体把客观对象与其他事物相比较而构成的关系;美的对象是否存在,依赖于它是否被主体审美感知;比如这样的诗句“我的爱人是朵红红的玫瑰,在初夏的五月开放,和谐而又合拍”,玫瑰被感知才是美的存在;第三种是虚构的美,实际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的美;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他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说“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这是狄德罗的启蒙主义美学与美育思想的继承;他认为“物甲是自然物,物乙是自然物的客观条件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所以已经不纯是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换句话说,已经是社会的物了,美感的对象不是自然物而是作为物的形象的社会的物;美学多研究的也只是这个社会的物如何产生,具有什么性质和价值,发生什么作用;至于自然物社会现象在未成为艺术形象时,也可以看作自然物则是科学的对象;”这种“美在关系”的观点,不仅坚持了唯物论,而且强调了美的社会内容,强调了从各种事物的相互关系中,从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去认识美,发现美;但是,这种“关系”论没有完全同人类社会历史深刻地联系起来,因此,也是片面的、宽泛的,甚至模糊的;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五星红旗;他认为我们感到五星红旗美,并不是因为一块红布,几个黄星就觉得他美;它的美只在于它代表了中国,代表了这个独立、自由、幸福、伟大的国家、人民和社会,而这种代表是客观的现实;正因为这样,它才美,它的美,既是客观不依存人的主观意识和情趣,又是社会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的;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不依存人的主观意识和情趣;第二节美的根源美学史上关于“美是什么”的问题作了许多探讨,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但是,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受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他们对美的根源及本质的探讨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直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美进行分析,才科学而圆满地回答了“美的根源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美”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不是动物那种无意识的本能活动;人的劳动可以成为人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通过劳动获得达到目的的愉快和喜悦,从而人的劳动包括劳动过程、劳动动作、劳动技能等就由功利向审美转化,成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意义的史前艺术原始歌谣、原始舞蹈、原始壁画、原始陶器等都是在原始劳动生活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原始人的劳动生产、改造自然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但在这种功利性的劳动中,人们获得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发展了生产力,获取更丰富的生活资料,改善了生活;原始人用歌谣、舞蹈、壁画等记载自己征服自然的过程,愉悦了自己,获得了精神享受;19世纪的一些人类学家考察当时残存的原始部落时,发现他们的劳动和歌舞是结合在一起的;现在的一些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依然保存着这样的传统;原始劳动常常是一些简单而繁重的集体劳动,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需要按照劳动的节奏规律协调各人的动作姿势,使大家默契配合,于是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有一定节奏的劳动号子、动作和姿势,并逐渐定型化;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门外文谈:“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原始人在不断重复这些节奏、号子、动作的原始歌舞时候,既是一种经验的传授,又能感受到节奏的韵律,体验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处于功利目的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具有了审美意义,成为审美对象;如果说原始歌舞是原始艺术美的话,那么,它主要是原始劳动美的再现,而劳动美又是劳动本身的属性,是生产实践的产物;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人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工具的使用和制造使人脱胎于动物而成其为人;但是原始人最初对工具的改进是出于实用主义目的,而不是为了美;他们把石器制成对称的形状,是为了用力均匀,便于命中目标;把外形磨光,是为了提高砍削、投掷的速度;在劳动实践中,当原始人认识到工具在造型上的对称、均衡、平滑等形式具有实用效能后,便会赞赏这样的形式,以此为美;古希腊人认为:“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的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说文解字中也说“美与善同意”;于是具有实用功利性的原始工具就有了审美价值、审美属性,以工具为静态形式的形式美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人们渐渐不仅在制造实用工具时追求这种“美”的形式,也逐步在其他方面追求这样的形式;于是出现了只保存工具的对称、均衡、平滑等形式而没有实用功能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工艺品;例如各地出土的玉斧、玉刀等,虽然坚硬但易脆,只具有鉴赏价值而不具备使用价值;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原始劳动产品与原始劳动工具一样,也经历了一个功利到审美的过程;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劳动产品的质料、形状、结构等逐渐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要,同时也更符合人的审美需求,从而成为审美的对象;以陶器为例,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最重要的劳动产品,它的出现标志这人类不仅能改变现有物质的形态,而且能根据人类的需要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陶器最初纯粹是为实用而制作的,用来盛放东西,炖煮食物;陶器上的线条、纹饰、图案并非出于审美的需要而创造,有些是编织泥胚时因捆绑、晾放等原因而留下的草绳痕或其他印痕;有些是表达一些巫术诉求,如鱼纹、蛙纹反映了生殖崇拜,祈求多子多孙;但是原始人从制作的成功中获得了创造的愉悦,进而把符合实用目的和制作规律的造型、纹饰等形式作为欣赏的对象,并加以创新、美化;于是陶器上的纹饰越来越多,造型也越来复杂,有的陶器演化为装饰品和工艺品,陶器作为劳动产品也就具有审美意义,成为审美对象;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美既不源于“理念”,也不出于“人心”;它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伴随人类的成长,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发展;生产劳动、社会变革、科学和艺术活动等等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内容;它们或多或少会对美的变化、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但作为最基础的则是生产实践;因此,“劳动创造了美”,不仅是指美诞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中,而且指一切美都是人类的生产劳动创造的,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是一切美的终极根源;有人认为自然美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出现,与人无关,更与人类劳动无关,那么你是如何理解自然美是人类劳动创造的思考练习观点:首先应该把自然与自然美区别开来;自然与自然美的关系事实上是客体与对象的关系,自在与自为的关系;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各种物象是早于人类而存在,也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但它们是“自在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本身无所谓美丑;。

浅谈我对美的本质的几点看法

浅谈我对美的本质的几点看法

大 美 无 言 ,美 是 多 种 多 样 的 ,写 实 的 美 ,夸 张 的美 ,抽 象 的 本质 内核 ,这 是对 发现 美 过程 的深 化 , 也是 艺术 家们 挖 掘美 创 的 美 ,含 蓄 的美 , 出水 芙 蓉、 错彩 镂 金都 各 为其 美 。林 语 堂先 生 作 美 的前提 。基于 对 美 的更深 刻 的认 识 ,不 同主 体 获得 了对 美 的 曾说 : “ 人有 人 趣 、物 有物 趣 , 自然 景物 有 天趣 。 ”我将 其理 解 不 同理 解和 驾 驭 ,在 继承 、扬 弃 前人 关 于 “ 美 的本 质 ”理解 的基 为 :人 有 人 美 、物 有 物 美 , 自然 景 物 有 天 然 美 。朱 光 潜 先 生 在 础 上形 成 了 自己独 特 的美 学观 ,如 中 国 “ 天 人 合一 ”的理 念表 现 《 谈 美 》 中提 到 : “ 美 是事 物 最有 价 值 的一 面 ,美 感 的经 验是 人 在创 作 美 的过 程 中注 重浑 然天 成 ,巧 夺天 工 ,师 承 自然 ,而 西 方 生 中最 有 价值 的 一面 。”这 就 强调 美 的本 质 是永 恒 的 ,适 合于 一 “ 人 定 胜天 ”的思 想 指 引着人 们 不 断探求 主 宰 自然 ,超 脱 万物 的 切 时空 的 ,我 们 可 以从任 何 事 物 中剥 离 出其 所谓 “ 美 ”的 一面 , 美感 经 验 。 法 国雕 塑 家 罗丹 说 : “ 美 是到 处 都有 的 ,对 于我 们 的 眼睛 , 创作 力 量 。 同样 ,我 认为 ,每 个 艺术 家 的创 作过 程 就是 在 发现 美 罗 丹 爱 悲 壮 的 主题 ,于 是从 残 破 中发 掘 出力 与 美 , 从 而 动人 之 进而 要 求作 为 审 美主 体 的我 们 具备 发现 美 的 审美 能 力和 认 识美 的 后 ,对其 本 质进 行 挖掘 和 提炼 从而 转 化 为 自己独特 语 言 的过 程 。

美的概念的理解

美的概念的理解

美的概念的理解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和审美价值观,是人类对于事物外在形态、内在品质和情感内涵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美在不同的文化、社会和时代均存在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

对于美的概念的理解,可以从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的内涵和美的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美在本质上是一种感受和认识。

美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和理解,是通过感官对事物的直观感受和思维加工的结果。

即使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个体可能会有不同的美的感受和认识。

美的主观性使得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传统中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

其次,美在形态上具有多样性。

美的形态是指美在外部表现上的多样性和变化。

美的形态可以是自然的,如大自然中的山水、植物和动物;也可以是人工的,如艺术品、建筑和设计等。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对于美的形态有着不同的偏好和追求。

例如,东方文化中追求含蓄内敛、和谐平衡的美,而西方文化中则注重个体的表达和突出。

再次,美具有丰富的内涵。

美的内涵是对事物的品质、特征和含义的把握和理解。

美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形态,更注重于内在的精神和情感内涵。

例如,对于一幅画作而言,其美不仅仅是表现在画面上的色彩和形状,更重要的是表达了画家对于事物的思考、情感和价值判断。

美的内涵是人们通过观察和体验寻找的,是对事物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美的概念同时也具有价值性。

美的价值是人们对于美的认同和追求。

美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和认识,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意义。

美的价值可以体现在个人层面,如美的感受和满足;也可以体现在社会层面,如美的创造和共享。

美的价值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传统中有着不同的重视和追求。

美的价值与人的自我实现、社会和谐、精神追求等息息相关。

总之,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和审美价值观。

美在本质上是一种感受和认识,具有主观性和个体差异。

美在形态上表现出多样性和变化,不同文化和社会追求不同的形态美。

美的内涵丰富多样,重视事物的品质、特征和含义。

美同时具有一定的价值性,反映了人们对于美的认同和追求。

美和审美的理解

美和审美的理解

美和审美的理解美和审美的理解美是一种抽象而又难以描述的概念,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因此美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被广泛认可。

但是,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审美是我们讨论美的重要方式之一。

审美究竟是什么?它与美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分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美和审美的理解。

一、美的本质美是一种感觉,一种情感的体验。

它不仅包括人对事物的喜好与否,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与体验。

当我们欣赏一幅画、听一首歌、读一本书或者看一个人时,都会被其所传达的情感所感染。

因此,美是一种深刻的体验,它不仅存在于外在事物之中,更存在于我们的感受之中。

二、审美的作用审美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从最早的人类图腾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再到当今的广告设计和影视制作,我们可以看到审美在各个领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审美,我们可以体验到美,了解到事物的内涵,这是一种深入了解事物的方式,也是一种消费时代下的选择。

三、审美标准的建立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喜好都是不同的,审美标准也因此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形式。

在厚重的传统文化中,古典的审美标准被奉为美的代表。

而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对美的认知方式与审美倾向也出现了各异的变化。

因此,审美标准的建立应该与时俱进,包容多样,尊重个性。

四、美与价值的关系美的价值作用在人类文化中越来越显著。

在纯粹的艺术领域中,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创造力,更反映了特定社会时间下审美认知的演变。

在商业领域中,营销策略的成功往往依赖于对美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美的价值性被越来越多地认可,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社会中的各个方面。

五、审美的启示审美可以启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

我们可以从审美活动中体验到美的独特魅力,通过欣赏自我提升审美品位,也可以更加了解到自己的价值观。

同时,通过审美的体验,我们可以更加敏锐地发现社会中的美的价值,更好地认知社会,认识自我。

总之,美和审美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既具有普遍性,又存在着相对性,其多样性和多元性应该得到尊重。

美的本质的基本原理

美的本质的基本原理

美的本质的基本原理
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指向有关,人类既是美形成条件中两种客观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审美的主体。

我们人类的存在,具有多种属性,不可能每种属性均与美的形成有关。

我们可以发现,也可以体会到:凡是公认的美的事物,总是有相应的特性(多为内部属性)是非常契合人们意念愿望的指向的;事物之所以美,也必有高度吻合人们意念愿望指向的特性。

事物的特性,人们的指向性,二者高度和合,事物就形成了美。

可知,美的形成与人有关,实质上是与人类的意念指向有关。

美的本质之我见

美的本质之我见

美的本质之我见内容摘要:本文认为,美,作为人类有史以来一个千古不变的永恒话题,其本质是带有人类强烈主观色彩的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他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深深打上了人类主观思想的烙印。

它的存在是非物质性的,但几乎人人都可以通过感官去体验其奥妙所在。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没的形式与内容也不断深化、发展与丰富,但本质却不曾改变。

关键词:美主观非物质性客观存在美是什么?自古以来,作为人类孜孜不倦的刻苦寻求的话题,可为真正的人类未解之谜,但是,美的本质当真不可寻求么?当然不是!关于美的本质,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认为:美的本质是带有人类强烈主观色彩的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有句名言说得好:理论总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

当岁月的风雨再一次席卷深不可测的美学世界,相信这一问题必将变得清晰。

黑格尔说:当人类惊异于艺术品在内心引起的波澜——愉快、惊讶、恐惧、哀怜一类的情感波动——总之心灵的震颤时,为描述这种状态,便借用了希腊的“卡利斯特提克”一词,该词在希腊语中即“美”。

【1】诚然,黑格尔将美的含义仅限于艺术中是狭隘的,但它所描述的美所带来的感觉,却是非常贴切的。

相比之下,宗白华的理解似乎更为优雅,他说:“美是丰富的生命在和谐的形式中,美的人生是极强烈的情操在更强毅的善的意志的统率之下,在和谐的秩序里面,是极度的紧张,回旋着力量,溢而不满。

”如此愉悦的心灵享受禁不住让人心驰神往,而这一切又是由美而来,也就更加激发了人们对于美的本质的追寻。

首先,本文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自人类社会伊始至今,他不因朝代更替江山易主而生,也不因时光匆匆、一去不返而香消玉损。

虽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我们对于美的定义,或者说对美的评价标准有过千万次的更改,但不会有人说:世界之大美已不复存在。

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美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它的存在不分种族、语言,不论国家、地区和民族,可以说,横穿宇宙,纵贯时空,无不有美之存在,此皆有例可循。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及欲念和概念。
逻辑判断涉及概念,如:这是一朵花。 审美判断只涉及对象的形式引起的快感,如:这 朵花是美的。
11
2.量的方面:审美判断虽是单称的、主观的, 却仍有普遍有效性。
如果一个人觉得一个对象使他愉快,并不涉及利害计较, 他就必然断定这个对象有理由叫一切人都感到愉快。因为这 种愉快既不是根据主体的欲念(或是其他意识到的利害计 较),而是感觉到在喜爱这个对象中自己是完全自由的,他 就会看不出有什么只有他才有的私人特殊情况,作为他感到 愉快的理由。因此,他就必然认为可以设想:产生这种愉快 的理由对一切人都该有效,相信他有理由去假定一切人都能 感到同样的愉快。
Hegel,1770--1831,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
17
绝对理念/绝对精神——概念与存在的辩证 统一。
18
美学思想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绝对精神或“真实” 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艺术表现绝 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它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 体形象;哲学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间接的,即 从感性事物上升到普遍概念,它用的是抽象思维; 至于宗教,则介乎二者之间,它所借以表现绝对 精神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图像思维,例如用父子的 图像来表现神与基督一体,是用既含有普遍概念 的东西来表现普遍真理。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1
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1.美(的本质)不是美的事物。 2.美不是恰当。 3.美不是有用的。 4.美不是善。 5.美不是快感。 6.美不是视听快感。
2
美是难的。
3
二、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客观精神本体——柏拉图、黑格尔 主观精神本体——康德、休谟

美原第一章美的本质

美原第一章美的本质
• 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 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 动的作用。
(七)车尔尼雪夫斯基
对美本质的基本看法: 美是生活
“任何事物,凡是我 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 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 此的生活,那就是美 的;任何东西,凡是 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 想起生活的,那就是 美的。”
• 19世纪末叶以后,从主观心理方面研究 美的本质成了美学研究的主流:
(一)中国古典文化对美的理解
先秦两汉美学
《周易》“中和” 天人合一
中 阴阳相济 和
执两用中
儒家 • 孔子 • 提出“里仁为美”的观点,第一次深刻地解
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 等问题。 • 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 的美称为“质”,文与质应该统一起来。 • 孔子把艺术的作用概括为“兴”、“观”、 “群”、“怨”四个方面。
• 里普斯——美的根源在于人的主观情感, 移情是审美的关键;
• 叔本华——美的根源是意志;
• 克罗齐——美是心理直觉的成功表现;
• 科林伍德——真正的艺术就是通过想象表 现情感。
中国美学历程
• 中国美学长期以来坚持从个体与社会、人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去寻找美,认为审美 和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们从精神上有力地 促进这种统一的实现,从而把具有深刻哲 理的和谐和道德精神的美提到了首要位置, 并经常通过形象性的直观方式和形象语言 来表达。
• 美有内容和形式的,内容是人的品德,即 仁、义、礼、智、信等美好品质,美的形 式是品德的直接表现。美与善是不可分的。
• 主张人格美是有等级的:美、大、圣、神。 • “养吾浩然之气”。
荀子
• 提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主张“人性恶”, 认为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 与教育的结果。

美的本质1

美的本质1

圣母神情凝 重,面目端 庄,散发着 一种高贵雍 容之美。 《圣母子》
拉斐尔
3.主客观统一说
以朱光潜为代表。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 与物的关系上面。
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
以李泽厚为代表。美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形 象、规律。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第三节 美是一种价值
1.美的美学含义
第二节 当代中国美学家的解答
1.主观说
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客观的美并不存 在,美是主观的,人的心灵是美的源泉。
2.客观说
以蔡仪为代表。美是独立于主体的意识之外的,美感是对客观 的美的反映。 美是典型,即个别之中显现着一般的东西。
画面半明半暗, 给人以鲜明的 立体感、质感。 人物的微笑和 她清澈明亮的 眼神给人安详、 宁静、温柔的 感觉。
第四节

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
现实世界的事物纷繁多样,只有美的对象才能引
起人的美感。

审美对象应具备的条件:
(一)物象性与意味性的统一
1、物象性


所谓物象性,就是物与象的结合。即具体存在的 物质形象。 任何一种审美对象正是由于一定的物质材料构成 了一个具体的形象,欣赏者才能凭借自己的感官 直接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进而体验到它的美。 没有可见的形象,尽管这些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但它们也不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如空气、X射 线、电子等。抽象的思想、概念等,更不能成为 审美对象。
三种主要含义(李泽厚):审美对象、审美性质
(素质)、美的本质(根源)
2.美的日常含义
非美学含义包括:一是用于生理需要满足时的感叹和 对满足生理需要的对象的肯定性评价;二是用于伦理评
价,是对人的言论、行为、思想等肯定性评价与赞同。

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是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困难主要不在于说明“什么是美的”,困难在于回答“美是什么”。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这美本身,加到任何意见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

柏拉图在研究美的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第一,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

第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康德(1724-1804 年)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所谓没有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

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几点:第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

他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第二,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第三,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黑格尔(1770-1831 年)黑格尔(1770-1831 年)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在美学上,他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可以看出,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美的本质的理解

美的本质的理解

美的本质的理解
美的本质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指的是对于某种物体或事物所具有的审美感受和享受,以及这种感受所基于的原因和根源。

美的本质涉及到多个方面,如感知、情感、文化、历史等,并且具有相对性和变化性,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会对美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感知是美的本质的基础,人们通过感知来获取对物体或事物的形状、色彩、材质、纹理、空间、节奏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和观念,从而对物体或事物有富有感染力的审美感受和享受。

感知的过程并不是完全客观和理性的,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包括个体差异、心理状态、文化因素等等,这些因素会对人们的感知和评价产生不同的影响。

情感是美的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美的感受往往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如欣赏到一首优美动人的音乐时所感到的愉悦和感动,欣赏到一幅精美绝伦的画作时所感到的震撼和舒适等等。

情感是人类天生的自我体验,它不仅来源于感官直接的体验,还受到人们自身的诉求和期望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协同作用,让人们对美的本质有更深刻的了解。

文化和历史是美的本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期对美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这种差异可见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艺术品和审美价值观的差异。

文化和历史不仅能够塑造人们的思维和感知方式,也会迫使人们重新考虑美的本质和审美标准。

例如,欧洲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将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放在了一个重要位置上,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审美概念和创作方式。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美的本质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辩论“什么是美?”,最终未能给出一个终极而本质的定义,不得不慨叹:“美是难的”。

直到科学昌明,哲学繁荣的现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仍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仍在无休止的争论中。

虽然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当时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想的答案。

但他们都未能最终摘下这颗美学皇冠上的明珠。

回答“美是什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

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

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

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

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

综上,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

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他们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椅子不为人坐就不成为椅子”。

但这个观点遭到“客观论”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体条件还不行,还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

于是他们反驳说:“为什么我们要坐在椅子上,不坐在一堆泥土上,因为泥土不具有椅子的可坐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审美性质”或“素质”呢?为什么各种对称、均衡、节奏、秩序……能给我们美感,而丑陋、荒谬、芜杂却不能呢?把它归结为“无意”、“理性”、“鬼斧神工”吗?显然不行。

第二章__美的本质

第二章__美的本质

美的概念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柏拉图的理式的不同:
绝对精神 最高真实 理式 唯一真实
在现实中
发展变化
与现实割裂
永恒不变
黑格尔的美学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和辩证法的基础上。 美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A: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抽象的思想要借助感性形象来体现。 B: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 理念:绝对精神,最高的真实——内容 • 感性显现:外形,其结果是一件艺术品——形式
八仙过海
全真教
①“道”是宇宙万物的 本体和生命; ②道是“无”和 “有”、“虚”与 “实”的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呵!寥呵!独立而 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强名之 曰道” 。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逍遥游
①无所用其用而只以自身为用的精神的自由 超脱; ②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 ③游的目的是要达到“妙”的境界:去人复 天,与天相和,与道合一。
具体操作上:“心斋”、“坐忘”
A:消解生理欲望; B:消解心与物相接时的智识活动; C:消除物我二元对立; D:消解技术对心的制约。
柏拉图学园遗址
回提纲
(2)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美的著作 —— 《大希庇阿斯篇》
书中柏拉图本人始终没有出场,担任 主角的大部分是苏格拉底。他通过苏 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说明自己的 观点。
回提纲

《大希庇阿斯篇》--
对美的本质的思考
Socrates
S 美 是 什 么 ?
P.K.
Hippia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美的本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美的本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罗丹:思想者198×129.5×134cm,
青铜,创作于1880-1900年,它是被预 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 的。后来独立出来,放大3 倍。最初罗 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意在象 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 考。
罗丹:地狱之门
罗丹在1880年接受了制作《地狱之门》的 艰巨任务。雕刻家为此耗费了近20年的时 光。他为了表现那些运动中的生命,雕塑 了186个分别为情欲、恐惧、理想而不断争 斗、折磨自己的形象。这当中,有雄健的 躯体,也有柔美的裸身,其中的主要形象 后来成为独立的作品。《思想者》便是其 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安排的关系。
(2)相对美:属于对象与其他事物相比较的联系。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 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 是美的。”(《生活与美学》,第6-7页)
电影《柳堡的故事》剧照
陶玉玲饰二妹子
在普通人民(农民)看来美好 的生活是“丰衣足食而又辛勤 劳动,因此农家少女体格强壮 ,长得很结实——这也是乡下 美人的必要条件。”
3.荷迦兹(William Hogarth,1679—1764)
• 他分析各种美的事物的特征,从而得出结论说:“美正 是现在所探讨的主题。我所指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 、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 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 他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如果从一座优秀的古代雕塑上除去它的弯弯曲曲的蛇形线,它就会从精 美的艺术作品,变成一个轮廓平淡、内容单调的形体。”
·美在事物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 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 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摘要1 从客体上探寻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体现着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美同事物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比、比例、和谐分不开,提出“一切立方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①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

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②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2 从主观上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是某种客观精神或者主观精神古希腊柏拉图提出美是理念。

他早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讨论了美的本质问题。

苏格拉底问美是什么。

希庇阿斯答“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

苏格拉底不同意这个说法,他强调应该把“美本身”与“美的东西”区别开来。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然而也有些人认为美是精神的产物,这是一种唯心论。

列宁指出,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这株活树上一朵不结实的花。

唯心主义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是人类对美的本质认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种观点使得人们不再仅仅从物质客体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从而把人类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推向前进。

3 从主客体的统一中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这种观点既不同意吧美归之为客观的物质世界,也反对把美归之为人的精神世界,主张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来认识美的问题。

美的本质的分析

美的本质的分析

关于美的本质也就是美是什么的问题的 探讨由来已久,古今中外,频有论述。从 总体上来讲,对于美的本质的界定基本上 可以划分为三大体系: 一、主观论体系,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意识 二、客观论体系,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 三、主客统一论体系,认为美是一种主观 意识与客观存在的调和统一。
最早探索美的本质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
由毕达哥拉斯提出的著名命题“万物 皆数”是该学派的哲学基石。而“一切数 均可表成整数或整数之比”则是这一学派 的数学信仰。 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相关的经典: 1、勾股定理 2、黄金分割 3、运动悖论,诗人悖论,飞矢静止悖论, 阿克琉斯悖论
主观唯心主义的美的本质观:
认为美的本质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精神 意识。 主要代表是以柏拉图、普洛丁、英国经验 主义美学、鲍姆加登、康德、席勒、黑格 尔、克罗齐等。 柏拉图:唯心主义美的本质论的鼻祖,是 西方最早直接论述美的哲学家。《大希匹 阿斯》专门论美,提出了美是“理念”的 本质论。以古希腊哲学中的理念论为基础。 理念的美又被称之为“美本身”。
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相 互交融而形成的那种和谐统一的特质。包 含三个组成部分:审美主体、审美客体、 相互关系。三者缺一不可。
唯物主义客观论:从现实世界的物
质领域或客观事物本身来探讨美的本质。 主要代表有亚里士多德、狄德罗、车尔 尼雪夫斯基、马克思主义美学等。 亚里士多德:最早直接从唯物论的立场 论述美的本质的古希腊哲学家。认为美的 本质就是由一定体积与组织结构所形成的 事物的有机整一的形式和比例。美是一种 独立外在的客观存在。与毕达哥拉斯学派 比较接近。
美国当代哲学家刘易斯认为:美是刺 激内心价值的一种潜能。审美客体的固有 价值是客体的性质,必须在于审美主体的 人的机能相互作用中才能形成。也就是说, 当客体对象未被主体的人经验时,其内在 的潜能不会发生效应,只有通过审美主体 才能使客体的这种潜能发挥出来,转化为 现实中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修业论文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张爱萍
[摘要]美的本质的问题是美学中最本质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美学研究中许多分歧的产生,不同美学派别的形成,主要原因就在于对美的本质的不同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直接制约着人们的审美实践活动。

因此,弄清楚美的本质不仅关系到美学理论的发展,关系到美的欣赏与创造,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与人生的进一步美化。

[关键词]美;本质;特点;实践
一、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
两千多年来,不少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综合起来主要有六种。

(1)从客体上探寻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体现着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美同事物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比、比例、和谐分不开,提出“一切立方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①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

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修业论文
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2)从主观上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是某种客观精神或者主观精神
古希腊柏拉图提出美是理念。

他早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讨论了美的本质问题。

苏格拉底问美是什么。

希庇阿斯答“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

苏格拉底不同意这个说法,他强调应该把“美本身”与“美的东西”区别开来。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然而也有些人认为美是精神的产物,这是一种唯心论。

列宁指出,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这株活树上一朵不结实的花。

唯心主义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是人类对美的本质认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种观点使得人们不再仅仅从物质客体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从而把人类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推向前进。

(3)从主客体的统一中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这种观点既不同意吧美归之为客观的物质世界,也反对把美归之为人的精神世界,主张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来认识美的问题。

美国刘易斯认为,美是刺激主题内心价值经验的一种“潜能”。

从主客观的统一中探求美的本质,这种研究思路是正确的,由于没有找到两者统一的结合点和真正原因,不能回答美到底是什么问题,终究解决不开美的本质的问题。

(4)从事物的关系中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是关系
这是法国狄德罗的观点。

他指出,人们对于美的本质的把握,应当突破个别因素、个别事物而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狄德罗所说的关系,不是人们想象所虚构的关系,而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关系。

他的“美在关系”的说法,不仅坚持了唯物论,而且强调了美的社会内容,强调从事物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社会的联系中看待美、寻找美,具有一定的辩证法。

(5)从社会生活中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是生活
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观点,他肯定了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

认为美是人类社会现象,即使是自然事物美也离不开人和人的活动,是由于和人类生活有某种联系、对人类生活的某种暗示而美,从而避免了机械唯物论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属性的错误。

在我国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李泽厚关于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观点,也是从人类社
会生活本身来研究美的本质。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修业论文
(6)从社会实践中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在生产实践中利用客观规律,把人的意识和目的都变为现实,在自然界大上人的本质力量的印记,使自然界“人化”,这就产生了美。

所以,美的内容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美的形式则是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的外在形式。

这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独到而又精辟的哲学思考,对我们正确认识美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二、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思考
美是什么?前人作了多种多样的回答。

要洞察美的本质,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紧密联系人类丰富的审美实践活动来思考这个难解的理论之谜。

1、审美是一种社会现象
美必须依赖社会而存在。

鲁迅说:“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

”③在人类出现以前,宇宙万物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那个时候尽管日月星辰、山花水鸟等早已存在,但那不过是一些纯粹的自然存在物而已,还未取得美的社会属性。

事物的美同真一样,是客观的、社会的。

然而,美必须以事物的自然属性为基础,但美之所以美,关键在于这些自然属性同人类社会生活的联系。

因此,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必须受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制约,病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密切相关,认识人的本质是认识美的本质的前提。

因此,研究美的本质,必须进一步考察美同社会人生的特殊联系,把握其矛盾的特殊性,确定它与其他社会现象不同于特定内涵。

3、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也创造了美。

生产劳动是人类为维护自身生存的金岑手段,是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

恩格斯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④人类的生产实践多种多样,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美的形态和存在方式千姿百态。

除生产劳动这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外,人类还要从事社会斗争、科学研究、艺术创造等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人们也在不断地显示和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
从而劳动创造了美。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修业论文
三、美的特征
美的客观性社会形象这里我主要谈谈美的形象性
(三)美的形象性
美作为客观物质的社会存在,它是可感的、具体的、形象的。

美的形象,一方面在于它的内容的社会功利性,即有用、有利、有益于社会生活实践,是对实践的肯定,是一种价值;一方面在于它的质料和形式的合规律性如对称、均衡、比例、和谐等等,二者是统一构成完整的形象。

自然中美的形象,作为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形式,是主体在它们身上看到自己的生活,看到自己求真向善的本质力量。

否则,单纯的自然是不会有美的形象的,不会在人们心灵产生宁静的或震撼的各种不同的审美感受。

社会中美的形象,作为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形式,比如人类生产活动及其产品,是为人类需要和目的服务的,它们应该是合目的性的;它们所以满足人类需要,实现人类目的,又因为它们符合客观规律,是合规律的。

孔繁森形象之所以高大完美,是因为他全心全意为藏族人民服务,是先进阶级和政党进行的伟大事业过程中的杰出代表。

这美的形象是通过他自己的一言一行逐步树立起来的,直接显露了人性发展方向上最美好的东西,显露了共产党领导干部所应有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艺术美的形象是艺术家依据自己的审美理想来精心选择、提炼、加工而成的,它比现实美的形象更集中、更典型。

从内容上看,外在的现实生活内容经过艺术家内在心灵生活内容的过滤而物化为客观的艺术美的形象内容,因而它已失去了直接物质功利性,仅是一种普泛的精神功利性。

从形式上看,艺术美的形象形式虽然是来自现实美的形象的形式,但是这种形式本身不再是直接表现某种现实生活内容的感性形式,而是一种形式美,一种失去对物质功利性直接依存性的、积淀着某种意味的形式。

因此,艺术美的形象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反映,是艺术家的心灵创造的,因而能使这观念性内容和形式相互渗透、通体融贯,达到高度和谐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