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ppt 人教课标版课件
人教版高考历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第一轮复习课件(共89张PPT)
影响:西周的礼乐制度,形成了西周特色的礼乐 文化与礼乐文明,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 影响。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恢复西周时 期的礼乐制度。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西周贵族统治秩序,解决 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 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 1、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 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制度; 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原则:嫡长子继承,小宗服从大宗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嫡(正妻)、嫡子(正妻之子)、嫡长子与嫡次子、庶子
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1、浓厚部族色彩(夏族、商族、周族) 2、宗法制:制度体系的核心 3、分封制: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4、世卿世禄制:选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5、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西周时期建立了 “周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 维系这一体系的纽带是
A.财产 C.宗教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下列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评述,不准确的是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 经济的特点之一
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C.最早只在黄河流域形成规模 D.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另一特色
①先代贵族 ②功臣③王族 ④平民百姓 A.①③ B.②③C.①②③ D.②③④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1、农业: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土地制度: 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 农具: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为主;青铜农具 农作物: 稻、粟、黍、稷、麦、桑、麻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基——先秦 (共48张PPT)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
文学艺术
展;文学成就;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中国历史人物
孔子;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基——先秦
【课本内容】 必修1 专题一 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必修2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相关内容) 必修3 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 必修3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相关内容) 选修1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规律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其本质内容是中国古
代文明的形成时期,表现在经济上就是小农经济的形成;表现在 政治上就是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表现在文化上就是百家争鸣。
[重点概念解读]
1.分封制
考点一
考点一
3.(2017课标Ⅰ)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 (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 都蓟(今北京)。分封 ( A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变革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②科技: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秋战 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记数法。 ③文学艺术:出现了《诗经》《离骚》等文学杰作和帛画《人物龙 凤图》等艺术珍品。
[阶段特征]
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 生,奠定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纵向脉络】
原始社会 远古-BC2070年
奴隶 社会
开端:夏 BC2070-BC1600 发展:商 BC1600-BC1046 鼎盛:周 BC1046-BC256 瓦解:春秋 BC770-BC476
高三历史古代史 先秦部分课件 人教版
(2)、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①演变:它始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 战国。 ②含义:因耕地阡陌纵横,象“井”字形状,故称为井 田。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 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 交纳一定的贡赋。 ③生产方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 的劳动成果。 ④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 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私田。春秋后期 ,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地主对农民的 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
1、生产关系的变革 奴隶制生产关系 封建生产关系 井田制(公田) 封建土地所有制(私田) 2、生产工具和技术的革新 铁农具的使用、牛耕技术和水利灌溉的发展 3、统治者的重视 重农抑商 4、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推动
经济
二、经济发展的表现(春秋、战国)
铁制农具 农业 牛耕使用 水利建设 冶铁业 铸铁柔化技术早欧洲两千年以上 冶铸业 青铜铸造 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
2、商: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盘庚迁殷;奴隶制的残酷性 3、西周: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分封制;国人暴动
※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目的: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②对象和做法: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 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 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③重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④作用: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 交流,拓展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最终导致王室衰微,列国纷争的后果,逐渐形成诸候割据的状态 。 ⑤崩溃:春秋时期。 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 它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 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一先秦时期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PPT
一 先秦时期-2021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 (共47 张PPT)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 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 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 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文献史料的主观性】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属于典型的文献史料。这类史料 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反映作者对历史现象的历史解释。阅读此类史料时, 要理解 作者在这段史料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一 先秦时期-2021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 (共47 张PPT)
链接高考 一 先秦时期-2021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共47张PPT)
一 先秦时期-2021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 (共47 张PPT)
理解宗法制的几个要点
(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
“封建社会”在古代大致指商周到春秋战国; “封建社会”在现代指战国到清前期
3.从先秦“封建”的含义到现代“封建社会”概念的形成, 你看到了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有哪些? 最初的渊源;历史的演变;西学东渐(外来文明的影响); 时代政治的影响;重要历史人物的理论;历史史观的影响等
一 先秦时期-2021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 (共47 张PPT)
一 先秦时期-2021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课件 (共47 张PPT)
通史复习:先秦时期[人教版][课件]完整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早期政治制度中权力分散的原因 • 1. 生产力落后,交通、通讯手段无法支持 中央对庞大地区的直接管理 • 2. 诸侯国由血缘部落转化而来,以血缘为 中心,中央无法派遣官员直管理 • 3. 行政技术和人才储备无法支持中央集权
子曰:“殷因于夏 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 可知也。”
③宗族关系成为基本政治关系。
2.商朝:
(1)王位世袭制: 基本方式: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行政管理制度:(内外服制度) 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 征伐。 (3)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 具有神权色彩 商朝政治制度特点: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②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专题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 ——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 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 段,是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的重要时期,是中 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精耕细作的农 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 精神基本奠定,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 朝代更替: • 1.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 实行禅让制 2.夏代(约前2070~前1600年),统治中心大致在河南西部· 山西南
——《论语· 为政》
“三代”制度的演变 夏 王位世袭 制 商 周 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因”) (“因”) 兄终弟及(“损”) 宗法制(“益”) 内外“服” 内外“服” 内外“服”制 制 制(“因”) (“损”)分封制 (“益”) 商人尚鬼 商人尚鬼(“损”) (“益”) 礼乐制(“益”)
• 二、夏商西周的经济
•一·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
1.夏朝: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3讲_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春秋战国 课件(共45张PPT)
(2)公元前 15—前(31)4 战世纪国,以小后亚出细现亚了东大部量的铁赫农梯具人率的先范掌。握(了选冶2铁P技21术),后来这一技术逐
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随着熔炉 的进步,铁器大量出现。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选中2逐P步19推广。(选2 P20)
概况 ⑶“田氏代齐” ②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⑷“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结果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影响 ①各诸侯国纷纷改革变法,推动了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
②初步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专题知识概览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时期
约170万年前~前2070年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年) 夏(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前1600——前1046年) 西周元一体,为中华文明 的起源、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实现强国抱负,难以落到实处
②在法家思想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 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
④具体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个中体央现集为权儒的家封建与国法家家之争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二)政治
6.户籍制度:战国时期 (选1 P)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 先秦时期课件
弟及其率领的军队、前朝遗民、专业技工等,他们同 住在一个城市内,谓之“国人”。封地所在的一些土 著族群,其首领与封君及“国人”相互通婚。还有一 些土著居住在郊野,成为“野人”,他们往往是东部 古老的族群。在封国之内还有更多不同人群。他们构
成了一个多元的复杂社会,推动了文化大融合
材料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 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 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 而不知效忠于“国”。
宗法制 (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 上的矛盾; (2)含义: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 关系;(注:大小宗的划分与关系) (3)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结果: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等级秩序; (5)作用:凝聚宗族,保证了贵族特权和地位,有 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度影响 下中国传统社 会结构的特征
朝代;封国制度不断,保证了权力集中在一个血 缘家族之中,同时也存在着容易引起叛乱等弊端; 家族制度长盛不衰,中国传统社会基石以血缘纽 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稳固;家国同构、“忠孝
同义”,都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
宗法制对民族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政治体系;以尊卑等级为
一、先秦时期政治层面需重点研透的 3 大考向
热点考向(一) 政治生活等级化——对分封制的再认识
分封制的实施: A、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B、内容:“封建亲戚,以番屏周”(实质是奴隶主贵族政治) 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子弟、功臣、先代贵族,建立 诸侯国;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 力役、赋税。 C、作用:巩固周朝统治,强化中央控制能力,扩展统治区域, 传播先进文化,形成区域特色。推进部族融合,有利于促进民族 统一体的形成。 D、局限性:诸侯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容易构成对王室的威胁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通史复习课件:先秦时期(共15张ppt)
--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先秦
考纲解读
• 时空观念
1.夏商周春秋战国时代的时空定位; 的原因 2.分封制的演变历程; 先秦儒家思想 的发展历程
唯物史观
1.认识分封制度和宗法制瓦解
2.先秦科技、文学、艺术的背景; 3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涵及特点 • 2.先秦诸子治国思想的异同 •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战国 时期
BC475-BC221
【时空观念】
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夏、商、西周时期
(1)夏朝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完成从部落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 转折,确立了“家天下”的统治秩序。
(2)商周时期的社会
• ①政治:殷商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西周实行分封制,克服方国松散性 ,开始向中央集权过渡,早期政治制度体现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形 成了宗法制与礼乐制度
典型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分裂、大融合 • ①政治:王室衰微,分封瓦 解;权力下移,主客易位;争 霸称雄,战争
连绵;新旧交替,下士崛起;改革变法,制度剧变;郡县建立,官僚制兴 ;夷狄杂处,民族融合;诸侯渐少,走向统一 • ②经济: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制确立; 小农经济形成,土地兼并出现;大型水利兴修,农业发展,“工商食官” 被打破,独立工商者产生;商业发 展,中原形成规模较大 的城市;重农 抑商萌芽。 • ③文化:天文、历法、医学水平提高,文字走向成熟“学在官府”被 打破 ,私学兴起,文化 下移;朴素的民本思想 形成,出现了百家争鸣,奠定了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传 统科技初步发展,凸显 实用性特色。
变
③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ppt
角度三 分封制度在西周和中国历史上的利弊影响
2.《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其中“最长久”的主要原因是周期实行了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礼乐制度
练习
1、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
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
“商”姓来源于
考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
(1)生产工具 ①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使用范围扩大。 ② 牛的耕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2)水利工程 ★ ①春秋:中原地区普遍用 桔槔灌溉农田。楚相孙叔敖在 淮水修建 芍陂。 ②战国: 李主冰持修建都江堰。郑国在秦修建 郑国渠, 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
考点一井田制与分封制
井田制
目的
巩固奴隶制统治
周朝的一切土地属于 周王
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
内容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侯臣下,但他们只有世代享
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 土地,且要交纳一定的 贡赋
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 人们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种
产品分配形式
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 隶的劳动果实
目的 性质
关注热点:
一个考点
西周的分封制度
多1 个 角2 度
3
西周分封制度的主要对象 周王与诸侯之间围绕分封制产生的权利与义 务关系
分封制度在西周和中国历史上的利弊影响
角度一 考查分封制度的主要对象
[示例] (2009·北京高考)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
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
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人教版课件: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课时1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总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政治上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和完善;西周实行分封制,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开始向官僚政治转变。
经济上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并发展。
思想上“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文学方面,诗歌成为当时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课时1 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1.政治:(1)商朝的政治制度及特点。
(2)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商鞅变法*。
2.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技术。
(2)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转变。
(3)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4)“工商食官”与“抑商”政策。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商朝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父子相传占卜神秘侯和伯2.西周的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_________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_______。
周武王王室王族土地镇守疆土征派赋役统治区域独立性分封制3.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________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_____和_____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用父系___________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最大特点:______________。
分封制财产土地血缘关系嫡长子继承制(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___________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周王统治集团大宗考点二 商鞅变法(选修1)1.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
2.措施3.评价考点三 先秦时期的社会经济(一)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质
奴隶制的 土地国有 制度
(1)形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人们在社会
作用 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
(2)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分封制的基础
分封制(古代称为“封建”,封邦建国)
1、目的 :(1)加强巩固西周的统治。
(2)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3)拓展疆域。 2、内容 :分封土地和人口。 (1)分封对象: ① 同姓亲族是主体。②功臣。③姻亲。④古老附 属国维持原状。⑤殷商降族。⑥恢复被商灭掉的 古国。 (2)诸侯义务: ① 服从周王、拱卫王室。 ②镇守边疆、随从作战 ③忠于职守,朝觐述职。 ④缴纳贡赋。 (3)诸侯权利:对下属进行再分封。
角度三 分封制度在西周和中国历史上的利弊影响
2.《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其中“最长久”的主要原因是周期实行了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礼乐制度
练习
1、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
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
“商”姓来源于
5、破坏原因:
(1)原因: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受 封的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王权衰弱。
(2)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6、发展演变 : (1)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 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 大。 (2)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 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 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 “分封制”开始破坏。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 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
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 盛的政治保证。 (2)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 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二者相 互影响,是西周奴隶制兴盛的支柱。春秋时期,随着井田 制瓦解、分封制破坏,奴隶制度逐步为封建制度所取代。
2.孟子 (1)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2)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 (3)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
薄税。
3.墨子 (1)“兼爱”:就是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
差别,都要同等地爱。 (2)“非攻”:就是反对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义战争,反
战国时期的变法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调整 废井田,废除贵族特权,废
内 税制。改革侧重于经济、军 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变
容 事方面,特别是赋税制度的 法内容广泛,从经济基础到
改革
上层建筑都进行了改革
维护旧的奴隶主的统治,但 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生 特
在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生产关 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一次大
——《孟子·告子》
(1)据材料1,归纳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诸侯的职责。 (3)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分封制对西周政权起什 么作用?
答案:(1)特点:①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商朝后裔;②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占分封诸侯国的大部分;③大多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2)职责:①保护周王室;②忠于职守,保卫封地;③定期 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④服从周王命令,随从作战;⑤ 向周王室贡献财物。 (3)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从属关系。 作用: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
点 系的形成
变革
高考热点:
一个考点
多 个 角 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及影响 1 商鞅变法的措施 2 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与评价 3 春秋与战国时期社会改革的异同
角度一 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
[示例]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具有进步意义的有
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 ②奖励军功,贵族无军功不再
受爵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3、特点:(1)受封对象多样。(2)周天子是 最高统治者;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关系的 纽带。(3)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4、影响 : (1)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拓展了疆域。 (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周天子 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众星捧月 般的政治格局,统治效果加强,周王朝延续数百 年。 (3)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西周成为强国。 (4)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 等级序列。(5)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 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独立性,为春秋 割据埋下隐患。
考点一井田制与分封制
井田制
目的
巩固奴隶制统治
周朝的一切土地属于 周王
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侯臣下,但他们只有世代享
用权,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体耕 人们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种
产品分配形式
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 隶的劳动果实
目的
巩固奴隶制统治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恶论
2、春秋战国时期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1.孔子 (1)“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
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3)“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含有朴素的 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 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②孔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仁;维护 贱有序,教育上主张 有教无类,编订儒家“ 五”经。
周,礼贵
(2)战国时期
①墨家: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和“ 尚贤 ”。
②儒家: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提出“ 民贵君轻 ”思想;
荀子:主张“
考点三、政治改革 1.总体概况
背景
内容
影响
(1)铁器 的使用和 牛耕的推广,使 (1)齐国管仲的 春秋 大量私田 出现 “相地而衰征 ”
改革 (2)私田主人控制 (2)鲁国的“初税亩 私田产品,并采 ”,开始实行 用地租剥削方式 按亩收税
客观上进一步推动 了 井田制 的瓦解 和封建土地私有制 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角度二 考查对商鞅变法历史影响的评价
1.(2010·黄冈检测)战国时期,秦孝公去世,力主变法的商鞅
被车裂而死,但新法并未被废除,故史书上说“商鞅虽死,
秦法未亡”。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君之法”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
B.新法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C.新法得到奴隶主贵族的支持
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 (3)“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
3、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1)诸子百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奠定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基础。(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 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 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 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 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 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 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2: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 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治地位的思想。 ②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 政策对后来秦朝的统治有消极影响。
1、促使战国时期一百多年变法运动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1)变革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直接原因:税收问题。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 征”等新税制促使耕地由国有转向私有,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 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 (3)社会条件: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阶级 基础——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和推动。
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角度二 周王与诸侯之间围绕分封制产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1.《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
其君。”这反映了
()
A.分封制趋向衰落,但尚能维护王权
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战国策·秦策》 材料3: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 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4: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 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 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 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 名于秦,有以也夫!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晋 卫 鲁 齐 宋 燕
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 同姓 同姓 同姓 功臣
商朝后裔 同姓
地理位置 今山西 今河南北部 今山东南部 今山东北部 今河南东部 今北京一带
材料2: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 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 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据材料1提炼出最能反映商鞅变法促进社会转型的语句。 (2)据材料2、3概括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 (3)上述材料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商鞅及其变法的?试举例 说明。
答案:(1)“坏井田,开阡陌”。 (2)富国强兵;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3)从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商鞅的性格等。材料1“然王 制遂灭,僭差亡度”等(措施),“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 食糟糠”等(影响);材料4“天资刻薄”等(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