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解读之我见
文本解读之我见
文本解读之我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语文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着很大的转变,在教学设计上也在绞尽脑汁的改进。
尤其能够重视语文教学最根本的、最本质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文本解读。
然而,针对语文教材中一篇篇的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应该如何解读文本,才能有效达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呢?1 了解自己,提升基本素养和文学功底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储备较浓厚的文化底蕴,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才能在文本解读中具备正确的、合乎作者语言动机的、顺应学生认知的基本解读;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和谐统一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所说:“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首先步。
”可见,解读文本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因为教师对文本解读能走多远,学生的理解就能走多远。
教师的深度决定着学生的高度。
2 走近作者,了解时代背景,深入文本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作者。
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见面。
不但会面,并且会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如《落花生》一课教学中,学生在对重点句“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理解时。
有的学生认为:像苹果和石榴那样的人不但外表光鲜而且也有实用价值,与落花生相比更招人喜欢。
此时,教师对学生既不能盲目批评又不能无原则地赞扬。
为了把握文本所倡导的主旋律,只有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此文的时代背景。
作者许地山(1893耀 1941)笔名就叫“落华生”,他取这个笔名,说明他崇尚“落花生”的精神:生长在泥土里,不好看,但是很有用,词浅而意深。
作者在生活中,正是这样,追求多做贡献,做有用的人,而不计报酬。
这样有了和作者及时代背景的交流。
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拉近了时代差,触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他们真切地了解到在那水深火热的旧中国,多少工作者为救国藏而不露,只讲奉献,和讲体面相比,更重要的是什么?这样,在文本解读时学生获得了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与作者产生共鸣,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之我见2
原文:“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 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 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 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 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们 和上帝在一起”。 ——《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文:《诗经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原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一、从语言入手
1、解读课文中的生字
汉字的造字方法是一门独特的文化现象。汉字 的音、形、义有着密切联系的。作为小学语文 老师,有必要对汉字文化进行研究,在教学中 相机渗透汉字文化,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
顶、额、颅、颊、颧、颌、须、领、颔、项、颈
卓尔不群
卓
艰苦卓绝 真知卓见
卓有成效
一、从语言入手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四、多元解读,丰富文本内容
所谓“多元”我认为是指从主题的角度,从 精神的角度,从人文内涵的角度,还可以从 同体裁的角度。如童话、说明文、小说、散 文这些体裁是不一样的。还得从语言风格来 看。不同的作家的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应该多元解读,从这些方向对一个 相同的文本进行解读。
三、原文对照
文本与课文不同。文本更强调“原生价值”,而 “课文”是因为入选教材、适应教学,被改编了甚 至是被删减了的“文本”——强调的是其“教学价 值”。 若求教学的精益求精,教材的文本解读应当率先做 到全面细致,以对其“原生价值”的充分领悟奠定 把握文本基调的底气,以对其“教学价值”的充分 挖掘,实现教学内容选择余地的最大化。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解读教材之我见
方法交流2014-04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
可以说,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深度、准确度,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成败。
我觉得解读教材要解决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前两项是解读教材内容,后一项是解读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不一定是教学内容,要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梳理教学内容。
详细一点,我想可以概括为“两读两想三确定”。
一、读教材要在通读整单元教材的基础上,细读所教授的教材,逐字逐句。
每一篇课文又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
由于写作对象不同,包括人、事、景、物等,因此教材内容呈现出无限的丰富性;又由于作者对写作对象所特有的情感体验,所以教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也同样具有无限丰富性,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在课文的表达形式上,作者根据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或叙述、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或说明,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既具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看看教材能传递什么信息,看看教材呈现了哪些内容,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二、想教材(1)要多读单元目标。
读这些单元目标时,想一想它是哪一类的,怎样在课堂上利用?除了这些目标,还需要补充情感目标吗?需要进行哪些练习,联系实际,分析学情。
(2)把教材读一读,之后就要思考:教材为什么呈现这些内容,它想让达到的目标包括三维目标是什么?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口味”“感悟”还给学生,让三个目标既要关心学生眼前可见的水平提高,又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读教参了解编者设计本课的思路,安排每个活动的意图以及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也通过读教参想解开心中的疑惑。
教参上每一课都安排了“教材简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建议”“参考教学案例”“相关链接或参考资料”(高年级还有“拓展阅读”)几个方面的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之我见
初中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之我见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初中语文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技能知识的同时,还应当给予学生什么?从站上中学语文讲坛开始,这个问题就时时出现在我的脑中。
学生受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很难根据自己的体验得到较完整的生活与情感上的指引,好的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能够汲取前人对生活与生命的感悟,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初中语文教材,多选用文学大家的文字。
这些作家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对人生对生命的内涵有着不同深刻而丰富的体验,老师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与作家的精神对话,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作品的再次创作。
以下,我尝试通过对李祥森的《台阶》进行主题文本解读,谈谈我的一点认识。
我得出的解读角度是:受人尊敬是人的本能需求。
被人“看得起”、希望有一定的“地位”,是一种人的本能,这与“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境界又不同,这种本能是与人们饱、暖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并没有先后主次之分。
试着解读一下《台阶》的文本,我们可以发现,父亲要建台阶的这个愿望,并不是因为旧台阶不实用而产生的。
相反,旧台阶记录着父亲年轻力壮的光荣也陪伴我度过充满温馨童真的孩提时代。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充满追忆的笔调描写了陪伴“我们”全家一起度过多年的旧台阶。
它光滑清幽、宽敞阴凉。
生动明丽,“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由此可见,父亲并不是因为对旧台阶感情不深或者它不适用而产生更换新台阶的想法的。
这点,从文章后面建新台阶的时候提到的“父亲曾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惊异地说……。
”中的一个充满感情的“摸”字我们也可以看出来。
那么父亲是不是因为家庭富余了,有条件改善住房条件,所以才起了修台阶的念头呢。
解读文本,我们可以看出,这也不是理由。
父亲建新台阶的准备过程十分漫长而艰苦。
他日积月累辛苦积攒:“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
父亲积累材料的同时丝毫不敢怠慢关乎一家生计的农事:“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初中语文课文讲析之我见
初中语文课文讲析之我见【摘要】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因此,本文提出了有效地进行课文多元化讲析的方法与对策,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文讲析有效创新多元化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
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呢?1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讲析1.1抓住文本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
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有诗词曲赋的,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可谓包罗万象。
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把握情况。
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
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
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1.2抓住文本语言。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
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
“解读教材”之我见
“解读教材”之我见新课改实施到今天,大家的普遍关注的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大家还关注教师角色的转变,由原来的主导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作为一名教研员,我经常深入一线听课,在看到教师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可喜改变的同时,也感到深深的忧虑:部分的数学课堂浮华有余,平实不足,没有凸显数学本质,甚至教学重难点得不到落实。
我不得不思考:新课改提倡“用教材教”,那我们读懂教材了吗?如果,在教学中忽略“教什么”,而单纯地追求“怎样教”是片面的,也是危险的,这样做很可能使我们偏离教学目标。
那么,让我们回归数学的视角,来解读教材,先明白“教什么”。
一、通读教材,把握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要立足课程的整体框架,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总体要求,其次是各学段的要求,最后才到课时内容的具体要求。
如果我们备一节课,目光仅仅放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上,不去了解这个内容与以前学生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也不去思考本课内容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什么基础,等于说摒弃教材的知识网络体系于不顾,单纯地去看这个教学内容,我们就会把握不准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不准教材就意味着把握不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曾听过一堂关于估算的课,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的“加、减法估算”,教材上是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的。
说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热水瓶1个,每个28元,烧水壶1个,每个43元,水杯6个共花钱24元。
问妈妈带的钱够吗?课本用两种方法提示学生:1.买热水壶后大约剩70元,再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30元,买水杯够了;2.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水杯够了。
然后提出问题“还可以怎样算呢?”上课老师在研读教材的时候,没在很好地了解“估算”这一内容在各个学段中的不同要求,在上课时不仅讲到了约等号,还涉及到了“四舍五入”的方法(“四舍五入”的方法是在四年级上册才讲到),而且整节课都是出示单独的算式让学生进行估算,并没有结合具体情境。
文本解读之我见
文本解读之我见
文本解读基于两个基本点来理解,一是宏观方面,对于篇目的整体把握,框架结构,作者意图等;二是微观方面,细致到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的理解和揣摩。
提高文本解读有两个途径可以达成:一是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即在无任何资料的背景下,凭借自身的文学功底和底蕴对于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二是借助权威的名家解读来不断丰富自己,通过教学实践来提高自己。
经典的名家解读作品当代的有孙绍振的《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钱理群孙绍振《解读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除此之外特级教师余映潮、窦桂梅、王君、于漪的课堂实录也是值得欣赏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大夏书系中关于语文的相关书籍也值得一看。
关于古代文学的有叶嘉莹先生的《小词大雅》、《唐宋词十七讲》;《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蒋勋说红楼梦》;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刘勰的《文心雕龙》
你若是理论根基很深厚,不妨再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这对于你用比较文学的眼光来研究中外文学都有帮助。
小学语文教材解析之我见.docx
小学语文课本解读之我见小学语文课本的类型各种各样,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广,表现手法多样,想要每个文本都能解读得很深,每句话都理解得很到位,每个概念都能准确阐释,这无疑是対老师的苛求, 也是不现实的。
当然在这里我不是帮助咱们语文老师推脱责任,而在于我们今天讨论“语文课木的解读”这个话题时,要取一种更实际的态度,以探求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这是我今天和大家讨论问题的一个基本立场。
今天我就和大家共同探究“解读文本”的有关问题。
一、抓住文题解读文本题好一半文,小学课本中的文本,大都通俗易懂、主题明朗,尤其是文章的题目,绝大多数都是对课文内容或是作者写作意图的高度概扌孔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好文题资源,善于利用课题提出问题,以此正确解读文本。
对于文题的解读,是接触文本的第一步,直接导致读者一一教师或学生阅读文本的价值指向一一到文中读什么、思什么、答什么。
很多优秀的教师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了文题解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课堂阅读质量。
课始,师在向学生们展示了课文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形成乐趣后,揭示课题,出示课文插图,提岀问题,学生们面对着图片,纷纷提出看法,教师及时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于是,接下来的课堂互动,成为师生I'可为共同探讨文本主旨的过程。
通过多种形式的引读、范读、自读、争读,师生们在文字中明白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在抓住解读文题的过程中,我们述应特别注意阅读的回应,即在通过阅读解决文题所阐发出来的问题时,必须在阅读结束后再回到文题上来,看一看问题解决了没有,这些问题是不是文本的作者写作的主要旨意。
二、细读是关键深入、准确地解读文本、细读文本,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观察,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才能有机会与许多美景不期而遇。
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知道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知道教多少,学生学多少;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好决定怎么教,怎么学;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 才能胸有成竹地应对生成。
文本解读之我见(李艳霞) 2
2014年教学论文·语文科语文教学中的多角度解读文本摘要:我们要达到对文本进行深入而独到的解读,抓关键词句,览文本思路,悟独特感受。
通过文字与作者进行真正的心灵层面的沟通与交流,真正做到走进作者的心与灵魂,与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语文课堂充满自己的个性和色彩!关键词:文本解读关键词句文本思路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阅读教学要致力于提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性,学生通过不断地与文本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学会理解、表达和运用。
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
如何全方位地、科学地解读文本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认识。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
他们深刻地感觉到词的情感色彩;词好比是一点火花,去点燃思维的火花。
”所以解读文本,就要抓住关键字、词、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就会成为“读进”与“悟出”的桥梁,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从文本题眼切入对话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凝聚着作品文意之精华,寄寓着作者的情感和构思的丰富信息,因此从文章的题目特点入手,展开对话,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秋天的怀念》、《永远的歌声》、《花边饺子里的爱》,我们若引导学生抓住题目“歌声”、“怀念”、“爱”等词语,推敲品味其间的意义和含义,就不失为最佳的对话时机。
通过对这些课文题目的审视可以和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匠心。
2、拎谈关键词句文章的关键词句犹如文章的“骨架”。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贯彻“整体把握”的理念,揣摩作者用意,抓住关键词句,以最简约的形式来取得学生与文本的积极对话,“随文潜入心”,就可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笑谈碰壁”这部分时,抓住句子“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让学生质疑、辩疑,认识鼻子的高与直、扁与平和碰壁并不存在必须的联系。
“解读教材”之我见
很好地 了解 “ 估算 ” 这 一内容在各个 学 段中的不同要求 , 在上课时不仅讲 到了 约等号 , 还涉及到 了“ 四舍五人” 的方法 ( “ 四舍五人” 的方法是在四年级上册 才 讲到 ) ,而且整节课都是出示单独 的算 式让 学生 进行估算 , 并没有结合具体情 境。 这显然拔高 了本课的教学 目标 , 《 标 根据 生活实 际的需要 保留一定 的小数
的时 候 , 要 立 足 课
程 的整体框架 , 首先要明确 课程的总体 要求, 其次是 各学段 的要求 , 最后 才到 课 时内容 的具体要求 。 如果我们备一节 课 ,目光仅 仅放在这 节课的教学 内容
不 去 了 解 这 个 内 容 与 以前 学 生 学 过 的知 识 有 什 么 联 系 , 也 不 去 思 考 本 课 内 容 将 为学 生 今 后 的学 习 奠 定 什么 基 础 , 等 于说 摒弃 教材 的知识 网络体系 于不 顾, 单 纯地去看这 个教学 内容 , 我们 就
“ 解读教材” 之我 见
广 西 河池市 南丹县教 研 室 陆珍珍
新课改实施到今天 , 大家的普遍关 注 的是学习方式的变革 , 大力倡导 自主 探究 、 动手操作 、 合作 交流的学 习方式。 大家还关注教师角色的转变 , 由原来 的 主导者 , 变成学生 学习 的组织者 、 引导 者、 合作者 。 作为一名教研 员, 我经 常深 入一线听课 , 在看到教师教学方式 以及 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可喜改变 的同时 , 也 感到深深的忧虑 : 部分的数学课堂浮华 有余 , 平实不足 , 没有 凸显数学本质 , 甚 至教学重难点得 不到落实 。 我不得不思 考: 新课 改提倡“ 用教材教 ” , 那我们读 懂教材了吗? 如果 , 在教学 中忽略“ 教什 么” , 而单纯地追 求“ 怎样教” 是片面的 , 也是危险的 , 这样做很可能使我们偏离 教学 目标。那么 , 让我们回归数学 的视 角, 来解 渎教材 , 先 明白“ 敬什么” 。 通读教 材 , 把握好整体 与部分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之我见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之我见
《我见》是一篇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中的一篇文章,通过这篇文章可以看到小学生对于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下面是我对这篇文章的个人见解。
在《我见》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展示了小学生独有的天真和可爱之处。
文章开始,作者给自己的见解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见,即看到。
一个果实被我看到了,我就说我见到了这个果实。
”这说明了作者对于“见”的理解。
接着,作者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看到的一些事物和他的见解。
作者提到了自己见到的一只小虫子,作者认为它是生活在青草中的小动物。
这表明了小学生对于周围生活的敏感和好奇心。
在作者眼中,这只小虫子虽然微不足道,但是作者却对它充满了关爱之情。
作者还提到了自己看到的大树、小草、鲜花等等。
“见,就是对我们看到的事务形成一个印象。
”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周围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身边环境的感知和把握是非常敏锐和真实的。
在《我见》这篇文章中,作者还谈到了自己观察天空的见解。
作者认为天空是无边无际的,是广阔而美丽的。
这体现了小学生对于大自然美的敏感性。
小学生的天真和纯真让他们对于自然界的美有着独特的感悟。
通过《我见》,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对于自己所见的事物和对这些事物的感悟,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于美的敏感度,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赞赏和鼓励的。
这篇文章让我们更加了解小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对他们的成长有更好的体会。
教材解读之我见
正确理解把握教材,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的成份往往多于“教学” ,语文学科承担的教育功能往往大于语文学科本身所应承担的功能,忽略了语文学科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工具性,使得语文学科缺少个性,造成语文教学的盲目性。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本人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加强识字、写字训练低年级语文教学要牢牢抓住识字、写字教学这个重点,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记生字,并认真指导学生写字。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加强识字的交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重视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准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差异。
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经常要做的一项工作。
最主要的方法是所学的字让学生多接触、多见面,除了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还应根据中年级的特点,在小练笔和习作中,在具体的运用中来巩固,也就是在读写的过程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字。
另外,也可以采取一些归类复习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些归类整理,教材在这方面的安排意在引导,老师可以从这些安排中受到启示。
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为避免学生的疲劳,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适当分散写。
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不是字写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讲求写字的质量。
二、重视词句训练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工教师应做好三方面作,即理解、积累和运用。
1.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教材在低年级安排了许多词句的练习,如:读词语,用学过的熟字组成新词,反义词练习,形容词叠词的练习,词语的搭配练习,句式的练习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多练习,不断复习巩固,举一反三,防止形近字、同音字混淆。
解读课文心得体会(通用18篇)
解读课文心得体会(通用1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解读课文心得体会(通用18篇)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解读之我见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
”今日看
一篇课文与数年前看一篇课文的视角、方法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革。
这对在一线工作
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教材解读的能力。
教材解读,是
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是语文学科赖以处事立身之根本,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还是语文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是语文教师价值的体现。
现就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我觉得每个语文老师课文解读要做到五个方面的对话
(1)与作者对话
课文解读要做到“知人论世”,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时代背景,要学习
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
在这个方面一些经典作品、离现在年代
久远的作品、特定背景下尤甚。
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
对的准确文本解读。
(2)与文本对话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
对话与碰撞。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
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
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要求教师在对文本形成阅读体验之前最好不要参看有关
资料,包括教师用书。
(3)与编者对话
只有与教材编写者对话,才能了解本单元本篇文章的选编意图。
而明确选编意图对于每位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做教师的才能将这篇文章
定好“位”。
这个位,是老师依据这篇文章实施教学的前提,是培养具有个性化语文
素养的学生的前提。
如人教版教科书,它的选编意图是“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变过于
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力求富于开放性和弹性,给地方、学校和师生留有广阔的活动空间”。
为了体现教材整体意图,这套教材以语文教
学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选文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进行编排。
具体到单册,我们会发现教材编写者按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认识的规律对教材整体选编意图做了
极为合理地分解。
只有与教材编写者对话,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
而这又是你确定教学目标的重
要依据。
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你就能确定教学目标,依据学情逐步实施你的教
学过程。
这是显而易见的。
(4)与学生对话
这里的学生,是老师潜意识里的学生。
与学生对话,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备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但标准同时又明确指出“教师
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如何组织、引导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
正确、准确、有创意地解读文本,这应成为老师在备课时着重思考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分析学情并制定教学策略的问题。
备课时,老师与学生对话,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二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来进行。
教学以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语用技能为基础,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表现。
我们的教要以学生的学为基础,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要“因材施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等对我
们选定教学策略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备课时与学生的对话,目的就在于分析学情、
制定教学策略。
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在上课之前就应充分考虑以下问题:这篇文本
对于学生来说解读会存在哪些困难,他目前所积累的语文知识、所获得的语用技能处
于何种状态,他目前的非智力因素对他学习本文有多大影响,他的家庭状况、社区环境、校风班风对其影响有多大,他需要什么支持和帮助,他适合用什么方式来学习本文,他有多少发展、创造的机会,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他应该有哪些收获等等。
(5)与自已对话:
与自己对话要求教师在选择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时,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实践,必须结合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学校教学条件等),
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
教师要不断通过与自己的对话,形
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寻求自己教学上的突破。
解读文本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的一座高山,我们必须积蓄力量去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