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
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汕头大学教授王富仁现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 很多人提出,现在学生不愿意学习鲁迅作品.中学语文教师也说, 鲁迅作品最难教,没法教。
看起来这似乎是个现实问题,我则认为这应当是一个感受问题,是一个如何感受作品,如何感受一个作家的问题。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鲁迅作品对中学生、中学语文教学的适用性。
现在很多人说中学生不读鲁迅,我觉得这可能是部分老师或社会上一些人对鲁迅作品的一种暗示。
这暗示是在说:你学生是不能读鲁迅的,因为我自己不想读鲁迅,我自己感觉鲁迅不好。
学生在老师的这种暗示下,加之遇到一些诸如年龄、阅历、知识积累等问题,尤其是他对作品理解出现障碍的时候,他也会觉得鲁迅作品不好,而不愿学。
所以我认为,在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是如何看待鲁迅、如何感受鲁迅作品价值和作用的问题。
实际上这也是如何感受文学作品、如何感受知识分子、如何感受一个民族的文化问题。
我是研究鲁迅的,我经常想鲁迅作品的地位,它们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 ? 我曾经这样设想:假如我们中华民族再往后100年,或200年,当200年之后的中华民族、中国的知识分子再回顾20世纪这一段中国历史的时候,他可能会忘掉许多东西,对20世纪的人,他还会记得哪几个人?我认为有四个人中华民族是绝对不会忘记的。
第一个是孙中山,孙中山作为一个民族革命家,推翻了满清王朝,将中华民族推进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认为孙中山这个人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不会消失的。
第二个是毛泽东,当然,毛泽东搞了历次政治运动、搞了文化大革命,伤害了大量的知识分子。
这一段历史的错误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
但是毛泽东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陷于军阀混战,四分五裂,没法在整个世界上挺直脊梁的时候,毛泽东通过自己领导的革命,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并且在美国、和苏联两大世界霸权面前,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没有向美国、苏联屈服,使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国,跻身于现代世界之林。
鲁迅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现代意义
鲁迅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现代意义在中国文化史中,鲁迅无疑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文学先驱,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道德伦常等方面的困境。
在他短暂而又辉煌的生命里,他不仅在文学界享有极高的地位,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社会,在当今的中国文化中,他仍然具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刻的现代意义。
鲁迅的观点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性,他在《阿Q正传》中频繁的运用“阿Q”这一人物形象,反映出中国的虚伪和自卑问题。
鲁迅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只是更加强调了个人的良心和道德,而忽略了对思想的培养,形成了一批毫无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这一观点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因与社会现实脱节而产生的历史被动性,也代表了鲁迅在他所处时代的一种批判态度。
在当今中华文化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们依然需要鲁迅的思想启示。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奠基者,他的文学作品让中国文学不再停于过去的古典与传统,他以现实主义的勇气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中国社会的无可奈何和封闭性。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对人性的关爱,对家国情怀的感悟,以及对文化自信的回归。
这些思想观点在当代文化中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在当今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鲁迅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当代中国,鲁迅的文化价值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思想与文学成就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鲁迅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内心世界,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度有着不可撼动的作用。
鲁迅所设置的社会反叛者、颓废者、逃避者、乌托邦崇尚者等文学形象,不仅是对普遍社会现象的反思,同时也是启示我们某些糟糕情况的警钟,他的思想让我们了解到文艺对于人的批判与价值勾校的正面作用。
结语总之,鲁迅文化是中国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为后世的新文学艺术开辟了道路,反映出了一个时期的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视角和文艺创作精神一定程度上带有对人性的探索精神和对于文化自信的信念。
将鲁迅的思想推广和发扬,同样是我们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责任,更是打造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
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鲁迅,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的文学,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而《阿Q正传》正是体现这一创作特性的经典之作。
和成就虽然不能和其浩淼磅礴的杂文相比,但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彩的一笔,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鲁迅的小说的成就主要在短篇,其小说基本收在《呐喊》14篇,1923、《彷徨》11篇,1926、《故事新编》8篇1936三本短篇集中,其中《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伟大的开端,开辟了我国现代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而同收入《呐喊》的《阿Q正传》则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作品,是鲁迅小说经典当中的“经典”,而阿Q形象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形象。
对于哪篇是鲁迅最好的小说人们肯定也有不同看法。
但《阿Q正传》得到了最大多数的认同应该是事实,《阿Q正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成了世界名著,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
《阿Q正传》是鲁迅写得最长的一篇小说了。
那么这部鲁迅的最长的小说到底好在哪里呢?为什么能成其为经典?是怎样集中体现了与艺术成就的呢?借鉴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泛性沦”,我认为首先是他对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的微妙而又犀利的洞察,不仅是中国人的国民性,某种意义上恐怕也可以说是世界性的人类普遍的心理弱点。
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构成了一部阿Q接受史。
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
鲁迅先生的历史地位
鲁迅先生的历史地位一、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1. 小说创作: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开创者。
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的短篇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孔乙己》等,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这些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散文创作: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其深沉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其中的《背影》、《五猖会》等作品,被誉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3. 杂文创作:鲁迅先生的杂文以其尖锐的批判性和深刻的思想性而著称。
他在《语丝》、《论语》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杂文,如《纪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的续篇》等,对中国社会的弊病进行了无情揭露,激发了人们的觉醒和反抗。
二、鲁迅先生的思想地位1. 文化批判:鲁迅先生深刻地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残余,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新文化理念。
他的《狂人日记》等作品,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道德的强烈反感和批判。
2. 社会批判:鲁迅先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批判。
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官僚腐败、人性扭曲等问题,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
3. 启蒙思想:鲁迅先生提倡启蒙思想,强调个体的觉醒和自由。
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想启蒙,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富强。
三、鲁迅先生的革命地位1. 文学革命:鲁迅先生是文学革命的积极参加者,他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文学要为民众服务,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观。
2. 政治革命:鲁迅先生支持中国的民主革命,他早期的作品如《狂人日记》等,表达了对清朝封建统治的反抗。
后来,他又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朋友。
3. 文化革命:鲁迅先生在文化领域有着重要的革命地位。
他主张“文艺为大众”,反对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强调文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综上所述,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文学作品、思想观念和革命精神,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亚于其他文化巨匠。
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亚于其他文化巨匠。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亚于其他文化巨匠,这是不争的事实。
鲁迅的文学创作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探究人性命运的探索。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其中的传统思想和文化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鲁迅的文学作品,则是揭示了中国古老文化中的种种弊端和缺陷,以及封建主义、道德约束、经济落后等问题所导致的苦难和不幸。
他的文学创作使读者重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真相,深刻理解了百性人的命运所处的境地。
鲁迅的文学思想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敏锐的宣扬精神。
他对于现实思考的深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巨匠所无法比拟的。
他在文学中,不仅批判了封建文化的陈腐和落后,同时对于科学文化也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了“科学化文明革命”的思想,这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思想图像之一。
同时,鲁迅的文学思想也蕴含着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深层次的思考和挖掘。
他认为,文化的传承应该是通过创新和不断的探索而实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鲁迅的文学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作品在国际上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许多研究者将他的作品与西方文学经典相提并论,认为他的文学思想可以留给我们宝贵的启示和教益。
因此,他的文学作品的地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文化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地位。
总之,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亚于任何一位文化巨匠。
他的文学思想深厚而独特,他的文学作品充满反叛与探索精神,其影响已经牢牢地定格在中国文化史的悠久长河中。
他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化巨匠中的一位,展现出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文化智慧的精髓。
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之间交流的程度越来越高。
文化交流不仅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
对于中国而言,作为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对于更好地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具有很大的潜力。
鲁迅的文学地位
鲁迅的文学地位第一篇:鲁迅的文学地位鲁迅的文学地位1、从鲁迅的文学地位上看,他是中国20世纪文学巨人。
从横的方面看,鲁迅和他同时代的作家比较,鲁迅的文学表现力量超过了他们。
从纵的方面看,即使把鲁迅的作品和90年代最优秀的作家相比,也仍然毫不逊色。
鲁迅的短篇小说和杂文,就是在今天看,也仍然是很优秀的。
鲁迅的文学风格:深刻锐利、沉郁冷峻。
鲁迅是思想家,是思想型作家,鲁迅是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是以揭示人的悲剧见长作家2、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
鲁迅一方面是现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
鲁迅在散文创作中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既是“随感录”作家群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
在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中,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鲁迅思想(一)鲁迅思想的最独特之处,就是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探索。
鲁迅表达思想的方式是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
他不是正面构建,指出一条光明大道,而是反面批判。
用怀疑主义的思维方式,在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质疑的基础上,对社会、文明进行批判的。
鲁迅总是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实或不证自明的“真理”中发现荒谬的,然后进行猛烈的否定和批判。
“从来如此就对吗?”鲁迅往往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揭示出人类社会、文明阴暗、残酷的一面。
二)鲁迅思想的时代性和超越性1、鲁迅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非人性的批判。
在新文学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命题“仁义道德吃人”。
鲁迅又从日常生活和细节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劣根性进行批判2、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奴性的批判。
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大悲剧就一直跪倒在皇权的脚下,从来没有站起来过。
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是“亡我奴”。
鲁迅率先发现了这一秘密。
3、对人性的阴郁和残忍的认识。
《孔乙己》《祝福》等。
4、鲁迅的人生观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自由意志。
人生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自由意志的实现。
第1讲 为什么要读鲁迅
物价与美国接轨、工资与非洲接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或
干脆作了外国人欺诈中国的“乏走狗”,与其里应外合、 巧取豪夺。它们岂容鲁迅再一次把它打入水中?!
祥林嫂、华老栓、闰土们复活了。他们依然逆来顺受, 情绪稳定。因为“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 想一直排下去”,这样,必须要备足了餐料。而那些准备
文革后伴随着对文革的全面批判,对鲁迅的评价基本上走 的是捣毁偶像的路线,即所谓把鲁迅从“神”还原为 “人”。或是强调其凡人的一面,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
好父亲;或是剖析了他作为普通人的精神心理,甚至不惜
把他说成一个精神心理上有暗疾的人。
钱理群指出,将鲁迅凡俗化,实际上是在消解或削弱鲁迅
的精神意义和价值,而这又与消解理想、消解精神的世俗 化的时代思潮直接相关。所谓的世俗化,不过是重新定义 理想和精神的一种努力罢了。理想不再是昔日的以人类解 放为终极目标的英雄主义理想,而可能只是缩小为谋求个 人的幸福;精神也不再以摆脱一切外在束缚、实现自由为 目标,而可能会强调个人的主观的、当下的体验,这样的
结果必然是把鲁迅非历史化,抽象化。
谢泳:《鲁迅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为什么鲁迅以反专制为基本追求而却总是被专制利用,鲁
迅的悲剧不在生前而在死后,他差不多可以说是中国近代 以来唯一一个没有被新时代否定的知识分子,这是为什么? 鲁迅是最不愿意和官员打交道的,不像胡适那样,还想过 去做政府的诤友,鲁迅是最看不惯胡适这一点的,然而奇
的“战士”,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才会从根本上获得
转变。
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 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 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 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 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 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的文学地位
鲁迅的文学地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傑出代表和启蒙者。
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矛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鲁迅的文学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和影响鲁迅的作品不仅在数量上堪称丰硕,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他的短篇小说、散文、杂文等都在不同的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狂人日记》、《呐喊》、《阿Q正传》等作品,都以独特的视角和形式批判了中国传统社会,揭示了人性的弱点,激发了人们对现实的思考。
二、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推动鲁迅的作品在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现代性,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为中国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的作品表达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由、平等、独立和尊严的追求,以及对封建传统和压迫的反抗。
鲁迅的这种勇于创新和挑战的精神,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三、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鲁迅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批判意识,揭示了人性的真实和复杂,为人们理解和思考社会提供了重要视角。
他的作品对后来的作家和社会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四、国际影响力鲁迅的作品也被广泛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作品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被介绍给世界各地的读者。
鲁迅的作品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多项奖项,例如《狂人日记》获得了俄罗斯的“普希金文学奖”。
鲁迅的国际影响力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综上所述,鲁迅的文学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和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使他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的作品也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鲁迅的社会地位、影响、价值与教学意义
三、鲁迅的精神价值与教学意义
(一)鲁迅的精神价值 鲁迅的人格和精神是什么
呢? 1. 立人为本 2.独立思考 (自己做主、批 判精神、文化与观念创新) 3.拿来主义 4.韧性坚守 —— 周海婴《鲁迅是谁》
1.立人为本的思想
个体尊严和个体意识的觉醒是 鲁迅“立人为本”思想的精髓。
鲁迅讲的个体尊严,强调每个 人都有充分发展自我、享受幸福的 权力,同时,他也完全拥有个人独 立思考的权力,这是每个人的天赋 人权,也是一种普世价值理念。
个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人对自 我的生存价值的关注与自觉。拥有 这种个体意识的人会自觉地要求自 己活出一个样子出来,他会活得很 有尊严,也很有魅力。
近100年鲁迅研究 著作出版统计
第一(讲五家)庭衰近落1:0鲁0年迅性鲁格迅、研思维究方论式文形成统的计逻表辑起点
近100年鲁迅研究论文统计表
(六)鲁迅纪念场馆、景区遗迹、 学校和研究机构
鲁迅纪念场馆、景 区遗迹、学校和研 究机构
(七)鲁迅相关产业:著名商 家或企业
鲁迅相关的著 名商家或企业
(八)鲁迅著作改编影视作品 (1928- 2009)
第一讲 家庭一衰、落:鲁鲁迅迅性的格、社思维会方地式形位成的逻辑起点
对瞿秋白评价的评价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在一九三三年问世以后,发生 了较大的影响,是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篇用马克思主义 观点对鲁迅作出了正确评价 的历史文献,具有开创的意 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讲 家庭衰落:鲁迅性格、思维方式形成的逻辑起点
一、鲁迅的社会地位
2.郁达夫的评价鲁迅逝世后,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评价鲁迅: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 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 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 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浅谈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浅谈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浅谈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题记上世纪初叶,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辛亥革命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到后来的历次国民革命运动,在一大群海外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和对西学东渐的实践中,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开始了与之前数千年里形成的封建传统大相径庭的大刀阔斧的改革。
如果说废帝制建共和是当时政治的一大突破,那么新文化运动中的白话文改革则直接导致了现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变迁。
1915年陈独秀创立《新青年》杂志。
一时间《新》刊所追求的在思想上和文学上向西方学西的思维成了当时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行动风向标。
1917年胡适在刊内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在此要求中国传统文学改良的大气候下,一批具有进步意识的中国现代作家应运而生,鲁迅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狂人日记》。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她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拾,在1918年至1922年连续写了15篇小说,于1923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1924到1925年所作小说11篇,则收入192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彷徨》。
鲁迅的这两部短篇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这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种并不多见的现象”以下就将对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中的地位进行一番阐述。
●一些重要现代小说作家的概况和小说成就首先,要评价一位作家作品的历史地位就必须在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将其与同时代的一些著名作家做横向的比较,然后才能对之产生更全面的认识。
鲁迅的社会地位、影响、价值与教学意义
第一讲 三家、庭衰中落学:鲁鲁迅迅性作格品、思的维教方学式形意成义的逻辑起点
(一)语言构思之创新 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
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 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 终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教科书,而是通过 教科书的范例形成语文能力。
鲁迅是中国的语言大师,通过学习鲁迅 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汉语的博大精 深和奇妙无穷。
二、鲁迅的社会影响
(一)鲁迅的纪念活动
1.鲁迅逝世纪念活动 2.鲁迅诞辰纪念活动 3.鲁迅学术研讨活动
第一(讲二家)庭民衰国落:以鲁来迅入性格选、教思材维方的式鲁形迅成的作逻品辑起点
第一(讲 三家庭)衰近落1:0鲁0年迅性鲁格迅、著思维作方出式版形成统的计逻辑起点
近100年鲁迅著作出版统计表
第(一讲四家)庭近衰1落0:0年鲁迅鲁性迅格研、思究维著方作式形出成版的统逻辑计起点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 全民族的大多数,向著敌人冲 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 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 空前 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 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4.陈独秀对鲁迅的经典评价
陈独秀《我对于鲁迅之认识》: 世之毁 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鲁迅先生 和他的弟弟启明先生,都是《新青年》作者 之一人,虽然不是最主要的作者,发表的文 字也很不少,尤其是启明先生;然而他们两 位,都有他们自己独立的思想,不是因为附 和《新青年》作者中那一个人而参加的,所 以他们的作品在《新青年》中特别有价值, 这是我个人的私见。“鲁迅先生的短篇幽默文 章,在中国有空前的天才,思想也是前进的。 在民国十六七年,他还没有接近政党以前, 党中一班无知妄人,把他骂得一文不值,那 时我曾为他大抱不平。后来他接近了政党, 同是那一班无知妄人,忽然把他抬到三十三 天以上,仿佛鲁迅先生从前是个狗,我却以 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 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呐喊》(第一讲)解析
《狂人日记》的主题
《狂人日记》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 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 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 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 现象,因此文章主题十分明确,主要“意 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表现对 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 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 希望。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
典型语言及理解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并 且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 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 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 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 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 确实远远超出了文学的领域。
狂人的形象
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 “狂人”,但作者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 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 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 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 也曾被人叫做“疯子”。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 疯子;但站在革命的立场看去他是先知先觉。同 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 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 映。《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 “狂人”的形象,他有才气和狂气,具有清醒的 头脑和科学的态度。他洞察封建礼教的本质号召 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这一形象在中国 文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呐喊 (第三讲) 《呐喊》 第一讲
作者简介
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 周樟寿,鲁迅是中国文化 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 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 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毛泽东曾说:“鲁迅在中 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 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 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 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 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 一生的写照。
分析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分析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
义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鲁迅的杂文是独树一帜的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挡一面。
1910年,鲁迅首次向中国文学领域大胆投放他的杂文,开创了以激进主义为精神内核的杂文文体,他的杂文具有自觉性、个性化、异化性和历史性。
鲁迅杂文在文学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带头明确反映社会现实并指出它的特征的过程中,鲁迅的杂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鲁迅的杂文在显示出克服力时也表现出批判性,提出了一种逆向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他把所有的不公正的现实都写了出来,这是他的社会主义色彩非常浓厚的一种文风。
此外,鲁迅的杂文更加把重点放在历史变革的过程上。
他写的杂文,题目以历史社会为背景,突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他试图用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评论来引发读者对现实的反思,同时他运用了一种把传统的“谦虚、宽容、包容、忘我”的庄严思想审视、进行洗礼的历史思想,切中这一点也是鲁迅开创杂文文体的一种创新意义。
总而言之,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为文学史添加了重要的一笔,而且它还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有无穷的价值。
浸润激进气息、历史思想洗礼,这种一种文风曾经深
深地影响了很多读者,它也提醒着我们在现时需要尊敬和学习历史,从历史的真相中获得教训和收获。
1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
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一、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早期(1881——1899)家庭生活的“由小康坠入困顿,饱尝了人生间的冷眼”,养成了他恨世与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基础.中期(1900——1917)经历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曾在日本留学,接受了进化论的影响,确立了“立人”的思想,完成“弃医从文”的转变.中后期(1918——1927)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后期(1928——1936)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二、前后两期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冷静执着的现实主义精神.2、区别:前期的思想基础是进化论,革命民主主义者,后期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由个人主义者称为集体主义者.三、鲁迅的文学史地位: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他由早期的肠道呐喊与反抗的浪漫主义文学转向深广的现实主义的“遵命文学”,启蒙文学,最后自觉地确认文学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翼”.鲁迅思想上的转变与其创作上的发展步伐是一致的,而对中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热爱及其解放道路的探索则贯穿始终而且是其发展与变化的根本动力.鲁迅的一生中经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他的文学创作也伴随着这一革命进程,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像鲁迅这样深刻理解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和中国现实人生,并进行了真实有力反映和勇敢深入探索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首屈一指的,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和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无愧于中国新文学的灵魂.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都需要巨人.它需要巨人来参与和鼎助自己的转折,也需要巨人来思考和记录自己的转折.鲁迅,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鲁迅所走过的道路——从封建阶级逆子发展为民主主义、爱国主义者,最后成为共产主义者,鲁迅所坚持的方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向,在现代中国都具有典范意义.“鲁迅精神”对于我们的民族,对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是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的.他思想艺术的某些特质,是在现代文学整体面貌上打下鲜明的印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是“鲁迅时代”的文学.正如郭沫若说:“大哉鲁迅!鲁迅之前,无一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这个赞词正确地反映鲁迅在中国革命史、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和伟大影响.毛泽东同志对鲁迅一生的非凡业绩和战斗精神作了最充分的评价,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斗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国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新民主主义论》,《毛选》第二卷)1938年:鲁迅“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论鲁迅》)毛泽东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来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第二节《狂人日记》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开篇之作——《狂人日记》一、创作动机:“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它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也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志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革命人道主义情怀.《狂人日记》不仅是“五四”新文学彻底反封建的战斗“宣言”,也是鲁迅此后小说创作的总“序言”.二、忧愤深广的思想内容:第一大段(1——6)写狂人对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发现.第一节是全篇的总冒,写狂人的猛醒.三个自然段之间无内在联系,表现了狂人特有的错乱思维.然而,寥寥数笔便清晰地勾画了他活生生的狂人形象: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他怀着紧张而恐惧的心情,十分敏感的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小心翼翼得提防着别人对他的迫害.他认真思索三十年来的生活道路,已经恍然大悟:过去三十年“全是发昏”.第二大段(7——10)写狂人企图以“劝转”的办法改造吃人的社会终于失败的过程.第三大段(11——13)写狂人“劝转”失败后寄希望于将来.三、奇特而真实的艺术形象:作者运用独特的心理描写方法,塑造了狂人这个奇特而真实的富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四、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扩大了小说的审美张力,从不同的思路解读“狂人”形象,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1、《狂人日记》是一篇日记体小说.这种格式不便于作者铺叙故事和刻画人物肖象,其优点是便于作者充分刨露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因此,逼真而深刻的绝妙的心理描写是其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2、《狂人日记》是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小说的语言新鲜活泼而富有表现力.3、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这些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调整、更新了我国传统的创作思维和审美习惯,具有为现代文学奠基的价值和划时代的意义.第二节《呐喊》与《彷徨》一、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其中的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好病.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清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表现出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1、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一、共同点: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二、不同点: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辫子风波”,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要改变农民悲惨的地位境遇和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农民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2、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主要有《阿Q正传》的后半部,是侧面描写,写辛亥革命在未庄和县城的影响.在未庄,阿Q受到影响要“革命”了,他的“革命”观中有不少糊涂观念和错误思想.假洋鬼子成为未庄的革命风云人物.在县城,清朝的知县老爷、把总还是原官,但官的名称改了,而且也参加了革命党.这些描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对封建势力妥协,使封建势力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辛亥革命未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未能注意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3、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祥林嫂(《祝福》)、爱姑(《离婚》)、子君(《伤逝》)遭封建社会迫害的妇女,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祝福》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作品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等这样一个周密的封建观念大网络,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终于屈服.《伤逝》中的子君,是另一类型的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封建势力的压迫与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作品通过这三个妇女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妇女的问题:祥林嫂等的悲剧都是封建社会、礼教造成的,因此妇女解放必须反封建.作品也表现祥林嫂和爱姑都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启示人们: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作品通过子君的悲剧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个性解放思想虽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4、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是基本属于同一类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迫是深重的.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表现出自私卑怯(涓生)、动摇妥协(吕纬甫)、消沉颓废(魏连殳).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黑风恶浪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终于遗弃子君而造成悲剧.吕纬甫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现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魏连殳以躬行所恶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失败.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二、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一: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2、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特征进行描写.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态和眼睛、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孔乙己的长衫.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写幻觉、潜意识等,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艺术特色之二:艺术多姿多彩.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诗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为主的作品.主要是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但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写和以心理刻画见长.基本上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悲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并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之三、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之四、结构形式丰富多样.小说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以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片段连缀而成;或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顺序为主,也有倒叙;多为单线发展,也有两条线索的交叉叠合;体式有日记体、随笔体、章回体、速写等多种;之五、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三、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呐喊》《彷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表现在:1、思想方面:它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状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由于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过去的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作品渗透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作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2、《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中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第四节《阿Q正传》一、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阿Q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思想上成就之一: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阿Q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悲惨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斗争.阿Q还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深恶造反、“男女之大防”.是一个集中了较多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形象.阿Q革命观中还夹杂着许多落后的观念.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的国人的灵魂”.思想成就之二: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惨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阿Q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觉悟.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他有革命的要求,但是他的革命观中狭隘报复、取赵太爷而代之等糊涂思想,他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胜利法.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二、阿Q形象分析1、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不觉悟的流浪雇农的典型形象.2、性格特征:基本特征:既沾有油手之徒的狡猾,又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突出特征: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三、作品的艺术成就: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如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如对赵太爷的讽刺是尖锐无情的、对阿Q的弱点的讽刺比较温和,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阿Q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第五节《野草》与《朝花夕拾》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一、《野草》的较多篇什,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等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追求、牺牲精神.如《秋夜》中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这样的战士》中战斗显得英勇而悲怆.战士面对“无物之阵”这样的“绝望的抗战”反映了鲁迅的思想矛盾,也更体现了鲁迅的清醒执着,永不停息战斗的坚韧意志.《过客》中反映了在人生长途中战斗、探索的艰苦和矛盾,但不停顿地向前走,对旧社会绝无留恋的态度.二、《野草》重点在袒露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展示了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等等痛苦而激烈的内心矛盾,更显示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如《影的告别》中“彷徨于阴暗之间”的回环反复的语句,传达出内心斗争的深刻.《希望》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墓碣文》自我解剖艰难痛苦.三、以辛辣的讽刺针砭圆滑的处世哲学、无聊的围观等病态心理以及黑暗丑恶的社会世态,或以沉痛的笔刻画群众的冷漠麻木.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1、《野草》的多数篇什在艺术上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又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例:人物如过客;自然景物如天空、枣树都是象征性形象.作品中的故事也都具有象征性形象.2、艺术构思奇特,写梦境的作品有9篇,创造了许多非现实性的形象和境界:如影和人的告别.3、《野草》的艺术境界奇幻、神秘,但表现的是现实性的内容.4、《野草》的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思想内容:描叙了作者从童年到壮年时期的某些生活片段,具有传记意义.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副副世态图和风俗画.贯穿全书的,是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和对封建教育、道德、顽固派的批判.展示了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某些历史真实,揭示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艺术特色:十分注意人物刻画.作者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范爱农》中的范爱农.文体不很一致.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三篇夹叙夹议,描述往事也批判现实穿插交织,有较多的杂文笔法.《藤野先生》《范爱农》重在写人.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简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一、作为叙事散文,十分注意人物刻画,尤其是写人散文.人物性格鲜明,如长妈妈的朴质、愚昧,范爱农耿直古怪,藤野先生严谨认真.二、刻画人物方法有: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如范爱农眼球白多黑少.如实描写,如写藤野先生衣着马虎等.饱含感情,常有凝练的抒情文字.三、全书贯穿的人物形象是“我”——作者自己.“我”从充满童心的孩提时代,到身受封建家长制迫害而萌发叛逆思想,离家出走,成为爱国青年等.既具有传记意义,又因注意性格刻画,“我”又是个十分成功的艺术形象.。
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第一篇: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一、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绿皮书P.58(一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的一批文学巨匠中的一个,但他是独特的一个,其独特体现在:他是“五四”那批人中真正把文学当作自己终身职业的人。
因此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思想家的特质,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
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鲁迅批判》中指出,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
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描写着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
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还有李健吾先生。
(三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个人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
鲁迅超越了个人人格特征,显示出一种民族魂。
(四显示了鲁迅对现代文学在多种文体形式上有一种积极的开拓,并且显示了新文学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的形成。
创造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最早尝试现代杂文,并且经过他成就了杂文的辉煌。
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他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鲁迅文学创作的核心:1、对农民关注本身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2、其关注并不是平面化、简单化的,并不是就农民而论农民的,而是把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与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甚至与整个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思考。
3、对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鲁迅的启发、领导和带动下,20年代出现乡土文学热潮(绿皮书P.91,而鲁迅是开创者。
浅析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浅析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1000字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地位的作家,他的小说被视为现代中国文学的重要遗产。
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不仅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在于其对当时社会生活和思想状况的深刻揭示和批判,对中国现代文学和观念的深刻影响。
首先,鲁迅小说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对后代作家的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鲁迅小说的特色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黑色幽默和悲剧性的体现。
通过强烈的情感和细腻的刻画,让文学形象具有非常高的魅力,深深的印在读者的脑海中。
尤其是鲁迅小说中很多生动的文学形象,比如孔乙己、狗吠、阿Q等,已经成为流传至今不能忘记的文学经典形象。
其次,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小说中的主题主要是反映社会的不公和矛盾,思想的解放和现代文化的发展等等。
对于当时处在衰落和动荡时期的中国,鲁迅小说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和思考方式。
他所写的小说不仅在艺术上突破了传统的文艺模式,更推动了新的思想文化的发展。
最后,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还在于其对中国人民精神生态的改变。
鲁迅小说犀利刻薄的语言风格,对于当时中国人民被封建道德和传统文化所牵制的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其思想困境提出了更为深刻的质疑和反思,从而帮助了人民的精神觉醒。
总之, 鲁迅小说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它还为之后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原料。
今天,鲁迅小说的理论和思想,仍然在我们的文学创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一个具有浓厚的现代思想的文学先驱,鲁迅当之无愧地被尊重和追忆。
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
作者: 严家炎
出版物刊名: 文学评论
页码: 9-22页
主题词: 鲁迅小说;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创作方法;狂人日记;中国文学现代化;新小说;小说作品;浪漫主义;三十年
摘要: <正> 在世界文学史上,象鲁迅这样以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获得了不朽地位的,恐怕并不很多。
这当然不是由于历史对这位作家特别宠幸,而是由于鲁迅小说本身思想与艺术所取得的高度成就,由于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所作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
如果说,历史决定了我国经济、国防和科学技术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只能在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才有条件真正提上日程的话,那么,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中国文学,其现代化的起点却要早得多——大约早了整整三十年。
就。
《呐喊》《彷徨》的文学史地位
《呐喊》文学史地位现在我们年轻的读者读鲁迅的小说,可能比较“隔”。
主要是时代的隔膜,对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不容易理解:也可能不习惯鲁迅那种冷峻的表达方式,包括语言的特异风格。
属于经典的东西,往往有阅读的距离,也可能不会喜欢,但需要理解并尽可能进入;取法乎上,总会有所得。
我们在中学和专科阶段,都已经学过鲁迅一些作品,包括小说的代表作。
但我们对鲁迅小说有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呢?应当如何理解鲁迅小说的文学史地位?这里也打算全面介绍,而围绕我们学习中可能碰到的问题,提供几点参考。
首先是阅读中如何把握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
通常都认为鲁迅的《呐喊》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
如果要归纳主题,这部小说大致体现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有一篇作品是可以作为“纲”来读的,那就是《狂人日记》。
这篇小说写了带象征意味的“狂人”,是“狂”中有醒,尖锐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文化的“吃人”本质,痛快地发抒叛逆反抗之声。
二是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这方面可以重点阅读《药》、《风波》和《阿Q 正传》等篇。
应当注意鲁迅通过他的文学的想象所深刻地表达的那种沉重的失望,特别是对国民性弊病的忧虑和批判。
第三方面是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孔乙己》围绕了这方面的主题。
对三方面主题的归纳,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呐喊》的大致内容,理解为何说鲁迅的小说体现了五四启蒙运动和思想革命的要求。
但我们发现,鲁迅并非直接“配合”五四运动,而且和五四时期大多数作品那种感伤或激进的格调相比,鲁迅是显得那样深沉蕴籍,别具一格。
鲁迅自己曾经用“忧愤深广”26 这四个字来概括《呐喊》等作品的基调。
这很值得我们琢磨,品味,也许好好体会这“忧愤深广”,才能真正进入鲁迅的文学世界,也才能更好地领略《呐喊》的基本特色。
大家不妨也读一读鲁迅的《呐喊自序》。
鲁迅在这篇序文中虽然也讲到,他的呐喊几声,是“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掸于前驱”;但同时又表明他写作时心情很坏,正躲在S 会馆里抄古碑,写小说也是为着排遣“苦的寂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鲁迅最初是以他杰出的短篇小说震动文坛,显示出“文学革命”的伟大成就的。
从我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他的《呐喊》、《彷徨》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
中国的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山海经》中即记载有大量的神话,可说是小说的萌芽。
到魏晋南北朝有了相当的发展,小说成为一种有影响的文学形式。
有名的如干宝的《搜神记》等。
文笔简炼,情节离奇,已初具小说的规模。
但整个看来它们只是一些短小的故事传说,艺术上较为粗疏简单。
我国小说的发展到唐代传奇的出现,是一大变化。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小说亦如诗,到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唐之传奇与六朝志怪小说相比,一是有意为小说,二是题材内容较为现实,三是艺术上较为成熟。
特别是唐传奇写出了人物性格。
但是它也有明显的不足,虽是短篇作品,内容或情节酷似压缩了的中篇或长篇。
此后,到明清之际,我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了辉煌的成就。
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举世闻名的杰作。
但就短篇小说而言,获得最高成就的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它继承六朝志怪及唐代传奇的传统,“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所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聊斋志异》是以狐鬼妖精、畸人异行为内容,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将幻境与现实融为一体,通过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从而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
从六朝志怪小说到清代的《聊斋志异》,虽然它们在中国小说的发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作者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一些方面,作了程度不同的揭露和批判,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但总的看来,这些作者们的基本立场是为了“补天”,“补”封建主义社会之“天”。
因此在作品内容上都有明显的局限,精华、糟粕混杂,封建的伦理道德、因果报应、色情描写时有所见。
所写的人物不外乎神鬼妖狐、达观显贵、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很少写平凡生活中普通劳动人民的真实形象。
在艺术形式上,有的过于简略粗疏,有的短篇好似长篇的浓缩,而且大都采用顺叙方式,从头道来,有头有尾形成流水帐似的固定套子。
中国小说的发展,到“五四”时代才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质的飞跃。
鲁迅的短篇小说无论在思想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将短篇小说和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他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彻底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将小说的社会功能、艺术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他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补天”,却是为了砸毁这封建主义的“铁屋子”。
他的作品中画出了现代中国人的魂灵,反映了现代中国下层民众的痛苦与不幸、愿望与要求。
尤其是用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件、情节,塑造了普通农民与劳苦大众的真实形象。
面这正是我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鲁迅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被誉为“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一声春雷,是反封建主义的宣言、声讨封建礼教、仁义道德的檄文。
因此,《狂人日记》成为划时代的杰作。
一篇短小说能得到这样高的评价,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出如此巨大的作用,这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是空前的,也是六朝志怪、唐代传奇以及《聊斋志异》等所无法比拟的。
鲁迅的小说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化的文学作品。
这首先表现在思想内容的现代化上。
其标志是“人”觉醒。
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尊重“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尤其是普通民众。
“狂人”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个觉醒了的“人”的形象,正因为他有了“人”的觉醒,懂得了“人”的价值,他才感到“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正因为有了“人”的觉醒,他才认识到几千年的封建主义、仁义道德是在“吃人”。
同样的,正因为有了“人”的觉醒,《故乡》中的“我”在闰土称自己为“老爷”时,才情不自禁地“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在内心深处引起了强烈的感情震动。
至于对人的尊重,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下层民众,则典型地表现在《一件小事》上,没有现代化的意识,“我”不可能以自省的态度认识到比自己地位低得多的车夫的形象的高大,也不可能感到自己的渺小。
仅从以上几例,即可看出作品内容现代化的程度。
作品思想内容的现代化反映出作者思想意识的充分现代化。
作者如果没有具备现代民主主义的先进思想,就不可能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及自己的思想意识进行如此深刻的反思。
第一讲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2)·鲁迅的小说要艺术形式上也对旧小说进行了全面革新,使“五四”开始的小说创作能以现代化的崭新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用白话文进行小说创作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第一人。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作品,一扫旧小说的陈词滥调,稳固而扎实地奠定了用现代白话文进行小说创作的基础。
(二)鲁迅的短篇小说不是中、长篇的浓缩,也不是原原本本、从头道来的流水帐,而是截取生活的片断,来显示现实的全貌。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以一篇短的小说而成为时代精神所居的大宫阙。
”这种截取生活片断,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写法,在“五四”当时,无疑是对旧小说形式的一次革命。
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示众》。
它只写了一个“示众”的场面,类似电影上的一个特写镜头:一个警察牵着一个犯人在北京街头示众,周围挤满了一群精神麻木的看客。
它无头无尾,既没有什么离奇曲折的情节,也没有什么故事性。
它只是剪取了生活的一个横断面,进行剖析,示众。
(三)鲁迅的小说突破了我国古代小说着重叙述故事情节的模式,强调人物性格的刻画。
我国古代小说大都是说书讲史的形式,十分重视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
而鲁迅的小说却不同,它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尤其着重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从一个人物反映一个社会,一个时代。
如阿Q、狂人、孔乙己、闰土、祥林嫂等。
鲁迅的小说无论是以人物为中心,围绕人物性格的发展来展开情节;或是以事件为线索,在情节展开中着力刻画人物,作者的笔力始终是放在人物性格刻画上。
鲁迅的小说可以说是性格小说的典范。
(四)随着内容和形式的现代化,鲁迅的小说在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上也发生了变化。
我国旧小说几乎都是采用流水帐式的顺叙方式和全知全能的视角。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等。
叙述方式和角度较为单一、枯燥。
鲁迅的小说突破了这一单一的格局,使叙述方式、叙述角度多样化。
它既有传统的叙述方式,更采用了现代西方小说经常用的倒叙、插叙;既保持有全知全能的视角,也采用了不少其它视角(自知视角、旁知视角等);既有第三人称的描叙,也有很多第一人称的描叙。
如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采用第一人称的日记体裁,通篇都是主人公狂人的内心独白,叙述方式、视角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这在古代小说中是极为少见的,即所谓“格式的特别”;再如《祝福》是序幕、尾声夹倒叙的形式,祥林嫂的半生经历是通过大量的倒叙来完成的,这在我国古代小说中也属罕见。
鲁迅的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极富独创性。
他的作品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很多,但同是用第一人称手法,表现形式却又千变万化,同中有异。
《狂人日记》是日记体,通篇是“我”的内心独白;《孔乙己》也是用第一人称表述的,但与《狂人日记》不同,“我”不是作品的主人公,而是穿针引线的次要人物,作品是通过一个旁观者酒店小伙计“我”的回忆来展开对主要人物孔乙己的描叙的;《一件小事》也是第一人称,通过“我”来展开情节,但这个“我”份量很重,他不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作品通篇采用对比手法,将“我”同车夫对比,将“一件小事”同“国家大事”对比,从而揭示作品的深刻含义;《故乡》也是第一人称,但这个“我”更富有抒情意味和哲理意味,通过“我”抒发了浓烈的诗情,阐发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祝福》呢是采用倒叙手法,通过“我”的回忆把祥林嫂一生的几个生活片断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至于用第三人称叙述的作品,在表现上也各有特色。
《药》的艺术结构十分独特、新颖,两个故事、两条线索,一明一暗,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而用革命者的鲜血染血的馒头——“药”作为两条线索的枢纽,使二者扭结成为一个整体,这样的结构方式,在我国短篇小说中是空前的。
《阿Q正传》的结构,则类似改革后的章回体,它的独特之处是开头的“序”并不是游离于作品之外的序文,而成为表现主要人物阿Q性格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是一个创造。
还有一篇《白光》在艺术上也是别具一格的,它通篇是对主要人物陈士成的心理剖析和描写,可说是吴敬梓的讽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与安特莱夫的神秘幽深的奇妙结合。
由上述并不完全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艺术革新的能手。
七十多年前,沈雁冰在一篇文章中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作者以极大的影响,必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
”七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帕特里克·哈南说:“每一篇小说”都是“技巧上的大胆创举,是一种力图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新的尝试。
”这些评价并非过誉。
其次,鲁迅小说画出了现代中国人的魂灵,在有限的篇幅中塑造出了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典型,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库中的宝贵财富。
第一讲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3)·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她的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因此,她应该在国际上占有一席应得的地位。
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贫弱的大国。
自鸦片战争以来,她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压迫,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毫无地位可言。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颗巨星——鲁迅,在文艺创作上为中国争得了荣誉。
他用那如椽大笔,深刻地勾画了现代中国人的魂灵,塑造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艺术形象:狂人、孔乙己、闰土、祥林嫂、陈士成、吕纬莆、魏连殳、涓生、子君、爱姑等,尤其是阿Q这一典型的创造,把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塑造推向了一个至今尚无人逾越的高峰。
阿Q是一个流浪雇农,然而他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精神胜利法,已经超出了农民阶级的范围;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然而从中国古代、近代乃至当代某些人的性格中,可以看到阿Q的影子;阿Q是中华民族的“国宝”,然而在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中,无论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展中国家或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都可以找到阿Q这样的人物。
正因如此,阿Q这一典型的创造,不仅使年轻的中国现代文学一开始便产生了最伟大、最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而且使中国新文学迅速走向世界,获得国际好评。
1925年5月当时在河南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俄国顾问团工作的中国友人波·阿·瓦西里耶夫(中文名王希礼),即将《阿Q正传》译成俄文,译者并请鲁迅为该译本写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一文,后俄文本《阿Q正传》于1929年在列宁格勒激浪出版社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