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及其演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及其演进
发表时间:2010-10-22T08:40:36.48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10月第1期供稿作者:李光泉
[导读]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对城市的研究,对我们今天城市问题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光泉(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河南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对城市本身论述不多,但他们长期生活在大城市中,这对其城市观形成具有天然的有利条件,形成了关于城市起源、城市地位、城市生态、城市问题、城市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论和观点,成为批判研究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切入点。面对新的资本主义形势,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不断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演进
马克思、恩格斯将城市纳入到研究的整体视野中,使之成为研究资本主义重要视角和领域,以至于当代西方城市学者都承认“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实际上没有撰写过任何关于城市的著作。但他却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城市研究。”[1]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揭示了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并对城市功能和趋势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意义的见解,直接影响着城市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市解析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专门论述城市的专著,其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著作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资本论》(1863~1865),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99)等。
(一)城市起源
有关城市起源问题,在学术界不同领域的专家有着不同的见解,既有经济决定论、地理决定论也有功能决定论,这使之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复杂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典型的经济决定城市起源的代表人物。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原始社会的考察认为,城市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最初的原始部落到部落联盟,发展到细小的民族,才开始聚居并形成城市,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用墙垣围起来的防御性质的部落居住中心,这边是“城”的基本含义,因此城市的形成早于国家的建立。例如古希腊的部落,在特洛伊战争的年代,已经联合成为一些细小的民族,居住在有城墙的城市里。各细小民族为了占领最好的土地,掠夺战利品,不断地进行战争。将俘虏充作奴隶,成为原始社会的一种制度[2]。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是城市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因是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交换的增多。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某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3]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也就产生了。
(二)城市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采用发展的理论看待城市作用。城市作用也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和从低级到高级这样一个过程。最初的城市仅仅是用来防御外部入侵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行政管理开始设置,城市具备了政治功能,正如恩格斯所分析的,“在这时,国家已经不知不觉地发展起来了。最初在城市和乡村间,然后在各种城市劳动部门间实行的分工所造成的新的集团,创立了新的机关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各种官职都设置起来了”。[4]这时候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下,虽然商品交易集中,但城市经济功能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其后出于统治者和贵族的需要,城市文化功能和生产功能发展起来。城市经济功能是在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情况下才占据主流的,也正是由于其经济功能强大才造就了城市化进程,也就是说城市是前资本主义的产物,城市化则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在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之后,城市在内在结构、功能形态和发展动力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城市形成工业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牢固地确立了作为贸易中心的地位,围绕着这两个中心又发展起来科技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开始突出并明朗化,并以此为基础使城市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也得到了空前的发挥。例如,伦敦成了“全国工商业的中心”、“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巴黎成“世界的心脏和头脑”。城市以经济功能为核心诸多的增强,不仅使自身的面貌迅速改变,而且给乡村经济带来了剧变。“城市的繁荣也把农业从中世纪的简陋状态中解脱出来了。”[5]正如列宁概括指出的:“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城市是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空间聚合体、劳动力的集中地和商品流通的集散地,也是展示其经济作用的最重要场合。
(三)城市形态
马克思早已经充分认识到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复杂性,其形态多样,城市的存在形式与众多独立的家庭、区域不同,这里的整体并不是简单地由各个部分简单的堆积或几何相加,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政治经济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总结了城市形态问题,指出:“随着城市的出现也就需要有行政机关、警察、赋税等等,一句话,就是需要有公共的政治机构,也就是说需要一般的政治。在这里居民第一次划分为两大阶级,这种划分直接以分工和生产工具为基础。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6]马克思和恩格斯清楚地说明了城市形态的主要特征:政治统治机器的建立、两大阶级的分化、人口和生产资料的集中以及城乡的分离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将大量有工作和没工作的工人带到了大城市,这是现代都市兴起的重要因素”。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总结了以伦敦城为代表的世界性商业首都的城市特征,指出“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7]。与此同时,由大城市的聚集性自然派生出城市社会形态的多样性。
(四)城市前景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城市的目的是消灭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因此对于城市化所带来的城乡对立和贫富差距问题十分重视。城乡关系的变化是资本主导城市化进程的体现。城乡差别是城乡分离和对立的一种特殊表现。城乡分离和对立运动的过程是城市不断发展变化、城市体系出现的过程,既是城市形成的空间特征,也是城市发展总体的外在表现。资本主义城市的产生并没有消除工农业之间的矛盾和城乡之间的对立,反而扩大和激化了这种矛盾--少数统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社会劳动成果,而广大劳动人民则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境地。
马克思对城市及其发展的态度,既不是近代工业化城市发展的代言人,突出强调城市发展积极作用,又不是侧重于阐发城市发展的严重后果,进而全盘否定城市。他清楚地认识到消灭城乡对立等城市现象都应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去寻找原因,而任何城市问题的根本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