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控制微生物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微生物: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按照细胞核结构和细胞器分化程度不同,全部生物可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3.凡是细胞核发育不完全,不具核模,核物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没有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只有膜体系的不规则泡沫结构,进行二分裂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

4.凡是具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有核膜(使细胞核与细胞质具有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称为真核细胞.

5.微生物分类就是把各种微生物按照它们的亲缘关系分群归类,编排成系统。

6.每一种微生物的学名都依据属和种而命名。属名+种名(+命名者等)

7.微生物分类是在对大量微生物进行观察、分析和描述的基础上,以它们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反应和遗传性等特征的异同为依据,将微生物分类。

8.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代谢旺盛;繁殖快速,易于培养;容易变异,利于应用

9.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

10.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鉴定、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微生物各类群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及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利用、控制和改造微生物,造福于人类。

11.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是环境污染治理与微生物学相结合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12.污染控制微生物学是研究污染控制过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并分析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

13.微生物学的真正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

第二章

1.原核微生物主要指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

2.细菌多数在1μm左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有相对恒定的形态和结构。

3.细菌基本形态有三种:球状、杆状和螺旋状。在自然界中杆菌最常见,球菌次之,螺

旋状最少。丝状杆菌可引起活性污泥膨胀。

4.原生质体: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内含物

5.细胞壁构成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脂类和蛋白质。根据细胞壁成分和结构的不同,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简称G+)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简称G-)细菌。

6.形态特征是鉴别菌种的主要依据之一。

7.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胞形态观察最常用的复染色方法。

8.由于细菌的等电点较低,在2-5之间,原生质体带负电,易与阳离子染料相结合,因此细菌染色常用碱性染料。

9.染色步骤: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再加碘液媒染,然后酒精脱色,最后用复染液(沙黄或番红)复染。能够固定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而不被酒精脱色,仍呈现紫色,称为革兰氏阳性菌,能被酒精脱色,经复染着色,菌体呈现红色,称为革兰氏阴性菌。

10.细菌的染色反应和细胞壁结构和组成有关。

11.革兰氏染色的机理:细胞壁的结构和组成与革兰氏染色反应有关。在染色过程中,细胞内形成了深紫色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由于G+细菌细胞壁较厚,特别是肽聚糖含量较高,网格结构紧密,脂类含量又低,当被酒精脱色时,引起了细胞壁肽聚糖层网状结构孔径缩小以至关闭,从而阻止了不溶性结晶紫-碘的复合物的浸出,故菌体仍呈深紫色;相反,G-

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含量较少,而脂类含量又高,当酒精脱色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大,结晶紫-碘复合物也随之被抽提出来,故菌体呈复染液的红色。

12.细胞壁的生理功能:维持细胞形状和保持细胞的完整性;避免渗透压对细胞产生的破坏作用;有效的分子筛,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阻挡大分子物质;为鞭毛提供支点,支撑鞭毛的运动;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噬菌体的敏感性,均决定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13.细胞膜功能:选择性转运物质,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营养物质和代谢物废物)的运送、交换;生物合成功能:合成细胞壁各种成分和荚膜;转运电子和磷酸化作用,即呼吸作用场所;排出水溶性胞外酶(水解酶类);大分子化合物水解简单化合物,再摄入细胞。

14.细胞质:细胞膜包围着的除核质体外的一切透明、胶状或颗粒状物质。功能、作用:含各种酶系统,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新陈代谢)

15.荚膜:具有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地附着于细胞壁外的粘液性物质。

16.粘液层:没有明显的边缘,可向周围的环境中扩散的粘液性物质。比较薄

17.荚膜的功能:对细菌起保护作用,使细菌免受干燥的影响,保护致病菌免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防止微小动物的吞噬和噬菌体的侵袭崐,增强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荚膜有助于细菌的侵染力;荚膜是细胞外贮藏物,当营养缺乏时可作为碳(或氮)源和能源被利用;许多细菌通过荚膜或粘液层相互连接,形成体积和密度较大的菌胶团;堆积一些代谢产物。

18.菌胶团:很多细菌细胞的荚膜物质相互融合,连为一体,组成共同的荚膜,内含许多细菌,形成菌胶团。

19.菌胶团功能:具有较强的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沉降性能;防止被吞噬,自我保护。

20.菌胶团形成机理:环境中营养不足,能量含量(用营养/细菌表示)低,细菌运动性能减弱,则细菌之间易于凝聚,从而形成菌胶团。

21.某些细菌细胞发育到某一生长阶段,在营养细胞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对不良环境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称为芽孢。芽孢不是繁殖体。

22.鞭毛是由细胞膜上的鞭毛基粒长出,穿过细胞壁伸出菌体外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鞭毛的着生位置、数目和排列方式是种的特征,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

23.鞭毛:偏端单生鞭毛;两端单生鞭毛;偏端丛生鞭毛;两端丛生鞭毛;周生鞭毛。

24.细菌的趋向性反应:有一些细菌有趋向或离开化学物质或者物理刺激的运行,称为趋向性运动。

25.细菌为无性繁殖,主要通过裂殖,即二分裂繁殖,是由一个母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26.细菌的等电点:菌体蛋白质由很多氨基酸组成,氨基酸是两性物质,在一定pH溶液中,氨基酸带正负电荷相等,这一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PI表示)。酸性条件下-正电荷。培养基一般中性,pH比等电点高,氨基酸中的氨基电离受抑制,羧基电离,所以一般情况下细菌带负电。

27.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中,由于单个细胞在局部位置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群体,称为菌落,也叫群落或集落。

28.纯化的菌落是菌种鉴定、通过诱变技术或基因工程改良的前提。

29.细菌分类: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分子生物学特征。《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30.放线菌是介于细菌和丝状真菌之间而又接近细菌的一类丝状原核微生物。有无菌丝体是细菌和放线菌的区别。主要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31.蓝细菌又称为蓝藻或蓝绿藻,结构无核膜、核仁,不进行有丝分裂,细胞壁与细菌类似,由肽聚糖组成,革兰氏阴性,原核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