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外国文学对郁达夫文学创作及思想的影响
西方文学思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论述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转型中西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是如何体现的?从单纯的时间性概念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1917年至现在的文学,近年来人们一般又把它称为中国20世纪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它的诞生之初被叫做“中国新文学”,这一称谓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性概念,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一种革命意义的显示。
其发展转型过程既是中国文学本身现代化的过程,又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艺术显示。
而对中国新文学具有本质性影响的是西方文学思潮。
它是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西方文学史上曾今存在过诸多的文学思潮,如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这些文学思潮使中国新文学具备了真正的反封建的“现代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统现代化发展转型的推手。
其中西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从“五四”时期开始,起源于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便同现实主义文学运动一道输入中国文坛。
但由于社会的需求,浪漫主义的潜质与影响,被人为地忽视。
实际上,每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总是浪漫主义以其理想主义的激情因素和富于创造性的艺术魅力,激活着沉闷而压抑的中国文坛并赋予它全新的文学形象。
1917—1927年文化整体批判时期,受近代日本文学和欧美文学的影响,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创造社作家为主体而形成的浪漫主义作家群,从个人的生活感受出发,强化了个性解放的思想主题。
他们的作品,如《天狗》《沉沦》等,抒发现代青年情感压抑的苦闷,深刻描写“五四”时期的某些极端主义情绪,以对传统的全面反叛和对偶像的彻底破坏,直接反映了“五四”时期的积极进取精神,以及已经觉醒了的青年一代的思想状态。
30年代以后,随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日益加深,中国现代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但我们仍可以从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以及沈从文等人的小说中,发现许多作家依旧在以饱满的激情,讴歌光明,赞美自然,抒发个性,颂扬反抗。
郁达夫《沉沦》的文学创作及对国外文学思想的接受
郁达夫《沉沦》的文学创作及对国外文学思想的接受作者:魏小璞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2期摘要:我们从郁达夫的早期作品,特别是《沉沦》可以发现,其早期的创作活动与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作为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沉沦》主要讲述的是一个经历了留样的青少年在发生人格性心理失调以后产生的焦虑情绪以及对这种情绪调节失败最终导致了沉沦,这种现象其实与心理学当中的人格结构有所关联,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郁达夫早期作品必然受外国文学影响,也表现出来了中外文学作品的一定渊源。
关键词:郁达夫;《沉沦》;外国文学在上个世纪初期,我国在文学作品上百花齐发,出现了一大批至今影响深厚的作家以及诸多的文学作品,其中郁达夫就是著名的一位。
郁达夫主攻新体小说的创作,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以及带有浓厚的个人特色,在他的每一步作品当中都带有他一定程度的真情实感,也正是这种真导致他个人忧郁、哀愁的文字基调的形成,而他这种文学风格,一方面是自己性格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受到了外国伤感文学的影响。
一、《沉沦》的主要思想情感表达简介作为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沉沦主要还是着眼于刻画中国在新旧思想交替的年代一个青年人的心理受到的冲击与产生的变化过程。
一个曾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洗礼的青年不满足于当前的现实教育,然后在留洋的过程当中又接收到了西方现代的教育观念的冲击,一个新鲜事物,在最初接触的时候必然会对固有的传统思想产生冲击,在初期的亢奋感过去职工,这两种迥然不同的观念必然会在青年的心灵当中产生鹏创,而西方浪漫、改革的开放意识使他封闭的心扉得以打开,使他愿意热情的迎接这些全新的事物,但是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当中的保守观念,又使他对外界竖起围墙,最终使他形成一种孤冷的心境,而这种在特殊情境下形成的性格的苦闷,正是当时郁达夫对于人们真实心态的一种吐露,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是,《沉沦》并不是一部苦闷的发泄日记,只是郁达夫勾勒出的一个在特殊的内心世界以及外界环境的双重影响之下对于人们特殊心理状态的一种把握。
暴露与忏悔——卢梭《忏悔录》对郁达夫散文的影响探析
出版 了 i 午多 日 记 。 同郁 达 夫 的 其 他 体 式 的 散 文 相 比 , 他 的 日 记更 加 鲜 明 地 展 现 了 他 毫 无 伪 饰 的 心 灵 。 在 出 版 的 诸 种 日记 中 , 的 《日记 L 》自 1 2 他 种 9 7年 问 世 以 来 , 社 会 上 反 响 极 大 。 在 这 些 日 记 中 郁 达 夫 真 实 在
部著作 的价 值的 永 久 。 ‘ 郁达 夫 不 仅 高度 赞 扬 它 , ” 。
这 种 自我 告 白 和 暴 露 最 突 m 的 表 现 便 是 郁 达 夫
也 极 力 借 鉴 它 , 梭 郁 达 夫 的 作 品 中 , 其 是 他 的 卢 尤
传 记 1留 下 _ 划 的 烙 印 。 这 种 影 响 主 要 表 现 在 以 }, r深 下 儿 个 方 面 : 胆 而 牢 真 的 “自 我 暴 露 ”、 重 的 忏 悔 大 浓 意 识 与 超 俗 的 口我 审 视 。
的 位 , 梭 对 郁 达 火 的影 响 是 终 生 的 。这 种 影 响 涉 及 剑 从 , 活 到 创 作 的 方 而 面 。 卢 梭 晚 年 的 自 传 《 卜 忏
写 成 什 么 样 的 人 ”。在 郁 达 夫 看 来 , 有 “ ”的 作 品 只 真
才 具 有 “ ” 品 格 , 要 具 备 了 “ ” “美 ”, 就 必 美 的 只 真 和 也
的 x- 性 真 实 和 艺 术 真 实 的 追 求 , 郁 达 夫 的 艺 术 观 , j 人 对 产 生 j深 刻 影 响 。 郁 达 夫 创 作 中 尤 其 是 自 传 中 进 , _
月 薪 水 心 理 很 是 不 安 , 汇 到 了 北 京 , 要 使 荃 怕 又
作 为 五 四 时 期 蓖 要 的 代 表 作 家 , 达 夫 所 受 外 国 郁
选一个中国现当代作家举例说明外国文学对其创作和文学观念的影响
选一个中国现当代作家举例说明外国文学对其创作和
文学观念的影响
郁达夫的《沉沦》他作品中的自我放逐自我剖析多多少少可以看到屠格涅夫零余者形象的影响。
长期的孤独造成个人与社会的隔绝,在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中,个人成了零余者,于是在郁达夫的“自叙小说”中有了零余者及零余者的放逐。
他们纤敏的心怀、脆弱的意志与黑暗的社会形成强烈反差,满怀用事的热情,而卑微的身份、边缘的地位又令他们无可奈何。
这些零余者给人颓废的印象,令人想起屠格涅夫笔下的同类人物。
但是,我们说,两类零余者还是有区别的。
屠格涅夫塑造的零余者是些贵族知识分子,无需为生计而发愁,对世事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而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是“五四”时期彷徨歧路的小资产阶段知识分子,是被挤出社会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他们除了个性觉醒后所感到的精神痛苦外,还要为生计而奔波,对世事是志有所为而不能为,即如郁达夫所说:“活在世上,总要做些事情。
”。
谈外国文学对郁达夫文学创作及思想的影响
夫 如 实地 抒 发着 主 体 的 内心 情 感 , 此 , 作 品 往 往 表 现 出 自述 色 因 其 彩 与气 氛 。 若 对 比 一 下 郁 达 夫 的 很 多 作 品 , 们 易 于 发 现 不 同 作 倘 我 品 的主 人 公 、 同 作 品 的 情 节 却 似 乎 有 着 终 始 如 一 的情 绪 和 情 感 , 不 其 实 , 种 持 久 难 纾 的情 绪 情 感 是 作 者 主 体 内心 实 境 的 反 映 。 容 这 很 易觉 察 到 , 达 夫 作 品 中的 主 人 公形 象 总 有 “ 余 者 ‘ 影 子 , 如 郁 零 的 正 郁 达 夫 在 散 文 《 余 者 》中 写到 : 我 的 确 是 一 个 零 余 者 , 以对 于 零 “ 所 社会人 世是完全没有用的。 ”他 的 很 多 作 品 总 是 在 传 述 一 种 郁 结 难 纾 、 愁 缠 绕 、 闷 无 名 的情 调 。 实 , 可 能 源 自于 他 对 外 国 伤 感 深 苦 其 这 文 学作 品大量浸 阅和主 体性 的情感共 鸣与证 验,因此他才 会说 : “ 情 主 义 的 作 品 , 带 有 沉 郁 的 悲 哀 、 叹 的 声 调 、 事 的 留恋 与 殉 总 咏 旧 宿 命 的磋 怨 。 尤 其 是 国 破 家 亡 , 于 绝 境 的 时 候 , 一 种 倾 向的 作 陷 这 品 ,产 生得 最 多 。 ”感 伤 的情 调 已然 是 浪 漫 主 义 作 家 共 同审 美 趣 味 和 作 品 的底 色 , 乎 能 给 予 他 们 独 特 的审 美 体 验 。在 《 云 雀 》诗 似 致 中 , 雪 莱 这 样 说 :“ 们 最 甜 美 的 歌 声 乃 发 自最 悲 哀 的 情 思 的 倾 我
论西方文化对郁达夫创作的意识
11 9 3年 , 年仅 l 7岁 的郁 达夫 远渡 重洋 到 日本求 学 , 在 异 国他 乡度 过 了整整 l 0年 的 留学生 涯 , 这十 年 ,是 郁 达 夫思 想 、 格 发 展成 熟 的关键 时期 , 性 也是 其今 后写 作 的 准备和 积 累时 期 。 在这 个 时期 , 达 夫大 量阅读 了西 方文 郁 学 作品 , 用他 自己的话 说 “ 高 等学校 里住 了四 年 , 计 在 共
在 创作 上也 有脉胳 可寻 。丹 麦文 学 史家 勃兰 兑斯 曾指 出
“9世纪 早 期 的忧 郁是 一 种病 ,这 种病 不 是哪 一 个人 或 l 哪 一个 国家 所独 有的 .它 是 一场 由一 个 民族 传到 另一 个 民族 的瘟 疫 .就像 中世纪 常 常传 遍欧 洲 的那 次宗 教狂 热
: 永 明楼 日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曾 < sp ro sm ( 多 u el u 肌 < l
行 的 子 动矮。
■
勺 作品 , 嚼 橄榄 , 像 愈
弓 今大 小的 外 国作 古 电 作品 交往 最 久而 的
乜 是和 人 不同 的一 许
,
望, 在忧 郁苦 闷甚 至是 悲 观绝 望 中 . 择 了 自我 放逐 , 选 沉
理 想与 客观现 实 的矛盾 ; 俄 国 , 伦崇 拜 者普希 金笔 下 在 拜 的 主人 公叶 甫盖 尼 ・ 奥涅 金 可 以说 是哈 洛尔 德的 灵魂 转 世, 类似 的还 有莱 蒙托 夫的 皮巧 林 , 冈察 洛 夫的 奥洛 摩夫 等 ,旅居 法 国 多年 的屠格 涅 夫笔 下主 人 公 罗亭也 同样 染 上了 “ 世纪 儿”的病 症 , 他通 过作 品 人物 娜泰 雅形 象 地道
中国现代文学对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发展和继承——以郁达夫《沉沦》为例
学号:080504011117班级:08汉语言文学(1)班姓名:彭曦俄国文学“多余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以屠格涅夫对郁达夫《沉沦》影响为例摘要:“多余人”形象的产生使19世纪俄国文学跻身于世界先进文学行列,中国二三十年代“多余人”群像的出现,无疑受到俄国文学“多余人”的巨大影响。
本文通过屠格涅夫对郁达夫《沉沦》深刻影响的分析为例来窥探和研究。
关键词:多余人沉沦郁达夫屠格涅夫在俄国19世纪文学发展过程中,屠格涅夫、契诃夫、莱蒙托夫等一批作家纷纷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多余人”也成为他们笔下共同的产物。
如叶甫盖尼·奥涅金、别里托夫、毕巧林、罗亭、奥勃洛摩夫等等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
“多余人”一词出自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这个词描写的是一类人,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
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
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无独有偶,在中国二三十世纪的文坛上,也出现了一批类似的“多余人”,如鲁迅笔下的涓生、巴金笔下的觉新、柔石笔下的肖涧秋、叶圣陶笔下的倪焕之、曹禺笔下的周萍等等。
这并非一个偶然的现象,中国的现代作家们从俄罗斯文学中得到启发,汲取精华,为我国的文学事业作出了其杰出的贡献。
这一批光彩夺目的“多余人”典型,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人物长廊中都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
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无疑对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文学中的“多余人”是对其的发展、继承和深化。
其中,郁达夫对于“多余人”形象的接受是积极主动的,我们可以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找到直接的对于屠格涅夫“多余人”形象的赞赏与学习,通过他的《沉沦》来研究屠格涅夫“多余人”的文学形象对中国二三十年代文学的影响。
简论外国文学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
简论外国文学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一、郁达夫小说创作观所受外国文学的影响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郁达夫的小说显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创作观。
这种创作观最显在的特征,就是表现自我,抒写苦闷。
究其郁达夫创作观的形成,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作者自身的气质决定了其审美的选择,另一方面则是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结果。
虽然俄国的屠格涅夫、日本的佐藤春夫都曾以哀婉感伤的笔调深深地打动过郁达夫,但法国的卢梭更是从个性气质以及大胆的自我暴露对郁达夫的创作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郁达夫就以其卢梭式的大胆的自我暴露嬴得了“中国的卢骚”的称誉,这主要是郁达夫和卢梭之间有着许多精神性格上的相似处。
如因纤敏易感而引起的情绪的大起大落,近乎偏执的内省倾向以及毫不留情的自我剖白和谴责,精神长期压抑之后似乎神经质的宣泄以及争取人性解放的先锋意识等等。
当然最根本的契合还是他们共同遭遇的内在自我的分裂和冲突,并都在文字领域中得到了精神的慰藉、解脱和释放。
正因为如此有着相似的命运和遭遇,有着相近的精神个性和内在气质,卢梭成为郁达夫最崇拜的外国作家并对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对于卢梭的《忏悔录》,吸引郁达夫的不仅仅是悖逆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更多的体现为大胆的自我暴露和表现。
因此在郁达夫小说中我们随处可感受到赤裸的心灵告白,大胆的人性欲望的歌颂,对忧郁心境的孤苦赏玩与无奈,孤傲愤世与凄苦自卑情绪的苦闷交织与压抑。
因此在卢梭的影响下,造就了郁达夫小说表现自我抒发苦闷的创作观的形成。
郁达夫早年以自身的经历创作的《茫茫夜》、《秋柳》等一批小说正是这一创作观的体现。
《茫茫夜》和《秋柳》里的于质夫挑选妓女的标准很让人惊讶,他不要年轻漂亮的,偏要挑既不好看年纪又大客人又少的妓女,最后竟然挑中了无半点姿色而又呆头呆脑的海棠。
对于质夫来说,妓女海棠和自己同病相怜,从她的备受冷落和受尽欺侮可以窥探出自己落魄潦倒的宭遇,正因为如此他才这样怜叹道:“可怜那鲁钝的海棠,也是同我一样,貌又不美,又不能媚人,所以落得清苦得很。
引来的浪漫主义重读郁达夫《沉沦》中的三篇小说
2006年1月第8卷第l期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malofJiangs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Jan.2006V01.8No.1引来的浪漫主义:重读郁达夫《沉沦》中的三篇小说李欧梵(哈佛大学东亚系,美国坎布里奇)[摘要]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引来的浪漫主义作品。
其中的小说《沉沦》、《南迁》、《银灰色的死》包含大量的对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作品的引用。
与一般五四作家引用西方文学不同,郁达夫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引证上,或认同西方作家并以此为榜样,而是把他喜爱的西方文学作品注入自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中。
虽然郁达夫没能把西方文学的文本放进他的小说后作进一步的创造性转化,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出另一个现代主义写作传统,但是,他的这种史无前例的西方文学的文本引用,至今看来依然可圈可点。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沉沦》;西方文学;浪漫主义;文本引用[中图分类号]12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06)01一0001一09郁达夫的《沉沦》可能是除了鲁迅《呐喊》之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短篇小说集。
我在拙著《浪漫的一代》中虽然也谈到过郁达夫的小说,但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些问题没有深入探讨。
据我所知,大部分研究郁达夫的学者,只研究这本小说集中的《沉沦》一篇小说,认为它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却没有注意这本小说集中的其他两篇小说:《南迁》和《银灰色的死》。
我在《浪漫的一代》中也分析了《沉沦》,并谈到一点《银灰色的死》,可是完全把《南迁》忘记了,只是敷衍地一笔带过。
时隔40年,回头看《沉沦》的最早版本中的《自序》,很明显的,这是一本三部曲,而《南迁》是其中最长的一篇(在原版本中占98页,而《沉沦》占72页,《银灰色的死》占29页),分量很重。
如果用音乐中的奏鸣曲形式作一个比喻,《沉沦》应该是第一乐章,点出了主题,《南迁》是第二乐章,把主题转成较抒情的变奏,而《银灰色的死》可以视作第三乐章的快板总结。
郁达夫日本留学的经历对小说《沉沦》的影响
影响。
德 国、英 国 、 日本 、法国等外 国小说 超过 1 0 0 0部 。胡 金定 也在 《 郁达夫研究 》一书 中提到 : 郁达夫收藏的外语原版书 籍多达三万多册 , 他最喜欢 的作家是伊万 ・ 谢尔盖耶维奇 ・ 屠 格 涅夫 、台奥多尔 ・ 施笃 姆和卢梭。胡金定提到的这三位作
家都非常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 ,作品 中都带有抒情 、浪漫主 义色彩 , 且思想解放 。这与 《 沉沦 》的风格颇为相似。此外 , 《 沉沦 》 中先后出现了多位 欧美作 家的名字 , 例如 : 华兹华 斯 、
郁达夫和小说 《 沉沦 》 郁 达夫 ( 1 8 9 6 ~ 1 9 4 5)是 中国现代著 名作家 兼诗人 ,其
一
、
第二讲 现代浪漫小说大师 郁达夫
第二讲现代抒情小说大师郁达夫现代作家、诗人郁达夫以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这使得许多人为之着迷,也因此遭到了不少人的诋毁。
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都不是单一的,尤其像郁达夫这样复杂的作家更是如此。
鲁迅曾经说过,郁达夫的作品在中国历来是:“白者嫌其已赤,赤者嫌其太白”。
这“白”与“赤”使得他的情况相当复杂。
第一节生平及创作概述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原名郁文。
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896年12月7日生。
父郁士贤曾为塾师兼中医,后在富阳县衙当小职员。
郁达夫3岁丧父,家道中落。
7岁开始在家乡受启蒙教育,继而到嘉兴、杭州等地求学。
1913年9月,他随赴日本考察司法的长兄郁曼陀去日本,开始了他长达10年的日本留学生活。
到日本后,初入东京神田正则学校,一年内补完初中各课程。
1914年夏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与郭沫若同班,正式成为官费留学生。
1915年夏预科毕了,进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
那时日本的高等学校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高中。
1919年夏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经济学科。
在第八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大期间,郁达夫阅读了英、德、法、俄和日本等国的大量书籍,继而写诗在日本的《新爱知新闻》、《太阳》杂志和国内的报刊上发表,并开始创作白话小说。
在日本,郁达夫亲身经历了作为一个弱国子民被外国人歧视和欺凌的种种痛苦,强烈地激发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1921年10月,东京的留学生总会在神田中华留日学生青年会馆举行集会,邀请当时在日本被称作“宪政之神”的政治家尾崎行雄演讲。
尾崎在讲到中国问题时。
言辞间颇涉讽刺,在近千人的听众中,帝大学生郁达夫气愤地挺身起来质问,声调激昂,持理正确,措词得体,博得全堂如雷的掌声,迫使尾崎当场道歉。
六十多年后,夏衍在1985年回忆这件事时说:“一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驳倒一位日本政界的大人物,这件事很快地就在留学生中传为美谈,连远在北九洲户烟町念书的我也知道了。
郁达夫早期小说中的外语写作
情 况 进 行 了 处 理 。 对 于 这 种 大 段 的 引 用 , 作 者 是 这
“O h ou e en g s a .y s r e o s mer !You e b aut u o s me !” i lg s a r f
译 。 ( 沦 》 里 引 用 外 语 的 情 节是 “ ” 正 百 无 聊 沉 他 赖地 看 诗集 , 为 无 聊 , “ ” 只 好 翻不 上 是 用 外 语 写 作 本 文 拟 从 其 早 期 小 说 分 的 发 展 , 适 合 在 文 中 译 出 来 的 就 译 , 不 适 合 的 就 不
第 二 种 模 式 是 在 文 中 使 用 一 些 短 句 子 。 这 种 模 式 在 文 中 到 处 可 见 , 作 者 在 写 作 中 时 不 时 地 会 运 用
一
( h oi D lg ln e pr ( eS la l hadR a e) 诗 句 : T t i >的
Beh l er s n l n t e fed, o d h , i ge i h l i
那时语体文刚刚出现尚不够规范外国文学被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大量引进并在文坛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客观上促使了人们对外语的重视他的作品中出现外语符合大众心理而以后他放弃了这种风格正象上面所分析也是使他的小说创作更适应当时的环境
维普资讯
重 庆广 播 电视大 学 学报
说 中 即 在 他 留 口时 期 创 作 的 几篇 小 说 里 运 用 了 大 量 把 译 文 附 在 小 说 的 后 面 , 以 供 读 者 参 考 。 作 者 之 所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
浙江省富阳县人
创造社发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 1921 年 出版的小说集《沉沦》(收《沉沦》《银 灰色的死》、《南迁》)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重要小说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 晚上》、《迟桂花》、《茑萝行》等。
郁达夫称自己身上有三重精神要素: 对大自然的迷恋,向空远的的渴望、 远游之情。居于核心的是郁达夫返 归自然的观念。 疾病主题也是介入郁达夫小说的一 个重要角度。
创造社
创造社: 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被称为“异军 突起”的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是郭沫若、郁达 夫、成仿吾、田汉等。主办刊物《创造日》、 《创造周报》、《创造月刊》、《创造季刊》、 《洪水》等十余种。文学思想上倾向于欧洲启 蒙主义和浪漫主义,也受“新浪漫主义”影响。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是自我的表 现,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推崇文学创作的 “直觉”与“灵感”,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 的另一强大的文学思潮。1925年“五卅”之后, 转向提倡革命文学。代表作家郁达夫、郭沫若 等。
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点: 1、自叙传的写法 2、自然流动的抒情结构 3、病态的心理,潜意识心理的描写
《沉沦》八节内容概括
引子 自怜的画像和对爱情的企盼 自述家世 忏悔自慰的习惯 窥浴→逃出旅馆 搬到梅园→偷听男女幽会 酒馆寻妓 酒醒后的悲悔、跳海自杀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 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 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 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 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 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 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 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 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 “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 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 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 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 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 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 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的创作风格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摘要】《沉沦》艺术的表现了一种郁郁的形象,凸显了他的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善于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景色描写,并且在他的文章中能看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因素,敢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
并且大都都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沉沦》郁达夫忧郁当时郁达夫先生的这篇小说是写于他留学日本的时期,既然如此就不得不把这前后的情况大概的说一下。
郁达夫先生1913年随其兄曼陀前往日本留学,于1922年毕业回国,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
在这段时间里郁先生刻苦攻读中外小说,创作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集《沉沦》。
当时先生只有二十岁左右,身处异域,还是一个正在不断蚕食自己国土的国家,还要整日忍受着日本人的白眼和侮辱,这是多么压抑的事,一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和浓烈的爱国之情交杂在一起,使得他不得不说,又不得不写,用饱涵深情的笔触宣泄心中的愤懑。
这就是郁达夫写创作《沉沦》的背景。
被誉为他的杰出代表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中篇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当时留日学生在日本受到的欺辱,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悒郁苦闷,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最后主人公自沉大海,带有明显的颓废思想和悲观情绪。
透过《沉沦》,我们可以能些微了解到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的几点特点。
一、孤独抑郁的性格。
小说第一句“他最近觉得孤冷的可怜”的“孤冷”二字,便为郁达夫所有小说奠定了情感基调。
早熟的性格、景色的优美、个人的忧郁都使得他躲避人群而亲近自然。
这使得他的小说大都时候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周围的世界,他常常一个人于无事时就会到外边转转,不为什么,只是孤独而忧伤的看着这个世界。
他同情那些车夫、弱女子。
于自己一样贫困的身上,掏出几个铜板,给这个世界和他一样贫苦的下层人民。
他的目光常常忧郁,固然由于其性格造成的,但是国家的落后,人民的不幸何尝不加重他的忧郁病。
浅析日本近代文学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日本近代文学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贾娟 吉林师范大学摘 要:众所周知,在悠久的中日友好交流关系中,文学交流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现代化进程最早、最直接收到日本文学的影响和启发。
在这其中,和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郁达夫就深受日本文学的影响,而他的文学作品也带有浓郁的日本文学色彩。
本论文以现有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以中国近代文学代表人物郁达夫为研究中心,浅析日本近代文学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郁达夫;佐藤春夫;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41-01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他成为真正的小说家还得从日本留学说起。
郁达夫曾在他的自传中这样回顾到。
「この年の授業が大変きつかったが、私は放課後、ロシア作家の英語役の小説初恋、春潮とも読んだ。
このように西洋文学に触れてから、どんどん小説を読み始めた。
」、「高等学校の四年間、露、独、日、仏などの読んだ外国の小説は1000部を超えた。
」王向远也在《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中写到:“郁达夫1913年去日本留学,据称在那时读了上千种外国小说的郁达夫,自然会接触到再日本广为流传的卢梭作品的。
而且,郁达夫所受卢梭的影响,主要地表现为《忏悔录》中的那种赤裸裸的自我告白。
这一点恰恰是与日本作家对卢梭的选择和认识相一致。
以告白忏悔个人私事为特征的日本“私小说”,受到了卢梭《忏悔录》的直接影响,而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既直接地受到了日本“私小说”影响,又通过日本文坛的中介受到了卢梭的影响”。
由此可见,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和西方文学、日本文学都是密不可分的。
郁达夫沉迷于小说的世界无法自拔的结果就是他自己也开始执笔写小说。
1921年,他相继完成《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部小说。
这三部小说都是以留日生活为题材的自传体小说。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沉沦》这部小说,它作为中国近代文学的纪念碑式的作品对中国的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郁达夫与日本_私小说_顾国柱
第7卷第6期上海财经大学学报V ol.7No.6 2005年12月Journal o f Shang hai U niver sity o f Finance and Eco nomics Dec.2005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50(2005)06-0074-07论郁达夫与日本“私小说”顾国柱(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摘 要: 本文探讨郁达夫小说的创作个性、艺术风格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特别是“私小说”之间的关系。
由于生活时代、个人遭遇、本身气质、学习环境与“五四”文学革命等原因,郁达夫接受了日本“私小说”。
它具体表现在汲取“私小说”以身边事为题材,艺术地再现自我,具有强烈的“自叙”色彩;不着眼于外部事件的描写,而重在刻画心境,具有强烈的抒情格调。
但两者在本质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日本“私小说”回避现实矛盾、脱离社会生活,而郁达夫小说中个人痛苦的诉说,概括了社会的痛苦,他加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大合唱。
关键词: 郁达夫;日本“私小说”;自叙色彩;抒情格调;时代大合唱 郁达夫是中国新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
他的作品在“五四”以后的文坛上独树一帜,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
郭沫若把他比之为“俄国文学中的屠格涅甫”,日本、东欧的一些学者认为他是“中国的自我小说作家”。
像“五四”前后的许多其他作家一样,外国文学也哺育了郁达夫的创作,其中西方的浪漫主义和日本的“私小说”对他影响尤深。
这里,我们着重探讨一下郁达夫小说那种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运动,特别是“私小说”这一日本所特有的文学形式之间的关系。
一 “私小说”是日本现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作品形式。
“私”在日文中是“我”的意思,因此,“私小说”又称作“自我小说”。
它的雏形出现于1905~1910年间的自然主义文学兴起阶段。
自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日本文学界开展了一场自然主义文学运动。
郁达夫: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创始人
一郁达夫(1896-1945)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
他是“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与鲁迅、成仿吾、田汉、陶晶孙等交往甚密,共同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到过推动作用。
他在早期创作的作品中,细致入微地、赤裸裸地展示出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呈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格,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成为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创始人之一,虽然这些作品中同时也饮食着自然主义及其它一些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浪漫主义的风格是其主要的特点。
郁达夫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形成与控日本,是近代日本浪漫主义文学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是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迁就了他的浪漫主义文学,其风格与日本浪漫主义文学风格极相似,即呈现出一种“忧伤、厌世”的情绪。
这一风格同时也成为了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特点。
郁达夫在日本留学十年。
从1914年考入东京旧制“一高”预科,到1922年东京帝大经济学科毕业,他不仅耳濡目染了汇集东西方文化、五光十色的“大正文化”,同时也饱尝了海外游子受歧视的辛酸和孤独的痛苦。
他的早期作品是这种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作者通过表现主人公的压抑感到遗憾和病态心理,表现出了一种渴望获得个性解放的愿望,喊出“五四”前后中国青年的苦闷之声,呼吁社会尊重人的价值。
二从1921年郁达夫出版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沉沦》(包括《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短篇小说)到他1945年在印尼被害为止,他一生共创作了小说约50篇以及大量的诗歌、散文、文艺理论,总计500多万字。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他的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的风风雨雨,走过了坎坷曲折的历程。
我们在对郁达夫浪漫主义文学与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之前,不妨先把它梳理一下,以求对郁达夫的文学及其学术研究有总体上的了解。
第一,20至40年代,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首先是对《沉沦》的争议。
1921年10月,《沉沦》一出版,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是受到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另一方面也招来了非议,“所受的讥评嘲骂,也不知有几十百次”(1)。
郁达夫的作品特点
一、郁达夫的作品特点郁达夫倡导自述式的创作,他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都在作品中很鲜明的表现出来,同时作为一个爱国青年,郁达夫的作品有着很强的时代气息,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他不同时期的作品特色。
二、郁达夫作品的写作风格1、“自叙传”色彩郁达夫主张的是“自叙传”创作,因此,自述式的创作是一个特色。
在郁达夫的40余篇小说中,除了少数几篇小说外,其他的都是自述式的创作。
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人物塑造和身世经历上边都是比对着自己来写的,婚姻的不幸、怀才不遇、孤独又清高、敏感且自卑,不甘沉沦却无路可走,进而厌世颓废,玩世不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影子。
2、坦率大胆的自我剖析我们说郁达夫写的是自己,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自我暴露,他的喜怒哀乐,甚至是内心深处一刹那的猥亵念头,也都赤裸裸的暴露出来。
无论是前期的《沉沦》还是后期现实性较强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中,都有着大胆的自我剖析。
3、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郁达夫的小说感情色彩鲜明,他往往借助日记或者大段的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激愤、痛恨和自怜自叹等情绪。
在《沉沦》中,主人公热爱自由却被压抑着,看到祖国满目苍夷却无能为力,通过“我”的自白,以切肤之痛喊出心中的苦闷,有时候为了表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他会在作品中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达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引人入胜!4、病态的人物描写郁达夫小说一个显著特征是对人物的病态描写,比如他的第一篇小说《银灰色的死》,他从希望到失望,到最后的绝望,以及《沉沦》里边主人公的“抑郁”和变态的性爱追求最后跳海而亡都让主人公在现实的压迫下,精神受到强烈的刺激,病态的心理导致病态的追求,这是那个时代病态社会的一个展现。
三、郁达夫作品艺术风格形成原因郁达夫讲究的是自述,因此他的作品可以看做是他对自己的刻画,而影响他的写作风格的因素主要用生活经历、传统文学的熏陶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1、生活经历造就的个性气质郁达夫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因此7岁就入私塾,9岁就能赋诗,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古典文学,对旧体诗和韵文表现出来浓厚的兴趣,但是童年的郁达夫是孤独的,三岁丧父使他过早的就丧失了父母之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UNTAIN FLOWERS11820世纪初期,我国出现了一大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学大家,郁达夫就是其中一位。
他精通于新体小说的创作,造诣极高并且风格独特。
有人说他是用诗在写小说,小说中洋溢着醇郁的诗韵、诗味、诗香,显然他身上和作品都散发着诗人气质。
有文学评论者认为,“诗人的气质使他倾向于用感情支配行动,对朋友,对同胞,对敌人,他都是用感情来支配一切的”。
细读先生所遗的每部作品,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为每一部作品都灌注了他的真情,为每一部作品都注入了生命;他让读者领略到作品中有真切的生命,真挚的情感,真实的故事。
这种所有的“真”也把读者领入他那独特的风格——忧郁的情调、淡淡的哀愁、清幽的伤感。
郁达夫先生之所以会形成忧郁感伤的美学风格,与其自身的气质和审美有关,也与其对外国文学选择性的吸收有关。
他深受俄国的屠格涅夫、法国的卢梭、日本的佐藤春夫等人感伤性文学气质的影响,另外,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文学从文艺观念到创作风格都对郁达夫影响甚深。
一、外国文学对郁达夫主题情感的激发郁达夫青年时代随兄留学日本,在此期间,先生遍阅各国小说与文学著作,畅游于广袤的文学乐园之中,其文学视域也随之渐步宏阔深瞻。
郁达夫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在高等学校里住了四年,共计所读的俄、德、英、日、法的小说,总有一千部内外。
”这种经历也深深烙印在郁达夫的作品当中。
现今很多学者都认为,郁达夫的小说中存留着包括日本“私小说”在内的外国文学的影子。
浸染于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直接影响着郁达夫的创作与翻译,并且终其一生。
郁达夫留学日本之时,近沐欧风美雨,远忧国仇家恨,还时常遭受国弱家贫之辱。
他说:“我的这抒情时代,是在那荒淫残酷、军阀专权的岛国里过的。
眼看到的故国的陆沉,身受的异乡的屈辱,与夫所感所思,所经历的一切。
剔括起来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
”由是观之,忧郁与愤懑乃是青年郁达夫的情绪基调,并直接影响激促着他的阅读与创作。
郁达夫于《小说论》之中写道:“世界各国的小说,影响在中国最大的是俄国小说。
”实际上,郁达夫对俄国文学作品的关注仅次于日本,也是从此开始接触西方的文学作品。
从创作时间次序来说,19世纪俄国作家中的屠格涅夫对郁达夫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忽略的启蒙之功。
郁达夫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抒情气氛的营造等方面从屠格涅夫处吸收了不少的养分,在对描写人类痛苦的偏爱和对病态人格的刻画等方面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处得益良多。
另外,留日期间,郁达夫受学于“德式”教育,时常能见阅德国文学作品,其中特别喜爱尼采、施托姆及歌德等德国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对他们称赏有加,并且积极地向国人推荐,在其作品中也有所反映。
再者,郁达夫对法国文学也表现得尤为精通,经常赞许很多法国作家,特别是卢梭。
卢梭开朗直爽展露本我的勇气和苦苦追求人性中真实的坦诚都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精神上的共鸣。
由此可以看出,他在汲取外国文学的思想和技法过程中始终保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并且这种真挚的主体性存在于他的作品当中。
与众多外国名家一样,郁达夫如实地抒发着主体的内心情感,因此,其作品往往表现出自述色彩与气氛。
倘若对比一下郁达夫的很多作品,我们易于发现不同作品的主人公、不同作品的情节却似乎有着终始如一的情绪和情感,其实,这种持久难纾的情绪情感是作者主体内心实境的反映。
很容易觉察到,郁达夫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总有“零余者‘的影子,正如郁达夫在散文《零余者》中写到:“我的确是一个零余者,所以对于社会人世是完全没有用的。
”他的很多作品总是在传述一种郁结难纾、深愁缠绕、苦闷无名的情调。
其实,这可能源自于他对外国伤感文学作品大量浸阅和主体性的情感共鸣与证验,因此他才会说:“殉情主义的作品,总带有沉郁的悲哀、咏叹的声调、旧事的留恋与宿命的磋怨。
尤其是国破家亡,陷于绝境的时候,这一种倾向的作品,产生得最多。
”感伤的情调已然是浪漫主义作家共同审美趣味和作品的底色,似乎能给予他们独特的审美体验。
在《致云雀》诗中,雪莱这样说:“我们最甜美的歌声乃发自最悲哀的情思的倾诉!”庐隐也说过:“悲哀才是一种美妙的快感。
”然而,郁达夫更加拔高了感伤主义,他说:“把古今的艺术总体积加起来,从中删去了感伤主义,那么所余的还有一点什么?莎士比亚的剧本,英国18世纪的小说,浪漫运动中的各诗人的作品,有哪一篇得完全脱离感伤之域。
”“这感伤主义,就是文学的酵素了。
”在创作实践中,郁达夫也是以其独特的主体情感,创作了许多以沉郁伤感为底色的浪漫主义作品。
二、外国文学对郁达夫文艺观的影响在文艺观方面,郁达夫也没有摆脱日本和西方的观念与思想,他曾经通过一些日本文艺学家与西方文艺学派的观点来解决文学艺术上的某些重要问题。
(一)郁达夫接受了西方美学家们所认同的艺术的本质乃是真、善、美,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艺术的价值,完全体现在一个真字上面,不许有一丝一毫的虚伪作假,而在郁达夫的观念里,国家最忌说真话,并且国家对美完全是麻木的。
以那时的时政环境与文艺气氛来说,他的这些观点确实有进步意义,然客观而论,其对文艺的理解与解释略显偏颇。
(二)他认同泰纳关于文学是时代环境产物的艺术观点,常举用古典主义盛行于希腊的例子论述此看法。
20世纪20年代,泰纳的小说以进步文学作品的姿态进驻中国,风行一时,受其影响者甚多。
郁达夫能主动接受泰纳的观点来解释文学理论问题应该是其思想进步前卫的表现,但是,泰纳的庸俗社会学观点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
(三)对于文学创作何以产生的问题,郁达夫的观点与厨川白村的观点更为接近合拍。
在厨川白村看来,艺术即两种力的冲突所产生的苦闷。
这里所说的两种力指的是人的内在欲求力和人的外在的强制力。
在郁达夫的观念中,同样认为艺术是由创造欲产生的,是人生内部深藏的艺术的冲动,但同时也认为由于客观的外界原因,人的内在欲求会被掩埋,因而不能充分表现出来,即“因为外围空气的恶浊,或社会制度的不良,以及一切已成道德习惯的阻碍,我们的内部的要求,不能完全表现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在郁达夫谈外国文学对郁达夫文学创作及思想的影响刘岚118的思想观念中,厨川白村的思想痕迹较为显豁。
三、外国文学对郁达夫文学创作的影响(一)在郁达夫早期小说中,“零余者”形象频频出现,已经形成了典型的人物形象。
例如《南迁》中的“伊人”,《沉沦》中的“他”,《茑萝行》中的“我”,《茫茫夜》、《秋柳》中的“于质夫”……从郁达夫自叙和其阅读经历来看,他对“零余者”形象的偏好最初发端于他对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钦慕和借鉴。
19世纪,普希金创作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写出的毕巧林,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都是“多余人”的形象。
这些“多余人”的共同特征是出身高贵、受教良好、思想前卫、不满现状、才华横溢、满怀抱负、理想远大、渴望成功,但特殊的贵族生活习性又令其意志薄弱、缺乏毅力,终其一生,壮志难酬。
若从根源上追溯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来源显然是不可能的,可以说连先生本人也未必能完全清楚,但是他表示自己对屠格涅夫作品特别地偏爱,因此,屠格涅夫小说对其“零余者”形象的创作影响极深或者说关联密切。
郁达夫非常欣赏屠格涅夫“带着热爱”写成的《零余者的日记》,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或多或少地残留着屠格涅夫笔下零余者的悲天悯人、忧郁哀伤的影像,就好像在作品《十一月初三》中所描述的“四海一身,落落寞寞”一样,又仿佛“同枯燥的电杆一样,光泽泽地在寒风灰土里冷颤”。
也因为郁达夫的其人其作深受屠格涅夫的影响,后来,郭沫若把郁达夫比作“中国文学中的屠格涅夫”。
值得注意的,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和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有许多相同之处,如他们都是青年知识分子,有着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背景,是当时社会的“先知先觉”者。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两者又有不同之处。
郁达夫的“零余者”有其独特之处:他笔下的“零余者”们愤世嫉俗,多愁善感,追求个性,理想瑰伟,满腔热血,但又缺乏勇气,终其一生,一事无成;他们渴望祖国富强,却报国无门;他们同情苦难者,却无能为力;他们憎恨权贵,却暧昧迁就;他们洁身自好,却幻想性爱;他们不甘堕落,却无法自拔。
如此看来,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些“零余者”的性格原型就来源于“五四”时期典型的一群与世与时不和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由是观之,郁达夫小说塑造的“零余者”形象与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终究是有所不同的,“零余者”偿还着时代的罪孽,成为时代和社会的悲剧,他们是特殊时代和特殊历史的产物。
(二)自叙传体例所受外国文学的影响。
郁达夫一直坚信“文学作品,是作家的自叙传”。
其实,这种观念起源于19世纪圣甫伯和勃兰兑斯。
在论及创作态度时,郁达夫推崇文学自传说,并且身体力行。
在所创作的近五十篇的小说中,性质为自叙传的小说就有四十多篇。
小说中所出现的“我”、“丫”、“伊文”、“文朴”等字眼,简直就是作家的化身,他们的盲目流浪、遭遇悲惨、身单影只、面容苦闷、情志郁结等似乎是作家自画像。
在小说创作中,他凭着卢梭般的真诚与直勇赤裸裸地刻画自已、倾吐心声。
真情倾吐、细声诉说无疑是郁达夫无比真挚情感的自然流淌,是其天才诗情的横溢,也是其作品最为独胜之处,最为引人之地。
“浪漫主义就是人的灵魂的内在世界,他的心灵的隐秘生活。
”郁达夫的创作似乎已经达到了别林斯基所说的这种境界。
郁达夫作品自叙传的特性主要是受到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另外与日本“私小说”也有一定的关系。
正如在《忏悔录》的开头中,卢梭这样写道:“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郁达夫正是如此地在小说中揭露自己。
郁达夫留学时,“私小说”大行其道,风靡一时。
所谓“私小说”“就是作家把自己直接了当地暴露出来的小说”。
私小说十分强调细腻的性描写,这对郁达夫自叙传体例小说的创作影响甚深。
郁达夫认为日本私小说作家佐藤春夫和葛西善蔵对其影响较大。
葛西善蔵善于描摹自我心理和剖析知识分子的私生活,经常以孤独、忧郁和贫困为题材创作私小说,其数量多达十几篇。
郁达夫十分喜爱他的小说,经常“感佩得了不得”。
另外,郁达夫曾说过:“在日本现代的小说家中,我所崇拜的是佐藤春夫。
”他称赞佐藤春夫《被剪的花儿》:“书中描写主人公失恋的地方,真是无微不至,我每想学到他的地步,但是终于画虎不成。
”而且在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的影响下创作了《沉沦》,作品细致地描写了主人公灵与肉的矛盾、性爱的苦闷和压抑、极度低迷的沮丧颓废情绪,与佐藤春夫的笔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西方文学对郁达夫小说的情感表达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情感复杂曲折、凄清哀怨、荡气回肠是郁达夫大多数小说的情感表述的基调,似乎得助于他多年潜研屠格涅夫的作品。
郁达夫最早接触的西方文学作品是屠氏的《初恋》、《春潮》。
屠氏笔法精湛、隽永深沉,深为郁达夫所推崇,也由此导致了《茑萝行》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