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__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合集下载

16-17历史岳麓版1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含解析

16-17历史岳麓版1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含解析

一、选择题1.“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管仲改革 B.魏文侯变法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解析:选D。

此题考查的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和所学史实可知应该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2.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A.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解析:选A。

均田制是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或少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肃明纲纪……时多奉法”可知当时吏治有所好转,而这正是孝文帝整顿吏治的结果.4.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A.均田制 B.三长制C.整顿吏治D。

汉化政策解析:选D。

根据所学,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结合本题,史学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5.图一与图二是某时期的墓葬壁画,与图一到图二变化直接相关的是()A.井田制盛行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商品经济发展解析:选C。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课件: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共39张PPT)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课件: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共39张PPT)
目的:接受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4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4、迁都洛阳 (2)、孝文帝是怎样执行迁都策略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你是当时北魏的 臣民你会跟随迁都吗?
25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4、迁都洛阳
(3)、孝文帝迁都有何意义?
对洛阳发展:成为政经中心;城市规划影响大。 对改革进行: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 深入。 对民族关系: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 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31
改革内容的实质
政权封建化、 少数民族经济农业化、
思想儒学化(汉化)
也是民族融合的实质
32
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 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 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了, 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我们应该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 活动,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 定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
34
深度分析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 (2)民族融合发展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35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野…蛮…的…征. 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 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 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36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农耕化、儒学化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共21张PPT)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共21张PPT)
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尽管使鲜卑族不再独立 存在,但是,却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流与合作, 增强了相互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进程。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这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 封建化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社会实际效果。 经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 空前的繁荣景象。 政治:民族矛盾得到缓和,巩固了封建统治。 2)符合历史潮流。 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了重 要基础。
3.文化风俗上: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1)内容:
材料改一:穿孝汉文服帝自己改迎用娶汉汉族姓高门士改族女用子汉入语宫,并分
别为五个皇弟聘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为正妃。很多鲜卑
公主提也倡嫁给与汉汉族族高门通,婚鲜卑、汉改族行互汉为姻制亲。
材料二:(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正式下诏:
“三十以下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若有违者,免所居
.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
.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统一北方,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2、北魏的民族压迫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面临 严重的统治危机。 3、冯太后和孝文帝受过良好的汉族教育,具有 杰出的政治才能。 4、各民族相互融合成为趋势。
.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 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 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 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 《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 冯太后与孝文帝 好为文章。”
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腐的目的?
考察和选拔官吏的制度 监察制度 高薪养廉
.
2.政治上(3)迁都洛阳493

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21张)(共21张PPT)

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21张)(共21张PPT)
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
结合材料思考,迁都洛阳的原因?
材料四: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 罢风。
城》
——王肃《悲平
材料五:材料四: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 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 之主,不免面墙耳。
——《魏书 广陵王传》
迁都洛阳的原因:
地理上:地处偏僻,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 控制中原地区; 经济上: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 满足京城的需求; 军事上:北方少数民族柔然逐渐强大,威 胁北魏; 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文化上:汉族文化先进,鲜卑族文化落后。

——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三长制
• 材料二:“魏无乡党之法,唯立宗主督护, 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宜准古
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
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其民调,一夫
一妇,帛一匹,粟二石……宜及调课之月,
令知赋税之均,既识其事,又得其利,行
之差易。”
• 司马光 《资治通鉴》
——
俸禄制
前期:平城时代,冯太后主持。
后期:洛阳时代,孝文帝主持 。
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冯太后
北魏 孝文帝
平城时代:创建新制,大刀阔斧。
均田制
• 材料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 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
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
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桑田
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巩固练习
1.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提供有利条件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 ②民族融合 ③先进文化的吸引 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 B ) 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 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D ) A.整顿吏治 B.迁都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魏孝文帝5岁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 出身于汉族,她对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对他实施系统 的汉文化教育。冯太后对孝文帝管教很严,她要求孝文 帝身旁的内侍十天内要汇报一次孝文帝的表现,不汇报 则加以责罚。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 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 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 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 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 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 朝 439-581
东魏 魏 东 蜀 汉 吴 西 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十六国 北齐
北魏
魏孝文 西魏 帝改革 北周 隋 朝
南 朝 420--589
思考:从这段时间的政权变迁情况分析什么矛盾很严重?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问题探究: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 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 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 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到 处都是)。” ——谢灵运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北 魏社会存在着哪几对尖锐矛盾?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孝文帝改革 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 教学难点: 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耳熟能详的名著 《三国演义》、电影《赤 壁》、常见典故(如风声鹤 唳、草木皆兵、闻鸡起舞等) 把学生带回到动荡的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向学生介绍 时代背景,特别是北魏这一 历史概念。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 化
北魏政府 宗主 农民
地方宗主与中央 政权矛盾
北魏政府
州郡 邻长里长党长 农民
加强了中央 政权
3、整顿吏治 、
关于整顿吏治,可补充一段材料来理解整顿吏的重要性。 关于整顿吏治,可补充一段材料来理解整顿吏的重要性。同时可 用邓小平的话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用制度才能解决吏治混乱局面。 用邓小平的话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用制度才能解决吏治混乱局面。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诸城一中 周利梅
祝各位领导、 祝各位领导、老师龙 年健康、快乐、吉祥! 年健康、快乐、吉祥!
教材分析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的地位重要,起着承上(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的地位重要,起着承上(东 汉末年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大时代)起下(隋的 汉末年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大时代)起下( 统一和唐代的繁荣)的过渡作用, 统一和唐代的繁荣)的过渡作用,孝文帝改革抛弃 狭隘的民族观念,顺应历史潮流, 狭隘的民族观念,顺应历史潮流,从而稳定北魏统 为隋朝的重新统一打下基础, 治,为隋朝的重新统一打下基础,而北魏创立的一 些制度也为后世所沿用,如均田制。 些制度也为后世所沿用,如均田制。当今我国正处 于改革开放和创新的时代,更应该提倡孝文帝开拓 于改革开放和创新的时代, 进取的精神。同时, 进取的精神。同时,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也说明了少 数民族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 数民族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本课也提醒我们搞好民族平等、 国家,本课也提醒我们搞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 重要性。 重要性

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
电影《花木兰》
电视剧《锦绣未央》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自主 探究
自主学习,探究改革的背景
改革的可能性
该图反映北魏政治生活 的哪一方面? A.军事征伐 B.娱乐休闲 C.社会风俗
1、什么是均田制?
合作 探究
2、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性质:封 政府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缴 建土地国 纳租税,承担徭役和兵役 有制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推行均田制有何好处?
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土地兼并,利于国家征 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
北魏前期的行政体制
北魏政权
3、整顿吏治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8第三子目1—4自然 段,自主解决以下问题:
自主 学习
1、北魏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整顿吏治?
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 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 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
2、整顿吏治有何积极作用?
吏治得到改善,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走向灭亡了,这事实本身 就很自然会引起历史学者对孝文帝改革(尤其是他的汉化措 施)的作用与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形成不同的看法。 “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 祚移矣”。 ——清· 赵翼 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是“迂腐的儒化”。学 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鲜卑人的长处──勇武 质朴,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使得鲜卑拓跋贵族迅 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 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少数民族的封 建化的改革。 2、经济: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 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3、政治: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巩固了封 建统治。 4、民族融合: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 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民族融合的趋 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胆略和卓 识、以身作则及其坚定的信心.
平城 地理位 置 洛阳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发,交通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不便
经济
政治 军事 历史
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展需要
保守势力强大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北魏定都近100年
农业发达;
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利于控制中原 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建都
迁都作用
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保证了改革的 深入,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
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③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同时要讲究改革的策略。 ④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改革者要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争取胜利的信 心。
链接高考
其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 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 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 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其二:改革学到了汉人的繁琐腐朽, 而丢掉了勇武质朴。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 改革内容、改革的历史意义! 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 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 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 的“衰亡”论道。 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孝文帝改革(一)

孝文帝改革(一)
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 2)内容:贪污。 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 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
3)影响: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件;农民
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魏书》
迁都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加强 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迁都作用
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中心,推动了洛阳 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发展了中华文明。
展示你所知道的孝文帝移风易俗的表现?
1、内容: 易胡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行汉制 2、作用:有利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②符合民持和孝文帝本人的胆略和卓识、 以身作则及其坚定的信心. ④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 大动力; (2)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 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5)改革要讲究策略
租调制
租(缴纳粮食) 调(缴纳绢帛)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 政府交纳粟二石,帛 或布一匹
赋税征收有序,农民负担减轻
影响: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直接 掌握的编户,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二、改革的内容:
3、整顿吏治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也激化 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孝文帝认识到吏治问题 的重要性。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第5课 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5课  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学目标:课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本课目标:掌握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难点: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准备:插图教学方法:图表法、归纳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回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第一课时一、背景: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北方:①建立:386年。

鲜卑族拓跋部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支,居住在大兴安岭北段,后逐渐南迁,在前秦瓦解之际,趁机建立政权,定都平城。

简介: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10公里处,在大兴安岭北段的顶端,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

嘎仙洞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

鄂伦春族就是当年鲜卑族没有南迁的一支。

②统一北方:439年。

424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戎车屡动,频频征讨,431年灭夏国,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

自西晋灭亡以后,北部中国纷纷扰扰了一百二十余年,至此复归于统一。

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严重的统治危机:①社会发展水平落后。

北魏建立初期,还是一个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族。

在进入中原过程中,虽因采纳了一些汉族地主的建议和受中原先进生产方式的影响而逐渐封建化,但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尚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南朝人称北魏政权是“胡风国俗,杂相揉乱”。

另外,长期的战乱也使北方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②民族歧视和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

民族矛盾: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致使民族矛盾尖锐。

长期大规模民族征战的不断取胜形成了北魏贵族集团的民族优越感和歧视其他民族的心态,除了野蛮的屠杀外,还将大量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变为奴隶和杂户(身份低于佃客,略高于奴隶);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从而激化了民族矛盾。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重点难点】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文帝改革的作用。

★创设情景三国两晋南朝史(220年东汉灭亡——589隋统一全国)1、时间线索: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容线索基本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政治上: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化上:思想方面:科技进步:文艺发展:★组织探究——知识梳理一、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2、社会发展水平落后3、各族人民一起生活,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4、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①吏治混乱、民族歧视、鲜卑贵族的巧取豪夺导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②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了中央政权与地方宗主的矛盾。

5、改革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改革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的,其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6、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均田制(包含租调制)(1)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宗主争夺农户);限制土地兼并。

(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结合小字理解)(4)影响:a、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b、使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大片的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客观上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d、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各族向封建农民转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e、北魏均田是制首创的,后来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影响深远。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新课程导学第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1)北魏建立:368年,建立北魏政权的是。

(2)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严重的统治危机:A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在和方面与汉族比较落后。

B各民族生活在一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鲜卑贵族实行,再加上鲜卑贵族对各族人民巧取豪夺,进一步激化了。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为了,促进孝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改革。

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一)前期:以冯太后改革为主1、均田制:前提: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内容:把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承担一定的影响: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有利于国家2、三长制:背景: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

这种制度有很多弊端,宗主往往隐冒户籍,借此逃避赋役。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的手中,魏孝文帝实行三长制。

内容: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合称“三长”。

三长直属,负责,是基层统治组织。

影响:农户成为国家编户,改变了的状况,使北魏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的巩固。

3、整顿吏治:背景:北魏的官吏固定任期六年并没有俸禄,导致严重,混乱,激化了社会矛盾。

内容:制度:国家筹集,三月发放一次,禁止民间征收和接受馈赠;同时将与严惩贪赃紧密地联系起来,规定了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的严厉惩治措施。

考核制度:年一考核,按决定官吏任期。

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加上赋役负担的减轻,使得农民安心生产,北方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

但是俸禄制并不能从根本上防止的出现。

(二)后期:以魏孝文帝改革为主4、迁都洛阳:②作用:打击了,为改革深入铺平了道路;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布局对后世影响很大;保证了的深入,有利于的进一步融和。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汉服:禁穿,改穿汉服。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28张)(共28张PPT)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28张)(共28张PPT)
吏治改善 民族融合
探究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耕牛 图(魏 晋墓葬 壁画)
探究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探究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 长江以北,尽是代人。昨至洛阳,始知衣冠 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卷二城东》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二、主要内容
1、均田制
(1)内容:国家按性别、年龄把控制的荒地分配
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 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2)影响:
①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 徭役。客观上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各族 向封建农民转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与
民族融合
第5课
课标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 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 作用。
一、背景
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十 六国分裂局面。
一、背景
材料:“每以骑战,驱夏人为肉篱。” ——《通典·边防典》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材料:“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 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 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二、主要内容
材料:窃见州郡之民……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
不采。……欲令家丰岁储,人给资用,其可得乎?
——《魏书·李安世传》
材料: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
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盈者得卖其盈,不

改革第五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改革第五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439年统一北方
北魏的疆域包括 今陕西、山西、 甘肃、河北、河 南的一部分。 南方是刘宋政权
一、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拓跋部的发源地——大兴安岭 北段
(2)386年拓跋部复国,改国号:魏,史 称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人
(3)439年统一北方(政治前提)
北魏统一北方的意义
6、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明清时期趋势向强化并走向 反动。
▲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在明清以前,基本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起进步作用; 在明清以后主要起消极甚至是反动的作用。 明清以前进步作用: ①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来 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稳 定的环境; ③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④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在封建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 消极作用: ①皇权专制易形成暴政、腐败,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 自由。激化社会矛盾,阻碍社会发展。
D 、首创:北魏均田是制首创的,后来为 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影响深远。 E 、抑制: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 不均依然存在。
F、矛盾: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 突出。政府不断驱逐农民开垦荒地,掠 夺农民的劳动力。 局限性: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 能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均田制和租调制是封建的经 济基础,用什么样的政治体 制才能保证它的实施?
为什么郡县制度会取代分封制呢?
1、分封建导致国家的分裂割据,秦统一后必需巩固统 治和统一,必须把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 2、分散的自然经济,特别是地主经济要求建立强有力 的中央集权才能使社会安定,巩固统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新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新的

——改革内容
社会问题
形 成 原 因解决方案
1
阶级矛盾激化
宗主督护制 实行三长制
2
民族矛盾激化
民 族 歧 视 压 迫 政汉策化政策
3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北魏社会制度落采后用汉制
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官 无 俸 禄 任 意 搜整括顿吏治
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中 原 地 区 长 期均战田乱制租调制
6
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经济:农业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商业、农业、手工业)
奠定国家坚实的经济基础。
2、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
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为结束长期分裂奠定基础。
3、民族:促进鲜卑族社会制度封建化、
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02 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汉化的过程;
03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 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马背上得天下,能否在马背上治之?
改革迫在眉睫----社会矛盾激化 1、阶级矛盾尖锐:
1)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2)赋税制度上的混乱
2、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3、人民起义不断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三.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1. 交流与融合: ① 鲜卑族学习汉族: ② 牧民变为农民,贵族转为地主; ③ 生产、生活、习俗中原化。 b. 汉族学习鲜卑族: ④ 生产特别畜牧业生产; ⑤ 文学、生活融入鲜卑色彩。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三.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4、根本目的: 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中的北魏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三字经》中的北魏
• 魏吴蜀,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木兰辞》中的北魏
•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电影《花木兰》成为2010年开年热播 片,剧中陈坤主演的“文泰”即为后 来的孝文帝,他在剧中有这样一句台 词:“柔然未灭,何以为
嘎 仙洞 遗址
鲜卑拓跋部的南迁
汉魏以来,鲜卑 拓拔部逐渐南迁,过 着游牧生活。 公元315年鲜卑拓 拔部建立代国,后为 前秦苻坚所灭。北魏 建立后,鲜卑人受汉族 影响,学习农耕,逐步 定居下来。
嘎仙洞遗址
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
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族拓拔部
公元315年建立: 代国 386年拓拔珪改国号: 淝水之战后,魏 史称:北魏 都城: 平城(山西大同)
方的鲜卑族拓拔部,经过一系列的战争, 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独具慧眼,进行改 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融合。
长城--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 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 共存的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民族融合
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 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北魏社会的发展,出现魏、晋以来空前的 繁荣景象) (2)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顺应时代潮流,促进各民族的交流 与融合,促进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为国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2、北方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趋势 3、政治: 4、经济:
5、个人: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 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 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 踏。)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 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 屋。” ——谢灵运 上述材料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存在 着什么样的尖锐矛盾?
家!”
匈 奴


鲜 卑 氐
东 汉
晋武帝 司马炎
五胡乱中原 (羌、氐、羯、匈奴、鲜卑) 北 魏
十 六 国 名 称 简称 一 两赵 三秦 四燕 五凉 国 名 成汉、夏(匈奴) 前赵、后赵 刘 宋 前秦、后秦、西秦 前燕、后燕、西燕、南燕 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凉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 方
促进了北方内迁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民族融 合. 对后代田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均田制的局限性
A、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 然存在。(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 B、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C、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
北魏政权 北 宗主督护制 魏 北魏政府任命地方豪强为宗主来 的 管理当地事务,可以继承和内部转让, 宗主 权力很大。 行 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的矛盾 政 体 农民 制
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魏书》
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 上防止贪污现象。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 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 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迁都洛阳,实行 汉制、移风易俗
(二)中后期
4、迁都洛阳——政治 5、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文化和风俗习惯
统一北方:439年拓跋焘
西晋以来的民族融合
•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 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 了很多割据政权。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民族间的 混战造成白骨蔽野、村丘邑墟的惨景。诸胡同汉 人一样,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些游牧部落 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 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 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 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 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 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 胡人自居。
4、迁都洛阳——政治
(1)迁都洛阳的原因: 经济上: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 不能满足京城的需求。 地理上:地处偏僻,北魏政府很难有 效地控制中原地区 军事上:北方少数民族柔然逐渐强大, 威胁北魏。 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文化上:汉族文化先进,鲜卑族文化 落后
(二)中后期
4、迁都洛阳 (1)迁都洛阳的原因: (2)迁都洛阳的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 黄河流域的控制。
2)内容: 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 惩贪污 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 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
3、整顿吏治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 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 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2)内容: 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3)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从平城方面看 政治 经济
从洛阳方面看
洛阳保守势力强大, 有利于争取汉 不利于改革 北 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 通不便,生产 不能满足需要

地处黄河之 南,农业生 产发达
军事 文化
易受强敌“柔然”南利于控制中原,并 齐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威胁,不利于控 的“南齐” 制中原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2、北方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趋势 3、政治: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4、经济:经济发展落后
5、个人: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冯太后与孝文帝
孝文帝拓跋宏 即位后, 由祖母 冯太后 主持开
北魏孝文帝
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 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 后。 北魏冯太后
(2)内容: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3)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 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改革前)
(改革后)
北魏 政权
北魏 政权
宗主
农民
农民
3、整顿吏治——政治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 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 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鲜卑人乐俑
鲜卑人乐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改革影响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两尊佛像在服饰的不同上说明了什 么问题? 生活方式汉族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2、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 毅然改革。
认识:
中国民族融合的几个高潮
1、三国至南北朝
2、五代十国 3、元朝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 较高文明所征服。”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鲜卑族的起源:嘎仙洞的发现
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颠之东麓,是一 天然石洞,洞内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 数千人,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曾派人来此祭祖,现在祝文仍镌刻于石壁 上。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 2)内容: 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 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大家来研究:政府分配的土地 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

限 桑田
露田 农民所有 禁麻田
国家所有
二、改革的内容
1、均田制——经济
(1)背景: (2)内容: (3)影响: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 北方经济 抑制了土地兼并, 恢复发展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独孤 刘 4)改说汉语 5)政治机构的设置、 管理名称、礼仪、典章等改行汉制
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 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改穿汉服 2)改用汉姓 3)提倡与汉族通婚
4)改说汉语
5)改行汉制
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和个体的 封建化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三、评价北魏孝文帝改 革: 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
——改革影响
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
扬场 图(魏 晋墓葬 壁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 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 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 了怎样的改变?
耕牛图 (魏晋墓 葬壁画)
生产方式农耕化
——改革影响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 礼,孔子的“仁”是对 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 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 维护自身统治。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 能得出什么认识? 社会制度封建化

济:少数民族游牧经济→农耕经济;
文化风俗: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融合的途径(原因)
①政治: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 兼并战争。 ②阶级: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迫的 斗争中。 ③经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 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政策、“和 亲”、“册封” 。 ⑤友好交往
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 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 方。政府由于无力 消灭豪强势力,被 迫承认其合法性, 地方的赋税、徭役 也由他们代管、征 收。他们往往隐瞒 户籍,借机逃避赋 税。
2、三长制——政治
(1)原因:
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 并且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 折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