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3)

合集下载

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件专题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件专题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材料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 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 26%。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斯大林在苏联搞农业集体化 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消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以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 要。
2.目的:克服粮食危机,配合___工__业__化___建设。 3.过程 (1)开始:1929年下半年。 (2)过火:全国各地一哄而起,并出现强迫命令现象。 (3)整顿:1930年,斯大林发表《__胜__利__冲__昏___头__脑__》。 (4)完成:1932年,苏联宣布“__完__成__全__盘__集__体__化____”,到 1937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3%。
(2)消极性:①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 的东西太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的发 展。②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 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 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一、四自然段及“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的宣传画”及下列材料。
1.(2015·高考江苏卷)“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 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 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 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 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进行直接管理;优先 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 发展__重__工__业___,尤其 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共15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共15张PPT)

内部:列宁 逝世;工业 基础薄弱。 外部:被西 方资本主义 国家封锁包 围,孤立无 援。
为了保证国家继续发展,必须采取新的、强有力的措 施,因此,为了使国家不再成为一个农业国家,为了使国 家不再从外国进口小到铅笔、大到飞机等商品,必须建立 自己的工业。
——尤里·茹可夫《斯大林传》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 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 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 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 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车,99%的耕种要靠畜 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从材料中,你可以看出苏联面临着怎样的 形势?他又该如何应对呢?
农民的生活状态: 集体化运动中,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
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甚至连迁徙的自由也受到限制。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 益,限制城乡之间的商品货币关系,用超经济的手段从 农民身上拿走很多。所有这些使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 题重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 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工业化方针与政策要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 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如何优先发展重工业? (一)制定五年计划,工业投资向重工业倾斜 (二)追求高速度 (三)用行政办法扩大内部的资金积累 1.收缴国企利润 2.征收农业税 3.发行政府公债 4.扩大工农商品上的剪刀差
1959 98.5%
年份 1913 1961
外科医生人数 23200人 425700人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共24张PPT)

(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共24张PPT)

划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②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计
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③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 了物质基础。
知识点三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主干梳理 知识点三:斯大林模式
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 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长期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 持续发展。
第2 课
斯大林模式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人民版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知识点一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知识点二 农业全盘集体化 知识点三 斯大林模式
主干梳理 知识点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背景:①1924年,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 人。②1925年苏联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③苏联处于资本主 义的包围下。 目地: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 的物质技术基础。
表现:①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 重工业 ,迅速增强经济实
力和国防力量。②农业集体化:目的是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
粮食供应困难。③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
计划经济 。
特点:①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命令手段 管理经济,实行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限制商品货
币关系、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主题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练出高分
练出高分
1
2
3
4
5
1.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 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

人民历史必修2专题七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共15张PPT)

人民历史必修2专题七 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共15张PPT)
赫鲁晓夫不顾自然 的苏联最高领导,黑白参 条件限制,盲目扩 半的墓碑暗喻他毁誉参半 大玉米种植,反映 的一生,毁誉参半的改革。
其改革缺乏科学理 论指导和实践检验。
• (2) 内容:
• ①农业:
•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 农业税,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 开垦荒地并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 1. 赫鲁晓夫改革 • (1) 背景: • 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 ②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了对斯
大林个人崇拜的迷信。
痴狂程度为中国的人们所
津津乐道;他曾满怀自信
地向美国人保证:“我们
将埋葬你们!”赫鲁晓夫
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
《片面发展的经济》
• (2) 教训:
•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 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②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 性;
•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 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 ④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 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 因。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 国的八分之一,全国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 成。对此斯大林说了这样一段话: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 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 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请分析: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
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集体农庄幸福的 快乐的少女
• 3.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 验教训
• (1) 经验:
• 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迅速实现国 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并为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共34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共34张PPT)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苏联工业化
• 如果自己国内不能出产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 如果停留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即不得不使国民 经济受制于那些出产并输出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 的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的阶段,就不可能保证经 济上的独立。停留在这个阶段就等于让自己隶属 于世界资本。──《斯大林全集》第八卷,人民出 版社1954年版
• 2新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 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 提供借鉴。
• 斯大林接手的是一个用木犁耕作的俄罗 斯,而留下的却是拥有原子弹的俄国 。

---丘吉尔
• 资料 • p136 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
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 从资料中可以得出苏联工业取得什么效果?
•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 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 2、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时期。
• 3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停止。
• 问:从工业化方针看出苏联工业化途径与英国相 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 2工业化方针(1926):
• 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 本国力量积累资本。
• ②消极作用:
• a经济结构:轻重工业、农业比例不均衡,结构 畸形,经济发展不协调。
• b生产管理:政府指令性计划生产,政府部门集 中管理工厂,企业生产缺乏自主权,效率较低。
• c社会生活: 产品及利润主要用于国家工业化, 农业轻工业发展慢,生活物质匮乏,人民生活水 平提高较慢。
(以行政命 令调节经济)
• 问:苏联经济发展遇到什么问题?
• (一)苏联工业化:(1928—1937) • 1历史背景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件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件PPT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反馈训练区
12345
解析 题干所说的是苏联制度,并不是苏俄,所以排除 选项A、B两项; 再者材料评价的是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并非改革,所以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 答案 C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 教训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
[目标导航]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 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反馈训练区
学习探究区
深化探究
材料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
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
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
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 有关集体农庄的宣传画
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
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习探究区
4.特点:优先发展 重工业 。 5.结果: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 第一,世界第二 。苏联从一个依赖 西方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6.弊端: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 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等。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习探究区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习探究区
(3)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效,谈谈如何克服这 些弊端。 答案 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着手,必 须改革这种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要言之有理 即可)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反馈训练区
12345
1.“彼得大帝接触了西方较发达的国家以后,就狂热地建立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共17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共17张PPT)

国家发展模式比较(纵向比较)
项目 农 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余粮收集制

工 工业国有化(单一公 国家资本 业 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主义
恢复自由贸 贸 取消自由贸易 易,允许商 容 易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品买卖
分 实行实物配给制 配 (平均主义)
绝 处 逢 生
粮食税代替余 粮收集制
斯大林格勒 拖拉机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小农经济落后;粮食供应的困难;工业发展的需要。 2、目的: 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1937年完成 1927 _______ 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方针; ________ 3、过程:
4、特点: 全盘集体化 ;强制性 ;追求高速度。 5、评价:
(2)问题:
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重工业过 重、轻工业过轻、农业长期落后的 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人们 (特别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什么必要性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 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 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 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 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三、形成过程:
(一)工业: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优 先发展 重工业, 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背景
苏联建立;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领导人; 经济水平落后;资本主义包围
2、方针与政策
提出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 政策: 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什么?),追求高速 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共23张PPT)(共23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共23张PPT)(共23张PPT)
高中历史说课
不走寻常路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说教材
说学情
说课流程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首先:说教材
1
教材地位
2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3
1.教材地位
承上启下
2.教学目标
了解并掌握苏 联经济建设的成 就和斯大林模式 的主要表现。 用历史唯物主 义方法客观分析 斯大林模式的历 史作用及弊端。
采用阅读、讨 论法提高学生合 作探究和自主学 习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辅 助教学,结合图 表及文字资料, 增强教学的直观 性和趣味性。
通过对“斯大 林模式”的得与 失进行讨论,培 养学生客观分析 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领悟 调整与改革才是 社会主义不断完 善和保持自身活 力的重要手段。
3.教学重难点
2.措施
②农业全盘集体化
③1936年新宪法确立
3.评价
①功绩 ②局限
a.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实力增强 b.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a.工农业比例失调,牺牲广大农民利益
b.计划指令压抑地方积极性和自主性
谢 谢 聆 听!
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工业 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 都是从轻工业开始。党记住了列宁的话:没有重 工业,便无法保持国家的独立;没有重工业,苏 维埃制度就会灭亡。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 ‘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 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在1946年的演说《斯大林选集》
1.讲授法——注意展示 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和 横向联系,便于学生知 识掌握。
2.直观演示法——展示 图片,史料等,整合不 同的资源。
3.问题探究法——遵循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课前自主预习;课上运用 自主学习 阅读法,思考斯大林模式 的表现、利弊等问题;课 后巩固练习、整理笔记。

高中历史 专题七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七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程标准: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4年,列宁病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年,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3)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2.方针及要点(1)方针: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2)要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3.步骤(1)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2)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3)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4.成就(1)1937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

(3)工业总产值到1937年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5.局限使苏联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等等。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背景(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仍是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

(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目的克服粮食危机,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实施从1929年起,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

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4.影响(1)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2)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3)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课件(21张)(共21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课件(21张)(共21张PPT)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8/72021/8/72021/8/7Aug-217-Aug-2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8/72021/8/72021/8/7Saturday, August 07, 2021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8/72021/8/72021/8/72021/8/78/7/2021
工业化最大的牺牲者是农业和农民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8/72021/8/7Saturday, August 07,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72021/8/72021/8/78/7/2021 3:40:14 AM

工人
有损斯大 林个人权 威
不利于社 会主义思 想教育
不利于宣 传苏联建 设成就
领导
农民
感悟: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工人
军官
路的独特之处
• 我是苏军的高级军官,我没有 犯罪,却遭逮捕并即将被处决。
军官
领导
农民
感悟: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工人
军官
斯大林模式:
苏联在20世纪20-50年 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 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 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苏联在20世纪20-50年 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 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 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 制
工业化道路
斯大林模式 公有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课堂思考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说明了什么问题? 苏采取了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方针和政策,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 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新人 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等,取得了巨大成就。
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需要的。
〓学习延伸
材料一: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 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 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 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教科书
材料二: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 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 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 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 斯大林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专制主义、皇权主 义思想严重。
苏联模式把市场调节完全看作是资本主义的。
对于只搞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邓小平是态度 鲜明地予以否定的。他认为,“只搞计划经济会 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直到1992年初南巡讲话 中,邓小平将自己的长期思考归纳成那段令所有 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都耳目一新的名言: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 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战时共产 项目 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农 业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代替余 集体化、农业
粮收集制
税很重
内 工 大中小工业一律 业 收归国有(单一的公
国家资本 主义
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高度集中的国家 计划模式,直接 管理
贸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 容 易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易品,买允卖许商
排斥市场调节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上述材料说明了斯大林模式存在些什么样的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牺牲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时事关注
政府将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用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的支出将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增长14%……
——董大业主编 《高中世界史新教材的 学术背景与疑难解析》 材料三 教材P124表格
材料四: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
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 指标:
1955年夏 1956年1月 1956年8月 粮产量 4600亿斤 6400亿斤 5000亿斤 棉产量 4300万石 7000万石 4800万石 钢产量 1100万吨 1500万吨 1050—1200万吨
根本原因:苏联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 1、高度集中的工业
(1)过程
时间
内容:三个五年计划
(2)结果:
(1)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成
为世界工业强国;
列宁与斯大林在一起
(2)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 失调,追求高积累和高速度;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轻工业后重 工业化,而苏联的工业化却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是为什么?
提示:从当时苏联成立后的国际国内环境思考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国主义国 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 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 固政权。
假设你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在当时 苏联的国情下,有什么好的办法使苏联重 工业快速发展起来?
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与个人经历
• 列宁在其遗嘱中有关斯大林的叙述:“……斯大林同志当 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但他能不能谨慎地使用这一 权力,我没有把握。……斯大林同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 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 书记的职位上是不可容忍的了。”
• “在十月革命前的革命生涯中,斯大林曾八次被捕,其中 六次从流放地逃脱,又回到原地继续革命。……应当说,斯大 林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他非凡的意志力。……斯大林的思想,对 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对该做什 么比较强调,对能做什么不够重视,这恐怕是造成斯大林理论 思想中主观主义过多的原由之一。”
利: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 力相适应,取得巨大成就, 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评价:
弊:以国家指令和行政手 段管理经济,违背经济发 展规律,存在巨大隐患。
苏联工业化的宣传海报
〓苏联的五年计划
名称
时间
主要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年-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年-1937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了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更 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村的小康和农业的现 代化,这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步骤……
——引自2006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
“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 1、经济上 • 2、政治上 • 3、思想文化上
⑴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之中 ⑵政治形势: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 ⑶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农奴制残 余;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 深蒂固 ⑸理论基础: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理解 ⑹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 专断
上述四则材料反映了苏联经济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 中苏两国在经济建设中的什么问题?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 2、农业全盘集体化(阅读)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过程
⑴ 1925年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 展重工业。
⑵ 1926年,苏联农业政策由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 “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
斯大林模式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标内容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
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
的经验教训。
• 【学习要求】
• 知道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确立的标志;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基础知识)
• 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分析、注意过程与方法)
• 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 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 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
国。
——丘吉尔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 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 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钢 铁是 怎样 炼成 的》
保尔•柯察金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 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 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 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⑶ 1928年,新经济政策终止。
⑷ 1928年起连续实行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
⑸ 同时,30年代初,苏联各地农村出现集体化浪潮,并出 现严重失误。
⑹ 1932-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⑺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斯大林发动的三大运动(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大清
洗),它们是相互配合、互相促进的,彼此有着紧密的内在 联系。斯大林坚持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要求苏联在10年 内跑完资本主义国家50-100年所走的道路。这对小农经济 占优势的国家(而且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破坏, 经济勉强恢复到1913年水平的国家)而言是难以承受的。首 先要解决的高度工业化所需的资金从何而来。为此,斯大林 发动了农业的全盘集体化运动,把个体农民组织成为集体农 庄,实行义务交售制,将农村纳入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运行轨 道。不论是高速工业化,还是全盘集体化,都是由国家采取 强制措施自上而下推行的,这必然引起党内外的普遍不满。 为了镇压这种不满情绪,斯大林发动了大清洗运动,从而为 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扫清了政治障碍。由此可 见,三大运动是相辅相成、紧密配合的。于是,最终形成了 以高度集中为基本特征的斯大林模式。
提示:物力、财力、人力严重匮乏;国外敌视;
用行政手段来指挥经济,建立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集中 的体制,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
材料一 教材P122漫画《片面的经济》 材料二 苏联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增加投 资,扩大基建规模和能源、材料与劳动力消耗 的粗放经营:1929至1940年,苏联基本建设投 资年平均增长17.9%,比上述国民生产、国民收 入和工业的年平均增率高。这说明苏联在经济 运行中是投放多产出少,其经营方式是粗放型 而不是集约型。
一、“斯大林模式”的特

含义: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 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特点: ①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
党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制。 ②经济: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统
得过死,缺乏活力。 ③思想:个人崇拜、公式化、行政干预。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由此开始,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
林等和斯大林同一时期的革命家(老近卫
军)被指控为犯有谋杀罪和叛国罪而被害。
接着,内务部的部长们和主要局长被杀。 参加十七次代表大会的1966人中被捕、被 杀的有1108人,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委 员有近80人被捕、被杀。在军队中,大约 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 1938年,红军师 以上的军官中,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 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 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集 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